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多个用于加热记录薄片的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0972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含多个用于加热记录薄片的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多个薄片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通过利用电子照相处理,如复印机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设备已广泛投入使用。一些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不仅能形成单色图像,而且能形成全色图像。此外,随着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在各种领域越来越多的应用,已引起对更高图像质量的需要。特别地,决定全色图像光泽(gloss)的一个因素是形成在记录薄片上的输出图像的表面平滑性。因此,强烈需要提高该平滑性。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提出了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彩色图像通过将由热塑树脂制成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和定影到记录薄片上而形成,该记录薄片涂布有由热塑树脂制成的透明树脂层(参见,例如,日本特开昭64-35452号公报和特开平5-216322号公报)。
作为适用于上述图像形成方法的定影单元,提出了一种采用带的带定影单元(参见,例如,日本特开平4-216580号公报和4-362679号公报)。在提出的带定影单元中,承载有尚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薄片被由耐热膜制成的定影单元带加热加压,在记录薄片与定影单元带保持紧密接触的同时,记录薄片被冷却。于是,将调色剂图像固化并定影到记录薄片上。包括定影后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薄片与定影单元带分离并被排出到外面。
利用该现有技术,通过带定影单元的作用,调色剂图像与透明树脂层一起跟随带的表面形状被固化成调色剂图像埋藏在记录薄片的透明树脂层中的状态。结果,记录薄片的整个表面最终成为光滑表面并且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光泽的彩色图像。
在具有透明树脂层的记录薄片的一个所提出的例子中,透明树脂层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热塑树脂,该热塑树脂具有不高于358K的玻璃转变温度,并且透明树脂层形成为约10μm的厚度(参见,例如,日本特开2003-084477号公报)。
能在具有透明树脂层的记录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已知例包括第一定影单元和第二定影单元,后者由带定影单元构成。在这种图像形成设备中,根据记录薄片的类型切换第一定影模式和第二定影模式。第一定影模式是用于普通记录薄片的定影模式。在第一定影模式中,输送已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薄片,使之通过第一定影单元,但不通过第二定影单元。第二定影模式是用于具有透明树脂层的记录薄片的定影模式。在第二定影模式中,具有透明树脂层的记录薄片上的调色剂图像首先通过第一定影单元定影到记录薄片上。然后,包含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薄片被送至第二定影单元。在第二定影单元中,调色剂进一步定影成调色剂图像埋藏在记录薄片的透明树脂层中的状态。
通常,已经通过定影单元的记录薄片处于热积聚在薄片内的状态。因此,如果在热积聚状态下输送记录薄片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则记录薄片发生卷曲。此外,在已被定影单元加热并加压的调色剂图像干燥之前,调色剂图像被输送辊、导向肋等刮擦,于是导致刮擦或磨痕表现为光泽不均匀的现象。为了抑制记录薄片的卷曲和调色剂图像的刮痕,布置冷却器以在记录薄片通过第一定影单元后立即快速冷却该记录薄片。在第一定影模式中,记录薄片在通过第一定影单元后立即被冷却器快速冷却。
在第二定影模式中,当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的记录薄片(即,具有透明树脂层的记录薄片)像第一定影模式中那样被快速冷却时,被临时冷却的记录薄片由第二定影单元再次加热。为了将临时冷却的记录薄片再次加热到预定温度,需要提高第二定影单元的热容量、提高可控温度的水平或增大用于定影的夹持压力。
然而,为了提高第二定影单元的热容量或提高第二定影单元中的可控温度水平,需要增加供给第二定影单元的电功率的量。这将导致第二定影单元中功率消耗的增大。此外,当提高用于定影的夹持压力时,需要增大用于驱动定影辊或加压辊的电动机的转矩。这将导致第二定影单元中驱动机构尺寸增大和记录薄片从第二定影单元的分离劣化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的图像形成设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需增加浪费的功率消耗和增大第二定影单元中驱动机构的尺寸,就能够稳定输出无光泽不均匀并具有高质量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形成有显影剂图像的记录薄片;以及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已经通过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其中,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已被所述冷却装置冷却的所述记录薄片,从而给所述记录薄片上的图像赋予光泽;温度传感器,其沿所述记录薄片的输送路径布置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冷却装置之间;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形成有显影剂图像的记录薄片;以及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已经通过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其中,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已被所述冷却装置冷却的所述记录薄片,从而给所述记录薄片上的图像赋予光泽;输送装置,其包括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冷却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引导至外部的第一输送路径和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冷却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