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窥镜,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驱动源单元装卸式 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内窥镜装置通过装卸部可装卸地 接合内窥镜的插入部和配置在该插入部的基端部上的近前侧的操作部。 这里,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在由细长的软性部构成的部分与末端部之间 配设有能够弯曲变形的弯曲部。在操作部侧,配设有对弯曲部进行弯曲 操作的弯曲操作机构的操作旋钮。并且,在弯曲部的末端部,固定有进行弯曲操作的四根线缆(wire cable)的末端部。这些线缆的基端部向插入部的基端部侧延伸。在插入 部的基端部侧配设有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用于将从操作旋钮传递来的 驱动力传递给弯曲部侧。该传递机构具有使四根线缆的方向翻转的导向 轮和从动轴。并且,线缆的基端部通过导向轮与从动轴连接。并且,在操作部的操作旋钮的驱动轴上紧固有小齿轮。在小齿轮上 相互对置地啮合有一对齿条,并且设有与该齿条连接的状态的驱动轴。 另外,在通过装卸部接合内窥镜插入部的基端部侧部分和操作部时,通 过使驱动轴和从动轴对顶、并使从动轴进退,来进行弯曲操作。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0—014628号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在插入部的基端侧部分, 每根缆线分别需要使线缆的方向翻转的导向轮,因此需要有将多个导向 轮组装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基端部侧部分与操作部之间的装卸部上的动力 传递机构。因此动力传递机构变得大型化,从而存在难以使内窥镜插入 部的基端部侧部分与操作部之间的装卸部小型化的问题。
另外,如果减小线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则有可能导致缆线断裂,因 此不能使导向轮的半径小于等于线缆的最小弯曲半径。此外,采用的结 构是由导向轮来推压线缆的进行了方向翻转的基端侧部分。上述情况成 为阻碍内窥镜插入部的基端部侧部分与操作部之间的装卸部小型化的主 要原因。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 该内窥镜能够使插入部的基端部侧部分和装卸于其上的部分的装卸部成 为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部的基端部侧部分与装卸于其上 的部分之间的装卸。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为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插入 到体腔内的插入部;弯曲部,其配置在上述插入部的末端部侧,是连接 多个弯曲件而构成的;缆线,其末端侧与上述弯曲部连接,基端部侧向 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侧延伸,该缆线是上述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用的缆线; 连接部,其设置在上述插入部的基端侧;旋转体,其可旋转地轴支承在 上述连接部上,并且在该旋转体上以巻绕的状态固定有上述缆线的基端 部侧;动力传递单元,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并具有可在直进方向上动 作的工作轴体,该动力传递单元将上述工作轴体的直进运动转换成上述 旋转体的旋转运动;驱动源单元,其可装卸地与上述连接部连接,并且 具有产生使上述弯曲部弯曲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产生单元;动作单元,其 设置在上述驱动源单元中,具有可以在直进方向上动作的驱动轴体,在 上述驱动源单元与上述连接部连接时,该动作单元根据上述驱动轴体的 动作来使上述工作轴体进行直进运动,其中,上述驱动轴体是在直进方 向上进行动作的。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内窥镜中,在连接插入部的基 端侧的连接部与驱动源单元时,使驱动源单元的驱动轴体与连接部的 动力传递单元的工作轴体可联动地卡合。在该状态下,通过来自驱动 力产生单元的驱动力,来使驱动轴体在直进方向动作,并根据该驱动
轴体的动作使动作轴体进行直进运动。这时,通过动力传递单元来将 工作轴体的直进运动转换成旋转体的旋转运动。通过该旋转体的旋转 运动,来对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用的缆线进行牵引操作,以对弯曲部进 行弯曲操作。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内窥镜中,其特 征在于,上述动作单元具有旋转单元,其借助于来自上述驱动力产生 单元的驱动力可以旋转;动力转换单元,其与上述旋转单元的旋转联动 地使上述驱动轴体进行直进动作。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内窥镜中,借助于来自驱动力产生单元 的驱动力来使动作单元的旋转单元旋转,并且与该旋转单元的旋转联动 地,通过动力转换单元使驱动轴体进行直进动作。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内窥镜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轴体具有抵接部,在上述驱动源单元与上述连接部连接时,上述抵接部与上述工作轴体的端部抵接成对顶状态,上 述动作单元具有借助于上述驱动轴体进行直进动作时的推压力来向直进动作方向驱动上述工作轴体的单元。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内窥镜中,在连接驱动源单元与连接部 时,使驱动轴体的抵接部与工作轴体的端部抵接成对顶状态。从而,通 过驱动轴体进行直进动作时的推压力,来向直进动作方向驱动工作轴体。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内窥镜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工作轴体具有可装卸地与上述驱动轴体卡合的卡合部,并且具有在连接上述驱动源单元与上述连接部时防止上述工作轴体从上 述驱动轴体脱出的防脱部。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内窥镜中,在连接驱动源单元与连接部 时,使工作轴体的卡合部可装卸地与驱动轴体卡合。从而,在连接驱动 源单元与连接部时,防止了工作轴体从驱动轴体脱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内窥镜中,其特 征在于,上述旋转体具有小齿轮,上述工作轴体具有与上述小齿轮啮合 的齿条部,上述动力传递单元具有齿轮齿条机构,该齿轮齿条机构具有 上述齿条部和上述小齿轮。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内窥镜中,在插入部的基端侧的连接部 与驱动源单元连接时,当通过来自驱动力产生单元的驱动力来使驱动轴 体在直进方向进行动作、并且工作轴体根据该驱动轴体的动作而进行直 进运动时,通过工作轴体的齿条部与旋转体的小齿轮之间的啮合部的齿 轮齿条机构,使工作轴体的直进运动转换成旋转体的旋转运动。