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串联式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在该打印机中,用于青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的感光鼓彼此并排排列。在这种常规的串联式彩色打印机中,具有可以整体地安装到主体壳或者从主体壳拆卸的四个感光鼓。更具体地,鼓单元或者保持器单元被设置成包括多个鼓子单元和一对侧板。每个鼓子单元被构造成支撑每个感光鼓,每个侧板被定位在鼓子单元的每个轴向端部上,以将鼓子单元夹在一对侧板之间。多个显影剂盒或者显影单元能够被可拆卸地附接到鼓单元, 每个显影剂盒或者显影单元保持显影辊并且与每个鼓子单元关联。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第 2007-72422号所述,这种鼓单元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壳上。在这种激光打印机中,显影剂盒已被装配到鼓单元,以减小包装的尺寸以用于运输。但是,采用这种装配状态,在运输打印机期间,显影剂盒可能从鼓单元脱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运输在其中显影单元已被装配到保持器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时,该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避免显影单元从保持器单元释放。通过该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实现本发明的这个和其他的目的,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感光鼓、保持器单元、多个显影辊、多个调色剂壳、多个显影联接器,和固定构件。多个感光鼓中的每一个都限定轴线方向。保持器单元具有彼此面对且在轴线方向上存在间隔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多个感光鼓定位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彼此并列且邻近的感光鼓之间存在间距。第一侧板形成有多个开口。多个显影辊中的每一个都对应一个感光鼓。多个调色剂壳中的每一个都支撑一个显影辊,并且位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每个调色剂壳具有面对第一侧板的面对表面。多个显影联接器中的每一个被设置在面对表面上,位于与各自开口对齐的位置上,并且接收输入力以旋转每个显影辊。固定构件具有多个介入部分(intervenient portion)和整体地连结相邻的介入部分的连接部分。每个介入部分介于一个开口和一个显影联接器之间,以相对于保持器单元固定每个调色剂壳的位置。
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截面侧视图;图2是从左上侧看的打印机的鼓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从左上侧看的鼓单元的立体图,但是为了简化而去除最前面的显影盒和前梁;
图4是从左侧看的图2所示的鼓单元的立体图,并且展示固定构件被从鼓单元移走的状态;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鼓单元的左侧视图;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鼓单元的右侧视图;图7是特别展示根据实施例的鼓单元中的第二侧板、按压杆和分离杆的侧视图;图8A是根据实施例的左间隔构件的立体图;图8B是根据实施例的右间隔构件的立体图;图9和10是根据实施例的固定构件的立体图;图11是根据实施例的具有间隔构件和固定构件的鼓单元的立体图;图12是鼓单元的立体图,展示了根据实施例的间隔构件和固定构件的拆卸状态; 和图13是展示根据修改实施例的第一侧板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1-1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附图1-12 中展示了串联式彩色打印机1。1.打印机的主要构造打印机1具有主体壳2,该主体壳2形成有用前盖4打开或者闭合的前开口。作为保持器单元的鼓单元3被设置在主体壳2中并且通过打开前盖4能够从主体壳2拆下。在以下的说明中,前盖侧称为“前侧”,与前盖4相反的一侧称为“后侧”。另外,当从前侧看打印机1时,使用术语“右侧”和“左侧”。另外,使用表示右侧和左侧之间的方向的术语“横向的”或者“横向地”。