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1782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特别涉及适用于将高速影像信号输入到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板的驱动电路构成的有效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在从小型显示装置起的办公室自动化机器等的显示终端中获得广泛的普及。此液晶显示装置,基板上是在由至少一方是透明的玻璃板及塑料基板等组成的一对绝缘基板之间夹持一层液晶组成物(液晶层)而构成液晶板(也称为液晶显示元件或液晶盒)。
此液晶板,在有选择地将电压施加于像素形成用的各种电极使构成规定像素部分的液晶组成物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变化而形成图像。另外,已知有在液晶板中,像素是配置成为阵列状而形成显示单元。像素配置成为阵列状的液晶板,大致可分类为单纯阵列方式和有源阵列方式两种方式。单纯阵列方式是在一对绝缘基板互相形成交叉的两个条状电极的交叉点上形成像素。而有源阵列方式具有像素电极和像素选择用的有源元件(例如,薄膜晶体管),通过选择此有源元件而由“与该有源元件相连接的像素电极”和“与该像素电极对向的基准电极”形成像素。
每个像素具有有源元件(例如,薄膜晶体管),切换驱动此有源元件的有源阵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广泛应用于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之中。一般地,有源阵列型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在一个基板上形成的电极和另一个基板上形成的电极之间施加用来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改变的电场的所谓纵向电场方式。另外,使施加于液晶层上的电场的方向与基板面方向大致平行的所谓横向电场方式(也称为IPS(In-Plane Switching,面内切换)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已经实用化。
另一方面,作为使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液晶投影仪已经实用化。液晶投影仪是使光源发出的照明光到液晶板上而将液晶板的图像投影于屏幕的装置。液晶投影仪使用的液晶板有反射型和透射型,在液晶板为反射型时,可以使像素的几乎全域成为有效的反射面,但在液晶板的小型化、高精细化、高亮度化中透射型比较有利。另外,已知在有源阵列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形成像素电极的基板上也形成驱动像素电极的驱动电路的驱动电路一体型液晶显示装置”。
此外,已知有在驱动电路一体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不是将像素电极及驱动电路在绝缘基板上而是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以下称其为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另外,在驱动电路一体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已知有将来自外部的影像信号以模拟信号输入到液晶显示装置,利用驱动电路对影像信号进行抽样而输出到液晶板的驱动方法。在此场合,一般是采用将“构成三原色的红(R)、绿(G)、蓝(B)”的各影像信号,为了利用共同的LSI进行处理而在同一电路基板上形成,分配到各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

发明内容
在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减少(图像)闪烁,采用使输入到液晶板的影像信号的帧频高速化的方法。就是说,在原来的影像信号的帧频为60Hz时,将原来的影像信号临时保持于帧存储器中,为了避免在液晶层上施加DC电压,对于“对置电极”生成正极、负极的影像信号,在液晶板上输入使60Hz加倍的120Hz的频率。由此,在液晶层上可以一直施加对于“对置电极”对称的影像信号。不过,已经发现,由于帧频高速化,会产生电磁干扰(EMI)、电磁环境兼容性(EMC)的问题,制约电路基板设计。就是说,为了配置与由多个液晶板组成的投影仪的光学系统的形状相配合的液晶板,从帧频高速化电路到液晶板的信号配线路径变长,会发生噪声及EMI、EMC的问题。另外,考虑到多少改变光学系统形状以求容易组装,连接液晶板用的软电缆(柔性缆线)(EPC)必须长,而出现高速化信号,由于配线的负载,使影像信号劣化这样的问题。另外,还发生很难使通到“与三原色相对应的各液晶板”的信号线配线路径长度相等的问题。
为了使通到多个液晶板的信号配线路径相等,将控制帧频高速化电路单元及液晶板的液晶板控制电路与其他电路单元分离独立到另外的电路基板,在各液晶板每一个上都配置,利用软电缆连接,利用电压振幅小的差动信号供给影像信号。由此,从其他电路单元到帧频高速化电路,由于采用低速信号线连线,可以抑制噪声及EMI、EMC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构成包括液晶显示板和连接到所述液晶显示板的显示控制装置,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包括用来接收外部供给的影像信号的第一部分、和在所述第一部分之后并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连接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用来将由所述第一部分供给的所述影像信号放大并转换为交流信号的电路、以及用来输出驱动所述液晶显示板的驱动脉冲的驱动脉冲电路;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是分别在互相独立的第一和第二基板上制作的;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液晶显示板配置,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通过软电缆互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
,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构成包括用来产生三原色图像的多个液晶显示板,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第一和第二基板、夹持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和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的多个像素;多个驱动电路,每一个都是针对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相应的一个设置的、并向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提供影像信号,以及针对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相应的每一个设置的多个液晶显示板驱动控制电路,所述液晶显示板驱动控制电路中的每一个向所述多个驱动电路中的相应的一个提供控制信号和所述影像信号,其中与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一个相应的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驱动控制电路中的每一个,都是与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另一个相应的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驱动控制电路中的另一个,相独立地进行控制的。


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各图中的相似的元件,其中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2A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输出模拟信号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的框图,图2B为说明影像信号的相展开的时序图,图2C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输出数字信号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的概略框图。
图3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投影仪的电路框图。
图4为示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投影仪中使用的光学系统的一例的示图。
图5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投影仪的电路框图。
图6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投影仪的构成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8A及8B分别为说明放电电路的放大率的离散的影响的概略电路图及曲线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施加电压-反射率特性图。
图10为用来说明交流化电路的特性离散的概略电路图。
图11A、11B及11C为说明交流化电路的特性离散的波形图。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14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15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的数据构成图。
图16为示出将数据传送到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的路径的概略电路图。
图17为示出将数据传送到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的路径的概略电路图。
图18A、18B及18C为示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的校正方法的输入输出特性的曲线图。
图19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校正交流化离散的概略电路图。
图20A及20B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校正多数影像信号源之间的差异的概略框图。
图21A及21B为说明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使伪灰度级数增加的方法的示图。
图22A、22B、22C及22D为说明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使伪灰度级数增加的方法的示图。
图23A、23B及22C为说明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调整对比度的方法的示图。
图24A、24B及24C为说明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调整亮度的方法的示图。
图25为说明使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的引脚数的方法的概略电路图。
图26为说明使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配线数的方法的概略电路图。
图27为说明使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配线数的方法的概略电路图。
图28为说明使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照表的数据生成方法的概略电路图。
图29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30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3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32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投影仪的电路构成图。
图33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分解图。
图34A及34B分别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平面及剖面图。
图35A及35B分别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平面及剖面图。
图36A及36B分别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平面及剖面图。
图37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斜视图。
图38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斜视图。
图39A、39B及39C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信号传送方法方法的概略图。
图40为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单元进行说明的框图。
图41A及41B为说明控制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电位的概略电路图。
图42为说明控制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电位的方法的定时图。
