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6197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周围光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液晶显示器的便携式电话和PDA等的便携式终端,具备 按照环境的亮度来调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亮度的周围光传感器
(Ambient Light Sensor)系统的便携式终端正在普及。在周围光传感 器系统中,对能够进行透过型液晶模式动作的显示器,用设置在面板 周围的周围光传感器检测周围光的强度,并进行以下控制,即当周 围光强度弱时减小背光源亮度,而当周围光强度强时增大背光源亮度, 由此对使用者提供观看的舒适性。另外,该背光源亮度的调节也可应 用于该便携式终端所具备的键盘的透过光。
作为周围光传感器, 一般使用通过低温多结晶硅工艺可以在液晶 面板上形成显示用元件和单片的PIN光电二极管。图8表示非专利文 献1记载的使用PIN光电二极管的周围光传感器的结构。
在该周围光传感器中,两个PIN光电二极管101、 102串联连接为 反偏压状态。PIN光电二极管101的负极与+4V的电源连接,PIN光电 二极管102的正极与GND连接。由此,成为分别向PIN光电二极管 101、 102各施加2V的反偏压的状态。PIN光电二极管101检测周围光 AL,输出对应于该周围光AL的强度的光电流Ip。 PIN光电二极管102 是参照用光电二极管,具备防止周围光AL照射到受光部的光屏蔽部
(lightshield) 103,输出暗电流Id。在光电流Ip中也含有暗电流Id, 从PIN光电二极管101的正极与PIN光电二极管102的负极的连接点 Q (Vq)输出A^Ip-Id的差分电流,根据该AI可以检测出周围光AL 的强度。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119719号公报(公 开曰2004年4月15日)"
7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昭63-207183号公报(公
开曰1988年8月26日)"
专利文献3: WO2006/104204(2006年10月5日国际公开) 非专利文献1: S.Koide et al.," LTPS Ambient Light Sensor with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IDW, 06,pp.689誦690(2006)

发明内容
上述的非专利文献1的结构基于图9所示的PIN光电二极管的输 出电流和偏置电压的关系。曲线cl是没有周围光AL时的曲线,曲线 c2是有规定强度的周围光AL时的曲线。两曲线都表示在比OV附近的 幵放电压小的偏置电压下,电流沿PIN光电二极管的逆方向流动,在 比开放电压大的偏置电压下,电流沿PIN光电二极管的顺方向流动。 另外,负号的偏置电压表示施加有反偏压。
在图8的周围光传感器中,相当于PIN光电二极管101在某周围 光AL的强度下输出曲线c2的偏置电压为-2V的点的电流,且PIN光 电二极管102输出曲线cl的偏置电压为-2V的点的电流的状态。在这 种情况下,在图9中偏置电压为-2V的点的两曲线的电流差成为周围光 AL的检测电流AI。
然而,如图9的曲线cl、 c2那样,当要在相互接近的曲线上的某 偏点求差分电流AI时,由于相比于差分电流AI,表示暗电流Id的曲 线cl的输出电流非常大,所以难以使差分电流AI正确地对应周围光 AL的强度。即,由于差分电流AI的SN比不良时,PIN光电二极管的 制造偏差而导致曲线cl、 c2偏离,差分电流AI难以稳定。
因此,考虑图IO所示的周围光传感器的结构。在图10的结构中 使用在检测用元件(第一光电转换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第二光电 转换元件)202上分别串联连接n个(n>l) PIN光电二极管(光电转 换元件单元)的结构。n是例如10或100等,大小不限。检测用元件 201检测周围光AL,并且具备防止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光B/L变为 杂散光而照射的光屏蔽部204。光屏蔽部204相对于检测用元件201 和参照用元件202的各个设置在显示面板(在图14中相当于显示面板 251)的背面侧。参照用元件202具备防止被周围光AL照射的光屏蔽部203、和防止上述背光源光B/L变为杂散光而照射的光屏蔽部204, 其放置在基准明亮度的环境下。而且,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 202的正极端(电流输出端子)分别与作为基准电位Vr的电源配线的 配线L1、配线L3连接。检测用元件201的负极端(电流输出端子) 经由配线L2连接在运算放大器205的反转输入端子上,参照用元件202 的负极端(电流输出端子)经由配线L4连接在运算放大器205的非反 转输入端子上。另外,在运算放大器205的输出端子和反转输入端子 之间连接有积分电容器206。与积分电容器206并联连接开关207。
开关208的一端连接在运算放大器205的输出端子上。开关208 的另一端与保持电容器209的一端连接。保持电容器209的另一端连 接在GND上。保持电容器209的电压成为A/D转换器210的输入。 A/D转换器210的输出经由接口 211与由CPU、微控制器控制的计算 机系统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周围光传感器中,在周围光AL及背光源光B/L被 遮蔽的暗状态下,向参照用元件202施加开放电压Voc,以使流入参照 用元件202的电流成为零。另外,关于施加开放电压Voc的理由,在 后面进行叙述。以像这样施加幵放电压Voc的方式进行设定,使得参 照用元件202的正极端的电位为Vr、负极端的电位为Vr-Voc。因此, 检测用元件201的负极端的电位也成为Vr-Voc,向检测用元件201施 加与上述开放电压Voc相等的偏置电压。
由此,在检测用元件201上从负极朝向正极流过对应于施加与开 放电压Voc相等的偏置电压时的周围光AL的强度的电流,在断开开关 207而接通开关208的状态下,在积分电容器206上出现随着时间而积 蓄电荷的结果的输出电压Vo,在规定时间后断开开关208的情况下, 保持电容器209中保持输出电压Vo。在图17中用直线c3表示此时的 积分电容器206的电压变化的状态。在积分期间中,例如只要在85msec 下断开开关208,点P1的电压就可以保持85mV。由A/D转换器210 对该保持电压进行A/D转换并经由接口 211输出到计算机系统。另外, 通过同时接通开关207,208,积分电容器206被初始化,并且在保持电 容器209可以保持电压Vr-Voc,因此,只要将该电压的A/D转换结果 从上述检测光电流的积分时的保持电压的A/D转换结果中减去,即可求出光电流产生的实际的电压增加量。只要是对保持电压自身的差进
行A/D转换的结构,就能够得到更加正确的结果。
在图11中,用表示l个PIN光电二极管的输出电流Iac和偏置电 压Vb的关系的曲线分别表示光未照射的情况(实线)和光照射的情况 (虚线)。这些曲线相当于将图9的曲线cl、 c2的偏置电压Vb-0V的 附近放大后的曲线。如图11在Voc'所示,光未照射时的开放电压Voc 几乎为0V,光照射时比未照射时向正侧转移。
因此,如果在向光检测用元件201施加开放电压Voc的状态下引 出输出电流,则该偏压状态下的暗电流为几乎接近0的非常小的值, 所以,可以得到只有光电流产生的积分结果,输出电压Vo的SN比非 常良好。另外,由于从微弱光到强度大的光都可以检测,因此,检测 的动态范围扩大。
而且,进而,根据n个PIN光电二极管的串联连接的结构,如图 12所示,光未照射时的串联连接整体的开放电压成为n倍于一个PIN 光电二极管时的开放电压Voc的nVoc。在图12中虽未表示,光照射时 的串联连接整体的开放电压也成为1个PIN光电二极管时的开放电压 Voc'的n倍。在图12中表示11=100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表 示输出电流Iac和偏置电压Vb的关系的曲线成为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状 态,因此,开放电压nVoc附近的输出电流Iac的变化较缓,输出电流 Iac成为小值的偏置电压Vb的范围扩大。因此,通过如图10那样使用 该串联连接的结构,在参照用元件202上出现开放电压nVoc,在光检 测用元件201上则被施加等于该开放电压nVoc的偏置电压Vb。如图 13所示,该开放电压nVoc在n=7时约为0.1V,在光检测用元件201 上流过对应于该0.1V的偏置电压的电流。
这样一来,因PIN光电二极管及运算放大器205等存在特性偏差, 从而从图12可知,光照射状态下的曲线在该偏置电压附近十分平坦, 因此,光检测用元件201的输出电流几乎没有变化。另外,由于在该 偏置电压附近光检测用元件201的暗电流的变化很小,几乎没有,输 出电压Vo的SN比保持在非常良好的状态。在图10中将这样的光检 测用元件201侧和参照用元件202侧的状态的误差作为e包含在非反 转输入中。如果使用PIN光电二极管的串联连接的结构,即使存在误差e,也可以吸收该误差而检测出正确的周围光AL的强度。另外,也 可以将PIN光电二极管的串联连接结构设计为多个并联连接的结构, 并按照要从光检测用元件202得到的输出电流来设定并联数。
接下来,在图14中表示具备这样结构的周围光传感器的液晶显示 装置250的结构例。
液晶显示装置250例如是便携式电话的显示装置,其具备显示面 板251、控制基板252、和背光源253。
显示面板251具备矩阵显示部261、栅极驱动器262、源极驱动器 263及已在图10中说明的周围光传感器。矩阵显示部261是纵长画面, 栅极驱动器262配置在纵方向的边框区域的一方,源极驱动器263配 置在横方向的边框区域的一方。作为栅极驱动器262及源极驱动器263 可以是IC安装、COG安装、单片嵌入显示面板251等各种实现方式。 除此之外,也可以为将栅极驱动器262及源极驱动器263安装于挠性 印刷基板等外部基板上并与显示面板251连接的方式。
另外,在横方向的边框区域的另一方,周围光传感器的检测用元 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在横方向上邻接配置。检测用元件201和参 照用元件202配置于显示面板251上。另外,在纵方向的边框区域的 另一方,周围光传感器的运算放大器205、积分电容器206、开关207、 208、保持电容器209及A/D转换器210按照接近于源极驱动器263的 方式进行设置,但也有将它们设置于与源极驱动器263相同的横方向 的边框区域的情况。它们可以为包含COG的分立元件或IC的安装、 单片嵌入显示面板251,但也可以采用与驱动器同样地安装在外部基板 上的方法。
控制基板252具备显示控制器271、背光源控制器272和ALS控 制器273。显示控制器271控制显示面板251的栅极驱动器262及源极 驱动器263的动作。背光源253由LED或冷阴极管等构成。背光源控 制器272对背光源253的点亮驱动进行控制。ALS控制器273根据从 显示面板251的周围光传感器送出的周围光的检测强度,向背光源控 制器272输出调节背光源253的亮度的控制信号。例如背光源253为 LED的情况下,则改变流向LED的电流及LED的点亮个数。另外, 在背光源253为冷阴极管的情况下,则改变冷阴极管的点亮个数。另
ii外,周围光传感器的接口211可以与A/D转换器210并列设置,也可 以设置在ALS控制器273侧,按照传送数字数据的总线的敷设范围适 当地决定。
图15表示矩阵显示部261的截面结构。
矩阵显示部261具备有源矩阵基板302、相对基板303和被有源矩 阵基板302和相对基板303夹持的显示介质(液晶)304。
有源矩阵基板302是在玻璃基板314上具备底涂层312、 TFT306、 层间绝缘膜320和像素电极307。 TFT306为如下构成在底涂层312 上依次层叠并图案形成多晶硅膜313、栅极绝缘膜315 (氧化硅膜、氮 化硅膜等)、栅极电极316 (Al、 Mo、 Ti、 W、这些的合金等)、层间 绝缘膜317 (氧化硅膜、氮化硅膜等)、源极电极318 (Al、 Mo、 Ti、 W、这些的合金等)及漏极电极319 (Al、 Mo、 Ti、 W、这些的合金 等)。
多结晶硅膜313由沟道区域、和由在其两侧高浓度地掺杂有杂质 的n+层构成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构成。源极电极318和漏极电极319 经由设置在栅极绝缘膜315和层间绝缘膜317上的接触孔引出到层间 绝缘膜317上。层间绝缘膜320 (丙烯酸、聚酰亚胺、BCB (Benzo-Cydo-Butene)之类的具有感光性的有机绝缘膜等)按照覆盖 TFT306的方式形成。像素电极307 ( ITO(Indium-Tin-Oxide)、 IZO(Indium-Zinc-Oxide)等)形成于层间绝缘膜320上,经由设置在层 间绝缘膜320的接触孔与漏极电极319连接。另外,除此之外也可以 设置辅助容量等。
相对基板303具有在玻璃基板330上依次层叠有彩色滤光片331 和相对电极332的结构。另外,也可适当设置黑矩阵等。
图16表示周围光传感器的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所使 用的PIN光电二极管的结构。
