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系统及记录材料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15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系统及记录材料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及记录材料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纸张处理装置,纸张处理装置包括装订一叠纸张的装订单元,诸如敷胶单元、半成品装订单元、以及临时装订单元(参见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 No.2000-318918)。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增加机会,得以满足一叠记录材料(记录材料叠束)中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取向与对该叠记录材料执行装订操作的位置之间关系。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形形成单元、堆叠单元、 第一装订单元、第二装订单元、翻面传送单元、以及控制器。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堆叠单元用于将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堆叠成记录材料叠束,该叠束使记录材料彼此叠置,并且各记录材料的第一边缘部和不同于第一边缘部的第二边缘部各自对齐。第一装订单元通过第一装订操作对堆叠在堆叠单元上的记录材料叠束的第一边缘部进行装订。第二装订单元通过第二装订操作对堆叠在堆叠单元上的记录材料叠束的第二边缘部进行装订。翻面传送单元将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的正面和反面翻转,并将翻转后的记录材料传送至堆叠单元。控制器执行控制,以便基于图像相对于记录材料的取向并基于第一装订操作和第二装订操作的位置,来判断是否令翻面传送单元翻转并传送记录材料。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控制器执行控制,使得当记录材料的正面和反面经翻面传送单元翻转时由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的次序,是当记录材料的正面和方面未经翻面传送单元翻转时由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的次序的逆序。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控制器进一步执行控制,以便基于是在图像形成面面向堆叠单元的情况下还是在图像形成面不面向堆叠单元的情况下堆叠记录材料,使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叠束中的各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旋转取向。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第二装订单元通过第二装订操作对堆叠在堆叠单元上的记录材料叠束的第二边缘部进行装订,其中经第二装订操作装订的第二边缘部比经第一装订操作装订的第一边缘部更易于拆散。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记录材料处理装置,包括堆叠单元、第一装订单元、第二装订单元、以及输出单元。堆叠单元用于将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堆叠成记录材料叠束,该叠束的第一页面朝上或者该叠束的第一页面朝下,并且该叠束使记录材料彼此叠置,并且各记录材料的第一边缘部和不同于第一边缘部的第二边缘部各自对齐。第一装订单元通过第一装订操作对堆叠在堆叠单元上的记录材料叠束的第一边缘部进行装订。第二装订单元通过第二装订操作对堆叠在堆叠单元上的记录材料叠束的第二边缘部进行装订。第一装订单元和/或第二装订单元根据指定的装订位置对堆叠在堆叠单元上的记录材料叠束进行装订,该叠束的第一页面朝上或者该叠束的第一页面朝下,之后,输出单元执行输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增加机会,得以满足一叠记录材料中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取向与对该叠记录材料执行装订操作的位置之间的关系。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减少在所装订的成叠记录材料中页面成逆序排列的频率。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增加机会,得以满足一叠记录材料中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取向与对该叠记录材料执行装订操作的位置之间关系。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易于拆散第二边缘部,同时保持该叠记录材料第一边缘部的装订。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使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增加机会,得以满足一叠记录材料中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取向与对该叠记录材料执行装订操作的位置之间的关系。


下面,基于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其中图1是应用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意结构图;图2是汇集堆叠部附近的示意结构图;图3是从图2中箭头I方向看去的汇集堆叠部附近的示意结构图;图4A是无针装订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图4B是由无针装订装置形成的压纹部的示意图;图5A和图5B分别图示纵长图像与纸张、以及横长图像与纸张之间的关系;图5C是图示形成有图像的纸张与汇集堆叠部之间关系的概念图;图6(1)至图6(1 各自是通过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处理而形成有纵长图像的一叠纸张的概念图;图7(1 至图H24)各自是通过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处理而形成有横长图像的一叠纸张的概念图;图8A至图8H是图示供至汇集堆叠部的纸张上所形成的图像的取向的概念图,其中图8A至图8D图示面朝上状态,而图8E至图8H则图示面朝下状态;图9是图示由控制器设定装订操作和图像形成操作的步骤的流程图;图10是由控制器确定形成纵长图像所用条件的表格;图11是由控制器确定形成横长图像所用条件的表格;以及图12A至图12D示出无针装订装置的另一示范结构和经过无针装订操作的一叠纸张。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
