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上的处理盒,以及采 用该处理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这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成像设备)是采用电子照相成像过程在记录材料P上 成像的设备。例如,其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LED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 等)、电子照相传真机、电子照相文字处理机等。
记录材料P是在其上形成图像的材料,其包括纸张例如记录纸、OHP纸和标签。
另外,处理盒是一种盒,其一体地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感光鼓)和作为处理装置 的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中至少一者,且作为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上。例 如,该处理盒一体地包括感光鼓和作为处理装置的至少显影装置,且作为单元可拆卸地安 装在成像设备上。
背景技术:
以往,把形成在处理盒(盒)的感光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构造包括把 其直接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构造,以及一旦其被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后再把其转印到记 录材料上的构造。特别的,在可拆卸地安装有多个盒的多色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后一构造能 够缩短记录材料的进给路径的长度。为此,广泛采用使用中间转印部件的构造。
圆筒状转印鼓或带部件的中间转印带作为一种中间转印部件。其中,中间转印带 (转印带)具有较大的配置自由度。为此,转印带有利于节省成像设备的空间。
这里,在转印带设于感光鼓的上方且盒沿该感光鼓的轴向装卸的成像设备的情况 下,该感光鼓和转印带在盒安装状态下彼此接触地转动。此时,感光鼓的上部受到预定压力 的按压,转印带的下部受到预定压力的按压。
另一方面,感光鼓和转印带中,图像形成在它们的表面上。因此,希望各表面不受 损伤。出于此观点,在盒装卸操作的情况下,使感光鼓离开转印带。由此,防止那些损伤(JP 2004-177525A)。
采用此构造,能够防止由于盒装卸操作导致的感光鼓表面和转印带表面的损伤。 发明内容
然而,如上述公开文献中所公开构造的情况,当采用仅感光鼓离开转印带的构造 时,需要移动该感光鼓。于是,盒构造复杂化且导致成本上升。
考虑到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 在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时,整个处理盒上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把处理盒 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安装操作性提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处理盒能 够以稳定的状态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实现成本 的降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处理盒和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能够 维持感光鼓与转印带之间的稳定接触。
依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 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支持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 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的可动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的操作部件、以及限制部,所述 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支持部,当所 述处理盒安装在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部件支持;以及被 限制部,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的所述可 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述限制部 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 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 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1)支持部件;
(2)可动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
(3)操作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
(4)限制部;以及
(5)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 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在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部件 支持;被限制部,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 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 述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 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 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依据本发明,在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时,通过提升整个处理盒,该处理盒 能够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的预定位置。
依据本发明,通过采用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 安装操作性得以提高。
依据本发明,通过采用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处理盒能可靠地安装在设备主组 件上。
依据本发明,通过简化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构造,实现成本的降低。
依据本发明,通过实现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能够可靠地维持感光鼓与转印带 之间的接触状态。
当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时,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 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其工作时于平行于该成像设备前面板的 平面处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其外门关闭时的外部透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其外门打开且处理盒之一在被取出该成像设备 的途中的外部透视图。
图5(a)是从处理盒的非驱动侧看该处理盒的外部透视图,以及图5(b)是从处理 盒的驱动侧看该处理盒的外部透视图。
图6是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内位于成像位置的其中一个处理盒及该盒周围部 件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图7是表示把盒安装到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内的操作的视图。
图8是当盒支持部件位于其第二位置时盒支持部件升降器(用于升降盒支持部件 的机构)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盒支持部件的竖向移动的图。
图10是当盒支持部件位于其第一位置时盒支持部件升降器的图,在第一位置盒 支持部件将盒保持在成像位置。
图11是内门与升降器杆之间的连结件的透视图,示出了连结件的结构。
图12是第二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内位于成像位置的其中一个处理盒 及该盒周围部件的放大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成像设备的总体构造>
图1是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在其工作时于平行于该设备前面板的平面处的示意 纵剖视图。图2是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中与本发明的说明相关的部分的放大示意剖视 图。图3是当成像设备1的外门2(前门)打开时该设备1的外部透视图。图4是成像设 备1的外部透视图,其盒IlY在被取出的途中。
在以下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前侧或操作员侧(用户侧)指外门2所处的 一侧。对于盒11被安装到设备1内的方向,前侧是上游侧。对于盒11被安装到设备1内的 方向,背侧或后侧指前侧的相反侧。前后(或后前)方向指向前的方向和向后的方向。左 右(或右左)方向指向左的方向和向右的方向。另外,成像设备的主组件3(以下称为设备 主组件幻是成像设备1中在移除其上所有盒11后留下的那部分。盒11和设备主组件3 的构成部件的纵向与该盒11所具有的电子照相感光鼓12(以下称为感光鼓12)的轴线方 向或者平行于该感光鼓12轴线的方向一致。盒11的宽度方向指的是垂直于感光鼓12轴 线的方向。盒11中用于驱动盒11的力从设备主组件3传递给该盒11的纵向端被称为“驱 动侧”,而盒11的与“驱动侧”相反的纵向端称为“非驱动侧”。