鼓单元3包括四个感光鼓5,所述四个感光鼓5用于黑色、黄色、洋红色和青色四种颜色并且依此颜色次序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在鼓单元3中,为每个感光鼓5设置作为显影单元的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和显影盒7。显影盒7包括用于将调色剂(显影剂)供应给感光鼓5的显影辊8,和具有盒形形状且在其中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壳(壳体)60(图幻。调色剂壳60具有下端部,该下端部形成有开口,显影辊8的一部分外周表面经该开口被暴露到大气中。每个显影盒7被可拆卸地装配到鼓单元3上。曝光单元10被定位在鼓单元3的上方,用于发射对应于四种颜色的激光束。随着感光鼓5的旋转,感光鼓5的表面被来自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的电荷均勻地充电。然后,感光鼓5的表面被选择性地暴露到来自曝光单元10的激光束之下。一旦曝光,感光鼓5的表面上的电荷被选择性地清除以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提供静电潜像。然后,调色剂被从显影辊8供应到静电潜像,从而形成与感光鼓5的表面上的潜像相对应的调色剂图像。顺便提及,代替曝光单元10,可以为感光鼓5设置四列LED。片状物盒11被设置在主体壳2的底部,用于在其中容纳一叠切割片状物P,传送带 12被设置在四个感光鼓5的紧下方。转印辊13被定位成面对感光鼓5,并且传送带12夹在转印辊13和感光鼓5之间。片状物盒11上的片状物P经过馈送辊(未显示)传送到传送带12上,由于传送带12的运行,传送带12上的片状物P运动经过各个感光鼓5。因此,由于作用到每个转印辊13的转印偏压,各个感光鼓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状物P上。
定影单元14被设置在传送带12的在片状物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片状物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4,在定影单元14中,调色剂图像被热压定影到片状物P上。排出盘15被设置在定影单元14的下游侧,并且位于主体壳2的上表面上。借助于排出辊(未显示),图像被定影片状物P被排出到排出盘15上。2.鼓单元如图2所示,鼓单元3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前梁23和后梁对,第一侧板2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二侧板22面对第一侧板21并且在横向方向上与第一侧板21 间隔一定距离;前梁23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第一侧板21的前端部连接到第二侧板22 的前端部;后梁M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第二侧板M的后端部连接到第二侧板22的后端部。如图3所示,四个感光鼓5彼此并列并且在前梁23和后梁M之间的空间内彼此等间隔。每个感光鼓5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到第一和第二侧板21和22的鼓轴。各个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被定位在各个感光鼓5的后侧,并且被夹在第一侧板21 和第二侧板22之间。各个安装位置25被限定在每个感光鼓5的前面,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各个显影盒7。⑴前梁如图2所示,前把手沈与前梁23整体设置,位于前梁23的横向中间的部分。前把手26在俯视图中具有U形形状,其臂端被连接到前梁23,并且U形前把手沈的底部位于前梁23的前侧。即,前把手沈从前梁23向前突出。(2)后梁后把手27与后梁M整体设置,位于后梁M的横向中间的部分。后把手27在后视图中具有U形形状,其臂端被连接到后梁24,并且U形后把手27的底部位于后梁M的斜上方并且朝着前梁23。S卩,后把手27从后梁M向着斜上前方突出。在前盖4的打开状态下,用户抓握前把手沈并且相对于主体壳2滑动地向前拉动鼓单元3,直到后梁M位于主体壳2的前端部为止,然后,用户抓握前把手沈和后把手27, 以将鼓单元3从主体壳2拿开。(3) 一对侧板第一和第二侧板21和22由纤维加强塑料材料制成。每个侧板具有在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矩形形状,如图5和6所示。第一侧板21的前后端部被定位在前梁 23和后梁M的左侧,第二侧板22的前后端部被定位在前梁23和后梁M的右侧。第一和第二侧板21、22每一个都具有设有凸缘30的上端部,凸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横向向外突出。