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电视接收装置为主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从以往的布劳恩管向 着适用液晶面板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等薄型显示元件的薄型显示装置快速地发展,并且还 能够实现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和轻量化。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其使用的液晶面板不是自发光,因此作为照明装置需要另行设 置背光源装置。这样的背光源装置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侧(显示面的相反侧),具有例如金 属制并且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和收容在底座内的多个光源(例如冷阴极管)。从上述的光源在点亮时向金属制的底座稍稍产生漏电,该漏电量与光源和底座之 间的距离成反比。因此,当底座因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时,各光源和底座之间的距离出现偏 差,各光源的射出光量变得不同,由此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会下降。特别是当光源和底 座过于接近而在规定距离以下时,随着漏电量的增大,会出现光源点不亮的情况。因此,对 底座要求较高的弯曲强度,作为实现此要求的手段已知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底座结构是由框状的框架固定底板的周缘部而形成的底 座结构,该框架由多个部位分割,该多个分割部位以“榫”组装方式结合。这样,通过由框架 固定底板的周缘部,使底座的弯曲强度提高。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201318号公报然而,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以纵置(立式放置)的状态使用,因此以沿着铅直方向的 形态支承该液晶显示装置的台座与构成背光源装置的底座连接。因此,因底座的自重或振 动等产生的变形力特别集中施加在底座中连接台座的部位上。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的底座结构中,由于仅加强底座的周缘部,因此针对集中施加在连接台座的部位的变形力 而言,不能够充分发挥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底 座的变形,通过将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来确保亮度分布的均勻性优良的照明装 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进而包括该显示装 置的电视接收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收容上述光源的 底座和以纵置的状态支承上述底座的台座,上述台座具有直接支承上述底座的支承部,在 上述底座中上述光源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有纵侧柱部件,其与上述支承部连接,以长度方 向向着上述底座的纵方向的方式安装;和倾斜侧柱部件,其与连接有该纵侧柱部件的上述 支承部连接,以长度方向向着与上述底座的纵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安装。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安装于底座的纵侧柱部件和倾斜侧柱部件来加强该底座,并且通过纵侧柱部件和倾斜侧柱部件与支承部连接,能够分散容易集中在底座与支承部的 连接部分上的变形力,因此能够抑制底座的变形。在以纵置的状态支承于台座的底座中,因该底座的自重或振动等,底座与台座的 连接部上容易集中变形力。当底座产生变形时,在例如配置多个光源的情况下,各光源与底 座之间的距离会产生偏差。在此,在使用金属制的底座的情况下,从光源向底座稍稍产生漏 电,该漏电量与光源和底座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因此,当各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产生偏差 时,各光源的射出光量不同,液晶显示装置会产生亮度不均。特别是当光源和底座过于接近 而在规定距离以下时,随着漏电量的增大,会出现光源点不亮的情况。另外,为了实现照明 装置的薄型化,优选尽量减小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这种情况下,两者间的距离的稍微变 化就会产生相对较大的漏电量偏差。为了将该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根据本发明,在底座中光源的相反侧 的面、即照明光的射出侧的相反侧的面,并设纵侧柱部件和倾斜侧柱部件。纵侧柱部件与直 接支承底座的支承部连接,并且以长度方向向着底座的纵方向的形态安装于底座。另外,在 此所谓的纵方向是指立式放置底座的状态下视认该照明装置时的上下方向。由此,底座在 纵方向上被加强,因此能够抑制因该照明装置的自重产生的变形。进一步,能够使容易集中 在底座与支承部的连接部上的变形力通过该纵侧柱部件向纵方向分散,因此能够防止局部 的变形力集中,能够抑制底座的变形。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设有与支承部连接,并且以长度方向向着与底座的纵 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安装于底座的的倾斜侧柱部件。由此,底座在倾斜侧柱部件的配设 方向上也被加强,并且容易集中在底座与支承部的连接部分的变形力不仅能够向纵方向、 也能够向与纵方向交叉的方向分散。由此,变形力能够在底座的较广的范围内分散,因此能 够可靠地抑制底座的歪曲。这样,在底座的背面侧安装沿着该底座的纵方向配置的纵侧柱部件和配置在与该 纵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倾斜侧柱部件,该纵侧柱部件和倾斜侧柱部件与台座的支承部连 接,由此能够实现底座的大范围内的加强和施加给底座的变形力的分散。其结果,能够抑制 底座的变形,能够将光源和底座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因此能够实现没有亮度不均的均勻 的照明亮度分布。