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内窥镜能够使插入部的基端 部侧的部分与装卸于其上的部分的装卸部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进 行插入部的基端部侧部分与装卸于其上的部分之间的装卸。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系统整体的示意 结构图。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部 和动力单元之间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部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图4为沿图3中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为沿图3中的V—V线的剖面图。图6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使用状态,(A)为表示在弯曲部 保持为非弯曲状态的情况下,驱动轴体和工作轴体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B)为表示在弯曲部被进行了弯曲操作的情况下,驱动轴体和工作轴体 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图7 (A)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内置于连接部件中的动力 传递单元的滑轮和小齿轮之间的连接状态的俯视图,(B)为用截面表示动 力传递单元的滑轮和小齿轮之间的连接部分的上半部分的侧视图。图8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动作的图,(A)为 表示在弯曲部保持为非弯曲状态的情况下,驱动轴体和工作轴体的配置 状态的俯视图,(B)为表示在对弯曲部向一个方向进行了弯曲操作的情况下,驱动轴体和工作轴体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c)为表示在对弯曲部向另一个方向进行了弯曲操作的情况下,驱动轴体和工作轴体的配置 状态的俯视图。图9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主要部分结构的 图,(A)为表示驱动轴体和工作轴体之间的卡合部分离的状态的主要 部分的纵剖面图,(B)为表示驱动轴体的缺口部的立体图,(C)为表 示使驱动轴体与工作体之间的卡合部接合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面 图。图IO为表示把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插入部的 基端侧连接部与动力单元之间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系统整体的示意 结构图。标号说明7:插入部;8A:镜体部;8B:驱动源单元;10:弯曲部;14:缆线; 15:粗径部(连接部);19:驱动力产生单元;19a、 1%:驱动电动机; 34:动力传递单元;35、 36:旋转体;37 40:工作轴体;60、 61:驱动轴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7 (A)、 (B),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系统整体的示意结构图。在该内窥镜系统中设置有装卸式内窥镜l、光源装置2、视频处理器3、监视器4、电 动机控制单元5、作为内窥镜1的操作用输入装置的操作部6。并且,图2表示装卸式内窥镜1。在该装卸式内窥镜1中设置有 镜体(scope)部8A,其具有能够插入到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7;以及 驱动源单元8B,其可装卸地与该镜体部8A连接。
镜体部8A的插入部7中设有由金属管等硬性管部或挠性管部形成的细长的插入管部9;与该插入管部9的末端连接的可弯曲变形的弯曲部 10;以及与该弯曲部10的末端连接的硬质的末端结构部11。在该末端结构部ll中内置有物镜64;用于对通过该物镜64成像 的图像进行光电转换的CCD12 (参照图l)等摄像元件;照明透镜65;对 照明光进行导光的光导纤维13的末端部等。另外,在末端结构部11的 末端面设有内置于插入部7中的后述的送气送水管道115的开口部;和 后述处置具贯通管道112的末端开口部等。弯曲部10的大致呈环状的多 个弯曲件沿着插入部7的轴向并列设置,并且分别通过铆钉等转动销可 转动地连接在一起。另外,在弯曲部10中连接有对弯曲部10例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 进行弯曲操作的四根弯曲操作用的缆线14的末端侧。各缆线14的基端 部侧向插入部7的基端部侧延伸。并且,在插入管部9的基端侧,设有直径大于大部分的插入管部9 的粗径部(连接部)15。在该粗径部15的终端部,设有可装卸地与驱动 源单元8B连接的镜体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另外,在镜体部8A的基端部侧的粗径部15突出设置有处置具贯通 部lll。并且,在镜体部8A的内部设有兼作抽吸管道的处置具贯通管 道112、送水管道113和送气管道114。在送水管道113的末端部连接有 送气管道114的末端部。并且,在比送水管道113与送气管道114之间 的连接部更靠近末端侧的位置,形成有送气送水管道115。另外,处置具 贯通管道112的基端部与处置具贯通部111连通。在驱动源单元8B中设有直径与镜体部8A的粗径部15大致相同的单 元主体17。在该单元主体17的末端部,设有可装卸地与镜体部8A的连 接端部16连接的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另外,在单元主体17 的内部,配设有产生使弯曲部10弯曲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产生单元19。在 驱动力产生单元19中设有对弯曲部10向上下方向进行弯曲操作的上 下弯曲操作用的驱动电动机19a;和对弯曲部10向左右方向进行弯曲操 作的左右弯曲操作用的驱动电动机19b。
另外,在驱动源单元8B的单元主体17的基端部连接有通用缆 (cable) 20的末端部。在该通用缆20中内置有传送来自CCD12的影 像信号的CCD电缆21;用于向驱动力产生单元19的驱动电动机19a、 19b 供给电源的电动机电缆22等多根电缆;以及光导纤维13等。在通用缆 20的基端部配设有可装卸地与光源装置2连接的连接器23。并且从光源 装置2射出的照明光经由光导纤维13提供给镜体部8A。另外,在连接器23上连接有与CCD电缆21连接的视频电缆24, 以及与电动机电缆22连接的电动机电缆25。并且视频电缆24通过视频 连接器24a可装卸地与视频处理器3连接,而且电动机电缆25通过电连 接器25a可装卸地与电动机控制单元5连接。并且,视频处理器3与监 视器4连接。另外,用CCD12所拍摄的镜体部8A的观察图像在被转换成 电信号的状态下,通过CCD电缆21和视频电缆24被输入到视频处理器3 中,在通过该视频处理器3进行了信号处理之后,镜体部8A的观察图像 显示在监视器4的画面上。并且,内窥镜1的操作用的操作部6通过电缆27与电动机控制单元 5连接。与个人计算机用鼠标大致一样,该操作部6具有使用者能够单手 操作的机头28。在该机头28上配设有用于远距离对弯曲部10进行操作 的操纵杆29a、送气送水操作按扭116、抽吸按钮117、以及其他多个遥 控开关29b等。并且,图3表示镜体部8A的粗径部15的内部结构。在该镜体部8A 的粗径部15中设有圆筒状的壳体30、和以封闭该壳体30的终端部侧 的开口部的状态被固定的圆板状的端板31。在端板31的外周面与壳体 30的终端部内周面之间设置有0型密封圈32。通过该0型密封圈32,端 板31的外周面与壳体30的终端部内周面之间被水密地密封。另外,在壳体30的内部配设有基板33。该基板33,以如图4所示 的将壳体30的内部大致分割成两个空间的状态,纵贯粗径部15的整个 长度范围延伸设置。该基板33的一端部通过未图示的固定螺钉固定在端 板31上。并且,在图4中,在镜体部8A的粗径部15中,在基板33的右侧空