图43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电位控制电路的概略电路图。
图44A、44B、44C及44D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时钟控制式倒相器的构成的概略电路图。
图45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单元的概略剖面图。
图46为示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遮光膜形成像素电位控制线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47A及47B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定时图。
图48A及48B分别为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倒相电路的动作的概略平面图及定时图。
图49A及49B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正极性、负极性波形的波形图。
图50为利用参照表生成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正极性信号、负极性信号的概略电路图。
图51A及51B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动作的概略图。
图52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板的概略平面图。
图53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空像素的驱动方法的概略电路图。
图54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有源元件周边的概略剖面图。
图55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有源元件周边的概略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予以详细说明。为了对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在全部附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符号,其重复说明则省略。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由液晶板(液晶显示元件)100及显示控制装置111构成。显示控制装置111分离为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和前处理电路470。
液晶板100的构成包括以阵列状设置了像素单元101的显示单元110、水平驱动电路(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120、垂直驱动电路(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130和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另外,显示单元110、水平驱动电路120、垂直驱动电路130和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设置于同一基板上。在像素单元101中在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两电极中间夹持设置液晶层(图中未示出)。通过在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改变,利用伴随此现象的液晶层的光性质的变化进行显示。此外,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的液晶显示装置是有效的,但不限于具有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的液晶显示装置。
显示控制装置111与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等)引出的外部控制信号线401相连接。显示控制装置111利用经来自外部的外部控制信号线401发送来的控制信号输出控制水平驱动电路120、垂直驱动电路130及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的信号。
另外,显示控制装置111与显示信号线402相连接,输入来自外部装置的显示信号。显示信号依照一定的顺序发送来以构成显示于液晶板100上的影像。例如,以位于液晶板100左上方的像素为开头每次一行顺序发送像素数据,并且从上向下将各行的数据顺次发送。显示控制装置111根据显示信号形成影像信号,液晶板100对照显示影像的定时将影像信号供给水平驱动电路120。
标号131是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输出的控制信号线,标号132是影像信号传送线。另外,在图1中,示出的是一根影像信号传送线132,正如后面利用图2A及2B所说明的,将影像信号相展开为多个相,设置与该相数相等的多根影像信号传送线132。另外,在影像信号是数字数据时,还对各相每一个设置数据传送所必需的数目的影像信号传送线132。
影像信号传送线132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输出,与设置于显示单元110的周边的水平驱动电路120相连接。从水平驱动电路120在垂直方向(图中Y方向)上有多根影像信号线(也称为漏极信号线或垂直信号线)103延伸。并且,多根影像信号线103在水平方向上并行设置。影像信号,利用影像信号线103传送到像素单元101。
另外,在显示单元110的周边也设置有垂直驱动电路130。从垂直驱动电路130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有多根扫描信号线(也称为栅极信号线或水平信号线)102延伸。并且,多根扫描信号线102在垂直方向上并行设置。对设置于像素单元101的开关元件进行接通/关断的扫描信号,利用扫描信号线102传送。
此外,在显示单元110的周边设置有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从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有多根像素电位控制线136延伸。并且,多根像素电位控制线136在垂直方向(Y方向)上并行设置。控制像素电极的电位的信号,利用像素电位控制线136传送。
另外,对各电路的电源电压线省略其显示,假设必需的电压是从显示控制装置111供给液晶板100等各个电路。
水平驱动电路120,由水平移位寄存器121和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构成。来自显示控制装置111的控制信号线131与水平移位寄存器121相连接,供给控制信号。另外,来自显示控制装置111的控制信号线131和影像信号传送线132与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相连接,供给控制信号和影像信号。
在由显示控制装置111供给的影像信号是模拟信号时,水平驱动电路120,依照控制信号将应该输出的电压从影像信号或在某一定时抽样输出到影像信号线103。另外,在影像信号是数字信号时,选择数字信号示出的电压输出到影像信号线103。
显示控制装置111,如果在通过来自外部的外部控制信号线401发送的表示显示开始的控制信号(例如,垂直同步信号)输入之后,输入第一个显示定时信号,则经控制信号线131将开始脉冲输出到垂直驱动电路130。之后,显示控制装置111,根据水平同步信号,在每一个水平扫描时间(以下以1h表示),将移位时钟脉冲输出到垂直驱动电路130以便顺序进行选择。垂直驱动电路130,依照移位时钟脉冲选择扫描信号线102,将扫描信号输出到扫描信号线102。就是说,垂直驱动电路130,从图1中的上方顺序地以1水平扫描时间1h的间隔,将选择扫描信号线102的信号输出。
另外,显示控制装置111,如输入显示定时信号,就将其判断为水平方向的显示开始,将影像信号输出到水平驱动电路120。从显示控制装置111顺次输出影像信号,而水平移位寄存器121依照自显示控制装置111发送来的移位时钟脉冲输出定时信号。定时信号,表示读入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应该输出到影像信号线103的定时。
在影像信号是模拟信号时,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具有抽样保持电路,对各影像信号线103每一个读入输出影像信号。显示控制装置111,为了读入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希望的影像信号,对照定时信号输入到抽样保持电路的定时,将该抽样保持电路应该读入的影像信号输出。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依照定时信号从影像信号(模拟信号)中读入一定的电压(灰度电压),将该读入的灰度电压作为影像信号输出到影像信号线103。输出到影像信号线103的灰度电压依照输出来自垂直驱动电路130的扫描信号的定时写入到像素单元101的像素电极。
在影像信号是数字信号时,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具有对各影像信号线103每一个读入保持影像信号(数字数据)的电路(锁存电路),此锁存电路在输入定时信号时记录影像信号。对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供给依照显示灰度的电压(灰度电压),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依照记录的影像信号(数字数据)选择灰度电压,将该选择灰度电压作为影像信号输出到影像信号线103。
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根据来自显示控制装置111的控制信号,控制写入到像素电极的影像信号的电压。来自影像信号线103的写入到像素电极的灰度电压,具有相对对置电极的基准电压的电位差。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向像素单元101供给控制信号而改变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另外,关于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在后面详细介绍。
下面利用图2A、2B及2C对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予以说明。图2A为示出将影像信号作为模拟信号输出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框图,图2C为示出将影像信号作为数字信号输出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概略框图。
如前所述,显示信号经显示信号线402,控制信号经外部控制信号线401从外部输入到显示控制装置111。符号470是表示前处理电路,标号400是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是供给液晶板驱动用的脉冲信号等直接驱动液晶板100的电路系统,前处理电路470,是将来自外部的信号进行变换生成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所必需的信号等不直接驱动液晶板100的电路系统。
符号403是外部信号输入电路,输入来自外部装置的信号。在外部信号输入电路403中将以种种形式发送来的外部数据进行变换。在图2A、2C中,作为变换外部数据的电路示出的是AD变换电路408。例如,在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显示信息是模拟信号时,由AD变换电路408将显示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另外,外部数据,有各种格式,所以在外部信号输入电路403中设置有适应各种格式的变换电路。
在前处理电路470以及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中进行校正等信号处理,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输出与液晶板100的规格符合的信号。标号404是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影像信号的数据率的变换、γ校正等的信号处理。另外,信号处理电路404具有符合液晶板的格式、液晶板驱动所必需的各种驱动脉冲(输出到上述控制信号线131的脉冲)的生成、输出的驱动用脉冲电路409。
下面对影像信号的数据率的变换予以简单说明。从外部将显示所必需的信号每次一个画面发送到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将发送来显示此一个画面所必需的信号的期间作为1帧周期,帧周期的倒数为帧频。特别是将信号从外部发送到液晶显示装置时称为外部帧周期,将显示控制装置111把信号发送到液晶板100时称为液晶驱动帧周期。在信号处理电路404中,相对外部帧频将液晶驱动帧频提高数倍(数据率变换)。帧频倍增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闪烁。
在图2A示出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中具备模拟信号用的电路。标号464表示在将数字信号进行模拟变换之后进行必需的模拟电路处理的模拟驱动电路,标号405表示DA变换电路,将“在信号处理电路404中实施信号处理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标号406表示放大交流化电路,将从DA变换电路405输出的模拟信号放大进行交流化(变换为交流信号)。
一般地,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对施加于液晶层上的电压的极性进行使其周期地反转的交流化驱动(交流驱动)。进行交流化驱动的目的是防止由于直流电流施加于液晶上引起的劣化。在像素单元101上,如前所述,设置有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作为进行交流化驱动的一种方法,在对置电极上施加恒定电压,而在像素电极上施加相对对置电极的正极性灰度电压、负极性灰度电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正极性电压和负极性电压表示以对置电极的电位为基准的像素电极的电压的极性。