5
图像形成系统1图1是应用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示意结构图。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诸如打印机及复印机,其通过电子照相术形成图像;以及,纸张处理装置3,其对由图像形成装置2形成有例如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执行后处理操作。图像形成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供纸部6、图像形成部5、纸张翻面装置7、以及出纸辊9。供纸部6供给在其上待形成图像的纸张S。图像形成部5是示例性图像形成单元,并在供自供纸部6的纸张S上形成图像。纸张翻面装置7是示例性翻面传送单元,将其上由图像形成部5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表面进行翻面,并且纸张翻面装置7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2上取下。出纸辊9送出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图像形成装置2还包括用户界面90,其从用户接收有关装订操作的信息。供纸部6包括第一供纸装载部61和第二供纸装载部62,它们使纸张S装载在其内部,并将纸张S供至图像形成部5。供纸部6还包括第一供纸传感器63和第二供纸传感器 64。第一供纸传感器63检测第一供纸装载部61中是否还有纸张。第二供纸传感器64检测第二供纸装载部62中是否还有纸张S。纸张处理装置3纸张处理装置3包括传送装置10和后处理装置30。传送装置10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出的纸张S进一步向下游传送。后处理装置30包括例如,汇集堆叠部35,其聚集纸张S并形成一叠纸张S ;以及,订书机40,其装订纸张S的边缘部。纸张处理装置3还包括控制器80,其为示例性控制单元,并控制整个图像形成系统1。纸张处理装置3的传送装置10包括一对入口辊11和打孔器12。入口辊11接收通过图像形成装置2的出纸辊9输出的纸张S。如果需要,打孔器12在从入口辊11接收的纸张S上打穿孔。传送装置10还包括一对第一传送辊13,其从打孔器12向下游进一步传送纸张S ;以及,一对第二传送辊14,其将纸张S朝后处理装置30传送。纸张处理装置3的后处理装置30包括一对接收辊31,其接收来自传送装置10的纸张S。后处理装置30还包括汇集堆叠部35和一对出口辊34。汇集堆叠部35聚集并保持从接收辊31向下游提供的纸张S。出口辊34朝汇集堆叠部35送出纸张S。后处理装置 30进一步包括轮叶37,轮叶37转动以将纸张S推向汇集堆叠部35的端导部35b (下文说明)。此外,后处理装置30包括压实器(tamper) 38,用于将纸张S推向汇集堆叠部35的侧导部35c (下文说明)。此外,后处理装置30包括排出辊39,其为示例性输出单元,对聚集并堆叠在汇集堆叠部35处的纸张S加以保持,并将装订成册的纸张S往下游传送。此外,后处理装置30包括订书机40和无针装订装置50。订书机40是示例性第一装订单元,其对聚集并堆叠在汇集堆叠部35处的成叠纸张S的边缘部进行装订,并且用金属丝订书钉41 (参见图6)装订边缘部。无针装订装置50是示例性第二装订单元,其装订成叠纸张S的边缘部,但不使用金属丝订书钉41。后处理装置30具有开口 69和堆叠架 70。开口 69用于送出成册纸张S。堆叠架70用于在后处理之后堆叠成册纸张,以允许用户易于拿取成册纸张。装订单元附近的结构接着,参照图2和图3,说明汇集堆叠部35、以及设置在汇集堆叠部35附近的订书机40、无针装订装置50等。这里,图2是汇集堆叠部35附近的示意结构图,而图3是从图 2中箭头I方向看去的汇集堆叠部35附近的示意结构图。图3中的下侧是图1中纸张平面的前侧。图3中,有些部件诸如排出辊39等未示出。首先,汇集堆叠部35具有底部35a、端导部35b、以及侧导部35c。底部3 具有上侧,纸张S堆叠于上侧。端导部3 和侧导部35c沿底部3 周边设置。尽管下文具体说明,但在汇集堆叠部35附近,首先将纸张S朝汇集堆叠部35供给(参见图2中第一行进方向Si),然后,逆转行进方向,使得纸张S沿汇集堆叠部35的底部3 下落(参见图2中第二行进方向S》。接着,再次逆转行进方向,使得纸张S沿汇集堆叠部35的底部3 上升 (参见图2中第三行进方向S3)。当利用与纸张S的位置关系对结构进行描述时,端导部3 (其为与前边缘相对的部分的示例)的结构和侧导部35c (其为与侧边缘相对的部分的示例)的结构可以按下文方式描述。也就是,端导部3 布置在沿第二行进方向S2传送的纸张S的前边缘。侧导部 35c布置在沿第二行进方向S2传送的纸张S的一个侧边缘。换而言之,端导部3 形成为, 使得沿底部3 下落的纸张S在行进方向上的前边缘部对齐。侧导部35c形成为,在与沿底部3 下落的纸张S的下落方向大体平行的一侧,纸张S的侧边缘部对齐。在示范实施例中,术语“大体正交”也称为“正交”,而术语“大体平行”也称为“平行”。这里,如图3所示,示范实施例中汇集堆叠部35的底部3 的各边缘部定义如下。也就是,如果按照与第二行进方向S2 (其为纸张S沿汇集堆叠部35底部3 顶面下落的方向)的关系来定义示范实施例中汇集堆叠部35的底部3 的各边缘部,则将底部 35a的沿第二行进方向S2前侧的边缘部称为端导边缘部Ta。端导边缘部Ta是接触端导部 35b的边缘部。其次,与端导边缘部Ta相对的边缘部,也就是,底部35a的沿第二行进方向S2后侧的边缘部称为对向端导边缘部Tc。沿第二行进方向S2延伸的并设置在侧导部35c所在一侧的边缘部称为侧导边缘部Tb。侧导边缘部Tb接触侧导部35c。与侧导边缘部Tb相对的边缘部,也就是,沿第二行进方向S2延伸的并设置在与侧导部35c所在一侧相对的一侧的边缘部称为对向侧导边缘部Td。轮叶37设置于汇集堆叠部35上方,并设置在来自出口辊34的纸张S的第一行进方向Sl的下游。轮叶37设置成,当轮叶37受到电机等驱动时,使得轮叶37与汇集堆叠部 35底部35a的距离改变。更具体地,轮叶37设置成可沿着图2中箭头Ul方向和箭头U2方向移动。轮叶37形成为,当使其沿图2中箭头R方向转动时,将沿图2中第一行进方向Sl 传送过来的纸张S在汇集堆叠部35上沿第二行进方向S2加以推动。压实器38设置于汇集堆叠部35的侧面,更具体地,设置于对向侧导边缘部Td的侧面,使其距汇集堆叠部35的侧导部35c的距离改变。压实器38设置成可沿图3中箭头 Cl方向和箭头C2方向移动。排出辊39包括第一排出辊39a和第二排出辊39b。第一排出辊39a和第二排出辊 39b布置成,隔着置于其之间的汇集堆叠部35的底部3 彼此相对。另外,排出辊39形成为,使得它们与在第一排出辊39a与第二排出辊39b之间所供给的纸张S的距离改变。更具体地,第一排出辊39a设置成可沿箭头Ql方向和箭头Q2方向移动。与之相反,第二排出辊39b设置成使其位置固定而只转动。排出辊39沿图2中所示箭头Tl方向转动,使得由订书机40和无针装订装置50 (下文说明)装订过的成册纸张S在汇集堆叠部35上被沿第三行进方向S3传送。订书机40订书机40形成为,通过将金属丝订书钉41 一个一个地推进纸张S,对由汇集堆叠部35保持的一叠纸张的边缘部进行装订。订书机40设置成可在汇集堆叠部35附近移动。 更具体地,订书机40设置成,可以沿着汇集堆叠部35附近所设置的订书机导轨(未示出) 移动(参见图3中双头箭头A)。另外,订书机40形成为,由作为驱动源的订书机电机(未示出)使其在订书机导轨上移动。