间内内置有动力传递单元34,该动力传递单元34将从驱动源单元8B侧 供给的弯曲部10的驱动力作为弯曲操作用的缆线14的牵引力进行传递。 在该动力传递单元34中设有两个(第一、第二)旋转体35、 36和四 个工作轴体37、 38、 39、 40。如图7 (B)所示,作为一方的第一旋转体35具有小齿轮35a和固定 在该小齿轮35a上的滑轮35b。这里,在小齿轮35a与滑轮35b的嵌合部 上形成有两个销插入孔。销41轻轻压入在这些销插入孔中并被固定。从 而,小齿轮35a和滑轮35b—体地旋转。作为另一方的第二旋转体36同样也具有小齿轮36a和固定在该小齿 轮36a上的滑轮36b。在小齿轮36a与滑轮36b的嵌合部上形成有两个销 插入孔。销41轻轻压入在这些销插入孔中并被固定,从而,小齿轮36a 和滑轮36b —体地旋转。另外,在基板33上垂直地设有一个小齿轮轴42。在该小齿轮轴42 上安装有第一旋转体35和第二旋转体36。这里,在第一旋转体35与第 二旋转体36之间,以及在第二旋转体36与基板33之间,分别配置有例 如称作尼龙、聚縮醛的树脂制垫圈43,并且树脂制垫圈43安装成不会影 响它们彼此之间的旋转。另外,在小齿轮轴42的末端部上通过垫圈44旋合安装有螺母45。 从而,第一旋转体35和第二旋转体36分别独立并且可旋转地轴支承在 小齿轮轴42上。此外,在第一旋转体35的滑轮35b上,以巻绕的状态固定有对弯曲 部10例如向上下方向进行弯曲操作的两根上下弯曲操作用的缆线14的 基端部侧。另外,在第二旋转体36的滑轮36b上,以巻绕的状态固定有 对弯曲部10例如向左右方向进行弯曲操作的两根左右弯曲操作用的缆线 14的基端部侧。另外,在第一旋转体35的小齿轮35a的两侧(在图3和图4中,在 小齿轮35a的上下),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7、 38平行地对 置配置。在这些工作轴体37、 38上分别设有与小齿轮35a啮合的齿条部 37a、 38a。在各工作轴体37、 38上,在基端部侧(端板31侧)的大致
一半的长度上没有设置齿条部37a、 38a,而是构成为截面为圆形的轴。 另外,在工作轴体37、 38的末端部侧的端部,也设置了没有设置齿条部 37a、 38a的截面为圆形的轴部。在第二旋转体36的小齿轮36a的两侧(在图3和图4中,在小齿轮 36a的上下),左右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9、 40平行地对置配置。 在这些工作轴体39、 40上分别设有与小齿轮36a啮合的齿条部39a、 40a。 在各工作轴体39、 40上,在基端部侧(端板31侧)的大致一半的长度 上没有设置齿条部39a、 40a,而是构成为截面为圆形的轴。另外,在工 作轴体39、 40的末端部侧的端部,也设置了没有设置齿条部39a、 40a 的截面为圆形的轴部。并且,构成了这样的齿轮齿条机构通过工作轴体37、 38的齿条部 37a、 38a与小齿轮35a的啮合部,将工作轴体37、 38的直进运动转换成 第一旋转体35的旋转运动。同样,还构成了这样的齿轮齿条机构通过 工作轴体39、 40的齿条部39a、 40a与小齿轮36a的啮合部,将工作轴 体39、 40的直进运动转换成第二旋转体36的旋转运动。并且,在端板31上形成有四个通孔49、 50、 51、 52,该四个通孔 49、 50、 51、 52用于使四个工作轴体37 40的截面呈圆形的轴部贯穿插 入。并且,四个工作轴体37 40分别沿着插入部7的轴向以可以在直进 方向上动作的方式贯穿插入在通孔49、 50、 51、 52中。另外,四个工作 轴体37 40的基端部侧的轴端部以从端板31的通孔49、 50、 51、 52向 粗径部15的外部侧突出的状态被保持。从而,如图2所示,在镜体部8A 侧的连接端部16上,以突出的状态保持有四个工作轴体37 40的基端 部侧的轴端部。另外,在镜体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上,在粗径部15的 基端部外周面上突出设置有后述的装卸机构用的卡合销47。另外,在端板31的四个通孔49、 50、 51、 52中,在它们与各工作 轴体37 40的截面为圆形的轴部之间的嵌合部上,分别安装有0型密封 圈53。并且,通过该0型密封圈53,端板31的四个通孔49、 50、 51、 52与各工作轴体37 40的嵌合部被水密地密封。在基板33上,分别螺纹固定有从各工作轴体37 40的外侧引导
各工作轴体37 40在直进方向上的动作的两个第一导向部件54、 55,和 从内侧引导各工作轴体37 40在直进方向上的动作的两个第二导向部件 56、 57。在图3和图4中,在位于小齿轮36a上侧的第一导向部件54上, 在与工作轴体37、 39对置的一侧,分别突出设置有导向用的凸部54a、 54b。这些凸部54a、 54b分别设置成沿工作轴体37、 39的轴向延伸。同 样,在图3和图4中,在位于小齿轮36a下侧的第一导向部件55上,在 与工作轴体38、 40对置的一侧,分别突出设置有导向用的凸部55a、 55b。 这些凸部55a、 55b分别设置成沿工作轴体38、 40的轴向延伸。在各工作轴体37 40上,在与齿条部37a 40a相反的一侧的外周 面上,分别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部37b、 38b、 39b、 40b。并且,在图 3和图4中,小齿轮36a上侧的第一导向部件54的凸部54a、 54b,与工 作轴体37、 39的狭缝部37b、 39b,以可以沿工作轴体37、 39的轴向滑 动的方式卡合。同样,在图3和图4中,小齿轮36a下侧的第一导向部 件55的凸部55a、 55b,与工作轴体38、 40的狭缝部38b、 40b,以可以 沿工作轴体38、 40的轴向滑动的方式卡合。另外,各工作轴体37 40的狭缝部37b 40b不是设置在各工作轴 体37 40的全长范围内,而是只设置在大致与齿条部37a 40a对置的 部分。并且,如图5所示,第二导向部件56、 57配置在各工作轴体37 40 的内侧,并与各工作轴体37 40的基端侧的截面为圆形的轴部以及末端 部侧的截面为圆形的轴部接触,以限制各工作轴体37 40的轴部过度接 近小齿轮35a、 36a。并且,通过在各工作轴体37 40的外侧配置的两个第一导向部件 54、 55,和在内侧配置的两个第二导向部件56、 57,来限制各工作轴体 37 40在相对于小齿轮35a、 36a离开的方向上的位置。另外,通过各工 作轴体37 40的狭缝部37b 40b与第一导向部件54、 55的各凸部54a、 54b、 55a、 55b之间的卡合,来限制各工作轴体37 40在小齿轮轴42的 轴向上的位置。从而,引导各工作轴体37 40在直进方向上的动作。并且,在第一导向部件54、 55以及第二导向部件56、 57上,在分
