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2755472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利用在周面上具有弹性部件的转印辊将调色剂像转印在纸等转 印介质上来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提出了一种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转 印辊上设置的凹部中配设转印介质把持部件,并且通过该转印介质把持部件,一边保持转 印纸等转印介质的前端部一边将像担载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纸等转印介质上(例如 参考专利文献1)。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转印介质在转印结束后能够从像担载体可靠地剥罔。另外,提出了一种如下的图形形成装置,使在表面具有弹性部件的转印辊压接在 像担载体上以形成压印线(transfer nip),并且向转印辊施加转印偏压以将像担载体的调 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0-50828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36943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虽然转印辊具有凹部,但是该凹部和 转印时的压印线宽度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转 印辊长时间压接在像担载体上。为此,在处于使转印辊长时间压接在像担载体上的状态时, 转印辊的弹性部件发生变形。由此,在转印辊的弹性部件发生变形后,在变形的部分可能发 生图像缺陷或条纹,从而可能发生破坏画质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进行良好的转印又能使 转印介质可靠地从转印辊剥离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中,在具 有凹部的转印辊的周面设置弹性部件,并且在图像形成动作时使该弹性部件与像担载体抵 接,从而形成了压印线。此时,使转印辊的周方向的凹部的宽度设定得比压印线的该方向的 宽度大。而且,在非图像形成动作时,在凹部处于压印线的位置时停止转印辊,以使弹性部 件与像担载体不抵接。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的非图像形成动作时,在像担载体和转印辊之 间未形成压印线。因此,另外,即使像担载体和转印辊长时间被保持在停止状态,也能够抑 制在转印辊的弹性部件发生变形。由此,可有效抑制基于转印辊的弹性部件的变形带来的 图像缺陷或条纹的发生,可得到良好的画质。并且,在转印辊的旋转停止时,因为凹部一定位于压印线的位置,所以能够使转印 辊长时间停止于一定位置。由此,在下一图像形成动作时,能够简单控制转印辊的旋转位 置,能够简单地进行转印辊的旋转位置和送给来的转印介质的对位。另外,因为可分别独立控制用于驱动像担载体的像担载体驱动源及用于驱动转印辊的转印辊驱动源的各旋转,所以能够将像担载体驱动源及用于驱动转印辊的转印辊驱动 源分别设定为适当的旋转速度。而且,在像担载体驱动源的驱动停止时及转印辊驱动源的驱动停止时,转印辊的 弹性部件与像担载体不抵接。然后,在转印辊的弹性部件与像担载体不抵接的状态下,在像 担载体的独立旋转开始时或像担载体的独立旋转后的停止时,能够抑制像担载体和转印辊 的弹性部件之间的不稳定滑动。而且,在凹部处于压印线的位置时使转印辊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使像担载体旋 转。由此,可在转印辊的弹性部件与像担载体不抵接的状态下使像担载体旋转。而在转印辊 长时间与像担载体压接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进行像担载体的清洁或阻抗匹配等的处理之 际,需要改变转印辊的旋转轴和像担载体的旋转轴的距离来使转印辊从像担载体分离。相 对于此,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无需实质地改变转印辊的旋转轴和像担载体的旋转 轴的距离就能使转印辊从像担载体分离。因此,能够简单地对像担载体进行上述的处理。而且,在转印介质发生了卡住时,控制部基于来自转印介质有无部的转印介质有 无信号及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使转印辊的旋转停止,以使凹部处于压印线的位置。因此, 能够抑制像担载体所担载的像的调色剂附着在转印辊上。尤其,通过将转印介质有无部的 转印介质的检测定时位置,设定在由转印辊位置检测部检测凹部的检测位置近前的附近位 置,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像担载体所担载的像中的调色剂向转印辊附着。而且,在通过转印介质有无部检测出通过压印线的转印介质卡住时,控制部基于 来自转印介质有无部的转印介质有无信号及转印辊位置信号使转印辊逆向旋转之后,当凹 部处于压印线的位置时停止转印辊的逆向旋转。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像担载体所担载 的像的调色剂附着在转印辊上。而且,因为在通过转印介质把持部件把持转印介质的状态下使转印介质通过了压 印线,所以在转印后能够良好地进行转印介质从像担载体剥离。而且,通过像担载体具有弹性层,从而即使针对表面粗糙度大的转印介质也能提 高转印效率。由此,即使像担载体具有弹性层,由于在像担载体和转印辊长时间被保持在停 止状态的情况下未形成压印线,所以可抑制像担载体的弹性层及转印辊的弹性部件发生变 形。


图1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图。图2(a)是第1例的二次转印部的部分放大图,(b)是说明二次压印线宽度和凹部 的宽度的关系的图。图3(a)是表示第1例的凹部处于二次压印线的位置的状态的与图2(a)同样的 图,(b)是从(a)中的IIIB方向观看到的图。图4(a)是表示第1例的凹部未处于二次压印线的位置而形成有二次压印线的状 态的与图2(a)同样的图,(b)是从(a)中的IVB方向观看到的图。图5是第1例的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控制的框图。图6是说明第1例的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时序控制的图。图7是表示到第1例的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的画像形成动作的流程的图。图8(a)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与图3(a)同样 的局部图,(b)是从(a)中的VIIIB方向观看到的图。图9(a)是表示第2例的与图4(a)同样的局部图,(b)是从(a)中的IXB方向观 看到的图。图10是第2例的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及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的控制的框图。图11(a)是说明第2例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时序 控制的图,(b)是表示到第2例的中间转印带及二次转印辊的各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的 图像形成动作的流程的图。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中的中间转印带驱动 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控制的时序控制中的信号的图,(b)是表示到中间 转印带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的中间转印带的处理的流程的图。图13(a)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二次转印部的 与图2(a)同样的图,(b)是说明检测有无转印介质的图。图14是表示第4例中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各控 制的与图10同样的框图。图15(a)是表示到发生转印介质卡住时的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的处 理的流程的图,(b)是表示发生转印介质卡住时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 动电动机的驱动控制的时序控制中的信号的图。图16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图。图17是表示第5例中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各控 制的与图14同样的框图。