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双筒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No.2001-356194的优先权,其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通过其中屈光度调节环设置于基座上的结构,将其设置成使得屈光度调节环一般位于基座目镜侧的端面或者物镜侧的端面上,从而用户可以从基座的端面识别屈光度调节环端面上的刻度尺。
为了获得具有比传统技术更为简单结构的双筒望远镜,需要将屈光度调节环和焦距调节环以不同于传统技术的方式设置。然而,即使具有不同设置的这些调节环,也需要保持与传统技术中相当或更容易的用户操作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所述的双筒望远镜。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双筒望远镜包括右和左镜头单元;支承基座,用于连接所述的右和左镜头单元;以及屈光度调节环,位于所述基座上,其中在所述屈光度调节环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有螺旋线作为指示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转动量的指示器。
在上述双筒望远镜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环可以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基座上的开口中,并且可以在所述开口的边缘上形成刻度尺用于显示所述螺旋线与所述开口一侧相交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筒望远镜,包括右和左镜头单元;支承基座,用于连接所述的右和左镜头单元;以及屈光度调节环,位于所述基座上,其中在所述屈光度调节环的端面上形成有涡旋线作为指示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转动量的指示器。
所述屈光度调节环可以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基座上的开口中,并且可以在所述开口的所述端面一侧的边缘上形成刻度尺用于显示所述螺旋线与所述开口的所述端面一侧相交的位置。
同样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所述的双筒望远镜。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双筒望远镜包括右和左镜头单元;支承基座,用于连接所述的右和左镜头单元;以及屈光度调节环和焦距调节环,位于所述基座上,其中在所述基座的中央处形成有一个开口,所述屈光度调节环和所述焦距调节环并排设置在所述开口中。
可以在所述屈光度调节环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螺旋线作为指示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转动量的指示器。
所述屈光度调节环与所述焦距调节环相比可以设置在目镜一侧,在所述屈光度调节环的目镜一侧的端面上可以形成涡旋线作为指示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转动量的指示器。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首先,参照图1和2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双筒望远镜。图1和2中所示的双筒望远镜具有左和右镜头单元1和2,以及用于连接或桥接左和右镜头单元1和2的支承基座3。
基座3在其上表面的中央处具有一个开口301,屈光度调节环302和焦距调节环305沿着与镜头单元1和2光轴平行的轴线3a并排设置在该开口301中。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外径等于焦距调节环305的外径,并且这两个调节环在其外圆周表面上沿着轴向都设有摺痕状或者径向凸起和凹槽,以便于通过用手指操作这些外圆周表面来转动调节环的操作。
在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外圆周表面上以及在开口301一侧301a的边缘上形成有用于指示屈光度调节量的指示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的螺旋线303以及在开口301一侧301a的边缘上形成的刻度尺304作为指示器。刻度尺304包括将开口301的一侧301a等间距分割的多个点,中心点处的数字0表示该位置的屈光度调节量为零,用于表示目镜一侧相对于零的刻度的符号+表示屈光度调节量为正,用于表示物镜一侧相对于零的刻度的符号-表示屈光度调节量为负。当旋转屈光度调节环302时,螺旋线303沿着轴线3a的方向正比于转动量而移动,从而使得螺旋线303与开口301的一侧301a相交的位置沿着该侧301a移动。其结果是,可以通过用刻度尺304识别螺旋线303与开口301的一侧301a相交的位置来识别屈光度调节环302的转动角度,由此可以获得屈光度调节量。注意螺旋线303相对于轴线3a的倾角是固定的,与转动的角度无关。后面将说明基座3的内部结构。
