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矿井系统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型,尤其涉及矿井系统模型。
技术背景矿井系统一般具有平面图纸。矿井系统图纸往往较为复杂,通常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读懂并释义,这给矿井日常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多不便,尤其在紧急情况下,一般工作人员不能很快地从平面图纸上直观地掌握到井下系统情况,往往会延误时机,造成财产或生命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观、易懂的矿井系统模型。 本实用新型矿井系统模型,其按矿井系统实际空间结构以一定比例制作,它包括巷道模型、设施模型,所述矿井系统模型通过多个支撑杠固定在基座上。所述支撑杠采用丝杠。所述巷道模型采用槽状构件制作。所述巷道模型包括主井、风井、回风绕道、运输绕道、石门、联络巷、井底车场、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回风顺槽、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模型,所述巷道模型按实际巷道的层次和方位排布、联接。所述风井模型加装LED灯,以不同色彩的灯标识进风流和回风流。所述设施模型包括主扇、局扇,局扇供风风筒、防爆门、风门、密闭、挡风墙、栅栏模型,所述设施模型按实际设施的层次和方位排布、联接。矿井系统模型还包括模型说明铭牌,所述模型说明铭牌设在所述基座上。矿井系统模型还包括指北针,所述指北针设在所述基座上。本实用新型矿井系统模型按矿井系统实际空间结构以一定比例制作,通过支撑杠把模型固定在基座上,巷道模型和设施模型均按实际的层次和方位排布、联接,真实地把矿井系统以微缩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以槽状构件制作巷道模型,进、回风流以不同色彩的LED灯加以区分,更加形象、直观。模型说明铭牌和指北针更加清楚准确地对矿井系统模型进行了注解和方向指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矿井系统结构清晰,直观明了,可广泛应用于矿井安全生产当中,如指导矿井日常生产,指挥矿井演习演练,进行矿井安全教学培训以及矿井应急救灾指挥等方面。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15]如附图所示,矿井系统模型设在基座27上,模型通过多个丝杠22固定在基座27上。矿井系统模型按矿井系统实际空间结构以I : 500设计制作,模型包括巷道模型、设施模型。巷道模型、设施模型均按实际的层次和方位排布、联接。巷道模型采用铁槽制作。巷道模型包括主井I、风井2、回风绕道3、运输绕道4、石门5、联络巷6、井底车场7、掘进工作面8、采煤工作面9、采煤工作面回风顺槽10、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11的模型。风井模型加装LED灯,以绿色LED灯标识进风流20,以红色LED灯标识回风流21,利用控制器控制LED灯。设施模型包括主扇12、局扇13,局扇供风风筒14、防爆门15、风门16、密闭17、挡风墙18、栅栏模型19。附图中23为丝杠与巷道铁槽的固定联结点,24为丝杠与基座的联结点,25为铁槽 与铁槽的联结点,26为铁槽与基座27直接联接的点,28为指北针,29为模型说明铭牌,30为基座支架。基座可根据模型排布要求制作为具有几个水平梯次的基座。
权利要求1.一种矿井系统模型,其按矿井系统实际空间结构以一定比例制作,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巷道模型、设施模型,所述矿井系统模型通过多个支撑杠固定在基座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矿井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杠采用丝杠。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矿井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模型采用槽状构件制作。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矿井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模型包括主井、风井、回风绕道、运输绕道、石门、联络巷、井底车场、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回风顺槽、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的模型,所述巷道模型按实际巷道的层次和方位排布、联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矿井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风井模型加装LED灯,以不同色彩的灯标识进风流和回风流。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矿井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设施模型包括主扇、局扇,局扇供风风筒、防爆门、风门、密闭、挡风墙、栅栏的模型,所述设施模型按实际设施的层次和方位排布、联接。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矿井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模型说明铭牌,所述模型说明铭牌设在所述基座上。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矿井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指北针,所述指北针设在所述基座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井系统模型,其按矿井系统实际空间结构以一定比例制作,它包括巷道模型、设施模型,所述矿井系统模型通过多个支撑杠固定在基座上。巷道模型采用槽状构件制作。它还包括模型说明铭牌和指北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矿井系统结构清晰,直观明了,可广泛应用于矿井安全生产当中,如指导矿井日常生产,指挥矿井演习演练,进行矿井安全教学培训以及矿井应急救灾指挥等方面。
文档编号G09B25/02GK202694667SQ20122038484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6日
发明者郝海义 申请人:郝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