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4542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的主体部件,现有技术广泛采用在侧边卡扣的方式固定各 种光学膜材,如图1所示,101为常规模组中光学部品的卡扣;102常规模组的背板连接柱。
现有技术的采用侧边卡扣的背光模组,需要求光学部品有足够的厚度;这样,较易 发生热伸縮形变和受力不均形变,而产生波浪状亮暗等显示缺陷,严重影响视频观看效果。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 结构,其可以有效克服现有大尺寸背光模组中采取侧边卡扣方式固定各种光学膜材产生的 膜材的厚度较厚、受力不均的波浪式形变以及受热形变等不利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包括依次装配在框架上的液晶面板,第 一扩散膜或偏振增光片,棱镜片,第二扩散膜,导光板,反射膜;分别在所述液晶面板,第一 扩散膜或偏振增光片,棱镜片,第二扩散膜,导光板,反射膜的顶部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通 过连接柱适配的至少两个孔部,所述连接柱依次穿过每个孔部,再由所述框架的前窗框和 后背板通过在上部的连接柱构成支撑架构。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所述孔部为矩形孔部,则相对应所述连接 柱也为矩形连接柱。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所述导光板各侧面设置为矩形。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底部端面和两个侧部断面
正对的设置多个LED。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所述导光板的两个侧部端面正对的设置 多个LED。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底部端面、顶部端面和两个 侧部端面正对的设置多个LED。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所述框架的前窗框、连接柱、后背板相互 之间使用螺栓或者弹性卡槽紧固。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所述反射膜平行地贴附在矩形导光板的 后表面。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所述液晶面板顶部设计有开设小孔的无 像素区域。 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中,在所述液晶面板,第一扩散膜或偏振增光
3片,棱镜片,第二扩散膜,导光板,反射膜的顶部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三个孔部。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由于采用了分别在所述液晶
面板,第一扩散膜或偏振增光片,棱镜片,第二扩散膜,导光板,反射膜的顶部水平方向间隔
设置有通过连接柱适配的至少两个孔部,所述连接柱依次穿过每个孔部,再由所述框架的
前窗框和后背板通过在上部的连接柱构成支撑架构,应用本发明的装配结构,所有光学部
品可以均匀受力并依靠自身重力自然伸展,受热变形后也可以在连接柱表面自由移动,从
而背光模组可以不受光学部品厚度限制、简化组装结构、防止形变叠纹的发生;本发明还可
以同时达到节省空间、维持外观完整性以及增加整体强度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图1是现有技术常规背光模组中光学部品的装配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的三维效果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本发明背光模组侧面A-A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部品的正面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可以有效克服现有大尺寸背光模 组中采取侧边卡扣方式固定各种光学膜材产生的膜材的厚度较厚、受力不均的波浪式形变 以及受热形变等不利问题,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 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所提供的一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 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100,按照人眼观看方向顺序,包括依次装配在框架120上的液 晶面板104,第一扩散膜105,棱镜片106,第二扩散膜107,导光板108,反射膜109。并依次 在液晶面板104,第一扩散膜105,棱镜片106,第二扩散膜107、导光板108、反射膜109等光 学部品顶部水平方向间隔裁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大小和位置的矩形小孔113,如图4所 示。当设置两个小孔时,分别设置在液晶面板104,第一扩散膜105,棱镜片106,第二扩散膜 107,导光板108,反射膜109的顶部水平方向两侧。当设置二个以上的小孔113时,采用间 隔设置。 然后再用矩形截面长和宽都比较小的连接柱111分别穿过每个光学部品的每个 矩形小孔113,再由框架120的前窗框103和后背板IIO通过在上部的这些连接柱111构成 支撑架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导光板108各侧面为矩形,可以在导光板的底部端面和 两个侧部断面正对的放置多个LED,如图3所示,114为导光板108侧部端面的LED, 115为 导光板底部端面的LED,设置在L形后背板110上。或者在导光板的两个侧部端面正对的放 置多个LED,或者在导光板的底部端面、顶部端面和两个侧部端面正对的放置多个LED。
