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设备和具有该转印设备的成象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050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印设备和具有该转印设备的成象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涉及成象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的总体发明 构思涉及可用于成象设备的转印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地,电子照相成象设备在图象载体例如感光鼓上形成图象,然后, 使用转印设备转印形成在图象载体上的图象到印刷介质上以执行印刷操作。图1是图解地示出传统的成象设备的转印设备的截面视图。参照图1,传统的成象设备的转印设备包括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转印辊1可转动地布置在图象载体5下面。印刷介质7通过转印辊1 和图象载体5之间。而且,电压施加部分3连接到转印辊1以施加与色粉 极性相反的电压到转印辊1。因此,形成在图象载体5上的色粉图象在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之间 的转印区域F中通过施加到转印辊1的电压转印到通过图象载体5和转印 辊1之间的印刷介质7上。具有转印到其上的色粉图象的印刷介质7传送到定影单元(未示出)。定 影单元定影所转印的色粉图象到印刷介质7上,然后,具有定影在其上的 色粉图象的印刷介质7排出到成象设备外面。但是,如图l所示,在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之间的转印区域F的前 面和后面具有两个间隙Sl和S2。由于施加到转印辊1的转印电压而在所述 两个间隙Sl和S2发生放电。在转印辊1和图象载体5之间的转印区域F 的前面和后面的间隙Sl和S2指其中由转印电压产生放电的放电发生区域。前转印现象在印刷介质7传送方向(箭头B)发生在位于转印区域F上游 的第一放电发生区域S1。前转印现象表示在图象载体5上的色粉于在转印 区域F转印到印刷介质7之前提前地转印到印刷介质7上。再转印现象在 印刷介质的传送方向B发生在位于转印区域F的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S2。再转印现象表示转印到印刷介质7上的一些色粉由于放电再次回传到 图象载体5上。当前转印现象和/或再转印现象发生在转印设备中时,图象载体5的色 粉图象并不精确的转印到印刷介质7上以使得可发生转印不足。因此,使 用所述转印设备的成象设备不能提供良好的印刷。发明内容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提供一转印设备以防止在转印区域下游发生再 转印现象,以使得不发生转印不足,以及提供具有该设备的成象设备。再者,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提供一转印设备,其可防止在转印区域 上游和转印区域下游发生前转印现象和再转印现象,以使得不发生转印不 足,以及提供具有该设备的成象设备。^提出,并且,部分地,将从所述描述明显,或者可通过实践本发明的总体 发明构思而学到。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前面和/或其它的方面和效用实质上可通过提 供一种可用于成象设备的转印设备而获得,该转印设备包括转印管,其 面向图象载体;和转印辊,其布置在转印管内部以致使转印管转动。转印管可转动以接触图象载体以形成包括对应至少转印区域和在图象 载体和转印辊之间的在转印区域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的区域。转印管可在转印辊和转印管之间形成一空隙以连续接触图象载体。转印设备可还 包括管接触辊,其布置在转印辊的一侧以致使转印区域的上游的转印管的 部分接触转印辊。管接触辊可布置在转印区域的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外以使得连接 图象载体的中心和转印辊的中心的第 一 直线与连接转印辊的中心和管接触 辊的中心的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是在约180。或更小的范围内。管接触辊可 布置的以使得连接图象载体的中心和转印辊的中心的第 一直线与连接转印 辊的中心和管接触辊的中心的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是在约90°-180°的范围 内。转印辊的外圆周表面的线速度可快于管接触辊的外圓周表面的线速度。管接触辊可由转印管驱动。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其它方面和/或效 用还可通过提供一转印设备而获得,该转印设备包括多个布置在转印辊周围的管接触辊。多个管接触辊中的在转印辊的转动方向布置在接近转印区域的第一管 接触辊可布置的以使得连接图象载体的中心和转印辊的中心的第一直线与 连接转印辊的中心和第 一 管接触辊的中心的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是在约'卯°-180。范围内。转印管可具有至少10E+6欧姆的电阻。转印管可由选自包 括聚氯乙烯(PC)、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和聚酰胺环氧氯丙烷(PAE)的组的树脂制成。转印管的最大厚度可为约 2mm。转印管可由选自包括丁腈橡胶(NBR)、 丁苯橡胶(SBR)、氯丁橡胶(CR)、 EFDM、聚氨酯和硅酮的组的橡胶制成。