另外,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上述台座将上述底座以该底座的板状面沿着铅直 方向的状态支承,上述纵侧柱部件以长度方向向着铅直方向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底座,上述 倾斜侧柱部件以长度方向向着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底座。这样,以沿着铅直方向的状态支承在台座上的底座中,加上重力的影响,集中在底 座与台座的连接部上的变形力容易变大。因此,通过将纵侧柱部件以长度方向向着铅直方 向的方式安装在底座,倾斜侧柱部件以长度方向向着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安装在 底座,从而能够有效地分散变形力。另外,上述纵侧柱部件具有彼此分离的第一纵侧柱部件和第二纵侧柱部件,上述 倾斜侧柱部件具有相互交叉的第一倾斜侧柱部件和第二倾斜侧柱部件,上述第一倾斜侧柱 部件的第一端部与上述第一纵侧柱部件连接,第二端部与上述第二纵侧柱部件连接,上述 第二倾斜侧柱部件的第一端部与上述第一纵侧柱部件连接,第二端部与上述第二纵侧柱部 件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为相互分离配置的纵侧柱部件与在该纵侧柱部件之间相互 交叉即斜交状配置的倾斜侧柱部件连接而成,因此能够将对底座与支承部的连接部分产生 的变形力在上述各部件之间分散。进一步,能够将作为变形力的产生原因之一的在底座产 生的振动在分离配置的纵侧柱部件彼此间同步。例如,在第一纵侧柱部件的附近局部产生 的振动,从第一纵侧柱部件通过第一倾斜侧柱部件和第二倾斜侧柱部件向第二纵侧柱部件 近缘部传递,从而在第一纵侧柱部件和第二纵侧柱部件之间同步。由此,底座上产生的变形 力不仅集中在设有第一纵侧柱部件的附近,在整个设置有第二纵侧柱部件的部位上分散, 并且能够实现底座整体上的变形力的降低。这样,能够分散变形力,抑制在底座的局部集 中,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底座的变形,能够实现没有亮度不均的均勻的照明亮度分布。另外,上述纵侧柱部件和上述倾斜侧柱部件共同紧固在上述底座。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将纵侧柱部件和倾斜侧柱部件一次性安装于底座,与分别 独立安装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这些安装作业所需的工时。进一步,由于通过共同紧固而 将纵侧柱部件和倾斜侧柱部件可靠地连接,因此能够将底座上产生的变形力在两个部件之 间可靠地分散。另外,优选上述纵侧柱部件和上述倾斜侧柱部件为金属制。为了由纵侧柱部件和倾斜侧柱部件来加强底座,优选其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适 于选择由较高的弯曲强度的金属材料构成。另外,上述纵侧柱部件和上述倾斜侧柱部件为中空部件。这样,通过将纵侧柱部件和倾斜侧柱部件形成为中空部件,能够使这些部件轻量 化,能够尽量减少该照明装置的重量增加。特别是,为了实现照明装置的轻量化,适于采用 该结构。接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照明装 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由于使用照明亮度分布均勻性优良的照明装置而构成,因 此能够使向显示面板照射的光量在面板内均勻分布,能够抑制显示不均,能够实现优良的 显不品质。作为上述显示面板例如能够以液晶面板为例。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 置,能够适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计算机的台式屏幕等,特别是作为大型画面用很合适。另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显示装置。根据这样的电视接收装置,由于使用显示不均得以抑制的显示装置,因此能够提 供抑制了显示不均的产生的高品质的电视图像。(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底座的变形,能够将光源与底座 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从而能够确保照明亮度分布的均勻性。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 置,能够使向显示面板照射的光量在面板面内均勻化,能够实现显示不均得以抑制的高品 质的电视图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设置方式的正面图。
5
图2是表示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背光源装置的背面侧的结构的背面图。图7是表示背光源装置所具有的台座的结构的背面图。图8是表示背光源装置所具有的铅直柱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背光源装置所具有的铅直柱部件与倾斜柱部件的连接部的结构的立 体图。图10是表示底座与台座的连接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1是表示图10的A-A线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12是表示铅直柱部件与倾斜柱部件的配置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液丨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
14底座
17冷阴极管(光源)
40台座(stand)
44第-一支承部(支承部)
45第:二支承部(支承部)
51第-一铅直柱部件(纵侧柱部件)
52第:二铅直柱部件(纵侧柱部件)
61第-一倾斜柱部件(倾斜侧柱部件)
62第:二倾斜柱部件(倾斜侧柱部件)
