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0978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进行静电图像形成的例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图像形成设备,并且特别涉及在安装有非磁性单组分显影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有效地去除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的色粉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在非磁性单组分显影方法中,无论色粉是否是磁性或非磁性,充电的单组分色粉的薄层形成在显影剂承载构上,并且通过转动显影辊子将薄层转送到面向已经形成有潜像的感光鼓的显影位置,呈现(显影)感光鼓上的潜像。这里,为了实现良好的图像,重要的是色粉薄层稳定地形成在显影辊子上,以便具有均匀的充电和均匀的厚度。
通常,使用以预定压力压靠显影辊子的色粉层调节刀片来进行显影辊子上的色粉层的充电和薄层的形成。在色粉层的充电和薄层的形成中,由于长时间使用,造成色粉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从而不能形成良好的色粉层,并且造成图像退化。即,色粉层调节刀片继续以预定压力接触显影辊子,并且由于摩擦热及其压力或者例如设备内的温度的环境因素,在色粉层调节刀片接触显影辊子及其附近的接触位置上,色粉变得依附(粘附)在刀片表面上。
起初,粘附物质只作为薄膜在该表面上延伸,并且处于不对图像形成存在特别问题的状态下,但是由于长时间使用,粘附物质堆积,并且逐渐对于图像形成不利影响。
即,色粉的充电性能由于粘附物质而被色粉层调节刀片变坏,并且粘附物质阻挡色粉在色粉层调节刀片和显影辊子之间的流入开口,造成色粉层厚度的总体或局部减小以及局部滑动(层厚度增加),使得不能形成均匀的色粉层。因此,例如图像密度减小,并且出现局部白色条带或局部黑色条带(在单色的情况下)。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清理色粉层调节刀片上的色粉粘附物质的显影设备(例如,见JPS61-243473A(此后称为“专利文件1”)以及JPH04281478A(此后称为“专利文件2”))。
专利文件1的显影设备构造成在使用单组分显影剂显影与感光鼓相对的静电潜像的显影设备中,显影辊子在非显影时间内在与显影期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过预定角度。这里,“预定角度”是第一色粉层调节刀片和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之间的角度,该角度在图1中是大约150度的角度。
另外,在专利文件2的显影设备中,在打印机设备通电时,显影辊子在与显影期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连续转动一分钟,接着停止以便开始显影。
因此,已经提出了通过在与显影期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显影辊子来去除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的色粉的设备。
但是,对于专利文件1的显影设备来说,由于反向转动的角度是150度那样大,存在色粉由于显影辊子的反向转动而从显影罐流出的问题。为此,在专利文件1中,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设置在显影区域的下游侧上,以便防止色粉从显影辊子和显影罐之间的间隙流出。即,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只设置用于防止色粉由于显影辊子的反向转动而流出的目的。另外,在专利文件1中没有提到感光鼓是否在显影辊子的反向转动时也反向转动。因此,在感光鼓停止的同时只造成显影辊子反向转动的情况下,在其接触表面上出现不需要的摩擦的问题。
此外,对于专利文件2的显影设备来说,由于显影辊子的反向转动的驱动持续长达一分钟,与专利文件1相比,存在更多的色粉由于显影辊子的反向转动而从显影罐流出的问题。但是,在专利文件2的显影设备中没有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措施。另外,由于用于感光鼓的驱动马达同样在显影辊子的反向转动期间接通,在显影罐和感光鼓接触的状态下同时进行反向转动,在接触表面造成不需要的摩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设备解决了由于显影辊子反向转动而造成的色粉流出的问题以及由于两个接触表面产生的摩擦问题,并且该设备能够可靠地去除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的色粉。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置单组分显影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显影设备具有用于调节接触感光主体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上的色粉层厚度的色粉层调节刀片,其中在显影剂承载构件操作完成之后的非显影时间内(例如,在一项任务完成之后),造成显影剂承载构件在与显影期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略微转动,并且在造成显影剂承载构件反向转动时还造成感光主体同时反向转动。
