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纸装置、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116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纸装置、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送纸张的输纸装置(sheet conveying device)和纸张后处理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图像形成设备或纸张后处理设备已实现以较高的速度进行处理并且变得更具多功能性,要求图像形成设备和纸张后处理设备能处理各种厚度(薄纸和厚纸)和各种类型(特殊涂布纸、不同的纹理方向等)的纸张。这种设备使用输纸装置作为设备中输送纸张(包括进纸和出纸)的工具。输纸装置通过驱动和旋转辊对并使纸张经过辊间(夹区 (nip))输送纸张。在输纸装置中,尤其是在输送和输出软纸——如薄纸——到托盘上时,纸张的堆叠有缺陷,因为纸张可能在输出过程中发生弯曲。相反,在输送和输出硬纸——如厚纸——到托盘上时,如果通过出纸辊(discharging roller)或在出纸辊附近向纸张施加过度的力量以防止其弯曲,辊痕会留在纸上,导致低质量。已知适应具有相反特性的不同纸张的出纸辊的形式和结构。但是,常规出纸辊的形式和结构需要根据使用者需求改变结构,因此使用者有时必须经历替换过程。另外一些时候,这种出纸辊不能完全适应近期可用的增加的纸张类型, 并且限制了可以使用的纸张类型。为了在输送较软纸时施加纸张加固(sheet-strengthening)力,以及为了在输送较硬纸时减少纸张加固力的量,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0-006538公开了多种具有输出环(discharging ring)的出纸辊,所述输出环的直径大于出纸辊的外径并且由低弹性材料——如橡胶或海绵——制成。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结构与本发明相似,因为两发明均根据将要处理的纸张类型利用弹性变形来改变纸张加固力的量。但是,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 2010-006538仅公开了通过直径的变化来改变纸张加固力的量,并且这种结构并没有解决不能适应多种纸张类型的问题。此外,在这种结构中,必须将出纸辊和输出环设计成独立元件。因此,设备变得更加复杂,并且成本也增加。考虑到上述而作出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适应多种纸张类型的输纸装置、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所述纸张类型包括软纸,如薄纸,以及硬纸,如厚纸。发明概述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常规技术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输纸装置包括辊对,所述辊对包括通过从驱动源接受动力进行旋转的第一转轴、固定在第一转轴的驱动辊、面对驱动辊并压在驱动辊上以便被驱动旋转的被动辊以及支持被动辊的第二转轴,输纸装置通过使纸张经过旋转中的辊对输送纸张,其中驱动辊或被动辊包括向纸张施加输送力以使纸张向前移动的圆柱形中心部分以及位于中心部分两端且具有大致圆状截锥形的末端部分,中心部分和末端部分的表面由弹性材料制成,中心部分的外表面与末端部分一端的外表面匹配,末端部分另一端的直径大于末端部分这一端的直径,并且末端部分具有大致圆状截锥形的中空内部,以及具有薄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纸张后处理设备包括上述输纸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上述输纸装置或上述纸张后处理设备。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本发明当前优选实施方式的下列详细描述,将会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势及技术和工业意义。