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9782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因具有低辐射性、体积轻薄和耗电低等特点,且 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创新,种类日益繁多,被广泛应用于手机、 个人数字助理、便携式数字视讯光盘播放器、笔记本电脑、个人电 脑和电视等电子产品。然而,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具有发光特 性,所以必须配合一 背光模组才能达到显示效果。
随着人们日益追求薄型化、轻型化的电子产品,采用省去背光 模组中的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渐成为电子产品的主流。
请参阅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该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 一 液晶面才反110和 一 与该液晶面4反110相 邻的背光模组120。
该背光模组120包括一光学膜片组130、两个光源组140、 一反 射片150和一背框160。该背框160包括一底板161和多个与该底 板161相接的侧壁162。该反射片150邻近该背框160的底板161 设置。该光学膜片组130自下而上依序包括一下扩散片131、 一棱 镜片132和一上扩散片133,该下扩散片131与该反射片150相对 设置,该上扩散片133邻近该液晶面板110设置,该棱镜片132介 于该下扩散片131与该上扩散片133之间。该光源组140包括一光 源141和一光源罩142。该光源罩142包括多个侧壁(未标示)。
请参阅图2,是该液晶显示装置100组装后的局部剖面及光路 示意图。该下扩散片131与该反射片150相对设置而界定一截面为 矩形的空间(图未示)。该两个光源组14(K分别设置在该截面为矩形的空间的两侧且分别邻近该背框160的两个相对侧壁162设置。该 光源罩的多个侧壁形成一收容空间(未标示)和一开口 (未标示),该开 口朝向该截面为矩形的空间,该收容空间用来收容该光源141并反 射光束到该截面为矩形的空间。
该光源组140发出 一 第 一 光束进入该截面为矩形的空间后直接 入射到或经该反射片150反射后再入射到该下扩散片131的边缘区 域,第一光束在该下扩散片131的边缘区域的表面发生折射与反射, 折射光束由该下扩散片131射出后依序通过该棱镜片和132该上扩 散片133提供给该液晶面板110,反射光束通过该反射片150反射 后转变为第二光束射向该下扩散片131的中间区域。同理,第二光 束在该下扩散片131的中间区域的表面发生折射与反射,折射光束 由该下扩散片131射出后依序通过该棱镜片132和该上扩散片133 提供给该液晶面板110,反射光束通过该下扩散片131反射到该反 射片150。因此,该下扩散片131的边缘区域和中间区域都提供光 束给该液晶面板IIO,该液晶面板110获得所需的平面光,从而可 以实现显示。
由上述光路可知,通过该下扩散片131的边缘区域提供给该液 晶面板110的光束为该第一光束的折射光束,通过该下扩散片131 的中间区域提供给该液晶面板110的光束为该第二光束的折射光 束。该第二光束为该第一光束的反射光束,从而该第二光束的光强 度较该第一光束的光强度低,通过该下扩散片131的边缘区域出射 光束的光强度高于通过该下扩散片131的中间区域出射光束的光强 度,使得该背光模组120的出射光束的亮度不均勾,即光均匀性较 差,进而导致该液晶面板110的显示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出射光束的亮度不均匀而导致光 均匀性较差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光均匀性较好的背光模组。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的光均勻性较差而导致液晶面板的显示结果较差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光均匀性较 好的液晶显示装置。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光源组、 一光学膜片和一反射片。该 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而界定一位于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
之间的空间。该光源组邻近该空间设置。其中,该光学膜片的光通 过率由邻近光源组区域到远离光源组区域逐渐增大,使由该光学膜 片射出的光束的亮度均匀。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两个光源组、 一光学膜片和一反射片。 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而界定一位于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 片之间的空间。该两个光源组分别设置在该空间的相对两側。其中, 该光学膜片的光通过率由两个边缘区域到中间区域逐渐增大,使由 该光学膜片射出的光束的亮度均匀。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 一 液晶面板和 一 与该液晶面板相邻 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一光源组、 一光学膜片和一反射片。 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而界定一位于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 片之间的空间。