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4628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关联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基于2009年4月22日提交的No. 2009-104127在先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 权益,而其全部内容被援引包含于此。
背景技术
1.发明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容易地识别附连于IXD基 板的偏振片的对位误差的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2.背景技术的说明液晶显示设备已广泛地用作例如个人计算机或字处理器的OA设备以及诸如电视 机、视频电影和车载导航的视听设备的显示设备,因为这些显示设备具有许多优点,例如轻 巧性、紧凑性和低功耗性。在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过程中,预定对位标志用作对位工具以形成各种图案,以 从LCD母板切割出多个液晶显示面板并将薄膜和例如偏振片的薄片附连于液晶显示设备。例如日本No. 2007-121688特开公告披露一种在母板角上形成对位标志的技术。 在这种技术中,在将母板切割成单位基板后丢弃对位标志。在这种技术中,对位标志为十字 形并在对位标志形成在滤色侧基板时使用与黑色基质相同的材料与黑色基质同时形成。另 一方面,日本No. 2005-266284特开公告披露一种显示对位标志的技术,该对位标志将偏振 片附连在显示区域内侧以与形成在偏振片上的对位标志重叠。此外,该日本特开专利申请 披露一种预先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显示区外侧的对位标志。发明简述针对上面提到的对位标志或基准标志而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课题是提供一 种能够容易地检查附连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偏振片的对位误差的液晶显示设备。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这里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面向彼此的阵 列基板和反基板,在阵列基板和反基板的内表面之间插入有液晶层;附连于与反基板和阵 列基板的内表面相对的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偏振片;形成在阵列基板和反基板上以在基质 中形成多个像素的有源区;形成在阵列基板角上的共用电压供给焊点;形成在反基板以将 共用电压供给提供给反电极的共用电压供给区;将阵列基板上的共用电压供给焊点连接于 延伸至面向共用电压供给焊点的共用电压供给区的反电极的导电元件;形成在反基板上以 围住有源区并延伸至面向共用电压供给焊点的共用电压供给区的遮挡层;包含由与遮挡层 相同材料形成的第一标志和由反基板上的遮挡层中的孔图案形成的第二标志的偏振片基 准标志,用以检查所附连的偏振片与阵列基板的外表面和反基板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 对位误差。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这里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面向彼此的阵列基板 和反基板,在阵列基板和反基板的内表面之间插入有液晶层;附连于与反基板和阵列基板 的内表面相对的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偏振片;形成在阵列基板和反基板上以在基质中形成多个像素的有源区;形成在阵列基板角上的共用电压供给焊点;形成在反基板上以将共用 电压供给提供给反电极的共用电压供给区;将阵列基板上的共用电压供给焊点连接于延伸 至共用电压供给区的反电极的导电元件;延伸至阵列基板上的共用电压供给焊点以将共用 电压通过导电元件提供给形成在反基板上的反电极的共用电压供给层;设置在向共用电压 供给焊点延伸的共用电压层的端部、包含由与共用电压供给层相同的材料形成的第一标志 和由共用电压供给层中形成的孔图案形成的第二标志的偏振片基准标志,用以检查所附连 的偏振片与阵列基板的外表面和反基板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对位误差。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这里提供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提供面向 彼此的阵列基板和反基板,在阵列基板和反基板的内表面之间插入有液晶层;使偏振片附 连于与反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内表面相对的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通过遮挡元件在阵列基板 和反基板上形成有源区以在基质中形成多个像素,在反基板上形成该遮挡元件以围住有源 区并延伸至反基板的角部;形成偏振片基准标志,该偏振片基准标志设置在反基板上并包 含由与遮挡层相同的材料形成的第一标志和由遮挡层中产生的孔图案形成的第二标志,用 以检查所附连的偏振片与阵列基板的外表面和反基板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对位误差。