该结构是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302上,且在玻璃基板314上依次 层叠和图案形成有光屏蔽部204、底涂层312、 PIN光电二极管413、 绝缘膜415、层间绝缘膜417、正极电极418、负极电极419、层间绝 缘膜420和屏蔽部(对电场的屏蔽部)407的结构。在使用参照用元件 202的情况下,在屏蔽部407上还可以具备光屏蔽部203。光屏蔽部204相对于PIN光电二极管413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 侧,考虑退火工序、活性化工序,适合使用高熔点的金属Mo、 W等, 但可以用与栅极电极和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相同的金属材料这样的透 过率低的状态形成的导电体膜形成。PIN光电二极管413是由多晶硅膜 构成的横向构造的二极管。在中央的i层区域的两侧具备高浓度掺杂的 p+层区域和n+层区域。该多晶硅膜可以由与TFT306的多晶硅膜313 相同的层形成。
绝缘膜415由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构成,可以使用与TFT306的栅 极绝缘膜315相同的层。层间绝缘膜417由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构成, 可以使用与TFT306的层间绝缘膜417相同的层。正极电极418和负极 电极419从层间绝缘膜417上经由形成在层间绝缘膜417和绝缘膜415 的接触孔,依次与PIN光电二极管413的p—层区域、n+层区域接触。 层间绝缘膜420由有机绝缘膜等构成,可以使用与矩阵显示部261的 层间绝缘膜320相同的层。
屏蔽部407由导电体膜构成,可以使用与矩阵显示部261的像素 电极307相同的层。屏蔽部407与一定电位的电源连接,以防止相对 电极332的电位变动驱动引起的电场的影响波及PIN光电二极管413。 光屏蔽部203是防止经由液晶显示装置250的框体的窗口向检测用元 件201的PIN光电二极管413……照射的周围光AL通过反射,扩散而 向参照用元件202的PIN光电二极管413传送的遮光膜,可以由以透 过率低的状态形成的导电体膜形成。另外,也可在相对基板侧用黑矩 阵形成。
图19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传感器用二极管的截面结构。 在玻璃基板101上形成有硅膜102,在硅膜102上形成有多晶硅的 半导体层IIO。半导体层110为依次邻接配置有p区域111、 i区域112 和n区域113的结构。在硅膜102上形成有氧化硅膜103,在氧化硅膜 103上形成有栅极电极114。另外,在形成有栅极电极114的氧化硅膜 103上形成有氧化硅膜104。在氧化硅膜104上,在对应于p区域111 的位置形成有正极电极115,在对应于n区域的位置形成有负极电极 116。正极电极115、负极电极116经由在氧化硅膜103*104上开出的 接触孔分别与p区域lll、 n区域113接触。负极电极116接地。在形成正极电极115和负极电极116的氧化硅膜104上形成有氮化硅膜105。 上述图19的结构是通过向栅极电极114供给栅极电压来改变光传 感器用二极管的电流电压特性。该栅极电压可以补偿对光传感器用二 极管不照射光的情况和照射光的情况下电流电压特性的不同,只要设 定适当的栅极电压就可以抑制照射光的情况下产生的泄漏电流。因而, 电场作用不会从设置在向受光部的光照射经路外的、与对受光部分的 遮光无关的位置的栅极电极114,使用经由绝缘膜103的静电电容而涉 及到光传感器用二极管的内部。
图20表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光电传感器的截面结构。 该光电传感器在绝缘基板l上具备N+型半导体区域2、 P+型半导 体区域3、和形成于N+型半导体区域2和P+型半导体区域3之间的部 分上的I型半导体区域4。在半导体区域4上形成有绝缘层5,在绝缘 层5上形成有分光特性控制用的控制电极6。在N+型半导体区域2上 施加正电位(+E), P+型半导体区域3接地。在分光特性控制用的控 制电极6上施加分光特性控制用电压Vg。
通过在控制电极6上施加分光特性控制用电压Vg来改变波及到光 电传感器内部的电场的作用,因此,据此改变光电传感器内部的电位 分布,从而改变分光特性。专利文献2的技术也是通过设置在向受光 部的光照射路径外的、与对受光部分的遮光无关的位置的控制电极6, 来利用经由使用了I型半导体区域4的静电电容的电场的作用的技术。 图21的(a)、 (b)表示记载在专利文献3中的光传感器的截面结构。
该光传感器11是在与形成有TFT的基板共通的基板即玻璃基板 14上形成多结晶Si膜21构成的PIN光电二极管。PIN接合由作为p+ 层的区域21b、作为n+层的区域21c、作为i层的区域21a形成。进一 步,按照覆盖多结晶Si膜21的方式形成有栅极绝缘膜15和第一层间 绝缘膜17。另外,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7上形成有经由贯穿第一层间绝 缘膜17和栅极绝缘膜15的接触孔与多结晶Si21的p+区域21b电连接 的p侧电极33、经由上述接触孔与n+区域21c电连接的n侧电极34。
而且,在图21的(a)中,按照覆盖光传感器ll的上层即p侧电 极33和n侧电极34和它们附近的第一层间绝缘膜17的表面的方式设
14置有保护膜24。保护膜24具有对光传感器11受光的波长区域的透明 性和对紫外线的耐受性,可以使用氟类树脂、硅树脂、环氧树脂、丙 烯酸树脂等材料。另外,在图21的(b)中,保护膜24以对光传感器 11至少覆盖光入射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这样,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光传感器的电极上形成防止传感 器的特性劣化的绝缘性保护膜的技术。
在以上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250中产生以下的问题点。 (1)在图16的结构的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中,由 于设置有屏蔽部407,所以对于从显示面侧产生的噪声可以屏蔽部,但 以相对电极332的电位和数据信号电位的变动等关于液晶显示装置 250的动作为主体而产生的电场从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 的周围绕入,并从玻璃基板314侧到达PIN光电二极管413而产生感 应噪声。另外可举出,自背光源产生的噪声(电磁波、辐射、蜂鸣音 等)也成为从玻璃基板314侧到达PIN光电二极管413的感应噪声源。 此外,在PIN光电二极管413的背面侧形成的光屏蔽部204的电位变 得浮动时,成为PIN光电二极管413的输出电流不稳定的原因。
这些感应噪声作为共态噪声经由配线L2、 L4传递到运算放大器 205。然而,包含配线L2、 L4的配线265与基板间配线不同,不仅是 用薄膜工艺制造,而且如图14所示,作为通过显示面板251的边框区 域的长的路径而形成,因此电阻值较大。另外,还存在与周边的寄生 电容。艮P,由于存在除图IO记载的电路元件以外的寄生元件,且它们 的阻抗根据频率而不同,所以考虑到上述电位变动是由基本波成分和 高次谐波成分构成的情况,难以设定用于使共态噪声相对于各频率衰 减噪声的平衡电路的条件。另外由于是在与IC芯片等比较面积相当大 的基板上通过光刻法工艺来制造,所以也增加了图案尺寸及膜质的面 内偏差及制造批量偏差,平衡电路的条件设定更加困难。此外,需要 在共态噪声的除去中考虑运算放大器205的同相信号除去比CMRR相 对于高频成分降低的情况,对策变得复杂。
其结果是,如图17所示的曲线c4那样,周围光传感器具备的运 算放大器205的输出电压Vo主要随着受到共态噪声的振动误差而变 化,由此不能进行线性积分,在积分时间结束时,仍然保持包含误差的点P2的电压。当内部具备A/D转换器210的比较器为了判定某量子 化电平而具有例如80mV的阈值时,在点Pl的保持电压和点P2的保 持电压下量子化的结果不同。其结果是产生了周围光AL的强度的检测 误差。这样,存在在PIN光电二极管413……上产生感应噪声的情况下, 不能正确检测出周围光AL的强度的问题。
(2) 即使与PIN光电二极管413……同样,对于配线265也实施 对使用与矩阵显示部261的像素电极307相同的层的电场的屏蔽部, 也具有在产生来自玻璃基板314侧的感应噪声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检 测周围光AL的强度的问题。
(3) 如图16所示,在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的各PIN 光电二极管413上设置有光屏蔽部204,但利用光屏蔽部204难以完全 进行背光源光B/L的遮光, 一些杂散光仍会到达PIN光电二极管413。 由于图14所示的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的配置相对于显示 面板251的纵中心线是对称的,因此上述杂散光容易相等地到达检测 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但由于在PIN光电二极管413……的特 性上存在面内偏差和制造批量偏差,所以即使传送相等的杂散光,在 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上也难以使偏压条件一致。
在图10的结构中,通过将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与PIN 光电二极管413串联连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PIN光电二极管的 制造偏差,但PIN光电二极管的数量会因串联连接数和并联连接数增 加而增加,PIN光电二极管的占有面积也相应地增加,从而特性偏差增 大。因而存在下述问题当PIN光电二极管的特性偏差非常大时,通 过增加串联连接也不能充分吸收特性偏差,如图17的直线c5所示, 运算放大器205的输出电压Vo偏离直线c3而保持在点P3的电压,难 以正确检测出周围光AL的强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3)的问题点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即使构成光电转换元件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显示面板上的特性偏差 增大,也可以正确检测出周围光的强度的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使用 配置于显示面板的光电转换元件对显示面侧的周围光的强度通过光电 转换来检测的周围光传感器,根据由上述周围光传感器检测出的周围光的强度来调节上述显示面的显示亮度,其中,上述周围光传感器具 备作为上述光电转换元件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 以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为基准,根据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 的输出检测上述周围光的强度,其中,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被照射 周围光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置于基准明亮度环境下,具有与上述第 一光电转换元件相同的结构,上述上述上述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 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在上述显示面板面内以反复 交替的方式分开配置。
根据上述发明,由于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 形成区域在显示面板面内以反复交替的方式分开配置,所以,即使在 构成光电转换元件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特性产生大的面内偏差,对 于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各自的整个区域平均化的特 性也可达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特性,因此,可 以使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特性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特性大致相等。 而且,即使到达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区域间的杂散光有偏差,并且 到达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区域间的杂散光也存在偏差,第一光电转 换元件的整体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整体受到的来自杂散光的影响也 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减小杂散光的差引起的周围光的检测误差。
