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1105发布日期:2019-06-05 22:1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技术是近几年来显示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具有轻薄、良好抗震性和良好抗冲击特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对于柔性显示面板,由于显示面板在使用时利用柔性特点,需要经常性地被反复弯折,而弯折区域通常布设有信号线,反复地弯折容易造成信号线与绝缘层之间的层间分离,使得弯折时信号线局部受力不均,引起断裂,进而造成信号线之间短路,显示面板损坏。尤其对于为非显示区域的折弯区域,显示区域上的各信号线的引出线均集中于该区域,信号引出线的设置密度较大,该区域的反复弯折更容易造成信号线之间的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柔性的显示面板,反复地弯折容易造成信号线与绝缘层之间的层间分离,进而信号线之间容易短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柔性的基板本体;

所述基板本体的第一面上设有用于控制显示的薄膜晶体管;其中,所述基板本体的第一面上,所述薄膜晶体管的设置区域之外的一区域形成为可折弯区域;

所述可折弯区域包括:

依次制作于所述第一面上方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

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上设置有第一过孔;通过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本体的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本体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制作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上方的第三绝缘层;

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二信号线上设置有第二过孔;通过所述第二过孔,所述第三绝缘层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表面连接;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三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本体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其中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线在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线之间。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线在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线之间。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或所述第二信号线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曲线。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或所述第二信号线为波浪形曲线时,对于每一波浪形曲线,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每一截面上的宽度均相等。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为波浪形曲线时,沿所述第一信号线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信号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过孔,且每一所述第一过孔的中心到所述第一信号线的沿长度方向相对两边缘的距离均为第一距离值;

所述第二信号线为波浪形曲线时,沿所述第二信号线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信号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过孔,且每一所述第二过孔的中心到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沿长度方向相对两边缘的距离均为第二距离值。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过孔和/或所述第二过孔形成为锥形孔,所述锥形孔远离所述基板本体的一端的孔径大于所述锥形孔靠近所述基板本体的一端的孔径。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垂直于所述基板本体的截面上,所述锥形孔的内壁面与所述基板本体之间的角度位于15度至85度之间。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的部分和/或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内的部分,远离所述基板本体的第一位置处的截面宽度大于靠近所述基板本体的第二位置处的截面宽度。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过孔的内壁接触连接;和/或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内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过孔的内壁接触连接。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基板本体的第一面上,所述薄膜晶体管的设置区域形成为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之外的区域包括信号扇出区域,其中所述可折弯区域位于所述信号扇出区域。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可折弯区域在所述信号扇出区域内,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基板本体上所设置的连接端子之间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通过第三过孔与所述显示区域的数据线或栅线连接。

可选地,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线中的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为栅线引出线,另一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为数据线引出线;所述第二信号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线中的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为栅线引出线,另一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为数据线引出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在可折弯区域将信号线设置在两个绝缘层之间,形成为金属线与绝缘层的夹层结构,并通过信号线上的过孔使得两个绝缘层之间连接,以增大信号线与两个绝缘层之间的附着力,降低信号线与绝缘层的分离难度,解决现有技术柔性的显示面板,容易造成信号线与绝缘层之间层间分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面板中,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其中一实施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柔性的显示面板,反复地弯折容易造成信号线与绝缘层之间的层间分离,进而信号线之间容易短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通过在可折弯区域,将信号线设置在两个绝缘层之间,形成为金属线与绝缘层的夹层结构,并通过信号线上的过孔形成两个绝缘层之间的连接,以增大信号线与两个绝缘层之间的附着力,降低信号线与绝缘层的分离难度,解决现有技术柔性的显示面板,容易造成信号线与绝缘层之间层间分离的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柔性的基板本体100;

基板本体100的第一面110上设有用于控制显示的薄膜晶体管200;其中,基板本体100的第一面110上,薄膜晶体管200的设置区域之外的一区域形成为可折弯区域;

该可折弯区域包括:

依次制作于第一面110上方的第一绝缘层300和第二绝缘层400;