附图简述包含于此以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前面给出的一 般说明和接下来给出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本 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从图2所示的反基板侧观察到的液晶显示 面板的示意性平面图。图4是示出从阵列基板向反基板供电的供电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5是示出形成在图4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偏振片基准标志的图案的平面示 意图。图6是示出向反基板提供共用电压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其中图5所示的偏振片 基准标志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的反基板上。图7是示出向反基板提供共用电压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其中图5所示的偏振片 基准标志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上。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沿图7所示的剖切线III-III得到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 的横截面示意图。发明详述现在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偏振板的液晶显示设备,尤其是 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偏振板基准标志进行说明,其中在这些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 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件。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框图。液晶显示设备是有源矩阵类(AMIXD)设备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LPN。液晶显示面 板LPN包括一对基板,即作为第一基板的阵列基板AR以及作为第二基板的反基板CT,它们 设置成彼此相面对。阵列基板AR和反基板CT通过密封元件SE附连。液晶显示面板LPN 包括夹设在阵列基板AR和反基板CT之间的液晶层LQ。液晶显示面板LPN还包括用来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即有源区DSP。有源区DSP具有设置成(mXn)矩阵的多个像素并由密封元 件SE包围。阵列基板AR包括沿第一方向(行方向)设置的n条栅极线(Y1 Yn)、沿与第一 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列方向)设置的m条源极线(XI Xm)、有源区DSP中的(mXn)个 开关元件W以及(mXn)个像素电极EP。开关元件W例如具有n沟道型薄膜晶体管(TFT)。 开关元件W的栅极WG连接于栅极线Y或与栅极线Y形成为一体。开关元件W的源极WS电 气连接于源极线X或与源极线X形成为一体。开关元件W的漏极WD电连接于像素电极EP。 相应的n条栅极线Y(Y1 Yn)引出至有源区DSP外部并连接于栅极驱动器YD。栅极驱动 器YD将扫描信号(驱动信号)提供给受控制器CNT控制的n条栅极线Y(Y1 Yn)。相应 的m条源极线X(X1 Xm)也引出至有源区DSP外部并连接于源极驱动器XD。源极驱动器 XD将扫描信号(驱动信号)提供给受控制器CNT控制的m条源极线X (XI Xm)。另一方面,反基板CT包括在有源区DSP内的反电极ET。反电极ET由多个像素PX 共用。即,反电极ET面向各像素PX的像素电极EP并在有源区DSP的外部将共用电压COM 提供给反电极ET。反基板CT包括围住有源区DSP的遮挡层32。遮挡层32设置成框形。这里,对液晶显示面板LPN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 施例的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液晶显示面板LPN的阵列基板AR具有例如玻璃基板或石英 基板的透光绝缘基板10。阵列基板AR在绝缘基板10面向反基板CT的表面10A上包括开 关元件W和像素电极EP。开关元件W包括形成在绝缘基板10上的半导体层12。可由无定形硅或多晶硅形 成半导体层12。在本实施例中,多晶硅用作半导体层12。半导体层12包括源极区12S和 漏极区12D,在它们之间夹设有沟道区12C。半导体层12覆盖有栅极绝缘层14。开关元件 W的栅极WG被设置在栅极绝缘层14上并还位于沟道区12C上。