由此可实现以下效果可以提供一种即使构成光电转换元件的光 电转换元件单元的显示面板上的特性偏差增大,也可以正确检测周围 光的强度的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第一光电 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在上述显示面板的边 框区域以沿着边框反复交替的方式分开配置。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 换元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 配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第一光 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在上述显示面板的 边框区域以沿着与边框正交的方向反复交替的方式分开配置。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配 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第一光 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中,在与边框正交 的方向上形成有一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光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 串联电路,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上述串联电路 并联连接,在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上述串联电路 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换 元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配 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第一光 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中,在与边框正交 的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光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 串联电路,并且,在沿边框的方向上形成有使上述多个串联电路相互 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电路,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 上述并联电路相互并联连接,在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 间,上述并联电路相互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换元 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配 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第一光 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 方向上形成有一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光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 联电路,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上述串联电路彼 此串联连接,在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上述串联电 路彼此串联连接。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换 元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配 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 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光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 联电路,并且,在与边框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使上述多个串联电路相 互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电路,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 间,上述并联电路彼此串联连接,在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 区域间,上述并联电路彼此串联连接。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换 元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配 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第一光 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 方向上形成有一个通过并联连接多个相同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 并联电路,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上述并联电路 串联连接,在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上述并联电路 串联连接。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换 元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配 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第一光 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中,在与边框正交 的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 的串联电路,并且,在沿着边框的方向上形成有使上述多个串联电路 相互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电路,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 域间,上述并联电路相互串联连接,在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 成区域间,上述并联电路相互串联连接。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换 元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配 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第一光 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 方向上形成有一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联电路,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上述串联电路 彼此并联连接,在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上述串联 电路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换 元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配 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第一光 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 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 串联电路,并且,在与边框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使上述多个串联电路 相互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电路,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 域间,上述并联电路彼此并联连接,在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 成区域间,上述并联电路彼此并联连接。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可以容易地实现将光电转换 元件单元的特性平均化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配 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周围光传 感器为如下构成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产生的幵放电压作为偏置电 压施加于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通过根据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 输出电流检测出周围光的强度,以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为基 准,根据从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检测上述周围光的强度。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产生的开 放电压变弱,该开放电压作为偏置电压施加于第一光电转换元件而对 输出电流造成影响,所以,将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 的特性平均化,大大有助于周围光的正确检测。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形成有上 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上述显示面板的边框 边,激光退火方向设定为沿着上述显示面板的边框方向。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激光退火方向设定为沿着上 述显示面板的边框方向,所以在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 换元件的各自的沟道方向包含沿着边框的方向的情况下,电流容易流向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形成有上 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上述显示面板的边框 边,激光退火方向设定为与上述显示面板的边框正交的方向。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激光退火方向设定为与上述 显示面板的边框正交的方向,所以在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 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沟道方向包含与边框正交的方向的情况下,电流 容易流向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第一光电 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以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 二光电转换元件各自的沟道方向与激光退火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在上 述显示面板的边框边。