转印管的最大厚度可为约5mm。转印管最大圓周长度可为转印辊的圓 周长度的两倍。转印设备可还包括印刷介质接触单元,其布置在图象载体 的 一侧以导引印刷介质以在图象载体和转印辊之间的转印区域的上游的第 一方史电发生区域前面接触图象载体。印刷介质接触单元可包括下印刷介质导引件,其布置在图象载体的 一侧以导引印刷介质;印刷介质导引辊,其布置在下印刷介质导引件的下 游;和上印刷介质导引件,其布置在下印刷介质导引辊的上面以使得其前 端位于印刷介质导引辊的上面。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前面的和/或其它方面和效用还可通过提供一 种成象设备而获得,该设备包括印刷介质供应单元;转印设备,其用以 转印图象到从印刷介质供应单元传送的印刷介质上,其中,该转印设备包 括转印管,其面向图象载体;转印辊,其布置在转印管内部以致使转印 管转动;和定影单元,其定影由转印设备转印的图象到印刷介质上。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前面的和/或其它方面和效用还可通过提供一 成象设备而获得,该设备包括图象载体,其具有转印区域、布置在转印 区域的上游的第一放电发生区域和布置在转印区域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 域;和转印管,其用以形成和接触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其中第 一接触区域包括对应转印区域和第 一放电发生区域的区域,而第二接触区 域包括对应转印区域和第二放电发生区域的区域。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前面的和/或其它方面和效用还可通过提供一 种在印刷介质上成象的方法而获得,该方法包括导引印刷介质以在布置 在转印区域的上游的第一放电发生区域外接触图象载体;传送印刷介质到转印区域从图象载体转印图象到印刷介质,同时覆盖对应第 一放电发生区域的图象载体的部分;支撑印刷介质以接触图象载体和传递印刷介质通过 布置在转印区域的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和在对应第二放电发生区域 的转印区域的下游阻隔开图象载体与转印辊。


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这些和/或其它的方面将从下面结合附图的实 施例的描述变得明显和更易于理解,其中图l是图解地示出传统的转印设备的截面视图;图2是图解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转印设备的 截面禾见图;图3是示出图2的圆圏D中所示的图象载体和转印辊的部分的放大截 面视图;图4是图解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印设 备的截面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具有转印设备的成 象设备的截面视图;和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在印刷介质 上成象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其例子在附图中示出, 其中全文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部件。下面描述实施例以便参照附图解 释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在描述中所限定的主题,例如详细结构及其部件,是提供以辅助全面 理解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这样,显然,可实施本发明构思,而无需 那些限定的主题。此外,在此,熟知的功能或者结构被省略以提供示例性 实施例的清楚和简明的描述。图2是图解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转印设备10 的截面视图,图3是示出在图2的圓圈D中的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1之间 的部分的》文大截面视图。参照图2,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成象设备的转印设备lO包括转印辊ll、转印管13、管接触辊15和印刷介质接触单元30。转印辊11可转动地布置在图象载体5下面以致使转印管13转动。转印辊11由海绵或者橡胶材料制成。转印电压施加部分17施加高转印电压到转印辊11以使得转印辊11致使在图象载体5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通过转印管13和图象载体5之间的印刷介质P上。转印电压施加部分17施加与色粉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压到转印辊11以使得在图象载体5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印刷介质P上。当色粉具有负才及性时,转印电压施加部分17通常施加大约800~2500V的正电压到转印辊11上。转印管13防止在转印辊11和图象载体5之间发生》文电,并布置的以 面向图象载体5并接近转印辊11的外圓周表面。也就是说,转印管13布 置在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1之间以接触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1 二者。因此, 转印管13可通过转印辊11和图象载体5的转动在印刷介质P的传送方向 转动。