凸缘30适合被安装在主体壳2内设置的辊上并在辊上滑动,从而便利了鼓单元3相对于主体壳2的拉出和推进运动。另外,第一和第二侧板21、22中的每一个的后端部形成有三角形的缺口部31。基准轴(未显示)被设置在主体壳2的内侧。一旦将鼓单元3完全装载在主体壳2中,缺口部31接收基准轴,由此鼓单元3在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被精确定位在主体壳2中。此外,如图3和7所示,四个盒引导部32被设置在各个侧板21、22的每个内表面上,用于向着位于第一和第二侧板21和22之间的安装位置25引导各个显影盒7的运动和远离安装位置25引导各个显影盒7的运动。这些盒引导部32沿前后方向排列,并且相邻的盒引导部32之间具有固定的间隔。每个盒引导部分32由两个肋组成,所述肋从每个侧板21、22横向向内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各个盒引导部32从各个侧板21、22 的上端部向后向着各个侧板21、22的下端部倾斜。每个盒引导部32具有下端部并且向感光鼓5开口,所述下端部在与连接感光鼓5的中心和显影辊8的中心的假想线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见图1)。如图7所示,四个分离杆35被设置在每个侧板21、22的内表面和上端部。这些分离杆35沿前后方向排列,相邻杆之间具有固定间隔。四个第一枢轴36从各个侧板21、22 横向向内突出,用于可枢轴运动地支撑四个分离杆35。另外,如图7所示,四个按压杆37被设置在每个侧板21、22的内表面和上端部上, 位于各自分离杆35的前面。四个第二枢轴38从每个侧板21、22横向向内突出,用于可枢轴运动地支撑四个按压杆37。(3-1)第一侧板 21如图4和5所示,第一侧板21的下端部形成有四个鼓联接器插入孔40,该鼓联接器插入孔40沿前后方向排列,用于露出每个感光鼓5的左端面。鼓联接器插入孔40延伸经过第一侧板21的厚度并且具有圆筒形状。另外,四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 (起开口部的作用)被形成在第一侧板21中,位于各自鼓联接器插入孔40的斜前上方。每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延伸经过第一侧板21 的厚度并具有长槽形状,诸如主轴在各个鼓联接器插入孔40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的椭圆形状或者长方形形状。在显影盒7被装配在一对侧板21和22之间(显影盒7在安装位置25 上)的状态下,设置在各个显影盒7的左端部上的各个显影联接器42插入每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内。四个透光孔(light transmission holes)43被形成在第一侧板21的上端部上。 各个透光孔43被定位在各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的上前方。(3-2)第二侧板如图6所示,第二侧板22形成有四个带电电极通过孔50和四个光通过孔51,并且设有四个显影电极52。各个带电电极通过孔50被定位在各个盒引导部32的下端部的后侧。各个充电电极通过孔50面对各个充电电极,用于将电能供应到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的栅极。各个光通过孔51被定位在各个带电电极通过孔50的斜后下方。用于清除感光鼓 5表面上的电荷的四个清除灯(erase lamps)被设置在主体壳2中。在鼓单元3被装配到主体壳2上的状态下,各个清除灯位于各个光通过孔51的横向外侧,并与各个光通过孔51 直线排列。从各个清除灯发射的清除光经过各个光通过孔51,并且被供应到各个感光鼓5 的表面,从而清除感光鼓5表面上的残留电荷。各个显影电极52被定位在各个盒引导部32的后面。在各个显影盒7被装配到鼓单元3的状态下,各个显影电极52在横向方向上面对设置在各个显影盒7的一个横向端部的各个盒电极(未显示)。主体壳2设有主显影电极(未显示)。当显影电极52与主显影电极电连接时,盒电极能够被电连接到主显影电极。(4)按压杆如图7所示,按压杆37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板的形状,并且具有一个顶点部分,从每个侧板21、22延伸的第二枢轴38被穿过该顶点部分插入,使得每个按压杆37通过第二枢轴38被可枢轴运动地支撑到侧板21、22上。每个按压杆37从这一个顶点部分倾斜地向着后上方延伸。另外,如图7的虚线所示,按压杆37具有绕在第二枢轴38上的压力弹簧55。压力弹簧阳是一个臂端与各侧板21,22接合而另一个臂端与按压杆37接合的扭簧,从而允许按压杆37绕着第二枢轴38的轴线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枢轴转动。