订书机40能布置在用户侧(图3中的下侧),并且形成为允许用户例如容易地给订书机40补充金属丝订书钉41。订书机导轨具有三个部分,一部分大体平行于汇集堆叠部35的端导部3 纵向 (图3中的上下方向)延伸,一部分大体平行于侧导部35c的纵向(图3中的水平方向)延伸,以及连接上述两个部分的拐角部分。据此,如图3所示,订书机40能在端导边缘部Ta和侧导边缘部Tb处执行钉固,并能在各边缘部任意改变钉固位置(参见图3中附图标记40a 至40d)。在示范实施例中,订书机导轨的位置相对于汇集堆叠部35固定。在示范实施例中,订书机40的原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参见附图标记40c),在此位置,在连接大体平行于端导部3 的纵向延伸的部分与大体平行于侧导部35c的横向延伸的部分的拐角处将金属丝订书钉41推进。无针装订装置50无针装订装置50形成为,对由汇集堆叠部35保持的一叠纸张S的边缘部进行装订而不使用金属丝订书钉41 (下文说明)。另外,无针装订装置50设置成可在汇集堆叠部 35附近移动。更具体地,无针装订装置50设置成,可在设置于汇集堆叠部35附近的无针装订装置导轨(未示出)上移动(参见图3中箭头B方向)。无针装订装置50形成为,由作为驱动源的无针装订装置电机(未示出)使其在无针装订装置导轨上移动。与订书机40 不同,无针装订装置50不需要补充金属丝订书钉41。无针装订装置导轨具有三个部分,一部分大体平行于与设置在汇集堆叠部35上的端导部3 相对的汇集堆叠部35边缘部的纵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延伸,一部分大体平行于与侧导部35c相对的汇集堆叠部35边缘部的纵向(图3中的水平方向)延伸,以及连接上述两个部分的拐角部分。据此,如图3所示,无针装订装置50能在对向端导边缘部 Tc和对向侧导边缘部Td处装订成叠的纸张S,并在各边缘部任意改变装订位置(参见图3 中附图标记50a至50d)。在示范实施例中,无针装订装置50的原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参见附图标记50c),在此位置,在对大体平行于汇集堆叠部35的边缘部的纵向延伸的部分、与大体平行于汇集堆叠部35的边缘部(其与侧导部35c相对)的纵向延伸的部分进行连接的拐角处装订一叠纸张S的边缘部。无针装订装置50的原位置并不局限于图3中的位置 50c,而是可以位于不妨碍成册纸张S传送的任意位置。例如,无针装订装置50布置成与侧导部35c相对的位置(参见图3中附图标记50d)可以作为无针装订装置50的原位置。根据供至汇集堆叠部35的纸张S的取向和尺寸,可以改变无针装订装置导轨(未示出)的位置。更具体地,无针装订装置导轨是活动的,从而可以改变无针装订装置导轨与端导部35b的距离、或者无针装订装置导轨与侧导部35c的距离(参见图3中箭头Bl和箭头 B2)。接着,参照图4A和图4B,更具体地说明无针装订装置50的结构。这里,图4A是无针装订装置50的示意轴测图,而图4B示出其边缘部经过无针装订装置50的处理的成册纸张S的拐角部。无针装订装置50具有施压部52和压纹部53。通过朝压纹部53推进,施压部52 施加用于处理各纸张S边缘部的压力。压纹部53由于承受来自施压部52的压力而使纸张 S浮凸,从而对成叠纸张S进行装订。施压部52包括上施压部5 和下施压部52b。上施压部5 设置成,借助于上施压部电机(未示出)能够朝下施压部52b推进以及从下施压部52b退回(参见图4A中箭头Dl和箭头拟)。施压部52形成为对置于上施压部52a与下施压部52b之间的纸张S施加压力。压纹部53包括凸出部53a和接纳部53b。凸出部53a设置于上施压部52a,而接纳部5 设置于下施压部52b。凸出部53a和接纳部5 形成为对置于其之间的纸张S进行处理。更具体地,凸出部53a具有凸凹部,形成在其与接纳部5 相对的表面处。接纳部 5 具有凹凸部,形成在其与凸出部53a相对的表面处。形成凸出部53a凸凹部的表面与形成接纳部53b凹凸部的表面彼此大体平行;并且布置成使凸出部53a的凸部与接纳部5 的凹部互相咬合。当压纹部53受到来自施压部52的压力时,通过使凸出部53a与接纳部 53b互相咬合,对纸张S进行处理。如图4B所示,纸张S受到处理的部分是压纹部51,其为与凸出部53a和接纳部53b的形状相对应的示例性凸凹部;设置在沿纸张S彼此叠置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两侧;并且对一叠纸张S进行装订而不使用金属丝订书钉41。订书机40与无针装订装置50之间的关系这里,在示范实施例中,订书机40和无针装订装置50是这样的使得它们装订纸张S边缘部的位置彼此不重叠。如图3所示,这是基于以下事实订书机40的活动范围(参见图3中双头箭头A)与无针装订装置50的活动范围彼此不重叠。也就是,由于无针装订装置50不能布置在订书机40所能够布置的范围内,而订书机40也不能布置在无针装订装置50所能够布置的范围内,因此订书机40装订成叠纸张S的位置与无针装订装置50装订成叠纸张S的位置不会重叠。纸张S本示范实施例中的纸张S是矩形纸张(包括正方形纸张),其带有两个长边、两个短边、正面、以及反面。这里,纸张S的表面中,纸张S的正面指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表面,而纸张S的反面则指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表面的相反一侧的表面。当在纸张S两面都形成图像时,纸张S的正面是最后形成图像的表面。接着,参照图5A至图5C,说明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边缘部M至边缘部Sd、 以及这些纸张S的边缘部至边缘部Sd与汇集堆叠部35的底部3 的边缘部Ta至边缘部Td之间的关系。图5A和图5B分别图示纵长图像与纸张S、以及横长图像与纸张S之间的关系。图5C是图示其上形成图像的纸张S与汇集堆叠部35之间关系的概念图。首先,对形成图像的纸张S边缘部的定义进行说明。这里,利用在每一纸张S上形成字母A作为图像的情形来说明有关定义。图5A示出的情形是,在纸张S短边与图像顶部相对应的情况下形成所谓的纵长图像。图5B示出的情形是,在纸张S长边与图像顶部相对应的情况下形成所谓的横长图像。如图5A和图5B各图中所示,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中,纸张S中在图像上方的边缘部称为顶边缘部Μ。纸张S中在图像下方的边缘部称为底边缘部&。纸张S中在图像左方的边缘部称为左边缘部Sb。纸张S中在图像右方的边缘部称为右边缘部Sd。在使用图5A所示纵长图像的示范实施例中,顶边缘部M和底边缘部&位于纸张 S的短边。在使用图5B所示横长图像的示范实施例中,纸张S的长边位于顶边缘部Μ和底边缘部&。据此,顶边缘部&和底边缘部&既可以位于长边,也可以位于短边。接着,参照图5C,利用一个示例,说明当纸张S供至汇集堆叠部35时,汇集堆叠部 35底部35a的边缘部Ta至边缘部Td、与纸张S的边缘部M至边缘部Sd之间的关系。这里,尽管只说明如图5A所示在纸张S上形成纵长图像的情形,但同样适用于在纸张S上形成横长图像的情形。首先,如图5C所示,在纸张S的第二行进方向S2上,也就是,在纸张S沿汇集堆叠部35底部35a的顶面下落的方向上,沿第二行进方向S2前侧的边缘部是顶边缘部Μ。纸张S的反面接触汇集堆叠部35的底部35a。当纸张S堆叠在汇集堆叠部35上时,纸张S的顶边缘部&置于端导边缘部Ta — 侧。纸张S的左边缘部Sb置于侧导边缘部Tb—侧。纸张S的底边缘部&置于对向端导边缘部Tc 一侧。纸张S的右边缘部Sd置于对向侧导边缘部Td (—侧)。