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是采用电子照相成像过程的全色激光打印机。其采用四种 不同颜色的显影剂(调色剂)。其响应于从外部主机B例如个人计算机、图像读取器等输入成像设备1的控制电路部A(控制装置CPU)内的电子图像信号在记录介质P例如纸张上 形成图像。控制电路部A发送各种电信息给成像设备1的控制面板30和外部主机B,或者 从成像设备1的控制面板30和外部主机B接收各种电信息。控制电路部A还基于预定的 控制程序和参照表控制成像设备1的总体操作。
此成像设备1被设计为采用四个可移除地安装在主体3内的盒11即第一至第四 盒(11Y、11M、11C和11K)。顺便一提的是,把盒11安装在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 件3上取下盒11的操作将由操作员执行。更具体的,参照图4,首先,操作员打开成像设备 1的外门2和内门2A以露出设备11的内部前侧,从而允许该操作员把处理盒11安装在设 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处理盒11。各盒11能够独立于其它盒11地安装 在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设备主组件3具有供盒11安装于其内的 盒室3A(盒储存部)。盒室3A位于设备主组件3的中间部内。成像设备1被构造成使得当 盒11位于盒室3A内时,该盒11的纵向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方向,还使得盒11串列 在右手侧较低的竖向倾斜直线上。另外,成像设备1被构造成使得在盒11安装于设备主组 件3内后,各盒11将位于其成像位置,如随后将要说明的。如上所述,当四个盒11位于设 备主组件3的盒室3A内时,它们串列在右手侧较低的竖向倾斜直线上。因此,最左侧的第 一盒IlY位于四个盒11中的最高位置,且从左起第二位的第二盒IlM略低于第一盒11Y。 从左起第三位的第三盒IlC低于第二盒11M,且最右侧的第四盒IlK位于四个盒11中的最 低位置。
参照图2,用参考字母C指示当盒位于盒室3A内的其成像位置时通过各盒11的感 光鼓12的转动轴线0的假想面。用附图标记θ指示假想面C相对于水平面D的角度。此 实施例中,假想面C的此角度被设定为近似20°。这样构造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使得当 多个盒位于它们在设备主组件内的成像位置时,它们像此实施例的盒11那样串列在竖向 倾斜直线上,从而能够减小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在设备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也就是说,能 够减小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的占地面积。
各盒11具有实际上与其它盒11相同的其自己的电子照相成像系统。其具有感光 鼓12,和用于处理该感光鼓12的处理装置即充电辊13 (充电装置)、显影单元14 (显影装 置)和清洁单元15 (清洁装置)。第一盒IlY的显影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黄色 (Y)显影剂(以下称为调色剂)。盒IlY用黄色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第二盒IlM的显影 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品红色(M)显影剂。盒IlM用品红色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 第三盒IlC的显影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青色(C)显影剂。盒IlC用青色调色剂 显影静电潜像。第四盒IlK的显影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黑色(K)显影剂。盒IlK 用黑色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当盒11位于盒室3Α内的其成像位置时,用于旋转驱动该盒 11的力从设备主组件3传递给该盒11。由于驱动力被传递给盒11,感光鼓12以预定周速 绕箭头标志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显影辊71以预定周速绕另一箭头标志(图6)所示的 方向转动。另外,从设备主组件3给盒11施加预定偏压(充电偏压、显影偏压等)。
四个盒11所存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但它们的构造相同。
设备主组件3具有作为曝光装置且位于该设备主组件3底部内的激光扫描器16。 激光扫描器16在利用所要形成图像的信息调制激光束的同时投射该激光束到感光鼓12的 周面上。
设备主组件3还具有位于盒室3A上方的中间转印带单元4 (带状的转印装置或转 印介质传送装置)。单元4由二次转印辊5、从动辊6、张紧辊7和中间转印带4a(以下简称 为带4a)组成。二次转印辊5位于带如所形成的环内且在环的左端。从动辊6也位于带 如所形成的环内但在环的右端。张紧辊7也位于带环内。其被定位成与二次转印辊5相比 更靠近从动辊6。带如绕这些辊5、6和7张紧且由这些辊支持。带如是柔性环形带。三 个辊5、6和7平行排列,且它们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前后方向。张紧辊7被保持受到向上的 压力,使带4a张紧。另外,辊5和6被定位成使带如的正移动经过带环底部的那部分相比 于上述假想面C具有相同的角度Θ,角度θ是四个盒11串列在右手侧较低的竖向倾斜直 线上的角度。当任一盒11位于盒室3Α内的其成像位置时,其感光鼓12的周面的顶部与带 4a的位于辊5与6之间的那部分的面朝下部分接触。感光鼓12与带4b之间的此接触区域 构成初次转印部位Tl。设备主组件3具有与四个感光鼓12 —对一相对的四个(第一至第 四)初次转印辊9 (初次转印装置),带如夹在该初次转印辊9与感光鼓12之间。初次转印 辊9平行排列,且它们的轴线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方向。带如在其正移动经过环底 部的那部分保持与各感光鼓12的周面的顶部接触的同时,由兼作为驱动辊的二次转印辊5 驱动以与感光鼓12的周速相匹配的速率绕箭头标志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预定的 初次转印偏压以预定的控制定时被施加给各辊9。另外,设备主组件3具有在带环的对应于 辊5的弯曲部处与带如的外表面(参照带环)接触的外部二次转印辊22。带如与辊22 的接触区域构成二次转印部位T2。预定的二次转印偏压以预定的控制定时被施加给辊22。 另外,设备主组件3具有在带环的对应于辊6的弯曲部处与带如的外表面(参照带环)接 触的带清洁单元10。带如利用该单元10清洁。
设备主组件3具有记录介质盒室和记录介质传送装置。记录介质盒室位于设备主 组件3的底部内,且记录介质盒7安装于其内。记录介质传送装置在设备主组件3的右手 部内,且从记录介质盒室起向设备主组件3的上方延伸。记录介质传送装置具有拾取辊18、 分离垫19和记录介质传送通路20。拾取辊18和分离垫19被定位成当盒17处于设备主组 件3内的适当位置时使它们位于该盒17的记录介质释放端处。记录介质传送通路20从拾 取辊18与分离辊19之间的界面起向上延伸。设备主组件3还具有一对定位辊21、二次转 印部位T2、记录介质传送导向件23、定影单元24、以及记录介质排出单元31。设备主组件 3的顶面的一部分构成输出托盘四。单元31具有一对第一排出辊25、记录介质传送通路 沈、一对第二排出辊27、以及记录介质排出口观。盒17将从设备主组件3的前侧安装到该 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该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附图标记17a指示设在盒17上的把手。
此成像设备1的全色成像操作如下控制电路A响应于打印开始信号开始成像设 备1的成像操作。也就是说,与成像定时相同步地,第一至第四盒11(11Y,11M,11C和11K) 中每个的鼓12和显影辊71以实际相同的周速绕箭头标志(图6)所示的方向转动,且带如 绕箭头标志(图幻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在带如与鼓12之间的接触区域内,该带 如与鼓12的周面在相同的方向移动。控制电路A还驱动激光扫描器单元16。随着激光扫 描器单元16被驱动,各鼓12内的鼓12的周面通过施加有预定充电偏压的充电辊13均一 地充电至预定的极性和电位。更具体的,扫描器单元16在基于分别与Y、M、C或K色对应的 图像信息信号调制激光束L(LY、LM、LC或LK)的同时,利用其输出的激光束L对各鼓12的 周面进行曝光。从扫描器单元16输出的激光束L经由位于盒11的底面上的激光束入射口进入相应的盒11内,并照射鼓12的周面的底部。结果,反映图像信息信号的静电潜像形成 在各盒11内的鼓12的周面上。此潜像通过显影单元14所设置的显影辊71显影为可见图 像即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图像)。
经由上述电子照相成像过程,与预期全色图像中的黄色成分对应的黄色调色剂图 像形成在第一盒IlY具有的鼓12上。黄色调色剂图像在盒IlY的初次转印部位Tl内转印 (初次转印)到带如上。类似的,与预期全色图像中的品红色成分对应的品红色调色剂图 像形成在第二盒IlM具有的鼓12上。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在盒IlM的初次转印部位Tl内按 照与带如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对准的方式转印(初次转印)到该带如上。另外,与预期全 色图像中的青色成分对应的青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三盒IlC的鼓12上。青色调色剂图 像在盒IlC的初次转印部位Tl内按照与带如上的黄色和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对准的方式转 印(初次转印)到该带如上。最后,与预期全色图像中的黑色成分对应的黑色调色剂图像 形成在第四盒IlK的鼓12上。黑色调色剂图像在盒IlK的初次转印部位Tl内按照与带如 上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调色剂图像对准的方式转印(初次转印)到该带如上。具有预定 电位且极性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反的初次转印偏压被施加给第一至第四初次转印辊9。