引导至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第二输送路径,可二者择一地选择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和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以及控制单元,当选择了所述第二输送路径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降低至低于当选择了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时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为记录薄片上的图像提供光泽外观(appearance)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或由以下步骤组成使用第一加热装置加热形成有显影剂图像的记录薄片;使用冷却装置冷却加热后的所述记录薄片;使用第二加热装置再次加热所述记录薄片,以向所述记录薄片上的图像提供光泽外观;使用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记录薄片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沿所述记录薄片的输送路径布置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冷却装置之间;以及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纵剖面图;图2是示出了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结构的框图;图3A示意性示出了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状态,图3B示意性示出了已经通过带定影单元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状态;图4是示出了当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从第二定影单元的定影带分离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示意性示出了在使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流动;图6示意性示出了在使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流动;图7示意性示出了在使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流动;图8是示出了冷却风扇的驱动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9是示出了在第一定影模式中以全转速驱动冷却风扇时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图10是示出了在第二定影模式中以全转速驱动冷却风扇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图11是示出了在第一定影模式中以三个风扇(three fan)转速驱动冷却风扇时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图12是示出了在第二定影模式中以三个风扇转速驱动冷却风扇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纵剖面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A是能够在记录薄片(例如纸)上形成彩色图像的串列式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A包括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一一对应的图像形成站。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站包括感光鼓11a、一次充电器21a、激光单元12a、显影单元31a以及转印单元22a。一次充电器21a将感光鼓11a的表面均匀充电至预定电势。激光单元12a在扫描激光束的同时使激光束照射到感光鼓11a上。由此在感光鼓11a上形成潜像。显影单元31a将相应颜色的调色剂供给感光鼓11a,并使形成在感光鼓11a上的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转印单元22a将感光鼓11a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由转印带32从薄片给送盒3a或3b输送的记录薄片。
与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站中的情况一样,用于品红色的图像形成站包括感光鼓11b、一次充电器21b、激光单元12b、显影单元31b以及转印单元22b。类似地,用于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站分别包括感光鼓11c、11d,一次充电器21c、21d,激光单元12c、12d,显影单元31c、31d,以及转印单元22c、22d。
从薄片给送盒3a或3b供给的记录薄片通过薄片给送辊13a或13b和输送辊23a或23b输送到转印带32。转印带32在承载记录薄片的同时输送该记录薄片,使其依次通过各图像形成站。当记录薄片通过图像形成站时,在图像形成站中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相继叠加在记录薄片上。结果,在记录薄片上形成了全色调色剂图像。
由转印带32承载的记录薄片与转印带32分离并被引入第一定影单元(第一加热装置)40。第一定影单元40包括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其中,在定影辊41中布置有加热器44,在加压辊42中布置有加热器44′。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以预定压力彼此压靠。在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之间形成辊隙部(nip portion),以在将记录薄片夹持在这些辊之间的同时输送该记录薄片。通过控制加热器44和44′的通电,将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的各表面温度保持在预定定影温度。在第一定影单元40中,当记录薄片通过辊隙部时,热和压力被施加到记录薄片。结果,记录薄片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并固着到记录薄片。
值得注意的是,图像形成设备A的构造不限于上述构造。例如,还可以使用采用中间转印带代替转印带的已知构造。
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记录薄片被沿输送路径45朝排出辊33引导,排出辊33沿输送路径46将记录薄片送至第二定影单元50。在第一定影单元40的出口附近的位置,布置冷却风扇43以冷却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记录薄片。
