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中的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1108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中的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特别是涉及具有可调整承载区域尺寸大小的框架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在各项影像显示技术中,液晶显示器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耗电量低、无辐射等优点,已广泛的被使用在各种装置中。
请参阅图1,其为一液晶显示器主要组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液晶显示器主要包括一液晶面板10、一背光模块11以及一框架12。
液晶面板10,是由二片玻璃基板之间填充液晶材料后,配合适当的电路,而可旋转液晶分子在液晶面板10中的长轴方向,改变光线在液晶面板10中的行进方向。
背光模块11,其中具有发光组件(如冷阴极荧光灯管、发光二极管等等),以及诸如反射板、扩散板、棱镜片等各式光学膜板(图中未示),而可将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均匀且有效率地向外引导散出。
框架(Frame)12,是罩盖在背光模块11上,可用以承载液晶面板10,使液晶面板10位于背光模块11光线射出处,而可借由背光模块11所提供的光线显示影像。
而为了稳定地将液晶面板10定位在框架12上适当的位置,在框架12表面更会设有四个呈直角的凸块121(或定位结构),分别设置在框架12的四个角落。在组装时,将液晶面板10嵌置于框架12上,亦即以液晶面板10四个边角分别紧抵于四个凸块121的内缘,而将液晶面板10固定在四个凸块121所围成的矩形区域(以下称之为承载区)。
然而,在实务上,液晶面板10与框架12却常有尺寸差异造成搭配不良的情形发生,造成组装上的困难。
举例来说,液晶面板10在灌入液晶材料封合完成后,才借由裂片刀具进行分割,将大尺寸的液晶面板切割成较小的所需尺寸。而在进行切割时,无可避免的,每一液晶面板的尺寸大小皆会有些微的差异。
而相似的,框架12一般而言是为塑料制品,利用模具射出成形,而在制造完成后,由于材质的收缩率、模具结构的尺寸差异等等各项因素的干扰,亦会使得框架12的尺寸出现误差,换句话说,每个框架12中,四个凸块121所围出的承载区的大小以及形状,可能皆会有所差异。
请参阅图2,其为液晶面板10置放于框架12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液晶面板10与框架12上的承载区尺寸有所差异时,若液晶面板10以框架上其中一个凸块121为基准定位点,则其边缘与其它的凸块121间,即会产生空隙S,使液晶面板10在框架12上可能产生位移。。
即使借由品控工作的筛选,可使液晶面板10与框架12两者各自的尺寸大小落在各自可容许的公差范围内,仍无法避免液晶面板10与框架12的承载区尺寸不符的情况发生,特别是两者的尺寸各自偏移至公差容许极限时(例如一者偏上限,一者偏下限),空隙S所带来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而为了降低前述空隙S所带来的影响,现行的解决方式,多是借由粘贴胶块(Rubber)的方式,来解决此一问题。亦即是,当液晶面板10小于框架12上的承载区时,即以具有粘性及弹性的胶块,填入两者之间的空隙以及粘贴于两者表面,将液晶面板10顶紧于作为基准的凸块121的角落,以固定液晶面板10在框架12上。
请参阅图3,如图所示,即为一液晶面板10借由胶块13粘贴于框架12上的示意图。
然而,此种方式,尚有诸多缺点。例如,在制作工艺中,为了粘贴胶块13于适当位置,尚须耗费人力一一贴附,除了粘贴速度缓慢,效率不佳外,更易因人为因素造成贴附不良(如粘贴不牢靠、所贴位置不正确等等),并且须花费胶块13的材料成本,以及高昂的人力费用。
此外,当液晶显示器组装完成后,多以直立的方式供使用者观看,使得其中的液晶面板10亦是以直立的方式,嵌置于框架12内。其中,在液晶显示器下方位置的胶块13,在长时间受到液晶面板10重量的压迫下,容易产生变形下陷;并且,胶块13也容易因胶块材质或背胶老化或是液晶显示器内部高温影响而导致其变质,而改变原本的粘性及弹性,难以将液晶面板10固定于初始的位置。上述的缺点皆会使液晶面板10的位置产生歪斜,严重影响画面品质。
于是,如何能有效改善因液晶面板与框架两者尺寸的差异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并同时增进生产的效率及成本,是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致力解决的方向。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液晶显示器,其中的框架具有可调整承载区尺寸大小的功能,液晶面板组装的过程中,可增加组装效率以及节省成本,并同时具有良好的固定能力。
前述的框架,包括至少一基准凸块及至少一可动凸块。
基准凸块,位于框架的一角落上。
可动凸块,位于框架另一角落上,且与基准凸块相对。
借此,当液晶面板放置于框架上,且液晶面板的一边角抵住基准凸块时,是以可动凸块紧抵于液晶面板相对应的另一边角,借由两者限制液晶面板的位置,固定液晶面板于框架上。