顺便提及,为了简化,只显示了最前面的按压杆37的压力弹簧。(压力弹簧55为每个按压杆37而设。)(5)分离杆分离杆35具有在侧视图中大致三角板形状的本体部(main segment) 56。每个本体部56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边缘、从上边缘的前端向下延伸的前边缘,和从前边缘的下端斜向上延伸到上边缘后端的后边缘。第一枢轴36延伸经过本体部56的后中间部分。从而,分离杆35通过第一枢轴36 可枢轴运动地支撑到侧板21、22上。抵接部57设置在本体部56的后上端部。抵接部57从本体部56横向向外突出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梯形形状。分离杆35还包括作用部58,该作用部58从本体部56的后下端部横向向内突出。 作用部58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并且维持作用部58的下边缘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作用部58上边缘的前方的倾斜姿势。分离杆35设有推动构件(未显示),该推动构件是绕在第一枢轴36上的扭簧,并且一个臂端与侧板21、22接合,另一个臂端与分离杆35接合。从而,分离杆35被推动而绕着第一枢轴36的轴线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枢轴转动。3.显影盒(1)显影盒的构造如图3所示,显影盒7具有盒形形状的调色剂壳60。调色剂壳60具有上壁,该上壁在其横向中间部分具有把手61。把手61在正视图中具有倒转的U形形状,并且被连接到调色剂壳60的上壁。每个调色剂壳60具有侧壁和凸起(按压部分)62,凸起(按压部分)62从各个侧壁的上前端部横向向外突出。另外,套筒构件(未显示)从调色剂壳60的各个侧壁突出。(2)显影盒到鼓单元的安装操作显影盒7被从上方安装在一对侧板21、2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从调色剂壳60的各侧壁突出的每个套筒构件被从上方导入盒引导部32。在套筒构件被盒引导部32引导的同时,显影盒7向下移动。如图1所示,当显影辊8与感光鼓5接触时,显影盒7的进一步运动被限制。从而,显影辊8相对于感光鼓5被定位在给定的位置上。之后,显影盒7稍微向前倾斜,使得凸起62经过按压杆37与按压杆37的作用部 58之间的间隙,并且在按压杆37之下行进或者底切(undercut)按压杆37。在这个例子中,按压杆37被克服压力弹簧55的偏置力向上抬升,结果,显影盒7被向下推。在这种情况下,按压杆37的作用部58位于稍微远离凸起62的分开位置(第二位置)上。3.分离和按压操作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运动的直动型凸轮(未显示)被设置在主体壳2中,当鼓单元3被装配在主体壳2中时,各个直动型凸轮位于其可动范围内的最前面的位置上。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所示,每个显影盒7位于其接触位置上,在该接触位置,各个显影辊8和各个感光鼓5互相接触。各个按压杆37从上方与各个显影盒7的每个凸起62 接触,以向下按压每个凸起62。由于直动型凸轮向后移位,各个直动型凸轮与各个分离杆35的每个抵接部分57 的前侧接触。如果直动型凸轮进一步向后运动,则抵接部分57被凸轮向斜后下方按压,使得分离杆35绕着第一枢轴36枢轴运动,以使作用部58向上运动。在分离杆35的枢轴运动中,作用部58从下方开始接触突起62,以向上推动凸起62。因而,每个显影盒7被克服按压杆37的压力而向上抬升。在这种状态下,每个显影盒7的显影辊8在分开位置上与感光鼓5大幅分开。另外,每个分离杆35位于按压位置(第一位置),用于按压凸起32以使显影盒7远离感光鼓5移动。4.间隔构件如图3所示,在鼓单元3中,左右间隔构件70分别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侧板21和 22上。(1)间隔构件70的构造间隔构件70由弹性树脂材料制成。如图8A和8B所示,间隔构件7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分开的四个保持部71。另外,连结部81被设置在相邻的保持部71之间。从而, 提供包括四个保持部71和三个连结部81的整体的间隔构件70。(1-1)保持部 71每个保持部71包括主体部72、按压杆调节部73、分离杆调节部74和间隔部75。 主体部72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结构。按压杆调节部73被整体地连接到主体部72 的前端部并且向下弯曲而在侧视图中具有L形形状。分离杆调节部74被整体连接到主体部72的后端部并且以杆状横向向内延伸。分离杆调节部74设有从其自由端部向前突出的防脱落部76。