第二定影单元50包括带定影单元(第二加热装置)50A。在第二定影单元50中,从图像形成设备A引入的记录薄片由输送辊70、71、72和73沿输送路径104朝活舌档107输送。温度传感器109被布置在输送辊71和72之间的位置。此外,沿输送路径104布置用于检测记录薄片的多个传感器90、91、92和93。
操作活舌档107以根据下述的定影模式切换记录薄片的输送目的地。当选择的定影模式为第一定影模式时,活舌档107进行切换操作使得记录薄片被引入输送路径108。通过活舌档107引入到输送路径108的记录薄片通过排出辊74排出到薄片排出盘131a上。用于检测记录薄片的传感器94被布置在排出辊74附近的位置。
当选择的定影模式为第二定影模式时,活舌档107进行切换操作使得记录薄片被引入输送路径105。引入到输送路径105的记录薄片通过输送辊75输送到定位辊63。定位辊63使记录薄片暂时停止,然后在预定定时将其送向带定影单元50A。稍后将详细说明带定影单元50A。用于检测记录薄片的前端的定位传感器62沿输送路径105布置在输送辊75和定位辊63之间的位置。
已经通过带定影单元50A的记录薄片沿输送路径106被输送辊77、78和79送至裁剪器(cutter)83。裁剪器83以预定宽度裁去记录薄片的右端和左端(沿输送方向延伸的相对端)。已被裁剪器83裁去右端和左端的记录薄片被输送辊80送至另一裁剪器84。裁剪器84以预定宽度裁去记录薄片的前端和后端(沿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相对端)。被裁剪器83和84裁去的预定宽度小于记录薄片在右端和左端以及前端和后端的各页边空白宽度。通过输送辊79、80和81执行记录薄片相对于裁剪器83和84的定位。已被裁剪器84裁去前端和后端的记录薄片被排出辊82排出到薄片排出盘131b上。
沿输送路径106布置用于检测记录薄片的多个传感器96、97和98。此外,在输送辊79的下游布置用于检测记录薄片的传感器99。此外,在裁剪器84和排出辊82之间的位置布置用于检测记录薄片的传感器100。
在第二定影单元50中设置插入器103。插入器103沿输送路径102给送插入薄片以使插入薄片插在记录薄片之间。
带定影单元50A具有环形定影单元带56,该环形定影单元带56用于在其上承载记录薄片的同时使记录薄片前进。定影带56环绕在定影辊51、从动辊53和张紧辊54上。定影带56由定影辊51驱动,由传感器61检测定影带56的原始位置。加压辊52被布置成与定影辊51相对,其中,定影带56被置于二者之间,并且加压辊52以预定压力压靠定影辊51。
定影带56包括环形基础构件和能够容易地从记录薄片或压力辊分离的镜面(镜子状)层(specular layer)(即,可剥离层),该镜面层形成在基础构件的表面(即,与记录薄片或加压辊52接触的表面)上。例如,基础构件由厚度为100μm的不锈薄片带形成。可剥离层由厚度为10μm的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醚共聚物)制成,该PFA为一种氟碳树脂。
定影辊51包括圆筒状构件形式的芯部(core)、形成在芯部表面上的弹性层和形成在弹性层上的可剥离层。例如,芯部由直径44mm、厚度5mm的铝空心管构成。弹性层由JIS-A硬度50级、厚度3mm的硅橡胶制成。可剥离层由厚度50μm的PFA制成。此外,在芯部内布置用作热源的卤素灯59。加压辊52具有与定影辊51类似的结构,并且在加压辊52内布置卤素灯58。
分别由热敏电阻器85和86检测定影辊51和加压辊52的表面温度。根据热敏电阻器85和86检测到的温度来控制卤素灯58和59的通电,以使定影辊51和加压辊52的表面温度保持在预定定影温度。
用于冷却承载在定影带56上的记录薄片的冷却风扇55布置在定影辊51和从动辊53之间。冷却风扇55被配置在定影带56的背侧,并产生从定影带56的背侧向前侧的气流。
由张紧辊54以预定张力设置定影带56,使得在记录薄片被冷却风扇55冷却的区域中定影带56的曲率通过定影带56的刚性(刚度)基本保持恒定。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薄片的两种类型,即,普通记录薄片(以下称作“第一类型记录薄片”)和具有以热塑树脂为主要成分并形成在薄片表面上的透明树脂层的记录薄片(以下称作“第二类型记录薄片”),可随意用作记录薄片,在该记录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当在第一类型记录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时,选择第一定影模式,当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时,选择第二定影模式。
第一定影模式是仅使用第一定影单元40而不使用第二定影单元50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和固着到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模式。第二定影模式是使用第一定影单元40和第二定影单元50二者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和固着到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模式。
由于第二定影单元50的带定影单元50A用于向第一定影单元定影的图像提供光泽,所以第二定影模式也可称作光泽施加模式。类似地,第二定影单元50也可称作光泽施加装置。
第二类型记录薄片包括基体材料和树脂层,其中基体材料在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包含粘结剂和颜料作为主要成分的颜料涂布层,树脂层形成在该颜料涂布层上并包含热塑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尽管树脂层包含热塑树脂和热固树脂作为主要成分,但该树脂层可能被包含混合状态的热塑树脂和热固树脂的混合树脂层代替。此外,树脂层可以由多层形成,其中该多层包括至少一个包含热塑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热塑树脂层和至少一个包含热固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热固树脂层。当树脂层由多层形成时,最上层形成为包含热固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热固树脂层。此外,树脂层可以由混合树脂层、热塑树脂层和热固树脂层组合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最上层为包含热固树脂的层,如混合树脂层或热固树脂层。热塑树脂的实际可用例为聚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脂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脂。其中,优选聚酯树脂。
以下参照图2说明包含图像形成设备A和第二定影单元50的整个系统的控制结构。
如图2所示,包含图像形成设备A和第二定影单元50的整个系统的控制由控制器400执行。控制器400包括CPU 401、ROM 402、RAM 403、I/O(输入/输出端口)404和SCI(串行通信接口)409。ROM 402存储由CPU 401执行的控制程序和各种数据。RAM 403提供CPU 401的工作区域。I/O 404接收来自传感器组406的输出并将接收到的输出传送到CPU 401。传感器组406包括例如用于检测图像形成设备A中的记录薄片的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图像形成设备A中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此外,I/O 404向驱动器405输出从CPU 401输入的控制信号以控制各种负载组407的驱动。各种负载组407包括,例如,驱动电动机、离合器、以及用于操作冷却风扇43、定影辊41和转印带32的螺线管。根据控制信号每个驱动器405驱动相应的负载。SCI 409连接到第二定影单元50的控制器500,控制器400经由SCI 409在控制器400和控制器500之间传输信息。