图18(a)是表示到发生第2转印介质卡住时的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 的处理的流程的图,(b)是表示发生第2转印介质卡住时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 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各驱动的时序控制中的信号的图。符号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2Y、2M、2C、2K-感光体,5Y、5M、5C、5K_ 显影部,6Y、6M、6C、6K_ — 次转印部,8-中间转印带,9-带驱动辊,11-二次转印部,Ila-二次压印线,12-二次转印辊, 12b-弹性部件,14-凹部,19-转印介质,20-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23-光 传感器,24-光传感器用凸轮,25-二次转印辊侧抵接部件,26-中间转印带侧抵接部件, 32-电子控制部(控制部),33_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输出部,34-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 机,35-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6-轴承,37-中间转印带处理信号输出部,38-转印介质有 无检测部(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利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一部 分的图。本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利用包括调色剂粒子和载体液的液体显影剂来进行画像形成。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水平或者大致水平地级联配置的黄色(Y)、品红色 (M)、蓝绿色(C)及黑色(K)的像担载体即感光体2Y、2M、2C、2K。这里,在各感光体2Y、2M、 2C、2K中,2Y表示黄色的感光体,2M表示品红色的感光体,2C表示蓝绿色的感光体,2K表示 黑色的感光体。另外,对于其他部件也同样在部件的符号中分别添加了各种颜色的Y、M、C、 K来表示各种颜色的部件。在各感光体2¥、211、2(、21(的周围分别设置有带电部3¥、311、3(、31(。另外,分别从各 带电部3Y、3M、3C、3K开始沿着各感光体2Y、2M、2C、2K的旋转方向α依次配设了 作为像写 入部的曝光部4Y、4M、4C、4K、显影部5Y、5M、5C、5K、一次转印部6Y、6M、6C、6K、及感光体清洁 部 7Y、7M、7C、7K。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作为转印带并且作为像担载体的无端状的中间转印 带8。该中间转印带8配置在各感光体2Y、2M、2C、2K的上方。并且,中间转印带8在各一次 转印部6Y、6M、6C、6K处与各感光体2Y、2M、2C、2K压接。虽然未图示,但是中间转印带8形成为3层构造的较柔软的弹性带,其中该3层构 造包括例如树脂等的可挠性的基材、形成在该基材的表面上的橡胶层等的弹性层、和形成 在该弹性层的表面上的表层。作为中间转印带8的一例,例如能够利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 述的中间转印带。因为通过查看该文献就能容易理解该专利文献2所述的中间转印带,所 以省略其说明。当然,中间转印带8并不限定于此。该中间转印带8被架设在传送未图示 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及中间转印带张紧辊10上。并 且,中间转印带8在被赋予了张紧力的状态下,沿旋转(移动)方向β旋转。另外,与各种颜色Y、M、C、K对应的感光体等的部件的配置顺序并不限定于图1所 示的例子,能够任意设定。在中间转印带8的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侧设置有作为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部11。 二次转印部11具备二次转印辊12及二次转印辊清洁部13。如图1及图2(a)所示,二次转印辊12在其外周面具有沿着二次转印辊12的轴向 延伸设置的凹部14,并且还具有卷绕在除了凹部14以外的基材12a的圆弧部的外周面上形 成弹性层(例如橡胶层等)的薄片状的弹性部材12b。此时,虽然未图示,但是弹性部件12b 的两端部被固定在凹部14的侧壁。另外,位于二次转印辊12的圆弧状外周面的弹性部件 12b的二次转印辊周方向的长度,设定得比图像形成装置1所使用的转印介质19的转印介 质移动方向的尺寸为最大尺寸时的转印介质19的方向的尺寸还长。由该弹性部件12b在 二次转印辊12的圆弧部的外周面形成了阻力层。作为弹性部件12b,能够利用在现有图像 形成装置中的中间转印带等的弹性层中所利用的弹性材料(例如,与上述的发明专利公报 所述的中间转印带8的弹性层相同的氨基甲酸酯橡胶等)。另外,二次转印辊12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施力机构的施加力,使弹性部件12b压 接在中间转印带8上。由此,如图1所示,在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 之间形成了二次压印线11a。此时,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作为针对二次转印辊12的按压的 支承辊起作用。如图2(b)所示,二次转印辊的圆周方向(在二次压印线Ila位置处转印介质19的 移动方向)的凹部14的直线状的宽度W1,设定得比二次压印线Ila在同方向上的宽度W2还 大(还宽Mw1 > W2)。这里,对压印线宽度W2的测量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形成二次转印辊12的测量用压印线的部分,涂覆模板用的2液硬化型硅橡胶。接着,利用二次转印辊12 对带驱动辊9的压接力,将该二次转印辊12的2液硬化型硅橡胶压在带驱动辊9上,在2液 硬化型硅橡胶上形成凹部。作为2液硬化型硅橡胶,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EXAFINE(注 入型)(株式会社GC制)。然后,在2液硬化型硅橡胶硬化后,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作为凹部 的已薄膜化的部分的压印线形成部的宽度。测量出的压印线形成部的宽度是压印线宽度W2。而且,向二次转印辊12施加转印偏压。然后,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在中间转印带 8沿移动方向β移动时二次转印辊12沿着旋转方向γ旋转并被施加转印偏压,从而在二 次压印线Ila处,能够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纸等转印介质上。在凹部14内配设有作为转印介质把持部件的夹持器15、作为支承夹持器15的 转印介质把持部件承受部件的夹持器支承部16、及作为转印介质剥离部件的剥离爪17。虽 然未图示,但是夹持器15沿着二次转印辊12的轴向配设了规定数量,各夹持器15构成为 梳齿状。另外,夹持器支承部16与各夹持器15对应地配设,并且剥离爪17配设在夹持器 15的梳齿之间及位于两端的梳齿的外侧。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门辊18 (相当于转印介质送出部),所述门辊18向二次 压印线Ila供给转印介质。然后,在二次转印中间转印带8所担载的调色剂像时,门辊18 向二次压印线Ila供给转印介质19。在凹部14即将到达二次压印线Ila时,夹持器15向夹持器支承部16转动,在与 夹持器支承部16之间对从门辊18沿传送方向δ传送来的转印介质19的前端部19a进行 把持。然后,在夹持器15保持转印介质19的前端部19a的状态下,在二次压印线Ila中将 中间转印带8所担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介质19上。而且,在夹持器15把持转印介质 19的前端部19a的状态下,通过二次压印线Ila后的转印介质19更可靠地从中间转印带8 剥离。然后,夹持器15向与夹持器支承部16分离的方向转动,释放对转印介质19的前端 部19a的把持。而且,与夹持器15释放对转印介质的把持几乎同时地,各剥离爪17向突出 位置突出。由此,转印介质19的前端部的背面(与转印介质的调色剂像的转印面相反一侧 的面)从各剥离爪17突出。由此,转印介质19从二次转印辊12剥离。然后,各剥离爪17 返回到凹部14内。这些夹持器15及剥离爪17的各动作分别通过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 而由未图示的夹持器控制凸轮及剥离爪控制凸轮控制。如图3(a)及(b)所示,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及二次转印辊12通过共用的1个中 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20而旋转驱动。