别与第一旋转体35的滑轮35b和第二旋转体36的滑轮36b对置的部位, 分别形成有一直延伸到接近滑轮35b、 36b的位置的伸出部46。这些第一 导向部件54、 55以及第二导向部件56、 57的伸出部46,沿着滑轮35b、 36b的形状形成为圆弧状。并且,通过这些第一导向部件54、 55以及第 二导向部件56、 57的伸出部46,来防止巻绕在滑轮35b、 36b上的缆线 14从滑轮35b、 36b松弛。如图5所示,在基板33上,螺纹固定有大致呈L字状的干涉防止部 件58,干涉防止部件58配置在各工作轴体37 40的末端部侧部分的外 侧(在图5中,为工作轴体37、 39的上侧以及工作轴体38、 40的下侧) 的位置。在这些干涉防止部件58的外侧分别配置有缆线14。这里,在对 弯曲部IO进行弯曲操作时,为了进行弯曲操作而被牵引的缆线14的相 反侧的缆线14随着弯曲操作而被拉向插入部7侦lj。这时,在粗径部15 的内部,缆线14略微产生松弛,但是通过干涉防止部件58,能够防止松 弛的缆线14与在弯曲操作时进退的各工作轴体37 40产生干涉。并且,在图4中,在镜体部8A的粗径部15中,在基板33的左侧空 间内配设有内置于插入部7中的光导纤维13、 CCD电缆21、送水管道 113、送气管道114以及抽吸管道118等。另外,使经由处置具贯通部111插入的处置具贯穿插入到处置具贯 通管道112中,该处置具贯通管道112还用作进行抽吸时的抽吸物的通 道。该处置具贯通管道112通过分叉部119与另外的抽吸管道118连接。 并且,能够将抽吸物从处置具贯通管道112经过分叉部119抽吸到抽吸 管道118中。并且,如图6 (A)、 (B)所示,在驱动源单元8B中,设有作为上下 弯曲操作用的驱动源的第一驱动电动机19a,和作为左右弯曲操作用的驱 动源的第二驱动电动机19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四个方向上的 弯曲为例进行了表示,然而,由于内置于驱动源单元8B中的上下方向的 弯曲操作用的动作单元,和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动作单元具有相同 的结构,因此在这里只说明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动作单元的结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动作单元具有设置在驱动电动机19a的旋 转轴上的驱动小齿轮59和一对驱动轴体60、 61。 一对驱动轴体60、 61 平行地对置配置在驱动小齿轮59的两侧(在图6 (A)、 (B)中,在驱动 小齿轮59的上下)。在这些驱动轴体60、 61上分别设有与驱动小齿轮59 啮合的齿条部60a、 61a。另外,在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端部18上,设有可装卸地与镜体部 8A侧的连接端部16连接的锁定环(lock ring) 62。该锁定环62可绕轴 转动地支承在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端部18上。并且,在锁定环6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可装卸地与镜体部8A侧的 连接端部16的卡合销47卡合的例如凸轮槽63。并且,在连接镜体部8A 与驱动源单元8B时,镜体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 接端部18对顶。此时,镜体部8A侧的卡合销47以插入驱动源单元8B 的凸轮槽63中的状态与凸轮槽63卡合。在该状态下,通过使锁定环62 旋转所希望的旋转角,卡合销47移动到凸轮槽63的终端的锁定位置, 从而,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锁定在连接状态。在连接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时,设定成这样的状态镜体部 8A侧的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7、 38的基端部侧轴端部,与驱 动源单元8B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末端部侧轴 端部的彼此的端面相互抵接,而且同时,左右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 体39、 40的基端部侧轴端部,与驱动源单元8B的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 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末端部侧轴端部的彼此的端面相互抵接。在该状 态下,与驱动源单元8B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 进退动作联动地,工作轴体37、 38也进行进退动作,由此弯曲部10被 向上下方向进行弯曲操作。并且,与驱动源单元8B的左右方向的弯曲操 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进退联动地,工作轴体39、 40也进行进退动 作,由此弯曲部10被左右方向进行弯曲操作。另外,在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端部18与镜体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 的连接部上,分别设有内置于插入部7中的光导纤维13、 CCD电缆21、 送水管道113、送气管道114、抽吸管道118等的各连接端部。并且,在 连接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时,镜体部8A侧的光导纤维13、 CCD电
缆21、送水管道113、送气管道114、抽吸管道118等的各连接端部,分 别可装卸地与驱动源单元8B侧的光导纤维13、 CCD电缆21、送水管道 113、送气管道114、抽吸管道118等的各连接端部连接。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作用。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 的时候,将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连接起来使用。在进行镜体部8A 和驱动源单元8B之间的连接作业时,使镜体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与驱 动源单元8B的连接端部18对接。此时,镜体部8A侧的卡合销47以插 入状态与驱动源单元8B的凸轮槽63卡合。在该状态下,通过使锁定环 62旋转所希望的旋转角,卡合销47移动到凸轮槽63的终端的锁定位置, 从而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锁定为连接状态。并且,在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连接时,设定成这样的状态 镜体部8A侧的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7、 38的基端部侧轴端 部,与驱动源单元8B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末 端部侧轴端部彼此的端面相互抵接,并且同时,左右弯曲操作用的一对 工作轴体39、 40的基端部侧轴端部,与驱动源单元8B的左右方向的弯 曲操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末端部侧轴端部彼此的端面相互抵接。另外,在连接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时的初始状态下,如图6 (A)所示,驱动源单元8B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 以及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各末端部侧轴端部的位 置,保持在配置于大致相等位置上的固定位置上。此时,镜体部8A的弯 曲部10保持成没有弯曲的几乎笔直的直线形状。另外,镜体部8A侧的光导纤维13、 CCD电缆21、送水管道113、送 气管道114、抽吸管道118等的各连接端部,分别可装卸地与驱动源单元 8B侧的光导纤维13、 CCD电缆21、送水管道113、送气管道114、抽吸 管道118等的各连接端部连接。内窥镜1在这样完成了镜体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作业、使 得镜体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下使用。在使用该内窥 镜1时,通过对操作部6的机头28进行操作,来控制内窥镜l的动作。 即,通过操作机头28的操纵杆29a,来对弯曲部10进行远距离的弯曲操
