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114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设备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和装置涉及例如电子照相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和安装在该图 像形成设备中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査的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JP-A-2000-250310 (以下简称为专利文献l)描 述了一种相关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在例如电子照相打印机的相关图像形成设备中,具 有感光鼓的感光盒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其设备主体中,且具有显影辊的显影盒被可拆卸地 附接到感光盒上。
在该感光盒中,存在接收部分和引导槽,接收部分形成为用于在显影盒附接于感光 盒上的状态下接收安装在显影辊两端部的轴承单元,引导槽连续形成到接收部分以在显 影盒被附接于感光盒时向接收部分引导轴承单元。此外,通过显影盒以显影辊接近感光 鼓且轴承单元沿着引导槽被引导的方式被推进感光盒,获得显影盒到感光盒的附接,从 而显影辊开始压力接触感光鼓。
用于旋转显影辊的旋转力被输入其中的齿轮设置在显影盒上。在如上所述的构造中, 当旋转力被输入齿轮时,在显影盒中产生绕着该齿轮作用的旋转力矩,且在显影辊两端 部的轴承单元通过这样产生的旋转力矩压靠感光盒中的接收部分。此外,因为在显影盒 的附接到该感光盒/从该感光盒拆卸的方向上作用的分力包括在从轴承单元施加于接收部分上的力中,显影辊与感光鼓的接触情况会变得不稳定。
此外,可以认为只有当形成图像时显影辊接触感光鼓而当没有图像形成时显影辊与 感光鼓(spaced apart)隔开才能抑制显影辊的损耗(磨损)。当在感光鼓正在旋转的 状态下使显影辊连接到感光鼓或从感光鼓脱离时,如果在显影辊已经停止之后使显影辊 连接到感光鼓或从感光鼓脱离,感光鼓开始与显影辊滑动接触。因此,显影辊优选从感 光鼓隔开的同时显影辊保持旋转。然而在如上所述的构造中,如果在旋转力被输入齿轮 的状态下使显影辊连接到感光鼓或从感光鼓脱离,因为在显影盒附接到感光盒/从拆卸感 光盒的方向上/作用的分力被包括在由于显影盒中产生的力矩而从轴承单元施加于接收 部分上的力中,显影辊的连接/脱离操作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鉴于这些情况而做出本发明,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适于 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主体中的处理盒,它们两者不仅能够确保显影辊与 感光鼓的稳定接触状态,而且能够实现良好的显影辊到感光鼓的连接/从感光鼓的脱离。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针对以上缺点和以上没有描述的其他缺点。然而不要求本发 明克服如上所述的缺点,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不克服如上所述的任何问 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含包含感光鼓的鼓盒;构
造为可移动地附接于鼓盒的显影盒,该显影盒包含构造为面对并且接触感光鼓的显影 辊;用于保持显影辊的旋转轴的轴承构件;和用于旋转显影辊的驱动力被输入其中的显 影驱动输入构件;及用于压靠显影盒的预定部分并移动显影盒从而使显影辊从感光鼓隔 开的间隔构件,其中鼓盒具有与轴承构件抵接的抵接部,且其中连接抵接部和显影驱动 输入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沿着与显影辊连接到感光鼓或从感光鼓脱离的方向 相同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构造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 形成设备的设备主体中,该处理盒包含包含感光鼓的鼓盒;和构造为可移动地附接于 该鼓盒的显影盒,该显影盒包含构造为面对且接触感光鼓的显影辊,该显影辊构造为 由设置在设备主体上的间隔构件连接到感光鼓或从感光鼓脱离;用于保持显影辊的旋转轴的轴承构件;和用于旋转显影辊的驱动力被输入其中的显影驱动输入构件;其中鼓盒 具有与轴承构件抵接的抵接部,且其中连接抵接部与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 的直线大致沿着与显影辊连接到感光鼓或从感光鼓脱离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将要参考下列附图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l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侧剖视图2是从处理盒的右前方看时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处理盒的透视图3是图2的处理盒的左视图4是图2的处理盒的俯视图5是从鼓盒的右前方看时图2的处理盒的鼓盒的透视图6是从本体外壳的右前方看时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外壳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7是图6的本体外壳的左侧本体框架的左视图8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左前方看时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驱
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透视图9是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左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 图10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右前方向看时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
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透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
图11是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俯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 图12是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左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
态;
图13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右前方向看时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 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透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
图14是图13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俯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
图15A是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鼓驱动传输构件的剖视图,显示该鼓驱动传输构件 处于前进位置,图15B是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鼓驱动传输构件的剖视图,显示了鼓驱 动传输构件处于退避位置;
图16图10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鼓主体、凸缘构件、连接构件和鼓驱动传输构件的透 视图17A是图16的鼓驱动传输构件的右视图,图17B是图16的连接构件的左视图,图17C
6是图16的凸缘构件的左视图18A是当显影驱动传输构件处于前进位置时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显影驱动传输
构件的剖视图,图18B是当显影驱动传输构件处于退避位置时图8的驱动力传输机构的显 影驱动传输构件的剖视图19A是图18A的显影驱动传输构件的往复运动构件的右视图,图19B是图18A的显影
驱动传输构件的显影辊从动齿轮的左视图20是图8的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锁紧机构的左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 图21是图8的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锁紧机构的左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 图22是图6的本体外壳的右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 图23是图6的本体外壳的右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 图24是图6的本体外壳的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translation cam)的左视图; 图25是图6的本体外壳的左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 图26是图6的本体外壳的左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 图27是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处理盒、锁紧机构以及连接和脱离机构的左视图,显示
所有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状态;
图28是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处理盒、锁紧机构及连接和脱离机构的左视图,显示了
黄色、洋红及青色显影辊从感光鼓隔开的状态;且
图29是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处理盒、锁紧机构和连接和脱离机构的左视图,显示所
