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无线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3447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无线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无线设备,该移动无线设备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上框体上设有液晶显示元件,在下框体上设有电源和电源接地,以保护上框体上的液晶显示元件和上框体内的电路不受静电的影响。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电话广为普及,移动电话由上下框体所构成,在上框体上设置有液晶显示元件。液晶显示元件的抗静电能力较弱,在通话过程中,静电从与使用者头部接触的上框体进入,或者因使用者拿起移动电话时的放电而进入,并且进入的静电会损坏液晶显示元件,或者导致显示部显示异常。
作为解决所述问题的方法,例如,建议使用噪声滤波器或者防静电装置。
以下为已知的用于防止静电进入的噪声滤波器。
即,在电磁波吸收片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电磁波吸收片是将软磁材料的粉末分散在橡胶基质或塑料基质中而制成的。将滤波基板粘贴在电磁波吸收片的表面上,将Gnd(接地)基板粘贴在电磁波吸收片的背面上。
滤波基板是在一块柔性基板上形成有滤波图案的基板,在所述柔性基板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导电材料层。
Gnd基板是在另一块柔性基板上形成有Gnd图案的基板。
具有信号引脚和Gnd引脚的连接器插入电磁波吸收片的通孔中。
在滤波图案/电磁波吸收图案/Gnd图案间形成滤波器等效电路,以作为噪声滤波器而防止静电进入(例如,专利文献1)。
以下是已知的用于防止静电流入的抗静电装置。
即,在接地到液晶显示元件的上表面的偏光板的表面上形成抗静电层,所述抗静电层经由金属框架而与印刷电路板的接地垫片连接,由此防止静电进入液晶显示元件(例如,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858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88388号公报然而,即便使用所述噪声滤波器或抗静电装置,也难以切实地防止静电进入液晶显示元件,因此期望能够可靠地防止静电进入液晶显示元件的技术能得以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开发而构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静电进入液晶显示元件与上框体内的电路中的移动无线设备。
本发明的移动无线设备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其在层叠的状态下彼此连接,并且可以将彼此的相对位置改变成大致阶梯状;上电路板,其被收纳在所述上框体内并与液晶显示元件连接;下电路板,其被收纳在所述下框体内;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上电路板和所述下电路板上;同轴电缆,其通过与所述上连接器和所述下连接器连接而与所述上电路板和所述下电路板电连接,其中,将通过所述同轴电缆中心的线用作信号线,并且还用作信号专用接地,且所述同轴电缆的外皮与所述上框体电连接,并且还与设在所述下框体上的电源的接地电连接。
同轴电缆的外皮与上框体电连接,并且与设在下框体上的电源的接地电连接。电源的接地的电位为0(zero)。
当使用移动电话进行通话时,上框体与使用者接触,从上框体进入的静电经由同轴电缆的外皮而传递到下框体的电源的接地中,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静电进入液晶显示元件与上框体内的电路。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从上框体进入的静电经由同轴电缆的外皮而传递到下框体中,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静电进入液晶显示元件,从而可靠地防止因静电而损坏液晶显示元件或者导致显示部显示异常的情况发生。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无线设备的上框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无线设备的下框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用于本发明的移动无线设备的同轴电缆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移动无线设备11上框体12下框体16液晶显示元件17上电路板18上连接器24下电路板25下连接器28电池(电源)28A 电池的接地30同轴电缆31通过中心的线32外皮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无线设备10包括上框体11和下框体12,所述上框体11和下框体12在层叠的状态下彼此连接,且可以改变彼此的相对位置以大致呈阶梯状。
上框体11由用于上框体的上侧壳体13和用于上框体的下侧壳体(显示侧的壳体)14所构成,用于上框体的上侧壳体13和用于上框体的下侧壳体14分别由镁等导电材料所形成。
液晶显示元件16经由显示元件用支架15而设置在用于上框体的上例壳体13上,上电路板(主要为显示系统和声音输出系统)17的端子与液晶显示元件16电连接。
即,在上电路板17的上表面17A上形成有电路图案,该电路图案上电连接有液晶显示元件16。
所述液晶显示元件16的显示面16A,在用于上框体的上侧壳体13与用于上框体的下侧壳体14组装在一起的情况下,面向用于上框体的下侧壳体14的开口部14A。