附图简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纸张后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设备中包括的移动托盘(shift tray)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出纸装置结构的透视图;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内输出驱动辊的透视图;图5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内输出驱动辊的内部结构的横截面图;图6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输出被动辊的透视图;图7是根据输出薄纸的实施方式的出纸装置的正视图;图8是根据输出厚纸的实施方式的出纸装置的正视图;以及图9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结构的示意图。优选实施方式的详述下面参考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输纸装置包含辊对,所述辊对具有固定在转轴的驱动辊和面对驱动辊并且压在驱动辊上以便被驱动旋转的被动辊。驱动辊和被动辊中至少一个由低弹性材料制成。辊的末端部分起具有中空锥形形式的纸张加固边缘的作用。当软纸——如薄纸——被输送(经过)通过辊时,向该纸施加纸张加固力,使该纸按照具有中空锥形形式的纸张加固边缘的形式变形成为波状形式。当硬纸(特别是特殊涂布厚纸)被输送(经过) 通过辊时,辊的末端部分由于纸张本身的硬度而弹性地变形。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在以下说明中,假设图1所示的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设备与给定的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图9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连接。用于进纸的进纸功能、不同类型的装订功能(stapling function)和控制这些功能的控制操作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以下将不提供其详细说明。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设备被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一侧(之后)。图像形成设备输出的纸张(例如,形成图像的纸张)被导入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设备。纸张经过具有后处理单元(例如,冲压单元(punching unit))的输送路径A,以对各纸张提供后处理,如图1所示。分叉爪(bifurcating claw) 15和分叉爪16然后将纸张导向与上托盘201连接的输送路径B、与移动托盘202连接的输送路径C和与处理托盘F连接的输送路径D其中之一,其中纸张例如被对齐并装订。例如,在处理托盘F中,纸张被对齐并装订。然后,对齐和装订的纸张被导向元件 44——其为偏转元件——导向至与移动托盘202或与处理托盘G连接的输送路径C,其中进行例如折叠。处理托盘G中折叠的纸张经过输送路径H,导入下托盘203。分叉爪17安排在输送路径D中,并且通过未显示的低载荷弹簧保持在图1所示的位置。在纸张后缘经过分叉爪17后,卷纸轴辊(carriage roller)对9、卷纸轴辊对10和装订输出辊对11中至少一对被以反向驱动,以引导纸张后缘进入纸张保持单元E,并将纸张堆叠在其中,以便下一纸张可放置于上一纸张上并且被一起输送。通过重复这些操作,两张或更多张纸可放置在彼此上,并一起被输送。沿输送路径A安排检测从图像形成设备输入的纸张的入口传感器301,所述输送路径A位于输送路径B、输送路径C和输送路径D的上游,并被输送路径B、输送路径C和输送路径D共享。入口辊对1、冲压单元100、卷纸轴辊对2、分叉爪15和分叉爪16按此顺序安排在入口传感器301下游。分叉爪15和分叉爪16通过未显示的弹簧保持在图1所示的位置。开启未显示的电磁铁,使分叉爪15向上旋转和分叉爪16向下旋转,以便在输送路径 B、输送路径C和输送路径D之间转换纸张的路径。为引导纸张进入输送路径B,分叉爪15通过保持电磁铁关闭而保持在图1所示的位置。为引导纸张进入输送路径C,在图1所示的配置中将电磁铁开启,以使分叉爪15向上旋转和分叉爪16向下旋转。为引导纸张进入输送路径D,分叉爪16通过保持电磁铁关闭而保持在图1所示的位置,同时开启电磁铁,使分叉爪15从图1所示的位置向上旋转。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输纸装置被包括在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上述结构的纸张后处理设备中。在以下说明中,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输纸装置被理解为出纸装置,并且用于将纸张输出到移动托盘202上的移动托盘输出辊对6将被作为实例进行说明。可选地, 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输纸装置可用于对输送中的纸张施加纸张加固力所需要的任何辊对。 