有显影辊从感光鼓隔开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l.打印机的整体构造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侧剖视图。该图像形成设备 具体表现为打印机。
打印机l是串联式彩色打印机。四个处理盒3平行布置在作为设备主体的例子的本体 外壳2内,且以与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各个颜色有关的方式布置。各个处理盒3能够 在作为在本体外壳2上侧的盖子的实例的顶盖4打开的状态下安装在本体外壳2内和从本 体外壳2拆卸。
每个处理盒3包括在其中保持有感光鼓5和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的鼓盒7,以及在其中保持有显影辊8且可拆卸地附接于鼓盒7的显影盒9。感光鼓5的表面由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 均匀地充电,然后由设置在LED单元10中的LED有选择地曝光。因此,基于图像数据的潜 像通过施加于其上的静电电荷形成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如此形成的各个静电潜像然后通 过携带在显影辊8上的色粉可视化,从而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形成色粉图像。
片状物P容纳在布置在本体外壳2底部的馈送匣11中。容纳在馈送匣11中的片状物P 由各种的辊一片接一片地传送到传送带12上。传送带12以从下方面对四个感光鼓5的方式 布置。当使传送带12运动时,传送到传送带12上的片状物P被传送而顺序通过各个感光鼓 5下方。然后,由于施加到转印辊13的转印偏压,感光鼓5的表面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 片状物P上。转印辊13以对应于各个感光鼓5越过传送带12的方式布置.色粉图像已经转印于其上的片状物P然后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4。转印到片状物 P上的色粉图像在定影单元14中被热定影。其后,片状物P被各种的辊排放进入片状物排 放盘15。
要注意的是,当区分一种特定颜色的处理盒3和其他颜色的处理盒3时,例如K表示黑 色,Y表示黄色,M表示洋红,C表示青色的参考字符,被用在表示处理盒的参考数字3之 后以指示某一颜色的处理盒。例如处理盒3K表示加载黑色色粉的处理盒。
此外,片状物P的被传送带12传送的方向的上游侧被称为打印机1的前侧,当相对于 打印机的水平或左右位置说明打印机时,那些位置通常以从打印机l前侧看的位置为基 础。相对于处理盒3,在处理盒3水平布置的状态下,显影盒9被布置为面对感光鼓5的那 侧被称为前侧,有时,当相对于处理盒3的垂直或上下位置描述处理盒3时,和左右位置 一样,那些位置以从前侧看处理盒3的位置为基础。表示前后、上下和左右方向的箭头在 各个附图中被画出。
2.处理盒
图2是从处理盒3右前方向看时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处理盒3的透视图。图3是处理盒 的左视图。图4是处理盒的俯视图。图5是从鼓盒7右前方向看时图2的处理盒的鼓盒7的透 视图。
(l)鼓盒
如图5显示,鼓盒7包括鼓框架21。鼓框架21整体具有一对鼓侧壁22, 23、鼓后壁24、 鼓上壁25和鼓前壁26。
一对鼓侧壁22, 23以彼此面对且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间隔的方式布置。 如图3显示,在左侧的鼓侧壁22包括左侧壁后部27,左侧壁中间部28和左侧壁前部29。 具有从侧面看时,左侧壁后部27大致的三角形形状。大致圆柱形的保护部分30以向 外横向(向左)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左侧壁后部27上。如图4显示,保护部分30以后侧部分 31的突出量变得小于前侧部分32的突出量的方式突起。此外,前侧部分32的端面和后侧 部分31的端面彼此通过倾斜面连接,该倾斜面随着该倾斜面向后延伸而倾斜靠近左侧壁 后部27。此外,通孔形成在左侧壁后部27内、被保护部分30所围绕的部分处,且左侧鼓 轴承33被装配在这样形成的通孔中。
左侧壁中间部28从在高度上比左侧壁后部27更低的那侧看时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 如图5显示,左侧壁中间部28从左侧壁后部27的前端下部向前延伸,沿着其前后方向上的 长度在中间部分横向向外弯曲,且再弯曲到前面以向前延伸。此外,开口被形成在左侧 壁中间部28内、弯曲部分34处,弯曲部分34位于沿着左侧壁中间部28的长度的中间且向 外弯曲,并通过以产生具有大致上U形的外部形状的方式切除从开口延伸到位于比弯曲部 分34更向后的位置的左侧壁中间部28的一部分,形成附接引导槽35。如图3所示处于显影 盒9附接于鼓盒27的状态下,包括附接引导槽35的上表面在内的平面穿过接下来将要描述 的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旋转中心。此外,在前后方向的直径比上下方向的直径略大的长 孔36形成在左侧壁中间部28内、比弯曲部分更向前的部分处。
左侧壁前部29以从左侧壁中间部28的前端的边缘随着左侧壁前部29向前延伸而倾斜 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如图5显示,在右侧的鼓侧壁23包括右侧壁后部37,右侧壁中间部38和右侧壁前部39。
从侧面看时,右侧壁后部37具有大致上三角形形状且被制成在左右方向面对左侧壁 后部27。右侧鼓轴承40附接于右侧壁后部37。
从在高度上比右侧壁后部37更低的那侧看时右侧壁中间部38具有大致上矩形的形 状,如图5显示,右侧壁中间部38从右侧壁后部37的前端下部向前延伸,沿着其前后方向 上的长度在中间部分横向向外弯曲,且再弯曲到前面以向前延伸。此外,开口被形成在 右侧壁中间部38内、弯曲部分41处,弯曲部分41位于沿着右侧壁中间部38的长度的中间 且向外弯曲,并通过以产生具有大致上U形的外部形状的方式切除从开口延伸到位于比弯 曲部分41更向后的位置的右侧壁中间部38的一部分,形成附接引导槽42。该附接引导槽42制成在左右方向面对左侧壁中间部分28内的附接引导槽35,附接引导槽42的上表面定 位于与附接引导槽35的上表面被定位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
右侧壁前部39以从右侧壁中间部38的前端的边缘随着右侧壁前部39向前延伸而倾斜 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感光鼓5由鼓侧壁22的左侧壁后部27和鼓侧壁23的右侧壁后部37保持。感光鼓5包括 鼓主体44和鼓轴45,鼓轴45沿着鼓主体44的中心轴延伸。凸缘构件46 (右侧凸缘构件46 未显示)被固定到鼓主体44的两端部分,且鼓轴45以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插入各个凸缘构 件46的中心。鼓轴45的右端部分以其相对于鼓轴承40的旋转被禁止的方式被插入右侧鼓 轴承40。右端部分从右侧鼓轴承40向右突起。另一方面,被固定到鼓主体44的左端部分 的凸缘构件46以其相对于鼓轴承33的旋转被允许的方式被保持在左侧鼓轴承33中。因此, 感光鼓5的鼓主体44设置为可绕着左侧壁后部27和右侧壁后部37之间的鼓轴45旋转。
此外,左侧凸缘构件46的端面在由保护部分30围绕的部分露出。然后,连接构件47 附接于凸缘构件46的露出端面(参看图3)。
鼓后壁24以在鼓侧壁22的后端部和鼓侧壁23的后端部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
鼓上壁25以在鼓侧壁2的左侧壁后部27的上端部分和鼓侧壁23的右侧壁后部37的上
端部分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
该鼓前壁26以在鼓侧壁22的左侧前部29的下端部分和鼓侧壁23的右侧前部39的下端
部分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且以随着鼓前壁26向前延伸而向上倾斜的方式形成。用于朝 向感光鼓5按压显影盒9的按压杆48被设置在鼓前壁26上的两个位置,该两个位置在鼓前 壁26的左右方向上越过其中心部彼此面对。 (2)显影盒
如图2到4显示的,在显影盒附接于鼓盒7的状态下,显影盒9被布置在鼓侧壁22的左 侧壁中间部28和左侧壁前部29,鼓侧壁23的右侧壁中间部38和右侧壁前部39之间。
显影盒9包括壳体51。该壳体51具有在其后侧开口的箱子形状。如图1显示的,显影 辊8、供给辊52、层厚控制片53和搅拌器54被包括在壳体51中。此外,色粉被容纳在壳体 51内。
如图4显示的,显影辊8以从壳体51向后露出的方式布置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51
10的两侧壁55, 56上。具体地,如图2和3显示的,大致上圆柱形的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以横向向外突起的方式设置在两侧壁55, 56的后端部分。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布 置在沿着左右方向彼此面对的位置。如图4显示的,显影辊8具有金属的显影辊轴59被橡 胶辊60覆盖的构造,该橡胶辊60由导电橡胶组成。显影辊8通过分别可旋转地插入显影辊 轴轴承构件57, 58的、显影辊轴59的两端部可旋转地支撑在两侧壁55, 56上。
此外,如图3显示的,用于驱动显影辊8等的驱动力被输入其中的显影辊从动齿轮61 设置在在壳体51的左侧壁55上、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的后方。显影辊从动齿轮61被制成 在显影盒9附接于鼓盒7的状态下面对形成在鼓盒7的鼓侧壁22中的长孔36。沿图3中的顺 时针方向作用的旋转力被输入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
(3)显影盒到鼓盒的附接
显影盒9从感光鼓5的前方附接于鼓盒7。分别从显影盒9的壳体51向左和向右突起的 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被分别适配进附接引导槽35, 42内。然后,由于显影盒9被向后 按压,显影盒9被移到后方而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分别由附接引导槽35, 42引导。在 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显影盒9的壳体51进入与按压杆48的抵接,且壳体51抵抗由按压杆48 施加的按压力被向下按压,从而显影盒9到鼓盒7的附接被完成。在该状态下,在显影盒9 中,显影辊8由于按压杆48的压力进入与感光鼓5的压力接触。注意,在附接已经完成的 状态下,在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与引导槽35, 42的后端部分之间分别形成间隙。
3.本体框架
图6是从本体外壳右前方向看时本体外壳的内部的透视图.