在图5A至图5C所示示范实施例中,纸张S的边缘部M至边缘部Sd与汇集堆叠部35底部35a的边缘部Ta至边缘部Td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然而,这种关系根据供至汇集堆叠部35的纸张S(以及纸张S上的图像)而改变。例如,通过改变纸张S的取向,纸张 S的边缘部M至边缘部Sd、与汇集堆叠部35底部35a的边缘部Ta至边缘部Td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如下文具体说明)。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接着,参照图1至图9,说明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这里,首先,在参照图1至图5C说明图像形成系统1的基本操作模式之后,再连同图1至图5C —起,参照图6(1)至图11,说明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模式的细节。图6(1)至图6 (1 示出一些示例,其中对形成有纵长图像的成叠纸张S执行各种装订操作。图7(1 至图704)示出一些示例,其中对形成有横长图像的成叠纸张S执行各种装订操作。图8A至图8H是示出从汇集堆叠部35上方看去的在被供至汇集堆叠部35 的纸张S上形成的图像的取向的概念图。图9是图示由控制器80设定装订操作和图像形成操作的步骤的流程图。图10是由控制器80确定形成纵长图像所用条件的表格。图11 是由控制器80确定形成横长图像所用条件的表格。在示范实施例中,在纸张S堆叠于汇集堆叠部35的状态下,将从汇集堆叠部35上方(也就是,从图2中箭头I方向)能看到纸张S正面的状态称为面朝上状态。例如,图5A 至图5C和图8A至图8D所示的状态称为面朝上状态。与之相反,在纸张S堆叠于汇集堆叠部35的状态下,将从汇集堆叠部35上方看不到纸张S正面的状态称为面朝下状态。例如,图8E至图8H所示的状态称为面朝下状态。
下面,说明图像形成系统1的基本操作模式。首先,用户界面90,其设置于图像形成系统1,从用户接收有关装订操作的信息。 这里,从用户接收的有关装订操作信息的示例性项目如下。也就是,例如,得到的有关于一叠纸张S中在纸张S上待形成图像的纸张数量的指令;关于使用哪个装订单元来装订一叠纸张S的哪个边缘部的指令;以及,关于使装订位置位于各纸张S的边缘部的哪个位置的指令。接着,在控制器80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和装订操作之前,控制器80设定图像形成操作和装订操作。下面,参照图9,说明设定图像形成操作和装订操作的流程。首先,控制器80获得用户想要在纸张S上形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数据(步骤S101)。这里,除了要形成在纸张 S上的图像自身的数据之外,控制器80所获得的图像形成数据还包括关于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取向的信息,诸如各纸张S短边位于顶部(也就是,纵长图像取向)或者各纸张 S长边位于顶部(也就是,横长图像取向)。接着,通过第一供纸传感器63和第二供纸传感器64,控制器80获得有关装载在第一供纸装载部61和第二供纸装载部62中的纸张S有无的信号(步骤S102)。之后,用户界面90获得从用户接收到的关于在所要装订的册中纸张S的数量的指令(步骤S103); 从用户接收到的关于用哪个装订单元对各纸张S边缘部的哪个位置进行装订的指令(步骤 S104);以及,从用户接收到的关于纸张S是否设定成面朝上状态或面朝下状态的指令(步骤 S105)。基于在步骤SlOl至步骤S105中所获得的信息项目,首先,控制器80就所获得的装订指令而言,判断对一叠纸张S执行装订操作是否恰当(步骤S106)。这里,表示执行装订操作不恰当的指令指的是,例如,由订书机40和无针装订装置50 二者对纸张S的同一边缘部执行装订操作的指令,以及由订书机40对纸张S的各相对位置的边缘部执行装订操作的指令。在步骤S106,如果控制器80确定该指令表明执行该装订操作是不恰当的指令,则控制器80对用户界面90发出指令,以产生表明装订位置不合适的输出(步骤S113)。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系统1不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稍后说明)。与之相反,在步骤S106,如果控制器80确定该指令表明执行装订操作是恰当的指令,则控制器80使用图10和图11所示的表格来判断是否可以由根据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特别地,本示范实施例中的供纸部6)执行从用户接收指令的装订操作和图像形成操作(步骤S107)。如上所述,在步骤S107,如果控制器80确定能够执行该操作,则控制器80向图像形成部5输出图像数据(步骤S108);向供纸部6输出驱动信号,该驱动信号用于驱动第一供纸装载部61和第二供纸装载部62中的任意一个(步骤S109);如果需要,输出用于驱动纸张翻面装置7的驱动信号(步骤S110);向订书机40输出驱动信号,该驱动信号关于例如在哪里执行装订操作和所要装订的纸张S数量(步骤S111);以及,向无针装订装置50输出驱动信号,该驱动信号关于在哪里执行装订操作以及所要装订的纸张S数量(步骤S112)。 此外,尽管为了清晰起见,在图9中没有示出,但控制器80还向例如轮叶37和压实器38输出驱动信号。
在步骤S107,如果控制器80确定不能执行该操作,则控制器80对用户界面90发出指令,以产生表明不可能执行所指示的图像形成操作和装订操作的输出(步骤SlU)。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系统1不执行图像形成操作(下文说明)。接着,将要说明的是,当控制器80确定能够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和装订操作时,在控制器80例如向图像形成系统1的各结构部分输出信号之后,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下面,参照下述情形,其中以图5C中所示模式,也就是,纸张S的顶边缘部M置于端导边缘部Ta —侧,纸张S的左边缘部Sb置于侧导边缘部Tb —侧,而纸张S反面接触汇集堆叠部35的底部35a,以这样的模式将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供至汇集堆叠部35,据此说明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这里,在一叠中使用三张纸张S。首先,在由图像形成装置2的图像形成部5在第一纸张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之前, 控制器80令订书机40置于原位置(也就是,位于图3中的位置40c),而无针装订装置50 置于原位置(也就是,位于图3中的位置50c)。从控制器80接到驱动信号的供纸部6朝图像形成部5供给纸张S。更具体地,接到指令的第一供纸装载部61或第二供纸装载部62中的任意一个朝图像形成部5供给纸张 S。在示范实施例中,从第一供纸装载部61供给纸张S。接着,图像形成装置2的图像形成部5在供自第一供纸装载部61的第一纸张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在图1中,在通过图像形成部5的上侧以形成有图像并且在图像形成部 5上方通过的纸张S中,面向图像形成部5的表面,也就是图1中的下表面是正面。