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 二光电转换元件各自的沟道方向与激光退火方向平行,所以电流容易 流向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第一光电 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与背光源的平均距离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 的各形成区域与背光源的平均距离相等。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来自背光源的杂散光向第一 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均等地传送,所以能够容易地使各 个开放电压相等。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第一光电 转换元件形成有使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单元串联连接的串联连接部位, 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形成有使与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上述光电 转换元件单元相同数量的上述光电转换元件单元串联连接的串联连接 部位,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上 述串联连接部位中,上述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第一级至最后一级各上述 光电转换元件单元和背光源的距离相等。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来自背光源的杂散光均等地 到达从串联连接的各部位的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的各光电转换元件单 元,所以可能够使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开放电压一致。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第一光电 转换元件形成有使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单元并联连接的并联连接部位, 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形成有使与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上述光电 转换元件单元相同数量的上述光电转换元件单元并联连接的并联连接 部位,在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上 述并联连接部位中,上述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第一级至最后一级各上述 光电转换元件单元和背光源的距离相等。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下述效果来自背光源的杂散光均等地 到达从并联连接的各部位的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的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 的两端部,所以能够使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开放电压一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光电转换 元件为组合一个以上由PIN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结 构。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对于使用容易在显示面板上 形成单片的PIN光电二极管的周围光传感器,可以降低向PIN光电二 极管的感应噪声。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PIN光电 二极管是横向PIN光电二极管。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对于采用尤其适合在显示面 板上形成单片的横向PIN光电二极管的周围光传感器,可以降低向横 向PIN光电二极管的感应噪声。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光电转换 元件为组合一个以上由光电晶体管构成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结构。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对于采用了光电晶体管的周 围光传感器,可以降低向光电晶体管的感应噪声。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为,上述显示面 板是液晶面板,根据由上述周围光传感器检测出的上述周围光的强度 来调节背光源的亮度,从而调节上述显示面的显示亮度。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在根据周围光的强度来调节 背光源的亮度的显示装置中,可以降低向光电转换元件的感应噪声。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优点从下述的记载中可充分了解。另外,本发明的优点根据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说明可以明白。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周围
光传感器的PIN光电二极管及其周边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周围光传感器的配线及其周边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第一结构的
方框图。
图4是表示周围光传感器的结构的电路方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第二结构的 方框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比较例,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第三结构 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周围光传感器的配置和PIN光电传感器的朝向的组合 例的平面图,(a) (d)各个表示不同的组合。
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是表示周围光传感器的第一结构的电 路图。
图9是表示1个PIN光电二极管的输出电流和偏置电压的关系的 第一坐标图。
图IO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是表示周围光传感器的第二结构的电 路图。
图11是表示1个PIN光电二极管的输出电流和偏置电压的关系的 第二坐标图。
图12是表示多个PIN光电二极管串联连接的结构的输出电流和偏
置电压关系的第一坐标图。
图13是表示多个PIN光电二极管串联连接的结构的输出电流和偏
置电压关系的第二坐标图。
图14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5是图14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矩阵显示部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图14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周围光传感器的PIN光电二极管及其周边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图10的周围光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的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图18是表示图1的周围光传感器的变形例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是表示光传感器用二极管的结构的截 面图。
图20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是表示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是表示光传感器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2是详细表示周围光传感器的配置和PIN光电二极管的朝向的 组合例的平面图,(a) ~ (d)分别表示不同的组合。 符号说明 1 3显示装置
201检测用元件(光电转换元件、第一光电转换元件) 202参照用元件(光电转换元件、第二光电转换元件) 204光屏蔽部
266a电源电压产生元件(第三光电转换元件)
413 PIN光电二极管(光电转换元件单元)
516第一屏蔽电极(屏蔽电极)
521第二屏蔽电极(屏蔽电极)
507第三屏蔽电极(屏蔽电极) 601第四屏蔽电极(屏蔽电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图l至图7和图22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结构。 液晶显示装置l构成为,在图14的液晶显示装置250中,改变具 备周围光传感器的检测用元件(第一光电转换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 (第二光电转换元件)202的构造和配置,并且,改变由与检测用元件 201连接的配线和与参照用元件202连接的配线构成的配线265的构 造,并追加电源电路266。矩阵显示部261的像素结构与图15同样。图4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250的周围光传感器的结构。 该周围光传感器的结构为,在图IO的周围光传感器中,首先,用 导电体膜形成光屏蔽部(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204,并且与输出基准 电位Vr-nVoc的电源电路266连接,还作为对电场的屏蔽部发挥功能。 而且,还在由与检测用元件201的正极端(电流输出端子)连接的基 准电位Vr-nVoc的配线Ll、与检测用元件201的负极端(电流输出端 子)连接的配线L2、与参照用元件202的正极端(电流输出端子)连 接的基准电位Vr-nVoc的配线L3和与参照用元件202的负极端(电流 输出端子)连接的配线L4构成的配线265整体的周围配置导电体膜, 并将其与上述电源电路266连接,作为对电场的屏蔽部。
图1表示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的A-A'线截面图。 图1的结构是在图16的结构中,用以透过率低的状态形成的导电 体膜形成光屏蔽部204。作为这样的导电体膜,考虑到退火工序、活性 化工序,适合使用作为高熔点的金属Mo、 W等。也可以使用与图15 所示的TFT306的栅极电极316及源极电极318及漏极电极319等所使 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的导电体膜。另外,在绝缘膜415上经由形成于 底涂层312及绝缘膜415的接触孔设置有与光屏蔽部204连接的第一 连接电极416。该第一连接电极416可以从与TFT306的栅极电极316 相同的层图案形成。而且,在层间绝缘膜417上经由形成于层间绝缘 膜417的接触孔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电极416连接的第二连接电极421 。 第二连接电极421可以由与TFT306的源极电极318及漏极电极319 相同的层图案形成。该第二连接电极421与后述的电源电路266连接。 另外,成为正极端的正极电极418与电位Vr的配线Ll或L3连接, 成为负极端的负极电极419与连接运算放大器205的输入端子的配线 L2或L4连接。
例如如图3所示,电源电路266接近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 件202的形成区域及配线265而设置。电源电路266生成基准电位 Vr-nVoc并将其供给到第二连接电极421 。
这样,可以通过将光屏蔽部204设定为规定电位,使光屏蔽部204 作为对电场的屏蔽部发挥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要从玻璃基板314侧即显示面板的背面侧到达PIN光电二极管413……的电场,则可以由 光屏蔽部204阻断电力线。另外,光屏蔽部204保持对电场的屏蔽功 能,所以期待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电磁屏蔽部的效果。