作。另外,通过操作遥控开关29b,来进行与各遥控开关29b的功能相对 应的内窥镜操作。并且,在对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时,对机头28的操纵杆29a向 所希望的操作方向进行倾斜操作。根据该操纵杆29a的倾斜操作而产生 的信号被输入到电动机控制单元5中。另外,在对操纵杆29a进行倾斜 操作时,从电动机控制单元5输出对应于操纵杆29a的倾斜操作的控制 信号,从而使驱动源单元8B内的上下弯曲操作用的驱动电动机19a和左 右弯曲操作用的驱动电动机19b中的至少一方被驱动。在此,在上下弯曲操作用的电动机19a被驱动的情况下,驱动电动 机19a的驱动小齿轮59被驱动旋转。在该驱动小齿轮59旋转时,通过 驱动小齿轮59与齿条部60a、 61a的啮合部, 一对驱动轴体60、 61在轴 向上被驱动进退。这时, 一对驱动轴体60、 61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等 距离的进退动作。例如, 一方驱动轴体60朝向镜体部8A侧进行一定距 离的前进动作,而另一方驱动轴体61朝向远离镜体部8A的方向进行距 离与驱动轴体60的前进距离相等的后退动作。另外,由于镜体部8A侧的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7、 38 的基端部侧轴端部,与驱动源单元8B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驱动轴体 60、 61的末端部侧轴端部彼此的端面相互抵接,因此,与驱动源单元8B 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进退动作联动地,镜体部 8A侧的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7、 38也进行进退动作。这时,例如,如图6 (B)所示,通过朝向镜体部8A侧进行前进动作 的驱动轴体61, 一方工作轴体38被推向前方,并朝镜体部8A的末端侧 进行前进动作。与该工作轴体38的前进动作联动地,第一旋转体35的 小齿轮35a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该小齿轮35a转动时,滑轮35b也和 该小齿轮35a—起转动。因此,如图6 (B)所示,伴随着该滑轮35b向 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动作,巻绕在滑轮35b上的上侧缆线14被向驱动源单 元8B的方向牵引。伴随着该缆线14的牵引操作,弯曲部10被向上下方向进行弯曲操作。 '并且,在小齿轮35a转动时,与该小齿轮35a的转动动作联动地,
工作轴体38相反侧的工作轴体37朝向驱动源单元8B侧进行距离与工作 轴体38的前进距离相等的后退动作。这时,工作轴体37的后退动作与 驱动轴体61的后退动作同步进行,并且同时动作。另外,当左右弯曲操作用的驱动电动机19b被驱动时,左右弯曲操 作用的一对驱动轴体60、 61以大致相同的动作在轴向上被驱动进退。另 外,与各驱动轴体60、 61的进退动作联动地,镜体部8A侧的左右弯曲 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9、 40也进行进退动作。这时,与工作轴体39、 40的进退动作联动地,第二旋转体36的小齿轮36a转动,滑轮36b也与 该小齿轮36a—起转动。因此,伴随着该滑轮36b的转动动作,巻绕在 滑轮36b上的缆线14被向驱动源单元8B的方向牵引,伴随着该缆线14 的牵引操作,弯曲部10被向左右方向进行弯曲操作。并且,能够组合对上述弯曲部10向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和向左右方 向的弯曲操作,使镜体部8A的插入部7的末端结构部11向所希望的方 向弯曲。所以,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 了这样的装卸式内窥镜l,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可装卸地连接,并 且上述镜体部8A具有可插入到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7。这里,在驱动 源单元8B中,设有上下弯曲操作用以及左右弯曲操作用的两个驱动电 动机19a、 19b;和通过各驱动电动机19a、 19b分别沿轴向向相反的方向 进行等距离的进退动作的一对驱动轴体60、 61。另外,在镜体部8A的基 端部的粗径部15的内部,组装有动力传递单元34。该动力传递单元34 将从驱动源单元8B侧供给的弯曲部10的驱动力作为弯曲操作用的缆线 14的牵引力进行传递。在该动力传递单元34中,设有两个(第一、第二) 旋转体35、 36和四个工作轴体37、 38、 39、 40。第一旋转体35具有一 体地旋转的小齿轮35a和滑轮35b,第二旋转体36具有一体地旋转的小 齿轮36a和滑轮36b。第一旋转体35和第二旋转体36分别独立并且可旋 转地轴支承在小齿轮轴42上。并且,对弯曲部10向上下方向进行弯曲 操作的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两根缆线14的基端部侧,以巻绕的状态固定在 第一旋转体35的滑轮35b上,对弯曲部10向左右方向进行弯曲操作的
左右弯曲操作用的两根缆线14的基端部侧,以巻绕的状态固定在第二旋 转体36的滑轮36b上。并且,在第一旋转体35的小齿轮35a的两侧, 平行地对置配置有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7、 38。在这些工作 轴体37、 38上,分别设有与小齿轮35a啮合的齿条部37a、 38a。由此, 构成了这样的齿轮齿条机构通过工作轴体37、 38的齿条部37a、 38a 与小齿轮35a的啮合部,把工作轴体37、 38的直进运动转换成第一旋转 体35的旋转运动。同样,在第二旋转体36的小齿轮36a的两侧,平行 地对置配置有左右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9、 40。在这些工作轴体 39、 40上,分别设有与小齿轮36a啮合的齿条部39a、 40a。由此,构成 了这样的齿轮齿条机构通过工作轴体39、 40的齿条部39a、 40a与小 齿轮36a的啮合部,把工作轴体39、 40的直进运动转换成第二旋转体36 的旋转运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时,设 定成这样的状态镜体部8A侧的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7、 38 的基端部侧轴端部,与驱动源单元8B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驱动轴体 60、 61的末端部侧轴端部的彼此的端面相互抵接,而且同时,左右弯曲 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9、 40的基端部侧轴端部,与驱动源单元8B的 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末端部侧轴端部的彼此的端 面相互抵接。在该状态下,与驱动源单元8B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 驱动轴体60、 61的进退动作联动地,工作轴体37、 38也进行进退动作, 由此,弯曲部10被向上下方向进行弯曲操作。