在图1所示的实例中,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输纸装置可用于将纸张输出至上托盘201上的上托盘输出辊对4、引导纸张进入纸张保持单元E的卷纸轴辊对7或引导纸张进入装订托盘的装订输出辊对11。图2是图1所示的和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设备中包括的移动托盘202 周围部分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出纸装置的透视图。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设备在移动托盘202附近具有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出纸装置,如图2所示。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出纸装置包括如图3所示,与未显示的驱动源和减速机构连接的转轴(第一转轴)601、固定在转轴601的输出驱动辊602(60 和602b)、通过未显示的偏动单元压在输出驱动辊602上的输出被动辊604和与输出被动辊604啮合并与转轴601近似平行的被动轴(第二转轴)603。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这种结构的出纸装置与纸张后处理设备的输出单元(输出口)连接,如图2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四个输出驱动辊602沿转轴601安排,并且包括内输出驱动辊60 和外输出驱动辊602b。可选地,被动辊可面对外输出驱动辊602b安排。内输出驱动辊60 和输出被动辊604构成移动托盘输出辊对(输出驱动辊对)6。转轴601通过驱动源提供的动力进行旋转。转轴601的旋转使内输出驱动辊60 和外输出驱动辊602b旋转,并且输出被动辊604和被动轴603也被驱动旋转。沿移动托盘输出辊对6的输送路径从上游输送的纸张夹压在内输出驱动辊60 和与转轴601的旋转一起旋转的输出被动辊604之间(的夹区中),并被输送至移动托盘202上。纸张加固板簧605大致安排在移动托盘输出辊对6的中心。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内输出驱动辊60 的透视图。图5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内输出驱动辊60 的内部结构的横截面图。如图4和5所示,内输出驱动辊60 包括固定于转轴601的辊芯606和辊芯的外周元件607,该外周元件轻轻地安装在辊芯606上。外周元件607和输出被动辊604形成输送纸张的夹区。外周元件607形成内输出驱动辊60 的中心部分和末端部分608,如图4和5所示。中心部分具有圆柱形(圆管) 形状。中心部分作为施加纸张输送力以使纸张向前移动的部分起作用。末端部分608具有大致圆状截锥形状。末端部分608具有薄形式,凹陷中空部分609形成于末端部分608的内部(内侧)。外周元件607 (中心部分和末端部分608)的表面由低模量材料制成。辊芯606可以由弹性比外周元件607的材料高的材料制成。如图4所示,在外周元件607中,中心部分的顶端(即,由中心部分的末端形成的圆圈)与末端部分608的大致圆状截锥的顶端(S卩,由大致圆状截锥的一端形成的圆圈) 匹配。此外,在末端部分608中,大致圆状截锥另一端(即,由大致圆状截锥另一端形成的圆圈)的直径(图5所示的β)大于大致圆状截锥这一端(由这一端形成的圆圈)的直径 (图5所示的α ),从而具有边缘形式。因此,末端部分608可被称为边缘部分。可选地,可利用相同的弹性材料(低模量材料)整体形成辊芯606和外周元件 607。以这种方式,可进一步降低组装的成本和工时。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出纸装置被构造成在输送软纸如薄纸时向输送中的纸张施加纸张加固力使纸张按照圆锥形纸张加固边缘的形式变形为波状形式。同时,在输出硬纸如厚纸(尤其是特殊涂布厚纸)时,辊的末端由于纸张硬度而变形。因此,在外周元件607 中,边缘部分608必须通过实现边缘部分的材料、直径、厚度和边缘部分相对于输出被动辊 604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平衡适当地进行构造。例如,优选在边缘部分608由低模量乙烯-丙烯(EP)橡胶制成时边缘部分608的厚度等于或小于1. 5毫米,并且其直径等于或小于φ30。图6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输出被动辊的透视图。图6所示的输出被动辊604压在内输出驱动辊60 上,从而被驱动旋转。因此, 被动辊芯611由可滑动树脂如聚甲醛(POM)制成,被动辊的外周元件610是由例如EP橡胶制成的低模量元件。