这里,在显影剂承载构件操作完成之后进行显影剂承载构件的反向转动,由于在操作完成的点处,色粉挤压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并且由于在操作完成点周围的温度很高,容易出现色粉熔融。因此,通过在熔融色粉完全硬化之前进行显影剂承载构件的略微反向转动,可以可靠地去除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并处于挤压状态的色粉。
另外,由于显影剂承载构件和感光主体通过齿轮系连接,可以通过基于单个马达的驱动的控制,容易地进行显影剂承载构件和感光主体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的控制。因此,由于显影剂承载构件的反向转动,在显影剂出承载构件和感光主体之间的接触表面(显影区域)处造成不需要的摩擦,并且反向转动不造成显影剂承载构件和感光主体的摩擦或刮擦。
这里,在反向转动期间可以将显影偏压电压施加到0V到+300V,该电压与图像形成期间的电压相反。通过施加0V到+300V的显影偏压,可以防止色粉在反向转动期间粘附在感光主体的表面上。
这里,显影剂承载构件表面的反向转动时的转动角度可以设置在大致7-23度的范围内。通过在操作完成时只以此方式造成显影剂承载构件的略微反向转动,可以容易和可靠地去除粘附或依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的色粉。
应该注意到在本发明的显影设备中,可以设置两个色粉层调节刀片,第一色粉层调节刀片设置在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侧上,并且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设置在转动方向的下游侧上。色粉熔融出现在两个色粉层调节刀片上,从而可以同时防止色粉的熔融。
另外,可以设置防止色粉分散片材,使其尖端在容纳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罐的开口附近接触感光主体的表面。通过设置防止色粉分散片材,可以防止色粉由于反向转动流出和分散到显影罐外部。另外,光学部件最好靠近感光主体和显影罐布置。通过设置防止色粉分散片材,可以防止光学部件由于色粉飞溅而变脏。
这里,反向转动时的显影剂承载构件表面的运动距离可以在从显影停止时的位置到接触感光主体的防止色粉分散片材刚好进入与感光主体不接触状态之前的位置的范围内。通过保持在此范围内,即使显影剂承载构件反向转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也可总是保持在与感光主体接触的状态下,并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色粉流出和分散到显影罐外部。
另外,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其尖端布置成弯曲形状以便压靠感光主体表面的状态下,反向转动时显影剂承载构件表面的运动距离可以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尖端和感光主体的表面之间的压力接触线即使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弯曲方向由于反向转动而改变的情况下也不偏移的范围内。通过保持在此范围内,即使显影剂反向转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也可总是保持在与感光主体接触的状态下,并因此可以防止色粉流出和分散到显影罐外部。
另外,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其尖端布置成弯曲形状以便压靠感光主体表面的状态下,在连接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固定端中心和感光主体的转动中心的直线和感光主体表面之间的交叉线设定成参考线时,反向转动时显影剂承载构件表面的运动距离可以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尖端不超过参考线的范围内。通过保持在此范围内,即使显影剂反向转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也不改变其弯曲方向。在弯曲方向改变时,存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尖端部分由于其本身的弹性反弹的可能性,并且在其反弹时,存在显影罐内的色粉由于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力而流出或分散到外部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按照本发明,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弯曲方向不改变,不出现这种问题。即,可以可靠地防止色粉流出和分散到显影罐外部。


图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作为彩色图像形成设备的数字彩色多功能机的结构的示意截面图;图2是表示非磁性单组分显影设备的结构实例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显影设备的放大部分的示意图;图4是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数字彩色多功能机的功能方框图;图5是表示反向转动期间运动距离的测试结果的示意图;以及图6是表示反向转动期间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变形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此后,将参考附图描述按照本发明实施例设置显影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描述>