结果,构成单个全色图像的未定影的Y、M、C和K调色剂图像层叠在正移动着的带 4a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带如的进一步转动被传送至二次转印部位T2。
各盒11内,利用清洁单元15具有的清洁部件70除去转印残留调色剂,即残留在 鼓12的周面的这样一部分上的调色剂,调色剂图像自该部分转印(初次转印)到带如上; 鼓12的周面利用清洁部件70清洁。于是,鼓12为成像过程的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同时,盒17内的记录介质P通过拾取辊18和分离垫19的组合在一张张分离的同 时移出盒17并进入记录介质传送通路20。各记录介质P以预定的控制定时通过所述一对 定位辊21传送至二次转印部位T2。具有预定电位的二次转印偏压以预定的控制定时施加 给辊22。第二转印偏压的极性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反。因此,当记录介质P在保持夹在 鼓12和带如之间的同时被传送经过二次转印部位T2的过程中,颜色不同且层叠在带如 上的四个调色剂图像从鼓1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以自该鼓12剥离的方式一起转印(二次 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送出二次转印部位T2后,记录介质P在利用记录介质传送 导向件23引导的同时被传送至定影单元M。在定影单元M内,记录介质P及其上的未定 影调色剂图像利用该定影单元M的加热辊2 和加压辊24b加热和加压,变得定影在该记 录介质P的表面上。送出定影单元M后,记录介质P通过所述一对第一排出辊25进一步 地传送经过记录介质传送通路沈,并通过所述一对第二排出辊27排出到作为设备主组件3 的顶面的一部分的输出托盘四上。
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后,利用带清洁单元10清洁带如 的表面,为成像过程的下一步骤做好准备;利用带清洁单元10除去转印残留调色剂即二次 转印后残留在带如的表面上的调色剂。
<处理盒>
接着,将参照图5和6说明此实施例的盒11。第一至第四盒(11Y、11M、11C和11K) 的构造相同,只是它们的显影单元14的调色剂存储部内存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它们分 别存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图5(a)是从盒安装方向的前侧 (自非驱动侧)看盒11的外部透视图。图5(b)是从盒安装方向的后侧(自驱动侧)看盒11的外部透视图。图6是当盒11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成像位置时该盒11及其周围部 件的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5,盒11被构造成使鼓12的转动轴线0-0平行于该盒11的纵向。如从盒 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看的,清洁单元框架31的后端具有鼓联接器34(鼓旋转力 接收部)和显影辊联接器35。联接器34是盒11的这样一部分,该盒11经由此部分从设 备主组件3设有的联接器北(图7(a) ,7(b) ,7(c)、8、9和11)接收用于转动鼓12的旋转驱 动力。联接器35是盒11的这样一部分,该盒11经由此部分从设备主组件3设有的联接器 3c(图8、9和11)接收用于转动显影辊71 (图6)的旋转驱动力。顺便一提的是,经由其输 出鼓驱动力的联接器北通过外门2的开闭移动而沿鼓12的纵向(用图7 (a)、7 (b)和7 (c) 中的箭头标志T表示)移动。经由其输出显影辊驱动力的联接器3c可沿与鼓12的纵向垂 直的方向的移动。因此,关闭外门2使联接器北与联接器34接合,而打开外门2使联接器 3b脱离联接器34。另外,盒11的上移使联接器3c与联接器35接合(因为联接器3c可沿 与鼓12的纵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而盒11的下移使联接器3c脱离联接器35。
参照图6,盒11由具有鼓12、充电辊13和清洁部件70的清洁单元(鼓单元)15 以及具有显影辊71的显影单元14组成。单元14和15按照使它们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彼此 连接。
鼓12可转动地附接在清洁单元框架31即单元15的框架上,支承部件32F位于该 鼓12的前端部与清洁单元框架31之间,支承部件32R位于该鼓12的后端部与清洁单元框 架31之间。如上所述,充电辊13和清洁部件70设在鼓12的周面附近。用于在成像操作 过程中转动鼓12的鼓转动力经由上述联接器北即鼓驱动力传递联接器传递给鼓12。利 用清洁部件70从鼓12的周面上除去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落入废调色剂存储室31a内。支承 件36按照使其可沿箭头标志E所示的方向移动的方式附接在清洁单元框架31上。充电辊 13的轴13a由被保持压向鼓12的支承件36可转动地支持。因此,充电辊13被保持压在 鼓12上且该充电辊13与鼓12之间存在预定量的接触压力。充电辊13通过鼓12的转动 而转动。
构成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14具有显影辊71和显影单元框架38。显影辊71与鼓 12相接触地绕箭头标志F所示的方向转动。显影辊71由一对分别附接在显影单元框架38 的前后端上的支承部件(未表示)可转动地支持。显影单元14还具有设在显影辊71的周 面附近的调色剂供给辊72和显影刮刀73。调色剂供给辊72与显影辊71相接触地绕箭头 标志G所示的方向转动。显影刮刀73用于限制显影辊71上的调色剂层。显影单元14还 具有调色剂搅拌件74,其位于显影单元框架38的调色剂存储部38a (显影剂容器)内以在 搅拌该调色剂存储部38a内的调色剂的同时把该调色剂传送给调色剂供给辊72。由于旋转 驱动力经由这样一联接器3c传递给联接器35,用于旋转驱动显影辊71的力经由该联接器 3c传递给显影辊71,所以显影辊71、调色剂供给辊72和调色剂搅拌件74转动。
显影单元14按照这样一种方式与清洁单元15连接,使得两单元可绕一对销75F 和75R相对彼此转动。更具体的,显影单元框架38设置有具有孔33 的连接前臂33F和 具有孔33Ra的连接后臂33R,所述一对销75F和75R分别穿过孔33 和33Ra。成像操作 过程中,盒11的显影单元14受位于该显影单元14与清洁单元15之间的一对压缩弹簧76 的弹力被保持压向使该显影单元14绕销75F和75R转动的方向。由此,显影辊71被保持压在鼓12上,且成像操作过程中该显影辊71与鼓12之间存在预定量的接触压力。
清洁单元框架31的底部31h设有沿盒11的纵向延伸的接触区域31c (清洁单元 31经由此接触区域31c接收施加给清洁单元31的压力)和肋31f (用于控制盒11的竖向 移动的长窄突起)。另外,底部31h设有近似位于清洁单元框架31的底部31h的底面中间 且沿盒11的纵向延伸的肋31e(以下称为引导肋)。显影单元14和清洁单元15以留有狭 缝31d(激光束进入盒11内的入口)的方式彼此连接。也就是说,狭缝31d是单元15与14 之间的间隙。
<设备主组件内的处理盒的更换方法>
当设备主组件3内的各盒11用于成像时,存储在其显影单元14内的调色剂被消 耗。因此,各盒11设有用于检测盒11内的调色剂残余量的检测装置(未表示)。控制电路 A将利用调色剂残余量检测装置检出的盒11内的调色剂残余量与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以 告知操作员(用户)盒11的服务寿命剩余量或者发出盒11将马上用完调色剂的警告。由 此,当控制电路A检测到设备主组件3内的任一盒11的调色剂存储部内的调色剂量已减少 至小于上述阈值的值时,其使该设备主组件3的显示部(未表示)显示盒的预计剩余寿命 长度或者显示警告信息,促使操作员(用户)预备更换盒以维持成像设备处于令人满意的 图像质量水平。
此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内的盒11将由操作员(用户)更换。为更换设备主组件 3内的盒11,操作员必须打开该设备主组件3的外门2和内门2A,如图4所示。换句话说, 此成像设备是所谓的前面进入式。附图标记加指示外门2设有的把手部。外门2和内门 2A利用连接件2B和2C连接。分别通过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开闭内门2A。
外门2露出或者覆盖开口 :3B,当把盒11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件 3上取出盒11时,盒11通过该开口 :3B。也就是说,外门2是使开口 :3B可进入或者不可进 入的门。
盒室3A (设备主组件3的内部)设有分别用于支持第一至第四盒11 (11Y、11M、1IC 和11K)的第一至第四盒支持部件41 (41Y.41M.41C和41K)。当各盒11利用相应的盒支持 件41支持时其占据的空间是盒室3A的四个盒插槽41P之一。内门2A附接在盒支持部件 41上。其通过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开闭,露出或者遮盖盒插槽41P。也就是说,内门2A是 使各盒插槽41P的开口 41pl (图4)可进入或者不可进入的门。
设备主组件2的前框架61设有开口 61a,盒11经由该开口 61a插入或者移出设备 主组件3。也就是说,设置开口 61a用以允许盒11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或者从设备主组 件3上取下。各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的装卸方向平行于各鼓12的轴线。
