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描述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和作为图像读取单元的扫描器的图像形成设备广为所知。例如,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65188揭示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支撑于图像形成单元上方的扫描器、构造成将纸张从图像形成单元后侧排出到前侧的排出单元,以及堆叠由排出单元排出的纸张的纸张排出盘。扫描器和纸张排出盘可以独立转动以便于在图像形成单元内部进行维护操作.
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242267揭示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支撑于图像形成单元上方的扫描器、构造成将纸张从图像形成设备后侧排出到前侧的排出单元,以及堆叠由排出单元排出的纸张的纸张排出盘。扫描器和纸张排出盘整体转动以便于在图像形成单元内部进行维护操作.
日本专利No.3356172揭示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可转动地支撑在图像形成单元上方因此在图像形成单元与其之间形成用于排出纸张的空间的扫描器,以及构造成将纸张从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排出到后侧的排出单元。该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可以转动以便消除卡纸故障的前侧部件。
在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65188和No.2005-242267揭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排出单元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后侧,纸张从后侧排出并堆叠在前侧。由此,较短的纸张排出到纸张排出盘的中部或后侧,因此不方便从纸张排出盘中取出。
在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65188揭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更换耗材的操作比较麻烦,例如先要支起扫描器然后打开纸张排出盘。此外,这种结构增加了图像形成设备零件的数目从而增加了成本。
在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242267揭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扫描器和纸张排出盘构造成整体转动。通过这种结构,即使当纸张存在于纸张排出盘上时,在图像形成设备内部仍然可以进行维护操作。然而,该图像形成设备需要压紧构件用于将纸张压在纸张排出盘上,防止当扫描器和纸张排出盘转动时纸张从纸张排出盘上掉落。这样的压紧构件增加了成本,并且限制堆叠在扫描器和纸张排出盘之间有限空间内的纸张的尺寸(在纸张排出方向上的长度)和数目。结果,不能获得小型化的图像形成设备。
在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65188和No.2005-242267揭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纸张传送到图像形成设备的后侧,然后排出到纸张排出盘上。因此,如果在图像形成设备内发生卡纸故障,必须打开后盖才能消除卡纸故障。由此,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后面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以便打开后盖。
同时,日本专利No.3356172揭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排出单元位于设备的前侧,从而纸张从前侧排出并堆叠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后侧。这种结构要求麻烦的维护操作。例如,为了更换耗材,需要从打开的前盖将耗材前面的传送单元从图像形成单元中取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常规技术中的各种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在记录媒介上形成图像并设在设备主体中的图像形成单元;可枢轴转动地安装到设备主体上并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的框架构件,该框架构件在关闭位置关闭设备主体,在打开位置使图像形成单元从设备主体暴露;读取原始图像并位于设备主体上方的读取单元;具有用于堆叠从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的记录媒介的堆叠表面并位于设备主体和读取单元之间的堆叠构件;用于在框架构件处于关闭位置时将框架构件锁定到设备主体上的锁定构件;和构造成松开锁定构件以便将框架构件从设备主体上解锁并位于堆叠表面上的操作构件。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文关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前述的以及其他的目标、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透视图;图2是该图像形成设备的详细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是图2中所示的自动文档馈送器和图像读取装置的详细的示意性侧视图;图4是打开的图像读取装置的透视图;图5是上框架打开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透视图;图6是图像形成设备的透视图;图7是图像形成设备的透视图;图8是上框架打开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垂直方向剖视图;图9是前盖打开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垂直方向剖视图;以及图10是处于前盖的一部分打开的状态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垂直方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透视图。图2是该图像形成设备的详细的示意性侧视图。