图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作为彩色图像形成设备的数字彩色多功能机(此后简单称为“多功能机”)100的结构的示意截面图。
多功能机1001是在预定片材(记录纸张片材)上形成多色和单色图像以响应从外部传递的图像数据的系统,并且该系统包括例如曝光单元(1a、1b、1c和1d)、显影设备2、感光鼓3、充电单元(5a、5b、5c和5d)、清理单元(4a、4b、4c和4d)、转移/输送带单元8、定影单元12、片材输送路径S、纸张供应托盘10以及排出托盘15和33的物品。
应该注意到多功能机100内处理的图像数据与使用黑色(K)、青色(C)、品红色(M)和黄色(Y)的彩色图像相对应。因此,曝光单元(1a、1b、1c和1d)、显影单元2(2a、2b、2c和2d)、感光鼓3(3a、3b、3c和3d)、充电单元(5a、5b、5c和5d)以及清理单元(4a、4b、4c和4d)构造成四个图像形成站,其中它们各自配置成四组,以便按照颜色形成四个潜像,并且它们设置成使得“a”是黑色、“b”是青色、“c”是品红色以及“d”是黄色。感光鼓3配置(安装)在多功能机100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曝光单元(权利要求中的“光学部件”)1配置在感光鼓3的附近。
充电单元(5a、5b、5c和5d)是用于将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充电到预定电位的负性充电装置,并且除了例如辊子和刷子充电器的接触类型之外,也可以如图1所示使用电荷式充电单元。
作为曝光单元(1a、1b、1c和1d),使用其中发光元件排列成阵列的EL或LED书写头或设置有激光辐射部分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这些单元具有按照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充电的感光鼓3进行曝光的功能,由此在其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显影设备2使用(K、C、M和Y)色粉以便显影形成在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在显影和图像转移之后,清理单元(4a、4b、4c和4d)去除和收集感光鼓表面上残留的色粉。
定位在感光鼓3之下的转移/输送带单元8设置转移带7、转移带驱动辊子71、转移带张紧辊子73、转移带空转辊子72和74、转移辊子6(6a、6b、6c和6d)以及转移带清理单元9。
转移带7在张紧状态下横跨转移带驱动辊子71、转移带张紧辊子73、转移带辊子6以及转移带空转辊子72和74,并且这造成转移带7受到驱动,以便在箭头B的方向上转动。
转移辊子6在转移/输送带单元8的未示出壳体内可转动地支承在转移辊子安装部分上,并且施加转移偏压以便将感光鼓3上的色粉图像转移到在转移带7上紧固和输送的片材(记录纸张片材)上。
转移带7配置成接触感光鼓3,并且具有通过将形成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连续转移和重叠在片材(记录纸张片材)而形成彩色色粉图像(多色色粉图像)的功能。使用厚度在100μm-150μm范围内的薄膜,转移带形成为环形形状。
从具有30毫米直径的感光鼓3到片材(记录纸张片材)的色粉图像转移通过与转移带7的后侧接触的转移辊子6来进行。高电压转移偏压(具有与色粉的电荷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施加到转移辊子6上以便实现色粉图像的转移。转移辊子以具有8-10毫米直径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根据,并且其表面通过导电弹性材料(例如EPDM和尿烷泡沫或类似物)覆盖。采用这种导电弹性材料,可以将均匀的高电压施加到记录纸张片材(片材)上。在当前实施例中,转移辊子6用作转移电极,但是还可以使用例如刷子的其它物体。
另外,由于与感光鼓3接触而粘附在转移带7上的色粉是记录纸张片材后侧上形成浮垢的原因,它可以通过转移带清理单元9进行去除和收集。转移带清理单元9设置接触转移带7的例如作为清理构件的清理刀片,并且通过清理刀片接触的转移带7从后侧通过转移带空转辊子74支承。
纸张供应托盘10用来存放用于图像形成的片材,并且布置在多功能机100的图像形成单元之下。另外,布置在多功能机100的上部处的排出托盘15用于面向下放置已经打印的片材,并且布置在多功能机的侧部的排出托盘33用来面向上放置已经完成图像形成的片材。
“S”形片材输送路径S设置在多功能机100内以便将纸张供应托盘10内的片材经由转移单元8和定影单元12发送到排出托盘15。此外,拾取辊子16、对准辊子14、定影单元12、输送方向转换引导件34以及输送片材的承载辊子36从纸张供应托盘10到排出托盘15和排出托盘33布置在片材输送路径S附近。
承载辊子36是有助于输送片材的小尺寸辊子,并且多个承载辊子36沿着片材输送路径S设置。拾取辊子16设置在纸张供应托盘10的端部处,并且是将片材从纸张供应托盘10逐一供应到片材输送路径S的拉入式辊子。