外门2和内门2A按照使该外门2和内门2A可在它们遮盖开口 61a的关闭位置与 它们露出开口 61a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附接到设备主组件3上。此实施例中,外门 2可绕连杆2D (第一转动轴线)转动以旋转移离或者旋转移向设备主组件3,外门2在其底 缘通过连杆2D附接在设备主组件3上。另外,外门2可锁定在其打开位置(旋转离开设备 主组件幻或者关闭位置(在设备主组件上放平)。连杆2D由前框架61设有的支承部件 可转动地支持。此实施例中,考虑到操作员开闭外门2的容易性,连杆2D附接在前框架61 上,使该连杆2D的轴线H-H水平且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面板。外门2可绕连杆2D前 后转动90°,并可锁定在其关闭设备主组件3且近似竖直的位置以及其近似水平的位置。关于外门2的转动方向,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距离近似90°。
内门2A在 外门2的内侧。其利用内门连杆2E(第二转动轴线图11)附接在设 备主组件3上。内门2A可绕连杆2E转动,以能够相对于盒室3A处于打开位置或者关闭位 置。连杆2E利用设在设备主组件3的前框架61上的支承部件可转动地支持。连杆2E这 样附接在前框架61上,使得其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近似与上述假想面C相对于水平方向 的角度θ相同。也就是说,连杆2Ε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其右手端被定位成低于其左手 端。供外门2绕其转动的连杆2D和供内门2Α绕其转动的连杆2Ε彼此不平行;它们彼此形 成角度。更具体的,连杆2Ε垂直于盒11的装卸方向,且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不同于连杆 2D。尽管连杆2D和2D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不同,连接外门2和内门2Α的连接件2Β和 2C可使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开闭内门2Α。
各支持部件41的纵向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方向。各支持部件41被倾斜成 使其横向近似平行于上述假想面C ;支持部件41的较短缘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近似与上 述假想面C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θ相同。也就是说,支持部件41被倾斜成使得其横向 的右手端被定位得低于其左手端。由此,作为设备主组件3内的最左支持部件的第一支持 部件41Υ处于最高位置,第二支持部件41Μ被定位成略低于第一支持部件41Υ。第三支持部 件41C被定位成低于第二支持部件41Μ,且第四支持部件41Κ即最右支持部件处于最低位 置。也就是说,第一至第四支持部件41串列在使第二至第四支持部件41被定位成略低于 它们左边的支持部件41的倾斜直线上。
各支持部件41通过支持部件升降器50可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利用内门 2Α的开闭移动来移动该支持部件升降器50,利用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移动该内门2Α。也 就是说,各支持部件41可在第一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是支持部件41保持盒11 处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成像位置的位置,第二位置允许盒11被可移除地安装在支持部件41 上。第一位置对应于外门2和内门2Α处于它们的完全关闭位置且鼓12与带如接触时。第 二位置对应于外门2和内门2Α处于它们的完全打开位置且鼓12与带如之间存在间隙时。
如上所述,各支持部件41可处于与外门2和内门2Α处于它们的完全关闭位置且 鼓12与带如接触时对应的第一位置,以及与外门2和内门2Α处于它们的完全打开位置且 鼓12与带如之间存在间隙时对应的第二位置。也就是说,第一位置对应于盒11完全位于 盒室3Α中的其盒插槽内且鼓12与带如接触时。第二位置对应于盒11可相对于支持部件 41装卸的位置。
各支持部件41的移动方向垂直于盒11的串列方向。由此,各支持部件41沿与该 支持部件41的移动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上下移动相应盒11。
接着,将详细说明支持部件41和支持部件升降器50 (以下简称为升降器50)的构 造。图7(a)-7(c)是说明当把盒11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时该盒11的移动的图。它们是 从设备主组件3的左侧看的盒11的图。
图7(a)是当盒11准备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时该盒11的图。外门2和内门 2A完全打开以完全露出开口 61a。支持部件41已移入第二位置即该支持部件41允许盒11 被可移除地安装在支持部件41上的位置。盒11经由开口 61a沿箭头标志J所示的方向安 装在支持部件41上,按照使清洁单元框架31设有的上述接触区域31c利用从设备主组件 3的支持部件41突出的盒支持轨道48和一对施压件43和44被支持并保持支持的方式。
图7(b)是当盒11处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最后位置时该盒11的图。当沿箭头 标志J所示的方向安装盒11时,接触区域31 j与盒位置限制部62(清洁单元框架31的后 壁)的内面接触,该接触区域31 j是清洁单元框架31的最后端的一部分,即在盒装入设备 主组件3内的方向上清洁单元框架31的前端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盒11停止于设备主组 件3内的其最深位置。换句话说,盒11在其纵向上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准确定位。然而,当 盒11位于此位置时,盒11还没有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完全定位。另外,鼓12不与带如接 触。顺便一提的是,接触区域31j是在盒安装方向上鼓单元框架31的下游壁的一体部分。
图7(c)是处于图7(b)所示状态下的外门2和内门2A完全关闭后设备主组件3 内的盒11的图。也就是说,图7(c)表示通过支持部件41的移动已移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 其成像位置(第一位置)的盒11,利用外门2和内门2A的移动使支持部件41移动。换句 话说,图7(c)是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操作完成后该盒11的图。参照图7(b),当 盒11在支持部件41上的安装完成后外门2和内门2A关闭时,支持部件41利用升降器50 提升且轨道48退入支持部件41内。随后,支持部件41的施压件43和44沿箭头标记K所 示的方向按压接触区域31c。因此,兼作为盒定位件且位于盒11的前后端上的一对鼓支承 部件32F和32R分别与作为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框架61和62的盒位置限制部的接触区域 61b和6 接触。也就是说,支承部件32F与框架61接触,支承部件32R与框架62接触。 结果,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精确定位。当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处于此精确位置 时,鼓12在其整个长度上与带如接触。
如上所述,此实施例中,支持部件41利用外门2和内门2A的关闭运动来向上移 动。因此,当外门2和内门2A关闭时,由支持部件41支持的盒11上移,使盒11内的鼓12 在该鼓12的整个长度上与带如接触。
此实施例中,盒11可以单独由它们自己的支持部件41支持。也就是说,各盒11 被单独支持在支持部件41上其自己的插槽内,或者单独移离该支持部件41。另外,由支持 部件41 一对一支持的所有盒11几乎在外门2和内门2A关闭运动的同时移入盒室3A,使得 盒11 一对一具有的鼓12可以在该鼓12纵向上的整个范围内与带如接触。
如上所述,此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被构造成使所有盒11可通过门2和2A的关闭 运动来装入盒室3A,因而在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效率方面优于依据现有技术的 成像设备(以下简称为传统成像设备)。另外,此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被构造成使得当盒 11装入盒室3A内时,该盒11被整体提升。因此,就各鼓12与带如之间在鼓12纵向的整 个范围内的接触状态而言,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比传统成像设备更可靠。顺便一提的是,此 实施例中,盒11在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预定成像位置处的状态同鼓12与带如接触的状态 一致。
图8是支持部件41的升降器50即用于升降该支持部件41的机构的透视图。图 8表示盒11已被移除的升降器50。图9是表示支持部件41和升降器50的侧视图,且表示 该支持部件41的上下移动。参照图9,当盒IlK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第二位置时,支 持部件41、可转动部件101K、可转动部件101和内门2A的轮廓用实线绘制,而当盒IlK位 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第一位置时即盒IlK在该盒IlK的纵向上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定位 后,支持部件41K、可转动部件IOlK和101的轮廓用双点划线绘制。图10是支持部件41 的升降器50K和盒IlK在平行于盒11纵向的平面处的剖视图。
首先,将说明支持部件41的构造。顺便一提的是,分别支持盒11(11Y、11M、11C和 11K)的盒支持部件4Κ41Υ、41Μ、41(^Π41Κ)的构造相同。支持部件41Y、41M、41C和41Κ是 单个部件的四个不同部分。因此,四个支持部件41Y、41M、41C和41K 一起上下移动。