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利用图1 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图中X轴方向表示水平方 向,Y轴方向表示铅直方向。首先,关于包括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结构,利用图1 图5进行 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设置方式的正面图,图2是表示图1的 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有的液晶显 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沿着图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 结构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沿着图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液晶显示装置10 ;夹持 收容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正、背两个机壳Ca、Cb ;电源P ;和调谐器T。液晶显示装置(显 示装置)10整体上构成横向较长的方形,以纵置的状态被收容。如图3所示,该液晶显示装 置10具有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将它们由框状的边框13等一体保持。另外,如图1所示,该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电视图像的 显示面DS(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由背光源装置12所具有的台座40支承在规定的高度 位置,在该显示面DS沿着铅直方向(图1中为Y轴方向)的状态下,识别者能够在水平方 向上观看电视图像。接着,对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进行说明(参照图 3 图5)。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贴合,并 且在两个玻璃基板之间密封有液晶。在一侧的玻璃基板设置有连接到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 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以及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进一步还设置有 取向膜等,在另一侧的玻璃基板设置有以规定的排列配置R(红色)、G(绿色)、B (蓝色)等 各着色部而成的彩色滤光片、对置电极,进一步还设置有取向膜等。另外,在两个基板的外 侧配置有偏光板1 la、1 Ib (参照图4和图5)。如图3所示,背光源装置12包括在光射出面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呈大致 箱型的底座14 ;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安装的扩散板15a ;配置在扩散板15a 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 ;和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的、在与底座14之间夹 着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进行保持的框架16。另外,在底座14的一个长边的中央部设有 以沿着铅直方向的纵置状态支承该底座14的台座40。进而,在底座14内包括冷阴极管 (光源)17 ;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在底座14上的灯夹18 ;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起到 电连接的中继作用的中继连接器19 ;以及,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 组的保持件20。另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与冷阴极管17相比,扩散板15a侧成为光射 出侧。底座14为铝制,板金成形为由矩形形状的底板14a、和从其各边立起且翻折成大 致U字状的翻折外缘部21 (短边方向的翻折外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翻折外缘部21b)构 成的较浅的大致箱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4为了实现轻量化而采用铝制,但是在 例如需要较高的弯曲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铁类材料等金属制。在底座14的底板14a,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穿设有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 的安装孔22。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b的上表面穿设有固定孔 14c,例如能够通过螺钉等将边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一体化。在底座14的底部14a的内面侧(与冷阴极管17对置的面侧)配设有反射片23。 反射片23为合成树脂制,其表面为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以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表 面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铺设。如图4所示,该反射片23的长边缘部以覆盖底座14 的翻折外缘部21b的方式立起,成为由底座14和扩散板15a夹持的状态。通过该反射片23 能够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反射到扩散板15a侧。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 外面侧(冷阴极管17的相反侧)形成逆变器(inverter)基板30,向冷阴极管17供给电 力。另外,在框架14的开口部14b侧配设有扩散板15a和光学片15b。扩散板15a通 过将光散射粒子分散配合在合成树脂制的板状部件上而成,具有扩散从作为管状光源的冷 阴极管17射出的线状的光的功能。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如上所述载置在保持件20的第 一面20a上,不受上下方向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如图4所示,通过由底座14(反射片23)和框架16夹持来固定。配置在扩散板15a上的光学片15b是从扩散板15a侧起依次层叠扩散片、透镜片、 反射型偏光板而成的结构,具有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并通过扩散板15a的光成为面状的光 的功能。在该光学片15b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由扩散板15a和液晶面 板11夹持。