输送方向转换引导件34可转动地设置在侧盖35处,并且可以从输送路径S中途分开片材,并且通过将实线表示的状态改变成虚线表示的状态而将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33。在实现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片材穿过形成在定影单元12和侧盖35/输送方向转换引导件34之间的输送部分S’排出到上部排出托盘15。
另外,对准辊子14临时保持在片材输送路径S中输送的片材。它们还具有以与感光鼓3的转动很好匹配的时间输送片材的功能,使得感光鼓3上的色粉图像可以很好地重叠并转移到片材上。
即,根据从未示出的预先对准检测开关输出的检测信号,对准辊子14设置成输送片材,使得每个感光鼓3上的色粉图像的导前边缘与片材上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导前边缘对准。
定影单元12设置例如热辊子31和加压辊子32的物品,并且热辊子31和加压辊子32构造成在夹持片材的同时转动。
另外,热辊子31通过控制部分控制,以便根据来自于未示出的温度检测器的信号变成预定定影温度,并且具有熔融、混合和加压已经转移到片材上的多色色粉图像以便通过和加压辊子32一起将热压缩施加到片材上而使其热定影到片材上的功能。
应该注意到已经定影多色色粉图像的片材通过承载辊子36在片材输送路径S的颠倒排出路径上输送,并且在颠倒状态下排出到排出托盘15(其中多色色粉图像面向下)。
<本发明的显影设备的描述>
图2和图3是表示非磁性单组分显影设备(此后简单称为“显影设备”)的结构实例的示意图。
显影设备2设置显影罐20和可拆卸地安装在显影罐20的上侧上的色粉盒19。色粉盒19存放色粉并且色粉通过从色粉补充开口19a自然落入显影罐20来供应。
在显影罐20内,具有16毫米直径的显影辊子(与权利要求中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相对应)21水平配置,以便在显影罐20的开口20a处面向感光鼓3,并且色粉供应辊子22水平布置,以便接触显影辊子21。另外,用于调节粘附在辊子上的色粉层厚度的第一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24布置在显影辊子21处。同样,作为搅动和输送色粉的秤重构件的不锈钢轴110水平布置在由此布置的色粉供应辊子22的上部附近以及第一和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24的附近,并且转动地插入螺旋弹簧101中,其方式使其转动角度限制在预定角度上。但是,不锈钢轴110和螺旋弹簧101的结构不是本发明的主要部分,因此这里省略其详细描述。
第一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24通过螺钉61或类似物紧固在显影罐20的框架部分上,使其锚固端侧相互重叠,并且第一色粉层调节刀片23的简单侧以悬臂方式布置成朝着显影辊子21的转动方向R1的上游侧延伸。此尖端部分弯曲形成大致“V”形,并且其弯曲部分23a压靠在显影辊子21的表面上(接触位置F1)。另一方面,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24的尖端侧以悬臂方式布置成朝着显影辊子21的转动方向R1的下游侧延伸。其中央部分弯曲形成大致颠倒的V形形状,并且弯曲尖端部分24a压靠在显影辊子21的表面上(接触位置F2)。
色粉供应辊子22贴靠显影辊子21压接触,并且色粉供应辊子22的转动方向构造成与显影辊子21的方向R1相同,即,在色粉供应辊子22与显影辊子21相对的部分处,两个辊子表面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方向。
来自于未示出偏压电源的电压施加在色粉供应辊子22上,并且此电压设置在一个方向上,使得色粉朝着显影辊子21电推动,例如对于负性色粉来说,它是大于负性侧的偏压电压。通过与色粉供应辊子22摩擦接触而充电并且通过偏压电压供应到显影辊子21上的色粉通过显影辊子21的转动输送到接触第一色粉层调节刀片23的位置。显影辊子21上的色粉接着通过第一色粉层调节刀片23调节到预定充电量和厚度,并且通过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24调节,随后它输送到显影区域(与其上已经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3相对的部分),并且过渡到显影过程。
在显影过程中在显影辊子21上未使用的未显影的色粉通过显影辊子21的转动返回到显影罐20内部,但是显影辊子21上的残留色粉中的电荷通过布置在色粉供应辊子22前部的电荷去除设备26去除,接着通过压靠色粉供应辊子22和显影辊子21进行剥离和收集以便重新使用。
感光鼓3是负性充电的鼓,其中导电基本材料接地,并且表面电位充电到例如-550V,并且在图2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在圆周速度Va(例如150mm/s)下转动。
显影辊子21是由其中在筒形构件的表面上添加例如碳黑的导电剂的导电尿烷橡胶构成的导电弹性辊子,并且在图2箭头所示方向上在圆周速度Vb(例如225mm/s)下转动。电压E1(例如-300V)通过显影偏压电压经由未示出的导电支承结构(例如不锈钢或导电树脂)的轴施加到显影辊子21上。
色粉供应辊子22通过导电尿烷泡沫构成以便在显影之后搅动和去除色粉,并且在箭头方向上在圆周速度Vc(例如133mm/s)下转动。电压E2(例如-400V)通过供应偏压电压经由未示出的导电支承结构(例如不锈钢或导电树脂)的轴施加在色粉供应辊子22上。
已经事先通过色粉供应辊子22负性充电并且转移到显影辊子21的表面上的非磁性单组分色粉通过显影辊子21的转动输送到第一和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24接触该辊子的位置上。