控制器400的CPU 401根据使用者设置的模式控制用于图像形成的各种操作。例如,CPU 401根据用于检测定影辊41表面温度的热敏电阻器408的输出控制加热器44和44′的通电,该输出经由AD端口输入。结果,控制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的表面温度保持在预定定影温度。此外,根据所选择的定影模式,CPU 401控制冷却风扇43的驱动使得冷却风扇43的输出改变。稍后将详细说明冷却风扇43的驱动控制。
根据从图像形成设备A的控制器400输入的命令,第二定影单元50的控制器500在监视布置在第二定影单元50中的传感器的输出的同时执行各种控制。例如,控制器500执行带定影单元50A的温度控制、通过活舌档107切换记录薄片的输送目的地的控制、输送辊对记录薄片进行的输送控制、以及裁剪器83和84的操作控制。控制器500具有与控制器400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下面详细说明第一定影模式。
当在第一类型记录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时,执行第一定影模式。在调色剂图像已被转印到第一类型记录薄片后,第一类型记录薄片被送至第一定影单元40。包含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在第一定影单元40中被加热加压,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并固着到第一类型记录薄片。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被冷却风扇43快速冷却,然后被从图像形成设备A送至第二定影单元50。
已被送至第二定影单元50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被输送辊70、71、72和73沿输送路径104输送,然后被活舌档107引入输送路径108。被引入输送路径108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由排出辊74排出到薄片排出盘131a上。
如果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未被冷却风扇43冷却而输送,则聚积在第一类型记录薄片中的热量逐渐消散,并且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相应地发生卷曲。此后,第一类型记录薄片在卷曲状态下被排出到薄片排出盘131a上。卷曲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连续排出到薄片排出盘131a上导致第一类型记录薄片不能整齐地堆积在薄片排出盘131a上和输出薄片的质量劣化的缺点。
此外,如果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未被冷却风扇43冷却而输送,则还会产生以下缺点。当已经定影到第一类型记录薄片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干燥之前与输送辊、导向肋等接触并被其刮擦时,调色剂图像的被刮区域出现光泽不均匀。结果,形成在第一类型记录薄片上的图像质量劣化。
因此,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需要被冷却风扇43冷却。冷却风扇43的驱动由控制器400控制。此外,当第二定影单元50未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A时,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同样地被冷却风扇43冷却。
以下参照图3-图7详细说明第二定影模式。图3A示意性地示出了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状态,图3B示意性地示出了已经通过带定影单元50A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状态。图4是示出了当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从第二定影单元50的定影带56分离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图7中的每个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使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流动。以照片模式在五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上连续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进行以下说明。照片模式意味着形成质量与银盐照片获得的照片打印质量相当的输出图像的模式。
当在五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P5上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在相应的感光鼓上形成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并且以预定定时给送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到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由此全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然后,将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送至第一定影单元40。在第一定影单元40中,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加热加压,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并固着到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冷却风扇43冷却并被从图像形成设备A送至第二定影单元50。此时,在对应于第二定影模式的控制下驱动冷却风扇43。稍后详细说明第二定影模式中冷却风扇43的驱动控制。