由图像形成部5在纸张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使得纸张S的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部是底边缘部Sc, 而沿传送方向的后边缘部是顶边缘部Sa0如果需要,由纸张翻面装置7使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第一纸张S翻面。在示范实施例中,纸张S未经纸张翻面装置7翻面。如果将纸张S翻面,则使纸张S的反面和正面翻转,也使得纸张S沿行进方向的前边缘部和后边缘部颠倒。之后,通过出纸辊9将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 —次一张地供至纸张处理装置3。在第一纸张S供给所至的纸张处理装置3的传送装置10中,通过入口辊11接收第一纸张S,并且,如果需要,用打孔器12在第一纸张S中形成孔。之后,通过第一传送辊 13和第二传送辊14将第一纸张S朝后处理装置30向下游传送。后处理装置30通过接收辊31接收第一纸张S。通过接收辊31的第一纸张S,由出口辊34沿第一行进方向Sl传送。纸张S的沿第一行进方向Sl的前边缘通过汇集堆叠部35与轮叶37之间,之后,轮叶37向下(沿图2中箭头Ul方向)移动,并接触第一纸张 S。轮叶37沿图2所示箭头R方向的转动,使第一纸张S在图2中第二行进方向S2 上受到推动。所以,由于沿着与第一行进方向Sl相反的第二行进方向S2传送纸张S,因此使纸张S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部和后边缘部颠倒。然后,第一纸张S的顶边缘部Μ接触端导部35b。之后,使轮叶37升起(也就是, 沿图2中箭头U2方向移动)。之后,驱动压实器38,并推动第一纸张S的右边缘部Sd,结果,第一纸张S的左边缘部Sb与侧导部35c接触。第二纸张S和第三纸张S跟随第一纸张S,并由图像形成部5分别在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当将第二纸张S和第三纸张S相继供至后处理装置30时,由轮叶37和压实器38使其边缘部对齐。这时,将预先设定数量的三张纸张S保持在汇集堆叠部35中,并且使其边缘部对齐,从而形成一叠纸张S。接着,对堆叠在汇集堆叠部35上的一叠纸张S的边缘部进行装订。首先,订书机40从原位置(也就是,图3中的位置40c)移动,并置于推进金属丝订书钉41的位置处。在此位置,将一个金属丝订书钉41推进该叠纸张S,从而装订该叠纸张S的边缘部。之后,无针装订装置50从原位置(也就是,图3中的位置50c)移动,并置于将要形成压纹部51的位置处。在此位置,无针装订装置50的上施压部5 和下施压部52b相向移动,使得凸出部53a和接纳部5 夹住该叠纸张S并互相咬合。这导致在各纸张S上形成压纹部51,并使该叠纸张S的边缘部被装订在一起。在彼此堆叠的全部三张纸张S中都形成压纹部51。彼此堆叠的纸张S被相互挤压,从而使该叠纸张S结合。该叠纸张S处于压结合状态。之后,由第一排出辊39a使通过压纹部51和金属丝订书钉41而被装订在一起的该叠纸张S转动,从而使该叠纸张从汇集堆叠部35通过开口 69移至堆叠架70。图像形成系统1的基本操作模式如上所述。接着,参照图1至图9,说明图像形成系统1的详细操作模式。装订成叠纸张S的模式首先,参照图6 (1)至图7 (24),对成叠纸张S能够经受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后处理装置30的各种模式装订操作进行说明。这里,在图6(1)至图H24)中,用黑矩形示出的金属丝订书钉41表示用订书机40装订成叠纸张S的部位,并且,用白矩形示出的压纹部51 表示用无针装订装置50装订成叠纸张S的部位。图6(1)至图7 04)例示的情况是,在一个部位通过钉固操作以及在一个部位通过无针装订操作来装订成叠纸张S。这里,首先说明图6(1)至图6(12)中各自所示的其上形成有纵长图像的成叠纸张。以图6(1)中所示的成叠纸张S作为示例。在成叠纸张S中,金属丝订书钉41布置在顶边缘部Μ,顶边缘部Μ是纸张S的短边边缘部之一,并且压纹部51布置在底边缘部Sc, 底边缘部Sc是纸张S的另一短边边缘部。在成叠纸张S中,金属丝订书钉41和压纹部51 布置在纸张S的彼此相对的短边边缘部。在图6(2)至图6(12)所示的成叠纸张S中,金属丝订书钉41和压纹部51布置在成叠纸张S的不同边缘部。在图7(13)至图704)所示的其上形成有横长图像的成叠纸张S中,金属丝订书钉41和压纹部51类似地布置于纸张S的不同边缘部。这里,比较金属丝订书钉41的拆散力和压纹部51的拆散力,金属丝订书钉41的拆散力大于压纹部51的拆散力。所以,例如当金属丝订书钉41和压纹部51 二者都用于一叠纸张S时,对该叠纸张S进行装订,从而用金属丝订书钉41可以更可靠地装订,而在压纹部51处则更易于拆散(也就是,能够更易于使纸张S互相分离)。这里,例如在下列情况下, 优选易于拆散所装订的成叠纸张S,包括当执行临时装订操作时,其中假设对诸如含有试题的小册子等一叠纸张S的边缘部进行拆散;以及,当需要表明一叠纸张S未开封时。纸张 S的取向与汇集堆叠部35之间的关系参照图6(1)至图7( ),以上说明的是,可以用根据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对一叠纸张S执行各种模式的装订操作。然而,如上所述,由于订书机40的活动范围(参见图3中双头箭头A)和无针装订装置50的活动范围(参见图3中双头箭头B)受到限制,因此根据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执行下列操作。也就是,如果需要,图像形成系统1改变要形成在纸张S上的图像的取向并执行图像形成操作。此外,如果需要,图像形成系统1对被设定成不同取向的纸张S 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参照图8A至图8H对此进行说明。这里,尽管就图5A中所示的在纸张 S上形成纵长图像的情况对图像形成操作进行描述,但该描述也适用于形成横长图像的情况。首先,示于图8A至图8H的纸张S是从汇集堆叠部35上方(也就是,沿图2中箭头I的方向)观察的情况。参照朝图8A至图8H中的左侧的传送方向,也就是,沿着箭头S2 方向的传送方向,示出被供至汇集堆叠部35的纸张S。图8A至图8D示出面朝上状态,其中着色字母A是形成在图8A至图8D中纸张平面的正面的图像。与之相反,图8E至图8H示出面朝下状态,其中以虚线示出的字母A是形成在图8E至图8H纸张平面的反面的图像。在对上述图像形成系统1的基本操作的描述中所讨论的图像和纸张S的模式中, 也就是,当传送取向成使短边之一是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的纸张S时,当由图像形成部5将图像形成在纸张S上,使得纸张S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成为顶边缘部M时,以及当将纸张 S传送至汇集堆叠部35而没有驱动纸张翻面装置7时(为了方便起见,下文称为“基本供纸模式”),在图8A所示状态下供给纸张S。这里,在基本供纸模式中,如上所述,图像形成部5形成图像,使得纸张S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成为顶边缘部Sa0据此,详细地,首先,当将纸张S供至汇集堆叠部35时,纸张 S的传送方向从第一行进方向Sl改变至第二行进方向S2。所以,在基本供纸模式中,图像形成部5从纸张S底边缘部&朝纸张S顶边缘部&相继形成图像。