两个本体框架62, 63以彼此面对且其间设置间隔的方式布置在本体外壳2内。每个本 体框架62, 63从侧面看时具有大致上矩形的形状。从前侧看时,黑色处理盒3K,黄色处 理盒3Y,洋红处理盒3M和青色处理盒3C以这样的顺序安装在本体框架62, 63之间。
本体框架62, 63通过四个圆棒状连接构件64, 65, 66, 67连接在一起。连接构件64 以在本体框架62, 63的各个上端部分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在黑色处理盒3k前面。连接构 件65以在本体框架62, 63的各个下端部分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在黑色处理盒3K下面。连 接构件66以在本体框架62, 63的各个上端部分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在青色处理盒3C的前 面。连接构件67以在本体框架62, 63的各个下端部分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在青色处理盒 3C的前面。因此,本体框架62, 63和四个连接构件64到67提供一种加强的和坚固的结构,该结构减少当处理盒3被安装或拆卸时的应力和变形。 (1)左侧本体框架 图7是左侧本体框架的左视图。
四个处理盒引导槽71形成在左侧本体框架62上。处理盒引导槽71由从本体框架62上 缘切除本体框架62而形成。每个处理盒引导槽71具有对应于形成在鼓框架21上的保护部 分30的外径的宽度,且从本体框架62的上缘倾斜向下和向后延伸到其垂直中心部。第一 抵接部72从在处理盒引导槽71内向上突起的那侧看具有大致上矩形的形状,且第二抵接 部73从在在处理盒引导槽71内向前突起的那侧看具有大致上矩形的形状,且它们形成在 处理盒引导槽71的下端部。该四个处理盒引导槽71在前后方向等间隔形成。
此外,向左突起的圆柱形突起部分74分别设置在本体框架62上从处理盒引导槽71的 各个下端部分倾斜向下和向前隔开的位置上。
此外,穿透本体框架62的引导孔75分别形成在从各个突起部分74略微倾斜向下和向 前隔开的本体框架62的位置上。引导孔75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孔部76,和从该直 线孔部76倾斜向下和向后延伸的交叉孔部77。在四个引导孔75中的最前面的引导孔75中, 直线孔部76形成为比其他引导孔75的直线孔部76更长。
此外,分别地定中心在突起部分74的弧形孔187形成在本体框架62上,位于各个处理 盒引导槽71的前方且从各个突起部分74倾斜向上和向前隔开的位置上。 (2)右侧本体框架
如图6显示的,四个处理盒引导槽78形成在右侧本体框架63上分别面对沿左右方向形 成在本体框架62上的四个处理盒引导槽71的位置处。通过从本体框架63上缘切除本体框 架63并从该上缘倾斜向下和向后延伸到本体框架63的垂直中心部形成引导槽78,且引导 槽78在向下延伸时逐渐变窄。
此外,向右突起的圆柱形突起部分79分别设置在本体框架63上从引导槽78的各个下
端部分倾斜向下和向前隔开的位置处。
穿透本体框架63的引导孔80分别形成在本体框架63上从各个突起部分79向前和略微 倾斜向下隔开的位置处。引导孔80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孔部81和从该直线孔部80 倾斜向下和向后延伸的交叉孔部82。在四个引导孔80中最前面的引导孔80中,直线孔部81比其他引导孔80的直线孔部81形成的更长。 4.用于向处理盒传输驱动力的构造
图8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左前方向看时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 盖子联动机构的透视图。图9是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左视图,显示了顶
盖关闭的状态。图io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右前方向看时驱动力传输
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透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图ll是驱动力传输机构的 俯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图12是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左视图, 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图13是从驱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右前方向看时驱 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一盖子联动机构的透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图14是驱动力传 输机构的俯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
注意,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作为后面将要描述的直动构件和连接和脱离驱动机构 211的实例,在图8到图14中的各个图中显示。此外,在图8中显示处理盒3和顶盖4。 (l)驱动力传输构件
驱动力传输机构91设置在左侧本体框架62外侧(参看图IO),用于传输驱动力到处 理盒3。注意,在图8中,虽然本体框架62布置在四个处理盒3和驱动力传输机构91之间, 为了简化附图而省略对本体框架62的图示。
如图10显示的,驱动力传输机构91包括四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四个显影驱动传输 构件93和驱动直动凸轮94。 (l-l)鼓驱动传输构件
四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以与四个处理盒3相关联的方式设置。鼓驱动传输构件92布置 在对应于各个连接构件47的位置(参看图3)上,在处理盒3开始与阻止构件191抵接时连 接构件47设置在其关联处理盒3的感光鼓5上。该阻止构件191将在下面被描述。
图15A和15B是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剖视图。
鼓驱动传输构件92整体包括齿轮部95和从齿轮部分95的中心部分向右突起的升起部96。
齿轮部95具有大致上圆环形板的形状。驱动力从鼓电机输入其中的多个轮齿形成在 齿轮部95的外圆周表面上。
升起部96具有与齿轮部95共中心轴的圆柱形基端侧外圆周表面97心。此外,升起部 96具有与齿轮部95共中心轴、在基端侧外圆周表面97的右方的圆柱形远端侧外圆周表面 98。该远端侧外圆周表面98形成为具有比基端侧外圆周表面97的直径更小的直径。此外, 该升起部96具有环形的上升表面99和环形远端面100,上升表面99连接到基端侧外圆周表 面97的远端边缘和远端侧圆周表面98的基端边缘,环形远端面100连接到远端侧外圆周表 面98的远端边缘。直线接合凹槽IOI (参看图l)以与附接于凸缘构件46的端面的连接构 件47 (参看图16)接合的方式形成在远端面100上。此外,该升起部96整体包括从远端面 100中的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向左延伸的圆柱形部分102。
此外,保持器103以覆盖驱动力传输机构91的方式附接于本体框架62的外表面。支撑 轴104与各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相关联地以从保持器103向右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保持器 103上。支撑轴104可旋转和可沿左右方向滑动地插入圆柱形部分102中。因此,鼓驱动传 输构件92绕着支撑轴104可旋转地被支撑,且以沿着左右方向在图15A显示的前进位置和 图15B显示的退避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的方式设置。此外,如图8显示的,以环绕圆柱形部 分102的圆周的方式设置的巻簧105的一端被固定到鼓驱动传输构件92。巻簧105的另一端 被固定到保持器103 (参看图15A)上。鼓驱动传输构件92由于巻簧105的压力(弹力)而 被向右压。
图16是鼓本体、凸缘构件、连接构件和磁鼓驱动力传输构件的透视图。图17A是鼓驱 动传输构件92的右视图。图17B连接构件的左视图。图17C是凸缘构件的左视图。
如图16和17A显示的,接合凹槽101形成在穿过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远端面100的中心 的直线上。
如图16和17B显示的,连接构件47整体包括平圆柱形主体部106、两个第一侧突起107 和两个第二侧突起108,第一侧突起107以从主体部106突起的方式设置在主体部106的一 端面上,两个第二侧突起108设置在主体部106的另一端面上。第一侧突起107布置在相对 于主体部106中心彼此点对称(180度旋转对称)的两个位置上。第二侧突起108相对于主 体部106的中心彼此点对称(180度旋转对称),且布置在相对于第一侧突起107绕着主体 部106的中心偏移90度的两个位置上。
如图17C显示的,大致上圆柱形的鼓侧接合部109以向左突起的方式形成在凸缘构件
1446的端面上。凹陷部分110形成在相对于鼓侧接合部109 (凸缘构件46)中心彼此点对称 (180度旋转对称)的两个位置上。此外,连接构件连接到鼓侧接合部109 (凸缘构件46 的端面),从而沿着第二侧突起108彼此面对的方向分别由适配进凹陷部分110的连接构 件47的第二侧突起108偏移到位。
在鼓驱动传输构件92前进到图15A显示的前进位置的状态下,连接构件47的第一侧突 起107适配进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接合凹槽101内,从而由连接构件47、鼓驱动传输构件 92和鼓侧接合部109构成所谓的欧氏联轴节(Oldham co叩ling)。因此,即使在鼓驱动 力传输构件的旋转中心和凸缘构件46 (感光鼓5)的旋转中心之间生产轻微的位置偏移, 该偏移是允许的,且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旋转被传输到凸缘构件46。
(l-2)显影驱动传输构件
如图8显示的,四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以与各个处理盒3关联的方式设置。显影驱 动传输构件93布置在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上,且在导致处理盒3与阻止构件191抵接的状 态时位于面对设置在其关联的处理盒3上的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位置上。
图18A和18B是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剖视图。
如图IO, 18A和18B显示的,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包括显影驱动齿轮111、往复运动构 件12和巻簧113。
显影驱动齿轮111整体具有大致上盘形的齿轮主体114和从齿轮主体114向右突起的 大致上圆柱形的引导芯部115。
驱动力被从显影电机(未显示)输入其中的多个轮齿形成在齿轮主体114的外圆周表 面上。
如图18A和18B显示的,引导芯部115以其中心轴与齿轮主体114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 形成。引导芯部115具有在远端部分具有相对小的第一外径的远端芯部116和在其基端部 分具有相对大的第二外径的基端芯部117。远端芯部116的外圆周表面和基端芯部117的外 圆周表面通过倾斜面而做成连续的且在高度上没有差异。
往复运动构件112整体包括具有相对小的第一内径的圆柱形远端圆柱部118,靠近远 端圆柱部118的左侧设置且具有相对大的第二内径的圆柱形基端圆柱部119,靠近远端圆 柱部118的右侧设置的接合部120,和构成为从圆柱部118的远端外圆周表面周向突起的凸
15缘部分121。第一内径大致上等于或略微大于远端芯部116的第一外径。第二内径大致上 等于或略微大于基端芯部117的第二外径。引导芯部115从左侧被插入往复运动构件112 中。该往复运动构件112能够做成相对于引导芯部115沿着左右方向移动,以在图18A显示 的前进位置和图18B显示的退避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或来前后移动。