另外,与驱动源单元8B 的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用驱动轴体60、 61的进退动作联动地,工作轴体 39、 40也进行进退动作,由此,弯曲部10被向左右方向进行弯曲操作。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镜体部8A的基端部的粗径部15的内部组 装有这样的机构通过工作轴体37、 38的齿条部37a、 38a与小齿轮35a 的啮合部,把工作轴体37、 38的直进运动转换成第一旋转体35的旋转 运动的齿轮齿条机构;以及通过工作轴体39、 40的齿条部39a、 40a与 小齿轮36a的啮合部,把工作轴体'39、 40的直进运动转换成第二旋转体 36的旋转运动的齿轮齿条机构,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使内窥镜l的 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部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镜体 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部的装卸。并且,图8 (A) (C)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 式对组装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l至图7 (A)、 (B))的装卸式内窥镜 1的镜体部8A的粗径部15内部的动力传递单元34的结构,进行了如下 变更。另外,除此以外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具有相 同的结构,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相同的部分,赋予相 同的符号,并且在这里将省略其说明。艮P,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这样的结构工作轴体37、 38、 39、 40分别配设在两个(第一、第二)旋转体35、 36的各小齿轮35a、 36a 的两侧,在对弯曲部IO进行弯曲操作时,与小齿轮35a、 36a的转动动 作联动地,各小齿轮35a、 36a的两侧的工作轴体37、 38、 39、 40分别 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只在第一、第二旋转体35、 36 的一侧配设了工作轴体37、 3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始终向驱动源单元8B的方向对工作 轴体37、 39施力的螺旋弹簧71。在此,在各工作轴体37、 39的末端部 侧设有细径部72。另外,在基板33上,在第一、第二旋转体35、 36的 弯曲部10侧,突出设置有线圈护套支架73。在该线圈护套支架73上, 形成有使各工作轴体37、 39的细径部72贯通的通孔。并且,螺旋弹簧71以插入的状态配设在各工作轴体37、 39的细径 部72的周围。该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以抵接的状态固定在线圈护套支 架73上,而另一端部以抵接的状态固定在各工作轴部37、 39的、细径 部72与各工作轴体37、 39主体之间的阶梯部上。由此,通过螺旋弹簧 71的弹力,工作轴体37、 39始终被向驱动源单元8B的方向施力。接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l中, 在连接驱动源单元8B与镜体部8A时,在弯曲部10保持在笔直延伸的非 弯曲状态的通常情况下,各工作轴体37、 39保持在图8 (A)所示的中立另外,在对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时,如图8 (B)所示,通过与各
工作轴体37、 39的驱动源单元8B侧的端面抵接的驱动轴体60 (参照图 6 (A)、 (B)),在各工作轴体37、 39克服螺旋弹簧71的弹力而被向镜体 部8A的末端部侧推压的情况下,伴随着此时的各工作轴体37、 39的移 动,小齿轮35a、 36a和滑轮35b、 36b向图8 (B)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在图8(B)中,下侧的缆线14被牵引,弯曲部10例如向上方(或 左方)弯曲。另外,在对弯曲部IO进行弯曲操作时,各工作轴体37、 39受到螺 旋弹簧71的弹力的作用,从而始终与驱动轴体60的末端部侧的端面抵 接,因此,如图8 (C)所示,在各工作轴体37、 39向驱动源单元8B侧 移动了的情况下,伴随着各工作轴体37、 39的移动,小齿轮35a、 36a 和滑轮35b、 36b向图8 (C)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图8 (C) 中,上侧的缆线14被牵引,弯曲部10例如向下方(或右方)弯曲。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得到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实 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镜体部8A的粗径部15的动力传递单元34的 结构变更为这样的结构将工作轴体37、 39只配设在第一、第二旋转体 35、 36的一侧,而且设有始终向驱动源单元8B的方向对工作轴体37、 39施力的螺旋弹簧71。在此,如果仅在第一、第二旋转体35、 36的一 侧配设工作轴体37、 39,则在驱动轴体60向驱动源单元8B侧移动了的 情况下,不能根据该驱动轴体60的动作使工作轴体37、 39向驱动源单 元8B侧移动。因此,通过螺旋弹簧71对各工作轴体37、 39施力,以使 工作轴体37、 39始终与驱动轴体60的末端部侧的端面抵接,由此,在 驱动轴体60向驱动源单元8B侧移动了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该驱动轴体 60的动作使工作轴体37、 39向驱动源单元8B侧移动。其结果,在本实 施方式中,小齿轮35a(36a)—体地构成巻绕缆线14的滑轮35b(或36b), 通过设有与小齿轮35a (36a)啮合的齿条部37a (或39a)的一个工作轴 体37 (或39),来使小齿轮35a (或36a)与滑轮35b (或36b)旋转,并 且通过巻绕缆线14能够进行弯曲操作,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参 照图3)相比,能够提供一种部件数量少、结构更简单且廉价的装卸式内 窥镜1的镜体部8A。