在基本供纸模式中由图像形成部5所形成的图像的转动角度为0度(参见图8A) 的情况下,当形成图8B至图8D所示图像时,从图像形成部5观察纸张S时,示于图8B至图 8D中的图像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转动角度,对于图8B中所示的图像而言是180度,对于图 8C中所示的图像而言为90度,对于图8D中所示的图像而言为270度。这里,首先说明图8A至图8D示出的在面朝上状态下形成图像的状态。然后说明图8E至图8H示出的在面朝下状态下形成图像的状态。首先,说明图8A至图8D。(图 8A)0 度纸张S和图像的取向是示范实施例中基本供纸模式下的取向。纸张S的顶边缘部 Sa置于端导边缘部Ta —侧(沿第二行进方向S2的前边缘),而纸张S的左边缘部Sb置于侧导边缘部Tb—侧(图中的下侧),从而传送纸张S。在基本供纸模式中,以纸张S的短边作为沿第二行进方向S2的前边缘来传送纸张S。(图 8B)180 度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在使图像自基本供纸模式的状态转动180度的状态下形成图像。纸张S的底边缘部&置于端导边缘部Ta—侧(沿第二行进方向S2的前边缘),而纸张S的右边缘部Sd置于侧导边缘部Tb—侧(图中的下侧),从而传送纸张S。在本示范实施例中,以纸张S的短边作为沿第二行进方向S2的前边缘来传送纸张S。这点与基本供纸模式相同。(图 8C)90 度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在使图像自基本供纸模式的状态转动90度的状态下形成图像。纸张S的左边缘部釙置于端导边缘部Ta —侧(沿第二行进方向S2的前边缘),而纸张S的底边缘部&置于侧导边缘部Tb—侧(图中的下侧),从而传送纸张S。在本示范实施例中,以纸张S的长边作为沿第二行进方向S2的前边缘来传送纸张S。(图 8D)270 度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在使图像自基本供纸模式的状态转动270度的状态下形成图像。纸张S的右边缘部Sd置于端导边缘部Ta—侧(沿第二行进方向S2的前边缘),而纸张S的顶边缘部&置于侧导边缘部Tb—侧(图中的下侧),从而传送纸张S。在本示范实施例中,以纸张S的长边作为沿第二行进方向S2的前边缘来传送纸张S。接着,说明图8E至图8H所示的在面朝下状态下形成图像的状态。由于在面朝下状态下形成图像,因此在图8E至图8H所示的模式中,驱动纸张翻面装置7使纸张S的正面和反面翻转,之后将纸张S传送至汇集堆叠部35。(图8E)0 度与示范实施例中的基本供纸模式一样,图像角度是0度。如上所述,通过驱动纸张翻面装置7,使纸张S的正面和反面与基本供纸模式中的正面和反面相反。结果,在纸张S 的左边缘部Sb和右边缘部Sd与基本供纸模式中纸张S的左边缘部和右边缘部颠倒的情况下,纸张S的顶边缘部&置于端导边缘部Ta —侧(沿第二行进方向S2的前边缘),而纸张 S的右边缘部Sd则置于侧导边缘部Tb —侧(图中的下侧)。(图 8F 至 8H)在其他模式中,图像角度分别为180度(图8F)、90度(图8G)、以及270度(图 8H)。如同图8A至图8D中一样,自图8E中的状态,分别通过使图像转动180度、90度以及 270度来形成图像,之后,将纸张S供至汇集堆叠部35。据此,能在通过转动图像来改变纸张S各边缘部的布置的情况下,将纸张S供给至汇集堆叠部35。尽管图8A至图8H中未示出,但也能改变由设置在汇集堆叠部35附近的无针装订装置50和订书机40进行装订的边缘部。用于图像形成操作和纸张装订操作的条件接着,参照图10和图11,对执行图6(1)至图704)中所示的成叠纸张的装订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内容存储于控制器80的存储部(未示出)。基于这些内容,控制器80判断是否能执行用户所指示的图像形成操作和装订操作。如果控制器 80确定能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和装订操作,则控制器80例如基于这些内容向各结构部分输出驱动信号。这里,在图10和图11中,标号与图6(1)至图704)中圆括号中的数字相对应。在图10和图11的各栏(列)中给出与标号相对应的成叠纸张S的装订条件。更具体地,“订书钉”和“压纹”栏表示纸张S中布置金属丝订书钉41和压纹部51 的边缘部。在这些栏中,“顶”表示装订顶边缘部Μ,“底”表示装订后边缘部&,“左”表示装订左边缘部Sb,以及,“右”表示装订右边缘部Sd。
15
接着,“纸张S”栏表示传送纸张S的方向。长边缘馈纸(LEF)表示沿着纸张S的一个长边是前边缘的方向(也就是,在沿着纸张S的短边传送纸张S的方向上)传送纸张 S。短边缘馈纸(SEF)表示沿着纸张S的一个短边是前边缘的方向(也就是,在沿着纸张S 的长边传送纸张S的方向上)传送纸张S。“转动角度”栏表示由图像形成部5所形成的图像的角度。当从图像形成部5观察纸张S时,沿顺时针方向图像的角度是0度、180度、90度、以及270度。“翻面”栏表示是否有纸张翻面装置7的翻面步骤。“钉固位置(Ta或Tb),,栏表示订书机40所执行装订操作的汇集堆叠部35底部 35a的边缘部。“Ta”表示端导边缘部Ta,而“Tb”表示侧导边缘部Tb。“压纹位置(Tc或Td) ”栏表示无针装订装置50所执行装订操作的汇集堆叠部35 底部35a的边缘部。“Tc”表示对向端导边缘部Tc,而“Td”表示对向侧导边缘部Td。“供纸部”栏下方的“SEF&LEF”栏表示能沿两个传送方向即SEF方向和LEF方向供给纸张S。在本示范实施例中,第一供纸装载部61和第二供纸装载部62能保持具有相同尺寸但取向在纸张S的传送方向上相差90度的纸张S。“SEF&LEF”栏更具体地表示供纸部6 的第一供纸装载部61和第二供纸装载部62在其内部保持纸张S。与之相反,“仅SEF”栏和“仅LEF”栏分别表示仅可沿SEF方向和仅可沿LEF方向供给纸张S,诸如当沿LEF方向供给的纸张S用尽时。此外,〇表示在特定条件下能执行图像形成操作;而且,在这些条件下的图像形成操作为优选。Δ表示在特定条件下能执行图像形成操作,但在这些条件下的图像形成操作非优选。这里,参照标号⑴所示的情况给出具体说明。在标号(1)所示情况下,如图6(1)所示,金属丝订书钉41布置于顶边缘部Μ,而压纹部51布置于底边缘部&。首先,当纸张翻面装置7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2中并且能沿SEF方向和LEF方向供给纸张S时,用户参考“供纸部”栏下方的“SEF&LEF”栏。在与所用纸张的SEF相对应的行中, Δ置于“SEF&LEF”栏中。与之相反,在与所用纸张的LEF相对应的行中,〇置于“SEF&LEF” 栏中。如上所述,由于用〇表示的条件下的图像形成操作给定为优选,故选择使用沿LEF方向,也就是沿纸张S的一个长边为前边缘的方向传送纸张。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角度为 270度,而“翻面”栏表示“否”,其结果是纸张S不用经纸张翻面装置7翻面。另外,布置金属丝订书钉41的位置是Ta,而布置压纹部51的位置是Tc。与之相反,当在同样条件下仅沿SEF方向或仅沿LEF方向供给纸张S时,一个〇各置于“仅SEF”栏中和“仅LEF”栏中。据此,选择用〇表示的行的条件。这里,图10和图11中所示条件如下确定。首先,图像形成操作之后纸张S不翻面的情况优先于图像形成操作之后纸张S翻面的情况。这是用于抑制生产率降低。如果沿 SEF方向和LEF方向二者都可以供给纸张S,则沿LEF方向的纸张S供给为优选。这是用于抑制生产率降低。