该低模量元件的弹性低于内输出驱动辊60 (外周元件607的材料) 的弹性,从而防止辊痕的形成。因此,设定橡胶的硬度小于输出驱动辊60 的硬度。图7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出纸装置输送和输出薄纸(软纸)时的正视图。当出纸装置输送和输出软纸(例如,薄纸或纹理方向垂直于输送方向的纸)时,纸张经过移动托盘输出辊对6。此时,如图7所示,纸张按照移动托盘输出辊对6 (604和60 ) 的形式变形为波状形式。内输出驱动辊60 的宽度为约10至30毫米,并且纸张被内输出驱动辊60 的各末端(边缘部分608)抬起,以便稳定地向纸张施加纸张加固力,仿佛使部分纸张变形为河谷形状。因此,能可靠地将纸张输出至移动托盘202外,并且可确保移动托盘202上足够的对齐精度。由于软纸不会被内输出驱动辊60 的纸张加固部分(边缘部分608)所折叠,所以图像质量也不会受影响。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出纸装置输送和输出厚纸(硬纸)的正视图。当出纸装置输送和输出硬纸(例如,厚纸或纹理与输送方向平行的纸)时,纸张经过移动托盘输出辊对6。此时,如图8所示,与纸张接触的内输出驱动辊对60 的边缘部分608的部分由于纸张的硬度而变形,并且内输出驱动辊60 的形状更加平整。因此,纸张不会被辊所折叠,并且不会在纸上留下辊痕,可以避免图像质量的下降。因为在硬纸情况下,纸张本身的硬度保持了纸张的堆叠性,所以对齐精度不会受影响。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出纸装置包括移动托盘输出辊对6(辊对的实例),其具有固定在转轴601上的内输出驱动辊60 (驱动辊的实例);和输出被动辊 604(被动辊的实例),其压在内输出驱动辊60 上,从而被驱动旋转。此外,内输出驱动辊 60 或输出被动辊604由低模量材料制成,并且辊的末端部分608起纸张加固边缘的作用, 所述纸张加固边缘具有圆锥形状和中空内部。当软纸如薄纸经过移动托盘输出辊对6时, 向纸张施加纸张加固力,并使纸张按照具有圆锥形状和中空内部的纸张加固边缘的形式变形为波状形式。当硬纸如厚纸(尤其是特殊涂布厚纸)经过移动托盘输出辊对6时,具有中空圆锥形内部的纸张加固边缘由于纸张本身的硬度而变形。因此,由折叠造成的任何辊痕没有残留在纸上。根据实施方式,能够防止软纸如薄纸的堆叠质量变差,同时能够防止辊痕在纸张上形成所引起的硬纸如厚纸(尤其是特殊涂布厚纸)的质量变差。因此,所述出纸装置能支持各种纸张类型,从容易造成堆叠缺陷的软纸如薄纸到可因辊痕而遭受质量降低的硬纸如厚纸。在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0-006538所述的结构中,利用制作的纸张加固环——其为弹性元件——使纸张加固力的量变化。然而,该力的量仅基于输出环的弹性而改变,并且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0-006538没有明确公开任何中空结构以允许变形。因此,这种结构难以支持各种纸张类型。此外,例如在日本专利号39338 中已知具有中空的输出辊,其在输送硬纸时变形。然而,在输送薄纸时该结构不能向纸张施加足够的纸张加固力。因此,中空部分必须填充另一元件。实施方式的下列变化是可能的。例如,中心部分和末端部分608可以构造成外周元件607中的独立元件。此外,例如,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内输出驱动辊60 结构和输出被动辊604的结构(形式、材料等)可以是相反的。换句话说,输出被动辊604可具有图4和 5所示的结构,而内输出驱动辊60 可具有图6所示的结构。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出纸装置(输纸装置的实例)被包括在纸张后处理设备中。然而,出纸装置可被包括在例如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图9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最后,现将参考图9对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图像形成设备实例进行说明。图9是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经说明为四循环型图像形成设备,但也可以是串联型。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如图9所示包括设备外壳,其具有垂直延长的长方形;自动输稿器(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其布置在设备外壳的顶端上;图像读取器,其安排在设备外壳的上部;图像形成元件,其安排在设备外壳的下部;操作元件,其安排在设备外壳的顶端上;和进纸装置(feeding device),其安排在设备外壳的下部。