为使本发明的优点及精神能更进一步的被公开,兹配合附图作一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一液晶显示器主要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液晶面板置放于框架时的示意图。
图3为一液晶面板借由胶块粘贴于框架上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B~图4C分别为图4A所示的第二可动凸块的俯视示意图及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液晶面板 210导孔11背光模块 211第一基准凸块12框架 212第二基准凸块121凸块 213第一可动凸块
13胶块214第二可动凸块20背光模块2141长圆孔21框架2142四分之三圆孔22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A,其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此液晶显示器包括一背光模块20、一框架21以及一液晶面板22。
背光模块20,其中具有底壳、发光组件以及各式光学膜板(图中未示)。发光组件设置于底壳上,提供稳定的光源,并借由光学膜板将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均匀且有效率地向外引导散出。
框架21,呈矩形,罩盖于背光模块20之上,其四周框缘围出一空缺区域,可供该背光模块20的光线透出。且框缘上具有至少一基准凸块及至少一可动凸块,基准凸块与可动凸块相对。而在本实施例中,框架21上共具有一第一基准凸块211、一第二基准凸块212、一第一可动凸块213以及一第二可动凸块214,分别位于框架21四角落的位置。
第一基准凸块211与第一可动凸块213呈对角设置,第二基准凸块212与第二可动凸块214呈对角设置,且第一基准凸块211与第二基准凸块212是固定于框架21上;而在优选的情况下,第一基准凸块211与第二基准凸块212是与框架21一体成形制成,免除组装的手续,并可确保第一基准凸块211与第二基准凸块212是位于正确的位置。而第一可动凸块213及第二可动凸块214,可预先安装配置于框架上,亦可于进行组装时方行加入。
液晶面板22,置于框架21上。
其中,当液晶面板22置于框架21时,两基准凸块211、212之间的距离,可能即已与液晶面板22的尺寸有所差异,故以液晶面板22的一边角是紧抵于第一基准凸块211或第二基准凸块212,借由两者的其中之一者或两者共同所提供的定位,使液晶面板22置放于预定位置。并以第一可动凸块213及第二可动凸块214,分别紧抵于液晶面板22相对应的边角,而固定液晶面板22于框架21上。
请一并参照图4B及图4C,其分别为图4A的第二可动凸块的俯视示意图及剖视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可动凸块214紧靠液晶面板22后,为了将第二可动凸块214固定在框架21上。第二可动凸块214具有长圆孔2141,且框架21上亦设有导孔210。在固定时,组装人员可轻易的将螺丝穿过长圆孔2141及导孔210,分别将第二可动凸块214锁固于框架21上。同样的,第一可动凸块213亦可以此方式固定。
而在此特别说明的是,前述的可动凸块213、214固定方式,当然可依不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可使可动凸块213、214具有扣合结构,而于框架21上设有不同位置的扣合孔,可将可动凸块213、214扣入固定;或使可动凸块213、214滑动配合于框架21上,可朝向基准凸块211、212滑动,并当可动凸块213、214滑动至预定位置时,加以固定,而可将液晶面板22固定在框架21上;又或在可动凸块213、214及框架21上分别增设多个长圆孔及导孔,以增加锁固效果。可适用的固定方式种类繁多,故在此不予一一赘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基准凸块211、212以及可动凸块213、214各自的内缘均呈L形,以利其各自的内缘可紧抵于液晶面板22边角的外侧。并且,更可使各自的内缘转折处,更具四分之三圆孔(如图4B中,第二可动凸块的半圆孔2142),使转折处具有了额外的容纳空间,借此,即使液晶面板20的边角在裂片时产生了突出的毛边,但基准凸块211、212与可动凸块213、214各自的内缘仍可紧抵于液晶面板22的边角外侧。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基准凸块与可动凸块各自的位置及数量,除了以前述的实施方式设置外,当然亦可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举例来说,当框架21上仅设有一第一基准凸块211及一第一可动凸块213时,同样可借由第一基准凸块211提供液晶面板22定位后,而以第一可动凸块213予以固定。又或当框架上仅设有一第一基准凸块211并设有三个可动凸块时,当然亦可相似于前述的方式,固定液晶面板22。
或者如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其与图3所示不同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准凸块211与第二基准凸块212是呈对角设置,第一可动凸块213与第二可动凸块214是呈对角设置。