如以上所讨论的,在根据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订书机40的活动范围 (参见图3中双头箭头A)和无针装订装置50的活动范围(参见图3中双头箭头B)受到限制。然而,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通过改变所要形成于纸张S上的图像的取向来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并且,如果需要,对不同取向的纸张S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就能以各种模式装订一叠纸张S。前述中,说明了在面朝上状态和面朝下状态下的图像形成。当控制器80选择在面朝上状态下的图像形成时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次序,与当控制器80选择在面朝下状态下的图像形成时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次序是不同的。例如,当用读取单元(诸如扫描仪)(未示出)读取纸张(1至N)上所形成的图像时,扫描仪按照纸张S被供至扫描仪的次序(这里,按照从1到N的次序)读取图像。然后, 当基于所读取的图像在面朝上状态下形成图像时,控制器80输出图像数据,从而通过图像形成部5按从1到N的次序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与之相反,当要在面朝下的状态下形成图像时,堆叠在汇集堆叠部35上的纸张S 的正面和反面翻转,其结果是,控制器80输出图像数据,使得要由图像形成部5形成的图像的次序颠倒,并按照颠倒次序形成图像。在上述示范实施例中,控制器80向图像形成部5 输出图像数据,使得按照从N到1的次序形成调色剂图像。这里,说明要在面朝下状态下形成图像的情况。当要在面朝下状态下形成图像时, 选择图10和图11各图中在“翻面”栏下方表示“是”的行中的条件。例如,对于图10中标号(1)的条件,也就是,对于“订书钉”栏表示“顶”、而“压纹” 栏表示“底”的情况,在“翻面”栏下方的行中给出“否”。这里,类似地设定图10和图11中的条件。也就是,在“翻面”栏下方的行中表示“是”的情况下,执行在驱动纸张翻面装置7 的条件下的图像形成操作。更具体地,当“纸张S”栏表示“LEF”时,“转动角度(° )”栏表示270,“钉固位置 (Ta或Tb) ”栏表示Ta,“压纹位置(Tc或Td) ”栏表示Tc,“SEF&LEF”栏表示〇,“仅SEFlM 表示_,而“仅LEF”栏表示〇。其他条件,诸如对于图10中(4)、(7)、以及(10)的条件,以类似方式确定。尽管在上述示范实施例中,说明了当选择面朝上状态和面朝下状态时按颠倒的次序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能够按照由扫描仪读取图像的次序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能够在传送纸张S时在物理上颠倒纸张S的次序。更具体地, 例如,能够在设置于图像形成系统1的中间堆叠部(未示出)中堆叠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然后,当堆叠纸张S时,再将该叠的纸张相继供至汇集堆叠部35。这里,如图1所示,在示范实施例中,在通过图像形成部5的上侧以形成有图像并通过图像形成部5的上方的纸张S中,面朝图像形成部5的表面,也就是图1中的下表面是正面。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除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部5之外,也就是,除了将图像形成到沿图像形成部5上侧通过的纸张S上的图像形成部5之外,还可以设置与通过的纸张S相对,也就是设置在通过的纸张S上方的图像形成部5。这种结构使得能够在通过的纸张S的上下两个表面上都形成图像。尽管在示范实施例中,将纸张翻面装置7描述为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2中,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就是,只要纸张翻面装置7布置在沿纸张S的传送方向相对于图像形成部5而言的下游侧、并且沿纸张S的传送方向相对于汇集堆叠部35的上游侧,就可以将纸张翻面装置7布置于任意位置。例如,纸张翻面装置7可以设置在纸张处理装置3中。另外,订书机40形成为能够在汇集堆叠部35底部35a的两个边缘部(端导边缘部Ta和侧导边缘部Tb)执行钉固操作,而无针装订装置50形成为能够在汇集堆叠部35底部35a的另外两个边缘部(对向端导边缘部Tc和对向侧导边缘部Td)装订一叠纸张。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能允许订书机40置于汇集堆叠部35底部35a的一个边缘部(诸如端导边缘部Ta),并允许无针装订装置50置于另外三个边缘部(诸如侧导边缘部Tb、对向端导边缘部Tc、以及对向侧导边缘部Td)。此外,可将订书机40仅固定于汇集堆叠部35底部35a的拐角处,并允许无针装订部50置于边缘部。此外,尽管这里讨论了图6和图7各自所示的成叠纸张S,但这些成叠纸张S只是示例。示范实施例中的后处理装置30能在除上述成叠纸张S的装订模式之外的其他装订模式下操作。例如,后处理装置30可以在装订一叠纸张S的各拐角的模式下操作,或者可以改变装订一叠纸张S的部位和装订部位的数量。此外,例如,后处理装置30可以在仅布置金属丝订书钉41来装订成叠纸张S的模式下操作,或者可以在仅执行压纹操作来装订成叠纸张S的模式下操作。此外,尽管在上述说明中,使用订书机40作为第一装订单元,并使用无针装订装置50作为第二装订单元,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示范实施例。例如,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可以是同一类型的装订单元。也就是,第一装订单元可以是用第一金属丝订书钉执行装订的装订单元,而第二装订单元可以是用第二金属丝订书钉执行装订的装订单元,其中第二金属丝订书钉所具有的拆散力小于第一金属丝订书钉所具有的拆散力。类似地,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二者都可以是无针装订装置,或者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装订装置,诸如使用粘合剂的装订单元。此外,在上述示范实施例中,作为基本供纸模式说明的是这样的模式在面朝上的状态下供给纸张S,同时为了方便起见,将各纸张S的一个短边置于传送方向上的前侧并且没有驱动纸张翻面装置7。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将各纸张S的一个长边置于传送方向上的前侧的模式可以作为基本供纸模式(参见图8C和图8D)。在这种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纸张数量增加。另外,面朝下状态可以取代面朝上状态而成为基本状态。从信息管理的观点考虑,面朝下状态是优选的,因为使纸张S上形成有图像的表面面朝下并输送至堆叠架70。此外,下列装置可以用作无针装订装置50。图12A至图12D示出无针装订装置500的另一示例性结构和经过无针装订操作的一叠纸张S。如图12A所示,在一叠纸张S置于基座501与底件502之间的情况下,无针装订装置500通过沿图12A中箭头Fl方向推动基部503以下述机构装订一叠纸张S。更具体地,首先,当板504和冲件505穿过一叠纸张S时,如图12B所示,在一叠纸张S上形成切口 521和舌部522。通过以边缘部52 保持与该叠纸张S连接、而冲压开该叠纸张S的一部分形成舌部522。当进一步推动基部503时,冲件505的上边缘部50 撞击与基部501 —体形成的凸部506,使得冲件505沿图12A中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如图 12C所示,冲件505端部的凸部50 使舌部522沿图12C中箭头F2所示方向被推进板504 的小孔50 中。在图12C中,冲件505未示出。在此状态下,当基部503沿图12C中箭头 F3方向升起时,板504在舌部522被卡在其小孔50 中的情况下升起。然后,如图12D所示,将舌部522插进切口 521,从而将一叠纸张S装订成册。此时,在从一叠纸张S冲压出舌部522的部位,在该叠纸张S上形成装订孔523。