参照图6,支持部件41K从其纵向看的轮廓近似与盒IlK的底部31h从其纵向看 的轮廓匹配。支持部件41K具有在该支持部件41K的横向上近似位于该支持部件41K的中 央且沿该支持部件41K的纵向延伸的激光束开口 41h (狭缝)。当盒IlK处于支持部件41K 上的预定位置时,激光束开口 41h对准盒IlK的底部31h的孔口 31d,允许从位于支持部件 41K下面的扫描器单元16(图1)向上投射的激光束L (经由激光束开口 41h和孔口 31d)朝 上进入盒IlK内,并照射鼓12的周面。
支持部件41K具有平行于激光束开口 41h的盒引导槽41b和盒引导槽41f。也就 是说,引导槽41b和41f平行于盒IlK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J。引导槽41b位于支持 部件41K的面向上凹部的底面41a内。弓丨导槽41f位于盒IlK的右侧壁的内面中。
当盒11安装于支持部件41上时,设在盒框架31 (鼓单元15)的底部31h的盒引导 肋31e要装配在引导槽41b中,以便利用该引导肋31e和引导槽41b的组合把盒11导入设 备主组件3内。此实施例中,引导槽41b凹进成使其可收容从盒框架31 (鼓单元15)的底 壁向下突出的引导肋31e的形状。另外,当盒11安装在支持部件41上时,从盒框架31 (鼓 单元15)的底部31h的侧面垂直突出的竖向移动盒位置限制肋31f装配到引导槽41f内, 以便通过利用该槽41f引导肋31f来使盒11进入设备主组件3内。
支持部件41K具有一对分别从该支持部件41K的顶面41a的前后端部向上突出的 盒加压部件41和44K。参照图10,各盒加压部件41和44K均由装入竖直孔41g内的螺 旋弹簧46和施压件47组成,该竖直孔41g从支持部件41K的顶面41a切入该支持部件41K 内。螺旋弹簧46的弹性保持施压件47略微突出支持部件41K的顶面41a上方。螺旋弹簧 46是属于设备主组件3的弹性部件。
支持部件41K的凹进41 j具有轨道48K,该轨道48K的支持部48a和4 嵌入从凹 进41j的底面向下切的一对通孔41nl和41n2中,如图7(b)所示。支持部48a和48b从轨 道48K的底面向下突出。也就是说,轨道48K被支持为使其可在支持部件41K内竖直滑动。 当支持部件41K处于第二位置时,轨道48K的支持部48a和48b的底面48al和48bl通过 轨道48K的自重分别保持与连接前框架61和后框架62的底框架63接触。换句话说,轨道 48K与底框架63之间的接触限制该轨道48K的进一步下移。由此,轨道48K从支持部件4IK 突出的距离大到足以使该轨道48K的顶面与各施压件41和44K的盒加压部件47的顶端 齐平。因此,当在支持部件41K处于第二位置的同时相对于该支持部件41K装卸盒IlK时, 轨道48K以及施压件41和44K经由清洁单元框架31的接触区域31c支持盒11K。
接着,参照图7 (c),当支持部件41K位于其第一位置时,该支持部件41K也位于其 最高位置。因此,当支持部件41K位于第一位置时,轨道48K的底面48al和48bl与底框架 63不接触。换句话说,当支持部件41K移入第一位置时,轨道48K变得被置于支持部件41K 的凹进41j内并保持收容于其内。因此,当支持部件41K处于第一位置时,各盒加压件47 保持与清洁单元框架31的接触区域31c接触;两个盒加压件47保持支承部件32F和32R 被分别压在设备主组件3的接触区域61b和62b (支承部件座)上。因此,各鼓12保持与 带如接触。
于是,此实施例确保各鼓12可靠地与带如接触并保持与该带如接触。
顺便一提的是,此实施例中,给定盒11内的鼓12与带如接触的状态同盒12位于 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成像位置的状态一致。
另外,此实施例中,盒11具有盒定位部32i^、32inK32Ra和32Rb(参照图5(a)和 5(b)) 0盒定位部32 和32! 位于鼓12的纵向一端处,盒定位部32Ra和32Rb位于鼓12 的纵向另一端处。另外,它们被定位成使盒11正确放置在盒室3A内的成像位置,它们将在 盒11的顶面上。另外,盒定位部32 和32! 是支承部件32F的部分且彼此相邻。盒定位 部32Ra和32 是支承部件32R的部分且彼此相邻。因此,盒定位部32iia、32mK32Ra和 32Rb可把鼓12精确地定位在设备主组件3内。
另一方面,设备主组件3设有盒定位部61bl、61b2、62al、6^i2(图8和11)。盒定 位部61bl和6让2是框架61的两个单独部分,盒定位部62al和62a2是框架62的两个单 独部分。
另外,盒11具有一对接触区域Ild(图7(b) ,7(c)和10),在盒11正确装入设备主 组件3内后,该盒11通过此接触区域Ild接收弹簧46 (设在设备主组件3上的弹性部件) 产生的力,该力朝向使盒11的盒定位部32 和32! 保持在设备主组件3的定位部62al 和62a2上以及使盒11的盒定位部32Ra和32Rb保持在设备主组件3的盒定位部61bl和 6让2上的方向。接触区域Ild —对一地位于盒11的纵向端处,且是当该盒11位于设备主 组件3内的其成像位置时盒11面向下的表面的部分。
另外,此实施例中,所存储的调色剂颜色不同的多个盒11可通过支持部件41同时 一起上移至各盒11内的鼓12与带如接触,从而可使各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带如上。
接着,将说明用于竖向移动支持部件41K的升降器50K的构造。参照图8,升降器 50K由可转动部件IOlK和102K、转动轴120、支持轴132(转动轴)和杆件121组成。
轴120(第三轴)被定位成使其右端低于左端,且其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近似与 上述假想面C的角度θ相同。轴120由设在前框架61上的支承部件可转动地支持。其近 似平行于内门支持转动轴2Ε,且在位置上高于内门支持转动轴2Ε(图11)。
可转动部件IOlK由框架61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支持,使得其可绕可转动部件IOlK 设有的第一孔IOlKa内的轴120转动。可转动部件IOlK固定附接在轴120上,且因此其与 该轴120 —起转动。另外,可转动部件IOlK设有第二孔101Kb,位于支持部件41K前端处的 该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l可转动地装配于其内。
可转动部件101由框架62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支持,使得其可绕可转动部件101 设有的第一孔102Ka内的轴132转动。另外,可转动部件10 (具有第二孔102Kb,位于支持 部件41K后端处的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2可转动地装配于其内。顺便一提的是,支持部 件41K的轴41Kjl装配在第二孔IOlKb内以支持该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l。轴120位于 设备主组件3的前端处且从第一支持部件41即支持部件41Y的左端延伸至第四支持部件 41即支持部件41K的右端。在盒室3A内,轴120与用于支持该支持部件41的前端的可转 动部件101连接。另外,轴120的右端部(对应于成像设备的右端)设有与轴120形成一 体的杆件121。转动杆件121使轴120转动,这又使两可转动部件101和102 —起转动。
参照图9,字母数字标记Ll代表与可转动部件IOlK的转动轴线重合的第一孔IOlK的轴线至供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l装配于其内的第二孔IOlKb的轴线的距离。类似 的,字母数字标记L2代表与可转动部件IOlK的转动轴线重合的第一孔1012Ka的轴线至第 二孔102Kb的轴线的距离,支持部件41K的轴41Kj2装配在该第二孔102Kb内以利用可转 动部件10 (支持该支持部件41K。此实施例中,Ll等于L2(L1 = L2)。另外,θ 1是当支持 部件41Κ位于第二位置(实线所示位置)即该支持部件41Κ允许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装卸 盒IlK的位置时,连接可转动部件IOlK的第一孔IOlKa的轴线和可转动部件IOlK的第二 孔IOlKb的轴线的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角度。类似的,θ 2是水平面与同时通过可转动部 件101的第一孔102Ka的轴线和可转动部件101的第二孔102Kb的轴线两者的平面之间 的角度。此实施例中,θ 1等于Θ2(θ 1 = Θ2)。设备主组件3被构造成使得当支持部件 41Κ位于其允许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装卸盒IlK的第二位置即允许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装 卸盒IlK的位置时,支持部件41Κ的顶面41a水平,即顶面41a的前后侧位于同一水平(平 行六面体连杆机构)。
与轴120形成一体的杆件121可沿箭头标记Ma或Mb所示的方向转动。当杆件121 朝箭头标记Ma所示的方向转动时,可转动部件IOlK绕轴120 (第一孔IOlKa的轴线)朝箭 头标记Ma所示的方向转动,而可转动部件101绕轴132 (第一孔102Ka的轴线)朝箭头标 记Na所示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说,当支持部件41K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时,其在保持 水平的同时,不仅向后移动,而且向上移动。更详细地说,支持部件41K的此转动的水平分 量导致该支持部件41K相对于箭头标记J所示的盒11插入(安装)方向朝下游移动。相 反,当杆件121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转动时,可转动部件IOlK绕轴120 (第一孔IOlKa 的轴线)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转动,而可转动部件101绕轴132 (第一孔102Ka的轴 线)朝箭头标记Nb所示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说,当支持部件41K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 时,其在保持水平的同时,不仅向前移动,而且向下移动。支持部件41K的此移动的水平分 量与该支持部件41K相对于盒11插入设备主组件3 (盒室3A)内的方向(盒安装方向J) 向上移动一致。