左镜头单元1包括物镜101L、焦距调节透镜14、正象棱镜102L、目镜103L、和用于容纳这些部件的镜筒1a。以相同的方式,右镜头单元2包括物镜101R、焦距调节透镜15、正象棱镜102R、目镜103R、和用于容纳这些部件的镜筒2a。左镜头单元1中的光学部件和右镜头单元2中的光学部件设置成使得其光轴201L和201R分别对准。右和左镜头单元1和2的焦距调节透镜14和15由可以沿光轴201L和201R方向移动的透镜架14a和15a支承。右镜头单元2的目镜103R由可以沿光轴201R方向移动的目镜架103a支承。注意采用屋脊棱镜作为正象棱镜102L和102R。另外,左和右镜头单元1和2每一个都设有眼垫103c,它可以从目镜部分旋转拉出或者收入其中。
如图2中所示,焦距调节耦合轴13L的一端插入左镜头单元1,从而通过耦合部件14b和14c耦合至焦距调节透镜架14a。焦距调节耦合轴13L的另一端插入基座3。另一方面,焦距调节耦合轴13R的一端插入右镜头单元2,从而通过耦合部件15b和15c耦合至焦距调节透镜架15a。另外,屈光度调节耦合轴103b的一端在目镜103R一侧插入右镜头单元2,从而耦合至目镜架103a。焦距调节耦合轴13R的另一端以及屈光度调节耦合轴103b的另一端插入基座3。
左和右镜头单元1和2相对于基座3可以分别围绕各用作转动轴的焦距调节耦合轴13L和13R转动。通过此结构,可以使双筒望远镜弯曲。屈光度调节耦合轴103b还用作镜头单元2转动时的转动轴。注意左和右镜头单元1和2只有用户有意施加旋转力时才会相对于基座3分别转动,并且预先设定一个转动扭矩用于转动左或右镜头单元1和2,其大小应能使得在用户施加转动力时可以进行平滑的精细调节。
在基座3内部,设有穿过屈光度调节环302和焦距调节环305用于可转动地支承这些调节环的支承轴5,以及导引轴12L和12R。支承轴5以及导引轴12L和12R平行于光轴201L和201R,并且各轴的两端都固定在基座3上。焦距调节环305设有一个尖端部分305a,在该尖端部分305a的外圆周上形成有外螺纹。该尖端部分305a配合在部件5R的基部的内螺纹中。部件5R的一个尖端配合在部件5L的基部中。部件5R的另一尖端以及部件5L的尖端分别夹住右和左焦距调节耦合轴13R和13L以便能够转动。导引轴12L和12R插入部件5L和5R中以便导引上述部件的运动。另一方面,屈光度调节环302也设有尖端部分302a,在该尖端部分302a的外圆周上形成有外螺纹。该尖端部分302a配合在部件6的基部的内螺纹中。部件6的尖端夹住屈光度调节耦合轴103b以便能够转动。导引轴12R插入部件6中。
由于焦距调节环305和屈光度调节环302的运动受到基座3开口301的限制,所以这些调节环不会沿着轴线3a的方向运动,而是原地转动。当用户转动焦距调节环305时,其尖端305a上的外螺纹转动,使得部件5L和5R沿着导引轴12L和12R运动,从而部件5L和5R的尖端使焦距调节耦合轴13L和13R沿着轴向运动。于是,透镜架14a和15a移动,并且焦距调节透镜14和15沿着光轴201L和201R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实现焦距调节。同样,当用户转动屈光度调节环302时,其尖端302a上的外螺纹转动,使得部件6沿着导引轴12R运动,从而部件6的尖端使屈光度调节耦合轴103b沿着轴向运动。于是,右镜头单元2的透镜架103a移动,并且右目镜103R沿着光轴201R移动。通过此操作,可以实现屈光度调节。
下面说明用户使用本实施例双筒望远镜进行观察的过程。首先,在观察之前,进行眼垫操作、眼睛宽度调节和屈光度调节等作为预备操作。
当眼镜配戴者进行眼垫操作时,通过将眼垫103c旋转推入双筒望远镜主体来进行,而当眼镜配戴者之外的人员进行眼垫操作时,通过旋转拉出眼垫103c来进行。通过此操作,使用户的眼睛位置与双筒望远镜的眼睛位置相一致,从而可以防止眼镜配戴者观察的视场周围发生遮蔽,并且对于眼镜配戴者之外的人员,可以防止视场中的阴影。眼睛宽度调节通过使右和左镜头单元1和2根据用户的眼睛宽度相对于基座3弯曲来进行,以改变镜头单元1和2的视场之间的距离。更具体地说,用户在通过左和右镜头单元1和2观看时使左和右镜头单元1和2相对于基座3弯曲,使得左镜头单元1的视场逐渐与右镜头单元2的视场重叠,以确定左和右镜头单元1和2之间的距离,使之最终具有单一的视场。通过此操作,可以使左和右镜头单元1和2光学系统的光轴201L和201R之间的距离与用户的眼睛宽度一致。
屈光度调节用于补偿用户的左眼和右眼之间的屈光度差。首先,用户在用其左眼通过左镜头单元1观看时旋转焦距调节环305,以使远处待观察物体对焦。然后,在用其右眼通过右镜头单元2观看时,用户此时旋转屈光度调节环302,以使该同一物体对焦。此时,在双筒望远镜内部,在转动屈光度调节环305之后,部件6沿着导引轴12R运动以移动目镜架103a,从而使目镜103R沿着光轴201R移动。在此操作之后,屈光度调节完成。
在完成这些预备操作之后,用户用其双眼通过双筒望远镜观看,并根据与用户实际想要观察的物体的距离也即聚焦距离来转动焦距调节环305。此时,在双筒望远镜内部,在转动焦距调节环305之后,部件5L和5R分别沿着导引轴12L和12R运动,并且焦距调节透镜14和15分别沿着光轴201L和201R移动。通过此操作,可以用双眼清楚地看到待观察物体的图象,其为立体图象。