栅极WG—体地形成有栅极 线Y,该栅极线Y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沟道区12C上。栅极线Y和栅极WG可使用同一工艺 和相同材料形成,例如铝、钼、坞或钛的低电阻率导电材料。开关元件W的栅极WG和栅极线Y覆有夹层绝缘膜16。在栅极绝缘层14上也设置 夹层绝缘膜16。由例如氧化硅或氮化硅的有机材料形成栅极绝缘层14。在夹层绝缘膜16 上设置开关元件W的源极WS。源极WS与设置在夹层绝缘膜16上的源极线X—体地形成。 源极WS通过穿透栅极绝缘层14和夹层绝缘膜16的接触孔与半导体层12的源极区12S接 触。在夹层绝缘膜16上设置开关元件W的漏极WD。漏极WD通过穿透栅极绝缘层14 和夹层绝缘膜16的接触孔与半导体层12的漏极区12D接触。源极线X和源极WS可使用相 同工艺和相同材料形成,例如同样可用例如,铝、钼、坞或钛的低阻导电材料来形成源极线X 和源极WS源极线X、源极WS和漏极WD覆盖有绝缘层18。在夹层绝缘膜16上设置由透光 性有机树脂材料形成的绝缘层18。在使用自旋喷涂方法涂覆一树脂层后通过固化处理形成 绝缘膜18。绝缘层18使下层的不规则表面平整化。因此,面向液晶层LQ的下层表面基本 为平整的。在有源区DSP中的每个像素中排列像素电极EP。即,像素电极EP设置在绝缘层 18上并通过形成在绝缘层18中的接触孔连接于漏极WD。由例如氧化锡铟(IT0)或氧化锌 铟(IZ0)的透光型导电材料形成像素电极EP。
面向反基板CT的阵列基板AR的表面,即与液晶层LQ接触的表面,覆有第一对位 膜20。另一方面,由例如玻璃板或石英玻璃的透光型绝缘基板30形成液晶显示面板LPN的 反基板CT。反基板CT包括黑色基质31、滤色层34(R、G、B)以及形成在面向阵列基板AR的 滤色层34(R、G、B)上的反电极ET。黑色基质31设置在有源区DSP中的像素PX之间。黑色基质31可由黑色染色树 脂或例如铬(Cr)的具有遮光特征的金属形成。黑色基质31设置在绝缘基板30上并面向 开关元件W和例如上面提到的栅极线Y或源极线X的各布线层。遮挡层32设置在有源区 DSP外侧。可由与黑色基质31相同的材料形成遮挡层32。因此,黑色基质31和遮挡层32 使用同一工艺同时制造而成,不增加制造步骤的数目。滤色层34(R、G、B)设置在有源区DSP 中的各像素上。滤色层34(R、G、B)设置在绝缘基板30上且一部分滤色层34(R、G、B)层叠 在黑色基质31上。由多种不同染色的树脂形成滤色层34(R、G、B),例如三种染成的红、绿和蓝色的树 脂。滤色层34R由染成红色的树脂形成并设置在像素上以显示红色。滤色层34G由染成绿 色的树脂形成并设置在像素上以显示绿色。滤色层34B由染成蓝色的树脂形成并设置在像 素上以显示蓝色。反电极ET设置在有源区DSP中并完全覆盖滤色层34(R、G、B)。反电极ET面向有 源区DSP中的像素的像素电极EP。由例如ITO或IZO的透光型导电材料形成反电极ET。透 光型外敷层可形成在滤色层34(R、G、B)和反基板CT之间以使滤色层34(R、G、B)的表面平 整化。面向阵列基板AR的反基板CT的表面,即与液晶层LQ接触的表面,覆以第二对位膜 36。例如由聚酰亚胺形成第一和第二对位膜20和36。设置阵列基板AR和反基板CT以使第一对位膜20和第二对位膜36彼此面对。由 树脂制成的柱形间隔件(未示出)一体地形成在其中一个基板上,并在阵列基板AR和反基 板CT之间形成预定的单元间隙。阵列基板AR和反基板CT通过保持单元间隙的密封元件 SE附连。液晶层LQ形成在单元间隙中。由保持在阵列基板AR的像素电极EP和反基板CT 的反电极ET之间的液晶材料形成液晶层LQ。第一对位膜20夹设在液晶层LQ和像素电极 EP之间。同样,第二对位膜36夹设在液晶层LQ和反电极ET之间。第一偏振片PLl附连在外表面上,即与绝缘基板10的第一表面IOA相对的第二表 面10B,绝缘基板10使用对位设备通过粘合力形成阵列基板AR。另一方面,使用对位设备 通过粘合力使第二偏振片PL2附连于与绝缘基板30形成反基板CT的第一表面30A相对的 第二表面。第一偏振片PLl和第二偏振片PL2延伸出有源区DSP外侧。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从图2所示的反基板侧CT观察到的液晶显示 面板LPN的平面示意图。在第一偏振片PLl和第二偏振片PL2与阵列基板AR和反基板CT对位后,需要检 查所附连的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的对位误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偏振片基准标 志来检查对位误差。四个偏振片基准标志M设置在反基板CT的表面上的有源区DSP的外 侧。四个偏振片基准标志M设置在反基板CT的四个角中的每一个处。在图3中,尽管在反 基板CT的外侧表面中仅示出第二偏振片PL2,然而与第二偏振片PL2相同尺寸的第一偏振 片PLl附连于与第二偏振片LP2相对的阵列基板AR。第一偏振片PLl和第二偏振片PL2形 成为矩形且设置在延伸至有源区DSP外侧的有源区DSP上。