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状,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 致的状态下,并且在多根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下,收容在底座14内(参照图3和图5)。冷 阴极管17由灯夹18把持(图5中未图示),由此形成在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3) 之间仅设有一点间隙的状态。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嵌入中继连接器19,以覆盖这些中继连 接器19的方式安装于保持件20。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17,管径为4. 0mm,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的 底板14a之间的距离为0. 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之间的距离为16. 4mm,冷阴极管17与扩 散板15a之间的距离为2. 7mm。这样,背光源装置12中各结构部件之间实现薄型化,特别 是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板14a的距离得以减小。 并且,通过将这样的背光源装置12薄型化,使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从液晶面板11 的表面到背光源装置12的背面的厚度)为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从表侧机壳 Ca的表面到背侧机壳Cb的背面的厚度)为34mm,从而实现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保持件20为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如图3所示,构成为 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该保持件20如图5所示,在其表面侧具 有能够以不同高度载置扩散板15a以及液晶面板11的台阶状面,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边 方向的翻折外缘部21a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翻折外缘部21a —起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 的侧壁。从保持件20中与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24,通过将该 插入销24插入形成在底座14的翻折外缘部21a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5中,该保持件20安 装在底座14上。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由与底座14的底板14a平行的三个面构成,在位于最低位 置的第一面20a载置有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进一步,从第一面20a延伸出向底座14的 底板14a倾斜的倾斜罩26。在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的第二面20b载置有液晶面板11的短 边缘部。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中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三面20c配置在与底座14的翻折外缘 部21a重叠的位置上,与边框13接触。接着,关于背光源装置12的背面侧(底座14中配置有冷阴极管17的一侧的相反 侧的面)的结构,利用图6 图11进行详细说明。图6是表示背光源装置的背面侧的结构的背面图,图7是表示图6的背光源装置 所具有的台座的结构的背面图,图8是表示图6的背光源装置所具有的铅直柱部件的结构 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铅直柱部件与倾斜柱部件的连接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底 座与台座的连接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1是表示图10的A-A线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背光源装置12构成为底座14在使底板14a的板状面沿着铅直方向(图6中为Y 轴方向)的纵置状态下由台座40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4以使短边外缘部21a向 铅直方向(Y轴方向即纵方向)、长边外缘部21b向水平方向(图6中为X轴方向即横方向) 的状态支承。即,底座14构成为将长边外缘部21b上下配置、短边外缘部21a左右配置的
8横长的状态,并且在配置于下侧的长边外缘部21b安装有台座40。如图7所示,台座40在最下部具有与背光源装置12的设置面(水平面)接触的 支座41。进一步,包括从支座41向底座14侧(图7的上方)垂直设置的轴部42;安装在 轴部42的前端(上部)并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支承基盘部43 ;从 支承基盘部43的两端部向底座14侧(图7的上方)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承部(支承部)44 ; 和第二支承部(支承部)45。即,轴部42和两个支承部44、45采用其轴线方向沿着铅直方 向(图中Y轴方向)的结构。台座40的各构成部件41、42、43、44、45分别具有嵌入构造, 从而被大致固定,进而通过螺钉部件46等牢固地固定。台座40以轴部42在相当于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并且以支承基盘 部43的轴线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朝向安装于底座14(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 式中,支承基盘部43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底座14的长度方向上的未配设有逆变器基板30 的部位的长度稍小。即,台座40与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配置的逆变器基板30相 比,更靠中央部侧安装,形成从支承基盘部43的两端部向铅直方向延伸的垂线与逆变器基 板30不交叉的位置关系。