巻簧113以环绕引导芯部115的圆周的方式设置且布置在往复运动构件112和齿轮主 体114之间。往复运动构件112由于巻簧113的压力(弹力)而被向右压。
此外,支撑轴128以从保持器113突起而向右延伸的方式与各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 相关联地设置在保持器113上。通过支撑轴128以旋转而不滑动的方式被插入引导芯部115 中,显影驱动齿轮111以绕着支撑轴128旋转而不滑动的方式被支撑。
图19A是往复运动构件的右视图。
往复运动构件112的接合部120整体包括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上圆柱形的中心部 122和连接到中心部122的圆周表面的两个抵接突出部123。两个抵接突出部123布置在穿 过中心部122的中心的直线上,且形成为具有180度旋转对称的形状。
图19B是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左视图。
圆形凹陷部124形成在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外端面上,且圆形凹陷部124具有与接合 部120的中心部122的外径基本相同的直径。此外,两个抵接部125沿着显影辊从动齿轮61 的外端面上的凹陷部124的圆周设置。每个抵接部125从侧面看时具有大致L形状,其具有 短边部分126和与短边部分126直角相交的长边部分127。每个抵接部125的短边部分126 在穿过凹陷部124中心的直线上延伸。每个抵接部125的长边部分127沿着穿过凹陷部124 的中心的直线延伸且以直角与穿过两个短边部分126的直线相交,且从该直线隔开。此外, 两个抵接部125相对于凹陷部124的中心彼此180度旋转对称。
在往复运动构件112前进到图18A显示的前进位置的状态下,接合部120的中心部122 适配进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凹陷部124,且接合部120的抵接突出部123沿着显影辊从动齿 轮61的圆周方向与各个抵接部125的长边部分127的抵接。因此,在该状态下,当旋转力 被输入显影驱动齿轮111且往复运动构件112因此与显影驱动齿轮111一起旋转,旋转力被 从各个抵接突出部123传输到各个抵接部125,从而显影辊从动齿轮61沿着与往复运动构 件112相同的方向旋转。
16
然后,引导芯部115的远端芯部116和基端芯部117,以及远端圆柱部118和基端圆柱 部119都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和(2)的的尺寸。
条件(1):在往复运动构件112定位于图18B显示的退避位置和往复运动构件112的 各个抵接突出部123的一部分与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各个抵接部125抵接的位置之间的状 态下,引导芯部115的远端芯部116布置在往复运动构件112的远端圆柱部118内,且引导 芯部115的基端芯部117布置在往复运动构件112的基端圆柱部119内。
条件(2):在往复运动构件112前进到图18A显示的前进位置的状态下,引导芯部115 的基端芯部117被从往复运动构件112的基端圆柱部的内部移开,且引导芯部115的远端芯 部116布置在往复运动构件112的基端圆柱部119的内部。
在往复运动构件前进到前进位置的状态下,往复运动构件相对于引导芯部115的径向 间隙通过上述的操作增大。因此,即使在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旋转中心和显影驱动传输 构件93 (显影驱动齿轮lll)的旋转中心之间产生位置偏移,在旋转中心之间的偏移量落 在往复运动构件112相对于引导芯部115的径向间隙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该偏移被允许, 且旋转力被从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很好地传输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
(l-3)驱动直动凸轮
如图IO, 11, 13和14显示的,驱动直动凸轮94是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构件,且以沿 着直线在前后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方式附接于本体框架62(参看图6)。如图11和14显示的, 驱动直动凸轮94包括在前后方向伸长的矩形板形状主体部131,整体形成在主体部131上 的四个第一凸轮部分132和整体形成在主体部131上的四个第二凸轮部分133。
主体部131与本体框架62平行设置。四个孔134形成在主体部131中。?L134被分别形 成在孔134沿着左右方向面对四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位置上。每个孔134具有在前后 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和允许垂直插入和偏移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件112的 尺寸。如图10显示的,在驱动直动凸轮94布置在相对向前位置的状态下,显影驱动传输 构件93分别面对孔134的后端部分。另一方面,如图13显示的,在驱动直动凸轮94布置在 相对向后位置的状态下,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分别面对孔134的前端部分。
第一凸轮部132以与各个孔134关联的方式设置在主体部131的左侧表面(g卩,在与面 对本体框架62的那个表面相对的表面上)上。第一凸轮部132从侧面看时具有大致沿着孔134的圆周边缘的前半部延伸的U形。此外,如图14显示的,第一凸轮部132具有以随着倾 斜部分135向前延伸而从主体部131隔开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分135,和以与主体部131平 行的方式从倾斜部分135的前端延伸的平坦部分136,因此形成为从顶部看时大致上梯形
的形状。
第二凸轮部133以与各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关联的方式设置在主体部131的左侧表面 的下端部。如图11及14显示的,每个第二凸轮部133以从顶部看时不与第一凸轮部132重 叠的方式形成在每个第一凸轮部132的后方。此外,如图14显示的,第二凸轮部133具有 以随着倾斜部分137向前延伸而从主体部131隔开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分137,和以与主体 部131平行的方式从倾斜部分137的前端延伸的平坦部分138,因此形成为从顶部看时大致 上梯形的形状。
在图10和11显示的状态下,各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件112被插入孔 134的后端部分中,凸缘部分121与驱动直动凸轮94的主体部131的左侧表面抵接,且远端 圆柱部18和接合部120的部分相对于主体部131向右突起。各个第一凸轮部132布置在主体 部131前方。此外,鼓驱动传输构件92在其上升表面99与主体部131的左侧表面抵接。升 起部96的远端部分(即,形成侧外圆周表面98的部分)相对于主体部131在主体部131下 面向右突起。各个第二凸轮部133布置在各个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前方。即,各个鼓驱动 传输构件92和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件112都前进到前进位置。
当导致驱动直动凸轮94向后移动时,第一凸轮部132的各个倾斜部分135进入与往复 运动构件的各个凸缘部分121抵接,且第二凸轮部133的倾斜部分137进入与鼓驱动传输构 件92的各个上升表面99的抵接。当驱动直动凸轮94进一步向后移动时,往复运动构件112 和第一凸轮部132以往复运动构件112的凸缘部分121分别骑在第一凸轮部132的倾斜部分 135上的方式相对移动。因此,往复运动构件112接收来自第一凸轮部132的沿向左方向的 力,然后引起抵抗巻簧113的压力的向左移动。此外,鼓驱动传输构件92和第二凸轮部133 以该鼓驱动传输构件92的上升表面99骑在第二凸轮部133倾斜部分137上的方式相对移 动。与此相关联,第二凸轮部133接收来自第二凸轮部133的沿向左方向的力,然后引起 抵抗巻簧105的压力的向左移动。
此外,在图13和14显示的状态中,在其凸缘部分121处往复运动构件112进入与第一
18凸轮部132的平坦部份136的抵接,且仅仅接合部120被插入孔134的前端部分中。此外, 在其上升表面99处鼓驱动传输构件92进入与第二凸轮部133的平坦部分138的抵接,且升 起部96的远端部分相对于主体部131略微地向右突起。g卩,鼓驱动传输构件92和显影驱动 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件112退到退避位置。 (2)第一盖子联动机构
此外,在打印机l中,驱动直动凸轮94被设计为与顶盖4的打开或关闭相关联地移动。 即,打印机1包括第一盖子联动机构140,用于使得驱动直动凸轮94以与顶盖4的打开或关 闭相联动的方式而移动(参见图9和10)。
如图8显示的,顶盖4设置成通过轴(未显示)在顶盖4的前端部分被从本体外壳2升 起(参看图l)以打开本体外壳2的上表面的状态和顶盖4沿着本体外壳2的上表面延伸以 关闭本体外壳2的上表面的状态之间打开和关闭,该轴被可旋转地插入设置在顶盖4的后 端部分的大致上C形的旋转支撑部141中。
如图9显示的,第一盖子联动机构140包括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和第二盖子联结构件 143。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和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与左侧和右侧本体框架62, 63关联设 置(参看图6)。因为与左侧本体框架62关联设置的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和第二盖子联 结构件143和与右侧本体框架63关联设置的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和第二盖子联结构件 143被配置为横向对称,以下在这里仅仅描述与左侧本体框架62关联设置的第一盖子联结 构件142和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
如图10显示的,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形成为长的直线形状。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 的一个端部以绕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沿顶盖4内表面的左端部分的 长度的中间部。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在顶盖4关闭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沿着顶盖4的内 表面延伸。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的另一端部144以绕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 连接到本体框架62的后端部。此外,连接轴145以向右突起的方式形成在第一盖子联结构 件142的最后端部分上。
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形成为从侧面看时具有以相对大的角度(例如,大约135°的 角度)张开的一V形状。支撑轴146以向右突起的方式形成在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的弯曲 部分。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设置成通过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本体框架62的后端部上的支撑