如图3所示,转印管13接触图象载体5以形成包括至少涵盖转印区域 F和图象载体5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S2的区域的接触区域,或者,迫使进 入图象载体5和转印管13之间的印刷介质P接触图象载体5以形成包括至 少涵盖转印区域F和图象载体5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S2的区域的接触区域, 其防止在转印辊11和图象载体5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转印管13防止 印刷介质P在印刷介质P的传送方向通过转印区域F后立即从图象载体5 分离开。相应地,第一和第二^L电发生区域Sl和S2表示其中如传统的转 印设备一样当转印管13没有布置在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1之间时由于在 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1之间产生放电而发生前转印现象和再转印现象的区 域。转印管13具有长于转印辊11的圓周的长度的圆周的长度以使得转印 管13可支撑印刷介质P并允许印刷介质P在印刷介质通过图象载体5的第 二放电发生区域S2之后从图象载体5分离。而且,转印管13的圓周长度 不可超过转印辊11的圆周长度的两倍以使得转印管13得以稳定地驱动。此外,转印管13具有高电阻以有效地防止在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1 之间的放电。当转印管13具有低的电阻时,电场沿着转印管13的表面形成以使得第二放电发生区域S2加宽。如果第二放电发生区域S2宽于印刷 介质分离区域G,则转印管13不能消除再转印现象。相应地,印刷介质分 离区域G表示其中印刷介质P从图象载体5分离的区域,如图3所示。转印管13可由具有约10E+6Q或以上的电阻的材料制成。也就是,转 印管13可由选自聚氯乙烯(PC)、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聚对苯二曱酸 乙二醇酯(PET)、聚酰胺环氧氯丙烷(PAE)等的树脂制成。再者,转印管可由 选自丁腈橡胶(NBR)、 丁苯橡胶(SBR)、氯丁橡胶(CR)、 EFDM、聚氨酯和 硅酮等的一种橡胶制成。此外,当转印管13的厚度t更厚时,转印效率降低。因此,转印管13 具有薄的厚度。当转印管13是由树脂制成时,转印管13可具有约2mm或 更少的厚度t以维持适当的转印效率。当转印管13是由橡胶制成时,转印 管13可具有约5mm或更少的厚度t以维持适当的转印效率。参照图3和4,管接触辊15使得转印管13接触转印辊11并与转印辊 11 一起转动,并可转动地布置在转印辊11的一侧。因此,转印管13布置 在管接触辊15和转印辊11之间。管接触辊15导致在转印管13和转印辊 11之间形成空隙20,如图2所示,以使得转印管13在转印区域F后面也 就是,在印刷介质P的传送方向B在转印区域F的下游,接触图象载体5 一预定距离。同样,管接触辊15导致转印管13的转印区域F的上游的部 分到管接触辊15紧紧地接触转印辊11以使得转印管13被允许与转印辊11 一起平稳的转动。当转印辊11转动时,形成在转印管13和转印辊11之间 的空隙20可维持在印刷介质P的传送方向B在转印区域F的下游的均一的 尺寸和形状。为了均一地维持转印管13的空隙20,管接触辊15可在印刷介质P的 传送方向B布置在从连接图象载体5的中心和转印辊11的中心的第一直线 L在转印区域F的后面,如图2所示。当连接图象载体5的中心和转印辊 11的中心的第一直线L1与连接转印辊11的中心和管接触辊15的中心的第 二直线L2之间的角度,也就是,管接触辊15的配置角度标记为A,管接 触辊15可布置的以使得配置角度为约90~180°。当接触辊15的配置角度A 小于约90。时,转印管13的张力可致使转印管13损坏或皱折。当管接触辊 15的配置角度A大于约180。时,转印管13不能具有其中转印管13紧紧地 接触转印辊11的足够接触距离。此外,管接触辊15的外圓周表面的线速度可低于转印辊11的外圆周 表面的线速度以使得转印管13的空隙20可总是处在印刷介质P的传送方 向B在转印区域F的下游。也就是说,如果转印辊11和管接触辊15转动, 满足Vtr>Vr,则转印管13的空隙20可总是处在印刷介质P的传送方向B 在转印区域F的下游。在此,Vtr是转印辊11的外圓周表面的线速度,Vr 是管接触辊15的外圆周表面的线速度。管接触辊15可布置的通过管接触辊15和转印管13之间的摩擦力转动, 也就是,可由转印管13驱动。或者,管接触辊15构建得通过单独的驱动 源(未示出)转动。再者,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转印设备IO可具有两个 或更多的管接触辊15和19,也就是说,多个管接触辊,如图4所示。相应 地,第一管接触辊15,其是在多个管接触辊子15和19之中的转印辊11转 动方向布置得最接近转印区域F的,可具有约90 180。的配置角度A。如果 多个管接触辊子15和19布置在转印辊11周围,则转印管13更加稳定地驱 动,并且印刷介质分离区域G宽于一个管接触辊15布置在转印辊11周围 的情况。印刷介质接触单元30在印刷介质P到达转印区域F之前导引印刷介质 P以接触图象载体5,并包括印刷介质导引辊31和上下印刷介质导引件33 和32。质导引辊31传送的印刷介质P。印刷介质导引辊31布置在与下印刷介质导 引件32相邻并在下印刷介质导引件32的下游。上印刷介质导引件33布置 的在下印刷介质导引件32的上面并与下印刷介质导引件32间隔开。印刷 介质导引件33的前端位于印刷介质导引辊31的上面。上印刷介质导引件件33和32之间的印刷介质P的前端在图象载体5的转印区域F外接触图 象载体,例如,在转印区域F的上游的第一放电发生区域S1夕卜。因此,通过印刷介质接触单元30的印刷介质P在转印区域F外接触图 象载体5,然后,进入转印区域F。当印刷介质P在转印区域F夕卜,也就是, 在第一放电发生区域S1外,接触图象载体5时,前转印现象并不发生。