第一和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24是具有0.1mm厚度的导电板状构件(不锈钢、磷青铜、导电树脂或类似物),如上所述形成悬臂刀片弹簧结构,并且以大约15-30gf/cm的线性压力接触显影辊子21。电压E3(例如-400V)通过未示出的偏压电源施加在第一和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24上。
在显影辊子21上的色粉层通过第一和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24调节到预定量的色粉粘附和色粉电荷之后,它通过显影辊子21的转动输送到面向并接触感光鼓3的显影区域,并且进行接触反面显影。
如图3放大所示,采用本发明中具有所述结构的显影设备2,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连接在覆盖显影辊子21的上部侧处的显影罐20的上部弯曲框架部分20b处,以便覆盖开口20a。即,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锚固端52通过螺钉(或粘合剂)紧固在上部弯曲框架部分20b上,并且尖端53布置成接触感光鼓3的表面41。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由例如尿烷泡沫的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尖端53布置成弯曲形式(布置成图6实线所示的状态),以便压靠在感光鼓3的表面41上。这里,在从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固定端中心52a到感光鼓3的表面41的距离设置在3.5mm时,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从其固定端中心52a伸出的长度大约是4.5mm。
<设备内部操作的描述>
具有所述构造的多功能机100的功能方框图表示在图4中。图4表示通过网络经由LAN200连接件连接到用户终端300上的MFP(多功能打印机)。MFP指的是除了打印功能之外设置复印、传真和扫描功能的多功能打印机。
图4所示的MFP通过图像读取单元102、图像处理单元103、图像形成单元104、控制部分105、存储部分106、用户I/F107、网络I/F108以及由图1所示的例如排出托盘15和22以及承载辊子36的部件构成的纸张输送单元109构成。
使用扫描功能或复印功能在图像读取单元102内读取图像。图像处理单元103将形成图像的信号传递到图像形成单元104,同时对于信号进行修正。图像形成单元104根据从图像处理单元103接收的信号进行打印。
存储部分106存储从外部接收和读取的图像数据和类似物。
用户I/F107通过例如触摸面板或按钮构成,并且为用户显示讯息,并且从用户接收指令。
控制部分105通过传真处理单元1051、打印数据处理单元1052和打印任务管理单元1053构成。
传真处理单元1051从外部接收通讯,重新构造数据并且将其传递到图像处理单元103。在向外部发送数据时,传真处理单元1051压缩数据以便发送。同样记录收信人信息以便发送。
打印数据处理单元1052使用语言分析以便扩展打印数据,并且将其传递到图像处理单元103。打印任务管理单元1053根据输出任务次序管理多个图像形成任务的顺序。
<按照本发明去除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的色粉的过程操作的描述>
采用在当前实施例中具有所述结构的多功能机100,在通过控制部分105进行打印任务并且通过打印任务管理单元1053确认单个打印任务完成时,控制部分105在此时停止图像形成处理(即用于显影设备的显影过程),并且造成显影辊子21和感光鼓3在与显影期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图3的R2方向)略微转动。此时,施加与图像形成期间的电压相反的从0V到+300V的显影偏压电压。在打印任务完成时的感光主体表面电位是从-200V到-100V,并因此在施加从0V到+300V的显影偏压而进行反向转动期间,可防止色粉粘附在感光主体的表面上。
由于此操作,由于此打印任务而主要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24的上游侧上的挤压状态下的色粉松动,并且通过在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24的上游方向上被推回来去除。
这里反向转动时的显影辊子21的表面上运动距离T设置在从显影停止时的位置到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尖端53刚好进入与感光鼓3的表面41非接触状态之前的位置的范围内。特别是,它设置在即使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由于反向转动而改变时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尖端53和感光鼓3的表面41之间的压力接触线L0(见图6)也不偏移的范围内。应该注意到由于图6是截面图,压力接触线L0在图6表示为一个点,而是实际上接触在感光鼓3的轴芯方向上沿着整个长度进行延伸。
如图5所示,测试结果表示,通过以大约22度的感光鼓3的转动角度进行反向转动并且感光鼓3的表面运动距离(即显影辊子21的表面的运动距离)为大约5.7mm,可以出色地去除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23和24上的色粉。因此,反向转动时的运动距离T可以在包括此5.7mm的范围内设置在任何数值上。但是,由于测试结果,在反向转动距离短的情况下获得较小的效果,并且因此最好是运动距离T设置在例如2-6mm的范围内。最好是转动角度设置在7-23度的范围内。