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是带扫描器的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图像形成单元2、纸张馈送单元20,以及图像读取装置30。图像形成单元2容纳于设备主体1内部的中心位置。纸张馈送单元20位于图像形成单元2的下方并馈送纸张,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在每页纸张上形成图像。图像读取装置30位于图像形成单元2的上方并作为扫描器。
图像形成单元2包括多个呈鼓形的感光器3a、3b、3c和3d,每个感光器都作为图像载体。不同颜色的图像在感光器3a至3d上形成。在如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感光器3a至3d的每个表面上形成黄色、青绿色、品红色以及黑色的每一种色粉图像。感光器3a至3d按预定的间隔平行地互相分开设置。在感光器3a至3d下方,中间转印带4作为中间转印媒介设置成面向感光器3a至3d。虽然鼓能作为中间转印媒介使用,但中间转印带4被解释为绕多个支撑辊5和6延伸的环带。中间转印带4以如图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被驱动。
图像形成单元2围绕感光器3还包括充电器7、光学扫描单元(激光扫描单元)8、显影单元9、转印单元10以及清洁单元11。充电器7对感光器3的表面充电。光学扫描单元8向每个感光器3的表面照射基于图像信息的激光束。每个显影单元9使通过照射形成在对应的一个感光器3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成为可见图像。每个转印单元10面对对应的一个感光器3,中间转印带4位于两者之间。当静电潜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上后,每个清洁单元11清除和收集对应的一个感光器3表面上的残留色粉。
为了形成图像,首先,感光器3被驱动按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充电器7对感光器3的表面按预定的极性充电。接着,光学扫描单元8向经充电的表面照射基于图像信息的激光束,从而在感光器3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随后由显影单元9显影成可见的色粉图像,并且结果的色粉图像通过转印单元10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上。
为了形成彩色图像,在每个感光器3上进行上述操作以在感光器3a至3d上形成黄色、青绿色、品红以及黑色的色粉图像。彩色色粉图像被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上并在其上重叠。图像形成单元2进一步包括与支撑辊6面对的第二转印辊12,中间转印带4位于两者之间。
纸张馈送单元20包括纸张盘21、纸张馈送辊22、摩擦垫23以及再传送路径24。纸张盘21作为纸张贮存单元,用于堆叠诸如打印纸或树脂薄膜等的纸张S。纸张馈送辊22从纸张盘21逐张馈送堆叠的纸张S。摩擦垫23作为分离单元,将从纸张盘21馈送的重叠的多张纸张S分离。再传送路径24用于双面打印。如图10所示,可将纸张盘21以箭头P所示的方向从设备主体1中拉出,从而为纸张盘21补充纸张。当纸张盘21向前拉出时,摩擦垫23和再传送路径24与纸张盘21一起拉出设备主体;然而,纸张馈送辊22仍然留在设备主体1内。
由纸张馈送单元20馈送的纸张S向阻止辊13传送,纸张的边缘接触静止的阻止辊13从而纸张S能处于经调整的位置。此后,阻止辊13重新开始旋转,将纸张S发送到包括第二转印辊12的第二转印单元,这样中间转印带4上形成的彩色色粉图像与纸张S在第二转印单元适当地重叠。
由第二转印单元在其上转印色粉图像的纸张S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4,定影单元14用于将未定影的图像定影。此后,纸张S被排出到设备主体1上方的纸张堆叠单元40。在色粉图像被转印之后,带清洁器15将中间转印带4表面的残余色粉清除。
下文参照图3对图像读取装置30进行描述。
在图像读取装置30的上表面上设置了开缝玻璃(第一读取位置)72和接触玻璃(第二读取位置)73。在开缝玻璃72和接触玻璃73的下方设置了用作图像读取单元的曝光灯74和第一镜面75。为了读取接触玻璃73上的原件,曝光灯74和第一镜面75从图3所示的左侧移动到右侧(第一读取模式)。为了读取开缝玻璃72上的原件,曝光灯74和第一镜面75在开缝玻璃72下方保持静止。在用曝光灯74读取原件的表面之后(第二读取模式),反射光束通过第一镜面75和透镜组(未显示)聚焦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的图像形成元件上,从而像前面所知那样在图像形成元件上形成图像。
在图像读取装置30上设置了自动文档馈送器76(下文称“ADF”)。ADF 76包括在读取接触玻璃73上的原件表面时作为白平衡的白色参照以及将原件压靠在接触玻璃73上的反射板77。ADF 76用铰链78可枢轴转动地附接到图像读取装置30上,从而可以相对于图像读取装置30打开或关闭。
在ADF 76上设置了用于放置由多张原件堆成的纸张堆O的纸张台76。引导辊80构造成与纸张堆O接触和从纸张堆O分离,当纸张堆O通过引导辊80馈送后,纸张堆O中的原件由分离带81和分离阻止辊82逐张分离。分离带81以一定的角度θ按压和接触分离阻止辊82。
分离带81绕驱动辊85和被驱动辊86延伸。被驱动辊86由弹簧90偏置,因此,向分离带81施加一定的张力。以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使驱动辊85旋转的单向离合器91设置于驱动辊85和轴85a之间。分离带81也以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以这样的方式,分离带81和分离阻止辊82之间的纸张堆O最上面的原件与其他原件分离。
