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加压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78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介质加压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质加压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这样的结构,在具有加压辊和加热辊的定影装置中,设置有保持加热辊的支架、保持加压辊并由支架可移动地支撑的加压杆、以及由支架可转动地支撑并通过按压加压辊来调整加压辊的压力的凸轮(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7-25571号公报)。通过该定影装置将图像定影到的片材通过排出辊排出到外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变施加到介质的压力并防止大型化的介质加压
直ο根据权利要求1的介质加压装置包括一对转动体,其在形成接触部的同时转动,并在接触部中夹持记录介质时允许记录介质穿过,在所述接触部中所述转动体彼此接触;加压构件,其对所述一对转动体中的一个转动体施加朝着另一转动体按压所述一个转动体的压力;驱动辊,其在运送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上布置在接触部的下游,并且通过接收驱动力而转动,以向记录介质传递运送驱动力;从动辊,其被布置为接触驱动辊,并随着驱动辊的转动而转动,以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之间夹持记录介质时运送记录介质;轴构件,其通过接收驱动力而转动;以及凸轮构件,其固定到轴构件,作用于加压构件,并跟随轴构件的转动,以改变朝着另一转动体按压所述一个转动体的压力,其中从动辊形成为具有中空的内部,并且轴构件被布置为穿过在中空部中形成的空间。根据权利要求1的介质加压装置,还包括壳体,在壳体中形成排出记录介质的排出槽,其中,驱动辊和从动辊是靠近排出槽布置的排出辊并排出记录介质。在根据权利要求3的介质加压装置中,在从动辊的中空的内部形成的空间大于通过将在一对转动体之间穿过的记录介质中具有最大厚度的记录介质的厚度与轴构件的直径相加所确定的直径。根据权利要求4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一对转动体,其在形成接触部的同时转动,并在接触部中夹持记录介质时允许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穿过,在接触部中所述转动体彼此接触;加压构件,其对所述一对转动体中的一个转动体施加朝着另一转动体按压所述一个转动体的压力;驱动辊,其在运送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上布置在接触部的下游,并且通过接收驱动力而转动,以向记录介质传递运送驱动力;从动辊,其被布置为接触驱动辊,并随着驱动辊的转动而转动,以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之间夹持记录介质时运送记录介质;轴构件,其通过接收驱动力而转动;以及凸轮构件,其固定到轴构件,作用于加压构件,并跟随轴构件的转动,以改变朝着另一转动体按压所述一个转动体的压力,其中从动辊形成为具有中空的内部,并且轴构件被布置为通过在空洞中形成的空间。根据权利要求1的介质加压装置能够改变施加到记录介质的压力,并防止尺寸的增加。根据权利要求2的介质加压装置能够改变施加到记录介质的压力,并防止直到排出槽的空间尺寸的增加。与不提供本配置的情况相比,根据权利要求3的介质加压装置被配置为适合于厚度上变化的各种记录介质。根据权利要求4的图像形成设备能够改变施加到记录介质的压力,并防止尺寸的增加。


将基于下面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框图;图2是示出了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图3是在图2中示出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了正常加压状态的图;图5是示出了压力释放状态的图;图6是示出了排出辊的支撑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从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观察到了图6中所示出的支撑结构的图;图8是示出了沿线A-A截取的图7中所示出的排出辊的支撑结构的截面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了图8中所示出的排出辊和弹簧692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了图1中所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影装置60及其外围部件的截面图;以及图11是用于说明片材的反转运送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框图。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是串联型彩色打印机,其中平行地设置分别用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⑷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和10K。图像形成设备 1能够打印单色图像以及由四种颜色的色粉图像组成的全彩色图像。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曝光装置20,其利用曝光用的光照射图像形成部10Y、10M、 IOC和IOK的每一个;色粉盒18Y、18M、18C和18K,其分别包含CMYK颜色的色粉;以及中间转印带30,色粉图像从各颜色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和IOK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 图像形成设备1还包括二次转印装置50,其将色粉图像从中间转印带30转印到片材;定影装置60,其对片材上的色粉进行定影;以及带清洁器70,其从中间转印带30收集色粉。图像形成设备1还包括运送片材的片材运送部80 ;容纳片材的片材容器C ;以及控制部1A, 其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各个部件。图像形成部10Y、10MU0C和IOK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并因而通过以对应于黄色的图像形成部IOY作为代表性示例来进行描述。