上电路板17的电路图案电连接上连接器18,且在上连接器18的外壳上表面18A上设有用于接地的导电材料(以下称作“上接地部件”)19。
所述上接地部件19,在用于上框体的上侧壳体13与用于上框体的下侧壳体14组装在一起的情况下,经由上弹簧部件20而与具有导电性的上侧壳体13电连接。
显示元件支架15、液晶显示元件16、上电路板17、上连接器18、上接地部件19和上弹簧部件20被收纳在通过将用于上框体的上侧壳体13和用于上框体的下侧壳体14组装而形成的空间内、即上框体11内的空间内。
下框体12由用于下框体的上侧壳体22和用于下框体的下侧壳体23(按键面侧的壳体)所构成。下电路板24被收纳在通过组装用于下框体的上侧壳体22和用于下框体的下例壳体23而形成的空间内。
在下电路板24的上表面24A上形成电路图案,下连接器25的端子电连接到所述电路图案上。
用于接地的导电材料(以下称作“下接地部件”)26设置在下连接器25的外壳上表面25A上。
所述下接地部件26在用于下框体的上侧壳体22与用于下框体的下侧壳体23组装在一起的情况下,经由下导电板27而与电池(电源)28的接地28A电连接。
电池28与下电路板24的电路图案电连接。
下电路板24、下连接器25、下接地部件26、下导电板27以及电池28被收纳在通过组装用于下框体的上侧壳体22和用于下框体的下侧壳体23而形成的空间内、即下框体12内的空间内。
上连接器18和下连接器25通过同轴电缆30而电连接。
如图3所示,通过将贯穿中心的线31与上连接器18的端子和下连接器25的端子电连接,而将同轴电缆30用作信号线,并且还用作信号专用接地。
以下,将所述接地称作“信号接地”。
此外,同轴电缆30具有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外皮32,所述外皮32的一端部32A(参照图1)与上接地部件19电连接,并且所述外皮32的另一端部32B(参照图2)与下接地部件26电连接。
由此,同轴电缆30的外皮32与上框体11电连接,并且接地到设在下框体12中的电池28的接地28A。同轴电缆30的外皮32成为接地,以下,将所述接地称作“场接地(field ground)”。
因为电池28的接地28A也与所述信号接地连接,所以信号接地和场接地在此处为一点连接。
此处,所述信号接地并未连接到具有导电性的上壳体13上。
即,场接地是与所述信号接地相分离的接地。
根据移动无线设备10,同轴电缆30的外皮32与上框体11电连接,并且还与设在下框体12中的电池28的接地28A电连接。电池28的接地28A的电位为0(zero)。
当使用移动无线设备10进行通话时,上框体11与使用者(未图示)接触,静电从上框体11进入。
进入的静电经由同轴电缆30的外皮32而传递到下框体的电池28的接地28A中。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静电进入液晶显示元件16。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上连接器18的外壳上表面18A和下连接器25的外壳上表面25A上分别设置有上、下接地部件29、2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上、下连接器18、25的外壳自身。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本发明适用于在上、下的电路板17的上表面17A、24A上、即仅在一个面上形成电路图案的结构进行了示例说明,但将电路图案形成在上、下电路板17的两个面上时,可以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分离信号接地与场接地而获得相同的效果。
本申请是基于2004年9月2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4-281083)而提出的,其内容被引用于此作为参考。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适用于在上框体上设有液晶显示元件,并且在下框体中设有电源和电源接地的移动无线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所述上框体和下框体在层叠的状态下彼此连接,并且可改变彼此的相对位置为大致阶梯状;上电路板,所述上电路板被收纳在所述上框体内并与液晶显示元件连接;下电路板,所述下电路板被收纳在所述下框体内;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所述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上电路板和所述下电路板上;同轴电缆,所述同轴电缆通过与所述上连接器和所述下连接器连接而与所述上电路板和所述下电路板电连接,将贯通所述同轴电缆中心的线用作信号线,并且用作信号专用接地,所述同轴电缆的外皮与所述上框体电连接,并且与设置在所述下框体中的电源的接地电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静电进入液晶显示元件的移动无线设备。移动无线设备(10)包括上电路板(17),其被收纳在上框体(11)中并与液晶显示元件(16)连接;下电路板(24),其被收纳在下框体(12)内;上、下连接器(18、25),其设置在上、下电路板(17、24)上;同轴电缆(30),其通过与各连接器(18、25)连接而与上、下电路板(17、24)电连接,其中,将通过同轴电缆(30)中心的线(31)用作信号线,并且用作信号专用接地,同轴电缆(30)的外皮(32)与上框体(11)电连接,并且与下框体(12)中的电池(28)的接地(28A)电连接。
文档编号G02F1/1345GK101032197SQ200580032880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8日
发明者小林正明, 平井孝太郎, 香西伸治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