被分离的原件由第一传送辊93和由第一传送辊93驱动的被驱动辊94反转并沿反转路径95传送到开缝玻璃72上。
原件在由第一传送辊93和被驱动辊94保持的同时被传送到开缝玻璃72,然后通过被反转纸张导轨99传送到纸张排出路径100从而将原件抬起。在开缝玻璃72上方设置了在从开缝玻璃72上的原件读取图像时作为白平衡的白色参照的反射导向板101。
在被传送到纸张排出路径100后,原件在由第二传送辊102(驱动构件)和由第二传送辊102驱动的被驱动辊103(传送构件)保持的同时被继续传送。然后原件由纸张排出辊104和由纸张排出辊104驱动的被驱动辊105保持,从而被排出到外面的外盖107上。压板108设置在反射板77上,当ADF 76关闭时,反射板77覆盖接触玻璃73。压板108将接触玻璃73上的原件压靠在接触玻璃73上。
下面说明ADF 76的操作。纸张堆O被置于纸张台79上并使分别带有图像的原件表面面朝上。一旦按下开始按钮,压板84将纸张堆O压靠向导引辊80,从而导引辊80将纸张堆O传送到分离带81上。分离带81和分离阻止辊82将最上面的原件与其他原件分离。然后被分离的原件通过第一传送辊93和被驱动辊94沿反转路径95传送到开缝玻璃72上。原件表面的图像由曝光灯74、第一镜面75等读取。图像被读取以后,原件在纸张排出路径100上由第二传送辊102和被驱动辊103传送,然后由纸张排出辊104和被驱动辊105排出到外盖107上。
图像读取装置30由支撑单元50支撑在设备主体1上方,支撑单元50位于两者之间,将在后面描述。用于控制图像读取装置30和图像形成单元2的控制面板16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侧,该侧被认为是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从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看,原件被从左到右传送和扫描。用户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操作图像读取装置30,也就是说,用户在前侧放置原件和移走已读取的原件。纸张S从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排出到后侧,也就是排出到纸张堆叠单元40。
在设备主体上方设置作为上框架构件的上框架18。上框架18支撑作为纸张堆叠单元40的纸张堆叠表面41的上盖。包括沿上框架18的左右边缘设置的两个支撑构件51和52的支撑单元50支撑上框架18上的图像读取装置30。因为靠近上框架18的后边缘没有设置支撑构件,即使其长度比纸张堆叠表面41的前后长度更长的长纸张也能被保持在纸张堆叠表面41上,此时长纸张的一部分悬在纸张堆叠表面41外的后侧。位于纸张堆叠单元40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30导致较少的光线照射到纸张堆叠表面41上。然而,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因为其后侧边缘上没有设置支撑持构件,能使更多的光线照射到纸张堆叠表面41上。
上框架18支撑位于其下方且作为图像形成单元2的一部分的光学扫描单元8。上框架18能绕图像形成设备后侧边缘的铰链17向上摆动从而打开或关闭。通过在图像形成设备前侧进行操作,上框架18和ADF 76绕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后侧的枢转轴枢轴转动从而打开和关闭。
下面描述的用作锁定单元的锁定杠杆60将上框架18锁定到设备主体1上。一旦锁定杠杆60将上框架18从设备主体1上解锁,上框架18可连同上框架18,上框架18下方的光学扫描单元8、图像读取装置30,以及支撑图像读取装置30的支撑构件51和52一起被打开,如图5和图8所示。相应地,用户可以容易地到达图像形成单元2内部并方便地进行维护工作。图5描绘了将图像形成单元2的相关单元通过设备主体1的打开部分从设备主体1中取出的状态,这些相关单元诸如感光器3、充电器7、显影单元9以及清洁单元11。
当上框架18打开时,纸张堆叠表面41的后侧边缘面朝下。换句话说,如果纸张S堆叠并留在纸张堆叠表面41上并且上框架18被错误地打开,则纸张S会从纸张堆叠表面41的后侧掉落。通过向上框架18的后侧边缘设置支撑单元50,可以阻止纸张S掉落。然而,长的纸张接触上框架18后侧边缘上的支撑单元50,纸张S无法正确地堆叠。
为了将纸张S正确地堆叠在纸张堆叠表面41上,在纸张堆叠表面41上设置操作单元61,其设置的位置可使堆叠的纸张S盖住操作单元61,该操作单元61松开锁定杠杆60从而使上框架18摆动。每个锁定杠杆60在一端具有操作单元61,在另一端具有锁定爪62。锁定爪62与设备主体1的凸起64接合。锁定杠杆60绕销63枢轴转动。操作单元61呈板状并沿纸张堆叠表面41延伸。纸张堆叠表面41上形成呈扇形的凹进部44,可以使用户操作该操作单元61。为了打开上框架18,用户将手插入凹进部44并支起操作单元61,从而使锁定杠杆60绕销63顺时针枢轴转动,锁定爪62与凸起64解除接合。此后,将操作单元61支起得更高,使上框架18沿与ADF 76摆动相同的方向绕铰链17摆动。
因为操作单元61位于堆叠纸张S的纸张堆叠表面41上,用户在打开上框架18时能注意到纸张S存在与否。以这样的方式,当纸张堆叠表面41堆叠纸张S时,可以防止打开上框架18。
在这种包括位于纸张堆叠单元40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30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与图像读取装置30不位于纸张堆叠单元40上方的情况比较,用户不能容易地看到纸张堆叠单元40并容易地从纸张堆叠单元40中取出纸张S。为了解决上述不方便之处,如图1所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的图像读取装置30和设备主体1之间形成较大的开口部分42。开口部分42的宽度比排出到纸张堆叠表面41上的纸张S的宽度大,因此,纸张S能方便地从纸张堆叠表面41上取出。此外,图像读取装置30在其前侧的下角形成第一倾斜部分33,同时在控制面板16的上部形成第二倾斜部分19,这样增加了开口部分42的空间。具体地,第二倾斜部分19的倾斜使开口部分42的空间向外增加,容许用户方便地将手伸入开口部分42从纸张堆叠表面41上将纸张S取走。第一倾斜部分33象上述一样倾斜,或者只要能使开口部分42的空间增大,第一倾斜部分33和第二倾斜部分19可以是任何形状。