另外,可以防止由于光屏蔽部204变得浮动而导致检测用元件201 和参照用元件202的二极管特性变得不稳定。
另外,光屏蔽部204的电位也可以不一定与PIN光电二极管413 的负极电位相同,但如上所述,通过设定为相同的Vr-nVoc,可以降低 负极和光屏蔽部204之间的寄生电容,因此负极电位可以完全不受光 屏蔽部204的影响。
另外,如图18所示,也可以代替如上所述设置电源电路266,而 通过使第二连接电极421与参照用元件202的负极电极419连接,对 光屏蔽部204附加电位Vr-nVoc。
图2表示图3的B-B'线截面图。
该截面结构是在玻璃基板314上依次层叠底涂层312、第一屏蔽电 极516、层间绝缘膜417、配线265 (Ll、 L2、 L3、 L4)、第二屏蔽电 极521、层间绝缘膜420和第三屏蔽电极507而图案形成的结构。另外, 在液晶显示装置250也是能够进行反射型模式下的显示的结构的情况 下,也可以设置第四屏蔽电极601。
第一屏蔽电极516至少设置在配线265的下方,即设置在相对于 配线265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区域,可以由与图15所示的TFT306 的栅极电极316相同的层形成。另外,第一屏蔽电极516从上述的电 源电路266被供给基准电位Vr-nVoc。配线265及第二屏蔽电极521可 以由与TFT306的源极电极318及漏极电极319相同的层形成。配线 265按照用第二屏蔽电极521夹持两侧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此,在配 线265中,将配线L2、 L4配置在外侧,将配线Ll与配线L2的内侧 邻接,将配线L3与配线L4的内侧邻接。另外,第二屏蔽电极521经 由形成于层间绝缘膜的417的接触孔与第一屏蔽电极516连接。
第三屏蔽电极507至少设置在位于配线265的上方的区域,可以 用与图15所示的像素电极307相同的层形成。另外,第三屏蔽电极507 经由形成于层间绝缘膜420的接触孔与第二屏蔽电极521连接。在设置第四屏蔽电极601的情况下,第四屏蔽电极601设置为以尽量宽广 的面积与第三屏蔽电极507相接,可以在第三屏蔽电极507上由与反 射电极相同的层形成。
根据上述的结构,配线265成为被第一屏蔽电极516和第三屏蔽 电极507 (及第四屏蔽电极601)上下夹持,且被第二屏蔽电极521夹 持两侧边的状态。特别是通过设置第一屏蔽电极516,可以利用第一屏 蔽电极516将要从玻璃基板314侧到达配线265的电场的电力线阻断。 由于这些屏蔽电极全部通过电源电路266达到电位Vr-nVoc,所以可以 增大屏蔽效果,大幅度地降低电场引起的对配线265的感应噪声。进 一步,只要以极力填充位于配线265的侧面的屏蔽部间隙的方式设置 用于将第二屏蔽电极521连接于第一屏蔽电极516的接触孔、和用于 将第三屏蔽电极507连接于第二屏蔽电极521的接触孔,配线265成 为周围全部被屏蔽电极包围的状态,屏蔽效果显著提高。
由于将屏蔽电极的电位设定为与配线L2、 L4的电位相同,所以可 以降低形成于配线L2、 L4和屏蔽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
另夕卜,也可以代替如上述那样设置电源电路266,和图18所示的 电路图同样,从参照用元件202的负极电极419向第一屏蔽电极516 第四屏蔽电极601供给电位Vr-nVoc。
接下来,对液晶显示装置1的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 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设置有检测用元件201的区 域和设置有参照用元件202的区域以沿着边框反复交替的方式分开配 置。在各区域中,PIN光电二极管413……的结构为,按照规定数串联 连接和并联连接,且分别在检测用元件201的整个区域、参照用元件 202的整个区域形成n个串联连接和规定数的并联连接。这时的n可以 为1也可以为2以上。另外,并联连接的数可以为1或多个。由此, 即使PIN光电二极管的413的特性产生大的面内偏差,对于各个检测 用元件201的整个区域和参照用元件202的整个区域,由于平均化的 特性成为检测用元件和201和参照用元件202的特性,从而可以使检 测用元件201的特性和参照用元件202的特性大致相等。而且,即使到达检测用元件201的各区域间的杂散光存在差别,而且到达参照用 元件202的各区域间的杂散光存在差别,检测用元件201的整体和参 照用元件202的整体受到的杂散光的影响也大致相同,因此,与图14 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杂散光的差导致的周围光AL的检测误差比。
图5表示采用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的另一种配置的 液晶显示装置2的结构。
在液晶显示装置2中,设置有检测用元件201的区域和设置有参 照用元件202的区域以沿着与边框正交的方向反复交替的方式分开配 置。在这种情况下,在各区域中也可以构成为,PIN光电二极管413…… 按照规定数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且在检测用元件201的整个区域和 参照用元件202的整个区域的各个形成n个串联连接和规定数的并联 连接。n可以为l。由此,也可以使检测用元件201的特性和参照用元 件202的特性大致相等。而且,同样地,与图14的情况相比,也能够 减小杂散光的差导致的周围光AL的检测误差。
作为比较例,图6表示采用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的 另一种配置的液晶显示装置3的结构。
在液晶显示装置3中,设置有检测用元件201的区域和设置有参 照用元件202的区域以每一个沿着与边框正交的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沿边框方向的长的距离,检测用元件201的区 域和参照用元件202的区域并排设置,因此,与图14的情况相比,可 以縮小检测用元件201的特性和参照用元件202的特性的差,且也可 以縮小杂散光的差引起的周围光AL的检测误差。然而,由于在与边框 正交的方向上区域没有被分开,所以图4及图5的结构在这些方面的 效果更显著。
图7的(a)和(b)表示图3的结构的PIN光电二极管413……的 形成和连接方向的例子。在此特别考虑了 n为2以上时的优点,也可 以为ii-l。在图7的(a)中,连结正极和负极的方向是与边框正交的 方向,n个的串联连接也沿该方向进行。并联连接是在各区域及整个区 域内,在沿着边框的方向形成为将n个串联连接作为l个并联支路的 并联连接。在图7的(b)中连结正极和负极的方向是沿着边框的方向,
28各区域的串联连接和整个区域的n个串联连接也在该方向进行。并联 连接是在各区域中与边框正交的方向,形成为将各串联连接作为1个 并联支路的并联连接。
图7的(c)和(d)表示图5的结构的PIN光电二极管413……的 形成和连接方向的例子。在图7的(c)中,连结正极和负极的方向是 与边框正交的方向,各区域的串联连接和整个区域的n个串联连接也 沿该方向进行。并联连接是在各区域沿边框方向形成为将各串联连接 作为1个并联支路的并联连接。在图7的(d)中连结正极和负极的方 向是沿着边框的方向,n个串联连接也在该方向进行。并联连接是在各 区域和整个区域中与边框正交的方向,形成为将各串联连接作为1个 并联支路的并联连接。
特别是在图7的(b)中,在参照用元件202的各区域,到达PIN 光电二极管413……的各串联连接的正极端和负极端的杂散光大致相 同,并且PIN光电二极管413的特性大致一致,因此,在各PIN光电 二极管413产生的载流子数一致,每一个的开放电压Voc—致。因此, 在这一点上,图7的(b)的结构与图7的(a)、 (c)、 (d)的结构相 比更为优选。
另外,在图7的(a) (d)中,只要如上述那样决定串联连接 的方向和并联连接的方向,连结PIN光电二极管413……的各个正极和 负极的方向就可以为与上述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等其它任意的方向。
另外,对于在图l及图2中说明的电源电压产生元件266a,只要 将形成区域分开配置在与参照用元件202相同的位置,在参照用元件 202和电源电压产生元件266a上开放电压nVoc就大致相同。
另外,激光退火方向与沟道方向相同时电流更容易流动。因此, 在图7的(a)、 (b)、 (c)、 (d)中激光退火方向是沿着边框方向的情 况下,沟道方向沿着边框的图7 (b)、 (d)的结构比沟道方向与边框正 交的图7 (a)、 (c)的结构更为优选。相反,在激光退火方向与边框正 交的情况下,图7的(a)、 (c)的结构比沟道方向与边框正交的图7 的(b)、 (d)的结构更为优选。
图22表示对图7进一步详细记载的图。在图22的(a)、 (b)中,PIN光电二极管413在横方向串联连接,在纵方向并联连接。图22的 (c)、 (d)中,PIN光电二极管413在纵方向串联连接,在横方向并联 连接。
在图22的(a)、 (b)、 (c)、 (d)中,设置有检测用元件201的区 域和设置有参照用元件202的区域的离开背光源253的方向是向显示 面板251的面板面的投影中与边框正交的方向的情况下,在图22的
(a) 、 (b)中到达设置有检测用元件201的区域的杂散光和到达设置 有参照用元件202的区域的杂散光整体上相互相等,因此在检测用元 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上开放电压nVoc相互相等。特别是在图22
(b) 中,对于各个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从串联连接各 部位的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的各PIN光电二极管413距离背光源253的 距离相互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来自背光源253的杂散光相等地到达 从串联连接的各部位的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的各PIN光电二极管413,因 此,可以使各PIN光电二极管413的开放电压Voc—致。
此外,在图22的(c)、 (d)中,由于到达设置有检测用元件201 的区域的杂散光和到达设置有参照用元件202的区域的杂散光整体上 也相互相等,所以在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上开放电压nVoc 相互相等。特别是在图22 (d)中,对于各个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 元件202而言,从并联连接的各部位的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的各PIN光 电二极管413距离背光源253的距离相互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来自 背光源253的杂散光均等地到达从并联连接的各部位的第一级至最后 一级的各PIN光电二极管413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因此,杂散光均等 地到达并联连接的PIN光电二极管413彼此的正极端和负极端。由于 在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的各区域,PIN光电二极管413 的特性大致一致,在各PIN光电二极管413产生的载流子数一致,各 个的开放电压Voc —致。
因此,成为按照(b) 〉 (a)、 (d) > (c)的顺序优选的结构。 相反地,在图22的(a)、 (b)、 (c)、 (d)中,在设置有检测用元 件201的区域和设置有参照用元件202的区域的离开背光源253的方 向是向显示面板251的面板面的投影中沿着边框的方向的情况下,在图22的(c)、 (d)中到达设置有检测用元件201的区域的杂散光和到 达设置有参照用元件202的区域的杂散光整体上相互相等,因此在检 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之间开放电压nVoc大致相同。