已被送至第二定影单元50的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输送辊70、71、72和73沿输送路径104输送,然后被活舌档107引入输送路径105。已被引入输送路径105的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由输送辊75输送。当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传感器62检测到时,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的前端被暂时停止在抵靠定位辊63的状态。此时,如图5所示,第二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2被传感器92检测到,并保持在被辊对形式的输送辊72夹持的静止状态。第三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3正通过图像形成设备A的第一定影单元40。当在第四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4上进行图像形成时,第四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4由转印带32承载并输送。此外,第五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5处于从薄片给送盒3a给送并向转印带32输送的状态。
当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暂时停止而抵靠定位辊63时,定影带56已处于驱动状态。根据用于检测定影带56的原始位置的传感器61的输出,CPU 401计算定影带56上的记录薄片保持位置HT到达定影带56和加压辊52之间的辊隙部的定时。使定位辊63转动使得算出的定时与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的前端到达辊隙部的定时同步(匹配)。由此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送至该辊隙部。定影带56上的记录薄片保持位置HT表示用于将第二类型记录薄片放(附着)到定影带56上的操作的基准位置。换句话说,第二类型记录薄片被放(保持)到定影带56上使得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前端与记录薄片保持位置HT相匹配。
然后,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通过上述辊隙部。此时,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和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辊51和加压辊52加热到预定定影温度并在预定压力下加压。结果,形成在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上的透明树脂层软化,从而导致调色剂图像被埋藏在透明树脂层中的状态。
更具体地,如图3A所示,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通过定影带56和加压辊52之间的辊隙部之前,调色剂图像T在被放在透明树脂层Pb上的状态下被定影并固着,该透明树脂层Pb形成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的基体材料Pa上。当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通过该辊隙部时,如图3B所示,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的透明树脂层Pb软化,调色剂图像T被埋藏在透明树脂层Pb中。同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在被定影带56承载的同时由定影带56输送。
当由定影带56输送的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到达冷却风扇55的冷却区域时,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在冷却区域被冷却风扇55产生的气流冷却。冷却风扇55产生的气流通过输送管(未示出)引入到冷却区域,以便有效率地冷却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因此,由于调色剂图像T被埋藏在透明树脂层Pb中并冷却,所以使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上的图像具有与银盐照片获得的照片打印的光泽同等的光泽。
当以这种方式已被冷却的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到达定影带56的曲率随从动辊53的出现而改变的区域时,由于纸的刚性(刚度)其从定影带56的表面分离。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当定影带56上的记录薄片保持位置HT到达定影带56的曲率随从动辊53的出现而改变的区域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开始在其前端从定影带56的表面分离。
然后,如图6所示,已经从定影带56分离的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沿输送路径106输送并通过传感器97。当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通过传感器97时,第二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2开始朝定影带56和加压辊52之间的辊隙部前进。在该辊隙部,第二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2被加热加压使得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埋藏在第二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2的透明树脂层中。同时,第三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3被传感器62检测到,并且第三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3的前端被暂时停止在抵靠定位辊63的状态。第四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4被传感器92检测到,并保持在被辊对形式的输送辊72夹持的静止状态。第五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5正通过图像形成设备A的第一定影单元40。
然后,如图7所示,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输送至裁剪器定位之前的传感器98的位置,并在被辊对形式的输送辊79夹持的同时暂时停止。此时,第二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2被从定影带56分离并沿输送路径106输送。第三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3正通过定影带56和加压辊52之间的辊隙部。在第三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3中,与前述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和P2一样,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埋藏在透明树脂层中。第四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4正沿输送路径107被输送,第五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5正沿输送路径104被输送。随后,第四个和第五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4和P5通过上述辊隙部,第四个和第五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4和P5上的调色剂图像以类似的方式被埋藏在它们的透明树脂层中。