19轴146而绕着支撑轴146旋转。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的连接轴145被可旋转地插入第二盖 子联结构件143的一个端部。连接轴147以向右突起的方式形成在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 的另一端部。在垂直的或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148形成在驱动直动凸轮94的主体部131 的后端部,且连接轴147以松弛地适配于其中的方式插入该长孔148,从而不仅能够旋转 还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当从顶盖4关闭的状态(图10显示的关闭状态)打开顶盖4时,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 以被直立的方式绕着另一端部144旋转。与第一盖子联结142的旋转相协同,第二盖子联 结构件143的一端部被向前推且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绕着支撑轴146旋转,从而第二盖子 联结构件143的另一端部分向后移动。此外,通过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的另一端部分向 后移动,驱动直动凸轮94通过连接轴147被向后推,从而驱动直动凸轮94向后移动。然后, 当导致顶盖4被完全地打开的状态时,驱动直动凸轮94被置于最后面的位置,如图13显示 的。
当顶盖4被关闭时,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以倾斜方式倾倒的方式绕着第一盖子联结 构件142的另一端部旋转。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的一端部与第一盖子联结构件142的旋转 相协同地被向后推,且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绕着支撑轴146旋转,从而第二盖子联结构 件143的另一端部向前移动。此外,通过第二盖子联结构件143的另一端部向前移动,驱 动直动凸轮94通过连接轴147被向前推,从而驱动直动凸轮94向前移动。然后,当导致顶 盖4被完全关闭的状态时,驱动直动凸轮94被置于相对向前位置,如图10显示的。
5.锁紧机构
图20是锁紧机构的左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图21是锁紧机构的左视图,显 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
注意,在后面将要被描述的驱动直动凸轮94、第一盖子联动机构140和阻止构件191, 以及连接-脱离驱动机构211和第二盖子联动机构231被显示在图20和21中。
用于将各个处理盒3锁紧在本体框架62, 63上的锁紧机构151 (参看图6)设置在打印
机1内。
锁紧机构151包括四个左侧固定构件152,四个右侧固定构件172 (参看图22)和左侧 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及右侧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1) 左侧固定构件
四个左侧固定构件152布置在左侧本体框架62的左侧。此外,四个左侧固定构件152 以与各个处理盒3关联的方式设置。在四个处理盒3被安装在本体外壳2中的状态下,左侧 固定构件152被布置在各个处理盒3 (鼓盒7)的保护部分30 (参看图3)的前方。每个左 侧固定构件152包括锁定杆154、按压杆155和巻簧156。
锁定杆154被可旋转地支撑在突起部分74上(参看图7),突起部分74在其一个端部 (即,基端部分)形成在左侧本体框架62上。大致上矩形的孔以从中穿过的方式形成在 锁定杆154的中心部分。锁定杆154的另一端部(即,远端部分)的前边缘形成为具有与 处理盒3的保护部分30的外部形状对应的曲线形状。操作部分171以向右突起的方式形成 在锁定杆154的右侧表面上、比孔157更加靠近远端部分的位置处。
按压杆155向前布置且在锁定杆154的右侧,在其一端部(基端部分)被可旋转地支 撑在突起部分74上(参看图7)。钩部158以向前突起且在其远端部分向左弯曲的方式形 成在按压杆155的中心部。该钩部158的远端部分从右侧被插入锁定杆154的孔157中。此 外,连接轴159以从其左侧表面向左突起的方式形成在按压杆155的中心部。此外,支撑 部160 (参看图25)形成在按压杆155的中心部以将在下面进行描述的支撑间隔构件201。 支撑部160从按压杆155的右侧表面向右突起且被插入孔187中(参看图7),在其远端到 达位于本体框架62的右侧的位置。
巻簧156被插入锁定杆154的远端部分和按压杆155的远端部分之间。
(2) 右侧固定构件
图22是右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显示顶盖关闭的状态。图23是右侧本体框 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显示顶盖打开的状态。
四个右侧固定构件172以与各个处理盒3关联的方式设置且布置在右侧本体框架63的 右侧。每个右侧固定构件172包括锁定杆174、按压杆175和巻簧176。
锁定杆174形成为从侧面看时具有大致上的C形状。锁定杆174的一个端部(基端部分) 可旋转地支撑在形成在右侧本体框架63上的突起部分79上。大致上矩形的孔177以贯穿其 中的方式形成在锁定杆174的另一端部(远端部分)。此外,切除部178形成在锁定杆174 的基端部分和远端部分之间,以被切成向下凹陷的凹部。
21
按压杆175布置到锁定杆174的左前侧且在其一端部(基端部分)可旋转地支撑在突 起部分79上。锁紧部180以向右突起的方式形成在按压杆175的远端部分。锁紧部180的远 端部分从左侧插入锁定杆174的孔177中。此外,连接轴179以从其右侧表面向右突起的方 式形成在按压杆175的中心部。此外,虽然未显示,支撑部分以从按压杆175的右侧表面 向右突起的方式形成在按压杆175的中心部,且随后将描述的间隔构件201由支撑部分可
旋转地支撑。
巻簧176被插入锁定杆174的远端部分和按压杆175的远端部分之间。
(3)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
图24是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的左视图。
因为左、右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具有彼此横向地对称的构造,以下只对左侧的连 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进行描述。
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是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且以沿直线在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的方式附接在本体框架62的内表面上(参看图6)。
四个引导槽161以与每个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关联的方式形成在连接和脱离直动 凸轮153的左侧表面上。引导槽16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槽部162和从直线槽部 162的后端向上和向后倾斜延伸的交叉槽部163。
四个第三凸轮部164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形成在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上表面上。 四个第三凸轮部164的每个均形成为从侧面看时具有大致上梯形的形状,其从连接和脱离 直动凸轮153的上表面350 (即,许可表面)向上突起,且每个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 水平表面165 (即,间隔表面)和延续至水平表面165后端及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上 表面的倾斜面166 (即,许可表面)。最前面的第三凸轮部分164和其相邻的第三凸轮部 分164之间限定的间隔构成比其他相邻的第三凸轮部分164之间限定的间隔更长。
齿条167形成在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前端部分的下表面上。如图10显示的,小 齿轮168构成为在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左侧与齿条167啮合。如图8显示的,小齿轮 169构成为在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右侧与齿条167啮合。小齿轮168, 169分别以不旋 转的方式附接到连接轴17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当左侧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沿着前后
22方向移动时,右侧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与左侧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移动同步地 沿着相同的方向向左移动,且与左侧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移动相同的偏移量。 (4)联结构件
各个左侧固定构件152和左侧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通过联结构件181彼此连接,如 图20和21显示的。
左侧固定构件152的连接轴159以在预定角度的范围内旋转的方式插入联结构件181 的一个端部。具体地,大致上扇形的孔182形成在联结构件181的一端。连接轴159从侧面 看时具有在其圆周表面上具有突起的钥匙孔形状(keyholeshape)。此外,当连接轴159 被插入孔182中时,联结构件181构成为在角度范围内绕着连接轴159旋转。另一方面,连 接轴183以向右突起的方式形成在联结构件181的另一端部。连接轴183被插入本体框架62 的引导孔75中,且其远端部分适配进引导槽161内。
各个右侧固定构件172和右侧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通过联结构件184彼此连接,如 图22和23显示的。
右侧固定构件172的连接轴179以在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方式插入联结构件184的一个 端部中。该角度范围可以预定。具体地,大致上扇形的孔185形成在联结构件184的一端。 连接轴179从侧面看时具有在其圆周表面上有突起的钥匙孔形状。此外,当连接轴179被 插入孔185中时,联结构件184构成为在该角度范围内绕着连接轴179旋转。另一方面,连 接轴186以向左突起的方式形成在联结构件184的另一端部。连接轴183被插入本体框架63 的引导孔80中,且其远端部分适配进引导槽161内。
6.阻止构件
如图20和21显示的,四个阻止构件191设置在打印机1中。四个阻止构件191分别布置 在左侧固定构件152的左侧。
阻止构件191具有臂状。插入孔192形成在阻止构件191的一个端部(即,基端部分)。 设置在本体框架62 (参看图7)上、处理盒引导槽71的下端部且其间设置有微小间隔的前 方位置的夹持轴351 (参看图7),被插入插入孔192。因此,每个阻止构件191被本体框 架62可绕着插入孔192旋转地支撑(夹持轴351)。阻止构件的远端部分从左侧固定构件 152 (锁定杆154)的操作部分171的上方与左侧固定构件152 (锁定杆154)的操作部分171 抵接,并在前后方向延伸。阻止构件191的远端部分向上延伸并然后折回而具有钩形状。注意,在右侧固定构件172中,锁定杆174对应于阻止构件191 (参看图23)。
7. 间隔构件
图25是左侧本体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显示了顶盖关闭的状态。图26是左侧本体 框架的一部分的右视图,显示了顶盖打开的状态。