在此及后,将参照图2和3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成象设备的转印设备10的操作。从印刷介质供应单元lll(见图5)馈送的印刷介质P进入印刷介质接触 单元30。进入印刷介质接触单元30的印刷介质P沿着上下印刷介质导引件 33和32传送到印刷介质导引辊31。通过印刷介质导引辊31的印刷介质P的前端在转印区域F的上游的第 一放电发生区域S1外接触图象载体5,然后,通过上印刷介质导引件33的 前端和印刷介质导引辊31向着转印区域F传送。然后,印刷介质传送到转印区域F,同时覆盖对应转印区域F的上游 的第一放电发生区域S1的图象载体5的部分,以使得在图象载体5和转印 辊ll之间不发生放电。结果,导致在图象载体5上的色粉图象的一些色粉 通过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1之间的放电转印到转印区域F外的印刷介质P 上的前转印现象可不发生。当印刷介质P通过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1之间的转印区域F时,图象 载体5上的色粉图象由于施加到转印辊11的转印电压转印到印刷介质P上。在印刷介质P通过转印区域F之后,转印管13,如图3所示,支撑印 刷介质P以接触图象载体5并通过转印区域F的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 S2。此时,转印管13具有长于转印辊11的圓周长度的圆周长度以使得在 转印管13和转印辊11之间形成空隙20。同样,管接触辊15的外圆周表面 的线速度低于转印辊11的外圓周的线速度以使得转印管13的空隙20形成 在转印区域F的下游。结果,转印管13支撑印刷介质P以继续在转印区域 F外面接触图象载体5。在印刷介质P通过转印区域F的下游的图象载体5的第二放电发生区 域S2后,印刷介质P在印刷介质分离区域G从图象载体5分离。在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成象设备的转印设备10中, 转印管13在转印区域F的下游阻隔开图象载体5与转印辊11以使得在转 印区域F的下游在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11之间不发生放电。结果,在转印 区域F的下游不发生再转印现象。图5是图解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使用转印设 备10的成象设备100的截面视图。设备100包括印刷介质供应单元111、馈送辊113、显影单元115、转印设备10、定影单元117和排出单元118。印刷介质供应单元111布置在成象设备100的最低部分,并包括拾取 辊llla以一张接一张地供应印刷介质P。移动导引件112布置在印刷介质 供应单元111和馈送辊113之间以转向印刷介质P的路径,以使得印刷介质 P提供给馈送辊113。辅助印刷介质供应单元114布置在馈送辊113的一侧 以供应另 一类型的印刷介质例如封装物。显影装置115布置在馈送辊113的一侧,并包括在其上对应印刷数据 的静电潜象得以形成的图象载体5和用以供应色粉到图象载体5以显影静 电潜象为色粉图象的显影辊115a。曝光单元116布置在显影单元115的上面以发出对应印刷数据的光到 图象载体5以形成静电潜象。转印设备10布置在显影单元115下面,并致使形成在显影单元115的 图象载体5上形成的色粉图象得以转印到印刷介质P上。印刷介质接触单 元30布置在转印设备10的上游以导引由馈送辊113传送的印刷介质P以 在转印区域F外接触图象载体5。上面描述了转印设备IO和印刷介质接触 单元30;因此,不再重复其描述。定影单元117布置在转印设备10的一侧,并施加高热和高压到印刷介 质P以定影色粉图象到印刷介质P上。排出单元118布置在定影单元117上面。从排出单元118排出的印刷 介质P装载在布置在曝光单元116上面的印刷介质装载部分119上。排出 单元118包括排出导引件118a和多个排出辊118b以改向印刷介质P的路径 并传送印刷介质P以使得通过定影单元117的印刷介质P可排出到印刷介 质装载部分119。因此,装载在印刷介质供应单元111中的印刷介质P —张接一张地通 过拾取辊llla拾取。移动导引件112转向所拾取的印刷介质P的路径,并 传送印刷介质P到馈送辊113。馈送辊113传送印刷介质P到显影单元115 的图象载体5和转印设备10的转印管13之间。此时,曝光单元116在显影 单元115的图象载体5上形成对应印刷数据的静电潜象,显影辊115a用色 粉显影静电潜象以形成色粉图象。形成在显影单元115的图象载体5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由馈送辊113 传递通过图象载体5和转印管13之间的印刷介质P上。此时,印刷介质接触单元30使得印刷介质P在转印区域F的上游的第一放电发生区域Sl外 接触图象载体5,然后,传送到转印区域F,以使得由图象载体5和转印辊 11之间的放电所致的前转印现象不发生。此外,在通过转印区域F之后,印刷介质P被传送到转印区域F的下 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S2外,同时通过转印管13接触图象载体5,然后, 从图象载体5分离开。结果,转印区域F的下游,不发生由图象载体5和 转印辊11之间的放电所致的再转印现象。当具有转印到其上的色粉图象的印刷介质p通过定影单元117时,色粉图象定影到印刷介质P上。具有定影在其上的图象的印刷介质P通过排 出单元118的排出导引件118a和多个排出辊118排出到印刷介质装载部分 119, 乂人而完成印刷。在上面的描述中,转印设备10布置在图象载体5下面;但是,这并不 是限定性的。或者,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转印设备10可 布置在图象载体5上面。此外,在上面的描述中,转印设备10用于具有圓柱形状的图象载体5 例如感光鼓;但是,这不应认为是限定性的。