此外,在图22的(a)、 (b)中,由于到达设置有检测用元件201 的区域的杂散光和到达设置有参照用元件202的区域的杂散光整体上 也相互相等,所以在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上开放电压nVoc 相互相等。特别是在图22 (a)中,对于各个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 元件202,从并联连接的各部位的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的各PIN光电二极 管413距离背光源253的距离相互相等。在该情况下,来自背光源253 的杂散光均等地到达从并联连接的各部位的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的各 PIN光电二极管413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因此,杂散光均等地到达并联 连接的PIN光电二极管413之间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在检测用元件201 和参照用元件202的各区域,PIN光电二极管413的特性大致一致,在 各PIN光电二极管413产生的载流子数一致,因此各个PIN光电二极 管413的开放电压Voc—致。因而,优选为按照(c) 〉 (a)、 (d) > (b)的顺序构成。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周围光传感器的结构的一例举出了 图4的结构,当然,即使互换PIN光电二极管413的正极和负极的位 置也可以进行同样的检测。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可以将负极端连 接于作为基准电位的GND等,适当选择配线L1、 L3的电位。使用运 算放大器的积分运算等也可以在积分的同时向减少输出电压Vo的方向 变化,或在后段再连接反转放大器、非反转放大器等放大器和加法电 路、减法电路等,结构可以自由进行设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检测用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在 显示面板形成为单片,但不限于此,可以以COG的形态等配置于显示 面板。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光屏蔽部203、 204形成在检测用 元件201和参照用元件202的芯片上或芯片内部。
另外,作为光电转换元件单元,除PIN光电二极管之外也可以使 用光电晶体管等。另外也可以将图1的光屏蔽部204应用于以图8的周围光传感器 的光屏蔽部103等为代表的一般的参照用PIN光电二极管的光屏蔽部。 因此,可以通过不积分而进行电流放大或进行电流-电压转换来检测周 围光等,检测方法也是任意的。
另外,作为显示装置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只要是使用周围光传 感器调节显示的明亮度的装置,显示装置就可以是任意的,例如可以 应用于EL显示装置和等离子显示器等。另外,不限于便携式电话和 PDA等便携式终端,可以是具备从小型到大型的全部尺寸的显示面板 的显示装置。
1、另外,作为显示装置也可以为以下的结构。
(1)
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使用配置于显示面板的光电转换元件对显 示面侧的周围光的强度进行光电转换并进行检测的周围光传感器,根 据由上述周围光传感器检测出的周围光的强度来调节上述显示面的显 示亮度,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在上述显示面板的背 面侧,具备由导电体构成的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且向对上述杂散光 的光屏蔽部供给规定电位。
根据上述的发明,由于在相对于光电转换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背 面侧的、由导电体构成的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上附加规定电位,因此, 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也作为对电场的屏蔽部发挥功能。因此,可以防 止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向光电转换元件感应噪声。另外,能够防止由 于光屏蔽部变得浮动而导致光电转换元件例如二极管的特性变得不稳 定。
根据上述说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能够实现进一步降低向周围 光传感器所使用的光电转换元件的感应噪声的显示装置。
另外,由于对上述电场的屏蔽部兼做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从而 能够起到能够抑制用于设置对电场的屏蔽部的追加部件的数量的效 果。
(2)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周围光传感器中,上述光电转换元件的两个电流输出端子中的一个上述电流输出端子与基准电位 的电源连接,上述规定电位被设定为与另一个上述电流输出端子的电 位相同。
根据上述的发明,由于光电转换元件的一个电流输出端子与基准 电位的电源连接,所以当另一个电流输出端子根据光电转换元件的输 出而取得以基准电位为基准的电位时,成为与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相 同的电位,由此,可以不受经由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和另一个电流输 出端子之间的寄生电容的电位变动来完成。因而,可以起到光电转换 元件的另一个电流输出端子的电位稳定这样的效果。
(3) —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周围光传感器具备作为上 述光电转换元件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上述第二 光电转换元件产生的开放电压作为偏置电压施加于上述第一光电转换 元件,根据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电流检测周围光的强度,其 中,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被照射周围光,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设 置在基准明亮度的环境下,具有与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相同的结构。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使用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产生 的开放电压和与施加于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上述开放电压相等的偏置 电压,使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与另一个电流输出端子成为相同的电位, 从而对高精度地进行周围光强度的检测大有裨益。
(4)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为至少多个相同 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串联连接的结构。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通过将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产生 的开放电压设定为各个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开放电压的和,第一光电 转换元件的输出电流的检测则难以产生误差,因此,通过将对杂散光 的光屏蔽部设定为与另一个电流输出端子相同的电位而使开放电压稳 定并施加于第一光电转换元件,从而对高精度地进行周围光强度的检 测大有裨益。
(5)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为以一个以上的
33相同数量串联连接相同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串联电路多个并联连接 的结构。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由于是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单元 的串联电路并联连接,所以光电转换元件的每单位照射光量的输出电 流变大,可以提高周围光的强度的检测精度。
(6)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为一个以上由PIN 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组合的结构。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对于使用容易在显示面板 上形成单片的PIN光电二极管的周围光传感器,可以降低向PIN光电 二极管的感应噪声。
(7)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PIN光电二极管是横向PIN光 电二极管。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对于使用特别适合形成向 显示面板的单片的工艺的横向PIN光电二极管的周围光传感器,可以 降低向横向PIN光电二极管的感应噪声。
(8)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为一个以上由光 电晶体管构成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组合的结构。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对于使用光电晶体管的周 围光传感器,可以降低向光电晶体管的感应噪声。
(9)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面板是TFT液晶面板,上 述光电转换元件是在TFT基板的边框区域,使用与TFT的活性层相同 的层而形成。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可以使用TFT液晶面板的 工艺容易地制造光电转换元件。
(10)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形成在 上述边框区域比TFT栅极电极的层更靠层叠方向下方的位置,上述显示装置具备与上述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连接,并且在上述边框区域 由与上述栅极电极相同的层形成的第一连接电极;和与上述第一连接 电极连接,并且在上述边框区域由与TFT的源极电极相同的层形成的 第二连接电极,上述第二连接电极与施加上述规定的电位的电源连接。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可以使用TFT液晶面板的工 艺容易地制造用于向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施加规定电位的配线。
(11)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在上述显 示面板的显示面侧具备对电场的屏蔽部。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通过相对于光电转换元件, 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也具备对电场的屏蔽部,可以大幅度地减小向 光电转换元件的感应噪声。
(12)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在上述 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具备由与像素电极相同的层形成的对电场的屏蔽 部。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使用TFT液晶面板的工艺 容易地制造相对于光电转换元件设置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的对电场 的屏蔽部。
(13)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根据由上述周围光传感器检测 出的上述周围光的强度来调节背光源的亮度,调节上述显示面上的显 示亮度。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在根据周围光的强度来调 节背光源的亮度的显示装置中,可以降低向光电转换元件的感应噪声。
(14)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电位是从另一个上述电流 输出端子被供给。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可以容易地将规定电位供 给到对杂散光的光屏蔽部。2、另外,作为显示装置,还可以为以下的结构。
(1)
一种显示装置,具备使用配置于显示面板上的光电转换元件对显 示面侧的周围光的强度通过光电转换来检测的周围光传感器,根据由 上述周围光传感器检测出的周围光的强度来调节上述显示面的显示亮 度,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传递上述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的配线,在上 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侧具备作为对电场的屏蔽部的第一屏蔽电极。