多个间隔构件201 (例如,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八个间隔构件201)以与四个左侧 固定构件152和四个右侧固定构件172相关联的方式设置在打印机1中(参看图22)。因为 以与左侧固定构件152相关联的方式设置的间隔构件201和以与右侧固定构件172相关联 的方式设置的间隔构件201构造为彼此横向地对称,以下仅仅描述左侧间隔构件201。
四个间隔构件201以在左右方向分别面对其相关联的左侧固定构件152的方式布置在 左侧本体框架62的内部(例如,右侧)。
间隔构件201具有大致三角板的形状。设置在左侧固定构件152的按压杆155上的支撑 部分160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插入间隔构件201的一个角部202。因此,间隔构件201被可 旋转地支撑在支撑部分60上。
间隔构件201以从支撑部向后延伸的方式设置且使其搁在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 上表面上。下突起部203以向下突起的方式形成在间隔构件201的后端部。下突起部203 与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上表面抵接。此外,上突起部204以向上突起的方式形成在 间隔构件201的后端部。上突起部204的前表面构成为起到按压表面205的作用。
8. 连接和脱离驱动机构
如图9、 10、 12和13显示的,连接和脱离驱动机构211设置在打印机1中以沿着前后方 向往复运动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
连接和脱离驱动机构211包括通过作为电机的一个例子的连接和脱离电机229 (参 看图27)的驱动力旋转的电机齿轮212,与小齿轮168整体设置并适于和小齿轮168—起旋 转的中间齿轮213,用于接合和脱离电机齿轮212到中间齿轮213的旋转力传输的行星差分 离合器214,和用于通过行星差分离合器214在旋转力传输的接合和脱离之间切换的离合 器接合杆215。
如图10和13显示的,行星差分离合器214包括保持在保持器103上的轴216 (参看图15A)。输入齿轮217、接合齿轮218和输出齿轮219被可旋转地支撑在轴216上。电机齿轮 212与输入齿轮217啮合。接合齿轮218布置在输入齿轮217的右侧且在其外圆周表面上具 有多个齿,离合器接合杆215与该多个齿接合。输出齿轮219布置在接合齿轮218的右侧。 输出齿轮219具有比输入齿轮217的直径更小的直径且与中间齿轮213啮合。
离合器接合杆215以沿着前后方向在接合齿轮218上方延伸的方式布置。如图9和12 显示的,离合器接合杆215在其后端部被支撑在附接于保持器103的支撑构件220上,上且 以绕着支撑构件220摆动的方式设置。如图12显示的,爪221形成在离合器接合杆215的 远端部分的下面。
一端锁定在保持器103上的巻簧222的另一端被锁定在离合器接合杆215的中间部分 上。离合器接合杆215以其远端部分被巻簧222向上抬起的方式被按压。此外,在驱动直 动凸轮94被布置在图12和13显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离合器接合杆215的远端部分由于巻簧 222的压力被向上抬起且面对驱动直动凸轮94的前端部分,且在其前方设置有间隔。如图 9和10显示的,当使驱动直动凸轮94从如上所述的状态移动到最前位置时,驱动直动凸轮 94在移动的过程中开始与离合器接合杆215抵接,从而离合器接合杆215的远端部分被驱 动直动凸轮94抵抗巻簧222的压力而向下按压。结果,离合器接合杆215的爪221进入接合 齿轮218的轮齿之间,从而离合器接合杆215与接合齿轮218接合。
在离合器接合杆215处于与接合齿轮218接合的状态下,不允许接合齿轮218旋转,且 从电机齿轮212输入到输入齿轮217的旋转力被传输到输出齿轮219。 g卩,行星差分离合器 214接合电机齿轮212到中间齿轮213的旋转力传输。因此,能够通过电机齿轮212的前后 旋转使小齿轮168和中间齿轮213—起前后旋转,从而能够使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沿着
前后方向往复运动。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接合杆215不与接合齿轮218接合的状态下,从电机齿轮212输入 输入齿轮217的旋转力被传输到接合齿轮218,但不传输到输出齿轮219。 g卩,行星差分离 合器214脱离电机齿轮212到中间齿轮213的旋转力传输。在该传输发生时,输出齿轮219 处于输出齿轮219自由旋转的状态,由此,连接和脱离电机229 (参看图27)不对连接和 脱离直动凸轮153的移动构成负载。
8.第二盖子联动机构在打印机1中,驱动直动凸轮94构成为以与顶盖4的打开或关闭联动的方式移动,且 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构成为与驱动直动凸轮94的移动联动的方式移动。即,打印机l 包括第二盖子联动机构231,该第二盖子联动机构231用于使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随由 第一盖子联动机构140引起的顶盖的打开或关闭而与驱动直动凸轮94的联动运动并行地 运动。
第二盖子联动机构231包括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和第四盖子联结构件233。 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是沿直线延伸的构件,且轴234以向左突起的方式形成在其中 间部中。轴234被可旋转地支撑在保持器103上(参看图15A)。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的 另一端部(即,与连接到驱动直动凸轮94的一端部相反的端部)和第四盖子联结构件233 的后端部以绕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第四盖子联结构件233是沿直线延伸的构件,且以大致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姿态固 定到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左侧表面。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的另一端部(即,与连 接到驱动直动凸轮94的那个端部相反的端部)和第四盖子联结构件233的后端部以绕着沿
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彼此连接。
在顶盖4关闭的状态下,如图20显示的,驱动直动凸轮94布置在相对向前的位置,而 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布置在最后面的位置。因此,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的一个端部 定位成比第四盖子联结构件233的后端部更加向前,且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和第四盖子 联结构件233之间形成锐角。当顶盖4被打开且使驱动直动凸轮94向后移动时,第三盖子 联结构件232的一个端部向后移动,且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绕着轴234旋转。与第三盖子 联结构件232的旋转相协同,第四盖子联结构件233由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的另一端部向 前推,从而使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向前移动。此外,当导致顶盖被完全地打开的状态 时,如图21显示的,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布置在最前面的位置上。
在打开顶盖4的过程中,通过驱动直动凸轮94的向后移动,驱动直动凸轮94与离合器 接合杆215分离。然后,离合器接合杆215的远端部分被向上抬起,从而释放离合器接合 杆215与接合齿轮218的接合。因此,连接和脱离电机229 (参看图27)不对连接和脱离直 动凸轮153的移动形成负载,从而获得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平滑移动。
26在顶盖4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如图21显示的,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的一端部定位成 比第四盖子联结构件233后端部更向后,且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和第四盖子联结构件233 之间形成钝角。当顶盖4被关闭且驱动直动凸轮94向前移动时,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的 一端部向前移动,且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绕着轴234旋转。与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的旋 转相协同,第四盖子联结构件233由第三盖子联结构件232的另一端部向后拉,从而使连 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向后移动。此外,当导致顶盖4完全关闭的的状态时,如图20显示 的,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被布置在相对向后的位置。
9.与顶盖的打开或关闭相协同的锁紧机构(左侧固定构件和右侧固定构件)和阻止 构件的操作
在顶盖4被打开的状态下,如图21显示的,左侧联结构件181的各个连接轴183被插入 本体框架62的引导孔75的直线孔部76中(参看图7),且连接轴183的远端部分被适配进 引导槽161的交叉槽部163 (参看图24)中。此外,如图23显示的,每个右侧联结构件184 的连接轴183被插入本体框架63的引导孔80的直线孔部81 (参看图22)内,且连接轴183 的远端部分适配进引导槽161的交叉槽部163中。此外,如图21显示的,左侧固定构件152 以倾斜方式落下并从处理盒3的安装/拆卸路径退出以沿着左右方向被定位在左侧固定构 件152不会面对处理盒引导槽71的位置(参看图7)上。此外,各个阻止构件191进入与操 作部分171在阻止构件191的最远端部分的抵接,且沿着左右方向定位于阻止构件191面对 处理盒引导槽71的下端部分的位置(即,阻止位置)上。如图23显示的,每个右侧固定 构件172位于锁定杆174的切除部分178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处理盒引导槽78的下端部且切 除部分178的底面与沿着处理盒引导槽78延伸的方向直角相交的位置(即,阻止位置)上。
因此,处理盒3能够被安装在本体外壳2的内部或从本体外壳2的内部拆卸。在安装处 理盒3时,处理盒3 (即,鼓盒7)的保护部分30 (参看图3)适配进处理盒引导槽71中, 而鼓轴45的右端部适配进处理盒引导槽78中,且使处理盒3向下和向后倾斜移动,从而处 理盒3逐渐地安装进入本体外壳2内部同时保护部分30和鼓轴45分别由处理盒引导槽71, 78引导。此外,当从本体外壳2拆卸处理盒3时,处理盒3被逐渐地向上和向前倾斜地拉动, 同时保护部分30和鼓轴45正分别由处理盒引导槽71 , 78引导。
在顶盖4被打开的状态下,因为阻止构件191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处理盒引导槽71的下 端部,且锁定杆174的切除部分178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处理盒引导槽78的下端部,当处理 盒3被安装在本体外壳2的内部时,保护部分30开始与阻止构件191抵接或鼓轴45开始与锁定杆174抵接,因此处理盒3的移动被防止。S卩,在保护部分30开始与阻止构件191抵接或 鼓轴45开始与锁定杆174抵接的时刻,处理盒3到本体外壳2内的安装被阻止。