在像素电极及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COS中周期地进行这一交流化驱动(帧反转)。其所以不采用线(行)反转、点反转的理由是由于在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COS中不设置黑阵列(黑底),不能使在线反转、点反转中生成的不需要的横向电场导致的漏光消隐之故。不过,如进行帧反转,在帧周期中在显示面上会产生闪烁(面闪烁)。于是,在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COS中,如前所述,通过进行数据率变换,将帧周期缩短为小于人眼的响应时间而减小面闪烁。
在放大交流化电路406的次级中设置有抽样保持电路407。在抽样保持电路407中,每隔一定时间读入从放大交流化电路406输出的影像信号并输出到影像信号传送线132。
下面对所谓的影像信号的相展开予以简单说明。为简单起见,假设在一个水平扫描线中只排列有12个像素。作为例子,考虑与一个水平扫描线相对应的影像信号分割为3个信号组(相),并且3个组(相)的分割影像信号中的每一个在一个水平扫描周期期间沿着时间轴展开。向抽样保持电路407供给图2B中示出的影像信号VIDEOSIGNAL,并且将示于图2中的3个相分量V(1)、V(2)和V(3)分别输出到3个分开的影像信号传送线132。相分量V(1)由信号部分(a1)、(d1)、(g1)及(j1)组成,这些信号部分是由与时间段(A)、(D)、(G)和(J)相对应的影像信号VIDEO SIGNAL的信号(a)、(d)、(g)及(j)部分中分别得出的,并且是沿着时间轴展开的。相分量V(2)由信号部分(b1)、(e1)、(h1)及(k1)组成,这些信号部分是由与时间段(B)、(E)、(H)和(K)相对应的影像信号VIDEO SIGNAL的信号(b)、(e)、(h)及(k)部分中分别得出的,并且是沿着时间轴展开的。相分量V(3)由信号部分(c1)、(f1)、(i1)及(l1)组成,这些信号部分是由与时间段(C)、(F)、(I)和(L)相对应的影像信号VIDEO SIGNAL的信号(c)、(f)、(i)及(l)部分中分别得出的,并且是沿着时间轴展开的。信号部分(a1)、(b1)、(c1)、(d1)、(e1)、(f1)、(g1)、(h1)、(i1)、(j1)、(k1)及(l1)沿着时间轴展开,与影像信号VIDEO SIGNAL的原始信号部分(a)、(b)、(c)、(d)、(e)、(f)、(g)、(h)、(i)、(j)、(k)及(l)相比较展开倍数为3,并且因而在液晶板100中一体化的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具有更长的读入影像信号的时间。
在本说明书中,上述信号处理将称为影像信号的三相相展开。与此类似,如与一个水平扫描线相对应的影像信号分割为n组(相)信号,并且这些分割的n组(相)影像信号中的每一个都在一个水平扫描周期期间沿着时间轴展开,这一信号处理将称为影像信号的n相相展开。为了电路构成与动作,此处援引在1995年4月11日授予Shirayama的美国专利No.5406304和在1999年10月25日授予Kobayashi等人的美国专利No.5973661作为参考。
如上所述,影像信号传送线132形成为多根,抽样保持电路407将读入的电压顺序地输出到影像信号传送线132。因此,影像信号相展开为多相并输出到影像信号传送线132。
下面利用图3对投影仪的电路构成予以说明。另外,在图3中示出各电路之间的联系而未考虑各电路的配置。
图3为投影仪的液晶板3板方式的构成。从投影仪的外部输入到影像信号,有数种格式,与其相对应,在外部信号输入电路403中设置有各种读入电路。标号450表示影像信号解码器。TV信号格式NTSC及PAL、SECAM的模拟复合信号或色差信号分离为色信号、亮度信号而变换为数字信号。标号451表示数字输入的接口,是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数字可视界面)、TMDS(Transition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过渡最小化差分信号)、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压差分信号)、IEEE 1394等数字信号的接收器。标号455表示RGB模拟信号输入电路。输入来自个人计算机等的RGB每一个的模拟信号并变换为数字信号。
符号452表示分辨率变换电路。为了对应不同的输入格式,进入液晶显示元件的信号,必须符合变换为符合显示元件的格式。一般采用对于输入格式(水平垂直像素数)利用数字的运算处理算出而生成所希望的输出格式(水平垂直像素数)的分辨率变换电路。
符号453表示色斑校正电路。一般在采用液晶的显示元件中,由于液晶层厚的不匀及光学系统承受应力而使得在显示区域内有时发生亮度色斑。这种色斑可以通过电路的运算而进行校正,根据预先得到的色斑的信息计算与各平面坐标相对应的校正值,进行显示无色斑的图像处理。
标号454表示OSD(On Screen Display)控制器,用于在显示图像上增加任意的文字显示。标号430表示微处理器,对电路整体进行控制。457表示定时信号发生器,是生成液晶显示元件、DA变换电路405、放大交流化电路406、抽样保持电路407的驱动定时信号的电路。458表示电源电路,在向各电路供电的同时,由标号为430的微处理器对液晶显示元件及各电路的电源进行ON/OFF管理。
电源459特别用于生成确定液晶显示元件及DA变换电路405、放大交流化电路406中使用的影像信号振幅的电压。标号460表示“非易失性电可写存储器”(EPROM),保存各电路的动作条件,与电源接通一起,利用微处理器430,读出动作条件,对各电路进行设定。标号461表示红外线通信接口,一般用于和手动控制的遥控器的通信。标号462表示光学系统灯,标号463表示用于灯及电路空冷的风扇。
下面,在图4中示出包含光学引擎50的概略框图。图4使用了正交分色棱镜(Cross Dichroic Prism)和与三原色对应的偏振束分束装置(PAS)。标号504表示正交分色镜,是使与三原色对应的来自各个路径的3个像重叠的棱镜。标号506表示光学系统棱镜,将用来利用正交分色棱镜505合成的图像扩大投影到屏幕上的装置。
从图4所示的光学引擎500的构成可知,与三原色(R、G、B)相对应的液晶板100配置在比较离开的位置和不同的取向。另外,用于光学引擎500的方式等,此位置及取向不同。就是说,由于光学系统的设计液晶板100的配置受到限制。因此,光学系统的设计自由度高的液晶显示装置是所希望的。另外,如前所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COS,为了减少闪烁,有必要使帧频高速化,随着液晶板变为高分辨率,可使数据传输率进一步高速化。例如,在UXGA(Ultra ExtendedGraphics Array,超扩展图像阵列)、输入图像的刷新率60Hz时,数据率为162MHz,而在帧频加倍时,数据率变为324MHz。
分辨率变换电路452,由于输入信号是亮度/色差信号,三原色(RGB)用的电路收纳于一个组件中。另外,同样地色斑校正电路一般也是RGB收纳于一个组件中。所以,与由三原色组成的液晶板100依靠光学系统而配置于分开的位置不同,一直到色斑校正电路453为止的电路是汇总配置于一个地方。因此,从色斑校正电路453到液晶板100的路径利用配线引伸是迫不得已的。
有使模拟信号依靠“环绕的配线”传导和使数字信号依靠“环绕的配线”传导两种场合。在使模拟信号用配线环绕时,作为设置配线的场所,可考虑如图2所示的DA变换电路405后的配线路径。不过,在DA变换电路405后的配线路径中,容易受到配线负载的影响,影像明显劣化,就是说,要想轻易对光学系统的设计进行改变等是很困难的。
在DA变换电路405之前环绕数字信号用的配线时,例如,在以10位传输信号时,RGB各需要10根。此外,在企图通过展开成两相降低动作频率时,各20根的数字信号线的配线是必需的,容易发生EMI、EMC的问题。一般由于定时信号发生器457为了与构成三原色的3个液晶板同步动作而由一个电路构成,一直到依靠光学系统而配置于分开位置的液晶板的配线路径各个液晶板都不相同。
于是,将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设置于液晶板100的近旁,将分辨率变换电路452及色斑校正电路453等电路作为前处理电路470形成于与液晶板100离开的位置。于是,从前处理电路470到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止的配线以低振幅信号线形成。
下面对考虑配线路径的电路构成予以说明。图5示出在图3的投影仪的框图中考虑到各电路的配置时的构成。直接驱动液晶板100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分离到另一基板,靠近液晶板元件独立配置,和不直接驱动液晶板的电路系统形成的前处理电路470之间,可由缆线471连接。另外,缆线471只要是符合光学系统的构造柔软弯曲的缆线就可以,可根据需要使用软电缆等。
前处理电路470的构成包括用来从外部读入影像信号的“读入电路”450、451、455及分辨率变换电路452、色斑校正电路453、微型计算机430、电源电路458、459等。从前处理电路470输出的直接驱动液晶板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信号系利用低振幅信号线472传输。
符号466表示晶体管,标号467表示接收器。晶体管466将信号变换为低振幅信号输出到低振幅信号线472。接收器467接收低振幅信号,变换为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使用的信号。例如,低振幅信号线472,可以使用LVDS。在LVDS缆线内,利用保持有数百毫伏的电位差的差动振幅信号,传输影像信号、时钟脉冲和同步信号。另外,在利用低振幅信号线472传输差动振幅信号时,低振幅信号线472采用两根线一组的配线。
在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上面形成信号处理电路404。因此,可以在靠近液晶板的位置进行影像信号的数据率变换、γ校正等信号处理,不需要将高速化的信号配线在基板上环绕。另外,信号处理电路404,备有符合影像信号、生成驱动液晶板所必需的各种驱动脉冲的驱动用脉冲电路409。通过使驱动用脉冲电路409与各液晶板100每一个都分离构成,可以与光学系统的配置无关,使通到与三原色对应的3个液晶板100的影像信号线在同一条件下环绕,并且不仅可以回避EMI、EMC等问题,而且对光学引擎500的试作阶段及光学引擎500的形状改变,特别是成本、特性评价的变更等,可以不进行而对应。
另外,在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上面设置有将DA变换电路405、放大交流化电路406及抽样保持电路407进行IC化的模拟驱动电路464。
还有,在缆线471上,除了低振幅信号线472,还设置有传输用来对电源电压线474及信号处理电路404的信号进行控制的信号处理控制线473。
图6示出以前处理电路470为主板采用软电缆作为连接前处理电路470和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缆线471的构成。前处理电路470,构成包含电源电路458、459等电气系统的主板。各液晶板100每一个都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分开设置,前处理电路470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以软电缆471相连接。此软电缆471比较柔软易于变形,可与液晶板100的配置的变化相对应。另外,软电缆471中,除了低振幅信号线472之外,设置有用来对电源电压线、控制信号处理电路404的信号处理控制线473等的必需的信号线。
下面对信号处理电路404予以说明。如前所述,在信号处理电路404中,进行γ校正、分辨率变换等的信号处理及帧频的加倍。
图7为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框图,是对数字信号进行抽样保持的方式。在信号处理电路404中,将进行γ校正、分辨率变换、帧频变换等信号处理的数字信号输入到模拟器件464。在模拟器件464中,将数字信号依照原样进行相展开,将各个相分量的数字信号由DA变换电路405进行DA变换,以放大交流化电路406进行放大和交流化。
在图7示出的电路构成中,由于以数字信号进行抽样保持,不会产生定时时期的离散。因此,在信号高速化时特别有效。在将数字信号抽样保持进行相展开的方法中,影像信号是“1”或“0”的数字信号,即使是输出到信号线上的电压发生离散,由于作为信号取值“1”或“0”,不会发生在模拟信号情况下成为问题的离散。
另外,即使是在影像信号分配到多根信号线时,由于是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数据容易保持。影像信号,依照显示图像的分辨率的周期的信号,以构成画面的顺序从外部输入,输入到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数字信号也依照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影像信号的周期和顺序。因此,通过将读入的数字信号顺序地输出到多根信号线,可以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进行相展开。
不过,在相展开时,存在信号线以等于相数的数目增加的问题。就是说,在相展开为6相时,信号线的数目变为大约6倍。特别是在抽样保持电路407和DA变换电路405之间是数字信号,信号线,因为相应于显示灰度级数的位数是必需的,缆线数增加。因此,相展开在前处理电路470中进行,与传输相展开之后的数字信号相比较,由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进行相展开更有利。另外,发明人发现用于相展开后的各分量信号的电路间的特性的离散发生的问题。下面对用于此相展开后的电路发生的离散予以说明。
在构成电路的部件中原本存在特性离散。图8A及8B示出以运算放大器413构成放电电路时的示例。下面利用图8A示出的示例试算由部件的特性离散引起的信号离散。在图8A的电路中,电阻R1的电阻值设为270Ω,电阻R2的电阻值设为750Ω,假设这些电阻的离散为±0.5%,假设运算放大器413的增益离散为±0.25%,则如果假设影像信号的振幅为1.2V,因为运算放大器413的放大率由R2/R1之比决定,可求出由于特性离散造成的放大率最大时和最小时的输出电压的振幅为最大时1.2V×((750×1.005)÷(270×0.995)+1×1.00025=4.568V,最小时1.2V×((750×1.005)÷(270×1.005)+1×0.99975=4.499V。
