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逆手感变色防伪标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识别商品真伪的可逆热变色防伪标识,特别是利用手指表面热量变色的防伪标识。
可逆热变色防伪标识是利用涂复在印刷基材层上被薄膜保护层复盖的变色图文层中所含有的热变色材料在固态时呈色,在液态时消色的原理来达到识别商品真伪的效果的,这种热变材料由发色剂,显色剂和减敏剂配制而成,其中发色剂是一种含有内酯环的供电子呈色的有机无色染料,显色剂是一种受电子性的酚类化合物,而变色温度取决于减敏剂的选择。目前,这种可逆热变色防伪标识在使用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从开始变色至完全消色的温度区间过大,一般是超过13℃,也就是说反应速度慢,变色不敏感,而且无法在手感温度的范围内达到完全变色,这就给使用者识别真伪带来了一些不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色迅速,识别方便的可逆手感变色防伪标别。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在热变色材料中增加一种减敏剂,这种减敏剂是一种甲亚胺类或羧酸-伯胺盐类化合物,组成热变色材料的四种组分的含量是有机无色染料3~8%,酚类化合物8~15%,甲亚胺类或羧酸-伯胺盐类化合物7.5~26%,脂肪酸类或脂肪胺类化合物52~75%,本发明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是热变色材料包含在微小的胶囊中。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阐明本发明的详细内容。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变色图文层微观结构放大示意图。
本发明是一种由印刷基材层1、变色图文层2和薄膜保护层3复合而成的可逆热变色防伪标识,变色图文层2中含有由发色剂、显色剂和二种减敏剂组成的热变色材料,其中发色剂是一种含有内酯环的供电子呈色的有机无色染料,显色剂是一种受电子性的酚类化合物,二种减敏剂中一种是甲亚胺类或羧酸-伯胺盐类化合物,另一种是脂肪酸类或脂肪胺类化合物,四种组分的含量是有机无色染料3~8%,酚类化合物8~15%,甲亚胺类或羧酸-伯胺盐类化合物7.5~26%,脂肪酸类或脂肪胺类化合物52~75%。
上述热变色材料配制方法是按设定的比例称取四种组分,在80~100℃下加热混匀,冷却后即得热变色材料的组合物,将该组合物同适量的树脂浆搅拌混和,形成含有该热变色材料的印刷油墨;也可以通过微胶囊化技术首先对热变色材料进行微胶囊化处理,使热变色材料包含在微小的胶囊4中,然后同适量的树脂桨5混和,形成热变色油墨。用这种变色油墨按设计图文涂复在印刷基材层1上即为变色图文层2,然后取薄膜(例如聚丙烯薄膜),热压在印刷基材层1和变色图文层2之上形成薄膜保护层3,这样即构成本发明所述的可逆热变色防伪标识。
下面介绍三种热变色材料的配方,列表如下
用上述配方的热变色材料制作的可逆热变色防伪标识,变色温度在28°~36℃之间,正在手指表面热量的范围之内,且变色温度区间控制在5℃左右,因此,这种可逆手感变色防伪标识变色速度快,反应敏感,给商品使用者识别商品真伪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此外,用这种热变色材料调制的印刷油墨,适用于各种印刷方法,使防伪标识的制作更加容易。
权利要求
1.一种由印刷基材层、变色图文层和薄膜保护层复合而成的可逆手感变色防伪标识,变色图文层中含有由有机无色染料、酚类化合物和脂肪酸或脂肪胺类化合物组成的热变色材料,本发明的特征是热变色材料中还含有甲亚胺类或羧酸-伯胺盐类化合物,热变色材料中各组分的含量是有机无色染料3~8%,酚类化合物8~15%,甲亚胺类或羧酸-伯胺盐类化合物7.5~26%,脂肪酸类或脂肪胺类化合物52~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递手感变色防伪标识,其特征是热变色材料包含在微小的胶囊4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逆手感变色防伪标识,其特征是热变色材料中的各组分是结晶紫内酯5.6%,对-月桂基苯酚11.1%,对-甲氧苯亚甲月桂基胺11.1%,十二脂胺72.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逆手感变色防伪标识,其特征是热变色材料中各组分是3-二甲胺基荧烷4.9%,双酚酸13.4%,对-甲氧苯亚甲茴香胺25.4%,十四胺56.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逆手感变色防伪标识,其特征是热变色材料中各组分是孔雀绿内酯6.2%,萘酚12.3%,油酸硬脂胺盐22.2%,软脂酸59.3%。
全文摘要
可逆手感变色防伪标识由印刷基材层、变色图文层和薄膜保护层组成。变色图文层中含有由发色剂、显色剂和减敏剂组成的热变色材料。本发明的主要特征是在热变色材料中增加一种减敏剂,该减敏剂是一种甲亚胺类或羧酸一伯胺盐类化合物,用这种热变色材料制作的防伪标识,其变色温度在手指表面热量范围内,且变色温度区间控制在5℃左右。因此,这种防伪标识变色速度快,反应敏感,给商品使用者识别商品真伪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文档编号G09F3/00GK1090534SQ93120308
公开日1994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1993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3年11月22日
发明者徐良衡, 林海霞 申请人:徐良衡, 林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