此实施例中,升降器50被构造成使得当可转动部件IOlK位于其与支持部件41K 的第一位置对应的位置时,同时通过第一孔IOlKa的轴线和第二孔IOlKb的轴线两者的平 面不竖直;该平面向右倾斜α °。采用此构造布置,当支持部件41Κ位于第一位置时,盒11 的自重和支持部件41Κ的自重组合作为这样一种力,该力在使轴120绕箭头标记Ma所示方 向转动的方向上起作用。因此,即使设备主组件3出于某种或其它原因振动,也阻止支持部 件41Κ移动至第二位置。因而,确保除非杆件121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移动,支持部 件41Κ都保持在第一位置。
顺便一提的是,以上,参照盒IlK说明了升降器50的构造。显而易见的,也可参照 盒IlCUlM和IlK之任一进行说明。
参照图11,此实施例中,内门2Α与杆件120连接。也就是说,杆件121的连接轴 121a装配在内门2Α的狭槽2F中。由此,内门2A的开闭移动将转动杆件121。因此,外门 2的开启移动将使杆件121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转动,导致支持部件41K从第一位置 移至第二位置,因为内门2A利用外门2的开启移动来开启,且杆件121利用内门2A的开启 移动来朝箭头标记Mb所示的方向移动。另外,外门2的关闭移动将使杆件121朝箭头标记 Ma所示的方向转动,导致支持部件41K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因为内门2A利用外门2的关闭移动来关闭,且杆件121利用内门2A的关闭移动来朝箭头标记Ma所示的方向移动。
此实施例中,为移动可转动部件101和102以在水平移动支持部件41的同时竖向 该移动支持部件41,操作员所操作的部件是外门2。由此,利用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移动支 持部件41。相对于盒11插入(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外门2位于该设备主组件3 的上游端上。然而,此布置不是强制的。例如,可采用以下布置成像设备1设有作为支持 部件移动杆件且位于该成像设备1的设备主组件3的前端处的可转动杆件。此杆件的旋转 运动经由驱动力传递装置例如齿轮传递给轴120,以移动可转动部件101和102,从而移动 支持部件41。在此例的情况下,当操作员在盒11沿其纵向插入设备主组件3内后转动上 述杆件时,支持部件41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以完成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操 作。
此实施例中,操作员将操作支持部件移动部件(例如,外门2或外部杆件)。移动 支持部件移动部件使支持部件41支持的所有盒11 一起上下移动。因而,此实施例的成像 设备1在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或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盒11的操作效率方面优于 传统成像设备。
〈处理盒的安装方法〉
接着,将说明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法。参照图3,操作员抓紧外门2的 把手部加朝箭头标记Q(图4)所示的方向打开该外门2,从而露出开口 61a,可经由该开口 61a更换设备主组件3内的盒11。也就是说,经由开口 61a把盒11安装到设备主组件3内 或者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盒11。
内门2A便于操作员把盒11安装到支持部件41上。更具体的,内门2A与支持部 件41连接,且利用外门2的开闭移动来移动以露出或者遮盖盒室3A,在盒室3A内,盒11利 用支持部件41支持。也就是说,内门2A通过外门2的开启移动来移入其打开位置,在打开 位置,当盒11被操作员滑动到支持部件41上时,该支持部件41部分地支持盒11。更详细 地说,当操作员将盒11放置在支持部件41上时,该操作员将把该盒11的在盒装入设备主 组件3内的方向的前端放置在支持部件41上,并把盒11的后端搁在内门2A上(图4中的 盒11Y),以致随后为使盒11全部位于支持部件41上所要做的事情仅是简单地朝向设备主 组件3的内部推动该盒11。此实施例中,设备主组件3设有内门2A。因而,此实施例的成 像设备1在操作员把盒11滑动到支持部件41上的容易性(效率)方面优于不具有内门2A 的成像设备。当较大重量的盒11被装入设备主组件3时,此实施例的效果尤其明显。
盒11的支承部件32F和32R不仅如上所述支持鼓12,而且还起到相对于设备主组 件3正确定位盒11的盒定位部件的功能。也就是说,参照图7(c),当支持部件41在支持盒 11的同时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时,支承部件32F与前框架61的接触区域61b接触,且 支承部件32R与后框架62的接触区域6 接触,借此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正确定位。 当盒11处于此位置时,该盒11内的鼓12与带如接触。如上所述,支承部件32F和32R — 对一地位于清洁单元框架31的纵向端部处。另外,支承部件32F的轴线和支承部件32R的 轴线与鼓12的轴线一致。因此,当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正确定位时,鼓12变得相对 于设备主组件3精确定位。
另外,当支持部件41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时,其在保持水平的同时相对于箭 头标记J所示的方向即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从前侧向后移动。在其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的同时,其还向上移动。更详细地说,当支持部件41向后移动时,其摩擦 清洁单元框架31的接触区域31c。因此,支持部件41与接触区域31c之间产生一定量的摩 擦力Z(图7(c))。于是,利用此摩擦力Z,盒11被向后推动。因此,盒11与支持部件41 一 起向上移动,且接触区域31 j和盒位置限制部62彼此摩擦,确保该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 3准确定位。顺便一提的是,盒11越重(例如,尺寸对应于记录介质尺寸A3的盒),摩擦力 越大。因而,无论盒11的重量如何,也就是说,即便盒11相当重,此实施例都确保可靠地安 装盒11。这是此实施例的优点之一。
另外,此实施例中,当关闭外门2时,支持部件41通过此外门2的移动在支持盒11 的同时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最前位置起向后且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当打开外门2时,支 持部件41通过此外门2的移动在支持盒11的同时从其最后位置(最高位置)起向前且向 下移动。因而,允许操作员从设备主组件3的前侧把盒11放置在支持部件41上或者从该 支持部件41上取下盒11。换句话说,此实施例能够在盒11的装卸效率方面改进成像设备。 顺便一提的是,设备主组件3的前侧指在平行于鼓12轴线的方向上外门2所处的一侧。
附图标记31m指示设在盒11上的L形钩(图5(b)、7(b)、7(c)和10)。钩3 Im位 于单元15的沿箭头标记J所示盒安装方向的前端处。其由从盒11的端面垂直(水平)突 出的一部分和从该水平部的端部向上垂直突出的一部分组成。
对应于盒11的L形钩31m,设备主组件3的后框架62具有L形钩62b,该L形钩 62b由从后框架62向内垂直(水平)突出的一部分和从该水平部的端部向下突出的一部分 组成(图 7(a)、7(c)、8、9、10 和 11)。
因此,当盒11通过支持部件41的移动而斜向上移动以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正确 定位时,L形钩31m与L形部62b接合(图7 (c)和10)。由此,当盒11位于设备主组件3 内的其最高位置(成像位置)时,L形部31m保持与L形部62b接合,从而防止盒11朝向 盒11被移动至从设备主组件3上取下的方向(与箭头标记J所示盒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 移动。
显而易见的,随着盒11下降,L形钩31m脱离L形钩62b,从而允许从支持部件41 上取出盒11。
如上所述,设备主组件3具有稳固附接于其上的L形钩,而盒11具有位于盒11的 沿箭头标记J所示方向的前端处的L形部31m,箭头标记J所示的方向是把盒11装入设备 主组件3内的方向即平行于鼓12纵向的方向。当盒11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成像位置 时,L形部31m保持与L形部62b接合,防止盒11朝向与箭头标记J所示方向即盒安装方 向相反的方向移动。L形部31m在支持部件41向上移动时与L形部62b接合。L形部31m 在支持部件41向下移动时与L形部62b脱离。
L形部31m具有从盒11的端面垂直(水平)突出的第一部分31ml以及从该水平 部31ml的端部垂直向上突出的第二部分31m2。
L形部62b具有从后框架62向内垂直(水平)突出的第一部分62bl以及从该水 平部62b 1的端部向下突出的第二部分621^2。
由此,L形钩31m的第二部分31m2和L形钩62b的第二部分62 彼此接合以防 止盒11向前移动。
设备主组件3具有沿箭头标记J所示方向即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方向位于该设备主组件3的下游端处的上述后框架。后框架起到盒位置限制部62的作用。后 框架62具有开口 62d。由此,当操作员为利用支持部件41支持盒11而把该盒11推入设备 主组件3内深到足以使该盒11的接触区域31 j (盒位置限制部)与后框架62接触时,鼓联 接器34从后框架62经由开口 62d向盒安装方向的下游突出(图7(b)和(c)),且显影辊联 接器35从盒11经由开口 62d向下游突出,其中,盒11通过该鼓联接器34从设备主组件3 接收用于转动鼓12的旋转驱动力,盒11通过该显影辊联接器35从设备主组件3接收用于 转动显影辊71的旋转驱动力。另外,当支持部件41向上移动时,随着盒11的盒位置限制 部31 j在后框架62 (盒位置限制部)的内表面上滑动(摩擦),支承部件32F与框架61接 触(碰撞),支承部件32R与框架62接触(碰撞)。
在支持部件41的上述移动(由此,盒11的移动)过程中,弹簧46 (设备主组件3 的弹性部件)的弹力帮助保持盒11被向上压。
另外,在支持部件41的上述移动过程中,盒11被精确定位在设备主组件3内。也 就是说,当外门2关闭时,盒11完全位于设备主组件3内。另外,设备主组件3的鼓联接器 北通过外门2的移动而沿箭头标记J所示的方向移动。由此,当外门2关闭时,通过该外 门2的移动使鼓联接器34与设备主组件北的鼓联接器北接合,同时通过盒11的向上移 动使显影辊联接器35与设备主组件3的显影辊联接器3c接合。由此,通过从设备主组件 3接收旋转驱动力使得鼓12和显影辊71转动。
