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9129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尤其是关于一种提高镜片同心度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摄影机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青睐,在人们对数码相机、摄影机追求小型化的同时,对其拍摄出物体的影像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即希望拍摄物体的影像画面清晰,而物体的成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码相机内各光学仪器的优劣。
相较于数码相机内其它一般光学仪器,数码相机镜头的结构较为复杂,一般由若干镜片组成。这些镜片在进行光学设计时,其相对位置均是当作完全理想情况来进行设计处理。而数码相机的镜片一般置于镜筒内,因此,一个好镜头需具有良好和合理的镜框及镜筒设计,并且应该为该镜筒设计一个良好的装配方法,以使各镜片连接后,其同心度误差和间隔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各镜片组合后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现有数码相机镜头结构,为保证镜片的同心度,请参考图1,该数码相机镜头结构10包括一镜筒11、若干镜片12,若干间隔环13,一红外截止滤光片14,该镜筒11为一中空圆柱,以容纳若干镜片12、该若干间隔环13及红外截止滤光片14,该间隔环13呈环状,组装时该若干镜片12及若干间隔环13间隔塞装于该数码相机的镜筒11的中空腔(未标示)内,该若干间隔环13位于若干镜片12之间,通过镜筒筒身的内侧壁面的圆度以调整若干镜片12的圆心的同心度,同时通过若干间隔环13以定位该若干镜片12的间距,红外截止滤光片14置于镜筒11的底部。
该数码相机镜头结构10虽能组装多个镜片12实现数码相机镜头的成像,然而射出成型时依据不同的塑料特性约有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六的收缩,而且由于加工精度原因,镜筒11的内径与预定值会存在一定误差。另外,如果镜筒11的圆度达不到预定要求或者镜筒11的上下位置不同心,如此将影响镜筒11内若干镜片12的同心度,由此降低该数码相机镜头模组的成像品质。此外,该现有镜片12边缘设计成直角,且其直径于加工时也与预定值存在一定误差,所以当射出成型后镜片12与镜筒11组装后,会因为尺寸变化导致组装时配合公差过大,而使组装后镜片12的光轴中心与镜筒10的中心线不一致导致偏心,并且若干镜片12的各个镜片的同心度不易控制,使镜头组的组装良率偏低。
鉴于以上缺点,有必要提供一种同心度较佳、组装较容易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

发明内容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同心度较佳、组装较容易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
以下,将列举较佳实施例说明此数码相机镜头结构。
一种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包括一镜筒、二镜片及一使所述镜片的中心对准的对心结构,该二镜片收容于镜筒内,且分别与镜筒相配合,所述对心结构位于所述二镜片之间。
相较现有技术,所述数码相机镜头结构通过将于各镜片之间设置一对心结构,使各镜片的中心对准精度提高,以弥补现有技术中因镜筒的上下不同心及镜筒与镜片尺寸的配合公差所导致的镜片中心偏移的问题,由此实现镜片不易偏心及提高镜片的同心度,从而提高镜头结构的成像质量。另外,所述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组装良率高,组装较容易。

图1是现有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的镜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公开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20,其包括一镜筒21,镜片22、23,间隔环24,一红外截止滤光片25。镜片22、间隔环24、镜片23、及红外截止滤光片25依次收容于镜筒21内。
镜筒21为一中空圆柱,其包括一顶部212及开设于顶部212相对端的开口214。顶部212表面中心开有一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的锥形凹槽216。
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镜片22、23均用于聚焦来自被摄物的入射光线,且均为圆形镜片,其外径大小配合镜筒21的内径,其外圆周面222、232分别配合镜筒21的内圆周面218。镜片22的下表面开设一由其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环形槽224,其由一圆周面226及一底表面228形成。镜片23面向镜片22的表面开设一由其中心向边缘延伸且与环形槽224相对的环形槽234,其由一圆周面236及一底表面238形成,环形槽234的中心与环形槽224的中心及镜片22、23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且环形槽234的直径与环形槽224的直径相当。
该间隔环24为一圆形环,收容于镜筒21内,位于镜片22与镜片23之间。间隔环24的外径与镜片22的环形槽224及镜片23的环形槽234的直径相当,其外圆周面(图未标示)分别与镜片22的圆周面226及镜片23的圆周面236配合。间隔环24的一表面抵持镜片22的环形槽224的底表面228,另一表面抵持镜片23的环形槽234的底表面238,且卡持于镜片22与镜片23之间,以便定位镜片22与镜片23且支撑镜片22。
红外截止滤光片25用以阻止来自于被摄物入射的光线中的红外线进入数码相机的影像感测组件(图未示),避免于正常拍摄时红外线入射至影像感测组件的影像感测面上,造成干扰从而产生噪点。该红外截止滤光片25具一外圆周面(图未标示),其嵌入镜筒21的底部且位于镜片23的下端。