下面描述纸张S的可接近性。
具有比纸张堆叠表面41更低的表面的切除部分43形成于纸张堆叠单元40的右上部以改进纸张堆叠表面41上的纸张S的可接近性。切除部分43的右部有具有向上坡度的表面,该倾斜表面朝向纸张从图像形成单元2排出方向的上游。除了开口部分42之外,切除部分43也容许手大的用户容易地从图像形成设备的侧面取出纸张S。虽然该实施例的切除部分43形成于右上部,但切除部分43也可以形成于左上部而达到同样的效果。
如图7所示,支撑构件51和52是不对称的。与切除部分43对应的支撑构件52(从前面看位于右侧)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支撑构件51(从前面看位于左侧)的长度小。具体地,图6中所示的支撑构件51的长度L1与图1中所示的支撑构件52的长度L2满足L1<L2。由于这样的配置,纸张S可以方便地从纸张堆叠表面41中取出。此外,光从切除部分43照射,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纸张堆叠表面41上的纸张S。虽然具有一定重量的ADF 76设置在支撑单元50上,由于支撑构件52具有较大长度并支撑ADF76,就能保证支撑单元50的强度。
凹进部分44容许用户方便地提起操作单元61,并提供使用户能伸进手指取出纸张S的空间。因为每张纸张S都以其中心线与参考中心线一致的方式排出,所形成的凹进部分44相对于参考中心线对称。由于凹进部分44的宽度比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纸张的宽度大,用户可以将手指伸进凹进部分44从纸张堆叠表面41上拿起例如明信片大小的排出的纸张S。
下面对锁定杠杆60进行详细描述。
在纸张堆叠表面41上,操作单元61设置在其表面呈一定坡度使纸张堆叠表面41接收排出的纸张S的部分上。操作单元61的上表面不高于纸张堆叠表面41上表面。因此,当排出的纸张S在倾斜表面上滑下时,防止纸张S的后缘接触操作单元61,也防止纸张S堆叠在不同的位置。或者,为了达到相同的效果,操作单元61可以设置在纸张S的后缘到达的部分中在纸张S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纸张堆叠表面41的一部分上。对于纸张S靠自重落在纸张堆叠表面41上的图像形成设备,操作单元61可以设置在靠近排出纸张S的排出口的地方。
如图1和图6所示,由于操作单元61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30的前侧边缘之前位置的倾斜表面上,从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可以很容易看见操作单元61。当排出的纸张S处在纸张堆叠表面41上时,一旦排出的纸张S被从纸张堆叠表面41上拿走,就可以看见操作单元61。
图像形成单元2和图像读取装置30(ADF 76)被设置成使纸张S从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的方向(从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到后侧)与图像读取装置30的次扫描方向(原件被传送的方向)垂直。如图2所示,设备主体1的前侧表面在图像读取装置30和支撑单元50之前,而控制面板16在设备主体1的上前部。由于这样的结构,开口部分42的空间可以足够大,从而可从上方容易地看见排出的短纸张和操作单元61,并因此提高操作单元61的可操作性。
如图9所示,前盖35用铰链36可枢轴转动地附接到设备主体1上,以便相对于设备主体1关闭和打开。通过打开前盖35,用户可以对中间转印带4、用过的色粉瓶65和定影单元14的各个单元进行诸如更换等的维护操作,还能够移走在设备主体1的纸张传送路径中卡住的纸张。
如图10所示,前盖35具有用于将纸张盘21插入设备主体1中的开口37。通过开口37,可以将纸张盘21附接到设备主体1中或者从中取下,也可以将其拉到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这样,用户可以从设备主体1的前侧进行零件的维护和更换以及清除卡纸故障。因此,在后侧不必具有进行此类操作的空间,可以减少该设备安装所需的区域范围。这样就能提供高可用性低成本的设备。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用户可以容易地从纸张堆叠单元40取走纸张和方便地从前侧操作ADF 76。此外,用户能够从前侧进行诸如清除卡纸故障、维护以及更换设备主体1中的各个部件等的操作。由于此原因,即使因为图像形成设备安装位置的局限性用户不能到达图像形成设备的后侧、右侧和左侧,用户也能够充分使用该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对设备进行充分的维护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防止纸张从图像形成设备上掉落。此外,可以清楚地看见操作单元。而且,纸张可以适当地堆叠。因此,提高了图像形成设备的可操作性。
虽然相对于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完备和清晰的描述,但附后的权利要求并不因此受到限制,而应该被解释成对于可由熟练掌握该技术的人员实现的落入本文阐明的基本原理范围中的所有修改和替代结构的体现。