由上可见,应用本发明的装配结构,所有光学部品可以均匀受力并依靠自身重力 自然伸展,受热变形后也可以在连接柱表面自由移动,从而背光模组可以不受光学部品厚 度限制、简化组装结构、防止形变叠纹的发生。本发明还可以同时达到节省空间、维持外观 完整性以及增加整体 度的功效,如图5所示,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所述背光模组的前窗框103、连接柱111、后背板110相互之间使用螺柱或者弹性 卡槽紧固,如图3所示,连接柱111通过第一螺栓112与所述后背板110上端固定连接,所 述后背板110下端通过第二螺栓116与所述前窗框103固定连接。 所述反射膜109平行地贴附在矩形导光板108的后表面,导光板108后表面印刷 或者成型可以使光线比较均匀射向前表面的图案。所述扩散膜105的作用是遮蔽背面的亮 度不均匀性,形成均匀的出射光强分布。所述棱镜片106的作用是聚拢偏离法线方向角度 较大的光线,提高正视亮度。所述液晶面板104顶部设计有足够的开设小孔的无像素区域。 所述LED出射光线可以是白光也可以是三基色分立。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可以有第二种搭配的实施例按照人眼观看方向,所述的 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液晶面板、偏振增光片(DBEF)、棱镜片、扩散 膜、导光板、反射膜。其中,偏振增光片(DBEF),可以重复反射利用光能,进一步提高背光模 组的出射光线。其他的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由于采用了分别在所述液晶面
板,第一扩散膜或偏振增光片,棱镜片,第二扩散膜,导光板,反射膜的顶部水平方向间隔设
置有通过连接柱适配的至少两个孔部,所述连接柱依次穿过每个孔部,再由所述框架的前
窗框和后背板通过在上部的连接柱构成支撑架构,应用本发明的装配结构,所有光学部品
可以均匀受力并依靠自身重力自然伸展,受热变形后也可以在连接柱表面自由移动,从而
背光模组可以不受光学部品厚度限制、简化组装结构、防止形变叠纹的发生;本发明还可以
同时达到节省空间、维持外观完整性以及增加整体强度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
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
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装配在框架上的液晶面板,第一扩散膜或偏振增光片,棱镜片,第二扩散膜,导光板,反射膜;分别在所述液晶面板,第一扩散膜或偏振增光片,棱镜片,第二扩散膜,导光板,反射膜的顶部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通过连接柱适配的至少两个孔部,所述连接柱依次穿过每个孔部,再由所述框架的前窗框和后背板通过在上部的连接柱构成支撑架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部为矩形孔 部,则相对应所述连接柱也为矩形连接柱。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各侧面 设置为矩形。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底部 端面和两个侧部断面正对的设置多个LED。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两个 侧部端面正对的设置多个LED。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底部 端面、顶部端面和两个侧部端面正对的设置多个LED。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前窗框、 连接柱、后背板相互之间使用螺栓或者弹性卡槽紧固。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平行地 贴附在矩形导光板的后表面。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顶部 设计有开设小孔的无像素区域。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 晶面板,第一扩散膜或偏振增光片,棱镜片,第二扩散膜,导光板,反射膜的顶部水平方向间 隔设置有三个孔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液晶显示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装配结构,分别在所述液晶面板,第一扩散膜或偏振增光片,棱镜片,第二扩散膜,导光板,反射膜的顶部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通过连接柱适配的至少两个孔部,所述连接柱依次穿过每个孔部,再由所述框架的前窗框和后背板通过在上部的连接柱构成支撑架构。采用本发明的装配结构,所有光学部品可以均匀受力并依靠自身重力自然伸展,受热变形后也可以在连接柱表面自由移动,从而背光模组可以不受光学部品厚度限制、简化组装结构、防止形变叠纹的发生;本发明还可以同时达到节省空间、维持外观完整性以及增加整体强度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1713889SQ20091018894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5日
发明者独育飞, 王荣, 郭斌, 马志凌 申请人: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