于是,最大时和最小时的差,根据4.568V-4.499V=0.069V,最大可产生69mV的离散。此放大率的离散,可表示为图8B所示的波形。另外,箝位电压Vcrp供给一定电压,在图8A、8B中设定为1.0V。
另外,在图9中示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COS的施加电压-反射率特性。由于在相对反射率为90%时施加电压为1.1V,而在相对反射率为10%时施加电压为2.4V,在1.3V达到电压差时可表示256级灰度,图9的直线的斜率为1.3V÷256级灰度=5.1mV/灰度。于是,平均到每一灰度的电压为约5mV。所以,在离散为69mV时,69mV的离散可生成约14个灰度的亮度差。
此放电电路的离散,成为影像信号传送线132之间的离散。影像信号传送线132之间的离散,由于作为液晶板上的显示图像变成为周期性的纵线的亮度差而表示出来,出现使显示品质显著降低的问题。
如图10所示,放大交流化电路,除了放电电路具有的运算放大器之外,交流化电路也具有运算放大器,在交流化电路中的反转离散也要考虑。另外,在液晶板100内的晶体管的特性离散也是发生纵线的主要原因。
图11A、11B及11C示出电路之间的离散。图11A示出图8B所示的输入波形输入到运算放大器413时输出到图10中节点A的信号波形。图11B示出正极性电压用运算放大器415的输出。正极性电压用运算放大器415是放大率为1的反转放大电路,输出,如图11B所示,是从以恒定电压给出的反转电平电压中减去输入电压的值。负极性电压用运算放大器414利用放大率为1的缓冲放电器将输入波形按照原样输出。
图11C利用模拟开关416示出负极性电压用运算放大器414和正极性电压用运算放大器415的输出交互输出的情况。另外,在图11C中所示的影像信号示出的是常白时。因此,相对对置电极的基准电压Vcom,电位差小的一方变为高亮度(白显示)。如图11C所示,各电路的离散变为影像信号传送线132间的离散。例如,在影像信号传送线132是n根时,在第1根离散最小,第n根离散最大时,由于对n根中每一根在液晶板上的显示图像中都显示纵线,会使显示品质显著降低。
通过调整各模拟电路,可以对离散进行校正,但要调整的部件数多,将会对生产率造成明显的损害。所以,模拟电路的离散是对输入到各模拟电路之前的数字信号进行校正而使其减小。
下面对通过相展开得到的各相分量的每个信号线以参照表(LookUp Table,以下也称其为LUT)420对各相分量中的每一个减小校正的构成予以说明。
在图12中,由信号处理电路404进行γ校正、分辨率变换、帧频变换等信号处理,并且输出经过抽样保持、相展开的数字信号。相展开的数字信号,输入到参照表420进行校正。如在参照表420中输入数字信号,就将与输入的数据相对应的数字数据作为校正数据输出到DA变换电路405。在DA变换电路405中,将数字数据变换为模拟信号而输出到放大交流化电路406。
在参照表420中,存放对各相分量中的每一个进行了离散校正的数据。存放于参照表420中的校正数据的设定,在对显示画面进行观察、评价的同时进行。首先,将标准数据存放于参照表420中进行显示,观察各相分量的离散。根据这一观察结果,对亮度低下的相分量,将可使其亮度增加的系数与上述标准数据相乘的结果作为该相分量用校正数据,反之,对亮度增加的相分量,将可使其亮度减小的系数与上述标准数据相乘的结果作为该相分量用校正数据。这样一来,就可将各相分量中的每一个的亮度均一化时的系数作为最优系数而记录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或“前处理电路470的存储器460”中。
图13示出将图12的参照表420进行一组件化(one-packaging),并将后段处理电路IC化的构成。标号464表示IC化的模拟驱动器,而标号421表示将多个参照表420以门阵列等一组件化的一组件化参照表。由信号处理电路404进行γ校正、分辨率变换、帧频变换、相展开等信号处理的数字信号,与各相分量一起输入到一组件化参照表421。在一组件化参照表421中对数据进行校正并输出到模拟驱动器464。在模拟驱动器464中,进行DA变换、放大和交流化。在本构成中,可将各段一组件化,可以使电路简化。
另外,也可以将信号处理电路和抽样保持电路分离使抽样保持电路和参照表一组件化。另外,在一组件之中,既可以以一个芯片构成,也可以分割为多个芯片构成。
图14为示出将信号处理电路404和多个参照表420一组件化而构成的实施例。412表示扁平组件,其内部具有信号处理电路404和多个参照表420。信号处理电路404和多个参照表420,既可以以一个芯片的门阵列构成,也可以以多个芯片构成。
图15中示出对平均每一原色256灰度级数据进行校正的参照表420的数据构成的实施例。输入数据为8位,校正数据为10位。校正数据使用“可充分显示灰度的灰度级数”的位数。参照表420由可读写存储器(例如,RAM)构成,将输入的256级灰度的影像信号作为地址,并将存放于该地址的10位的数据作为校正数据输出。
另外,作为输出校正数据的构成,对于输入数据,如是具有输出与其相对应的校正数据的功能,就可以利用。例如,对输入数据也可以使用对校正系数进行运算输出校正数据的信号处理电路。另外,参照表可以利用地址和可将数据存放于各该地址中的装置,既可以以RAM或ROM等存储器构成,也可以以逻辑电路构成。
对示于图15的参照表420的校正的校正数据的设定方法的示例示于图16、图17。关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内部的信号线的构成,数据总线435的构成是10位,地址总线436的构成是8位。另外,在前处理电路470中设置有投影仪装置初始设定、控制用的微处理器430和存储器460。在图16中,在储存器460中记录有用来设定校正数据的系数。
首先,微处理器430经内部总线475读出记录于存储器460中的系数。之后,微处理器430根据系数算出校正数据。微处理器430经信号处理控制线473将校正数据传送到信号处理电路404。信号处理电路404将10位×256的校正用数据发送到数据总线435在参照表420用的RAM中设定(路径A)。
在从参照表420中读出校正数据时,将相展开的数字信号在地址总线436中设定,参照表(RAM)420将“地址总线436指示的地址”的校正数据输出到数据总线435(图16中的路径B)。DA变换电路405,将利用数据总线435输入的数字数据变换为模拟信号而输出到放大交流化电路406。
在图17所示的电路中,在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侧具有存储器476,在初始设定时,经信号处理控制线473,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向微处理器430输出系数。微处理器430根据系数算出校正数据,经信号处理控制线473将校正数据传送到信号处理电路404。并且,在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侧具有存储器476时,也可以是利用信号处理电路404从存储器476记录的系数算出校正数据的构成。由于系数是每个液晶板100特有的值,如记录于设置于每个液晶板100中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中,可以防止采用错误系数的等等不合适的情况。
下面在图18A~18C中示出利用参照表420的数据校正方法。校正方法利用参照表420补偿在模拟电路中发生的特性离散,使校正后的输出离散为最小。
图18A是在模拟电路特性为理想时,对输入得到的正常输出。线481示出对于输入的正常的输出特性。由于线481示出的特性是正常的,参照表420的值选择不实施校正的值。线482示出不实施校正时的参照表420输入和输出的特性,线483示出校正后的输出。
下面在图18B中示出的是模拟电路特性输出较正常值高的值时。线484是对于输入的输出变为高的值的特性的线。线484示出的输入和输出的特性,由于输出表示出高的值,在参照表420中选择输出变低的校正数据。参照表420的特性,如线485所示,对于不实施校正时的线482输出成为变低的值。
作为校正在图18B中示出时的离散的方法是观察液晶板的图像,设置于显示高亮度的相分量电路中的参照表的特性,从外部将变为图18B的线485的系数输入到示于图16的微处理器430。微处理器430,由输入的系数和基准数据生成校正数据而生成参照表420的数据。在上述方法中,校正数据生成、利用参照表420进行校正并将校正的图像输出。此外,在系数不合适需要再校正时,就重复同样的操作进行调整以便在画面上观察不到亮度色斑。
下面在图18C中示出模拟电路特性输出相对正常值为低的值时。标号486是示出对于输入的输出变为低的值的特性的线。线486在示出的输出和输出的特性,由于输出表示出低的值,在参照表420中选择输出变高的校正数据。参照表420的特性,如线487所示,对于线482输出成为变高的值。
另外,在为了确定系数进行调整时,微处理器430以系数调整模式动作。还有,也可以设置用来从外部输入系数的接口单元,向微处理器430输入系数。
一次设定的系数,记录于前处理电路470的存储器460及设置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存储器476中。在液晶显示装置制成动作时利用微处理器430或信号处理电路404由标准数据和系数生成校正数据存放于参照表420中。
另外,作为校正的方法,也可以利用摄像装置将液晶板的图像输入,从输入的图像数据检出表示亮度色斑的相分量,自动算出系数,根据算出的系数生成参照表420的校正数据。
如图18A、18B、18C所示,在模拟电路的特性离散像放大率这样的离散时,由于相对输入,输出的离散呈线性变化,校正离散的数据相对输入也是呈线性变化的值。因此,可以将标准数据乘以系数而求出校正数据。
图19示出对在交流化电路中发生的离散进行校正时的构成。对于一个相分量,具有正极性电压用参照表423和负极性电压用参照表422两个参照表,与交流化信号同步利用模拟开关417选择其一。在从负极性电压用运算放大器414输出影像信号时,利用负极性电压用参照表422进行校正,而在从正极性电压用运算放大器415输出影像信号时,利用正极性电压用参照表423进行校正。通过在正极性电压用参照表、负极性电压用参照表各参照表中设定校正数据,可以校正正极性电压之间以及负极性电压之间的离散。
在图20A中示出与影像信号源相对应地从多个参照表之中选择一个参照表的方法。通常,作为信号的来源,有个人计算机的Windows(视窗)那样的图形图像或电影、自然画等。预先生成多个适用于这些多个影像信号源的γ校正等的参照表,与影像信号源相对应地通过开关进行切换来选择使用。在图20A中示出对应3种影像信号源的使用设置3个参照表时。另外,当然可能与影像信号源的数目相对应地设置多个参照表。标号424表示第一影像信号源用参照表,标号425表示第二影像信号源用参照表,而标号426表示第三影像信号源用参照表。利用开关418选择使用哪一个参照表。
另外,开关418,只要是切换数字信号的传输路径的开关就可以使用。在图20B中示出以逻辑电路构成开关418时。
下面利用图21A-21B、图22A-22D,对通过使用多个参照表使伪灰度级数增加的方法予以说明。在γ校正用的参照表等时,如图21A那样,因为相对输入的变化的输出的变化很小,液晶板可以显示的灰度级数减少,画质劣化。在图21B中示出输出的变化小的部分B的扩大图。在图21B的示例中,如符号C示出的点那样,对于V(n+1)的输入,虽然想要输出第m号和第(m+1)号之间的灰度,但有时由于位数(比特数)的关系,不能表现第m号或第(m+1)号的灰度中的某一个。因此,对每一帧在分别输出第m号灰度和第(m+1)号灰度之间的灰度的两个参照表之间切换而生成第m号灰度和第(m+1)号灰度之间的中间灰度。
在图22A中,标号427表示第一参照表,标号428表示第二参照表,而标号419表示切换用的模拟开关。如图22B所示,在第一参照表427是输入V(n+1)时,输出第m号的灰度。如图22C所示,在第二参照表428是输入V(n+1)时,输出第(m+1)号的灰度。使用模拟开关419以帧频对第一参照表427的输出和第二参照表428的输出进行交互切换而输出。由此,如图22D所示,可以以伪灰度方式对第m号灰度和第(m+1)号之间的灰度的中间灰度D进行视觉显示。
下面利用图23A-232C、图24A-24C对使用参照表调整对比度及亮度的方法予以说明。另外,为了简化图23A-232C、图24A-24C中的说明,对常黑显示模式进行说明。就是说,施加于液晶层的电压大时显示高亮度(白显示)。图23A-23C是说明调整对比度的方法的附图。在由示出对于图23A的输入的输出的特性的线491所示出的数据的对比度下降时,如图23B所示,利用参照表进行校正,使输入输出特性像曲线492那样其斜度减小。在对比度增加时,利用参照表进行校正,使输入输出特性像曲线493那样其斜度加大。
图24A-24C为说明调整亮度的方法的示图。在由示出对于图24A的输入的输出的特性的线491所示出的数据的亮度下降时,利用参照表进行校正,使输入输出特性像图24B的曲线494那样向黑方向平行移动,而在亮度增加时,使输入输出特性像图24C的曲线495那样向白方向平行移动。
在图25中示出设置模拟开关、减少一组件化参照表421的引脚数的电路构成。另外,可以利用同样的构成减少内外的接口的配线及引脚数。在将多个参照表420存放于一个组件中时,电路构成可以简化,但会出现组件的引脚数增加的问题。由于在参照表420和DA变换电路405之间的数据总线435是10位,如对各相分量中的每一个都设置数据总线,则用来连接数据总线的一组件化参照表421的引脚数会显著增加。例如,在12相、每相平均10位时,为120个引脚。因此,利用内部开关437选择各参照表的输出,在相同的定时利用外附开关438选择输出目的地(destination)。利用本电路构成,例如在12相、每相平均10位时,由于从120个引脚减少到10个引脚,使用的组件可以最小化。
在图26中示出在采用图25所示的引脚数减少的构成在前处理电路470侧设置参照表420等的信号处理电路抑制前处理电路470和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之间的配线数的增加的构成。在图26中,晶体管466具有选择参照表420的输出用的开关437的功能,具有使接收器467选择输出目的地的开关438的功能。如在前处理电路470侧设置相展开的电路,利用参照表420进行校正,则存在从前处理电路470到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配线数增加的问题,如采用图25所示的电路,则可以抑制配线数的增加下面利用图27对可能省略配线数的构成予以说明。在图27中,参照表420的位置是设置于相展开用的抽样保持电路404之前。在图27所示的构成中,参照表420和抽样保持电路404之间的配线数可大幅度地省略。如前所述,在相展开之后,配线数增加。例如,在如图12所示的构成中,在抽样保持电路404和参照表420之间传输数据的信号线必须与相展开数相等。在12相、每相平均10位时,配线数为120根。与此相对,在图27所示时,10位的10根就可以了。