然后,当顶盖4被关闭时,驱动直动凸轮94向前移动,而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向 后移动。如图21显示的,左侧联结构件181的各个连接轴183的远端部分适配进引导槽161 的交叉槽部163 (参看图24)中。因此,当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向后移动时,连接轴 183的远端部分沿着本体框架62上的直线孔部76 (参看图7)移动到后面,同时保持适配 在交叉槽部163中。因此,各个联结构件181以其一端部分被抬起的方式旋转,且各个左 侧固定构件152与联结构件181的旋转相协同地绕着形成在本体框架62上的突起部分74向 后旋转(参看图7)。结果,各个左侧固定构件152被置于锁紧状态且布置在处理盒的安 装/拆卸路径上,且锁定杆154的远端部分的前端与处理盒3的保护部分30抵接,从而保护 部分30被倾斜地向下和向后按压。
此外,如图20显示的,操作部分171与各个左侧固定构件152的旋转相协同地相对于 各个阻止构件191向后移动,且各个阻止构件191如此旋转,使得其远端部分下降以移动 到操作部分171与在远端部的弯曲部分抵接的位置。结果,处理盒3向下移动且如图7中虚 线指示的,保护部分30与抵接部72, 73相抵接,从而处理盒3在该位置被固定到位。
另一方面,右侧联结构件184的各个连接轴186的远端部分适配进交叉槽部163。因此, 当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向后移动时,连接轴186的远端部分沿着本体框架63上的引导 孔80的直线孔部81向后移动(参看图22),同时保持适配在交叉孔163内。因此,各个联 结构件184以其一端部分被向上抬起的方式旋转,且各个右侧固定构件172与联结构件184 的旋转相协同地绕着形成在本体框架63上的突起部分79 (参看图23)向后旋转。结果, 如图22显示的,各个右侧固定构件172被置于锁紧状态,从而锁定杆174的切除部分178 的前端部分别与鼓轴45的抵接,且鼓轴145被倾斜地向下和向后按压。因此,感光鼓5在 其左侧和右侧固定到位。
此外,在顶盖4被关闭的过程中,驱动直动凸轮94开始与离合器接合杆215接触,且 离合器接合杆215的远端部分被驱动直动凸轮94向下推,从而离合器接合杆215与接合齿 轮218的接合。因此,在顶盖4已经关闭之后,由于连接和脱离电机229的驱动力,能够使 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移动(参看图27)。
此外,在顶盖4被关闭的过程中,当驱动直动凸轮94向前移动时,各个鼓驱动传输构 件92和各个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的往复运动构件112前进到前进位置。鼓驱动传输构件92 被分别连接到连接构件47,且往复运动构件112被分别连接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结果, 允许感光鼓5和显影辊8被驱动旋转。
当顶盖4从关闭状态被打开时,打印机l的各个构件和部分执行与在顶盖关闭时所执 行的操作相反的操作。此外,左侧固定构件152和右侧固定构件172被置于处理盒3不固定 的解锁状态。
10.显影辊到感光鼓的连接操作和从感光鼓脱离的操作
图27到29是处理盒、锁紧机构和连接/脱离驱动机构的左视图。图27显示了所有的显 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状态,图28显示了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辊从感光鼓隔开的状态, 而图29显示了所有的显影辊从感光辊隔开的状态。
在顶盖4被关闭的状态下,通过连接和脱离电机229的驱动力能够使连接和脱离直动 凸轮153移动(参看图27)。通过关闭顶盖4,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移动,且在左侧联 结构件181的连接轴183已经到达本体框架62的引导孔75的交叉孔77 (参看图7)之后,即 使使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进一步向后移动,连接轴183的远端部分在引导槽161的直线 槽部162内移动(参看图24),而联结构件181的姿态没有变化。此外,在右侧联结构件 184的连接轴186已经到达本体框架63上的引导孔80的交叉孔部82 (参看图23)之后,即 使使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进一步向后移动,连接轴186的远端部分在引导槽161的直线 槽部162内移动,且联结构件184的姿态没有变化。因此,在顶盖被关闭的状态下,能够 维持处理盒3被固定的状态。
在顶盖4已经关闭的之后的状态下,如图25显示的,间隔构件201处于下突起部203 与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的上表面350 (参看图24)抵接(而不会进入与第三凸轮部分 164抵接)且上突起部204相对向下下降的位置(许可位置)。因此,如图27显示的,间 隔构件201的各个上突起部204被从显影盒9向左和向右突出的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 隔开,从而导致显影辊8 (参看图l)与感光鼓5 (参看图l)接触的状态。
当使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从该状态向后移动时,对应于黄色处理盒3Y、洋红处理
29盒3M和青色处理盒3C的间隔构件201的下突起部203在第三凸轮部分164的倾斜面166上移 动,以从水平的平面165移动到倾斜面166。因此,在上突起部204被相对向上抬起的同时, 间隔构件201被置于下突起部203与水平表面165抵接的位置(间隔位置),如图26显示的。 因此,如图28显示的,在按压表面从后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下,上突起部204的按 压表面205从其下方压靠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盒9的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从而黄 色、洋红和青色显影盒9被向上抬起,且配备在显影盒9上的显影辊8从感光辊5隔开。在 出现该情况时,配备在黑色显影盒9上的显影辊8与匹配的感光鼓5保持接触。
当使连接和脱离直动凸轮153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后移动时,对应于黑色处理盒3K的间 隔构件201的下突起部203在第三凸轮部分164的倾斜面166上移动,以从水平表面165移动 到倾斜面166,从而在上突起部204被相对向上抬起的同时,间隔构件201被置于下突起部 203与水平表面165抵接的位置(隔开位置)。作为结果,如图29显示的,在按压表面从 后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下,上突起部204的按压表面205从其下方压靠黑色显影盒9 的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从而黑色显影盒9被向上抬起,最终显影辊8从感光辊5隔开。
虽然在往复运动构件112分别连接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状态下,使显影盒9垂直地 移动,因为往复运动构件112被插入其中的长孔36在前后方向上的直径被形成为较长,不 会出现往复运动构件112与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连接干扰显影盒9的垂直移动的情况。
11.优点
如上所述,在显影盒9附接于鼓盒7的状态下,用于保持显影辊8的显影辊轴59的显影 辊轴轴承构件57, 58与附接引导槽35, 42的上表面抵接,且显影辊8面对感光鼓5以与其 连接。此外,在显影盒9附接于鼓盒7的状态下,显影盒9可相对于鼓盒7移动,且通过间 隔构件201压靠显影盒9的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显影辊8从感光鼓5隔开。
显影盒9包括用于旋转显影辊8的驱动力被输入其中的显影辊从动齿轮61。当驱动力 被输入显影辊从动齿轮61时,绕着显影辊从动齿轮61作用的旋转力矩在显影盒9中产生。 由于这样产生的旋转力矩,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被推动抵靠附接引导槽35, 42。如 图3显示的,因为连接附接引导槽35, 42的上表面与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转动轴的中心的 直线大致上沿着与显影辊8到感光鼓5的连接方向/从感光鼓5的脱离方向的前后方向相同 的方向延伸,从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施加于附接引导槽35, 42的力构成在与前后方 向直角相交的方向上作用的力。因此,能够在显影辊8被驱动的时候确保显影辊8与感光鼓5的稳定接触状态。此外,在驱动力被输入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状态下,能够获得显影 辊8到感光鼓5的良好连接/从感光鼓5的良好脱离。
当显影辊8从感光鼓5隔开时,间隔构件201压靠保持构成要被间隔的对象的显影辊8 的显影辊轴的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因此,能够获得显影辊8与感光鼓5的有保证的 间隔。
间隔构件201具有与前后方向大致直角相交的上突起部204的按压表面205,且显影盒 9的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被间隔构件201的按压表面205压靠。在该情况发生时,在连 接/脱离方向(前后方向)上作用的力被从按压表面205施加于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 上。因此,能够获得显影盒9在连接/脱离方向上的良好移动。
此外,穿过感光鼓5的旋转中心和显影辊8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与连接附接引导槽35, 42的上表面和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平行,且当驱动力输入显影 辊从动齿轮61时,与从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施加于附接引导槽35, 42的上表面的力 大致直角相交。因此,从显影辊轴轴承构件57, 58施加于附接引导槽35, 42的上表面的 力不影响显影辊8与感光鼓5的接触状态。结果,能够确保显影辊8与感光鼓5的稳定的接
触状态。
此外,即使产生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旋转中心与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 (显影驱动齿 轮lll)的旋转中心的位置误差,如果位置误差的数值落入往复运动构件112相对于引导 芯部115的径向间隙的范围,该位置误差是允许的,从而旋转力被很好地从显影驱动传输 构件93传输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因此,能够维持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与显影辊从动齿 轮61接合的状态,无论显影辊8与感光鼓5接触或从感光鼓5隔开,从而能够获得从显影驱 动传输构件93到显影辊从动齿轮61的驱动力传输。
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被插入鼓盒7中形成的长孔36内,以便与显影辊从动齿轮61接 合。因为长孔形成为在连接/脱离方向上较长,能够在保持显影驱动传输构件93与显影辊 从动齿轮61接合的状态下获得显影盒9的移动。
此外,在设置多个鼓盒7的构造中,能够确保显影辊8与感光鼓5的稳定的接触状态, 并且能够获得显影辊8到感光鼓5的良好的连接/从感光鼓5的良好的脱离。