该光源组邻近该空间设置。其中,该光学膜片的光 通过率由邻近光源组区域到远离光源组区域逐渐增大,使由该光学 膜片射出的光束的亮度均匀。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该光学膜 片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光通过率,使得该背光模组提供给该液晶 面板的光束的亮度均匀,即使得光均匀性较好,从而提高该液晶显 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组装后的局部剖面及光路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下扩散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下扩散片的多个高反射膜的位置-间距坐标曲线图。
图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组装后的局部剖面及光路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扩散片的立体示 意图。
图8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下扩散片 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下扩散片 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五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下扩散 片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六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下扩散 片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七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下扩散 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3,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 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 示意图。该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一液晶面4反210和一与该液晶面 板210相邻的背光模组220。
该背光模组220包括一光学膜片组230、两个光源组240、 一反 射片250和一背框260。该背框260包括一底板261和多个与该底 板261相接的侧壁262。该反射片250邻近该背框260的底板261 设置。该光学膜片组230自下而上依序包括一下扩散片231、 一棱 镜片232和一上扩散片233,该下扩散片231对应该反射片250设 置,该上扩散片233邻近该液晶面板210设置,该棱镜片232介于 该下扩散片231与该上扩散片233之间。该光源组240包括一光源 241和一光源罩242。该光源罩242包括多个侧壁(未标示)。其中, 该光源241可以为一冷阴极射线管或者多个排成一列的发光二极 管。请参阅图4,是该液晶显示装置200的下扩散片231的立体示 意图。该下扩散片231包括一入光面235、 一与该入光面235相对 的出光面237和一介于该入光面235与该出光面237之间的膜片部 236。该出光面237邻近该液晶面板210设置,该膜片部236及该出 光面237用来将入射光束均匀扩散后提供给液晶面板210。该入光 面235与该反射片250相对设置且部分叠置于该两个光源罩242的 侧壁。该入光面235包括多个形状为条形的高反射膜239,该高反 射膜239平行于光源延伸方向且相邻高反射膜239的间距由该入光 面235的两个边缘区域到中间区域逐渐增大。该高反射膜239的反 射率不低于98%,该高反射膜为单层金属膜。
请参阅图5,是该液晶显示装置200的下扩散片231的多个高 反射膜239的位置-间距坐标曲线图。其中,横坐标系以各高反射膜 239的位置到该下扩散片231的中间位置的距离为参数建立,纵坐 标系以各相邻高反射膜239的间距为参数建立。如图5所示,当该 高反射膜239的位置到该下扩散片231的中间位置的距离较大时, 该高反射膜239与相邻的另 一较靠近该下扩散片231的中间位置的 高反射膜239的间距较小;当该高反射膜239的位置到该下扩散片 231的中间位置的距离较小时,该高反射膜239与相邻的另 一较靠 近该下扩散片231的中间位置的高反射膜239的间距较大。
请参阅图6,是该液晶显示装置200组装后的局部剖面及光路 示意图。该下扩散片231的入光面235与该反射片250相对设置而 界定一位于该入光面235与该反射片250之间的截面为矩形的空间 (图未示)。该两个光源组240分别设置在该截面为矩形的空间的两 侧且分别邻近该背框260的两个相对侧壁262设置。该光源罩的多 个侧壁形成一收容空间(未标示)和一开口 (未标示),该开口朝向该截 面为矩形的空间,该收容空间用来收容该光源241并反射光束到该 截面为矩形的空间。