通过使相应的四个角与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反基板CT上的四个偏振标志 M对位而使第一偏振片PLl与第二偏振片PL2对位。实践中,用眼睛检查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1、PL2与阵列基板AR和反基板CT的对 位误差。因此,容易检查出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第一和第二偏 振片PLl和PL2的左侧和右侧之间的错位,以及平面内的液晶显示面板LPN中的第一和第 二偏振片PLl和PL2的转动方向的错位。还提高了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的附连精度。图4是示出从阵列基板AR向反基板CT供电的电源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阵列基 板AR包括设置在有源区DSP外侧的电源焊点PD。共用电压被提供给电源焊点PD。电源焊 点PD设置在密封元件SE外侧并由用来形成图2所示栅极线Y、源极线X或像素电极EP的 各种导电材料形成。在反基板CT中,形成在绝缘基板30的第一表面30A上的遮挡层32延伸至超过遮 挡元件SE的有源区DSP的外侧。遮挡元件32延伸至面向阵列基板AR上的电源焊点PD的 电源区40。设置在遮挡层32上的反电极ET也延伸至超出保护元件SE的有源区DSP的外 侧。即,反基板CT的反电极ET覆盖遮挡层32。导电元件50夹设在形成于阵列基板AR上的电源焊点PD和延伸至反基板CT中的 电源区40的反电极ET之间并将电源焊点PD电连接于反电极ET。根据上述电源结构,变得 有可能抑制由于一个台阶而引起的反电极ET的断开,所述台阶是因遮挡层32延伸至电源 区40而由在有源区DSP和电源区40之间的绝缘基板30和遮挡层32形成的。因此,变得 能可靠地将共用电压供给给反电极ET。可将上述电源结构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四个角上。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偏 振片基准标志M与电源区40重叠,具体地说,如果偏振片基准标志M与遮挡层32重叠,则 难以用肉眼从视觉上检查偏振片基准标志M。因此,可能无法获得附连的第一和第二偏振片 PLl和PL2的可靠对位检查。在本实施例中,与电源区40重叠的偏振片基准标志M被设置在绝缘基板30的第 一表面30A上。通过对遮挡层32布图而形成偏振片基准标志M。偏振片基准标志M包括由 与延伸至电源区40的遮挡层32相同材料形成的第一标志Ml以及具有形成在遮挡层32中 的孔的第二标志M2。在遮挡层32的布图过程中同时地形成偏振片基准标志M。通过对遮 挡层32布图而在第一表面30A上形成岛屿状的第一标识Ml。由于第一标志Ml由与遮挡层 32相同的材料(例如铬(Cr))形成,因此光不透过或几乎不透过。希望在第一标志Ml和遮 挡层32之间形成距离以使第一标志Ml从视觉上与遮挡层32区别开。第二标志M2由遮挡层32中的孔形成。通过有选择地去除遮挡层32形成第二标 志M2,且所述孔穿到形成反基板CT的透绝缘基板30的第一表面30A。因此,光穿过第二标 志M2。希望以允许在遮挡层32中用肉眼观察得到第二标志M2的方式设定第二标志M2的 孔尺寸。当我们用肉眼检查偏振片基准标志M时,例如,第一标志Ml被识别为具有低透射 因数的图案或经染色的图案。另一方面,第二标志M2被识别为具有高透射因数或无染色的 图案。因此,即使偏振片基准标志M与电源区40重叠,也变得更容易用肉眼检查第一标志 Ml。结果,在检查过程中容易检查出所附连的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的对位误差。当 附连的偏振片PLl和PL2的角部落在正方形的偏振片基准标志M内时,判断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的附连为良好的显示设备。接着将要描述偏振片基准标志M的详细结构。图5是示出形成在图4所示反基板 CT的共用电源区40上的偏振片基准标志M的图案的平面示意图。偏振片基准标志M可形 成为如虚线所示的正方形。偏振片基准标志M包括叉形标志MA和设置在叉形标志MA周围 的四个L形标志MB、MC、MD和ME。水平标志MAl和垂直标志MA2在中心点0处交叉。叉形 标志MA的交叉点0(中心点)用来检查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的角部的对位。艮口, 如果将交叉点0作为基准点而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的各角部与偏振片基准标志M 重叠,则检查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各L形标志MB、MC、MD和ME设置在偏振片基准 标志M的四个角。L形标志MB、MC、MD和ME的各个角部对应于偏振片基准标志M的角部。当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的各角部从交叉点0移离时,设定偏振片基准标 志M的尺寸使之对应于可接受的失位范围。即,设置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使各角 部位于由四个L形标志MB、MC、MD和ME定义的偏振片基准标志M内。因此,当附连的第一 和第二偏振片PL1、PL2位于偏振片基准标志M的外侧时,在检查过程中判断显示器为失位 并认为是有缺陷的显示设备。在图5所示的偏振片基准标志M中,偏振片基准标志M包括四个点状标志MF、MG、 MH和MI,它们各自设置在四个L形标志MB、MC、MD和ME中的相邻两个L形标志之间。点 状标志MH设置在L形标志MD和ME之间。同样,点状标志MF设置在L形标志MB和MC之 间。点状标志MF和MH设置成与叉形标志MA的侧向标志MAl对位。点状标志MG设置在L 形标志MD和MC之间。同样,点状标志MI设置在L形标志MB和ME之间。