图像形成部IOY包括感光体11Y、对感光体 IlY的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12Y、在曝光后对具有带电色粉的感光体IlY的表面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14Y、将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的一次转印装置15Y、以及对感光体IlY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感光体清洁器16Y。感光体IlY具有圆筒状表面,承载形成在表面上的图像,并在围绕圆筒的轴的箭头方向上转动。曝光装置20包括发光装置21,其基于外部提供的图像信号发射激光束;和多棱镜22,其用于利用从发光装置21发射的激光束来扫描感光体11Y、11M、11C和11K。中间转印带30是由带支撑辊31、32、33和34支撑的环带形构件,并经由图像形成部10Y、10M、10C和IOK以及二次转印装置50在由箭头b指示的方向上循环移动。中间转印带30承载由图像形成部10Y、10MU0C和IOK形成的各颜色的色粉图像。二次转印装置50是在保持夹在二次转印装置50和作为带支撑辊31至34之一的支承辊34之间的中间转印带30和片材的同时转动的辊。二次转印装置50将中间转印带 30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片材。带清洁器70通过使刮刀接触中间转印带30而利用刮刀来刮除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色粉。定影装置60包括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并通过夹持和允许形成有待定影的色粉图像的片材穿过定影装置60,而将色粉图像定影到片材上。片材运送部80从片材容器C抽取片材并沿穿过二次转印装置50和定影装置60 的片材运送路径r运送片材。片材运送部80包括取出容纳在片材容器C中的片材的拾取辊81、处理取出的片材的处理辊82、运送片材的运送辊83、将片材运送到二次转印装置50 的配准辊84、将片材排出到外部的排出辊86和87、以及在双面打印中运送片材的反转运送辊86和87。排出辊86和87被合并在定影装置60中,并与定影装置60 —体地可拆卸地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主单元。将描述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基本操作。在黄色的图像形成部IOY中, 驱动感光体IlY以箭头a的方向转动,通过充电装置12Y将电荷施加到感光体IlY的表面。 这应用于与除了黄色以外的颜色对应的图像形成部10MU0C和10K。曝光装置20根据图像信号中对应于各颜色的数据来利用曝光用的光照射感光体11Y、11M、11C和IlK中的每一个。这里取黄色(Y)作为代表性示例来进行描述。通过基于外部提供的图像信号中对应于黄色的图像信号来利用曝光用的光照射感光体IlY的表面,曝光装置20在感光体IlY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利用黄色的色粉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显影装置14Y形成色粉图像。色粉是从色粉盒18Y提供到显影装置14Y。感光体IlY在承载形成在感光体IlY的表面上的黄色色粉图像的同时进行转动。形成在感光体IlY表面上的色粉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装置15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一次转印装置15Y在感光体IlY的表面和中间转印带30之间施加转印偏压电势。在转印后,在感光体IlY上剩余的色粉由感光体清洁器16Y收集并去除。中间转印带30通过支撑辊31至34在箭头b的方向上循环移动。对应于黄色以外的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部10M、10Cjn IOK按照与图像形成部IOY类似的方式形成对应于各颜色的色粉图像,并且将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以在由图像形成部IOY转印的色粉图像上叠加色粉图像。同时,在片材盒C中的片材P由拾取辊81取出,并通过处理辊82、运送辊83和配准辊84在朝着二次转印装置50前进的箭头c的方向上沿片材运送路径r运送。在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时片材P通过配准辊84被发送到二次转印装置50。二次转印装置 50通过施加用于在中间转印带30和片材之间进行转印的偏压电势而将中间转印带30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片材。由二次转印装置50转印有色粉图像的片材被运送到定影装置60,在定影装置60中对转印到片材上的色粉图像进行定影。按照该方式,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由排出辊86和87从排出槽IB排出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上部的排出支持器IC上。同时,在二次转印装置5进行转印后,剩余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色粉由带清洁器70去除。在表面上具有形成的图像的片材的背面上也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片材在中途由排出辊86和87排出,接着在反方向上进行运送。在反方向上运送的片材由反转运送辊88和89经由反转运送路径r'进行运送。运送的片材在反转的状态下从配准辊84 发送到二次转印装置50,并且也在片材的背面上形成图像。[定影装置]这里,将描述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定影装置60。定影装置6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介质加压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2是示出了定影装置60的结构的截面图。除了加热辊61、加压辊62以及排出辊86和87,定影装置60还包括引导片材的片材引导构件63A、63B、63C和63D以及支撑定影装置60的结构的支撑框64 (64A、64B、64C和 64D)。支撑框64包括在两端处支撑各个辊的两个辊支撑框64A和64B ;以及两个链接框 64C和64D,它们分别沿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的每一个的转动轴沿轴向方向X延伸(参见图3),并分别连接到两个辊支撑框64A和64B。图2示出了作为两个辊支撑框64A和64B 之一的辊支撑框64A。加热辊61是在圆筒芯杆的周面上形成有耐热防粘层的中空筒状构件。