根据上述的发明,由于相对于传递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的配线, 在显示面板的背面侧具备作为对电场的屏蔽部的第一屏蔽电极,从而 可以防止从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相反侧向传递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 的配线感应噪声。
根据上述说明,可实现如下效果,可以实现能够进一步降低对使 用周围光传感器的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进行传递的配线的感应噪声的 显示装置。
(2)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配线的两侧具备对电场的屏 蔽部的第二屏蔽电极。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实现如下效果,由于第二屏蔽电极是作为对 电场的屏蔽部而添加的,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向配线的感应噪声。
(3)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配线,在上述显示面侧 具备作为对电场的屏蔽部的第三屏蔽电极。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实现如下效果,由于第三屏蔽电极是作为对 电场的屏蔽部而添加的,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向配线的感应噪声。
(4)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设于上述配线的两侧并且与 上述第一屏蔽电极连接的第二屏蔽电极;和相对于上述配线设于上述 显示面侧,并且与上述第二屏蔽电极连接的第三屏蔽电极。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实现如下效果,由于第二屏蔽电极和第三屏 蔽电极是作为对电场的屏蔽部以与第一屏蔽电极连接的状态而添加
36的,所以配线的周围接近被对电场的屏蔽部包围的状态或成为被包围 的状态,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向配线的感应噪声。
(5)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周围光传感器中,上述光电 转换元件的两个电流输出端子中的一个上述电流输出端子与基准电位 的电极连接,且向上述第一屏蔽电极供给与另一个上述电流输出端子 的电位相同的电位。
根据上述的发明,由于光电转换元件的一个电流输出端子与基准 电位的电源连接,所以当另一个电流输出端子根据光电转换元件的输 出取得以上述基准电位为基准的电位时,由于达到与第一屏蔽电极相 同的电位,所以不受经由第一屏蔽电极和连接于另一个电流输出端子 的配线之间的寄生电容的电位变动而完成。因此,可以实现与光电转 换元件的另一个电流输出端子连接的配线的电位稳定的效果。
(6)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周围光传感器,作为上述光电 转换元件,具备被照射周围光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置于基准明 亮度的环境下的与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为相同结构的第二光电转换 元件,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产生的开放电压作为偏置电压施加于上 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根据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电流检测周 围光的强度。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以下的效果,使用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产 生的开放电压和与施加于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开放电压相等的偏置电 压,将第一屏蔽电极设定为与另一个电流输出端子相同的电位,对高 精度地进行周围光强度的检测大有裨益。
(7)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为至少多个相同 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串联连接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以下的效果,由于将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产生的 开放电压设定为各个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开放电压的和,在第一光电 转换元件的输出电流的检测中难以产生误差,所以通过将第一屏蔽电极设定为与另一个电流输出端子相同的电位而使开放电压稳定并施加 于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对高精度地进行周围光的强度的检测大有裨益。
(8)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为以一个以上的 相同数量串联连接相同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串联电路多个并联连接 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如下效果,由于是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串 联电路并联连接,所以光电转换元件的每单位照射光量的输出电流变 大,可以提高周围光的强度的检测精度。
(9)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为一个以上由PIN 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组合的结构。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对于使用容易在显示面板 上形成单片的PIN光电二极管的周围光传感器,可以降低向PIN光电 二极管的感应噪声。
(10)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PIN光电二极管是横向PIN光 电二极管。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对于使用特别适合向显示 面板形成单片的工艺的横向PIN光电二极管的周围光传感器,可以降 低向横向PIN光电二极管的感应噪声。
(11)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为组合一个以上 由光电晶体管构成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结构。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相对于使用光电晶体管的 周围光传感器,可以降低向光电晶体管的感应噪声。
(12)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面板是TFT液晶面板,上 述配线是在TFT基板的边框区域使用与TFT的源极电极相同的层形 成,上述第一屏蔽电极在上述边框区域使用与TFT的栅极电极相同的
38层形成。
根据上述的发明,能够实现可以使用TFT液晶面板的工艺容易地 制造配线和第一屏蔽电极的效果。
(13)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面板是TFT液晶面板,上 述配线和上述第二屏蔽电极在TFT基板的边框区域使用与TFT的源极 电极相同的层形成。
根据上述的发明,能够实现可以使用TFT液晶面板的工艺容易地 制造配线和第二屏蔽电极的效果。
(14)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面板是TFT液晶面板,上 述配线在TFT基板的边框区域使用与TFT的源极电极相同的层形成, 上述第三屏蔽电极在上述边框区域使用与像素电极相同的层形成。
根据上述的发明,能够实现可以使用TFT液晶面板的工艺容易地 制造配线和第三屏蔽电极的效果。
(15)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面板是TFT液晶面板,上 述配线使用与TFT的源极电极相同的层在TFT基板的边框区域形成, 上述第一屏蔽电极使用与TFT的栅极相同的层在上述边框区域形成, 上述第二屏蔽电极使用与TFT的源极相同的层在上述边框区域形成, 上述第三屏蔽电极使用与像素电极相同的层在上述边框区域形成。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使用TFT液晶面板的工艺容易地制造 配线和第一 第三屏蔽电极的效果。
(16)
上述显示面板具备直接层叠在上述像素电极上的反射型显示用的 反射电极,在上述第三屏蔽电极上设置有使用与上述反射电极相同的 层形成的第四屏蔽电极。
根据上述发明可实现如下效果,由于将第三屏蔽电极和第四屏蔽 电极层叠而作为屏蔽电极的薄片电阻变小,所以使用反射电极的层这 样的已有的层可以提高对电场的屏蔽效果。(17)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由上述周围光传感器检测出的 上述周围光的强度来调节背光源的亮度,从而调节上述显示面的显示 亮度。
根据上述的发明,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在根据周围光的强度来调 节背光源的亮度的显示装置中,可以降低向光电转换元件的感应噪声。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 行各种变更。即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组合适当变更的技术装置而 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使用配置于显示面板的光电转 换元件进行光电转换并检测显示面侧的周围光的强度的周围光传感 器,根据由上述周围光传感器检测出的周围光的强度来调节上述显示 面的显示亮度,其中,上述周围光传感器,作为上述光电转换元件, 具备被照射周围光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置于基准明亮度的环境 下的与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为相同结构的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并且, 使用上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为基准,根据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 件的输出检测上述周围光的强度,上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上述第二 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在上述显示面板内以反复交替的方式分开 配置。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提供即使构成光电转换元件的光电转换元件 单元的显示面板上的特性偏差变大,也可以正确检测周围光的强度的 显示装置。