为了用双眼良好地立体观察待观察物体,需要在每次观察之前进行上述预备操作。然而,对于屈光度调节环,如果记住特定双筒望远镜的屈光度调节量,那么从下次开始用户可以简单地通过将屈光度调节环302旋转到指示该屈光度调节量的位置来进行屈光度调节。在本实施例双筒望远镜的情况下,在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有螺旋线303,如图1中所示,并且在开口301一侧301a的边缘上标有刻度尺304。相应地,当用户转动屈光度调节环302时,用作指示器的螺旋线303沿着轴线3a的方向正比于上表面上出现的转动量而移动,从而可以通过基座3的上表面容易地确定螺旋线303。因此,可以容易地从刻度尺304读出螺旋线303与开口301所述一侧301a相交的位置,从而可以容易地识别转动量(屈光度调节量)。用户可以通过记住该转动量(屈光度调节量)并且从下次观察起将屈光度调节环302正比于该转动量加以旋转而容易地进行屈光度调节。注意螺旋线303与开口301所述一侧301a相交的位置设置成在屈光度调节环302向右旋转时向物镜一侧移动,而在屈光度调节环302向左旋转时向目镜一侧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螺旋线303作为指示器的结构,从而可以从该外圆周表面容易地识别出屈光度调节量。通过此结构,使得可以将屈光度调节环302设置在基座3的中央而不损害屈光度调节环302指示器的可视识别性能。其结果是,焦距调节环305和屈光度调节环302都一起并排设置在基座3中央处的开口301中,如图1中所示,从而可以提高双筒望远镜的设计自由度,由此可以提供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简单结构双筒望远镜。
另外,在将屈光度调节环302和焦距调节环305设置在基座3中央处开口301中的结构中,与将屈光度调节环302设置在基座3端面上的结构相比,基座3本身具有改善的刚度。其结果是,使得可以减小基座3沿光轴201L和201R方向的长度同时可靠保持基座3的刚度。
尽管第一实施例构造成使得螺旋线303形成在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外圆周表面上并且该外圆周表面由用户用其手指旋转,但是在其上形成屈光度调节环302螺旋线303的外圆周表面之外,还可以提供一种用户用其手指通过它进行操作的部分。例如,可以在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外圆周上设置一个用于操作的凸起使得该凸起可以由用户操作。作为该凸起,例如可以形成一个直径尺寸大于屈光度调节环302尺寸的操作环或者杠杆状凸起。
下面参照图3和4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双筒望远镜。
第二实施例的双筒望远镜包括一个涡旋线250,形成在屈光度调节环302目镜一侧的端面上,如图3中所示;以及一个刻度尺251,标在基座3上表面上的开口301的目镜一侧301b的边缘上,如图4中所示,用作指示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屈光度调节量(转动量)的指示器。涡旋线250的涡旋中心为轴线3a。涡旋线250的形成长度以轴线3a为中心围绕屈光度调节环302一周,使得涡旋线在同一个旋转角处不重复存在。
当屈光度调节环302转动时,涡旋线250与开口301一侧301b相交的位置根据转动量沿着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径向移动。其结果是,可以通过从刻度尺251读取该相交位置来获得屈光度调节环302的屈光度调节量(转动量)。
第二实施例双筒望远镜的结构除所述指示器之外与第一实施例结构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双筒望远镜,用户通过从目镜一侧斜上方观察屈光度调节环302的端面,可以目视确定涡旋线250和刻度尺251以获得屈光度调节量。其结果是,该双筒望远镜具有如下优点,用户为确定屈光度调节量可以使涡旋线250和刻度尺251处于其视线范围内,而无需从通过镜头单元1和2观看的状态下大幅度转移其视线,从而确定屈光度调节量。
注意在上述说明中,在第一实施例中形成螺旋线303而在第二实施例中形成涡旋线250。然而,螺旋线303或涡旋线250以用户能够识别的方式形成就足够了。例如,各曲线可以形成为雕刻线、摺痕状凸起或细微曲线。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双筒望远镜的顶视图,仅画出了其关键部件。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成使得靠近目镜的调节环302的直径小于位于物镜一侧的调节环305的直径,如图5中所示。在这种结构情况下,优选根据调节环的相应尺寸或形状来形成基座3上的开口。
注意这两种调节环的外径之间的关系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反。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双筒望远镜的顶视图,仅画出了其关键部件。
在前述实施例中,如图5中所示,屈光度调节环302和焦距调节环305都设置在基座3上形成的单个开口301中。然而,在图6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支承基座3沿同一个轴线3a设有两个开口301a、301b,屈光度调节环302和焦距调节环305设置在相应的开口301a和302b中。