并且,图9 (A) (C)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 组装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7 (A)、 (B))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 镜体都8A的粗径部15内部的动力传递单元34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更。 另外,除此以外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具有相同的结 构,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 号,在这里将省略其说明。艮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8 (A) (C)) 一 样,只在第一、第二旋转体35、 36的一侧配设工作轴体37、 39。而且在 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工作轴体37、 39的驱动源单元8B侧的轴端部,设 有由环状的凹部形成的阶梯部(卡合部)81。另外,如图9 (B)所示, 在驱动源单元8B侧的驱动轴体60上,设有与各工作轴体37、 39的阶梯 部81对应的阶梯形状的缺口部82。并且,在连接驱动源单元8B和镜体 部8A时,如图9(C)所示,通过使各工作轴体37、 39的阶梯部81与驱 动轴体60的缺口部82可装卸地卡合,形成了防止工作轴体37、 39从驱 动轴体60脱出的防脱部。接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l中, 在驱动源单元8B和镜体部8A连接之前,如图9 (A)所示,各工作轴体 37、 39的阶梯部81和驱动轴体60的缺口部82保持为分离的状态。然后,在连接驱动源单元8B和镜体部8A时,如图9 (C)所示,使 各工作轴体37、 39的阶梯部81与驱动轴体60的缺口部82可装卸地卡 合。此时,各工作轴体37、 39的阶梯部81与驱动轴体60的缺口部82 之间以成钩状挂住的状态固定。从而,在各工作轴体37、 39的阶梯部81 与驱动轴体60的缺口部82之间卡合的状态下,即使各工作轴体37、 39 以及驱动轴体60沿轴向移动,两者的卡合状态也不会解除。根据这种结构,在驱动轴体60向镜体部8A侧移动时,驱动轴体60 的缺口部82的内侧端部与各工作轴体37、 39的驱动源单元8B侧的端部 抵接,从而使各工作轴体37、 39向镜体部8A的末端方向移动。随着这 时的各工作轴体37、 39的移动,小齿轮35a、 36a和滑轮35b、 36b向图 9 (A)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在图9 (A)中,下侧的缆线14被牵 弓l,使得弯曲部io例如向上方(或左方)弯曲。并且,在驱动轴体60向驱动源单元8B侧移动时,与各工作轴体37、 39的阶梯部81卡合的驱动轴体60的缺口部82的端面,牵引各工作轴体 37、 39的阶梯部81,使各工作轴体37、 39向驱动源单元8B侧移动。随 着此时的各工作轴体37、 39的移动,小齿轮35a、 36a和滑轮35b、 36b 向图9 (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图9 (A)中,上侧的缆线14 被牵引,弯曲部10例如向下方(或右方)弯曲。所以,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获得如下效果。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使 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镜体部8A的粗径部15的动力传递单 元34的结构为这样的结构只在第一、第二旋转体35、 36的一侧配设 工作轴体37、 39,并且在各工作轴体37、 39的驱动源单元8B侧的轴端 部设置阶梯部81,在驱动源单元8B侧的驱动轴体60上设置呈阶梯形状 的缺口部82,由此,在连接驱动源单元8B和镜体部8A时,如图9 (C) 所示,使各工作轴体37、 39的阶梯部81与驱动轴体60的缺口部82可 装卸地卡合,从而形成防止工作轴体37、 39从驱动轴体60脱出的防脱 部。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参照图3)相比,能够提供一种部件 数量少、结构更简单且廉价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镜体部8A。并且,图10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 手动式驱动力产生单元91,来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7(A)、 (B))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驱动源单元8B中设置的电动式驱动力产生单 元19。另外,除此以外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具有相 同的结构,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相同的部分,赋予相 同的符号,在这里将省略其说明。艮P,在本实施方式的手动式驱动力产生单元91中,在驱动源单元8B 的侧面设有上下弯曲操作用的操作旋钮101和左右弯曲操作用的操作旋 钮102。这些操作旋钮101、 102分别独立且可旋转地轴支承在同一个轴上。 .在驱动源单元8B的内部,内置有未图示的弯曲驱动机构,该弯曲驱 动机构将各操作旋钮101、 102的操作力转换成驱动轴体6Q、 61沿轴向
的在直进方向上的后退动作。并且,在连接镜体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时,随着对镜体部8A侧的 各操作旋钮101、 102的旋转操作, 一对驱动轴体60、 61分别向相反的 方向进行等距离的进退动作。另外,由于镜体部8A侧的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7、 38 的基端部侧轴端部,与驱动源单元8B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驱动轴 体60、 61的末端部侧轴端部的彼此的端面相互抵接,因此与驱动源单元 8B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驱动轴体60、 61的进退动作联动地,镜体 部8A侧的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对工作轴体37、 38也进行进退动作。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与工作轴体37、 38的进退动作联动地, 第一旋转体35的小齿轮35a (或第二旋转体36的小齿轮36a)转动,在 该小齿轮35a (或36a)转动时,滑轮35b (或36b)也和该小齿轮35a(或36a) —起转动。因此,伴随着该滑轮35b (或36b)的转动动作, 巻绕在滑轮35b (或36b)上的缆线14被向驱动源单元8B的方向牵引。 伴随着对该缆线14的牵引,弯曲部10被进行弯曲操作。从而,在上述结构中,由于组装在装卸式内窥镜1的镜体部8A的粗 径部15的内部的动力传递单元3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 窥镜1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 系统整体的示意结构图。本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参 照图1至图7 (A)、 (B))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镜体部8A的结构进行如下 变更。另外,除此之外的部分,与实施方式1的装卸式内窥镜1具有相 同的结构,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相同的部分,赋予相 同的标号,在这里将省略其说明。艮P,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镜体部8A的插入部7 内部的处置具贯通管道112、送水管道113、送气管道114等管道类部件。并且,在操作部6的机头28上,配设有用来远距离对弯曲部10进 行弯曲操作的操纵杆29a和其他多个遥控开关2%等。并且,通过操作机头28的操纵杆29a,可对弯曲部10远距离进行弯
