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528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镜头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调整装置,用于调整光学成像产品镜头轴心的偏斜,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省去弹簧以使结构简易且便于操作的镜头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学成像产品中,为了实现精准的成像,应尽量确保用于透光及聚焦的镜头与受光成像装置间的位置关系准确无误。
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光学元件的封装及加工等技术的限制,以及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等诸多因素,当组装厂商对各光学元件进行组装时,若按一般工程直接将各元件组装为一体,最后往往发现镜头与成像装置的精确位置关系难以确保。例如在一些精密的光学成像产品如含有镜头组、影像感应器等元件的数码相机中,其影像感应器如CCD、CMOS等在由芯片厂生产完成后都会交给其它专业厂商进行封装,但影像感应器在封装时往往定位不准,从而会导致镜头组的轴心无法精确垂直对准于影像感应器的影像感应区(ImageDetected Area)中心。这种情况在变焦镜头中也常会出现。
由于影像感应器在封装完成后无法再对这种定位误差进行调整,目前,为消除镜头组轴心与影像感应器的影像感应区中心的难以对准的情况,通常通过调整镜头来实现,如图9、


图10及
图1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图9是通过螺杆加螺杆的方式进行调整,通过旋动两螺杆,对镜头产生拉力及推力,并通过该拉力及推力实现调整的目的;
图10是通过间隔装设螺杆及弹簧的方式进行调整;
图11是通过螺杆外部套设弹簧的方式进行调整。
这三种调整方式的原理相同,均为通过至少一对元件,分别产生一个拉力及一个推力作用于镜头上,从而调整镜头轴心的倾斜角度直至该轴心对准影像感应器的中心。这三种现有技术虽然能够实现调整目的,但均存在一定缺陷。如以图9所示方式调整时,须同时调整两个螺杆,操作很不方便,而以
图10或
图11所示方式调整时,由于需要增加弹簧元件,使得设计复杂,组装费时费力,且浪费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调整装置,利用结构本身的挠性设计调整镜头轴心的偏斜,而可省去弹簧,且可连续快速调整镜头定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镜头调整装置,其包括有第一平台、第二平台、支撑脚及螺锁件。第一平台沿周缘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平台置于第一平台上,对应第一平台的第一安装孔位置开设有第二安装孔,且于邻近第二安装孔处设有挠性部,在第二安装孔与挠性部末端之间开设有铰链槽,使挠性部得以受力挠性弯曲。支撑脚支撑于第一平台与第二平台的挠性部末端之间。螺锁件分别穿过第一平台的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平台的对应第二安装孔而将二者锁紧。当镜头固接于第二平台时,旋动螺锁件对第二平台施加一拉力,同时挠性部产生挠曲对第二平台作用一推力,通过此拉力及推力来平衡第二平台及镜头成一定倾斜角度,进而实现调整镜头轴心偏斜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镜头调整装置利用结构本身的挠性设计,实现调整镜头偏移及倾斜的目的,同时使得调整结构得以简化,易于调整,并可减少装置的体积、重量及成本。
附图的简要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的局部剖面图,显示螺锁件与第一平台及第二平台之间的结合关系;
图5为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第五实施例的剖面图;图7为
图1所示的镜头调整装置的剖面图,显示调整前第二平台未受力变形时的剖面图;图8为图7所示的镜头调整装置调整后第二平台受力变形时的剖面图;图9为一种现有技术的剖面图;
图10为另一种现有技术的剖面图;
图11为又一种现有技术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结构特征、所实现目的及功效,以下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请参阅
图1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镜头调整装置100包含第一平台10、第二平台20及若干螺锁件30等。一般,在光学成像产品中,其成像过程大致如下欲拍摄物体的光线首先反射到镜头上,经由镜头聚焦后,再投射到受光成像装置上,最后受光成像装置上的感光元件被感光,从而形成欲拍摄物体的像。而受光成像装置与镜头之间的连接通过上述第一平台10、第二平台20及螺锁件30三个元件的配合而实现。其中,第一平台10可容纳受光成像装置,第二平台20可固接、承载镜头,第二平台20大致平行地置于第一平台10上方,并通过螺锁件30连接,镜头光线可利用在第二平台20上开设透光孔的设计将光线传至第一平台10内的受光成像装置上。如
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供螺锁件30穿过的若干第一安装孔为通孔12,开设于第一平台10的周缘,各通孔12的中心点位于同一圆周上。本实施例设置有三个通孔12,且相邻通孔12间的圆周角为120度。供螺锁件30穿过的若干第二安装孔为螺丝槽孔22,沿第二平台20周缘开设,螺丝槽孔22的位置对应第一平台10的通孔12的位置,且各螺丝槽孔22的中心点亦位于同一圆周上。若干挠性部24对应设置于各螺丝槽孔22邻近处,沿第二平台20的径向且背离圆心方向延伸。支撑脚26设置于各挠性部24末端,垂直向下朝第一平台10延伸。挠性部24在螺丝槽孔22与支撑脚26间设有铰链槽28,该铰链槽28可开设于该挠性部24的顶面(如
图1及图4所示),亦可开设于挠性部24的底面(未图示)。铰链槽28的设置使其所在区域变薄而可对应不同制造材料进行某种特定程度的挠曲,并在挠曲的同时产生推力,从而替代背景技术中用于产生推力的弹簧或螺杆。所述螺锁件30可为螺杆、螺栓等,自第一平台10底部穿过第一平台10的通孔12及第二平台20的对应螺丝槽孔22,连接第二平台10及第一平台20。
再请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镜头调整装置100包含第一平台10、第二平台20及若干螺锁件30等,近似于第一实施例。其中,沿第二平台20的径向方向并于第二平台20内部以间隔120度夹角开设三个U型狭槽25,分别形成挠性部24’。至于本实施例的其它设计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100包含第一平台10、第二平台20及若干螺锁件30等,近似于第一、二实施例。其中,第二平台20的边缘具有若干挠性部24”,沿平行于第二平台20的圆周切线方向设置,在该若干挠性部24”上,依次设有螺丝槽孔22、铰链槽28及支撑脚26。而螺丝槽孔22、铰链槽28及支撑脚26的详细结构与第一、第二实施例均相同,因此,也不再赘述。