在图27所示的参照表420中,利用显示信号线402从外部装置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显示信号送到图像信号控制电路。因此,如果按照显示信号的顺序确定相展开的顺序,“相展开电路的构成”和“校正电路的构成”的位置交换也没有问题。就是说,已知是n号的相分量的数据,则可以在相展开前进行对n号的相分量的离散进行不要的校正。
从AD变换电路403,例如,输出10位的数据总线435。参照表420的数目设置为与相展开的相数相等,数据总线435与各参照表420相连接。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利用从AD变换电路403输出的数据的顺序,了解是哪一相分量的数据而选择校正参照表420。
另外,在图27所示的电路中,可以在前处理电路470侧设置参照表420。在此场合,利用参照表420进行校正之后,藉助晶体管466变换为低振幅信号,经缆线472输入到设置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中的接收器467。在图27所示的电路中,可以利用前处理电路470进行利用参照表420的信号处理,利用微处理器430的控制变得容易。
下面利用图28对参照表数据的通信予以说明。在作为参照表中设定的数据量为一原色平均12相、每相平均10位(2字节)数据256级灰度时,12相/色×2字节/相×256级灰度=6144字节,而在3色中,6144字节×3色=18432字节例如,如采用在外部的个人计算机448中记录参照表数据、和前处理电路470内的微处理器430进行数据通信、将数据读入到参照表420的方法,则在个人计算机微处理器间利用RS-232C以9600bps的速度进行通信时,最短为15秒。另外,在个人计算机微处理器间的数据通信不限于利用RS-232C,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例如,USB、IEEE1394、SCSI、蓝牙等)。
另外,如果考察在显示控制装置111内设置的内置RAM及ROM等存储器中的存储,会发生耗费18432字节的区域的问题。
于是,为了缩短通信时间及节约存储器,采用了区分为γ校正用标准数据429和从此标准数据得到的偏差的方法。如前所述,偏差是对来自外部装置(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图像的同时将最佳值作为系数设定。如前所述,在生成参照表数据时,在显示控制装置111内通过将标准数据429乘以系数的运算生成参照表数据。由此就可以既不增加在个人计算机微处理器间的通信数据量,也不大量使用内置存储器区域而将数据读入到参照表。
下面,在图29中示出以柔性基板80连接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和液晶板100的构成。在基板上分别设置接收器467、信号处理电路404及模拟驱动器464而构成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符号548表示连接器,利用缆线471(图中未示出)连接。另外,符号449表示连接器,连接到柔性基板80,来自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输出传输到液晶板100。柔性基板80采用各向异性导电膜,与设置于液晶板100的基板1侧的端子13相连接。另外,在柔性基板80上形成端子81,在基板2上设置的透明导电膜82也同样采用各向异性导电膜进行连接。
图30示出在柔性基板80上形成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构成。与液晶板100相连接的柔性基板80,兼用作与前处理电路470相连接的缆线471,将构成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基板与柔性基板80相连接。另外,也可以是直接将接收器467、信号处理电路404及模拟驱动器464装载于柔性基板80上的构成。另外,也可以将接收器467、信号处理电路404及模拟驱动器464单片化进行装载。
图31示出的是在液晶板100内备有数模变换电路、从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输出数字信号时的构成。在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上没有模拟驱动器464。另外,符号474表示电源电压线,而符号478表示连接器。在液晶板100中,为进行DA变换,生成灰度电压,但也可以通过将电源电压线474与缆线471分开设置供电可以向液晶板100供给稳定的电压。
图32示出的是假设对液晶板100的信号输入为数字信号时的投影仪框图。在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中设置接收器467和信号处理电路404,与缆线471分开设置电源电压线474,从电源电路459供给电源电压。
图33为构成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各构成物的分解组装图。标号85表示组件,由镀Sn的42合金(ASTM F30)形成。在组件85上形成凹部86,在凹部86内存放液晶板100。标号71表示散热化合物,其作用为将来自液晶板100的热量传送到组件85。标号87表示安装孔,将液晶显示装置200固定于外部装置。遮光框76上与显示单元110相对应地形成开口。标号89是外形基准沟,示出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外形尺寸的基准。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装载于柔性基板80上。
图34A为示出将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与液晶显示装置200相连接的状态的平面概略图。图34B是剖面概略图。在图34A、34B中,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在基板上形成,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和液晶板100由柔性基板80连接。另外,在图34B中示出将柔性基板80弯曲使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配置于液晶显示装置200的里侧时。如前所述,在遮光框76上形成开口以显示显示单元110。
如图34B所示,通过将柔性基板80弯曲,可以将液晶显示装置200的里面利用于配置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由于液晶显示装置200是反射型,光从液晶板100的前面入射。因此,液晶显示装置200的里面在光学系统中不能利用的可能性很大。在液晶板100的近旁,光学系统的构成配置复杂,通过在液晶显示装置200的里面配置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可能得到在光学引擎单元中设置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空间。
在图35A、35B中示出在柔性基板80上设置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时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平面及剖面图。通过将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设置于遮光框76的下侧,可防止强光照射到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上。另外,在图35A、35B中,可将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设置于液晶显示装置200内,提高光学系统的设计自由度。另外,在图34A、34B中,为了易于了解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位置,将遮光框76的一部分省略。
在图36A、36B中示出将组件85的一部分弯曲到液晶板100的里侧、可保持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构成的平面及剖面图。在弯曲到里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安装孔87。通过图36A、36B的构成,可以使液晶显示装置200占有的面积更狭小,接近显示单元110的面积,可实现紧凑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37是作为多芯片构成,在和液晶板100同一面上配置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概略透视图。由于构成液晶板100的基板1是半导体基板,可以采用与接收器467、信号处理电路404及模拟驱动器464同样的安装方法。在图37中,各IC芯片通过引线键合相连接。
图38是将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配置于液晶板100的里面的示例。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是单片化安装。
在图39A中示出以LVDS方式向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输入信号例。图39A的上述输入信号例是实施本发明的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应用是自不待言的。
图39B示出晶体管466和接收器467的构成,图39C用来说明LVDS传输方式的信号形式和该信号电平的示图。在LVDS传输方式中,是将“1”或“0”的信号以低振幅变换为差动形式的信号,即由两个信号组成的信号进行传送。在图39C时,两个信号中的一方定义为正信号,另一方定义为负信号,“1”信号是此正信号相对负信号电压电平大,“0”信号是此正信号相对负信号电压电平小。
如图39B所示,在晶体管466和接收器467之间,以双钮线的配线相连接。在图39B中,为传送数据使用4组数据用配线和1组时钟脉冲用配线。在图39中,示出的是附有符号A的奇数号数的10位的数据和附有符号B的偶数号数的10位数据及剩余的8位控制信号通过4组数据线传送的示例。
下面利用图40对像素单元101予以说明,并且利用像素电位控制电路对使像素电极的电位改变的驱动方法予以说明。图40为示出像素单元101的等效电路的电路图。像素单元101,以阵列状配置于由邻接的两根扫描信号线102和邻接的两根影像信号线103围成的区域中。不过,在图40中,为了简化图面,只示出一个像素单元。各像素单元101,具有有源元件30和像素电极109。另外像素电极109与像素电容115连接。像素电容115的一方的电极与像素电极109相连接,另一方的电极与像素电位控制线136相连接。此外,像素电位控制线136与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相连接。另外,在图40中,示出的有源元件30是p型晶体管。
如前所述,来自垂直驱动电路130的扫描信号输出到扫描信号线102。利用此扫描信号控制有源元件30。在影像信号线103上供给灰度电压作为影像信号,如有源元件30导通,由影像信号线103向像素电极109供给灰度电压。与像素电极109对向配置对置电极107(共用电极),在像素电极109和对置电极107之间设置液晶层(图中未示出)。另外,在图40示出的电路图上,显示的是在像素电极109和对置电极107之间等效连接液晶电容108。利用通过在像素电极109和对置电极107之间施加电压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等,随之液晶层对光的性质改变进行显示。
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如前所述,是在液晶层上施加直流电流进行交流化驱动。为了进行交流化驱动,在以对置电极107的电位为基准电位时,从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输出相对基准电位的正极性电压和负极性电压作为灰度电压。可是,如将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做成为可耐“正极性电压和负极性电压的电位差”的高耐压电路,就会产生以有源元件30为首电路规模变大的问题及动作速度变慢的问题。另外,如图19所示,在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中必须使用正极性电压用和负极性电压用运算放大器。
下面讨论从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供给像素电极109的影像信号,采用相对基准电位为同一极性的信号的同时极性交流化驱动的情况。例如,从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输出的灰度电压,采用相对基准电压为正极性电压,在将相对基准电压为正极性的电压写入到像素电极之后,通过将从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向像素电容115的电极施加的像素电极控制信号的电压降低,可使像素电极109的电压下降而产生相对基准电位为负极性的电压。在此场合,必须使与负极性电压相对应的数据的极性从与正极性电压相对应的数据极性反转,结果负极性电压相对基准电压是正极性电压的镜像。如采用这种驱动方法,由于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输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很小,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可以是低耐压电路。另外,作为一个示例,是对在像素电极109上写入正极性电压由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产生负极性电压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了写入负极性电压产生正极性电压而提高像素电位控制信号的电压。
下面利用图41A、41B对改变像素电极109的电压的方法予以说明。图41A、41B,为了说明,是以第一电容器53表示液晶电容108,以第二电容器54表示像素电容115,以开关104表示有源元件30。与像素电容115的像素电极109相连接的电极为电极56,与像素电容115的像素电位控制线136相连接的电极为电极57。另外,像素电容115与电极56的连接点以节点58表示。此处为说明起见,假设其他寄生电容可以忽略,设第一电容器53的电容量为CL,而第二电容器54的电容量为CC。