在发明的详细说明项中完成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严格地说,只 是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变得明了的例子,不应限定于这样的具体例而 狭义地进行解释,在本发明的意旨和权利要求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各 样的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尤其适宜应用于便携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40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使用配置于显示面板的光电转换元件对显示面侧的周围光的强度通过光电转换来检测的周围光传感器,根据由所述周围光传感器检测出的周围光的强度来调节所述显示面的显示亮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围光传感器具备作为所述光电转换元件的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以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为基准,根据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检测所述周围光的强度,其中,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被照射周围光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置于基准明亮度环境下,具有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相同的结构,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在所述显示面板面内以反复交替的方式分开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以沿着边框反复交替的方式分开配置。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以沿着与边框正交的方向反复交替的 方式分开配置。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中,在与边框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一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光 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联电路,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串联电路并联连 接,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串联电路并联连 接。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 区域中,在与边框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光 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联电路,并且,在沿着边框的方向上形成有 使所述多个串联电路相互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电路,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相互并 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相 互并联连接。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方向上形成有一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光电 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联电路,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串联电路彼此串 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串联电路彼 此串联连接。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光电 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联电路,并且,在与边框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 使所述多个串联电路相互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电路,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彼此串 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彼 此串联连接。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方向上形成有一个通过并联连接多个相同的光 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并联电路,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串联连 接,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串联连接。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中,在与边框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的 光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联电路,并且,在沿着边框的方向上形成 有使所述多个串联电路相互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电路,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相互串 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相 互串联连接。
10.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方向上形成有一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的光 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联电路,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串联电路彼此并 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串联电路彼 此并联连接。
11.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形成 区域中,在沿着边框的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通过串联连接多个相同的光 电转换元件单元而成的串联电路,并且,在与边框正交的方向上形成 有使所述多个串联电路相互并联连接而成的并联电路,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彼此并 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间,所述并联电路彼 此并联连接。
12. 如权利要求1 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周围光传感器中,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上施加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产生的开放电压作为偏置电压,根据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电流检测周 围光的强度,使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为基准,根据所述第 一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检测所述周围光的强度。
13. 如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有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边,激光退火方向设定为沿着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的 方向。
14. 如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有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边,激光退火方向设定为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正交 的方向。
15. 如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以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各自的沟道方向与激光退火方向平 行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边。
16. 如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与背光源的平均距离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形成区域与背光源的平均距离相等。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形成有使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单元串联连接的串联连接部位,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形成有使与所述第一光电转 换元件的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相同数量的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单元串 联连接的串联连接部位,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所述 串联连接部位中,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第一级至最后一级各所述光电转 换元件单元和背光源的距离相等。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形成有使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单元并联连接的并联连接部位,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形成有使与所述第一光电转 换元件的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相同数量的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单元并 联连接的并联连接部位,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元件的各自的所述 并联连接部位中,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第一级至最后一级各所述光电转 换元件单元和背光源的距离相等。
1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电转换元件为组合一个以上由PIN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结构。
20.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PIN光电二极管是横向PIN光电二极管。
2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为组合一个以上由光电晶体管构成的光电转换 元件单元的结构。
22. 如权利要求1 2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是液晶面板,根据由所述周围光传感器检测出的所述周围光的强度来调节背光 源的亮度,从而调节所述显示面的显示亮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设置有检测用元件(201)的区域和设置有参照用元件(202)的区域以沿着边框反复交替的方式分开配置。在各区域内,PIN光电二极管(413)……以规定数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在各个检测用元件(201)的整个区域和参照用元件(202)的整个区域,采用n个串联连接和规定数的并联连接的结构。由此,即使构成光电转换元件的光电转换元件单元的显示面板上的特性偏差增大,也可以正确检测周围光的强度。
文档编号G09G3/36GK101600985SQ20088000376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8日
发明者B·J·哈德文, 佐藤昌和, 加藤浩巳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