另外,第一支承部44和第二支承部45,如图7所示,从支承基盘部43的上表面(与 底座14相对的面)沿着铅直方向(Y轴方向)向底座14侧突出设置(垂直设置)。两支承 部44、45按照水平截面为大致正方形的四角柱、且其前端(上端)为大致三角形的垂直截 面的方式被实施拉深加工。即,两支承部44、45构成使尖端朝向底座14侧的大致四角柱的 结构。进一步,在支承部44、45分别穿设有用于插通螺钉部件47的插通孔44h、45h。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14a,在与台座40的第一支承部44相对的位置上安 装有第一铅直柱部件(纵侧柱部件)51,在与第二支承部45相对的位置上安装有第二铅直 柱部件(纵侧柱部件)52。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铅直柱部件52具有相同的结构,以 下以第一铅直柱部件51为例说明其结构。第一铅直柱部件51通过对铁板进行折曲加工而 成,如图8所示包括矩形形状的上板部51a ;将上板部51a的两长边侧的端部大致垂直地 折曲而成的侧板部51b、51c ;和侧板部51b、51c各自的长边端部与外侧大致垂直地折曲而 成的下板部51d、51e。下板部51d与下板部51e之间开口,两个下板部51d、51e的下侧的面 (与底座14相对的面)为位于相同高度的面(即同一平面)。这样,该第一铅直柱部件51 成为由上板部51a和两侧板部51b、51c包围三方而成的中空部件。进一步,在上板部51a 穿设有用于插通将该第一铅直柱部件51安装在底座14上用的螺钉部件54的插通孔51h。 另外,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背面侧(冷阴极管17的相反侧),如图6所示,该第一铅 直柱部件51安装在与设于台座40的支承基盘部43的一个端部相对一致的位置、即与第 一支承部44相对的位置上。更具体地,第一铅直柱部件51按照下板部51d、51e与底座14 侧相对的方式,以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长度方向向着铅直方向(图6中为Y轴方向即纵方 向)的形态安装在底座14上。在此,底座14如上所述通过台座40以短边外缘部21a沿着 铅直方向的形态纵置,因此第一铅直柱部件51以其长度方向与短边外缘部21a(底座14的 底板14a的短边)大致平行的方式安装。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底座14 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跨及底座14的 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即从位于上方的长边外缘部21b直到位于下方的长边外缘部21b地安装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背面侧(冷阴极管17的相反侧),第二铅直柱 部件52安装在与设于台座40的支承基盘部43的另一个端部相对一致的位置、即与第二支 承部45相对的位置上。该第二铅直柱部件52与第一铅直柱部件同样,以其长度方向向着 铅直方向(图6中为Y轴方向)的形态、即其长度方向与短边外缘部21a(底座14的底板 14a的短边)大致平行地安装于底座14。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底座14 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跨及底座14的 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即从位于上方的长边外缘部21b直到位于下方的长边外缘部21b地安 装的状态。如上所述,第一铅直柱部件51安装在与台座40的第一支承部44相对的位置上, 第二铅直柱部件52安装在与台座40的第二支承部45相对的位置上。即,第一铅直柱部件 51和第二铅直柱部件52在以与第一支承部44和第二支承部45之间的距离(本实施方式 中为支承基盘部4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相等的距离分离的状态下安装于底座14。进一步, 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铅直柱部件52均构成为其长度方向向着铅直方向,换言之与底 座14的短边方向大致平行,因此两者在底座14的背面侧隔着为上述距离的间隙部53,平行 排列配置。在上述的第一铅直柱部件51与第二铅直柱部件52之间的间隙部53,还安装有第 一倾斜柱部件(倾斜侧柱部件)6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倾斜侧柱部件)62。第一倾斜柱部 件6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为对铁板进行折曲加工而成的中空部件,具有与上述的第一铅 直柱部件51大致相同的结构(参照图8)。该第一倾斜柱部件6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如 图6所示,以各自长度方向向着与铅直方向(即底座14的纵方向)相交的方向、并且相互 交叉的状态,与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铅直柱部件52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 将第一倾斜柱部件61插通在第二倾斜柱部件62形成的切口部中的状态,两者交叉。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一个端部与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下端部连接,另一个端部 与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上端部(中央部的上侧的部位)连接。另一方面,第二倾斜柱部件 62的一个端部与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下端部连接,另一个端部与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上 端部(中央部的上侧的部位)连接。这样,第一倾斜柱部件61和第二柱部件62以相互交 叉的形式成为所谓的斜交状,架设在第一铅直柱部件51与第二铅直柱部件52之间。换言 之,第一倾斜柱部件61和第二柱部件62在各自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相互连结,第一铅直柱 部件51和第二铅直柱部件52经由第一倾斜柱部件61和第二柱部件62连结。以下,详细说明第一铅直柱部件51、第一倾斜柱部件6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连 接部。