即,通过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 电动机20的驱动力传送到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从而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按照图3(a)中 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20的驱动力,经 由可一体旋转地安装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旋转轴9a上的中间齿轮21及可一体旋转地 安装在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轴12c上的二次转印辊驱动齿轮22,而传送到二次转印辊12。 由此,二次转印辊12按照图3(a)中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Y方向)旋转。如图1所示,在二次转印辊12的一端侧设置有光传感器23及光传感器用凸轮24, 其中所述光传感器23是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位置的二次转印辊位置检测部(相 当于转印辊位置检测部),所述光传感器用凸轮24与该光传感器23相邻。光传感器用凸 轮24由具有切口部24a的圆板构成,按照与二次转印辊12 —体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二次转
7印辊12的旋转轴12c上。这些光传感器23及光传感器用凸轮24能够利用现有公知的部 件。并且,光传感器23通过检测光传感器用凸轮24的切口部24a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二 次转印辊12的位置,输出脉冲状的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ON信号)。此时,由于凹部14设置为与二次转印辊12 —体旋转,所以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 位置和凹部14的旋转位置不会相对变化,能够统一确定出两旋转位置。因此,光传感器23 输出的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是凹部14的凹部位置信号,这些光传感器23及光传感器用凸 轮24成为用于检测凹部14的旋转位置的凹部位置检测器。此时,光传感器23在输出二次 转印辊位置信号(ON信号)的1个脉冲信号后,直到新检测出凹部14的下一位置为止,将 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保持在OFF信号。如图2(a)所示,光传感器23的切口部检测部23a的中心配置在假想直线ε上、 例如固定在装置主体上,其中所述假想直线ε是连接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旋转轴9a的 中心和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轴12c的中心的直线。另外,切口部24a的二次转印辊圆周方 向的中心配置在假想直线ζ上,其中所述假想直线ζ是连接凹部14的二次转印辊周方向 的中心和旋转轴12c的中心的直线。因此,在光传感器23的切口部检测部23a检测到切口 部24a而输出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ON信号)时,凹部14处于二次压印线Ila的位置。如图3(a)及(b)所示,在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轴12c上,大致扇形状的二次转印 辊侧抵接部件25的圆弧状外周面25a配设为与二次转印辊12可一体旋转。另外,在中间 转印带驱动辊9的旋转轴9a上,圆环板状的中间转印带侧抵接部件26配设为不能沿旋转 轴9a的轴向移动但可与旋转轴9a相对旋转。然后,在凹部14处于二次压印线Ila位置时, 二次转印辊侧抵接部件25的圆弧状外周面25a和中间转印带侧抵接部件26的外周面26a 抵接,两旋转轴9a、12c被定位为不相互靠近或者几乎不靠近。因此,在凹部14处于假想引 出线所示的二次压印线的位置时,二次转印辊12 (具体地说是弹性部材12b)通过未图示的 合适的机构而不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尤其是,通过将凹部14的宽度W1设定得比二次压 印线Ila的宽度W2还大,使得当凹部14在二次压印线的位置时,二次转印辊12能够更可 靠地不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另外,如图4(a)及(b)所示,在凹部14从二次压印线Ila的位置脱离时,二次转印 辊侧抵接部件25的圆弧状外周面25a和中间转印带侧抵接部件26的外周面26a分离。因 此,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与卷绕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上的中间转印带8抵接, 形成二次压印线11a。二次转印辊清洁部13通过清洁刮片等清洁部件去除附着在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 部件12b上的液体显影剂。由清洁部件去除的液体显影剂被回收在液体显影剂容器中。另外,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第1气流发生装置27、第2气流发生装 置28、转印介质搬送部29、第3气流发生装置30、及定影部31。第1气流发生装置27如箭 头所示向从夹持器15的把持中释放出的转印介质19的前端部19a送风。由此,能够防止 转印介质19的前端部19a与中间转印带8 一起联动。另外,第2气流发生装置28沿箭头 方向吸引空气。通过第2气流发生装置28吸引空气,从二次转印辊12剥离的转印介质19 的背面被吸引。由此,转印介质19 一边被第2气流发生装置28吸引引导,一边因中间转印 带8和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力而向转印介质搬送部29 —方移动。转印介质搬送部29具有多个吸引孔,并且具有沿着箭头方向旋转的无端状的转
8印介质搬送带29a和沿着箭头方向吸引空气的吸引部件29b。移动到转印介质搬送部29上 的转印介质19 一边通过吸引部件29b的气体吸引而被吸引,一边通过转印介质搬送带29a 向第3气流发生装置30—方搬送。第3气流发生装置30沿着箭头方向吸引空气。通过第 3气流发生装置30的气体吸引来吸引从二次转印辊12剥离出的转印介质19的背面。由 此,转印介质19 一边被第3气流发生装置30吸引引导,一边通过转印介质搬送带29a的旋 转力向定影部31 —方移动。然后,转印介质19的调色剂像通过该定影部31进行加热加压, 从而被定影。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中的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 印辊驱动电动机的控制的框图。如图5所示,该第1例的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20受图像形成装置 1的电子控制部(控制部)32控制。此时,控制部32通过基于来自光传感器23的二次转印 辊位置信号(凹部位置信号;ON信号)及来自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输出部33的图像形 成动作结束信号(ON信号),来控制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20的驱动,从而控 制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及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因此,控制部32基于二次转印辊位置信 号(ON信号)及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ON信号)来控制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位置(凹 部14的旋转位置)。接着,对基于该第1例中的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及二次转印辊12的凹部14的 旋转位置来控制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的时序控制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中间转印带· 二 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控制的时序控制中的信号的图,图7是表示到中间转印带· 二 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流程的图。如图6及图7所示,控制部32在用户操作操作按钮等输入图像形成信号后,将图 像形成装置1设定为通常图像形成模式。由此,开始由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通常的图像 形成动作。