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媒介上形成图像并设在所述设备主体中;可枢轴转动地安装到所述设备主体上以便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的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关闭所述设备主体,并且在所述打开位置从所述设备主体露出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读取原始图像的读取单元,该读取单元位于所述设备主体上方;堆叠构件,该堆叠构件具有用于堆叠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的记录媒介的堆叠表面,且所述堆叠构件位于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读取单元之间;锁定构件,当所述框架构件处于关闭位置时该锁定构件将所述框架构件锁定到所述设备主体;和操作构件,该操作构件构造成松开所述锁定构件以使所述框架构件从所述设备主体解锁,且所述操作构件位于所述堆叠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表面包括沿所述记录媒介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的方向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控制面板,该控制面板接收输入以控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读取单元,且所述控制面板位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第一侧部上,开放空间,该开放空间由所述堆叠表面和所述读取单元限定以允许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排出的所述记录媒介可从所述堆叠构件取出,且所述开放空间位于所述第一侧部上,其中所述记录媒介从所述第一侧部排出到与所述第一侧部相对的第二侧部,且所述操作构件位于所述倾斜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单元具有从所述设备主体的边缘凹进的边缘,且所述操作构件位于所述读取单元的边缘在所述记录媒介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排出的方向上的上游。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表面具有当所述记录媒介被排出到所述堆叠表面上时与所述记录媒介的后缘相接触的部分,且所述操作构件位于该部分在所述记录媒介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排出的方向上的下游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允许所述记录媒介被排出到所述堆叠表面的排出口,且所述操作构件位于所述排出口附近。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表面包括用于插入手指以操作所述操作构件的凹进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进部分具有比所述操作构件的宽度更大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包括用光照射图像载体的光学扫描单元,且当框架构件枢轴转动到所述关闭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时,所述读取单元和所述光学扫描单元随着所述框架构件一起枢轴转动。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当所述框架构件处于打开位置时被打开的部分,且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当所述框架构件处于打开位置时通过所述部分可从所述设备主体上拆卸的部件。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接收输入以控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读取单元的控制面板,且所述控制面板位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第一侧部上;第一支撑构件,该第一支撑构件从与所述第一侧部正交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的第三侧部支撑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和第二支撑构件,该第二支撑构件从与所述第三侧部相对的第四侧部支撑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从而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和所述堆叠构件之间形成空间,其中所述空间在所述第一侧部和与所述第一侧部相对的第二侧部上开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在所述记录媒介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长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构件包括比其他部分低的部分,且所述堆叠构件位于所述第三侧部。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构件包括具有沿所述记录媒介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的方向向下倾斜的表面,且所述堆叠构件位于所述第三侧部。
全文摘要
上框架构件可枢轴转动地附接到设备主体上以便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当上框架构件处在关闭位置时设备主体关闭,当上框架构件处在打开位置时设备主体打开以暴露图像形成单元。当上框架构件处于关闭位置时锁定构件将上框架构件锁定到设备主体上。位于堆叠表面上的操作构件松开锁定构件以将上框架构件从设备主体上解锁。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082794SQ20071010982
公开日2007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30日
发明者南野茂夫, 高桥卓二, 白木孝昌, 萩原尚明, 安藤贵之, 太田佳秀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