当盒11从设备主组件3中移出时,操作顺序与上述相反。也就是说,当打开外门 2时,该外门2的移动使联接器34和北由于外门2的移动而彼此脱离,同时使支持部件41 在保持水平的同时向前且向下移动。由此,当打开外门2时,支承部件32F与框架61分离, 且支承部件32R与框架62分离。另外,联接器35与联接器3c分离。
顺便一提的是,此实施例中,当操作员把盒11推入设备主组件3内深到足以使盒 位置限制部件31 j与上述后框架62接触时,鼓联接器34和显影辊联接器35如上所述从框 架62经由开口 62d向上述盒安装方向的下游突出,从而确保该鼓联接器34与设备主组件 3的鼓联接器北接合且显影辊联接器35与设备主组件3的显影辊联接器接合。
另外,此实施例中,作为盒位置限制部之一的后框架62设有开口 62d。因而,此实 施例中,盒位置限制部62与开口 62d之间的位置关系比传统成像设备内的对应部更精确。 与开口 62d不是盒位置限制部62的一部分的成像设备相比,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更易于 且因此更高效地组装。
然而,此实施例不用于在成像设备的构造方面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开口 62d不 需要是盒位置限制部62 (后框架62)的一部分。
[实施例2]
参照图12,此实施例中,显影单元14的框架38设有支持部38c。另外,设在设备 主组件3上的支持部件41在形状和尺寸上几乎与显影单元14的支持部38c匹配。除此以 外,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构造上几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当以盒11的纵向平行于设备主组件3的前后方向的方式把该盒11插入设备主组 件3内时,盒11的支持部38c由支持部件41支持。当关闭外门2时,此实施例的支持部件 41按照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方式也从其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也就是说,当盒11向上移 动直至盒11的安装操作完成时,支持部件41持续摩擦支持部38c,且盒位置限制部31 j持续摩擦盒位置限制部62。
更具体的,支持部件41在显影单元框架38的支持部38c上滑动(摩擦)。因而, 在盒11被插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支持部件41与支持部38c之间产生一定量的摩擦力Z。 此摩擦力Z给盒11提供在向后移动该盒11方向作用的力。因此,盒位置限制部31j和盒 位置限制部62在相对于彼此滑动(摩擦)的同时与支持部件41 一起向上移动,从而确保 盒11准确地定位在设备主组件3内。
设备主组件3设有一对在位置上与支持部件41的前后端部一对一重合的施压部 件43和44。当支持部件41移入第一位置时,施压部件43和44与显影单元框架38的支持 部38c接触,并朝向使鼓12与带如接触的方向给盒11施压(图7(c))。
此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上述构造提供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相同的效果。也就 是说,即便在盒11的安装过程中不保持该盒11相对于设备主组件3严格定位,在盒安装操 作的最后,该盒11也能够可靠地定位在设备主组件3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当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各盒11全 体向上移动,借此盒11精确地移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最终位置。由此,盒11准确地定位 在设备主组件3内。
前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被构造成当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其全体向上移 动。因而,此成像设备在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容易性方面优于传统成像设备。
另外,因为前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被构造成当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其 全体向上移动,所以确保盒11精确地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其预定成像位置。
另外,前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把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的构造方面更简单。 因此,它们的成本较低。
另外,前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被构造成当把多个盒11装入设备主组件3内时,它 们整体一起向上移动。由此,确保各盒11内的鼓12以令人满意的方式与转印带如接触并 保持接触。
[其它]
1)通过把设备主组件3构造成象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那样多个 盒11沿竖向斜直线串列,可减小该设备主组件3的水平尺寸。然而,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 象第一实施例那样构造的成像设备。也就是说,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这样一种成像设备,其被 构造成多个盒在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内沿水平直线串列。
2)本发明也可应用于仅采用单个盒11的单色成像设备,也可应用于单色成像设 备采用的盒。
3)本发明也可应用于不具有内门2A的成像设备。
[工业实用性]
依据本发明,在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时,通过提升整个处理盒,该处理盒 可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的预定位置。
依据本发明,通过采用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 安装操作性得以提高。
依据本发明,通过采用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处理盒能稳固地安装在设备主组 件上。
依据本发明,通过简化把处理盒安装到设备主组件上的构造,实现成本的降低。
依据本发明,通过实现提升整个处理盒的构造,能够稳定地维持感光鼓与转印带 之间的接触状态。
尽管已参照这里所公开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所阐述的细节,且 本申请旨在覆盖落在改进目的或者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变形或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电子照 相成像设备包括支持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的可 动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的操作部件、以及限制部,所述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 持部件支持;以及被限制部,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的 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述 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 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处理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纵向安 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盒侧锁定部,所述盒侧锁定部设置在所 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端部且能与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以防止所述处理盒 沿与所述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3.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电 子照相成像设备上,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1)支持部件;(2)可动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3)操作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4)限制部;以及(5)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支持 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部件支持; 被限制部,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致的所述 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所述限制 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 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 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纵向安装 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盒侧锁定部,所述盒侧锁定部设置在所述 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端部且能与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以防止所述处理盒沿 与所述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操作部件包括能开启地关闭开口的可开启 部件,当所述支持部件与所述可开启部件的关闭操作相互关连地沿所述水平方向移动时, 所述支持部件沿所述安装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操作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 件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上游位置处的开闭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还包括用于把所述处理盒定位在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的主组件侧定位部,所述支持部件包括主组件侧弹性部 件,所述主组件侧弹性部件用于当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时把所述处理 盒推向所述主组件侧定位部。