或者,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 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转印设备10可用于图象载体5例如带类型感光介质。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在印刷介质 上成象的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6,在操作S62中,印刷介质被导引以在布 置在转印区域上游的第一放电发生区域外接触图象载体。在操作S64中, 印刷介质移动到转印区域以从图象载体转印图象到印刷介质,同时覆盖对 应第一放电发生区域的图象载体的部分。在操作S66中,印刷介质被支撑 以接触图象载体并传递印刷介质通过布置在转印区域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 区域。在操作S68中,图象载体在对应第二放电发生区域的转印区域的下 游从转印辊阻隔开。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还可实施为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可读 代码。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和计算机可读传输介质。 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是任何可存储可随后由计算机系统读取的数据的数据 存储装置。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例子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 储器(RAM)、 CD-ROM、磁带、软盘和光学数据存储装置。计算机可读记录 介质还可通过连接到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分配,以使得计算机可读码得以以分布式方式存储和执行。计算机可读传输介质可传输载波或者信号(例如, 通过因特网有线或无线数据传输)。再者,完成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功 能程序、代码和代码段可容易地由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所属的技术领域 的程序员理解。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多个实施例的成象设备的转印设 备,转印设备的转印管防止在转印区域的下游在图象载体和转印辊之间发 生放电,以使得不发生再转印现象。结果,在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 的的转印设备中,不发生由再转印现象所致的转印不足。再者,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多个实施例的具有转印设备 的成象设备,转印设备的转印管防止在转印区域的下游的放电,而印刷介 质接触单元防止在转印区域的上游的放电,以使得不发生前转印和再转印 现象。结果,在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成象设备中,不发 生由前转印和再转印所致的转印不足现象。虽然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的多个实施例已经示出和描述,但是本领 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这些实施例中可作出变化,其并未脱离本发明的 总体发明构思的原理和精神,其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可用于成象设备的转印设备,该转印设备包括转印管,其面向图象载体;和转印辊,其布置在所述转印管内部以致使所述转印管转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转动以接触所述 图象载体以形成包括对应至少转印区域和在所述图象载体和所述转印辊之 间的在所述转印区域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的区域。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在所述转印辊和 所述转印管之间形成 一 空隙以继续接触所述图象载体。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设备,还包括管接触辊,其布置在所述转印辊的一侧以致使所述转印区域的上游的 所述转印管的部分接触所述转印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管接触辊布置在所述转 印区域的下游的所述第二放电发生区域外以使得连接所述图象载体的中心 和所述转印辊的中心的第一直线与连接所述转印辊的中心和所述管接触辊 的中心的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是在约180°或更小的范围内。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管接触辊布置的以使得 连接所述图象载体的中心和所述转印辊的中心的第一直线与连接所述转印 辊的所述中心和所述管接触辊的中心的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是在约 90°-180°的范围内。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转印辊的外圓周表面的 线速度快于所述管接触辊的外圆周表面的线速度。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管接触辊是由所述转印 管驱动。