点状标志MI和 MG设置成与叉形标志MA的垂直标志MA2对位。点状标志MF、MG、MH和MI导致正方形的更 清楚的轮廓。叉形标志MA、四个L形标志MB、MC、MD和ME以及四个点状标志MF、MG、MH和 MI形成为第一标志Ml (遮挡图案)或第二标志M2 (孔图案)。图6示出共用电源区40和 偏振片基准标志M的一个示例图案。图6是示出向图4所示的反基板CT中形成的反电极 ET提供共用电压的示意性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偏振片基准标志M设置在绝缘基板30上的电源区40中。遮挡层32延伸至电源 区40。反电极ET设置在遮挡层32上并延伸至电源区40。反电极ET还设置在偏振片基准 标志M上。在偏振片基准标志M中,三个L形标志MC、MD和ME以及两个点状标志MG、MH形 成为第一标志Ml并远离遮挡层32。第一标志Ml是由与遮挡层32相同的材料形成的光遮 挡图案。通过部分地去除遮挡层32而形成L形标志MB和点状标志MF、MI为第二标志M2。 第二标志M2是透过遮挡层32的孔图案。根据本发明,当我们用肉眼检查由第一和第二标志Ml、M2形成的偏振片基准图案 M时,光被通过遮挡图案形成的第一标志Ml遮挡并且光经过由孔图案形成的第二标志M2。 因此,可容易地识别偏振片基准标志M的形状。这便于使用叉形标志对第一和第二偏振片 PLl和PL2的各角部作出检查,并使人们使用四个L形标志MB、MC、MD和ME来识别失位的 可接受范围。利用所给出的实施例,当将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附连于阵列基板AR 和反基板CT时,能够提高附连的对位精度。根据本实施例,在检查过程中判断正确对位的显示设备或带缺陷显示设备变得容 易。在本实施例中,良好的显示设备意味着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的至少三个角部 位于相应偏振片基准标志M内。另一方面,带缺陷的显示设备意味着第一和第二偏振片PLl和PL2中的至少两个角部落在偏振片基准标志M外侧。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使用遮挡层32在反基 板CT中形成偏振片基准标志M。然而,可在阵列基板AR上形成偏振片基准标志M。在这种 情形中,使用例如共用电压供电线、栅极线、栅极或遮光的源极线的金属布线形成偏振片基 准标志M。偏振片基准标志M如同第一实施例地包括第一和第二标志Ml和M2。在该第二 实施例中,形成在阵列基板AR上的共用电压供给层用来形成偏振片基准标志M。共用电压 供给层从设置在阵列基板AR边缘部分处的端子延伸至诸角部以将共用电压供给给形成在 反基板CT上的反电极ET。共用电压供给层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AR角部的八边形端部RIG。八边形端部RIG 包括孔部分和围绕孔部分的环部分。正方形的偏振片基准标志M包括通过与共用电压供给 层相同的金属形成在阵列基板AR上的八边形端部RIG的孔部分中的第一标志Ml。L形标 志MD形成在环部分的一部分周缘区处。通过有选择地去除共用电压供给层中的八边形端 部RIG的环部分的金属而形成第二标志M2。即,第二标志M2是使光通过的孔图案。两个L 形标志MB、MD和两个点状标志Ml和MF形成为第一标志Ml并远离八边形端部RIG的环形 部分。通过部分去除环部分的金属而使两个L形标志MC、ME以及点状标志MG、MH形成为第 二标志M2。共用电压供给焊点PD覆盖八边形端部RIG。图8是从图7中的剖切线III-III得到的横截面图。共用电压供给焊点PD通过 连接元件50连接于形成在反基板CT上的反电极ET。如上所述,本发明可提供能够方便地检查对位误差以将偏振片附连于阵列基板和 反基板的液晶显示设备。本发明适用于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其中提供从阵列基板AR至反基板CT提供共用 电压的电源结构并还适用于各种液晶显示模式。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透光模式液晶显示面 板,然而,也可采用一种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其中通过使用例如铝的反射性导电材料作为 像素电极而有选择地反射光。本发明不直接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实践中,可修正结构性元件而不脱离本发明 的精神。可通过将这些实施例中公开的结构性元件适当地组合起来而作出各种发明。例如, 可从这些实施例中公开的所有结构性元件中省去一些结构性元件。此外,不同实施例中的 结构性元件可适当地组合。因此要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以具体公开以外的 方式来实现本发明。
权利要求