在屈光度调节环302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截面中的外径可以不同于焦距调节环305的外径。
通过此结构,双筒望远镜的用户可以通过手动辨别两种调节环之间的尺寸差异来识别这两种调节环之间的差别,而无需直接辨别屈光度调节环和焦距调节环。
权利要求
1.一种双筒望远镜,包括左和右镜头单元;支承基座,用于连接所述的左和右镜头单元;以及屈光度调节环和焦距调节环,位于所述基座上,其中所述基座形成有一个开口,所述屈光度调节环和所述焦距调节环并排设置在所述开口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筒望远镜,其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环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有螺旋线,作为指示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转动量的指示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筒望远镜,其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环与所述焦距调节环相比设置在目镜一侧,并且在所述屈光度调节环的目镜一侧的端面上形成有涡旋线,作为指示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转动量的指示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筒望远镜,其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环和所述焦距调节环都由单一的支承轴支承,并且所述两个调节环平行于所述镜头单元的光轴方向而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双筒望远镜,其中所述右和左镜头单元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两端以可以转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筒望远镜,其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环在垂直于所述镜头单元光轴方向的截面内的外径不同于所述焦距调节环的外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筒望远镜,其中在所述屈光度调节环和所述焦距调节环中,更靠近所述镜头单元目镜的调节环的外径小于更靠近所述镜头单元物镜的调节环的外径。
8.一种双筒望远镜,包括左和右镜头单元;支承基座,用于连接所述左和右镜头单元;以及屈光度调节环,位于所述基座上,其中在所述屈光度调节环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有螺旋线,作为指示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转动量的指示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筒望远镜,其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基座上的开口中,并且在所述开口的边缘上形成有刻度尺用于显示所述螺旋线与所述开口一侧相交的位置。
10.一种双筒望远镜,包括左和右镜头单元;支承基座,用于连接所述左和右镜头单元;以及屈光度调节环,位于所述基座上,其中在所述屈光度调节环的端面上形成有涡旋线,作为指示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转动量的指示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筒望远镜,其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环设置在形成于所述基座上的开口中,并且在所述开口的所述端面一侧的边缘上形成有刻度尺,用于显示所述螺旋线与所述开口的所述端面一侧相交的位置。
12.一种双筒望远镜,包括左和右镜头单元;支承基座,用于连接所述的左和右镜头单元;以及屈光度调节环和焦距调节环,位于所述基座上,其中在所述支承基座的中央部分并排形成有一个第一开口和一个第二开口,所述屈光度调节环和所述焦距调节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
全文摘要
一种双筒望远镜,包括左和右镜头单元,用于连接左和右镜头单元的支承基座,以及位于支承基座上的屈光度调节环和焦距调节环。在所述基座的中央处形成有一个开口,屈光度调节环和焦距调节环并排设置在所述开口中。
文档编号G02B7/02GK1420378SQ0215225
公开日2003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21日
发明者相川安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尼康美景, 株式会社尼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