曲操作。并且,通过操作遥控开关29b,可进行对应于各遥控开关29b的 功能的内窥镜操作。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 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对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其它特征性技术内容进行如下附记。(附记1) 一种内窥镜装置,是用于进行弯曲操作的操作部与镜体 部能够装卸的内窥镜装置,所述镜体部包括末端部、弯曲部、插入部 以及与操作部的连接部,所述内窥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连接部可旋转 地设置有小齿轮,该小齿轮上一体地设有巻绕缆线的巻绕部件,通过齿 条与小齿轮对置地设置的一对轴部件沿轴向的移动,来使小齿轮转动, 以进行弯曲操作。(附记2)根据附记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了沿移 动方向引导一对轴部件的导向部件。(附记3)—种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附记2所述的导向部件由这样的导向部件构成在一对轴部件的齿条相反侧,设有沿移动方向延 伸的狭缝,并且该导向部件设有与狭缝卡合的突起部。(附记4) 一种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附记2所述的导向部件由这样的导向部件构成 一对轴部件设有从齿条部向小齿轮侧突出的端部,并且该导向部件以可滑动的方式引导一对轴部件端部。(附记5)根据附记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防止缆线从缆线巻绕部件松弛的防松部件。(附记6)根据附记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防止缆线与一对轴部件产生干涉的干涉防止部件。(附记7)根据附记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部 件具有硬性或软性的插入部主体。(附记8) —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入部,其具有连接 多个弯曲件而构成的弯曲部,该插入部可以插入到体腔内;设置在上述 插入部的基端侧的基部;相对于上述基部可以装卸的主体部;动作单元, 其设置于上述主体部,并且可沿直进方向动作;动作部件,其设置于上
述基部,并且根据上述动作单元的动作进行直进动作;旋转体,其设置 于上述基部,并将上述动作部件的直进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以及缆线, 其末端侧与上述弯曲部连接,并且巻绕在上述旋转体上,上述缆线根据 巻绕量使上述弯曲部弯曲。(附记9) 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入部,其具有连接 多个弯曲件而构成的弯曲部,该插入部可以插入到体腔内;设置在上述 插入部的基端侧的基部;相对于上述基部可以装卸的主体部;转动单元, 其设置于上述主体部,并且可进行旋转动作;第一动作部件,其设置于 上述主体部,并且根据上述转动单元的转动进行直进动作;第二动作部 件,其设置于上述基部,根据上述第一动作部件的动作来进行直进运动; 旋转体,其设置于上述基部,并将上述第二动作部件的直进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以及缆线,其末端侧与上述弯曲部连接,并且巻绕在上述旋 转体上,上述缆线根据巻绕量使上述弯曲部弯曲。(附记IO)根据附记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二动作 部件,该第二动作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动作部件抵接的抵接部,该第二 动作部件借助于上述第一动作部件的直进动作时的推压力而进行直进动 作。(附记ll)根据附记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二动作 部件,该第二动作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动作部件卡合的卡合部,该第二 动作部件通过传递上述第一动作部件的直进动作而动作。(附记12)根据附记8或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 一动作部件或上述第二动作部件上形成有齿条部,并且在上述旋转体上 形成有与上述齿条部啮合且根据齿条部的进退而转动的小齿轮。本实用新型在使用驱动源单元装卸式内窥镜的技术领域和制造该内 窥镜的技术领域中有效,其中,所述驱动源单元装卸式内窥镜中,内置 有驱动力产生单元的驱动源单元通过装卸部可装卸地与插入部的基端部 接合,所述驱动力产生单元对配置在内窥镜插入部的末端侧的弯曲部进 行弯曲操作。
权利要求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弯曲部,其配置在上述插入部的末端部侧,是连接多个弯曲件而构成的;缆线,其末端侧与上述弯曲部连接,基端部侧向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侧延伸,该缆线是上述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用的缆线;连接部,其设置在上述插入部的基端侧;旋转体,其可旋转地轴支承在上述连接部上,并且在该旋转体上以卷绕的状态固定有上述缆线的基端部侧;动力传递单元,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并具有可在直进方向上动作的工作轴体,该动力传递单元将上述工作轴体的直进运动转换成上述旋转体的旋转运动;驱动源单元,其可装卸地与上述连接部连接,并且具有产生使上述弯曲部弯曲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产生单元;动作单元,其设置在上述驱动源单元中,具有可以在直进方向上动作的驱动轴体,在上述驱动源单元与上述连接部连接时,该动作单元根据上述驱动轴体的动作来使上述工作轴体进行直进运动,其中,上述驱动轴体是在直进方向上进行动作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工作轴体具有可装卸地与上述驱动轴体卡合的卡合部,并且具有在连接上述驱动源单元与上述连接部时防止上述工作轴体从上述驱动 轴体脱出的防脱部。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体具有小齿轮, 上述工作轴体具有与上述小齿轮啮合的齿条部, 上述动力传递单元具有齿轮齿条机构,该齿轮齿条机构具有上述齿条部和上述小齿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窥镜,其中弯曲部(10)配置在插入部(7)的末端部侧,末端部与弯曲部连接的弯曲操作用缆线(14)的基端部侧以卷绕的状态固定在旋转体(35、36)上,旋转体可转动地轴支承在插入部的基端侧的粗径部(15)上,并且,在粗径部中设置有动力传递单元(34),该动力传递单元将可在直进方向上动作的工作轴体(37~40)的直进运动转换成旋转体的旋转运动,另外,将驱动源单元(8B)可装卸地连接在插入部的基端侧的粗径部上,在该驱动源单元中设有动作单元,在驱动源单元与插入部的基端侧的粗径部连接时,该动作单元根据通过驱动力产生单元(19)的驱动力而沿直进方向动作的驱动轴体(60、61)的动作,使工作轴体进行直进运动。
文档编号G02B23/24GK201015585SQ20062011708
公开日2008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4日
发明者上野晴彦, 中村周至, 佐藤有亮, 池田裕一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