在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上端部连接有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上端部。在第一铅直 柱部件51的上端部中靠第二铅直柱部件52侧(侧板部51b和下板部51d),如图9所示,形 成有用于插入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切口部51f。切口部51f的沿着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 长度方向的宽度比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宽度大,该第二倾斜柱部件62能够在倾斜方向上 插入。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前端部通过该切口部51f,从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相对于 第一铅直柱部件51倾斜的方向、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从斜下方向插入到第一铅直柱部件 51的内部(中空部)。即,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前端部与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上板部51a
10重叠,该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由通过插通孔51h而插通的螺钉部件54 在底座14的背面侧一并以所谓的共同紧固的方式安装。另一方面,在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下端部连接有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下端部。 在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下端部中靠第二铅直柱部件52侧(侧板部51b和下板部51d),如 图10所示,形成有用于插入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切口部51g。切口部51g的沿着第一铅直 柱部件51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比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宽度大,该第一倾斜柱部件61能够在 倾斜方向上插入。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前端部通过该切口部51g,从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 向、即相对于第一铅直柱部件51倾斜的方向、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斜上方向插入到第一铅 直柱部件51的内部(中空部)。即,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前端部与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 上板部51a重叠(参照图11)。该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一倾斜柱部件61与后述的罩部 件71 —起,在底座14的背面侧一并以所谓的共同紧固的方式安装。上述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下端部,在底座14的下端缘还与台座40的第一支承部 44的上端部相对(抵接)。以覆盖该第一铅直柱部件51的下端部、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 下端部和第一支承部44的方式安装树脂制的罩部件71。罩部件71如图10所示,其上端部 与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交叉部的上端大致一致,其下端部与第一支 承部44和支承基盘部43的交叉部的上端(支承基盘部43的上表面)大致一致。对于第一铅直柱部件51而言,罩部件71覆盖其上板部51a和侧板部51b、51c,对 于第一支承部44而言,覆盖其大致整体(也包含背面侧)。如图11所示,罩部件71在与第 一支承部44的前端部重叠的部位具有向该罩部件71的内侧突出的突起部72。突起部72 的下端部(与第一支承部44相对的一侧)具有以仿第一支承部44的前端部的形状凹陷的 凹部72a。通过将第一支承部44的前端部嵌入该凹部72a,第一支承部44与罩部件71大致 固定,并且通过这样的嵌入结构,能够使第一支承部44与罩部件71的连接强度提高。另一 方面,罩部件71的上端部(与第一铅直柱部件51相对的一侧)具有平坦面72b,在该平坦 面72b载置第一铅直柱部件51。进一步,突起部72具有从其下端部72a贯通到上端部72b 的贯通孔72c,第一支承部44和第一铅直柱部件51通过该贯通孔72c而相对(抵接)。罩部件71和第一支承部44通过从罩部件71的表侧(图11的左侧)插通的螺钉 部件47彼此连接。另一方面,上述的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一倾斜柱部件61与罩部件71 一起,由从罩部件71的表侧(图11的左侧)插通的螺钉部件54共同紧固安装在底座14 的背面侧。这样,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一支承部44、以及第一倾斜柱部件61和第一支承 部44分别经由罩部件71连接(连结)。另一方面,在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上端部,以与上述的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 倾斜柱部件62的连接结构相同的结构,连接有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上端部。即,第二铅直 柱部件52的上端部和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上端部通过螺钉部件54共同紧固安装在底座 14的背面侧。另外,在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下端部,以与上述的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一倾斜 柱部件61的连接结构相同的结构,连接有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下端部。