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面向彼此的阵列基板和反基板,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反基板的内表面之间夹设有液晶层;附连于与所述反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内表面相对的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偏振片;形成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反基板上以在基质中形成多个像素的有源区;形成在所述阵列基板角上的共用电压供给焊点;形成在所述反基板上以将共用电压供给给所述反电极的共用电压供给区;将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所述共用电压供给焊点连接于延伸至面向所述共用电压供给焊点的所述共用电压供给区的反电极的导电元件;形成在反基板上以围住所述有源区并延伸至面向所述共用电压供给焊点的共用电压供给区的遮挡层;包含由与所述遮挡层相同材料形成的第一标志和由所述反基板上的遮挡层中的孔图案形成的第二标志的偏振片基准标志,用以检查所附连的偏振片与所述阵列基板的外表面和所述反基板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对位误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所述第一 和第二标志包括叉形标志和围住所述叉形标志的L形标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基本为正方 形且所述叉形标志包括在中心点垂直交叉的侧向标志和水平标志,且各L形标志设置在所 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角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包括设置在 所述L形标志之间的点状标志。
5.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面向彼此的阵列基板和反基板,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反基板的内表面之间夹设有液晶层;附连于与所述反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内表面相对的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偏振片; 形成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反基板上以在基质中形成多个像素的有源区; 形成在所述阵列基板角上的共用电压供给焊点; 形成在所述反基板上以将共用电压供给给反电极的共用电压供给区; 将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所述共用电压供给焊点连接于延伸至所述共用电压供给区的所 述反电极的导电元件;延伸至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所述共用电压供给焊点以将共用电压通过所述导电元件提 供给形成在所述反基板上的所述反电极的共用电压供给层;设置在向所述共用电压供给焊点延伸的共用电压层的端部、包含由与所述共用电压供 给层相同的材料形成的第一标志和由共用电压供给层中产生的孔图案形成的第二标志的 偏振片基准标志,用以检查所附连的偏振片与所述阵列基板的外表面和反基板的外表面中 的至少一个的对位误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电压供给层包括设置在 端部并具有环部分和孔部分的环形区,并且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所述第一标志形成在所 述环部分中而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所述第二标志形成在所述孔部分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所述第一 和第二标志包括叉形标志和围住所述叉形标志的L形标志。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基本为正方 形且所述叉形标志包括在中心点垂直交叉的侧向标志和水平标志,且各L形标志设置在所 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角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包括设置在 所述L形标志之间的点状标志。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电压供给焊点覆盖住所 述共用电压供给层的环形区。
11.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提供面向彼此的阵列基板和反基板,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反基板的内表面之间夹设有液晶层;使偏振片附连于与所述反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内表面相对的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通过遮挡元件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反基板上形成有源区以在基质中形成多个像素,在反 基板上形成所述遮挡元件以围住所述有源区并延伸至所述反基板的角部;以及形成偏振片基准标志,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设置在所述反基板上并包含由与所述遮挡 层相同的材料形成的第一标志和由所述遮挡层中产生的孔图案形成的第二标志,用以检查 所附连的偏振片与所述阵列基板的外表面和反基板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对位误差。