因此,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20被驱动(ON)。在由图像形成装置 1进行的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从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输出部33向控制部32输出图像形 成动作结束信号。在输出了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后,最初由二次转印辊位置检测部检测 出凹部14时,从光传感器23向控制部32输出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0N信号)。然后,控制 部32输入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0N信号)时,使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20 的旋转停止(OFF)。由此,在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20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二 次转印辊12的凹部14如图3(a)及(b)所示处于二次压印线Ila位置,二次转印辊12的 弹性部件12b处于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的状态。因为该第1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构成及其他图像形成动作与利用了液体显 影剂的现有图像形成装置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根据该第1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具有凹部14的二次转印辊12的外周面设置薄 片状的弹性部件12b,并且在图像形成动作时使该弹性部件12b与中间转印带8压接,从而 形成了二次压印线11a。此时,将二次转印辊12的圆周方向的凹部14的宽度W1设定得比 二次压印线Ila的同方向的宽度W2还大(wi>w2)。而且,非图像形成动作时,在使凹部14 处于二次压印线Ila的位置时停止二次转印辊12,以使弹性部件12b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 接。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非图像形成动作时,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2之间未 形成二次压印线11a。因此,即使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2长时间被保持在停止状态,也能够抑制在中间转印带8的弹性层及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发生变形。另外,即 使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2长时间被保持在停止状态,也能够抑制在二次转印辊12 的弹性部件12b发生变形。由此,可有效抑制由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的变形带来 的图像缺陷或条纹的发生,可得到良好的画质。并且,在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停止时,因为凹部14 一定位于二次压印线Ila的位 置,所以能够使二次转印辊12长时间停止于一定位置。由此,在下一次图像形成动作时,能 够简单控制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位置,能够简单进行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位置和送给来 的转印介质19的对位。另外,因为在由夹持器15保持转印介质19的前端部19a的状态下使转印介质19 通过二次压印线11a,所以能够在二次转印后良好地进行转印介质19从中间转印带8的剥罔。而且,因为中间转印带8具有弹性层,所以即使针对表面粗糙度大的转印介质19 也能提高转印效率。因为即使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2长时间被保持在停止状态也 能形成二次压印线11a,所以可抑制在中间转印带8的弹性层及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 12b发生变形。图8(a)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与图3(a)同样 的局部图,图8(b)是从(a)中的VIIIB方向观看到的图,图9(a)是表示第2例的与图4 (a) 同样的局部图,图9(b)是从(a)中的IXB方向观看到的图。如图8(a)、(b)及图9(a)、(b)所示,在该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中间转印带 驱动辊9及二次转印辊12分别通过独立的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相当于本发明的 像担载体驱动源)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相当于本发明的转印辊驱动源)而旋转驱 动。即,通过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的驱动力传送到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从而中间转 印带驱动辊9按照图8(a)及图9(a)中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通过二次转印 辊驱动电动机35的驱动力传送到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轴12c,从而二次转印辊12沿着图 8(a)及图9(a)中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Y方向)旋转。因此,在第2例中,未设置第1 例的中间齿轮21及二次转印辊驱动齿轮22。另外,在第2例中,中间转印带侧抵接部件由轴承36构成。在图示例中,该轴承36 是具有内圈36a、外圈36b及滚珠36c的滚珠轴承。此时,内圈36a可一体旋转地安装在中 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旋转轴9a上。因此,相对于旋转轴9a外圈36b能够相对旋转。然后,如图8(a)及(b)所示,在二次转印辊12的凹部14处于二次压印线Ila位 置时,二次转印辊侧抵接部件25的圆弧状外周面25a与外圈36b的外周面361^抵接。由 此,在凹部14处于二次压印线Ila位置时,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从中间转印带8 分离。另外,如图9(a)及(b)所示,在二次转印辊12的凹部14处于偏离二次压印线Ila 的位置时,二次转印辊侧抵接部件25的圆弧状外周面25a从外圈36b的外周面361^分离。 由此,在凹部14处于偏离二次压印线Ila的位置时,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与中间 转印带8压接,形成了二次压印线11a。而且,在第2例中,如图10所示,控制部32与上述的第1例同样地,通过基于来自 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12的位置的光传感器23的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凹部位置信号;ON 信号)及来自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输出部33的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ON信号),来控制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的各驱动,从而控制中间转印带8 的旋转及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因此,控制部32基于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ON信号)及 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ON信号)控制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位置(凹部14的旋转位置)。接着,对基于该第2例中的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及二次转印辊12的凹部14的 旋转位置控制二次转印辊12的驱动的时序控制进行说明。