间隔部75具有整体形成的悬伸部分77和间隔体78。悬伸部分77从主体部72的纵向中间部分向下延伸,间隔体78从悬伸部分77的下端部向斜前下方延伸。间隔体78具有形成有弓形凹陷部79的前端面。另外,如图8B所示,限制部80被设置在间隔部75的悬伸部分77上。限制部80 从悬伸部分77向前突出然后横向向内弯曲,从而在平面图中具有L形形状。(1-2)连结部 81如图8A和8B所示,连结部81位于相邻保持部71之间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顶部开口的U形构造。在图8A中,在左侧间隔构件70中,连结部81的一端部被连接到设置在前侧保持部分71的后端部的分离杆调节部74,连结部81的另一端部被连接到设置在随后的保持部71的前端部的按压杆调节部73。在图8B中,在右侧保持部分71中,连结部81的一端部被连接到主体部72的后部, 连结部81的另一端部被连接到设置在前侧保持部分71的后端部的分离杆调节部74。(2)间隔构件70附接到鼓单元3上的附接状态如图11所示,在间隔构建70附接到鼓单元3上的附接状态下,各个保持部分71 在横向方向上面对各个显影盒7。各个连结部81位于限定在相邻显影盒7之间的各个空间中。
8
在这种状态中,各个间隔部75的间隔体78介于各个显影盒7的凸起62与各个分离杆35的作用部58之间。另外,凸起62与形成在间隔体78前侧的弓形凹陷部分79接合。 因此,凸起62被移位而与分离杆35分开等于间隔体78厚度的距离,从而维持显影盒7的分开位置。由于凸起62的移动,按压杆37被凸起62向上推。另一方面,由于按压杆调节部 73位于按压杆37的紧上前方并且与按压杆37的上端部和前端部接触,按压杆调节部73防止按压杆37向上枢轴转动。因此,凸起62的位置被固定,并且介于间隔部75和按压杆37 之间。另外,分离杆35的作用部58被间隔体78向下推,因此,分离杆35位于与凸起62 分开的第二位置上。另一方面,由于分离杆调节部74从后方与分离杆35的后端部接触,分离杆调节部74防止分离杆35在使分离杆35的后端部被向后推,即作用部58被向上推动的方向上枢轴转动。另外,虽然图11中未显示,但是在间隔构件70装配到鼓单元3的装配状态下,防脱落部76(图8A)从横向向外接触分离杆35。另一方面。保持部71的主体部72从横向向内接触分离杆35。即,分离杆35在横向方向上被夹在防脱落部76和主体部72之间。因此,可以限制间隔构件70的横向位移,以避免间隔构件70从鼓单元3释放。另外,如图12所示,设置在右间隔构件70的每个保持部71上的各个限制部80从右侧与各个调色剂壳60接触。因此,每个显影盒7被向左推,从而在横向方向(在显影剂盒7的轴线方向上)上定位显影盒7。另外,在这种状态下,间隔构件70不从鼓单元3向上突出。即,在横向方向上看时, 间隔构件70不被定位成从鼓单元3的上端部向上超出,但是间隔构件70的外形不会超过鼓单元3的上端部。因而,在将鼓单元3附接到主体壳2和从主体壳2拆下鼓单元3的过程中,在间隔构件70和主体壳2中组件之间不会发生机械干涉。(3)间隔构件70的拆卸操作如图12所示,为了从鼓单元3拆下间隔构件70,保持部71的最前面的按压杆调节部73被向上推。随着按压杆调节部73的向上移位,最前面的保持部71的主体部72的前端部被向上抬升而使主体部72倾斜。因而,间隔部75的设置在主体部72的中间部分的上端部被向后拉,从而间隔部75向斜后上方运动。因而,间隔体78被从凸起62和分离杆35 的作用部58之间的空间拉出,以提供图12所示的状态。然后,凸起62被按压杆37向下推,使得关联的显影盒7运动到显影辊8与感光鼓 5接触的接触位置。另外,主体部72向上运动,分离杆调节部74被从分离杆35释放,以使分离杆35脱离分离杆调节部74。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主体部72的倾斜角度的增加,连接到最前面的保持部71的连结部81发生弹性变形,使得连结部81的一端部向其另一端部运动。因而,拆卸最前面的保持部71所需的力不会传输到随后的保持部71。因此,在维持保持部71保持不变的同时,力只被施加到最前面的保持部71上。在最前面的保持部71被从鼓单元3拆下之后,进一步拉动最前面的保持部71,使得连结部81的一端部被拉动而远离其另一端部。在伸长最前面的连结部81时,拉力能够被传输到连接到最前面的连结部81的另一端部的随后的保持部71。从而,类似于最前面的保持部71,随后的保持部71被从鼓单元3拆下,然后第三和第四保持部71被类似地拆下。5.固定构件如图3所示,固定构件90被附接到鼓单元3的第一侧板21。(1)固定构件90的结构固定构件90由弹性材料制成,如图9和10所示,固定构件90包括整体形成的四个介入部分91、三个连接部分92和单个操作部分93。(1-1)介入部分 91每个介入部分91包括主体部94、与主体部94形成整体的插入部95a、%b和与主体部94形成整体的接合部96。主体部94具有在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延伸经过主体部 94厚度的圆形保持孔97被形成在主体部94的中心部分。