12.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阵列基板的角上形成共用电压供给焊点;形成共用电压供给区以将共用电压提供给形成在所述反基板上的反电极;以及 形成将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所述共用电压供给焊点与所述反基板上延伸至所述共用电 压供给区的反电极连接的导电元件。
13.—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标志包括叉形标志和围住所述叉形标志 的L形标志;以及其中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基本为正方形且所述叉形标志包括在中心点垂直交叉的侧 向标志和水平标志,且各L形标志设置在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角上。
14.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基 准标志包括设置在所述L形标志之间的点状标志。
15.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提供面向彼此的阵列基板和反基板,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反基板的内表面之间夹设有液晶层;使偏振片附连于与所述反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内表面相对的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通过遮挡元件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反基板上形成有源区以在基质中形成多个像素,在反 基板上形成所述遮挡元件以围住所述有源区并延伸至所述反基板的角部; 形成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角上的共用电压供给区;形成延伸至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共用电压供给区的共用电压供给层以将所述共用电压 提供给所述反基板;形成偏振片基准标志,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包括由与所述共用电压供给层相同的材料 形成的第一标志和由在延伸至所述共用电压供给区的共用电压供给层中产生的孔图案形 成的第二标志,用以检查所附连的偏振片与所述阵列基板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 面中的至少一个的对位误差;以及在所述阵列基板的所述共用电压供给区上形成共用电压供给焊点,以覆盖所述偏振片 基准标志。
16.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还包括形成用于连接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所述共用电压供给焊点和所述反基板中的反电极的 导电元件。
17.—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标志包括叉形标志和围住所述叉形标志 的L形标志;并且其中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基本为正方形且所述叉形标志包括在中心点垂直交叉的侧 向标志和水平标志,且各L形标志设置在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的角上。
18.—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基 准标志包括设置在L形标志之间的点状标志。
19.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电压 供给层包括形成在端部的环形区,并在所述环形区内形成所述偏振片基准标志。
全文摘要
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附连于与反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偏振片。液晶层夹设在诸内表面之间。在各阵列基板和反基板上形成有源区。通过遮挡元件在各阵列基板和反基板上形成有源区以在基质中形成多个像素。形成遮挡元件的以包围反基板上的有源区并延伸至反基板的角部。形成偏振片基准标志,该偏振片基准标志包括通过与遮挡层相同的材料形成在反基板上的第一标志和由形成在遮挡层中的孔形成的第二标志,以检查所附连的偏振片的对位误差。
文档编号G02F1/13GK101872078SQ200910266810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2日
发明者横川昭 申请人:东芝移动显示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