8.一种能可拆卸地安装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电子照 相成像设备包括支持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的可 动部件、用于移动所述可动部件的操作部件、限制部、主组件侧定位部以及主组件侧弹性部 件,所述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定位部,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所述被定位部设置在 所述处理盒的上侧,且所述被定位部位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一个纵向端和另一个纵向 端中的每个上;被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 持部件支持;被限制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的 安装方向的前部处,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导 致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通过与 所述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被推压部,所述被推压部用于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接 收来自所述主组件侧弹性部件的力以被所述主组件侧定位部推压,所述被推压部在所述处 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下表面上且位于所述处 理盒的一端和另一端中的每个上,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 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处理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纵向安 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盒侧锁定部,所述盒侧锁定部设置在所 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端部且能与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以防止所述处理盒 沿与所述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10.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处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装到 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1)支持部件;(2)可动部件,用于沿水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持部件;(3)开口,用于当相对于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装卸所述处理盒时允许所述 处理盒通过;(4)可开启部件,用于与所述可动部件相互关连地能开启地关闭所述开口;(5)内侧可开启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持部件上,用于与所述可开启部件的开闭操作相互 关连地开闭用于支持所述处理盒的支持部,其中,当所述可开启部件与开启操作相互关连 地移至开启位置且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支持部件上时,所述内侧可开启部件支持所述处理 盒的一部分;(6)限制部;(7)主组件侧定位部;(8)主组件侧弹性部件;以及(9)处理盒,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能作用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被定位 部,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所述被定位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 的上侧,且所述被定位部位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一个纵向端和另一个纵向端中的每个 上;被支持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时,所述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 部件支持;被限制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处理盒安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 件上的安装方向的前部处,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 操作导致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时,所述被限制部 通过与所述限制部接触而受限制,以限制所述处理盒沿所述水平方向的移动;被推压部,所 述被推压部用于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接收来自所述主组 件侧弹性部件的力以被所述主组件侧定位部推压,所述被推压部在所述处理盒置于所述设 备的所述主组件内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下表面上且位于所述处理盒的一端和另 一端中的每个上,其中,当所述支持部件在支持所述处理盒的同时沿所述水平方向和所述向上方向移动 时,所述被支持部在所述支持部件上滑动,且所述被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上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盒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纵向安 装到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盒侧锁定部,所述盒侧锁定部设置在所 述处理盒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端部且与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以防止所述处理盒沿 与所述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在所述支持部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盒侧锁定部与 所述主组件侧锁定部接合,在所述支持部件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盒侧锁定部脱离所述 主组件侧锁定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支持部件能在支承多个包含不同颜色显 影剂的处理盒的同时向上方移动,所述处理盒的所述感光鼓与转印带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的所述主组件在所述支持部件相对 于所述安装方向的下游的位置设有起到所述限制部功能的后框架,所述后框架设有框架开 口,当所述处理盒被推进至使所述被限制部接触所述后框架的程度时,接收用于转动所述 电子照相感光鼓的旋转力的鼓旋转力接收部和接收用于转动显影辊的旋转力的显影辊旋 转力接收部向所述安装方向的下游突出通过所述框架开口。
全文摘要
一种可安装到成像设备上的处理盒(11),其中,该设备包括支持部件(41)、用于移动该支持部件(41)的可动部件(101k)、用于移动该可动部件(101k)的操作部件(2A)以及限制部(61b,62a)。此盒(11)包括感光鼓(12);处理装置(71);利用支持部件(41)支持的被支持部;以及与限制部(61b,62a)接触的被限制部(32F),其中,当支持部件(41)沿水平方向和向上方向移动时,被支持部在该支持部件(41)上滑动,且被限制部(32F)在限制部(61b,62a)上滑动。
文档编号G03G21/18GK102037416SQ20088012930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3日
发明者中西孝, 堀川直史, 宝田浩志, 河井太刀夫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