12.其他实施例在实施例中,使用串联式彩色打印机l来说明本发明,本发明还可以被用于多路中间 带转印彩色打印机,其中各个颜色的色粉图像被从各个图像载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 并且彩色图像在其后被从该中间转印带一起转印到片状物上。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用于单色打印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具有感光鼓的鼓盒,可移 动地附接到鼓盒且具有构成为面对感光鼓以与其接触的显影辊的显影盒,用于保持显影 辊的旋转轴的轴承构件和用于旋转显影辊的驱动力被输入其中的显影驱动输入构件,和 用于压靠显影盒的预定部分以使得显影盒运动而使得显影辊从感光鼓隔开的间隔构件, 其中鼓盒具有抵接部,轴承构件与该邻接部抵接,和其中连接抵接部与显影驱动输入构 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沿着与显影辊连接到感光鼓/从感光鼓脱离的方向相同的 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阐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预定部分是轴承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阐明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构成为压靠预定部分的间隔构件的按压表面以大致直角与连接/脱离方向相交。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在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阐明的 图像形成设备,其中经过感光鼓的旋转中心和显影辊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与连接抵接部与 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何一个阐明的图 像形成设备,包括显影驱动传输构件,无论显影辊与感光辊接触或从感光辊隔开,该显 影驱动传输构件均与显影驱动输入构件接合,以便向显影驱动输入构件传输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五方面阐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在鼓盒中形成长孔,显影驱动传输构件插入该长孔,且该长孔在连接/脱离方向伸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何一个阐明的图 像形成设备,其中设置多个与所述鼓盒类似的鼓盒。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在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主体内的处理盒,包括具有感光鼓的鼓盒,和可移动地附接到鼓盒且具有构成为面对感光鼓以与 其接触的显影辊的显影盒,用于保持显影辊的旋转轴的轴承构件和用于旋转显影辊的驱 动力被输入其中的显影驱动输入构件,显影辊构成为通过设置在设备主体上的间隔构件 连接到感光鼓或从感光鼓分离,其中鼓盒具有抵接部,轴承构件与该抵接部抵接,和其 中连接抵接部与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上沿着与显影辊连接到感 光鼓/从感光鼓脱离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显影盒附接于鼓盒的状态下,用于保持显影辊的旋转轴 的轴承构件与设置在鼓盒上的抵接部相抵接,并且显影辊面对感光鼓以与其连接。此外,
在显影盒附接于鼓盒的状态下,显影盒可相对于鼓盒移动,并且通过间隔构件压靠显影 盒的预定部分,显影辊从感光鼓隔开。
显影盒包括用于旋转显影辊的驱动力输入其中的显影驱动输入构件。当驱动力被输 入显影驱动输入构件时,在显影盒中产生绕着显影驱动输入构件作用的旋转力矩。由于 这样产生的旋转力矩,轴承构件被推动抵靠轴承构件。因为连接抵接部与显影驱动输入 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上沿着与显影辊连接到感光鼓/从感光鼓脱离的方向(以 下,在本部分中简称为"连接/脱离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从轴承构件施加于抵接部 上的力构成在与连接/脱离方向直角相交的方向上作用的力。因此,能够在显影辊被驱动 的时候确保显影辊与感光鼓的稳定的接触状态。此外,在驱动力被输入显影驱动输入构 件的状态下,能够获得显影辊到感光鼓的良好连接/从感光鼓的良好的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当显影辊从感光鼓隔开时,间隔构件压靠保持构成要被间 隔的对象的显影辊的旋转轴的轴承构件。因此,能够保证显影辊与感光鼓有间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间隔构件具有与连接/脱离方向大致直角相交的按压表面, 并且通过按压表面压靠显影盒的预定部分。在该情况发生时,作用在连接/脱离方向上的 力从按压表面施加于显影盒的预定部分。因此,能够获得显影盒在连接/脱离方向上的良 好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经过感光鼓的旋转中心和显影辊的旋转中心的直线大致上 与连接抵接部与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平行,且当驱动力被输入显影 驱动输入构件时与从轴承构件施加于抵接部的力大致直角相交。因此,从轴承构件施加
33于抵接部的力不影响显影辊与感光鼓的接触状态。结果,能够确保显影辊与感光鼓的稳 定的接触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无论显影辊与感光辊接触或从感光辊隔开,均能够维持显 影驱动传输构件与显影驱动输入构件接合的状态,从而能够获得从显影驱动传输构件向 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的驱动力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显影驱动传输构件被插入形成在鼓盒中的长孔内,以便与 显影驱动输入构件接合。因为长孔形成为在连接/脱离方向上较长,能够在保持显影驱动 传输构件与显影驱动输入构件接合的状态下获得显影盒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其中设置多个鼓盒的构造中,能够确保显影辊与感光鼓 的稳定的接触状态,并且能够获得显影辊到感光鼓的良好的连接/从感光鼓的良好的脱 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进入显影盒附接于鼓盒的状态下,用于保持显影辊的旋转 轴的轴承构件与设置在鼓盒上的抵接部相抵接,并且显影辊面对感光鼓以与其接触。此 外,在显影盒附接于鼓盒的状态下,显影盒能够相对于鼓盒移动,从而显影辊通过间隔 构件从感光鼓隔开。
显影盒包括用于旋转显影辊的驱动力输入其中的显影驱动输入构件。当驱动力被输 入显影驱动输入构件时,在显影盒中产生绕着显影驱动输入构件作用的旋转力矩。由于 这样产生的旋转力矩,轴承构件被推动抵靠轴承构件。因为连接抵接部与显影驱动输入 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上沿着与显影辊连接到感光鼓/从感光鼓脱离的方向(以 下,在本部分中简称为"连接/脱离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从轴承构件施加于抵接部 上的力构成在与连接/脱离方向直角相交的方向上作用的力。因此,能够在显影辊被驱动 的时候确保显影辊与感光鼓的稳定的接触状态。此外,在驱动力被输入显影驱动输入构 件的状态下,能够获得显影辊到感光鼓的良好的连接/从感光鼓的良好的脱离。。
权利要求
1.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鼓盒,所述鼓盒包含感光鼓;显影盒,所述显影盒构造为可移动地附接于所述鼓盒,且所述显影盒包含构造为面对并且接触所述感光鼓的显影辊;用于保持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的轴承构件;和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用于旋转所述显影辊的驱动力被输入所述显影驱动输入构件中;和间隔构件,用于压靠所述显影盒的预定部分并移动所述显影盒,从而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隔开,其中,所述鼓盒具有抵接部,所述轴承构件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和其中,连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上沿着与所述显影辊连接到所述感光鼓或从所述感光鼓脱离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预定部分是所述轴承构件。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构造为压靠所述预定部分的所述间隔构件的按压表面与所述连接或脱离方向大致直角 相交。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经过所述感光鼓的旋转中心和所述显影辊的旋转中心的直线大致上与连接所述抵接部 和所述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的所述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平行。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显影驱动传输构件,构造为无论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接触或与所述感光鼓隔开, 均与所述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相接合,以便向所述显影驱动输入构件传输驱动力。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鼓盒中形成长孔,所述显影驱动传输构件被插入所述长孔中,且所述长孔在所 述连接或脱离方向上伸长。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设置多个所述鼓盒。
8. —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构造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主体中,其特征 在于,所述处理盒包含鼓盒,所述鼓盒包含感光鼓;和显影盒,所述显影盒构造为可移动地附接于所述鼓盒,且所述显影盒包含 构造为面对并接触所述感光鼓的显影辊,所述显影辊构造为通过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 上的间隔构件连接到所述感光鼓或从所述感光鼓脱离;用于保持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的轴承构件;和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用于旋转所述显影辊的驱动力被输入所述显影驱动输入构件中; 其中,所述鼓盒具有抵接部,所述轴承构件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和 其中,连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上沿着与所述显 影辊连接到感光鼓或从感光鼓脱离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具有感光鼓的鼓盒;构造为可移动地附接于该鼓盒的显影盒,该显影盒具有显影辊;轴承构件;和显影驱动输入构件;及用于压靠显影盒的预定部分并移动显影盒进而使显影辊从感光鼓隔开的间隔构件,其中鼓盒具有与轴承构件相抵接的抵接部,并且连接抵接部与显影驱动输入构件的转动轴的中心的直线大致上沿着与显影辊连接到感光鼓或从感光鼓或脱离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470377SQ200810190780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
发明者神村直哉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