即,第二铅直柱部 件52的下端部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下端部与罩部件71 —起,通过螺钉部件54共同紧 固安装在底座14的背面侧。进一步,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下端部在底座14的下端缘,与台座40的第二支承部45的上端部相对(抵接),按照覆盖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下端部、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 下端部和第二支承部45的方式安装有树脂制的罩部件71。罩部件71和第二支承部45以 与上述的罩部件71和第一支承部44的连接结构相同的结构,由螺钉部件47相互连接。另 一方面,第二铅直柱部件52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以与上述的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一倾 斜柱部件61相同的结构,与罩部件71 —起共同紧固安装在底座14的背面侧。这样,第二 铅直柱部件52和第二支承部45、以及第二倾斜柱部件62和第二支承部45,分别经由罩部 件71连接(连结)。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背光源装置12具有以沿着铅直方向的状态支承底 座14的底板14a的板状面的台座40,设于台座40的第一支承部44和第二支承部45直接 支承底座14的下端部。进一步,在底座14的背面侧(冷阴极管17相反侧的面)设置有 分别与第一支承部44和第二支承部45连接、并且以长度方向向着铅直方向的方式安装的 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铅直柱部件52 ;以及,与第一支承部44和第二支承部45分别连 接、并且以长度方向向着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安装的第一倾斜柱部件61和第二 倾斜柱部件62。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铅直柱部件51、52和倾斜柱部件61、62来加强底座14,并且 该铅直柱部件51、52和倾斜柱部件61、62与支承部44、45连接,由此能够分散容易集中在 底座14和支承部44、45的连接部分的变形力,因此能够抑制底座14的变形。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以沿着铅直方向的纵置状态由台座40支承的底座14,由于 该底座14(背光源装置12)的自重或振动等,变形力容易集中在底座14与台座40的连接 部上。假设底座14产生变形,则多个排列的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产生偏差,各 冷阴极管17的射出光量变得不同,从而存在该背光源装置12产生亮度不均的可能性。特 别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为了将背光源装置12薄型化而优选尽量缩小冷阴极管17与底座 14之间的距离,这种情况下,两者间的距离的微小变化就会产生相对较大的射出光量偏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背面、即底板14a中冷阴极管17的相反侧的 面(照明光的射出侧的相反侧的面),并设有铅直柱部件51、52和倾斜柱部件61、62。铅直柱部件51、52以其长度方向向着铅直方向的形态安装于底座14,因此底座14 在铅直方向上被加强,能够抑制由该背光源装置12的自重导致的变形。进一步,第一铅直 柱部件51与第一支承部44连接,第二铅直柱部件52与第二支承部45连接,因此能够将容 易集中在底座14和支承部44、45的连接部分的变形力通过该铅直柱部件51、52在铅直方 向上分散,通过防止局部的变形力集中,能够抑制底座14的变形。进一步,与铅直柱部件51、52并设的倾斜柱部件61、62与支承部44、45连接,并且 以长度方向向着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安装于底座14。由此,底座14在第一倾斜柱 部件6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的配设方向上也被加强,并且能够使容易集中在底座14与支 承部44、45的连接部分的变形力不仅向铅直方向、还向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分散。由此, 变形力在底座14的较广的范围内分散,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底座14的变形。其结果,能够 将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因此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能够实现没有亮 度不均的、均勻的照明亮度分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离配置的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铅直柱部件52的 间隙部53,第一倾斜柱部件6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相互交叉配置。第一倾斜柱部件61的下端部与第一铅直柱部件51连接,上端部与第二铅直柱部件52连接,另一方面,第二倾斜 柱部件62的上端部与第一铅直柱部件51连接,下端部与第二铅直柱部件52连接。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构成为相互分离配置的铅直柱部件51、52与在该铅直柱部 件51、52之间(间隙部53)相互交叉、即呈斜交状配置的倾斜柱部件61、62连接,因此对底 座14与支承部44、45的连接部分产生的变形力能够分散在这些铅直柱部件51、52和倾斜 柱部件61、62之间。进一步,能够使作为变形力的产生原因之一的、在底座14上产生的振 动在分离配置的铅直柱部件51、52彼此间同步,由此能够实现变形力的降低。这样,通过降 低、分散变形力,能够可靠地抑制底座14的变形,能够实现没有亮度不均的、均勻的照明亮 度分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铅直柱部件51与两个倾斜柱部件61、62、以及第二铅 直柱部件52与两个倾斜柱部件61、62通过螺钉部件54 —并、以所谓共同紧固的方式安装 于底座14。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将铅直柱部件51、52和倾斜柱部件61、62 —次性安装于底 座14,因此与分开安装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这些安装作业所需的工时。