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55854发布日期:2024-01-26 23:16阅读: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笔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文具,具体涉及一种笔。


背景技术:

1、笔是文具的一种,包括钢笔、铅笔、中性笔、圆珠笔等,其中,现在最常用的是中性笔和圆珠笔。中性笔和圆珠笔这二者在结构上也相近,在有帽笔结构中,均包括笔杆、尖套、笔芯和笔帽,笔杆一端敞口,笔芯从笔杆的敞口插接至笔杆内,尖套可拆卸固定在笔杆的敞口端并固定笔芯,笔帽的拔脱与置回控制着笔芯是否外露。

2、以中性笔为例,笔杆、尖套和笔芯相对连为一体,笔帽单独为一部分,用笔时需从笔杆上拔脱笔帽,将笔芯外露,这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书写习惯的差异,部分使用者习惯将拔脱的笔帽扣接在笔杆的尾端,用毕后方便置回;另一部分使用者习惯将笔帽随意放置在其余地方,这将导致用毕后不能及时寻回笔帽,甚至无法寻回笔帽而不再为笔置回笔帽的现象,进一步地,导致了笔尖长期暴露在外,不仅容易使笔尖对其它接触物染色、还将影响笔尖的使用性能和寿命,而且笔尖属于尖锐金属物体,缺乏笔帽遮蔽,存在安全隐患。

3、在以上有帽笔的结构中,笔帽因其保护笔尖,避免笔尖对其它物体误着色误伤害而成为笔的必备部件,不可或缺。但是,在书写时必须拔脱,拔脱后作为一个外附件的笔帽,存在不便管理的弊端;而且,拔脱、安放、寻回、置回笔帽让用一次笔的动作过多,导致了低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笔,包括笔筒、笔芯和尖套;

4、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一个,笔筒一端敞口一端封闭,笔芯插接在笔筒上,尖套滑动设置在笔筒的封闭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单头笔;

5、或,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两个,笔筒两端均敞口,两个笔芯间隔插接在笔筒内,且两个笔芯的笔尖朝向相反;两个尖套分别滑动设置在笔筒的两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

6、笔筒上设有控制结构,控制结构用于控制尖套的位置,以使两个尖套分别具有笔尖外露的第一工位和笔尖内藏的第二工位。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结构设有一个或两个,且控制结构、笔芯和尖套一一对应设置。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结构包括复位弹性件、控制件和限位件,其中,复位弹性件套接在笔芯的笔尖处,且复位弹性件一端抵接于笔芯,另一端抵接于尖套;控制件设置在笔筒上并与尖套相连,限位件设置在笔筒上并与笔芯的尾部抵接;

9、当控制结构、笔芯和尖套各设有两个时,控制结构分别朝向笔筒的两端设置并与对应的尖套相连,其中,控制结构包括两个按键和两个副弹性件,两个按键相对设置,两个副弹性件间隔设置,且副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个按键。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件包括按键、控制钩和限位钩;

11、按键插接在笔筒上并通过副弹性件连接笔筒,相应地,笔筒上设有适配于按键的操作孔,按键能够沿操作孔往复移动;

12、控制钩一端固定连接按键,控制钩另一端设有钩体;相应地,限位钩一端固定连接尖套,限位钩另一端朝向控制钩并设有适配于钩体的限位槽。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构造为双头笔时,按键设有两个,笔筒上设有两个同轴的操作孔,以使两个按键相对设置并通过副弹性件相连。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限位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远离控制钩并具有适配于钩体的第一抵接面,第二槽体邻近控制钩并具有适配于钩体的第二抵接面,第二抵接面的端部构造为脱钩圆弧面,相应地,钩体的端部设有适配于脱钩圆弧面的副圆弧面;

15、相应地,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之间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具有相对的两个外表面,朝向第一槽体的外表面构造为第一抵接面,朝向第二槽体的外表面构造为滑动斜面,滑动斜面自第一槽体至第二槽体逐渐向下倾斜,且限位块的高度低于第二抵接面;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限位钩邻近控制钩的一端具有相对的两个侧面,其中一个侧面上设有所述限位槽,另一个侧面构造为向限位槽倾斜的脱钩斜面,相应地,笔筒上设有适配于脱钩斜面的内凹槽。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尖套两端敞口,其中一端通过滑动导向筒连接笔筒,另一端逐渐收束并形成适配于笔芯的开口,相应地,尖套的外周面构造为适配于人体的握持面;

18、滑动导向筒构造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滑动导向筒的内周设有延伸至尖套的导向槽,相应地,限位钩穿设在导向槽上并连接在滑动导向筒上;滑动导向筒邻近笔筒的一端设有用于笔芯安装的缺口。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滑动导向筒上套接有弹性环,弹性环位于尖套与滑动导向筒的连接处。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笔芯和尖套各设有一个时,笔筒一端敞口一端封闭,限位件构造为笔筒的封闭端;

