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是利用夹在液晶分子上电场强度的变化,改变 液晶分子的取向控制透光的强弱来显示图像。 一般来讲, 一块完整的 液晶显示面板必须有背光模块、偏光片、TFT (薄膜晶体管)下基板和 CF (彩色滤光板)上基板以及由两块基板组成的盒中填充的液晶分子 层构成。液晶基板本身不能发光,需要由背光源来提供光源。背光源 通常由背板、光源、扩散板、各种光学膜片组成。目前背光源一般分 为直下式和侧光式。在直下式背光模组结构中,采用冷阴极灯管为光 源。灯管平均地排布于背板上,光通过扩散板、扩散片等光学膜片使 得背光源均匀发光。传统扩散片采用在PET (Polythylene tereph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材上涂布扩散粒子的方法制成,通过不同 粒子的大小、不同溶剂的调配来达到不同的穿透率和雾度。采用整面 涂布的方式使得整张扩散片获得均一的穿透率和雾度。
但事实上由于灯管的发光特性,会造成距离灯管较近的区域亮度 高,而随着与灯管距离加大亮度将逐渐降低。当靠近到下一根灯管时, 亮度又会升高,由此会造成背光源形成亮暗分布不均的现象,影响了 画面品质。目前现行一般会采用穿透率较低的扩散片或扩散板来遮盖灯管的 亮带,或者增加灯管与扩散片之间的距离,由此会造成光能利用率的 下降和背光模组厚度增加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可提高光使用 效率并降低背光模组厚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包括多个灯管和置于 所述灯管上方的扩散片,所述扩散片包括基材和涂布在所述基材上的 扩散层,其中,所述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粒子区和第二扩散粒子区, 所述第 一扩散粒子区的穿透率低于第二扩散粒子区的穿透率,所述第 一扩散粒子区位于所述灯管的正上方,所述第二扩散粒子区位于两个 所述灯管之间区域的正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通过在扩散片的基材上涂布两种不同穿 透率的扩散粒子,使背光源发光均匀,同时提高了光的利用率,并降 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扩散片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扩散片的制造过程示意图,图2(a)、 (b)、 (c)、 (d)、 (e)分别为扩散片的制造过程各步骤中的扩散片的示意图3是釆用本实用新型的扩散片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扩散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扩散片 包括基材11和涂布在基材11上的扩散层12,所述扩散层12包括第一 扩散粒子区121和第二扩散粒子区122,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区121和第 二扩散粒子区122具有不同的穿透率。
基材最好选自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PET)。
扩散粒子可采用有机透明粒子,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等, 直径在1 20um左右,溶剂可选用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等无色透明材 料。扩散粒子相对结合剂的重量在150% 500%之间。通过粒子与所占 比重不同来达到不同的穿透率或雾度。扩散粒子所占比重越高,穿透 率越低、雾度越高。扩散层12厚度一般为20um,整个扩散片厚度为 100um 300um。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扩散片的制造过程示意图,图2(a)、 (b)、 (c)、 (d)、 (e)分别为扩散片的制造过程各步骤中的扩散片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扩散片采用同现有技术中扩散片相同涂布方式,所不同 之处为采用分段涂布方式。将扩散粒子在溶剂中搅拌均勻后涂布。该 扩散片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用遮蔽物131遮蔽基材11 上的一部分区域,如图2 (a)中所示;步骤二、在未遮蔽区域涂布第 一种扩散粒子,形成第一扩散粒子区121,如图2 (b)中所示;步骤 三、去除基材11上的遮蔽物131,并将涂布好的第一扩散粒子区121 用遮蔽物132遮蔽,如图2 (c)中所示;步骤四、在上述去除遮蔽物 131区域涂布第二种扩散粒子,形成第二扩散粒子区122,如图2 (d)中所示;步骤五、去除第一扩散粒子区121上的遮蔽物132,形成如图 2(e)中所示的扩散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制造的扩散片,可应用于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图3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扩散片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背 光模组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扩散片1;多个灯管2,置于扩散片1的下方; 背板3,置于灯管2的下方。
第一扩散粒子区121位于灯管2的正上方,第二扩散粒子区122 位于两灯管2之间区域的正上方,处于灯管2正上方的第一扩散粒子 区121的穿透率较低或雾度较高,而两灯管2之间区域正上方的第二 扩散粒子区122的穿透率较高或雾度较低,从而使灯管2通过扩散片1 的光均匀,避免了背光源形成亮暗分布不均的现象。
第一扩散粒子区121与第二扩散粒子区122的穿透率差额根据使 用不同灯管数量,灯管的间距不同,可以选择穿透率相差5%~35%。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扩散片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灯管2间距一般为 20~30mm,灯管2与扩散片l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30mm。第一扩散 粒子区121与第二扩散粒子区122的扩散粒子可选择丙烯酸树脂,扩 散层12厚度约20um。较优选地,灯管正上方的第一扩散粒子区121 选择70。/。穿透率,第二扩散粒子区122选择90%穿透率,能有效提高 光利用率。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 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比如,因为两灯管上方扩散板的亮度是随着与灯管的距离改变而改变, 为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采用扩散片上包括有多种扩散粒子的方案,比如有四种扩散粒子区、七种扩散粒子区、甚至更多,使扩散片随之 拥有渐变的穿透率。这些修改或替换应该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多个灯管和置于所述灯管上方的扩散片,所述扩散片包括基材和涂布在所述基材上的扩散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粒子区和第二扩散粒子区,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区的穿透率低于第二扩散粒子区的穿透率,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区位于所述灯管的正上方,所述第二扩散粒子区位于两个所述灯管之间区域的正上方。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散 粒子区的穿透率与第二扩散粒子区的穿透率相差5% 3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多个灯管和置于所述灯管上方的扩散片,所述扩散片包括基材和涂布在所述基材上的扩散层,其中所述扩散层包括第一扩散粒子区和第二扩散粒子区,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区的穿透率低于第二扩散粒子区的穿透率,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区位于所述灯管的正上方,所述第二扩散粒子区位于两个所述灯管之间区域的正上方。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可使背光源发光均匀,同时提高了光的利用率,并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222101SQ20082005457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9日
发明者李郑阳 申请人: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