首先,如图41A所示,在第二电容器54的电极57上从外部施加电压V1。之后,如利用扫描信号使开关104接通,则从影像信号线103向像素电极109及电极56供给电压。此处假定供给节电58的电压为V2。
之后,如图41B所示,在开关104断开的时点,供给电极57的电压(像素电位控制信号)从V1下降为V3。此时,由于对第一电容器53和第二电容器54充电的电荷的总量不改变,节点58的电压改变,节电58的电压变为V2-{CC/(CL+CC)}×(V1-V3)。
此处,在第一电容器53的容量CL与第二电容器54的容量CC相比充分小时(CL<<CC),CC/(CL+CC)大约等于1,节点58的电压变为V2-V1+V3。如其中V2=0,V3=0,则节点58的电压变为-V1。
根据上述方法,如使从影像信号线103供给像素电极109的电压相对对置电极107的基准电压为正极性,则通过控制施加于电极57上的电压(像素电位控制信号)可以做出负极性的信号。如以这种方法做出负极性的信号,就不需要从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供给负极性的信号,可以以低耐压元件形成周边电路。
下面利用图42对图40所示的动作定时予以说明。Φ1表示供给影像信号线103的灰度电压。Φ2表示供给扫描信号线102的扫描信号。Φ3表示供给像素电位控制线136的像素电位控制信号(降压信号)。Φ4表示像素电极109的电位。另外,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是振幅为图41所示的电压V3和V1的信号。
在图42中,Φ1表示为正极性输入信号Φ1A和负极性输入信号Φ1B。此处,所谓的负极性电压,是指施加于像素电极的电压由于像素电位控制信号而改变,相对基准电位Vcom为负极性时的信号。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的是,作为Φ1的正极性输入信号Φ1A和负极性输入信号Φ1B一起,供给的电压使得相对施加于对置电极107的基准电位Vcom电位变为正极性时。
在图42中示出的是,在从期间t0到t2之间,灰度电压Φ1为正极性输入信号Φ1A时。首先,在t0,作为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输出电压V1。之后在时刻t1,如选择Φ2变为低电平,则图40所示的p型晶体管30导通,供给影像信号线103的正极性输入信号Φ1A写入到像素电极109。写入到像素电极109的信号,在图42中以Φ4表示。另外,在图42中,在t2时写入到像素电极109的电压以V2A表示。之后,扫描信号Φ2变为非选择状态,如变为高电平,晶体管30变为截止状态,像素电极109变为与供给电压的影像信号线103断开的状态。液晶显示装置按着写入到像素电极109的电压V2A显示灰度。
之后,对在从t2到t4之间灰度电压Φ1为负极性输入信号Φ1B时予以说明。在负极性输入信号Φ1B时,在时刻t2选择扫描信号Φ2,在像素电极109上写入如Φ4所示的电压V2B。其后,设晶体管30为截止状态,在从时刻t2起的2h(2个水平扫描时间)后的时刻t3,供给像素电容115的电压如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所示从V1降压为V3。如使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从V1变为V3,像素电容115完成耦合电容的作用,可以按照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的振幅,降低像素电极的电位。由此,可以在像素内做出相对基准电位Vcom为负极性的电压V2C。
在上述方法中,如做出负极性的信号,就可以利用低耐压的元件形成周边电路。就是说,从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输出的信号,由于是正极性的小振幅的信号,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可以做成低耐压电路。另外,不需要采用负极性电压用的运算放大器,并且如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可以利用低电压驱动,由于作为其他周边电路的水平移位寄存器120、显示控制装置111等是低耐压电路,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整体可以由低耐压电路构成。
下面利用图43示出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的电路构成。符号SR是双向移位寄存器,可以在上下双向上移动信号。双向移位寄存器SR由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1、62、65、66构成。标号67表示电平移动器,标号69表示输出电路。双向移位寄存器SR等由电源电压VDD使其动作。电平移动器67对双向移位寄存器SR发出的输出的信号的电压电平进行变换。从电平移动器67输出具有较电源电压VDD为高的电位的电源电压VBB和电源电压VSS(GND电位)之间的振幅。输出电路69供给电源电压VPP和VSS,按照发自电平移动器67的信号,向像素电位控制线136输出电压VPP和VSS。在图42中说明的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的电压V1是VPP,电压V3为电源电压VSS。另外,在图43中,示出的是由p型晶体管和n型晶体管组成的倒相器。通过选择供给p型晶体管的电源电压VPP和n型晶体管的电源电压VSS的值,可以将电压VPP和电压VSS作为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输出。
但是,如后所述,因为在形成p型晶体管的硅基板上供给基板电压,电源电压VPP的值设定为对于基板电压适合的值。
符号26表示开始信号输入端子,将作为控制信号之一的开始信号供给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从图43所示的双向移位寄存器SR1到SRn,如输入开始信号,就按照从外部供给的时钟信号的定时,顺序地输出定时信号。电平移动器67按照定时信号输出电压VSS和电压VBB。输出电路69按照电平移动器67的输出输出电压VPP和电压VSS到像素电位控制线136。在达到图42的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所示的定时时,通过将开始信号及时钟信号供给双向移位寄存器SR,可以从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在所希望的定时输出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另外,25表示复位信号输入端子。
下面利用图44A、44B对双向移位寄存器SR中使用的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1、62予以说明。UD1是第一方向设定信号线,UD2是第二方向设定信号线。
第一方向设定信号线UD1,在图44A、44B中从下向上扫描液晶显示板时是H电平,而第二方向设定信号线UD2,在图43中从上向下扫描液晶显示板时是H电平。在图44A、44B中,为了易于看图将连线省略,第一方向设定信号线UD1和第二方向设定信号线UD2都是由构成双向移位寄存器SR的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1、62连接。
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1,如图44A所示,由p型晶体管71、72和n型晶体管73、74组成。p型晶体管71与第二方向设定信号线UD2相连接,而n型晶体管74与第一方向设定信号线UD1相连接。因此,在第一方向设定信号线UD1为H电平,第二方向设定信号线UD2为L电平时,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1作为倒相器动作,在第二方向设定信号线UD2为H电平,第一方向设定信号线UD1为L电平时,成为高阻抗。
反之,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2,如图44B所示,p型晶体管71与第一方向设定信号线UD1相连接,而n型晶体管74与第二方向设定信号线UD2相连接。因此,在第二方向设定信号线UD2为H电平时,作为倒相器动作,在第一方向设定信号线UD1为H电平时,成为高阻抗。
下面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5为如图44C所示的电路构成,在时钟脉冲CLK1为H电平,时钟脉冲CLK2为L电平时,使输入反转输出,在时钟脉冲CLK1为L电平,时钟脉冲CLK2为H电平时,成为高阻抗。
另外,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6为如图44D所示的电路构成,在时钟脉冲CLK2为H电平,时钟脉冲CLK1为L电平时,使输入反转输出,在时钟脉冲CLK2为L电平,时钟脉冲CLK1为H电平时,成为高阻抗。在图43中,省略了时钟脉冲信号线的连线,图44C、44D的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5、66与时钟脉冲信号线CLK1、CLK2相连接。
如以上所说明的,通过以时钟控制式倒相器61、62、65、66构成双向移位寄存器SR,可以顺序输出定时信号。另外,通过以双向移位寄存器SR构成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可以在双向上扫描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就是说,垂直驱动电路130也由同样的双向移位寄存器构成,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在上下双向上进行扫描。因此,在显示的像上下逆转时等,扫描方向反转在图中从下向上扫描。于是,在垂直驱动电路130从下向上扫描时,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也通过改变第一方向设定信号线UD1和第二方向设定信号线UD2的设定,对应从下向上扫描。另外,水平移位寄存器121也同样由双向移位寄存器构成。
下面利用图45对本发明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LCOS的像素单元予以说明。图4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板的模式剖面图。在图45中,标号100是液晶板,标号1表示作为第一基板的驱动电路基板,标号2表示作为第二基板的透明基板,标号3表示液晶组成物,而标号4表示隔片4,隔片4在驱动电路基板和透明基板之间形成作为一定的间隔的液晶盒间隙d。此液晶盒间隙d,夹在液晶组成物3之间。标号5表示反射电极(像素电极),在驱动电路基板1上形成。标号6表示对置电极,在和反射电极5之间对液晶组成物3施加电压。标号7、8表示取向膜,使液晶分子在一定方向上取向。标号30表示有源元件,向反射电极5供给灰度电压。
符号34表示有源元件30的源区,标号35表示漏区,标号36是栅电极。标号38表示绝缘膜,标号31表示形成像素电容的第一电极,标号40表示形成像素电容的第二电极。经绝缘膜38,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40形成电容。在图45中,示出以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40为形成像素电容的代表性的电极,除此之外,和像素电极电连接的导体层及和像素电位控制信号线连接的导体层,如中间夹持介电质层互相相对,就可以形成像素电容。
符号41是第一层间膜,标号42表示第一导电膜。第一导电膜42从漏区35和第二电极40电连接。标号43表示第二层间膜,标号44表示第一遮光膜,标号45表示第三层间膜,标号46表示第二遮光膜46。在第二层间膜43和第三层间膜45上形成接触孔42CH,第一导电膜42和第二遮光膜46电连接。标号47表示第四层间膜,标号48表示形成反射电极5的第二导电膜。灰度电压从有源元件30的漏区35经第一导电膜42、接触孔42CH、第二遮光膜46传输到反射电极5。
本液晶显示装置是反射型,大量的光照射到液晶板100。遮光膜用来遮光以使光不会入射到驱动电路基板的半导体层。在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照射到液晶板100上的光,从透明基板两侧(图45中上侧)入射,透过液晶组成物3,在反射电极5上反射,再度透过液晶组成物3、透明基板2而从液晶板100出射。不过,照射到液晶板100上的光的一部分,从邻接的各反射电极5之间的间隙漏入到驱动电路基板1侧。设置有第一遮光膜44和第二遮光膜46以使光不会入射到有源元件30。在本实施例中,由导电层形成此遮光膜,使第二遮光膜46与反射电极5电连接,通过向第一遮光膜44供给像素电位控制信号使遮光膜用作为像素电容的一部分。
另外,如对第一遮光膜44供给像素电位控制信号,在供给灰度电压的第二遮光膜46和形成影像信号线103的第一导电膜42及形成扫描信号线102的导电层(栅电极36和同层的导电层)之间可设置第一遮光膜44作为电屏蔽层。因此,第一导电膜42及栅电极36和第二遮光膜46及反射电极5之间的寄生电容分量减少。如上所述,相对液晶电容CL必须使像素电容CC充分大,如设置第一遮光膜44作为电屏蔽层,与液晶电容LC并联的寄生电容变小而更有效。此外,也可以减少从信号线发出的噪声的进入。
另外,假设液晶显示元件为反射型,在驱动电路基板的液晶组成物3侧的表面上形成反射电极5时,可以采用不透明的硅基板等作为驱动电路基板1。另外,可以将有源元件30及配线设置在反射电极5的下面,具有可展宽成为像素的反射电极5,实现所谓的高数值孔径的优点。另外,还具有使照射到液晶板100上的光所引起的热量可以从驱动电路基板1的里面散热的优点。
下面对利用遮光膜作为像素电容的一部分的问题予以说明。第一遮光膜44和第二遮光膜46经第三层间膜45相对配置而形成像素电容的一部分。标号49表示形成像素电位控制线136的一部分的导电层。利用导电层49,第一电极31和第一遮光膜44电连接。另外,利用导电层49,可形成从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到像素电容的配线。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是利用第一遮光膜44作为配线。在图46中,示出的是将第一遮光膜44用作像素电位控制线136。