插入部95a、9 从保持孔97的轮廓横向向内延伸,使得这些插入部95a、9 在侧视图中具有弓形形状,并且在保持孔97的圆周方向上互相分开。当固定构件90被附接到第一侧板21时,各个保持孔97与各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 41对齐。其中一个插入部%a位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中,并且在固定构件90附接到第一侧板21的附接状态下,比剩余的一个保持插入部%b更靠近鼓联接器插入孔40。S卩,在侧视图中,其中一个插入部%a位于显影辊8被定位成接近感光鼓5的一侧。插入部95a 具有设有多个肋98的径向内表面。剩余的一个插入部%b位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中并且比插入部%a更远离鼓联接器插入孔40。即,剩余的一个插入部%b在侧视图中位于远离感光鼓5的显影辊8的一侧。接合部96从主体部94的前上角部向斜前上方延伸。接合部96具有自由端部,所述自由端部具有横向向内(向右)突出的接合突起99。(1-2)连接部分 92每个连接部分92位于沿前后方向排列的介入部分91之间,并且当下端打开时具有倒置的U形构造。连接部分92的一端部被连接到前侧介入部分91的后端部,连接部分 92的另一端部被连接到随后的介入部分91的前端部。(1_3)操作部分 93操作部分93被连接到最前面的主体部94。操作部分93从主体部94的上端部向上延伸,然后在主体部94的前边缘的上面向前弯曲,再然后横向向内(向右)弯曲。操作部分93的前延伸部分的形状可以避免与接合部96的机械干涉。(2)固定构件90附接到鼓单元3的附接状态如图11和12所示,在固定构件90被附接到鼓单元3的状态下,各个介入部分91 面对各个显影盒7,各个连接部分92位于限定在相邻显影盒7之间的各个空间中。在这种状态下,各个保持孔97位于与各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对齐的位置上。另外,每两个插入部95a、%b介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和显影联接器42之间。即,每两个插入部95a、95b定位在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以内和显影联接器42以外。显影联接器42被设置在插入部9 上的多个肋98抬升。因而,显影盒7定位成使得显影辊8与感光鼓5分开。另外,由于插入部9 定位在显影联接器42的斜前上方,所以能够通过保持插入部9 来防止显影联接器42在斜前上方向上移位。因而,能够固定通过多个肋98实现的显影联接器42的抬升位置。另外,各个接合部96的接合突起99被插入各个透光孔43 (图幻内,使得接合部 96被支撑到第一侧板21上。操作部分93溜到第一侧板21的前侧并且抵接第一侧板21。另外,在这种状态下,固定构件90的外表面(左侧表面)沿着第一侧板21延伸。 因此,当鼓单元3被装配到主体壳2中或者从主体壳2拆下时,固定构件90和主体壳2内的内部组件之间不会发生机械干涉。(3)固定构件90从鼓单元3的拆卸为了从鼓单元3拆下固定构件90,向左拉动操作部分93的前端部。通过这种拉动,主体部94发生变形而产生倾斜,使得其前端部运动远离第一侧板21。因此,连接到主体部94的前端部的接合部96向左运动。因而,接合部96的接合突起99脱离第一侧板21。另外,两个插入部95a、%b被从第一侧板21的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拉出。从而, 显影联接器42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的下端部抵接,使得显影盒7运动到显影辊8与感光鼓5接触的接触位置。在最前面的介入部分91被从第一侧板21拆下之后,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进一步拉动操作部分93的前端部。结果,拉力通过连接部分92传输到第二介入部分91。 所以,第二介入部分91被类似地从第一侧板21拆下,第三和第四介入部分91能够以相同的方式被从第一侧板21移走。6.操作和效果如上所述,鼓单元3包括彼此面对的一对侧板21和22。四个感光鼓5位于一对侧板21和22之间,并且彼此并列,邻近的感光鼓5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存在间隔。每个显影辊8被设置用于每个感光鼓5。每个显影辊8由定位在侧板21和22之间的调色剂壳60保持。显影联接器42被设置在调色剂壳60的表面上,该表面直接面对第一侧板21,使得显影联接器42与形成在第一侧板21中的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对齐。驱动力输入到显影联接器42时,显影辊8被旋转地驱动。