借此,相似于前述固定液晶面板22的方式,当液晶面板置于框架21时,以液晶面板22的一边角是紧抵于第一基准凸块211及第二基准凸块212两者中,至少其中之一者。并移动第一可动凸块213以及第二可动凸块214,使其分别紧抵于液晶面板22相对应的边角,同样可达到固定液晶面板22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公开的液晶显示器,可利用其中的框架上所设置的基准凸块及可动凸块的移动,调整框架上承载区的尺寸,使承载区与液晶面板大小相符,并将液晶面板稳固的固定在框架上,不仅可解决传统液晶面板小于框架承载区的问题,也同样解决了传统液晶面板可能大于框架承载区的问题。与传统技艺相较,实有长足的进步。而业内人士更可在阅读本说明书及以上各实施例后,更加了解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或其它功能运用。
以上所述是利用不同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并且业内人士皆能明了,适当做些微的修改仍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框架,用以承载一液晶面板,其包括基准凸块,设置于该框架的一角落上;以及可动凸块,设置于该框架另一角落上;其中,当该液晶面板放置于该框架上,且该液晶面板的一边角抵住该基准凸块时,是以该可动凸块紧抵于该液晶面板相对应的另一边角,而固定该液晶面板于该框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基准凸块与该可动凸块呈对角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可动凸块还具有长圆孔,且该框架还具有一导孔,当该可动凸块移至该框架上选定的位置时,即可以螺丝穿过该长圆孔及该导孔,将该可动凸块锁固于该框架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基准凸块以及该可动凸块,其内缘均呈L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基准凸块及该可动凸块,其各自的内缘转折处,还可有四分之三圆孔。
6.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背光模块;一框架,设于该背光模块上,且具有二基准凸块以及二可动凸块,分别位于该框架四角落的位置,且该二基准凸块固定于该框架上;以及一液晶面板,借由该等基准凸块提供的定位,置于该框架上,并移动该等可动凸块的位置,使其分别紧抵于该液晶面板相对应的边角,而固定该液晶面板于该框架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等可动凸块还具有长圆孔,且该框架还具有导孔,当该等可动凸块移至该框架上选定的位置时,即可以螺丝穿过该长圆孔及该导孔,将该可动凸块分别锁固于该框架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等基准凸块以及该等可动凸块,其内缘均呈L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等基准凸块及该等可动凸块,其各自的内缘转折处,还可有一四分之三圆孔。
10.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背光模块;一框架,呈矩形,罩盖于该背光模块之上,其四周框缘围出一空缺区域,可供该背光模块的光线透出,且在该框架上更设有一第一基准凸块、一第二基准凸块、一第一可动凸块以及一第二可动凸块,分别位于该框架四角落的位置,该第一基准凸块与该第一可动凸块呈对角设置,该第二基准凸块与该第二可动凸块呈对角设置,且该第一基准凸块与该第二基准凸块是固定于该框架上,该第一可动凸块及该第二可动凸块可于该框架上移动;以及一液晶面板,置于该框架上;其中,当该液晶面板置于该框架时,以该液晶面板的一边角紧抵于该第一基准凸块及该第二基准凸块至少其中之一,并移动该第一可动凸块以及该第二可动凸块,使其分别紧抵于该液晶面板相对应的边角后,而固定该液晶面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等可动凸块还具有长圆孔,且该框架还具有导孔,当该等可动凸块移至该框架上选定的位置时,即可以螺丝穿过该长圆孔及该导孔,将该可动凸块锁固于该框架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等基准凸块以及该等可动凸块,其内缘均呈L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等基准凸块及该等可动凸块,其各自的内缘转折处,还可有一四分之三圆孔。
全文摘要
一种框架,用于支撑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面板,此框架又包括基准凸块及可动凸块。基准凸块,设置于框架的一角落上。可动凸块,设置于框架另一角落上,且与基准凸块相对。其中,当液晶面板放置于框架上,且液晶面板的一边角抵住基准凸块时,是以可动凸块紧抵于液晶面板相对应的另一边角,可调整框架承载区的大小,而固定液晶面板于框架上。
文档编号G02F1/13GK1725075SQ20051008364
公开日2006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3日
发明者孙开玙, 黄瑞隆, 刘丞佑, 黄威雄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