图46为示出第一遮光膜44的配置的平面图。标号46表示第二遮光膜,以虚线示出其位置。标号42CH表示接触孔,连接第一导电膜42和第二遮光膜46。另外,图46,为了易于示出第一遮光膜44,省略了其他构成。第一遮光膜44,具有像素电位控制线136的功能,在图中的X方向上连续形成。由于第一遮光膜44用作遮光膜,所以其形成为覆盖显示区域的全部,为使其保持有像素电位控制线136的功能,在X方向上延伸(在与扫描信号线102并列的方向上),在Y方向上并列形成线状,与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相连接。另外,为了也用作像素电容的电极,在应该成为第二遮光膜46的宽广的面积上重叠形成。此外,作为遮光膜,为了使漏光尽量少,邻接的第一遮光膜44的间隔应该形成得尽量狭窄。
但是,如图46所示,如果邻接的第一遮光膜44的间隔形成得很狭窄,第一遮光膜44的一部分和邻接的第二遮光膜46重合。如上所述,本液晶显示装置可进行双向扫描。于是,在双向上进行像素电位控制信号扫描时,会出现与次段的第二遮光膜46重合时及不重合时。在图46时,在图中从上向下扫描时,第一遮光膜44和次段的第二遮光膜46重合。
下面利用图47A、47B对由于第一遮光膜44的一部分与第二遮光膜46重合而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予以说明。图47A是说明问题的定时图。Φ2A是任意行的扫描信号,假设是第A行的扫描信号。Φ2B是次段的行的扫描信号,假设是第B行的扫描信号。另外,说明是针对发生问题的期间t1到t3,关于其他期间省略。
在图47A中,在第A行,在时刻t2后2h(2个水平扫描时间)的时刻t3,使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A改变。时刻t2后1h时,扫描信号Φ2A的输出结束,以扫描信号Φ2A驱动的第A行的有源元件30变为截止状态,第A行的像素电极109与影像信号线103断开。而在时刻t2后2h的时刻t3,即使是考虑由于信号切换造成的延迟等,第A行的有源元件30也足以能变为截止状态。但是,时刻t3是第B行的扫描信号Φ2B的切换时间。
由于第A行的第一遮光膜44和第B行的第二遮光膜46重合,在第B行的像素电极和第A行的像素电位控制信号线之间产生电容。由于时刻t3是第B行的有源元件30切换为截止状态的时刻,第B行的像素电极109不能与影像信号线103充分断开。此时,如在和第B行的像素电极109之间具有电容分量的第A行的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A进行切换,由于像素电极109和影像信号线103之间不能充分断开,在影像信号线103和像素电极109之间有电荷移动。就是说,第A行的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A的切换,将对写入到第B行的像素电极109的电压Φ4B有影响。
由此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A产生的影响,只要是液晶显示装置的扫描方向是一定的,影响是均匀的,不太显著。但是,在红、绿、青等颜色每个都有液晶显示装置,各液晶显示装置的输出重叠显示彩色时,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配置的理由,例如,只有一个液晶显示装置是从下向上扫描,而其他液晶显示装置是从上向下扫描。这样,在多个液晶显示装置中存在不同的扫描方向时,显示品质变为不均匀,有损美观。
下面利用图47B对解决方法予以说明。使第A行的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A比第A行的扫描信号Φ2A的开始晚3h输出。在此场合,第B行的扫描信号Φ2B也在扫描信号Φ2B切换后,由于第B行的有源元件30处于充分的截止状态,第A行的像素电位控制信号Φ3A产生的对写入到第B行的像素电极109的电压Φ4B的影响减小。
另外,在此场合,负极用输入信号写入时间相对正极性用输入信号短大约3h,例如,在扫描信号线102的数目超过100时,其值小于3%。因此,负极性用输入信号和正极性用输入信号的有效值的差别可以利用基准电位Vcom进行调整。
下面利用图48A、48B对供给像素电容的电压VPP和基板电压VBB的关系予以说明。图48A示出构成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的输出电路69的倒相电路。
在图48A中,32表示p型晶体管的沟道区,在硅基板1上利用离子注入等方法形成n型阱。对硅基板1供给基板电压VBB,n型阱32的电位变为VBB。源区34和漏区35是p型半导体层,利用对硅基板1进行离子注入等方法形成。如在p型晶体管30的栅电极36上施加较基板电压VBB为低的电位,在源区34和漏区35之间变为通状态。
一般,因为不需要设置绝缘部分等构造简单,在同一硅基板的晶体管上施加共同的基板电位VBB。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在同一硅基板1上形成驱动电路单元的晶体管和像素单元的晶体管。像素单元的晶体管也由于同样的理由施加同一电位的基板电位VBB。
在图48A示出的倒相电路中,在源区34上施加供给像素电容的电压VPP。源区34是p型半导体层,在和n型阱32之间是pn结。与n型阱32的电位相比较,如源区34的电位高,就会有电流从源区34流向n型阱32的情况。因此,将电压VPP设定为相对基板电压VBB为低电位。
如上所述,像素电极的电压,在假设写入到像素电极的电压为V2,液晶电容为CL,像素电容为CC,像素电极控制信号的振幅为VPP和VSS时,电压降下后的像素电极的电压以V2-{CC/(CL+CC)}×(VPP-VSS)表示。其中,如选择GND电位为VSS,像素电极的电压变动的大小由电压VPP和液晶电容CL和像素电容CC决定。
下面利用图48B示出CC/(CL+CC)和电压VPP的关系。另外,为了说明简单起见,基准电压Vcom取GND电位。另外,在不施加电压为白显示(常白)的方式时,对成为黑显示(灰度级数最少)的灰度电压施加于像素电极上时予以说明。图48B的Φ1表示从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写入到像素电极的灰度电压。Φ1A为正极性时的灰度电压,Φ2A是负极性时的灰度电压。因为是黑显示,Φ1A和Φ1B的设定应使基准电压Vcom和写入到像素电极的灰度电压的电位差最大。在图48B中,Φ1A,因为是正极性输入信号,一如既往,为使和基准电压Vcom的电位差最大而设定为+Vmax,Φ1B设定为Vcom(GND),在写入到像素电极之后,利用像素电容降低。
Φ4A和Φ4B均为像素电极的电压,Φ4A示出的是CC/(CL+CC)为1的理想时,Φ4B示出的是CC/(CL+CC)小于1时。在Φ4A为负极性时,Φ1B,因为写入Vcom(GND),按照像素电极控制信号的振幅VPP而降低的-Vmax,由CC/(CL+CC)=1,得到-Vmax=-VPP。
与此相对,Φ4B,由于CC/(CL+CC)小于1,必须供给+Vmax<VPP2的像素电极控制信号。如前所述,由于VPP<VBB是必需的,有+Vmax<VPP<VBB的关系。其中,为了做成低耐压电路,采用降低像素电压的方法,如像素电极控制信号的电压VPP变为高电压,基板电压VBB变为高电压,结果发生变成高耐压电路的不合适的情况。因此,应使CC/(CL+CC)尽量为1,就是说,CL和CC的值的确定必须使CL<<CC。
另外,在现有的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必须将像素电极做得尽量宽广(高数值孔径化),充其量使CL=CC是实现可能的程度。另外,由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是驱动电路单元和像素单元是形成于同一硅基板上,就基板电位VBB高电压化来说,存在不能低耐压化的问题。
下面利用图49A、49B对负极性用的灰度电压予以说明,并且利用图50对“利用参照表形成负极性用的灰度电压的方法”予以说明。另外,在图49A、49B中,为了继续说明简单起见,假设基准电压Vcom为GND电位。另外,在不对液晶层施加电压时,对白显示(常白)方式时予以说明。
图49A的Φ1表示从影像信号选择电路123写入到像素电极的灰度电压,图49B的Φ4表示像素电极的电压。首先,对成为黑显示(灰度级数最少)的灰度电压施加于像素电极上时予以说明。示出的是Φ1A1为正极性时,Φ1B1是负极性时。因为是黑显示,Φ1A和Φ1B的设定应使基准电压Vcom和写入到像素电极的灰度电压的电位差最大。
在图49B中,因为Φ1A1是正极性输入信号,象现有那样,为使和基准电压Vcom的电位差最大而设定为+Vmax。与此相对,作为负极性用信号的Φ1B1,在写入到像素电极之后,利用像素电容降低成为-Vmax。
之后,对成为白显示(灰度级数最大)的灰度电压施加于像素电极上时予以说明。示出的是Φ1A2为正极性时,Φ1B2是负极性时。因为是白显示,Φ1A2和Φ1B2的设定应使基准电压Vcom和写入到像素电极的灰度电压的电位差最小。
在图49B中,因为Φ1A2是正极性输入信号,象现有那样,为使和基准电压Vcom的电位差最小而设定为+Vmax。作为负极性用信号的Φ1B2,在写入到像素电极之后,利用像素电容降低。因为降低的电压为VPP,Φ1B2的选择应使其在降低后变为-Vmin的电压。
如图49A、49B所示,负极性用信号Φ1B1和Φ1B2,如现有使用的方法那样,不是单纯使正极性用信号Φ1A2和Φ1A2反转的电压。因此,利用参照表,生成负极性用信号。在图50中示出利用参照表生成负极性用信号的液晶板驱动控制电路400的框图。标号422表示负极性电压用参照表,标号423表示正极性用参照表。由于负极性用信号是利用像素电容生成的,不使用负极性电压用和正极性电压用运算放大器。
在正极性电压用参照表422中,使用进行离散校正的校正数据。与此相对,在负极性电压用参照表423中,除了进行离散校正的校正数据之外,还加上利用像素电容降低成为负极性用信号的校正。通过利用交流化信号切换模拟开关417,将正极性用信号和负极性用信号传送到DA变换电路405。
下面对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动作予以说明。作为反射型液晶显示元件之一已知有电场控制双折射模式。在电场控制双折射模式中,在反射电极和对置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使液晶组成物的分子排列改变,其结果使液晶板中的双折射率改变。电场控制双折射模式,利用此双折射率的变化作为光透射率的变化而形成图像。
下面利用图51A、51B对电场控制双折射模式之一的单偏振片扭曲向列模式(SPTN)予以说明。标号9表示偏振光束分束器,可将来自光源(图中未示出)的入射光L1一分为二,成为直线偏振光L2出射。在图51A、51B中,示出的是入射到100的入射光使用透过偏转光束分束器9的光(p偏振光)时,但也可以使用偏转光束分束器9反射的光(S偏振光)。液晶组成物3是液晶分子长轴相对驱动电路基板1和透明基板2平行排列,采用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向列液晶。另外,液晶分子,利用取向膜7、8,在驱动电路基板1和透明基板2之间在扭曲90度的状态下取向。
首先,在图51A中,示出在液晶层上不施加电压时。入射到液晶板100光由于液晶组成物3的双折射性变为椭圆偏振光,之后在反射电极5面上变为圆偏振光。在反射电极5上反射的光再度通过液晶组成物3中,再次变为椭圆偏振光,出射时返回为直线偏振光,作为相对入射光L2相位转动90度的光L3(S偏振光)出射。出射光L3再入射到偏转光束分束器9,变为在偏振面上反射的出射光L4。将此出射光L4照射到屏幕等之上进行显示。这是在液晶层上未施加电压时,来自液晶层的光出射的称为所谓常白(常开)的显示方式。
其次,在图51B中示出对液晶组成物3的层施加电压时。如对液晶组成物3的层施加电压,由于液晶分子在电场方向上排列,液晶层内发生双折射的比例减少。因此,以直线偏振光入射液晶板100的光L2作为和按照原样由反射电极5反射的入射光L2在同一方向上偏振的光L5出射。出射光L5,透过偏转光束分束器9返回到光源。因此,由于光未照射到屏幕等,成为黑显示。
在单偏振片扭曲向列模式中,由于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与基板平行,可以采用一般的取向方法,加工过程稳定性良好。并且,由于以常白方式使用,对于低电压侧出现的显示不良可保有余量。就是说,在常白方式中,暗(亮度)级(黑显示)可在施加高电压状态下得到。在高电压时,因为液晶分子几乎一致排列在与基板垂直的电场方向上,暗(亮度)级的显示不大依赖低电压时的初始取向状态。此外,人眼是将亮度色斑作为亮度相对比率识别,并且对于亮度具有近似对数尺度的反应。因此,人眼对暗(亮度)级的变动敏感。由于这一理由,常白方式对于由初始取向状态引起的色斑而言是有利的显示方式。
但是,在上述的电场控制双折射模式中,要求液晶盒间隙的精度高。就是说,在电场控制双折射模式中,由于是利用光通过液晶层中期间产生的异常光和平常光之间的相位差,透射光强度取决于异常光和平常光之间的延迟Δn·d(Δn×d)。其中,Δn是折射率各向异性(birefringence),d是利用隔片4形成的在透明基板2和驱动电路基板之间的间隙(参照图45)。
因此,在本实施例时,由于在反射型液晶显示元件中入射到液晶上的光在反射电极上反射而再度通过液晶层,在采用同样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时,对于透射型液晶显示元件液晶盒间隙d变为一半。在一般的透射型液晶显示元件时液晶盒间隙d大约为5~6μm,而在本实施例中大约为2μm。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与高液晶盒间隙精度和更狭窄的液晶盒间隙相对应,采用在驱动电路基板1上形成柱状的隔片的方法代替原来的在基板间分散垫片的方法。
在图52中示出说明在驱动电路基板1上设置的反射电极5和隔片4的配置的模式平面图。为了保持一定的间隔在整个驱动电路基板1上以阵列状形成多个隔片4。反射电极5是液晶显示元件形成的图像的最小像素。在图52中,为简化起见,示出以符号5A、5B表示的纵4像素、横5像素。另外,最外侧的像素群以符号5B表示,在其内侧的像素群以符号5A表示。
在图52中,纵4像素、横5像素的像素形成显示区。利用液晶显示元件显示的图像在此显示区内形成。在显示区域的外侧设置有空像素113。在此空像素113的周边设置有与隔片4材料相同的周边框11。此外,在周边框11的外侧涂布有密封材12。13是外部连接端子,用于向液晶板100供给来自外部的信号。
隔片4和周边框11的材料采用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使用JSR公司生产的化学增幅型负性光致抗蚀剂“BPR-113”(商品名)。在形成反射电极5的驱动电路基板1上以旋转涂敷法等涂布光致抗蚀剂,利用掩模将光致抗蚀剂曝光为隔片4和周边框11的图形。之后,利用去除剂对光致抗蚀剂显影而形成隔片4和周边框11。
如以光致抗蚀剂等作为原料形成隔片4和周边框11,可以利用涂布的材料的膜厚控制隔片4和周边框11的高度,可能以高精度形成隔片4和周边框11。另外,隔片4的位置可以由掩模图形决定,可能在所希望的位置正确地设置隔片4。如在液晶投影仪中在像素上存在隔片4,就会出现在扩大投影的图像上看到隔片造成的影子的问题。通过利用掩模图形的曝光、显影而形成隔片4,可以在影像显示时不成问题的位置设置隔片4。