这里,如图6所示,由于感光鼓3在显影过程中在附图所示的R1方向上转动,由于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弯曲成实线表示的状态,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尖端53和感光鼓3的表面41之间的压力接触线L0位于附图表示的L0a的位置上。从此状态,在感光鼓3在显影停止之后在非显影时间内在附图所示的R2方向上反向转动时,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尖端53随着感光鼓3的转动而运动,并且在尖端53超过连接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固定端中52a和感光鼓3的转动中心P的直线和感光鼓3的表面41之间的交叉线(参考线)LA时,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弯曲形状颠倒并且弯曲成附图虚线表示的状态。此时压力接触线L0的位置在附图表示的位置L0b处。
即,在图6所示的从位置L0a到L0b的区域内,由于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弹性,压力接触线L0跟随感光鼓3的转动,并且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尖端53不偏离感光鼓3的表面41的接触(压力接触)位置。因此,在本发明中,在显影辊子21的表面反向转动过程中的运动距离T(即与感光鼓3的表面反向转动过程中的运动距离T相对应,见图6)可在压力接触线L0从位置L0a运动到位置L0b的距离t1的范围内设置在任何地方。
因此,即使对于高达运动距离T的反向转动来说,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尖端53不离开感光鼓3的表面41,并且感光鼓3的表面41处的接线位置不偏移,并因此显影罐20内的色粉不由于反向转动而从开口20a流出或分散。因此,可以防止布置在感光鼓3附近和显影罐20附近的曝光单元(1a、1b、1c和1d)由于色粉分散而变脏。
另外,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所述操作中,由于例如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材料和厚度以及感光鼓3的表面的压力大小和曲率的因素,尖端53由于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弯曲形式在压力节诶擦西L0超过参考线LA并反向转动时颠倒而造成的反作用反弹,使得存在它从感光鼓3的表面41略微升高或者接触位置偏移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由于这种反弹作用造成的内部色粉流出或分散外部的可能性。
为此,进一步考虑这种情况,反向转动时的运动距离T可设置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51的尖端53不超过参考线LA的范围内(即,在从位置L0a到参考线LA的距离t2的范围内)。
应该注意到在粘附色粉的去除处理操作的以上描述中,去除处理操作可在单个打印任务完成之后进行,但是去除处理操作不局限于打印任务完成之后。例如,在显影辊子由于图像形成设备通电过程的预热操作而工作(转动)时,由于这种预热操作,色粉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所以去除处理操作也可以在预热完成时在显影辊子停止工作(转动)之后马上进行。换言之,在显影辊子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任何多种操作模式中工作(转动)时,去除处理操作可在操作模式完成之后(在显影辊子工作完成之后)进行。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在安装有具有色粉层调节刀片的显影设备的例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去除粘附在色粉层调节刀片上的色粉的情况。
本发明可以不同形式实施和实践,而不偏离其精神和主要特征。因此,所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可认为是示例性的,而没有限制含义。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所附权利要求限定,而不是通过以上描述限定。所打算的是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型和改型。
权利要求