该光源组240发出 一第 一光束进入该截面为矩形的空间,第一 光束直接入射到或通过该反射片250反射后再入射到该入光面235的边缘区域,第一光束在该入光面235的边缘区域的相邻高反射膜 239间距位置发生折射与反射,折射光束由该下扩散片231射出后 依序通过该棱镜片232和该上扩散片233提供给该液晶面板210, 反射光束通过该反射片250反射后转变为第二光束;第一光束在该 入光面235的边缘区域的高反射膜239位置发生反射,反射光束通 过该反射片250反射后转变为第二光束。同理,第二光束在该入光 面235的中间区域的相邻高反射膜239间距位置发生折射与反射, 折射光束由该下扩散片231射出后依序通过该棱镜片232和该上扩 散片233提供给该液晶面板210,反射光束通过该入光面235反射 到该反射片250;第一光束在该入光面235的中间区域的高反射膜 239位置发生反射,反射光束通过该高反射膜239反射到该反射片。 因此,该下扩散片231的入光面235的边缘区域和中间区域到提供 光束给该液晶面板210,该液晶面板210获得所需的平面光,乂人而 可以实现显示。由上述光^各可知,第二光束为该第一光束的反射光束,/人而该 第二光束的光强度较该第一光束的光强度低,通过该下扩散片的边 缘区域射出光束的光强度高于通过该下扩散片的中间区域射出光束 的光强度。然而,由于该入光面235的相邻高反射膜239的间距由 该入光面235的两个边缘区域到中间区域逐渐增大,从而入射到该 入光面235的边缘区域的第一光束的折射光束的光通过率较小,入 射到该入光面235的中间区域的第二光束的透射光束的光通过率较 大。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200的下扩散片231的 入光面235包括多个条形且平行于光源延伸方向的高反射膜239, 该多个相邻高反射膜239的间距由该入光面235的两个边缘区域到 中间区域逐渐增大,从而该下扩散片231的边缘区域出射的具有较 高光强度的第一光束的折射光束的光通过率较小,该下扩散片231 的中间区域出射的具有较低光强度的第二光束的折射光束的光通过 率较大,即通过光通过率的差异以补偿光强度的差异,使得该背光模组220提供给该液晶面板210的光束的亮度均匀,即光均勻性较 好,进而提高该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显示效果。另外,由于该多个高反射膜239的反射率较高,通过该高反射 膜239反射的光线可以在该下扩散片231与该反射片250界定的空 间进行多次反射,直到入射到该入光面235的相邻高反射膜239的 间隔位置而提供给该液晶面板210,从而使光能损失较小。请参阅图7,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扩散片 的立体示意图。该液晶显示装置300与第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 200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该两个光源组(图未示)邻近该背框 (图未示)的两个相邻的侧壁(图未示)设置,该下扩散片331的入光面 335包括多个列平行于一光源组延伸方向且依一定间距设置的列高 反射膜338和多个行平行于另 一光源组延伸方向且依一定间距设置 的行高反射膜339。该多个列高反射膜338和该多个行高反射膜339 都为条行形状,每一列高反射膜338与每一行高反射膜339相交成 一 "L"形,相邻"L"形的高反射膜的间距由该入光面335的邻近光 源组区域到远离光源组区域逐渐增大。请参阅图8,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 下扩散片的俯视图。该液晶显示装置400与第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 装置200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该液晶显示装置400的背光 模组(未标示)包括一光源组440,该下扩散片431的入光面435包括 多个平行于该光源组440延伸方向且依一定间距设置的条形高反射 膜439,相邻高反射膜439的间距由该入光面435的邻近该光源组 440区域到远离该光源组440区域逐渐增大。请参阅图9,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 下扩散片的俯视图。该液晶显示装置500与第三实施方式液晶显示 装置400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该下扩散片531的入光面535 的高反射膜539的形状为点状,其直径沿远离光源组540的方向逐 渐减小,相邻高反射膜539之间的间距沿远离光源组540的方向逐 渐增大。请参阅图10,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五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 下扩散片的俯视图。该液晶显示装置600与第四实施方式液晶显示 装置500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该液晶显示装置600的背光 模组(未标示)包括一光源组640,该光源组640设置在该下扩片631 与该反射片(图未示)界定的空间的一对角位置,该下扩散片631的 入光面635包括多个沿光束出射方向呈扇形辐射状分布的高反射膜 639,其分布密度沿远离光源组640的方向逐渐减小。请参阅图11,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六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 下扩散片的俯视图。该液晶显示装置700与第 一 实施方式液晶显示 装置200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该下扩散片731的入光面735 包括一光学镀膜739,该光学镀膜739的不同区域采用具有不同反 射率的材质,使光学镀膜739的反射率由该入光面735的两个边缘 区域到中间区域逐渐减小。该光学镀膜739可以为单层介质膜,也 可以为多层介质膜。请参阅图12,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第七实施方式的光源组与 下扩散片的俯视图。