现将详细说明这些单元中的每一个。自动输稿器包括输稿器外壳,其以可开启和可关闭的形式安排在设备外壳顶端上;压板(platen),其布置在输稿器外壳顶端上;检测传感器,其在原稿放置在压板上时检测原稿;进纸辊,其一次一张地获取放置在压板上的原稿;进纸机构,其包括多个辊和进纸带,并将由进纸辊获取的原稿送至设备外壳中所包括的曝光玻璃;输出辊,在曝光玻璃上读取原稿上的图像后其获取由进纸机构输送的原稿,以便将原稿输出至输稿器外壳顶端上形成的输出单元上;控制单元(未显示),其进行如下过程,如控制自动输稿器中的各单元诸如检测传感器和输出辊,和计数所输入原稿的数量;以及输送电机(未显示),其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进纸辊和输出辊。当图像形成单元发出输入原稿的指示时,放置在压板上的原稿被一次一张地获取。然后纸张被导向图像读取器所中包括的曝光玻璃上,并且通过图像读取器读取纸张上的图像。然后纸张被再次输送并输出至输出单元上。自动输稿器重复这些过程。图像读取器被安装到设备外壳上部中所形成的开口中,并且包括曝光玻璃,其由自动输稿器以可开启的形式封闭;第一卷纸轴(carriage),其沿着安排在设备外壳内的导轨(未显示)可移动地安排在副扫描方向(sub-scarming direction)上,并且以相应于比例因子的第一速度被驱动运转;光源,其安排在第一卷纸轴上,并照射放置在曝光玻璃上的原稿;以及第一反射镜,其安排在第一卷纸轴上,并反射来自原稿的光(光学图像)。图像读取器还包括第二卷纸轴,其沿着安排在设备外壳内的导轨(未显示)可移动地安排在副扫描方向上,并且以第一速度一半的速度(第二速度)被驱动运转,以便光路的长度甚至在第一卷纸轴移动时也保持恒定;第二反射镜和第三反射镜,其布置在第二卷纸轴上,并反射由第一反射镜所反射的光学图像;透镜,其可移动地安排在设备外壳中,并且其位置根据焦点和比例而调整,从而凝缩由第三反射镜输出的光学图像;以及电荷耦合装置(CCD)图像传感器,其可移动地安排在设备外壳中,并且其位置根据焦点和比例而调整,从而接收由透镜凝缩的光学图像并将该光学图像转化为电信号(图像信号)。当由图像形成单元输出读取图像的命令时,透镜和CXD图像传感器的位置发生移动,并根据读取比例和要读取的面积而横向(副扫描方向)调整,并且通过使第一卷纸轴和第二卷纸轴分别以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沿副扫描方向运转来扫描曝光玻璃上放置的原稿的图像,此时第一卷纸轴上的光源开启。同时,图像通过透镜凝缩(condense)在CXD图像传感器上,并生成图像信号。然后向图像形成单元提供该图像信号。虽然未显示,但操作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其以横向延长的形式位于设备外壳顶端上;触摸面板,其布置在LCD的顶面上,并且检测操作者在LCD上进行的触摸操作以生成触摸位置信息;以及键盘,其布置在LCD附近,并且具有数字小键盘、模式清除键、清除 /停止键和指示开始复印操作的打印键。操作单元还包括操作部分(未显示),其具有微处理器,安排在设备外壳上部中,并且通过输入/输出(I/O)端口与图像形成单元所包括的系统控制器(包括在控制板内,并且未显示)连通,以进行下列操作接收由系统控制器输出的显示器指示命令、状态信息及类似信息;以及将信息显示在LCD上;处理触摸面板的触摸位置信息,以检测在键上进行的操作;检测键盘上进行的操作细节;和将这些过程的结果传送给系统控制器。当系统控制器发出显示复印屏幕(copy screen)的指示时,操作单元通过操作部分接收指示,并使LCD显示例如,指示目前可用复印服务的状态信息、指示当前所指定数量的复印数量信息、在指定自动密度指示时所操作的自动密度键(automatic density key)、为自动选择转印纸而操作的自动纸张选择键、在将比例指定为相同比例时所操作的相同比例键、在指定将复印件按纸页顺序分组的过程时所操作的分类键、在指定将复印件分成相同纸页组的过程时所操作的堆叠键、在指定装订已分类的各组的过程时所操作的装订键、在指定放大/缩小比例时所操作的比例键、在指定双面打印模式及类似模式时所操作的双面/分度键、为使多个原始图像集中到单张纸上而操作的集中键(aggregation key)以及利用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电缆及类似物使多个图像形成设备在网络上印刷大量复印件而操作的串联键。进纸装置包括第一至第三进纸托盘,其以可开启和可关闭的形式安置在设备外壳中,其中每一个安置指定大小的转印纸;第一至第三进纸单元,其通过相应于第一至第三进纸托盘安排的第一至第三进纸抓取器(clutch)(未显示)的间歇操作分别从第一至第三进纸托盘取出转印纸;垂直输送单元,其包括间歇操作的中间抓取器(未显示)和多个卷纸辊,并且通过间歇地操作中间抓取器向上方输送第一至第三进纸单元取出的转印纸;以及套准辊,其获取由垂直输送单元输送的转印纸,并将该转印纸以适当的操作时机供给图像形成单元。