图11 (a)是表示中间转印带驱动 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控制的时序控制中的信号的图,图11(b)是表示到 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流程的图。如图11(a)及(b)所示,在通过用户操作操作按钮等将图像形成信号输入到控制 部32后,控制部32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定为通常图像形成模式。由此,开始由图像形成装 置1进行的通常的图像形成动作。因此,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 机35分别被驱动(ON)。在由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与第1例同样 地,从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输出部33向控制部32输出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在输出 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后,最初由二次转印辊位置检测部检测出凹部14时,从光传感器23 向控制部32输出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ON信号)。然后,控制部32输入二次转印辊位置 信号(0N信号),分别停止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的各旋 转(OFF)。由此,在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旋转停止的状态 下,二次转印辊12的凹部14与图3(a)及(b)所示的第1例同样地处于二次压印线Ila位 置,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处于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的状态。根据该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因为可分别独立控制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 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的各旋转,所以能够将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及二次转印 辊驱动电动机35分别设定为适当的旋转速度。另外,在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的驱动停止时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的 驱动停止时,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然后,在弹性部件12b 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的状态下,在中间转印带8的独立旋转开始时或中间转印带8的独 立旋转后的停止时,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之间的不稳定滑动。该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构成及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1例相同。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中的中间转印带驱动 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控制的时序控制中的信号的图,图12(b)是表示到 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的中间转印带的处理的流程的图。在该第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二次转印辊12停止的状态下,驱动中间转印 带8,对中间转印带8进行该中间转印带8的清洁或阻抗匹配(resist matching)等处理。 此时,即使在该第3例中,也利用了表示与第2例相同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 辊驱动电动机的控制的与图10同样的框图。控制部32基于来自光传感器23的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凹部位置信号;ON信号) 及来自中间转印带处理信号输出部37的中间转印带处理信号(0N信号),控制中间转印带 驱动电动机34的驱动、即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因此,控制部32基于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 (0N信号)及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信号(0N信号)控制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位置(凹部14 的旋转位置)。
接着,对基于该第3例中的中间转印带处理信号及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控制中间 转印带8的驱动的时序控制进行说明。如图12(a)及(b)所示,在从中间转印带处理信号输出部37向控制部32输入了 中间转印带处理信号后,控制部32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定为中间转印带处理模式。该中间 转印带处理模式是对中间转印带8进行中间转印带8的清洁或阻抗匹配等的处理的模式。 通过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定为中间转印带处理模式,从而控制部32驱动中间转印带驱动电 动机34 (ON),中间转印带8向β方向旋转。此时,二次转印辊12处于停止状态,凹部14处 于二次压印线Ila的位置。因此,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 中间转印带8稳定、顺利地旋转。然后,在该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的状态下,对中间转印带 8进行上述的处理。在对中间转印带8的处理结束后,从中间转印带处理信号输出部37向 控制部32输出中间转印带处理结束信号。由此,控制部32停止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 的驱动,从而停止了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根据该第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使凹部14处于二次压印线Ila的位置时停止 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的状态下,使中间转印带8旋转。由此,能够在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 部件12b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的状态下,使中间转印带8旋转。而在二次转印辊长时间 与中间转印带压接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中间转印带8进行中间转印带8的清洁或阻抗匹 配等处理时,需要改变二次转印辊的旋转轴和中间转印带驱动辊的旋转轴的距离来使二次 转印辊从中间转印带分离。对此,在第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无需实质改变二次转印辊 12的旋转轴12c和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旋转轴9a的距离,就能够使二次转印辊12从中 间转印带8分离。因此,能够简单地对中间转印带8进行上述的处理。该第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构成及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2例相同。图13(a)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二次转印部的 与图2(a)同样的图,图13(b)是说明检测有无转印介质的图。另外,图14是表示第4例中 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各控制的与图10同样的框图。如图13(a)所示,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二次压印线Ila和门辊18之间具有 利用了反射型传感器的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如图13(b)所示,该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 38在对转印介质19进行检测的检测定时位置,若检测出从门辊18送给来的转印介质19则 输出OFF信号,并且若在该位置未检测出转印介质19则输出ON信号。