该液晶显示装置800与第六实施方式液晶显示 装置700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该下扩散片831的入光面835 包括一光学镀膜839,在该光学镀膜839的不同区域内掺杂大量具 有不同反射率的粒子(未标示),使光学镀膜839的反射率由该入光 面835的两个边缘区域到中间区域逐渐减小。本发明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具有其它多种变更设 计,如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400中,该下扩散片431的 入光面435包括多个直径都相同的点状高反射膜439,其分布密度 沿远离光源组440的方向逐渐减小。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光源组、一光学膜片和一反射片,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而界定一位于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之间的空间,该光源组邻近该空间设置,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片的光通过率由邻近光源组区域到远离光源组区域逐渐增大,使由该光学膜片射出的光束的亮度均匀。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组设置 在该空间的一侧面位置,该光学膜片相对该反射片的表面包括多个 反射膜,该反射膜的分布密度沿远离光源组的方向逐渐减小。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反射膜的形 状为直线条形或弯曲条形,相邻条形反射膜之间的间距由邻近光源 组区域到远离光源组区域逐渐增大,该反射膜的反射率不低于98%, 该反射膜为单层金属膜。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片包 括一入光面、 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和一介于该入光面与该出 光面之间膜片部,该入光面对应该反射片,该膜片部及该出光面用 来将由入光面射入的光束均匀扩散。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进 一步包括一光源组,该两个光源组分别设置在该空间的相邻两侧, 相邻反射膜之间的间距由该光学膜片的临近光源组区域到远离光源 组区域逐渐增大。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反射膜的形 状为点状,该反射膜的直径沿远离光源组方向逐渐减小,相邻反射 膜之间的间距沿远离光源组的方向逐渐增大。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组设置 在该空间的 一 角落位置,该多个反射膜沿光源射出光束的方向呈扇 形状分布,其分布密度沿远离光源组的方向逐渐减小。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片相对该反射片的表面包括一光学镀膜,该光学镀膜的不同区域采用具 有不同反射率的材质或者在该光学镀膜的不同区域内掺杂大量具有 不同反射率的粒子,使得该光学镀膜的反射率由邻近光源组区域到 远离光源组区域逐渐减小。
9.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两个光源组、 一光学膜片和一反射片, 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而界定一位于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 片之间的空间,该两个光源组分别设置在该空间的相对两侧,其特 征在于该光学膜片的光通过率由两个边缘区域到中间区域逐渐增 大,使由该光学膜片射出的光束的亮度均匀。
10. —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液晶面板和一与该液晶面板相 邻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一光源组、 一光学膜片和一反射片, 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而界定一位于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 片之间的空间,该光源组邻近该空间设置,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 片的光通过率由邻近光源组区域到远离光源组区域逐渐增大,使由 该光学膜片射出的光束的亮度均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一光源组、一光学膜片和一反射片。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相对设置而界定一位于该光学膜片与该反射片之间的空间。该光源组邻近该空间设置。其中,该光学膜片的光通过率由邻近光源组区域到远离光源组区域逐渐增大,使由该光学膜片射出的光束的亮度均匀。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604097SQ20081006773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3日
发明者简克伟, 许育儒, 郑嘉雄 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