第一信号线500,位于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与第二绝缘层400的第一表面410之间;其中第一信号线500上设置有第一过孔510;通过第一过孔510,第二绝缘层400穿设第一信号线500与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连接,也即形成为第二绝缘层400与第一信号线500和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分别连接的结构;其中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为第一绝缘层300远离基板本体100的表面,第二绝缘层400的第一表面410为第二绝缘层400远离基板本体100的表面。

采用上述实施结构的显示面板,如图1和图2所示,在可折弯区域,信号线设置在两个绝缘层之间,且信号线上设置过孔,使一绝缘层能够穿设过孔与另一绝缘层连接,以增大信号线与两个绝缘层之间的附着力,降低信号线与绝缘层的分离难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500制作于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上,第二绝缘层400制作于制有第一信号线500的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上,形成为使第一信号线500位于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与第二绝缘层400的第一表面410之间的结构。进一步地,由于第二绝缘层400直接制作于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上,第一信号线500形成为夹设于第一绝缘层300与第二绝缘层400之间,且位于第二绝缘层400内部的结构形式。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1,在基板本体100的第一面110设置薄膜晶体管200的区域形成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薄膜晶体管200在基板本体100上的设置结构,在此不详细说明。

另外,基板本体100的第一面110上,显示区域之外的区域形成为信号扇出区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信号扇出区域的其中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可折弯区域。在该可折弯区域中,第一绝缘层300、第二绝缘层400依次制作于基板本体100上,第一信号线500位于第一绝缘层300与第二绝缘层400之间。

进一步地,结合图3,在基板本体100的第一面110上对应显示区域的部分还制作有交叉设置的栅线1和数据线2,且基板本体100上对应栅线1和数据线2的设置区域为显示区域,位于显示区域外围的区域为信号扇出区域;另外基板本体100的边缘上还设置有连接端子3,栅线1和数据线2分别通过连接引线4与连接端子3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可折弯区域在信号扇出区域内,位于显示区域与连接端子3之间,且上述的第一信号线500对应形成为栅线引出线或者数据线引出线。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柔性的基板本体100;

基板本体100的第一面110上设有用于控制显示的薄膜晶体管(图中未显示);其中,基板本体100的第一面110上,薄膜晶体管的设置区域之外的一区域形成为可折弯区域;其中,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面板对可折弯区域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因此图3中仅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可折弯区域部分的结构;

该可折弯区域包括:

依次制作于第一面110上方的第一绝缘层300和第二绝缘层400;

制作于第二绝缘层400的第一表面410上方的第三绝缘层600;

第一信号线500,位于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与第二绝缘层400的第一表面410之间;其中第一信号线500上设置有第一过孔510;通过第一过孔510,第二绝缘层400穿设第一信号线500与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连接,也即形成为第二绝缘层400分别与第一信号线500和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连接的结构;其中第一绝缘层300的第一表面310为第一绝缘层300远离基板本体100的表面,第二绝缘层400的第一表面为第二绝缘层400远离基板本体100的表面;

第二信号线700,位于第二绝缘层400的第一表面410与第三绝缘层600的第一表面610之间;其中第二信号线700上设置有第二过孔710;通过第二过孔710,第三绝缘层600穿设第二信号线700与第二绝缘层400的第一表面410连接,也即形成为第三绝缘层600分别与第二信号线700和第二绝缘层400的第一表面410分别连接的结构;第三绝缘层600的第一表面610为第三绝缘层600远离基板本体100的表面。

采用上述实施结构的显示面板,如图4所示,在可折弯区域,第一信号线500设置在第一绝缘层300与第二绝缘层400之间,第二信号线700设置在第二绝缘层400与第三绝缘层600之间,且第一信号线500与第二信号线700上分别设置过孔,使绝缘层穿设过孔与另一绝缘层连接,以增大第一信号线500与第二信号线700分别和相邻的两个绝缘层之间的附着力,降低信号线与相邻的绝缘层的分离难度。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500与第二信号线700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其中如图4所示,每一第二信号线700在多个第一信号线5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信号线500之间。

