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94059发布日期:2024-04-01 14:02阅读:8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显示技术一直以来是电子设备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从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原理来说,其由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组成,显示面板本身不会发光,因此,需要背光模组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从而能够看到动态的显示画面,而背光模组目前广泛使用的种类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两大类。

2、在大尺寸显示装置中,采用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通常由两条灯条一起提供背光源,由于两条灯条存在生产差异,难以保证两个灯条的发光亮度一致,导致显示面板的左右两侧出现亮度差异,给用户观感带来较差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解决亮度差异,提高画面的显示效果。

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背板的底板上,所述第一灯条和所述第二灯条均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侧板上,且所述第一灯条的出光侧和所述第二灯条的出光侧均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

3、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流调节模块,所述电流调节模块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灯条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灯条连接;

4、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监测所述第一灯条和所述第二灯条之间的亮度差异,调节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的电流大小,以使得所述第一灯条的亮度和所述第二灯条的亮度趋于一致。

5、可选的,所述电流调节模块包括壳体、密封件和滑动变阻结构,所述滑动变阻结构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滑动变阻结构滑动连接,并将所述壳体划分为两个不连通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均填充有惰性气体;

6、所述密封件为导体,所述密封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所述密封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滑动变阻结构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当所述密封件朝向所述第一输出端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电阻减小,电流增加,所述第二输出端的电阻增大,电流减小;当所述密封件朝向所述第二输出端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电阻增大,电流减小,所述第二输出端的电阻减小,电流增加;

7、所述第一腔室内和所述第二腔室内均设置有感光加热结构,所述第一灯条上的光线照射至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感光加热结构上,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升温,加热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惰性气体;所述第二灯条上的光线照射至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感光加热结构上,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升温,加热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惰性气体;以控制所述密封件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往复运动。

8、可选的,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包括金属棒,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光通道,所述第一灯条上的光线通过对应的所述光通道照射至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金属棒上,所述金属棒升温使得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惰性气体膨胀;所述第二灯条上的光线通过对应的所述光通道照射至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金属棒上,所述金属棒升温使得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惰性气体膨胀。

9、可选的,以第一灯条朝向所述导光板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光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10、可选的,所述电流调节模块还包括凸透镜,所述凸透镜设置在所述光通道内,以使得穿过所述光通道的光线汇聚在所述金属棒上。

11、可选的,所述光通道的内壁设置有磷光层。

12、可选的,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包括金属棒,所述电流调节模块还包括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所述第一光纤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灯条上的一个灯珠的出光面,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金属棒;所述第二光纤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灯条上的一个灯珠的出光面,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金属棒。

13、可选的,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包括发热丝和光敏电阻,所述发热丝和所述光敏电阻串联设置,且所述发热丝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光敏电阻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14、所述第一灯条的光线照射至所述第一腔室对应的所述光敏电阻上,所述第二灯条的光线照射至所述第二腔室对应的所述光敏电阻上。

15、可选的,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感光加热结构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并联设置。

16、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17、相对于现有的大尺寸的显示装置来说,本申请通过将所述第一灯条和所述第二灯条分别连接在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在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监测到所述第一灯条对应的亮度和所述第二灯条对应的亮度存在差异时,通过调节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电流值,来控制所述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的亮度,从而平衡所述第一灯条和所述第二灯条之间的亮度差异。



技术特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背板的底板上,所述第一灯条和所述第二灯条均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侧板上,且所述第一灯条的出光侧和所述第二灯条的出光侧均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调节模块包括壳体、密封件和滑动变阻结构,所述滑动变阻结构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滑动变阻结构滑动连接,并将所述壳体划分为两个不连通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均填充有惰性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包括金属棒,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光通道,所述第一灯条上的光线通过对应的所述光通道照射至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金属棒上,所述金属棒升温使得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惰性气体膨胀;所述第二灯条上的光线通过对应的所述光通道照射至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金属棒上,所述金属棒升温使得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惰性气体膨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以第一灯条朝向所述导光板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光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调节模块还包括凸透镜,所述凸透镜设置在所述光通道内,以使得穿过所述光通道的光线汇聚在所述金属棒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通道的内壁设置有磷光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包括金属棒,所述电流调节模块还包括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所述第一光纤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灯条上的一个灯珠的出光面,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金属棒;所述第二光纤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灯条上的一个灯珠的出光面,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金属棒。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包括发热丝和光敏电阻,所述发热丝和所述光敏电阻串联设置,且所述发热丝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光敏电阻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感光加热结构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感光加热结构并联设置。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导光板设置在背板的底板上,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均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侧板上,且第一灯条的出光侧和第二灯条的出光侧均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流调节模块,所述电流调节模块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灯条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灯条连接;所述电流调节模块监测所述第一灯条和所述第二灯条之间的亮度差异,调节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的电流大小,以使得第一灯条的亮度和第二灯条的亮度趋于一致。通过上述设计,解决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的亮度差异,提高画面的显示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辉,袁海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