另外,因为隔片4是和周边框11同时形成,作为将液晶组成物3封入驱动电路基板1和透明基板2之间的方法,可以采用使液晶组成物3滴下到驱动电路基板1上而其后将透明基板2和驱动电路基板1粘合的方法。
将液晶组成物3配置于驱动电路基板1和透明基板2之间,组装成液晶板100之后,将液晶组成物3保持于由周边框11围成的区域内。另外,在周边框11的外侧,涂布密封材12,将液晶组成物3封入液晶板100内。如前所述,因为周边框11是使用掩模图形形成的,可以以高位置精度在驱动电路基板1上形成。因此,有可能高精度地确定液晶组成物3的边界。另外,周边框11可以高精度地确定密封材12的形成区域的边界。
密封材12的作用是固定驱动电路基板1和透明基板2,对于液晶组成物3具有阻止有害物质进入的作用。在涂布具有流动性的密封材12时,周边框11是密封材12的限位器。作为密封材12的限位器,通过摄制周边框11,可以扩大在液晶组成物3的边界及密封材12的边界的设计余量,可以使从液晶板100的端边到显示区之间变狭。
由于周边框11形成为围着显示区,所以在对驱动电路基板1进行摩擦处理时,由于周边框11的原因会发生对周边框11的近旁不能摩擦的问题。为了使液晶组成物3在一定的方向上取向,形成取向膜并进行摩擦处理。在本实施例时,在驱动电路基板1上形成隔片4、周边框11之后,涂布取向膜。之后,用布等对取向膜7进行摩擦处理以使液晶组成物3在一定方向上取向。
在摩擦处理中,由于周边框11从驱动电路基板1突出,周边框11的近旁的取向膜7,由于周边框11产生的梯级差而不能充分地摩擦。因此,在周边框11的近旁容易出现液晶组成物3的取向不均匀的部分。为了使由于液晶组成物3的取向不良所造成的显示色斑不明显,通过将在周边框11的内侧数个像素做成空像素113而使其成为不进行显示的像素。
但是,如设置空像素113但与像素5A、5B一样地对其供给信号的话,则由于在空像素113和透明基板2之间存在液晶组成物3,会发生可以观察到由空像素113产生的显示的问题。在常白方式下使用时,如果不在液晶组成物3上施加电压,113为白显示。因此,显示区边界不明确,会损害显示品质。也考虑了对空像素113实施遮光,但由于像素和像素的间隔为数μm,在显示区边界精度良好地形成遮光框很困难。于是,确定向空像素113供电进行黑显示使其在观察时成为包围显示区的黑框。
在图53中对空像素113的驱动方法予以说明。由于向空像素113供给使其成为黑显示的电压,设置有空像素的区域变为一面黑显示。如成为一面黑显示,就没有必要与设置于显示区的像素同样地个别设置,可将多个空像素进行电连接而设置。另外,考虑到驱动所需要的时间的话,没有必要为空像素设置写入时间。因此,可以将多个空像素的电极连续设置成为一个空像素电极。不过,如连接多个空像素成为一个空像素,则由于像素面积增加,液晶电容变大。如前所述,如液晶电容变大,利用像素电容降低像素电压的效率将会下降。
于是,确定空像素也和显示区的像素同样地个别地进行设置。可是,与有效像素时一样,在对空像素也是每次写入一线时,驱动新设置的多行空像素的时间变长。因此,产生对有效像素的写入时间也以该比例缩短的问题。与此相对,在进行高精细显示时,由于输入高速影像信号(点时钟频率数高的信号),就更产生对像素写入时间进行限制的问题。于是,为了在一个画面的写入时间期间中节约数线大小的写入时间,如图53所示,确定对空像素使多行大小的空像素从垂直驱动电路130的垂直双向移位寄存器VSR中输出,输入到多个电平移动器67和输出电路69而输出扫描信号。另外,同样确定对像素电位控制电路135使多行大小的空像素从双向移位寄存器SR中输出,输入到多个电平移动器67和输出电路69而输出像素电极控制信号。
下面利用图55对设置于驱动电路基板1上的有源元件30及其周边的构成予以详细说明。在图54、图55中,与图45同样的符号表示同样的构成。图55是示出有源元件30周边的概略平面图。图54是沿图55的I-I线的剖面图,图54和图55的个构成间的距离不一致。另外,图55表示出扫描信号线102和栅电极36、影像信号103和源区35、漏区34、形成像素电容的第二电极40和第一导电膜42和接触孔35CH、34CH、40CH、42CH的位置关系,其他构成省略。
在图45中,标号1表示作为驱动电路基板的硅基板,标号32表示在硅基板1上通过离子注入形成的半导体区(p型阱),标号33表示沟道截断环,标号34表示在p型阱32上通过离子注入导电化形成的漏区,标号35表示在p型阱32上通过离子注入导电化形成的源区,标号31表示在p型阱上通过离子注入导电化形成的像素电容的第一电极。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有源元件30是以p型晶体管表示的,但也可以以n型晶体管表示。
标号36表示栅电极,标号37表示缓和栅电极端部的电场强度的偏置区,标号38表示绝缘膜,标号39表示使晶体管间电分离的场氧化膜,标号40表示第二电极40,是由为了降低绝缘膜38上的有源元件30的阈值用的导电层和低电阻的导电层积层的二层膜构成的。标号41表示第一层间膜41,标号42表示第一导电膜。第一导电膜42,由防止接触不良的钯金属和低电阻的导电膜的多层膜组成。作为第一导电膜,例如,可以使用通过溅射形成的钛化钨和铝的多层金属膜。
在图55中,标号102表示扫描信号线。扫描信号线102,在X方向上引伸在Y方向上并列,向有源元件30供给通断扫描信号。扫描信号线102与栅电极相同由二层膜组成,例如,可以使用多晶硅和钨化硅的积层二层膜。影像信号线103,在Y方向上引伸在X方向上并列,向反射电极5供给写入的影像信号。影像信号线103与第一导电膜42相同由多层金属膜组成,例如,可以使用钛化钨和铝的多层金属膜。
影像信号是通过绝缘膜38和第一层间膜41中的空接触孔35CH由第一导电膜42传送到漏区35。如扫描信号供给扫描信号线102,有源元件30导通,影像信号从半导体区(p型阱)32传送到源区34,通过接触孔34CH传送到第一导电膜42。传送到第一导电膜42的影像信号,通过接触孔40CH传送到像素电容的第二电极40。
另外,如图54所示,影像信号通过接触孔42CH传送到反射电极5。接触孔42CH形成于在场氧化膜39上形成。由于场氧化膜39的膜厚很厚,在场氧化膜上,与其他构成比较,处于高位。通过将接触孔42CH设置于场氧化膜39之上,可使其位于距上层导电膜更近的位置,接触孔的连接部分的长度可缩短。
此外,如图54所示,第二层间膜43,将第一导电膜42和第二导电膜44绝缘。第二层间膜43由填埋各构成物生成的凹凸的平坦化膜43A覆盖于其上的绝缘膜43B两层形成。平坦化膜43A,系涂布SOG(在玻璃上旋涂,spin on glass)而形成。绝缘膜43B是TEOS膜,是使用TEOS(原硅酸四乙酯)作为反应气体通过CVD形成SiO2的产物。
在第二层间膜43形成后,利用CMP(化学机械抛光)对第二层间膜43机械研磨。第二层间膜43,通过利用CMP研磨而平坦化。在经过平坦化的第二层间膜之上形成第一遮光膜44。第一遮光膜44,与第一导电膜42一样,使用钛化钨和铝的多层金属膜形成。
第一遮光膜44,基本上覆盖驱动电路基板1的全部表面,开口,如图54所示,只有接触孔42CH。在第一遮光膜44之上,第三层间膜45由TEOS膜形成。并且,在第三层间膜45之上,形成第二遮光膜46。第二遮光膜46,与第一导电膜42一样,由钨和铝的多层金属膜形成。第二遮光膜46,通过接触孔42CH与第一导电膜42相连接。在接触孔42CH中,为进行连接,积层形成第一遮光膜44的金属膜和形成第二遮光膜46的金属膜。
第一遮光膜44和第二遮光膜46由导电膜形成,其间由绝缘膜(介电膜)形成第三层间膜45,如将像素电位控制信号供给第一遮光膜44,将灰度等级电压供给第二遮光膜46,就可以由第一遮光膜44和第二遮光膜46形成像素电容。另外,考虑到第三层间膜45对灰度等级电压的耐电压性和膜厚越薄电容越大,第三层间膜45最好是150nm至450nm,约300nm就更好。
以上,根据上述发明实施形态具体地对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发明实施形态,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可以有种种变更。
对利用本申请书中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技术获得的效果,可以简单说明如下。
根据本发明,在反射型液晶显示元件的驱动中,通过将使影像信号及控制信号高速化的电路接近液晶板配置,可以达到提高噪声、EMI、EMC特性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为了可以进行与开发阶段的光学系统的形状改变无关的电路基板的开发,可以在开发时间缩短、开发、模型改变的同时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构成包括液晶显示板和连接到该液晶显示板的显示控制装置,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包括用来接收外部供给的影像信号的第一部分、和在所述第一部分之后并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连接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用来将由所述第一部分供给的所述影像信号放大并转换为交流信号的电路、以及用来输出驱动所述液晶显示板的驱动脉冲的驱动脉冲电路;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是分别在互相独立的第一和第二基板上制作的;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液晶显示板配置,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通过软电缆互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用来对所述影像信号实施数据率变换的电路;用来对所述影像信号实施γ校正的电路;用来对所述影像信号实施显示分辨率变换的电路;用来将数字形式的所述影像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的D/A变换器;用来对所述影像信号进行抽样保持的抽样保持电路;以及用来对所述影像信号实施相展开的电路。
3.如权利要求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影像信号从差分振幅模式的第一部分供给所述第二部分。
4.如权利要求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用来将所述影像信号的数据率提高到两倍以上的电路。
5.如权利要求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液晶显示板的中间夹持有液晶层的一对基板中的一个齐平。
6.如权利要求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基板是所述液晶显示板的中间夹持有液晶层的一对基板中的一个。
7.如权利要求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基板粘附于所述液晶显示板的中间夹持有液晶层的一对基板中的一个的外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基板是在所述液晶显示板的中间夹持有液晶层的一对基板中的一个的外表面上制作的。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构成包括用来产生三原色图像的多个液晶显示板,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第一和第二基板、夹持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和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的多个像素;多个驱动电路,每一个都是针对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相应的一个设置的,并向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提供影像信号;以及针对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相应的每一个而设置的多个液晶显示板驱动控制电路,所述液晶显示板驱动控制电路中的每一个向所述多个驱动电路中的相应的一个提供控制信号和所述影像信号,其中与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一个相应的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驱动控制电路中的每一个都是,与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另一个相应的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驱动控制电路中的另一个,相独立地进行控制的。
10.如权利要求9的液晶显示装置,其构成还包括每一个都对应于所述多个液晶显示板中的一个的多个电源电路,其中所述多个电源电路互相分开地设置,并且所述多个电源电路中的每一个都是与所述多个电源电路中的另一个相独立地进行控制的。
11.如权利要求9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基板由硅制成。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构成包括液晶显示板和连接到所述液晶显示板的显示控制装置。显示控制装置包括用来接收外部供给的影像信号的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之后并与液晶显示装置连接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用来将由第一部分供给的影像信号放大并转换为交流信号的电路、以及用来输出驱动液晶显示板的驱动脉冲的驱动脉冲电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分别在互相独立的第一和第二基板上制作的。第二部分靠近液晶显示板配置,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软电缆互相连接。
文档编号G02F1/133GK1440016SQ03103760
公开日2003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19日
发明者前田敏夫, 渡邊明洋, 丸岡良雄, 御園生俊樹, 中川英樹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日立器件工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