可选地,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每一第一信号线500在多个第二信号线7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信号线700之间。

第二实施例中,在可折弯区域,相邻的两个信号线不在同一层设置,其中第一信号线500设置于第一绝缘层300之上,第二信号线700设置于第二绝缘层400之上,也即位于可折弯区域的全部信号线,依据相较于第一绝缘层300、第二绝缘层400和第三绝缘层600的位置关系,划分为第一信号线500与第二信号线700。根据图4所示结构,第一信号线500与第二信号线700在基板本体10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且依次间隔设置。采用该设置结构,使信号线之间间隔设置,以降低信号线之间短路的机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参阅图3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显示面板的可折弯区域在信号扇出区域内,位于显示区域与连接端子3之间,且第一信号线500对应形成为栅线引出线或者数据线引出线,第二信号线700也对应形成为栅线引出线或者数据线引出线。可选地,全部的第一信号线500形成为栅线引出线和数据线引出线的其中之一,全部的第二信号线700形成为数据线引出线和栅线引出线的另一个。当然,在信号扇出区域内,栅线引出线和数据线引出线的设置方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多个第一信号线500中的部分第一信号线500为栅线引出线,另一部分第一信号线500为数据线引出线;多个第二信号线700中的部分第二信号线700为栅线引出线,另一部分第二信号线700为数据线引出线。基于此,部分的栅线引出线和部分的数据线引出线在一层设置,且可以为相互间隔;另一部分的栅线引出线和另一部分的数线引出线在另一层设置,且可以为相互间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500和第二信号线700对应形成为栅线引出线或者数据线引出线时,第一信号线500和第二信号线700通过第三过孔与显示区域的对应数据线或对应栅线连接。当然,与数据线连接的信号线(第一信号线或第二信号线)形成为数据线引出线,与栅线连接的信号线(第一信号线或第二信号线)形成为栅线引出线。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了解位于信号扇出区域的信号引出线与位于显示区域的栅线或数据线通过过孔连接的具体实施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地,对于第一实施例,第一信号线500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曲线,如图5所示。进一步,可选地,每一第一信号线500均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曲线,且多个第一信号线500之间相互平行;可选地,对于每一波浪形曲线的第一信号线500,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每一截面上的宽度L均相等。

可选地,对于形成为波浪形曲线的第一信号线500,在每一位置处的法截面上,第一信号线500的相对两边缘之间的距离W均相等;且若其中一位置处的法截面通过第一过孔510的中心线时,第一过孔510的其中一断面到该第一信号线500的相邻边缘的距离E1与第一过孔510的另一断面到该第一信号线500的相邻边缘的距离E2相等,其中第一信号线500的相邻边缘也即为靠近断面的边缘。

另外,形成为波浪形曲线的第一信号线500,沿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510,且每一第一过孔510的中心到第一信号线500的沿长度方向相对两边缘的距离d均为第一距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地,对于第二实施例,第一信号线500和/或第二信号线700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曲线,如图5所示。可选地,每一第一信号线500均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曲线,且多个第一信号线500之间相互平行;和/或,每一第二信号线700均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曲线,且多个第一信号线700之间相互平行。

可选地,对于每一波浪形曲线的第一信号线500,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每一截面上的宽度L均相等;对于每一波浪形曲线的第二信号线700,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每一截面上的宽度L均相等。

另外,形成为波浪形曲线的第一信号线500,沿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510,且每一第一过孔510的中心到第一信号线500的沿长度方向相对两边缘的距离d均为第一距离;形成为波浪形曲线的第二信号线700,沿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710,且每一第二过孔710的中心到第二信号线700的沿长方向相对两边缘的距离d均为第二距离。可选地,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