然后,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送至裁剪器83和84。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的右端和左端以及前端和后端分别被裁剪器83和84裁去。已被裁剪的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被排出到薄片排出盘131b上。
与第一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1一样,后面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2-P5被相继送至裁剪器83和84。每个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2-P5的右端和左端以及前端和后端分别被裁剪器83和84裁去。已被裁剪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P2-P5被排出到薄片排出盘131b上。
以下参照图8说明冷却风扇43的驱动控制。图8是示出了冷却风扇43的驱动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8的流程图中示出的过程由图像形成设备A的控制器400(CPU 401)执行。
冷却风扇43的驱动控制由图像形成设备A的控制器400执行。该控制与打印作业的启动同步开始。控制器400从控制器500接收温度传感器109检测到的值。如图8所示,控制器400首先判断所选择的定影模式是第一定影模式还是第二定影模式(步骤S1)。第一定影模式是当在第一类型记录薄片(普通记录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时选择的定影模式。第二定影模式是当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时选择的定影模式。根据使用者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自动进行定影模式的选择。例如,当设定使用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图像形成模式时,选择第一定影模式,当设定使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图像形成模式时,选择第二定影模式。
如果在步骤S1中判断为所选择的定影模式为第一定影模式,控制器400执行控制使冷却风扇43被以全转速驱动(即,打开风扇)(步骤S2)。然后,控制器400使处理结束。此后,一旦打印作业完成,驱动器400停止冷却风扇43的驱动。
如果在步骤S1中判断为所选择的定影模式为第二定影模式,控制器400判断由温度传感器109检测到的温度是否高于预定温度(步骤S3)。由温度传感器109检测到的温度对应于输送路径104周围的温度。如果输送路径104周围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控制器400以半转速(即,以半电压打开风扇)驱动冷却风扇43(步骤S4)。通过控制供给冷却风扇43的驱动电流来执行以半转速驱动风扇。然后,控制器400使处理结束。此后,一旦打印作业完成,驱动器400停止冷却风扇43的驱动。
如果在步骤S3中判断为输送路径104周围的温度不高于预定温度,控制器400停止冷却风扇43的驱动(步骤S5)并使处理结束。此后,一旦打印作业完成,驱动器400停止冷却风扇43的驱动。
因此,如果输送路径104周围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则从沿输送路径104正在输送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消散到周围的热量小,并且直到到达带定影单元50A,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即,薄片温度)下降也小。因此,为了降低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以半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另一方面,如果输送路径104周围的温度不高于预定温度,则从沿输送路径104正在输送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消散到周围的热量大,直到到达带定影单元50A,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即,薄片温度)下降也大。因此,停止冷却风扇43以避免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下降到比必要水平低的水平。
在上述冷却风扇43的驱动控制中,根据温度传感器109检测到的温度,以半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或停止冷却风扇43。然而,在第二定影模式中,可以改为以半转速驱动控制冷却风扇43,而与温度传感器109检测到的温度无关。或者,可以控制停止冷却风扇43。此外,可以根据检测到的温度以更多级(例如,以2/3和1/3的全转速)改变冷却风扇43的转速。
以下参照图9-图12说明第一定影模式和第二定影模式中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图9是示出了在第一定影模式中当以全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图10是示出了在第二定影模式中当以全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图11是示出了在第一定影模式中当以三个风扇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图12是示出了在第二定影模式中当以三个风扇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如图9所示,在第一定影模式中,当以全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并已被加热的第一类型记录薄片在冷却风扇43的位置被快速冷却,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即,薄片温度)突然降低。此后,当第一类型记录薄片被输送到冷却风扇43的气流的冷却效果不起作用的位置时,由于记录薄片自身和环境之间的温差,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逐渐降低。由于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在薄片排出口的位置(即,排出辊74的位置)降低到不高于预定温度的水平,可以保持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卷曲最小。