进一步,通过共同 紧固将铅直柱部件51、52与倾斜柱部件61、62可靠地连接,因此能够将在底座14产生的变 形力可靠地分散在铅直柱部件51、52与倾斜柱部件61、62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铅直柱部件52、以及第一倾斜 柱部件6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为铁制部件。由于通过铅直柱部件51、52和倾斜柱部件61、62来加强底座14,因此优选其具有 较高的弯曲强度,优选以铁为首的弯曲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铅直柱部件52、以及第一倾斜 柱部件6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为中空部件。这样,通过使安装在底座14的铅直柱部件51、52和倾斜柱部件61、62为中空部 件,能够使它们轻量化。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由将铅直柱部件51、52和倾斜柱部件61、 62安装于底座14所导致的重量的增加。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阐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由上述记述和附图 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底座14以其底板14a的板状面沿着铅直方向的 纵置状态支承在台座40上而成的背光源装置12。不过,本发明的结构不仅在底座14被纵 置时起作用,例如底座14在其底板14a的板状面偏离铅直方向的状态下、即倾斜的状态下 被立式支承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第一倾斜柱部件61和第二倾斜柱部件62相互交叉 的结构,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图12所示的结构。即,一根倾斜柱部件610也可以以其长度方 向向着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架设在分离配置的第一铅直柱部件51和第二铅直柱 部件52之间。这样,铅直柱部件和倾斜柱部件的设置个数、设置场所等能够根据底座的强 度与所产生的变形力的相对大小进行各种变更,对这些铅直柱部件和倾斜柱部件的设置个 数、设置场所等变更后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铅直柱部件51、52和倾斜柱部件61、62由弯曲强度比铝 制的底座14高的铁板构成,不过,这些部件的材料也可以是任意的,例如铅直柱部件和倾斜柱部件的材料可以与底座的材料相同。其中,为了实现背光源装置12的轻量化,优选底 座采用比较轻量的铝制材料,铅直柱部件和倾斜柱部件由弯曲强度比底座高的铁制材料构 成。(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铅直柱部件51、52、倾斜柱部件61、62、以及支承部44、 45经由罩部件71连接,但是例如也可以不经由罩部件而直接将其连接。(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光源使用冷阴极管17的情况,但是例如使 用热阴极管等其他种类的光源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收容所述光源的底座和以纵置的状态支承所述底座的台座,所述台座具有直接支承所述底座的支承部,在所述底座中所述光源的相反侧的面设置有纵侧柱部件,其与所述支承部连接,以长度方向向着所述底座的纵方向的方式安装;和倾斜侧柱部件,其与连接该纵侧柱部件的所述支承部连接,以长度方向向着与所述底座的纵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安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座将所述底座以该底座的板状面沿着铅直方向的状态支承, 所述纵侧柱部件以长度方向向着铅直方向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底座,所述倾斜侧柱部件 以长度方向向着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底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侧柱部件具有彼此分离的第一纵侧柱部件和第二纵侧柱部件, 所述倾斜侧柱部件具有相互交叉的第一倾斜侧柱部件和第二倾斜侧柱部件, 所述第一倾斜侧柱部件构成为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纵侧柱部件连接,第二端部与所 述第二纵侧柱部件连接,所述第二倾斜侧柱部件构成为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纵侧柱部件连接,第二端部与所 述第二纵侧柱部件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侧柱部件和所述倾斜侧柱部件共同紧固在所述底座。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侧柱部件和所述倾斜侧柱部件为金属制。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侧柱部件和所述倾斜侧柱部件为中空部件。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是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
9.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该照明装置(12)包括光源(17)、收容上述光源(17)的底座(14)和以纵置的状态支承上述底座(14)的台座(40),上述台座(40)具有直接支承上述底座(14)的支承部(44、45),在上述底座(14)中上述光源(17)的相反侧的面设置有与上述支承部(44、45)连接,以长度方向向着上述底座(14)的纵方向的方式安装的纵侧柱部件(51、52);以及,与连接该纵侧柱部件(51、52)的上述支承部(44、45)连接,以长度方向向着与上述底座的纵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安装的倾斜侧柱部件(61、62)。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1960361SQ200980106538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7日
发明者山本香织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