在进行打印操作时,进纸装置取出安置在第一至第三进纸托盘其中之一的指定大小的转印纸,向上方输送该转印纸,并将该转印纸在光敏元件上形成的色粉图像前缘到达纸张转印位置的操作时机时供给图像形成单元。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写入光学单元,其基于从图像读取器输出的图像信号写入光学图像;翻转/双面单元(reverse/duplex unit),其翻转形成图像的转印纸前面和后面,并将转印纸再次供给垂直输送单元,或将转印纸翻转并转印至输出托盘;可视化单元,其将由写入光学单元生成的光学图像可视化为色粉图像;纸张转印单元,其将由可视化单元所可视化的色粉图像转印至由进纸装置取出的转印纸上;定影单元,其将色粉熔化并定影在纸张转印单元在其上转印图像的转印纸上;输送路径转换单元,其将定影单元在其上定影色粉图像的转印纸导向连接在设备外壳左侧(图像形成设备之后)的纸张后处理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纸张后处理设备)和翻转/双面装置其中之一;以及控制板,其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图像形成单元使由图像读取器接收的图像信号所指示的图像可视化为色粉图像,将该色粉图像转印至具有指定大小的转印纸上,定影色粉图像,并将该转印纸供给位于图像形成设备外侧的纸张后处理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纸张后处理设备)。在此实例中,写入光学单元包括激光输出单元,其具有基于从控制板接收的图像数据输出激光束的激光二极管;多面反射镜,其扫描从激光二极管输出的激光束;和驱动电机,其驱动多面反射镜旋转;透镜组,如用于f θ转化从激光输出单元输出的激光束的 f-θ透镜;和反射镜,其反射从透镜组输出的激光束,从而将激光束供给可视化单元。写入光学单元将从控制板接收的图像数据转化为光学信号,并将相应于图像数据的光学图像写入可视化单元所包括的光敏元件,以便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可视化单元包括光敏元件,其被主电机(未显示)驱动旋转,并且通过从写入光学单元输出的激光束在其上形成潜像;光束传感器(未显示),其安排在光敏元件一端附近,在检测到从写入光学单元输出的激光时生成主扫描同步信号(LSYNC),并将该主扫描同步信号供给系统控制器;光敏元件清洁单元(未显示),其安排在光敏元件周围,并且清洁光敏元件;充电单元(未显示),其安排在光敏元件周围,并使光敏元件均勻地充电;和显影单元,其安排在光敏元件周围,并使光敏元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在进行打印操作时,当光敏元件通过主电机的驱动力驱动旋转时,从写入光学单元输出的激光束将光学图像写在光敏元件上,形成静电潜像。同时,清洁单元对光敏元件表面实施清洁过程,并且充电单元对光敏元件表面实施充电过程。然后显影单元使光敏元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色粉图像。纸张转印单元包括纸张转印偏置辊,其面对光敏元件安排,并且在将光敏元件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至转印纸时对其施加偏置电压;驱动辊,其被主电机驱动旋转;和卷纸轴带,其延伸跨过驱动辊和纸张转印偏置辊,以输送转印纸,纸张转印偏置辊将光敏元件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至该转印纸上。在进行打印操作时, 向纸张转印偏置辊施加预定的偏置电压,同时将卷纸轴带压在光敏元件上,将由套准辊供给的转印纸保持在卷纸轴带和光敏元件之间,以便将光敏元件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至转印纸上,并且将转印纸输送至定影单元。定影单元包括定影辊,其被控制在预定的温度;和加压辊,其将由纸张转印单元输送的转印纸压在定影辊上。定影单元挤压并加热由纸张转印单元输送的转印纸,熔化并定影转印纸上形成的色粉图像,以及输出转印纸至输送路径转换单元。输送路径转换单元包括获取(take-in)辊,其获取由定影单元供给的转印纸;转换爪(未显示),其转换获取辊所获取的转印纸的输送路径;多个输出辊,其在转印纸被转化爪导向左侧时将左侧(图1中左侧)的转印纸输送至安排在图像形成设备外侧的输出托盘上;翻转/双面进纸辊,其在转印纸被转换爪导向下侧(图1中下侧)时将转印纸导向翻转/双面单元;和翻转输出辊,其将由翻转/双面单元翻转的转印纸导向输出托盘。输送路径转换单元获取由定影单元输送的转印纸,利用转换爪基于系统控制器的指示转换输送方向,并将转印纸直接导向输出托盘或翻转/双面单元。翻转/双面单元包括翻转辊,其获取由输送路径转换单元供给的转印纸,以相反方向输送转印纸,并翻转转印纸的前面和后面;和再进纸(paper re-feeding)辊,其将翻转的转印纸供给进纸装置的垂直输送单元。