9.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管接触辊包括 多个布置在所述转印辊周围的管接触辊。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多个管接触辊中的在所 述转印辊的转动方向布置在接近所述转印区域的第一管接触辊布置的以使 得连接所述图象载体的中心和所述转印辊的中心的第一直线与连接所述转 印辊的所述中心和所述第 一管接触辊的中心的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是在约90°-180°范围内。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具有至少10E+6 欧姆的电阻。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是由选自包括 聚氯乙烯(PC)、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PET) 和聚酰胺环氧氯丙烷(PAE)的组的树脂制成。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的最大厚度是 约2匪。
14.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是由选自包括 丁腈橡胶(NBR)、 丁苯橡胶(SBR)、氯丁橡胶(CR)、 EFDM、聚氨酯和硅酮 的组的橡胶制成。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的最大厚度是 约5mm。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最大圆周长度是 所述转印辊的圓周长度的两倍。
1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设备,还包括印刷介质接触单元,其布置在所述图象载体的一侧以导引印刷介质以 在所述图象载体和所述转印辊之间的转印区域的上游的第一放电发生区域 前面接触所述图象载体。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印设备,其中,所述印刷介质接触单元包括下印刷介质导引件,其布置在所述图象载体的一侧以导引所述印刷介质;印刷介质导引辊,其布置在所述下印刷介质导引件的下游;和 上印刷介质导引件,其布置在所述下印刷介质导引辊的上面以使得其 前端位于所述印刷介质导引辊的上面。
19. 一种成象设备,包括 印刷介质供应单元;转印设备,其用以转印图象到从所述印刷介质供应单元传送的印刷介 质上,其中所述转印设备包括 转印管,其面向图象载体;转印辊,其布置在所述转印管内部以致使所述转印管转动;和 定影单元,其定影由所述转印设备转印的所述图象到所述印刷介质上。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象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转动以接触所 述图象载体,形成包括对应至少转印区域和在所述图象载体和所述转印辊 之间的在所述转印区域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的接触区域。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象设备,其中,所述转印设备还包括 管接触辊,其布置在所述转印辊的一侧以致使所述转印区域的上游的所述转印管部分接触所述转印辊。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象设备,其中,所述转印辊的外圆周表面 的线速度快于所述管接触辊的外圆周表面的线速度。
23.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象设备,其中,所述转印管的最大圓周长 度是所述转印辊的圓周长度的两倍。
24. —种成象设备,包括图象载体,其具有转印区域、布置在所述转印区域的上游的第一放电 发生区域和布置在所述转印区域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和 转印管,其用以形成和接触第 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 其中所述第 一接触区域包括对应所述转印区域和所述第 一放电发生区 域的区域,而第二接触区域包括对应所述转印区域和所述第二放电发生区 域的区域。
25. —种在印刷介质上成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导引所述印刷介质以在布置在转印区域的上游的第一放电发生区域外接触图象载体;传送所述印刷介质到所述转印区域以从所述图象载体转印图象到所述 印刷介质,同时覆盖对应所迷第一放电发生区域的图象载体的部分;支撑所述印刷介质以接触所述图象载体和传递所述印刷介质通过布置 在所述转印区域的下游的第二放电发生区域;和在对应所述第二放电发生区域的所述转印区域的下游阻隔开所述图象 载体与转印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涉及用于成象设备的转印设备。所述转印设备包括面向图象载体的转印管和布置在转印管内部以使转印管转动的转印辊。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320244SQ20081008845
公开日2008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7日
发明者李乘权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