可选地,对于形成为波浪形曲线的第一信号线500,在每一位置处的法截面上,第一信号线500的相对两边缘之间的距离W均相等;且若其中一位置处的法截面通过第一过孔510的中心线时,该第一过孔510的其中一断面到该第一信号线500的相邻边缘的距离E1与第一过孔510的另一断面到该第一信号线500的相邻边缘的距离E2相等,其中第一信号线500的相邻边缘也即为靠近断面的边缘;

同理,对于形成为波浪形曲线的第二信号线700,在每一位置处的法截面上,第二信号线700的相对两边缘之间的距离W均相等;且若其中一位置处的法截面通过第二过孔710时,该第二过孔710的其中一断面到该第二信号线700的相邻边缘的距离E1与第二过孔710的另一断面到该第二信号线700的相邻边缘的距离E2相等,其中第二信号线700的相邻边缘也即为靠近断面的边缘。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结构的显示面板,通过将信号线设置为波浪形,能够进一步增强信号线与两个绝缘层之间的附着力,以降低信号线与绝缘层之间的分离难度,解决现有技术柔性的显示面板,容易造成信号线与绝缘层之间层间分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过孔510形成为锥形孔,且锥形孔远离基板本体100的一端的孔径大于锥形孔靠近基板本体100的一端的孔径。进一步地,在垂直于基板本体100的截面上,锥形孔的内壁面与基板本体100之间的角度位于15度至85度之间。基于该设置结构,根据图6所示,第二绝缘层400位于第一过孔510内的部分,远离基板本体100的第一位置处的截面宽度大于靠近基板本体100的第二位置处的截面宽度。进一步地,第二绝缘层400位于第一过孔510内的部分,与第一过孔510的内壁接触连接,也即第二绝缘层400位于第一过孔510内的部分,和第一过孔510的内壁相接触的壁面与基板本体100之间的夹角位于15度至85度之间,第二绝缘层400在第一过孔510内的部分,从靠近基板本体100的位置到远离基板本体100的位置,截面宽度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一过孔510和/或第二过孔710形成为锥形孔;可选地,第一过孔510和第二过孔710均形成为锥形孔。

当第一过孔510和/或第二过孔710形成为锥形孔时,锥形孔远离基板本体100的一端的孔径大于锥形孔靠近基板本体100的一端的孔径。进一步地,在垂直于基板本体100的截面上,锥形孔的内壁面与基板本体100之间的角度位于15度至85度之间。

基于该设置结构,根据图7所示,当第一过孔510形成为锥形孔时,第二绝缘层400位于第一过孔510内的部分,远离基板本体100的第一位置处的截面宽度大于靠近基板本体100的第二位置处的截面宽度。进一步地,第二绝缘层400位于第一过孔510内的部分,与第一过孔510的内壁接触连接,也即第二绝缘层400位于第一过孔510内的部分,和第一过孔510的内壁相接触的壁面与基板本体100之间的夹角位于15度至85度之间,第二绝缘层400在第一过孔510内的部分,从靠近基板本体100的位置到远离基板本体100的位置,截面宽度逐渐增大。

同理,当第二过孔710形成为锥形孔时,第三绝缘层600位于第二过孔710内的部分,远离基板本体100的第一位置处的截面宽度大于靠近基板本体100的第二位置处的截面宽度。进一步地,第三绝缘层600位于第二过孔710内的部分,与第二过孔710的内壁接触连接,也即第三绝缘层600位于第二过孔710内的部分,和第二过孔710的内壁相接触的壁面与基板本体100之间的夹角位于15度至85度之间,第三绝缘层600在第二过孔710内的部分,从靠近基板本体100的位置到远离基板本体100的位置,截面宽度逐渐增大。

基于上述设置结构的显示面板,利用显示面板的折弯方向通常为朝显示面的方向弯折的原理,将信号线上的过孔设置为远离基板本体100的一端的孔径大于靠近基板本体100的一端的孔径的结构,以适应显示面板的弯折状态,避免由于显示面板的弯折造成信号线与绝缘层之间的分离,以进一步增大信号线与两个绝缘层之间的附着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备上述任一实施结构的显示面板。

根据以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了解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