然后,转印介质有无 检测部38,与从门辊18送给来的转印介质19是否处于检测定时位置无关地在未检测出转 印介质19时也输出ON信号。在该情况下,此时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输出的ON信号是 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另外,在该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中,例如能够利用夏普株 式会社制的光电断路器(GP2A25J0000F系列)。如图14所示,在控制部32上连接有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12的位置的光传感器 23、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然后,控制部32基于来自光传感器23的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凹部位置信号;ON 信号)及来自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来控制二次转印辊 驱动电动机35的驱动,从而控制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位置(凹部14的旋转位置)。S卩,控 制部32输入来自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并在判断出发 生了转印介质19卡住后,然后在最初输入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0N信号)时停止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的驱动。由此,在通过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检测到转印介质移动方向 的跟前侧发生了转印介质19卡住时,二次转印辊12中凹部14停止在二次压印线Ila的位 置。因此,在发生转印介质19卡住之际停止了二次转印辊12时,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 件12b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接着,对基于该第4例中的转印介质有无信号及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控制二次转 印辊12的旋转的时序控制进行说明。图15(a)是表示到发生转印介质卡住时的二次转印 辊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的处理的流程的图,图15(b)是表示发生转印介质卡住时的中间 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控制的时序控制中的信号的图。如图15(a)及(b)所示,通过用户操作操作按钮等将指定出转印介质尺寸的图像 形成信号输入到控制部32后,控制部32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定为图像形成模式。由此,开 始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通常的图像形成动作。因此,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及二次转 印辊驱动电动机35分别被驱动(ON),中间转印带8向β方向旋转并且二次转印辊12向 Y方向旋转。从门辊18送给来的转印介质19的前端部19a如上述由夹持器15把持后,转 印介质19进入到二次压印线11a。然后,在二次压印线Ila中,将中间转印带8所担载的调 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介质19上。此时,从门辊18送给的转印介质19直到到达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检测定 时位置为止,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都不检测转印介质19而直接输出转印介质有无信号 (ON信号;无转印介质的信号)。转印介质19到达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检测定时位置 后,当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检测出转印介质19时,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输出转印介 质有无信号(OFF号;有转印介质的信号)。即,转印介质19未发生卡住(非卡住时)。另 外,因为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与转印介质卡住的发生及非发生无关,在检测定时位置未 检测出转印介质19则输出ON信号,所以在图15(b)中为了方便起见,将这些ON信号都表 记为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然后,即使如上述那样转印介质19是转印介质移动方 向的尺寸为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的最大尺寸的转印介质19,在凹部14下一次到达二次压 印线的位置Ila之前,转印介质19也会从二次转印辊12分离。因此,直到输出下一个二次 转印辊位置信号(0N信号),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会再次输出转印介质有无信号(0N信 号)。若来自门辊18的转印介质19发生卡住而未到达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检测 定时位置,则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在该检测定时位置不会检测出转印介质19。为此,来 自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转印介质有无信号不为0FF,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会继续 将转印介质有无信号(0N信号)输出到控制部32 (无转印介质的检测)。即,转印介质19 发生了卡住(卡住时)。于是,控制部32判断出发生了转印介质19卡住,其后在最初输入 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0N信号)时,停止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的驱动。由此,在发生 转印介质19卡住时,二次转印辊12在弹性部件12b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的状态下停止。 然后,控制部32使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的驱动停止,从而停止了中间转印带8。由此,在检测出转印介质19卡住时,二次转印辊12旋转直到凹部14到达二次压 印线Ila位置为止,并在凹部14到达二次压印线Ila位置时停止。此时,在检测出转印介 质19卡住之后的二次转印辊12旋转时,中间转印带8也旋转。另外,在检测出转印介质19 卡住之后的二次转印辊12旋转时,不一定必须使中间转印带8旋转。但是,为了减低二次转印辊12和中间转印带8的摩擦,优选在检测出转印介质19卡住之后的二次转印辊12旋 转时使中间转印带8旋转。根据该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从门辊18送给的转印介质19发生卡住时,控 制部32基于来自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及二次转印辊位 置信号(ON信号),按照使凹部14处于二次压印线Ila位置的方式使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 停止。因此,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8所担载的像的调色剂附着在二次转印辊12上。尤其, 如图13(a)所示,将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转印介质19的检测定时位置设定在由光传 感器23检测出凹部14的检测位置近前的附近位置,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中间转印带8所担 载的调色剂向二次转印辊12附着。该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构成及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2例相同。