固定构件90整体地提供介入部分91和连接部分92。介入部分91被插入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和显影联接器42之间。采用这种构造,通过介入部分91,能够固定显影联接器42相对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的相对位置。因而,能够避免由于在运输时发生晃动,调色剂壳60从鼓单元3移走。另外,对应于邻近调色剂壳60的邻近介入部分91通过连接部分92被一起连结。 因此,在打印机初始打印操作之前,多个介入部分91和连接部分92 —起能够共同地从第一侧板21移走,从而减少用于将固定构件90从鼓单元3移走的劳力。另外,连接部分9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可伸展和可收缩的弹性。因此,能够精确地调节邻近的介入部分之间的距离。因此,每个介入部分91能够被容易地定位到显影联接器 42的固定位置。另外,调色剂壳60能够在接触位置和分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接触位置,显影辊8与感光鼓5接触;在分开位置,显影辊8与感光鼓5分开。当调色剂壳60位于分开位置时,介入部分91位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内侧和显影联接器42的外侧。因而,介入部分91能够在分开位置上固定调色剂盒60。在这种状态中,显影辊8与感光鼓5分开。因此,由于从显影辊8传到感光鼓5的晃动被切断,因而即使打印机1在运输期间晃动,显影辊8与感光鼓5之间不会发生摩擦接触。从而,能够保护感光鼓5免受损坏。另外,由于介入部分91的插入,所以能够避免显影联接器42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 41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晃动从第一侧板21直接传到显影联接器42,以防止由于晃动使得显影联接器42受到损坏。另外,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具有在显影联接器42的轨迹的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狭缝形状,该轨迹由调色剂壳60在接触位置和分开位置之间的运动所限定。这里,在移动显影辊8远离感光鼓5的方向上看,介入部分91位于细长狭缝的最上游侧。从而,显影联接器42能够被固定,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相距对应于至少介入部分91的尺寸(厚度)的距离。因而,在介入部分91插入显影联接器42和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的状态中,显影辊 8能够与感光鼓5分开对应于介入部分91的尺寸的距离。因此,即使打印机在运输期间晃动,仍然能够避免晃动从显影辊8传到感光鼓5。另外,固定构件90通过接合部96与第一侧板21接合。从而,能够防止固定构件 90意外地从第一侧板21移去。另外,鼓单元3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被从主体壳2拉出。这里,固定构件90的侧表面通常沿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鼓单元3的平坦侧平面。因此,当相对于主体壳2拉出或者推进鼓单元3时,能够防止固定构件90对主体壳2中的部件进行机械干扰。7.修改实施例可以获得各种修改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两个插入部95a、95b。但是,固定构件90至少需要插入部95a,另一插入部9 能够省去。另外,如图13所示,单独的套筒构件101被适配在具有圆形截面的显影联接器插入孔141中。套筒构件101的外直径基本等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141的内直径,并且套筒构件101的内直径稍微地大于显影联接器42的外直径。多个肋102被形成在套筒构件101的内表面中,位于邻近鼓联接器插入孔40的位置上(图幻。通过肋102,插入在套筒构件101中的显影联接器42能够被设置在与感光鼓 5分开的分开位置上。