组装时,镜片22由开口214端置于镜筒21内,其外圆周面222配合镜筒21的内圆周面218且与其紧密配合,然后将间隔环24装入镜筒21内,使其嵌入镜片22的环形槽224内,且使其外圆周面配合环形槽224的圆周面226,并支撑镜片22,之后将镜片23由镜筒21的底部开口214塞装于镜筒21内,其外圆周面232与镜筒21的内圆周面218紧密配合,且向上推镜片23,使间隔环24恰好嵌入镜片23的环形槽234内且紧密配合,最后将红外截止滤片25塞装于镜筒21内,其外圆周面251与镜筒21的内圆周面218紧密配合。
本发明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于镜片22、23的相对表面各设置一环形凸起,同时间隔环24的二相对表面开设一环形槽,所述环形凸起与环形槽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且其直径与所述环形槽的直径相当。该二环形凸起分别与间隔环24的环形槽相配合。通过该环形凸起与环形槽的相互配合实现镜片22、23的中心对准,提高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的成像质量。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环的外径可与镜筒的内径相当。
所述数码相机镜头结构20的红外截止滤光片25也可由其它类型滤光片如彩色滤光片等代替,镜片22、23及间隔环24的数量也可相应增加。另外,可于镜片22的上表面镀覆有一二氧化硅(SiO2)与五氧化二钽(Ta2O5)薄膜相互间隔堆叠而成的抗反射膜(AR-Coating),以此增加镜片22的透光率及减少光线反射。此外,红外截止滤光片25可抵顶镜片23,以支撑镜片23。所述数码相机镜头结构20的红外截止滤光片25可省却,而于镜片23上镀覆有一红外截止滤膜(IR-cut Coating)。镜筒21内可容置的镜片22、23不仅仅局限于圆形镜片,其也可容置其它形状的镜片如圆台形镜片,只要该镜片的外径可配合镜筒21的内径大小,同样,用于定位的间隔环24也可以为其它定位装置,其形状也可以不局限于圆形。
可以看出,所述数码相机镜头结构20通过于镜片22、23之间设置一对心结构,实现镜片22、23的定位及使其中心对准精度提高,由此提高镜片22、23的同心度,从而提高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的成像质量。另外,由所述组装过程可知,所述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组装良率高,组装较容易。
权利要求
1.一种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包括一镜筒、二镜片,该二镜片收容于镜筒内,且分别与镜筒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数码相机镜头结构还包括一使所述镜片的中心对准的对心结构,其位于所述二镜片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心结构包括二相对开设于所述镜片的相对表面的由镜片中心向边缘延伸的凹槽及一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位于所述镜片之间且与所述凹槽相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装置为一间隔环,该凹槽为一环形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隔环的外径与所述环形槽的直径相当,该间隔环的外圆周面与环形槽的内圆周面紧密配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隔环的二表面分别抵顶二镜片的环形槽的底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心结构包括二突出于所述镜片的相对表面的环形凸起及一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位于所述镜片之间且与所述环形凸起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装置为一间隔环,其二相对表面分别开设一环形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环形凸起的外径与所述环形槽的直径相当,该环形凸起的外圆周面与环形槽的内圆周面紧密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若干镜片为圆形镜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若干镜片均包括一外圆周面,其与镜筒的内圆周面紧密配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镜筒包括一底部,该底部表面开有一开口。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数码相机镜头结构进一步包括一滤光片,其嵌入镜筒底部且与镜筒相配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滤光片为一红外截止滤光片。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滤光片为一彩色滤光片。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数码相机镜头结构,包括一镜筒、二镜片及一使所述镜片的中心对准的对心结构,该二镜片收容于镜筒内,且分别与镜筒相配合,所述对心结构位于所述二镜片之间。本发明数码相机镜头结构的镜片同心度较佳、组装也较容易。
文档编号G03B11/00GK1831575SQ200510033618
公开日2006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11日
发明者蔡坤荣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