图16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图,图17是表示 第5例中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各控制的与图14同样的框 图。第5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除了具有第4例的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 (以下在该第 5例的说明中称为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以外,在第2气流发生装置28中还具有第 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检测由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 38已经检测出的转印介质19的卡住情况。该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与第1转印介质 有无检测部38相同,例如能够利用上述的光电断路器。另外,如图17所示,在控制部32上连接了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12的位置的光传 感器23、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 34、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然后,控制部32基于来自光传感器23的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凹部位置信号;ON 信号)、来自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第1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及来自第2 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的第2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来控制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 35的驱动,从而控制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位置(凹部14的旋转位置)。即,控制部32在 二次转印辊12向Y方向(顺向旋转方向)旋转的状态下,输入来自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 测部38的第1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在判断出转印介质19发生了卡住时,与上述 的第4例同样地,在其后最初输入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0N信号)时,使二次转印辊驱动电 动机35的驱动停止。由此,在通过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检测到在转印介质移动方 向跟前侧转印介质19发生了卡住时,使二次转印辊12中的凹部14停止在二次压印线Ila 位置。因此,在发生转印介质19卡住之际停止了二次转印辊12时,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 部材12b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另外,在控制部32判断出从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输入OFF的第1转印 介质有无信号而未发生转印介质19卡住、并且从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输入第2转 印介质有无信号(0N信号)而发生了转印介质19卡住时,因为凹部14通过了二次压印线 11a,所以使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逆向旋转。由此,被控制为二次转印辊12逆向旋转 (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然后,在最初输入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0N信号)时,使 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的驱动停止。由此,在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检测出转印 介质19之后,在由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未检测出转印介质19时,使二次转印辊12
14逆向旋转,凹部14停止于二次压印线Ila位置。因此,在由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检 测出发生转印介质19卡住之后停止了二次转印辊12时,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部件12b与 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接着,对基于该第5例中的第1转印介质有无信号、第2转印介质有无信号、及二 次转印辊位置信号来控制中间转印带8的驱动的时序控制进行说明。图18(a)是表示到发 生第2转印介质卡住时的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OFF为止的处理的流程的图,图18(b) 是表示发生第2转印介质卡住时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及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的各 驱动的时序控制中的信号的图。如图18(a)及(b)所示,在通过用户操作操作按钮等将指定了转印介质尺寸的图 像形成信号输入到控制部32时,控制部32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定为图像形成模式。由此, 开始由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通常的图像形成动作。因此,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及二 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分别被驱动(ON),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向β方向(顺向旋转 方向)旋转,并且二次转印辊驱动电动机35向Y方向(顺向旋转方向)旋转。从门辊18 送给来的转印介质19的前端部19a如上述由夹持器15把持后,转印介质19进入到二次压 印线11a。然后,在二次压印线Ila中,将中间转印带8所担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介质 19上。此时,从门辊18送给的转印介质19到达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检测定时 位置之前,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不检测转印介质19而直接输出第1转印介质有无 信号(ON信号)。在转印介质19到达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检测定时位置且第1 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检测出转印介质19后,来自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第1转 印介质有无信号变为OFF。即,转印介质19未发生卡住(非卡住时)。而且,在转印介质19 到达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的检测定时位置之前,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不检 测转印介质19而直接输出第2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在转印介质19到达第2转 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的检测定时位置且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检测出转印介质19 后,来自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的第2转印介质有无信号变为OFF。S卩,转印介质19 未发生卡住(非卡住时)。