再请参阅图4至图6。如图4所示,上述三个实施例的区别设计主要在于挠性部的不同布置位置,而不论何种等效的布置设计,螺丝槽孔22、铰链槽28及支撑脚26等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即铰链槽28设置于第二安装孔的螺丝槽孔22与支撑脚26之间。又如图5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支撑脚26’亦可自第一平台10’向上凸伸形成,并抵接第二平台20’的挠性部24位于铰链槽28外侧部分的底面,而铰链槽28也设置于第二安装孔之螺丝槽孔22与支撑脚26’之间,与螺锁件30及支撑脚26’构成类似杠杆结构,为本实用新型的镜头调整装置100提供调整用的推力,且支撑脚26’在制造安装时,既可与第一平台10’或第二平台20’一体成型,亦可单独设计再机械固接于第一平台10’或第二平台20’。此外,如图6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第一平台10”上的若干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平台20”上的若干第二安装孔均可为通孔12与螺丝槽孔22的混合设计。
最后请再参阅图7及图8。图7为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100的第一实施例处于非调整状态时的剖面图。当处于调整状态时,如图8所示,令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100的任意两螺锁件30保持固定不动,而旋紧另一螺锁件30,在第一平台10保持固定的情况下,该第二平台20将受到一个向下的拉力,通过该拉力第二平台20将相对于第一平台10向下运动。由于相对于该铰链槽28,挠性部24位于铰链槽28两侧的部分均可视为刚体,故在第二平台20向下运动的同时,通过支撑脚26及螺锁件30对第二平台20的支撑,旋紧侧的铰链槽28基于自身地挠性向下挠曲,挠性部24的位于铰链槽28两侧的部分以铰链槽28为转轴向上偏转,使得第二平台20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进而结合该向上的推力及前述向下的拉力,使得第二平台20及镜头处于一定倾斜角度平衡状态。而根据镜头的偏斜情况,选择性调整螺锁件30,即可调整镜头轴心的偏斜。在上述调整过程中,处于固定状态的螺锁件30亦会偏转,其偏转程度取决于被旋紧螺锁件30的旋紧程度,该适度的偏转对上述偏移及倾斜现象可进行微量调整。由于本实用新型地镜头调整装置100在调整时,调整平衡力由结构本身的挠性设计提供,而无须添加额外元件,且仅需旋动螺锁件30即可完成调整,因此,该镜头调整装置100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操作方便、动作迅速。至于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的调整过程及调整原理与此实施例的调整类似,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镜头调整装置100通过铰链槽28的开设,使装置本身具有挠性,并与支撑脚26构成一类似杠杆元件,为本实用新型的镜头调整装置100提供调整用的推力,并结合螺锁件30提供的拉力,实现镜头轴心偏斜的调整。其中,第一平台10可用于承接镜头,而将受光成像装置布置于第二平台20上。此外,每一个由支撑脚26、铰链槽28及螺锁件30构成的类似杠杆结构的设计对镜头轴心的偏斜提供一个角度上的调整,而各调整角度的叠加实现最终的调整效果,因此,在设计时可依具体需要选择设计构成类似杠杆结构的组合元件的数量,在调整时依偏斜程度选择调整螺锁件30。
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后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镜头调整装置,用于调整光学成像产品的镜头轴心的偏斜,包括第一平台,沿周缘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平台,置于第一平台上方,对应第一平台的第一安装孔位置开设有第二安装孔;螺锁件,穿过第一平台的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平台的对应第二安装孔,连接第一平台及第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平台在邻近第二安装孔处具有挠性部,挠性部在第二安装孔与挠性部末端之间开设有铰链槽,支撑脚支撑于第一平台与第二平台的挠性部末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脚与第一平台一体成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脚与第二平台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链槽开设于挠性部的顶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链槽开设于挠性部的底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挠性部沿第二平台的径向自第二平台边缘向外延伸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挠性部由第二平台内部沿径向开设狭槽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挠性部沿第二平台边缘的切线方向延伸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平台用以承载镜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平台用以承载镜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镜头调整装置,包含第一平台、第二平台、支撑脚及螺锁件等。第一平台沿周缘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平台置于第一平台上,在对应第一安装孔位置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并在邻近第二安装孔处具有挠性部,挠性部在第二安装孔与挠性部末端之间开设有铰链槽。支撑脚支撑于第一平台与第二平台的挠性部末端之间。螺锁件分别穿过第一、第二安装孔而锁紧第一、第二平台。将镜头固接于第二平台时,旋动螺锁件对第二平台施加一拉力,同时挠性部产生挠曲对第二平台作用一推力,通过此拉力及推力实现第二平台及镜头处于一定倾斜角度的平衡状态,进而实现调整镜头轴心偏斜的目的。
文档编号G03B19/02GK2619275SQ0326336
公开日2004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3日
发明者张国文, 翁念亭 申请人:矽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