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给出了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上述说明。这并不表示将本发明穷举或者局限于所披露的确切形式。易于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容易地对上述实施方案进行多种修改和改进,或应用于其它领域,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目的、精神和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置换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多个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堆叠单元,其用于将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所述图像的多个记录材料堆叠成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所述叠束使所述多个记录材料彼此叠置,并且各记录材料的第一边缘部和不同于所述第一边缘部的第二边缘部各自对齐;第一装订单元,其通过第一装订操作对堆叠在所述堆叠单元上的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的第一边缘部进行装订;第二装订单元,其通过第二装订操作对堆叠在所述堆叠单元上的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的第二边缘部进行装订;翻面传送单元,其将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材料的正面和反面翻转,并将翻转后的记录材料传送至所述堆叠单元;以及控制器,其执行控制,以便基于所述图像相对于所述记录材料的取向并基于所述第一装订操作和所述第二装订操作的位置,来判断是否令所述翻面传送单元翻转并传送所述记录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器执行控制,使得当所述记录材料的正面和反面经所述翻面传送单元翻转时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多个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的次序,是当所述记录材料的正面和反面未经所述翻面传送单元翻转时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多个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的次序的逆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器进一步执行控制,以便基于是在图像形成面面向所述堆叠单元的情况下还是在所述图像形成面不面向所述堆叠单元的情况下堆叠所述记录材料,对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中的各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旋转取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二装订单元通过所述第二装订操作对堆叠在所述堆叠单元上的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的所述第二边缘部进行装订,其中经所述第二装订操作装订的第二边缘部比经所述第一装订操作装订的第一边缘部更易于拆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二装订单元通过所述第二装订操作对堆叠在所述堆叠单元上的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的所述第二边缘部进行装订,其中经所述第二装订操作装订的第二边缘部比经所述第一装订操作装订的第一边缘部更易于拆散。
6.一种记录材料处理装置,包括堆叠单元,其用于将形成有图像的多个记录材料堆叠成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所述叠束的第一页面朝上或者所述叠束的第一页面朝下,并且所述叠束使所述多个记录材料彼此叠置,并且各记录材料的第一边缘部和不同于所述第一边缘部的第二边缘部各自对齐;第一装订单元,其通过第一装订操作对堆叠在所述堆叠单元上的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的所述第一边缘部进行装订;第二装订单元,其通过第二装订操作对堆叠在所述堆叠单元上的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的所述第二边缘部进行装订;以及输出单元,所述第一装订单元和/或所述第二装订单元根据指定的装订位置对堆叠在所述堆叠单元上的所述多个记录材料的叠束进行装订,所述叠束的第一页面朝上或者所述叠束的第一页面朝下,之后,所述输出单元执行输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及记录材料处理装置,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堆叠单元,叠束使记录材料彼此叠置,并且各记录材料的第一边缘部和不同于第一边缘部的第二边缘部各自对齐;第一装订单元,其通过第一装订操作对堆叠在堆叠单元上的记录材料叠束的第一边缘部进行装订;第二装订单元,其通过第二装订操作对堆叠在堆叠单元上的记录材料叠束的第二边缘部进行装订;翻面传送单元,其将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的正面和反面翻转并将翻转后的记录材料传送至堆叠单元;以及控制器,其执行控制以便基于图像相对于记录材料的取向并基于第一装订操作和第二装订操作的位置来判断是否令翻面传送单元翻转并传送记录材料。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207698SQ20101059031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9日
发明者白石隆一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