虽然参考实施例具体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所述技术领域的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感光鼓,每个感光鼓限定轴线方向;保持器单元,所述保持器单元具有彼此面对并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存在间隔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多个感光鼓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彼此并列且相邻的感光鼓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侧板形成有多个开口 ;多个显影辊,每个显影辊对应一个感光鼓;多个调色剂壳,每个调色剂壳支撑一个显影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每个调色剂壳具有面对所述第一侧板的面对表面;多个显影联接器,每个显影联接器被设置在所述面对表面上,位于与各自开口对齐的位置上,并且接收输入力以旋转每个显影辊;和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具有多个介入部分和连接部分,每个介入部分介于一个开口和一个显影联接器之间,以相对于所述保持器单元固定每个调色剂壳的位置,所述连接部分整体连结相邻的介入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感光鼓排列在排列方向上,并且其中,所述连接部分提供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可伸展和收缩的弹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调色剂壳能够在接触位置和分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接触;在所述分开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分开;并且其中,在所述调色剂壳的分开位置,每个介入部分位于所述开口的内侧和所述显影联接器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开口具有在所述显影联接器的轨迹的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狭缝的形状,所述轨迹由所述调色剂壳在所述接触位置和所述分开位置之间的运动限定,在所述显影辊移动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上看,所述介入部分在所述细长狭缝的最上游端被夹在所述显影联接器与所述开口 Gl)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介入部分具有围绕各自显影联接器的圆筒部分,所述圆筒部分具有内周表面,肋从所述内周表面突出而按压所述显影联接器,从而将所述调色剂壳维持在所述分开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固定构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侧板接合的接合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感光鼓被排列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和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主体壳,所述保持器单元被装配到所述主体壳,所述保持器单元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体壳被拉出,并且其中,所述保持器单元具有垂直于所述轴线方向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的平坦表面,所述固定构件沿着所述平坦表面延伸。
全文摘要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多个感光鼓被定位在保持器单元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第一侧板形成有多个开口。多个调色剂壳中的每一个分别支撑一个显影辊并且被定位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每个调色剂壳具有面对第一侧板的面对表面。多个显影联接器中的每一个被设置在面对表面上,在分别与一个开口对齐的位置上,并且接收输入力以旋转一个显影辊。固定构件具有多个介入部分和整体地连结邻近的介入部分的连接部分。每个介入部分被分别插入一个开口和一个显影联接器之间,以相对于保持器单元固定每个调色剂壳的位置。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193376SQ20111007287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9日
发明者冈部靖, 桥本淳一, 清水贵司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