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定影模式中,当以全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并已被加热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在冷却风扇43的位置被快速冷却,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即,薄片温度)突然降低。此后,当第二类型记录薄片被输送到冷却风扇43的气流的冷却效果不起作用的位置时,由于记录薄片自身和环境之间的温差,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逐渐降低。然后,第二类型记录薄片通过活舌档107朝带定影单元50A输送。当第二类型记录薄片通过带定影单元50A中定影带56和加压辊52之间的辊隙部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突然升高。此时,在对应于温度升高的电功率被带定影单元50A(即,被定影辊51和加压辊52的卤素灯58和59)消耗后,定影辊51和加压辊52的表面温度降低。
当第二类型记录薄片进入冷却风扇55的冷却区域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突然降低。此后,当第二类型记录薄片被输送到冷却风扇55的冷却效果不起作用的位置时,由于记录薄片自身和环境之间的温差,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逐渐降低。由于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以该方式降低,所以可以避免形成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上的图像的光泽不均匀,否则,该光泽不均匀由与布置在冷却风扇55下游的输送辊、导向肋等摩擦而引起。由于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在薄片排出口的位置降低到不高于预定温度的水平,所以可以保持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卷曲最小。
以下说明在第一定影模式中以三个风扇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
如图11所示,当冷却风扇43停止时(即,当关闭风扇时),第一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逐渐降低而不是突然下降,直到其被输送到薄片排出口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类型记录薄片卷曲并且薄片排出盘131a上的记录薄片的堆叠的质量劣化。此外,由于定影后的调色剂图像在未干燥的状态下被输送辊、导向肋等刮擦,所以在第一类型记录薄片上形成的图像中出现光泽不均匀。
当以半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即,当半打开风扇时),尽管程度小于冷却风扇43停止的情况,第一类型记录薄片卷曲并出现光泽不均匀。因此,为了避免记录薄片的卷曲和光泽不均匀,在第一定影模式中控制冷却风扇43被以全转速驱动(即,处于风扇打开状态)。
以下说明在第二定影模式中当以三个风扇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变化。
如图12所示,当以全转速驱动冷却风扇43时(即,当打开风扇时),避免了已被第一定影单元40定影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产生光泽不均匀,否则由与输送辊、导向肋等摩擦引起光泽不均匀。然而,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温度(即,薄片温度)在到达带定影单元50A时被降低到非常低的温度,在带定影单元50A中施加到第二类型记录薄片的热量相应地增加。
通过在带定影单元50A中再次加热第二类型记录薄片,可消除在第一定影单元40中定影后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中引起的图像光泽不均匀。因此,通过冷却风扇43快速冷却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不是必需的。由于已经通过带定影单元50A中的辊隙部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被冷却风扇55冷却,因此可避免形成在第二类型记录薄片上的图像产生光泽不均匀,并且可以保持由于卷曲引起的记录薄片的堆叠质量的劣化最小。因此,在第二定影模式中,控制冷却风扇43停止(关闭)或以半转速驱动(半打开),使得第二类型记录薄片在到达带定影单元50A时的温度(即,薄片温度)在预定范围内。结果,可减少被带定影单元50A消耗的热量(电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图像形成模式设定第一定影模式或第二定影模式。或者,可以通过使用者操作选择定影模式为第一定影模式或第二定影模式。
在第二定影模式中,如果在第二定影单元50中发生卡纸或其他问题,可将定影模式切换到第一定影模式,以使随后的已经通过第一定影单元40的第二类型记录薄片排出到薄片排出盘131a上。
此外,可以以三级或更多级切换冷却风扇43的冷却能力(气流的量)。此外,代替直接控制冷却风扇43的气流的量(即,风扇转速),可以布置气流调节机构,例如气流调节器,以控制气流的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以稳定地输出无光泽不均匀且具有高质量的图像,而不增加浪费的功率消耗和扩大带定影单元50A中的驱动机构的尺寸。
也可以通过向系统或设备提供存储介质来实现本发明的特征,该存储介质存储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功能的软件的程序代码。在该情况下,系统或设备中的计算机(CPU或MPU)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程序代码。
在该情况下,从存储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因此,存储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构成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方式。
用于存储并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可以是,例如,软盘、硬盘、磁光盘、CD-ROM、CD-R和CD-RW。其他例子为DVD-ROM、DVD-RAM、DVD-RW、DVD+RW、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ROM等。或者,可以通过从网络下载来提供上述程序。
此外,本发明不仅包括可以通过计算机执行读取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情况,而且包括通过操作系统(OS)等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情况,该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上运行并根据来自程序代码的命令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处理。