当翻转/双面单元从系统控制器接收到翻转和输出命令时,翻转/双面单元获取由输送路径转换单元供给的转印纸,利用翻转辊翻转(转换回)转印纸的输送方向,以利用翻转输出辊将翻转的转印纸输出到输出托盘上。当翻转/ 双面单元从系统控制器接收到双面进纸命令时,翻转/双面单元获取由输送路径转换单元供给的转印纸,利用翻转辊翻转转印纸的输送方向,并利用再进纸辊将翻转的转印纸供给进纸装置所包含的垂直输送单元。控制板包括系统控制器,其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并且基于预设程序控制图像形成设备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的操作,以使各个单元执行原稿图像读取过程、打印过程禾口级联(concatenating)过程。以上说明了根据实施方式所述的出纸装置(输纸装置)、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并且在不偏离其精神的范围内各种变化都是可能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方面,能够处理各种纸张类型,包括软纸如薄纸以及硬纸如厚纸。虽然已经就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进行了完整和清楚地描述,但所附权利要求不因此受到限制,而是被理解为体现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发生的完全落入本文所述基本教导内的所有修改和可选结构。
权利要求
1.输纸装置,包括辊对,其包括通过接受来自驱动源的动力进行旋转的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的驱动辊、面对所述驱动辊并压在所述驱动辊上以被驱动旋转的被动辊以及支持所述被动辊的第二转轴,所述输纸装置通过使纸张经过旋转中的所述辊对来输送纸张,其中所述驱动辊或所述被动辊包括向纸张施加输送力以使纸张向前移动的圆柱形中心部分以及位于中心部分两端并具有大致圆状截锥形的末端部分,所述中心部分和所述末端部分的表面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中心部分的外表面与所述末端部分一端的外表面匹配,并且所述末端部分另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末端部分这一端的直径,以及所述末端部分具有大致圆状截锥形的中空内部,并具有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纸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辊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的辊芯;和安排在所述辊芯周围的外周元件,其中所述外周元件包括所述中心部分和所述末端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纸装置,其中所述辊芯和所述外周元件一体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输纸装置,其中所述被动辊的材料弹性低于所述驱动辊的材料弹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输纸装置,其中所述辊多数沿相同的轴安排。
6.纸张后处理设备,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纸装置。
7.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纸装置或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设备。
全文摘要
本发明输纸装置、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输纸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固定于第一转轴的驱动辊、面对所述驱动辊并压在所述驱动辊上的被动辊以及支持所述被动辊的第二转轴。驱动辊或被动辊包括圆柱形中心部分和位于中心部分两端并具有大致圆状斜截锥形的末端部分。中心部分和末端部分的表面由弹性材料制成。中心部分的外表面与末端部分一端的外表面匹配,并且末端部分另一端的直径大于这一端的直径。末端部分具有中空内部,并具有薄表面。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234039SQ20111008737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7日
发明者古桥朋裕, 杉山惠介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