在来自门辊18的转印介质19发生卡住而未到达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 检测定时位置时,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在该检测定时未检测出转印介质19。此时, 与上述的第4例同样地,在弹性部件12b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的状态下,停止了二次转印 辊12的旋转。进而,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在该检测定时位置检测出转印介质19、来自第 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的第1转印介质有无信号变为OFF之后,当转印介质19发生卡住 而未到达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的检测定时位置时,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在 该检测定时位置未检测出转印介质19。因此,来自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的第2转 印介质有无信号未变成0FF,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将第2转印介质有无信号(0N信 号)继续输出到控制部32 (无第2转印介质的检测)。即,转印介质19发生了卡住(卡住 时)。于是,控制部32判断出转印介质19发生了第2转印介质卡住,使二次转印辊驱动电 动机35逆向旋转。S卩,在二次转印辊12顺向旋转之后检测出卡住时,在瞬间停止后进行逆 向旋转。此时,因为控制部32同时使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逆向旋转,所以中间转印带8也逆向旋转。然后,在最初输入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ON信号)时,使二次转印辊驱动电 动机35及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34的各驱动停止。由此,在转印介质19发生第2转印介 质卡住时,二次转印辊12在弹性部件12b与中间转印带8不抵接的状态下停止。由此,在转印介质19发生了第2转印介质卡住时,二次转印辊12逆向旋转直到凹 部14到达二次压印线Ila位置为止,并在凹部14到达二次压印线Ila位置时停止。此时, 在转印介质19发生第2转印介质卡住之后使二次转印辊12逆向旋转时,中间转印带8也 逆向旋转。另外,在转印介质19发生了第2转印介质卡住之后使二次转印辊12逆向旋转 时,不一定需要使中间转印带8逆向旋转。但是,为了降低二次转印辊12和中间转印带8 的摩擦,优选在检测出转印介质19的卡住之后使二次转印辊12逆向旋转时,使中间转印带 8逆向旋转。根据该第5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由第1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8检测出转印介 质19后,在转印介质19发生了第2转印介质卡住时,控制部32基于来自第2转印介质無 检测部39的第2转印介质有无信号(ON信号)及二次转印辊位置信号(ON信号)使二次 转印辊12逆向旋转之后,当凹部14处于二次压印线Ila位置时使二次转印辊12的逆向旋 转停止。由此,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8所担载的像的调色剂附着于二次转印辊12。该第5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构成及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4例相同。此 时,第2转印介质有无检测部39也能够配置在转印介质搬送部29的无端状的转印介质搬 送带29a的内侧部、第3的气流发生装置30、定影部31的前侧、及定影部31的后侧中的其 中一处。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 例。例如,在上述的例中,虽然作为像担载体而利用了中间转印带8,但是作为像担载体也能 够利用中间转印滚筒或感光体。在对像担载体利用感光体的情况下,感光体的调色剂像直 接被转印到转印介质上。另外,在上述的各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虽然采用4种颜色的图像 形成装置,但是也可以是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总之,本发明能够在所要保护的保护范围内 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1权利要求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像担载体,其担载像;转印辊,其在周面具有弹性部件以及凹部,所述凹部的周方向的宽度比该转印辊与所述像担载体抵接所形成的压印线的所述周方向的宽度大,并且,在所述压印线使所述像担载体所担载的所述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转印辊位置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和控制部,其在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停止时,基于由所述转印辊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在所述凹部处于所述压印线的位置时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像担载体驱动源,其驱动所述像担载体;和转印辊驱动源,其驱动所述转印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转印辊停止的状态下控制所述像担载体的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介质检测部,该转印介质检测部检测所述转印介质的有无 并输出转印介质有无信号,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转印介质检测部输出的所述转印介质有无信号,在所述凹部处于 所述压印线的位置时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停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介质检测部配置在对有无通过所述压印线的所述转印介质进行检测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转印介质检测部输出的所述转印介质有无信号,使所述转印辊向 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介质把持部,该转印介质把持部配置在所述凹部并且把持 所述转印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担载体具有弹性层。
8.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具有周方向的宽度比像担载体与转印辊的弹性部件抵接所形成的压印线的宽度 大的凹部的转印辊,使所述像担载体所担载的像在所述压印线转印到转印介质上,并且检 测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基于检测出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停止时,在所述凹部处于所 述压印线的位置时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停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担载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8);二次转印辊(12),其在周面具有弹性部件(12b)及凹部(14),该凹部的周方向的宽度比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抵接形成的二次压印线(11a)的周方向的宽度大,在二次压印线(11a)将中间转印带(8)所担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介质(19)上;光传感器(23),其检测二次转印辊(12)的旋转位置;和控制部,其在使二次转印辊的旋转停止时,基于由光传感器(23)检测出的二次转印辊的旋转位置,在凹部处于二次压印线(11a)的位置时停止二次转印辊的旋转。从而,能够简单控制转印辊的旋转位置且能够抑制转印辊的转印部件发生变形。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943877SQ201010220918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7日
发明者上条浩一, 井熊健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