此外,从存储介质中读取的程序代码可以被写入设置在插入计算机的功能扩展板中或设置在连接到计算机的功能扩展单元中的存储器中。在该情况下,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包含在功能扩展板或单元中的CPU等可根据来自程序代码的命令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处理。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执行所读取的程序代码来实现,而且可以通过OS等在计算机上运行并根据来自程序代码的命令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处理来实现。不必说,本发明包括利用OS等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程序可由存储程序的存储介质直接提供,或者可通过从例如其他计算机或连接到因特网、商业网、本地局域网等的数据库(未示出)下载来提供。
程序可以是例如由解释程序执行的目标代码、程序代码、或提供给OS的脚本数据的形式。
尽管已经参照示范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覆盖所有变形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形成有显影剂图像的记录薄片;以及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已经通过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已被所述冷却装置冷却的所述记录薄片,从而给所述记录薄片上的图像赋予光泽;温度传感器,其沿所述记录薄片的输送路径布置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冷却装置之间;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风扇,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来自所述风扇的气流的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降低,所述控制单元降低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路径,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冷却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引导至外部;以及第二输送装置,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冷却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引导至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可二者择一地选择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和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其中,当选择了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时,所述控制单元不执行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切换所述冷却能力的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输送形成有树脂层的记录薄片时,所述控制单元执行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切换所述冷却能力的控制。
6.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形成有显影剂图像的记录薄片;以及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已经通过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已被所述冷却装置冷却的所述记录薄片,从而给所述记录薄片上的图像赋予光泽;输送装置,其包括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冷却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引导至外部的第一输送路径和用于将已经通过所述冷却装置的所述记录薄片引导至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第二输送路径,可二者择一地选择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和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以及控制单元,当选择了所述第二输送路径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降低至低于当选择了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时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
7.一种为记录薄片上的图像提供光泽外观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或由以下步骤组成使用第一加热装置加热形成有显影剂图像的记录薄片;使用冷却装置冷却加热后的所述记录薄片;使用第二加热装置再次加热所述记录薄片,以向所述记录薄片上的图像提供光泽外观;使用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记录薄片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沿所述记录薄片的输送路径布置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冷却装置之间;以及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包含多个用于加热记录薄片的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第一加热装置加热形成有显影剂图像的记录薄片,冷却装置冷却已加热的记录薄片。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已冷却的记录薄片,从而给记录薄片上的图像赋予光泽。在被冷却装置冷却下,根据沿记录薄片的输送路径布置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切换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
文档编号G03G15/00GK1928736SQ20061012767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5日
发明者森昭人, 伊势村圭三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