1.一种设置单组分显影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显影设备具有用于调节接触感光主体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上的色粉层厚度的色粉层调节刀片,其中在显影剂承载构件操作完成之后的非显影时间,造成显影剂承载构件在与显影期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略微转动,并且在造成显影剂承载构件反向转动时,同样造成感光主体在相反方向上同时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反向转动期间施加从0V到+300V的显影偏压电压,该电压与图像形成期间的电压相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两个色粉层调节刀片,第一色粉层调节刀片和第二色粉层调节刀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显影剂承载构件表面的反向转动时的转动角度在7-23度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防止色粉分散片材,使其尖端靠近容纳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罐的开口接触感光主体的表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色粉防止片材,使其尖端靠近容纳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罐的开口接触感光主体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所速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光学部件靠近感光主体布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光学部件靠近感光主体布置。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反向转动时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的运动距离在从显影停止时的位置到接触感光主体的防止色粉分散片材刚好进入与感光主体的非接触状态之前的位置的范围。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反向转动时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的运动距离在从显影停止时的位置到接触感光主体的防止色粉分散片材刚好进入与感光主体的非接触状态之前的位置的范围。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其尖端布置成弯曲形状以便压靠感光主体的表面的状态下;反向转动时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的运动距离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尖端和感光主体表面之间的压力接触线即使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弯曲方向由于反向转动而改变时也不偏移的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其尖端布置成弯曲形状以便压靠感光主体的表面的状态下;反向转动时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的运动距离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尖端和感光主体表面之间的压力接触线即使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弯曲方向由于反向转动而改变时也不偏移的范围内。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其尖端布置成弯曲形状以便压靠感光主体的表面的状态下;在连接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固定端中心和感光主体的转动中心的直线和感光主体的表面之间的交叉线设置成参考线时;反向转动时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的运动距离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尖端不超过参考线的范围内。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其尖端布置成弯曲形状以便压靠感光主体的表面的状态下;在连接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固定端中心和感光主体的转动中心的直线和感光主体的表面之间的交叉线设置成参考线时;反向转动时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的运动距离在防止色粉分散片材的尖端不超过参考线的范围内。
全文摘要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包括设置有单组分显影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用于调节接触感光主体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上的色粉层厚度的色粉层调节刀片,其中在显影剂承载构件操作完成之后的非显影时间,造成显影剂承载构件在与显影期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略微转动。
文档编号G03G15/00GK1967407SQ20061014922
公开日2007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7日
发明者蚊崎祐一, 木户荣一, 中弥浩明, 山中隆幸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