21、或,当笔芯和尖套各设有两个时,笔筒两端均敞口,限位件构造为固定在笔筒上的挡杆。

22、有益效果:

23、尖套能够相对笔筒往复滑动,当用笔时,尖套回缩并使得笔尖外露,当无需用笔时,尖套外移并罩住笔尖,实现保护笔尖,避免笔尖对其它物体误着色、误伤害。基于这种“活动型尖套笔帽一体化”的设计,扩展了尖套的功能,使其兼具传统笔帽的作用后,一方面免除了多管理一个外附件(笔帽)的麻烦,也避免了笔帽遗失和不能及时置回带来的弊端——笔尖失去保护,影响书写性能,易对周围物体误着色误伤害;另一方面,也将原来拔下笔帽、安放笔帽、寻回笔帽、置回笔帽的“4步用笔流程”,缩短为提拉尖套使笔尖外露、按下控制按键使笔尖内藏的“2步用笔流程”,流程的缩短提高了用笔效率。从人体功学的角度上讲,这个“2步用笔流程”具备单手流畅操作的条件,比有帽笔的“4步用笔流程”更具有易用性。继而,由于不再有笔帽,也不再有对这个额外附件的管理负担,提高了笔的易管理易维护性。

24、同时,基于这种“活动型尖套笔帽一体化”的设计,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两个,两个笔芯间隔插接在笔筒内,两个笔尖分别朝向笔筒的两端,两个尖套分别滑动设置在笔筒的两端,这使得一支笔同时拥有两个书写部,使其具备同时书写两种颜色或墨质的新增功能,增加了书写结果的多样性。这种一笔兼具双色,尤其是当它内置现在被最为广泛使用的中性笔芯时,将对学生改错、老师批改、设计人员绘图等诸多用笔场景大有裨益,这极大的满足了他们对双色交替书写的需求,提高了用笔过程中切换颜色的稳定性和便捷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笔,其特征在于,包括笔筒(1)、笔芯(2)和尖套(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控制结构(4)设有一个或两个,且控制结构(4)、笔芯(2)和尖套(3)一一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控制结构(4)包括复位弹性件(5)、控制件(6)和限位件(7),其中,复位弹性件(5)套接在笔芯(2)的笔尖处,且复位弹性件(5)一端抵接于笔芯(2),另一端抵接于尖套(3);控制件(6)设置在笔筒(1)上并与尖套(3)相连,限位件(7)设置在笔筒(1)上并与笔芯(2)的尾部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控制件(6)包括按键(61)、控制钩(62)和限位钩(6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构造为双头笔时,按键(61)设有两个,笔筒(1)上设有两个同轴的操作孔(101),以使两个按键(61)相对设置并通过副弹性件(60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限位槽(603)包括第一槽体(604)和第二槽体(605),第一槽体(604)远离控制钩(62)并具有适配于钩体(602)的第一抵接面(606),第二槽体(605)邻近控制钩(62)并具有适配于钩体(602)的第二抵接面(607),第二抵接面(607)的端部构造为脱钩圆弧面(608),相应地,钩体(602)的端部设有适配于脱钩圆弧面(608)的副圆弧面(613);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限位钩(63)邻近控制钩(62)的一端具有相对的两个侧面,其中一个侧面上设有所述限位槽(603),另一个侧面构造为向限位槽(603)倾斜的脱钩斜面(610),相应地,笔筒(1)上设有适配于脱钩斜面(610)的内凹槽(102)。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尖套(3)两端敞口,其中一端通过滑动导向筒(301)连接笔筒(1),另一端逐渐收束并形成适配于笔芯(2)的开口,相应地,尖套(3)的外周面构造为适配于人体的握持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滑动导向筒(301)上套接有弹性环(304),弹性环(304)位于尖套(3)与滑动导向筒(301)的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当笔芯(2)和尖套(3)各设有一个时,笔筒(1)一端敞口一端封闭,限位件(7)构造为笔筒(1)的封闭端;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笔,所述笔包括笔筒、笔芯和尖套;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一个,笔筒一端敞口一端封闭,笔芯插接在笔筒上,尖套滑动设置在笔筒的封闭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单头笔;或,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两个,笔筒两端均敞口,两个笔芯间隔插接在笔筒内,且两个笔芯的笔尖朝向相反;两个尖套分别滑动设置在笔筒的两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笔筒上设有控制结构,控制结构用于控制尖套的位置,以使两个尖套分别具有笔尖外露的第一工位和笔尖内藏的第二工位。所述笔中,尖套能够相对笔筒往复滑动,当用笔时,尖套回缩并使得笔芯的笔尖外露,当无需用笔时,尖套外移并罩住笔尖,实现保护笔尖,避免笔尖对其它物体误着色、误伤害。

技术研发人员:胡玲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胡玲江
技术研发日:20230721
技术公布日:2024/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