用作热源的卤素灯612设置在加热辊61内,并且加热辊61的外围表面因来自卤素灯612的热而受热。加热辊61经由未示出的轴承构件进行支撑以相对于辊支撑框64A是可转动的,并且通过接收从未示出的驱动马达传递的驱动力而在箭头d的方向上转动。加压辊62是中空的筒状构件,其中在圆筒芯杆的周面上形成有例如由橡胶制成的弹性层。加压辊62通过轴承构件62A由加压杆65可转动地支撑。这里,组合的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等同于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一对转动体的示例。另外,加压杆65等同于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加压构件的示例。图3是图2中示出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图。图3示出了从定影装置60中去除了片材引导构件63A至63C、连接框64C和64D、以及排出辊86和87的结构。下面将参照图2 和图3继续进行描述。支撑加热辊61的辊支撑框64A和64B设置在加热辊61的轴向方向X的两端。力口压杆65也设置在加压辊62的轴向方向X的两端,在轴向方向X的两端的各端处支撑加压辊62。加压杆65是通过例如切割并弯曲金属板而形成的构件,并被支撑以围绕转动轴 65a相对于支撑框64A和64B枢转(pivot)。加压杆65在对着加热辊61按压加压辊61的方向上枢转,并由此形成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彼此接触的接触部N。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分别在由箭头d指示的方向和由箭头e指示的方向上转动, 并且在接触部N中夹持片材时允许片材通过。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在压力下对穿过的片材上的色粉图像施加热,以使色粉图像被融化,从而将色粉图像定影在片材上。在加压杆65与支撑框64A和64B之间安装弹簧66。将对着加热辊61按压加压辊 62的力通过弹簧66施加到由支撑框64A和64B支撑的加压杆65。换言之,将对着加热辊 61按压加压辊62的压力由加压杆65通过接触部N施加到加压辊62。此外,定影装置60包括进行转动以按压加压杆65的一对凸轮构件67以及固定这些凸轮构件67的轴构件68。凸轮构件67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并且轴构件68例如由金属材料制成。如图2所示出的,轴构件68通过穿过排出辊87的中空部而延伸,并且轴构件 68不接触排出辊87。稍后将描述排出辊87的支撑结构。如图3所示出的,轴构件68在轴向方向X上的两端由支撑框64A和64B支撑。轴构件68是通过接收来自马达Ml (参见图7)的转动驱动力而进行转动的构件,并且具有固定了用于接收转动驱动力的齿轮681的一端,以及固定有角度指示片682的另一端。定影装置60设置有检测器S,该检测器S检测处于基准位置的角度指示片682,并且检测器S向控制部1A(参见图1)输出表示检测的结果的信号。基于来自检测器S的信号,控制部IA 检测凸轮构件67的转动直到基准位置(原位置)的角度。凸轮构件67与轴构件68 —起转动,并按压加压杆65,由此改变对着加热辊61按压加压辊62的压力。图4和图5是示出了图2中示出的定影装置60的加热辊61、加压辊62、加压杆 65、凸轮构件67和轴构件68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了正常加压状态的图,并且图5是示出了压力释放状态的图。图4中示出的正常加压状态是图像形成设备1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状态。在正常加压状态,凸轮构件67远离加压杆65。在正常加压状态,由于弹簧66的弹力,对着加热辊 61按压加压辊62的压力通过加压杆65施加到加压辊62。加压辊62由于加压力而弹性变形,并且形成在接触部N处夹持片材的表面。当凸轮构件67转动并且加压辊62由此通过加压杆65从加热辊61分离时,发生从图4中示出的正常加压状态到图5中示出的压力释放状态的转移。更具体地说,当轴构件68基于控制部1A(参见图1A)的控制在接收来自未示出的马达的转动驱动力而转动预定角度时,出现转移操作。凸轮构件67与轴构件68 —起转动,由此按压设置在加压杆65中的凸轮从动件65b,使得加压杆65顶着弹簧66所施加的压力而围绕转动轴6 转动。结果,加压辊62从加热辊61分离。图5中示出的压力释放状态是这样的状态当例如发生卡纸时从加压辊62和加热辊61之间的部分去除片材。在压力释放状态,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彼此分离,并且释放在接触部N中的压力,使得片材容易用手拉出。当处于图5中示出的压力释放状态的凸轮构件67进一步转动而达到凸轮构件67 从加压杆65分离的角度时,获得图4中示出的正常加压状态。当凸轮构件67处于图4中示出的角度时,角度指示片682(图3)到达检测器S的位置。基于来自检测器S的信号,控制部1A(参见图1)在基准位置(原位置)停止凸轮构件67的转动,并由此维持图4中示出的正常加压状态。[排出辊]再参照图2将描述排出辊86和87。排出辊86和87在运送片材的运送方向c上置于接触部N的下游处。更具体地说,排出辊86和87在运送方向c上置于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的下游并靠近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此外,辊支撑框64A和64B、连接框64C和64D 以及片材引导构件63A和6 还充当定影装置60的壳体。在连接框64C和片材引导构件 6 之间,形成定影装置60的排出槽60B。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是使片材在最后阶段经受处理的装置,并且定影装置60的排出槽60B被形成为直接靠近图像形成设备的排出槽1B。排出辊86和87被布置为最靠近多个构件中的排出槽60B,以运送在片材运送路径r上提供的片材,并且从排出槽60B运送和排出片材P。图6是示出了排出辊86和87的支撑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图7是从片材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观察到图6中示出的支撑结构的图。排出辊86设置在驱动侧,并且排出辊87由驱动侧上的排出辊86驱动并跟随排出辊86。该对排出辊86和87以下将分别称为驱动侧排出辊86和从动侧排出辊87,以彼此区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从动侧排出辊87布置在下侧,即当从片材观察时与加热辊(参见图4)类似的、对应于片材的图像形成面的一侧上。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驱动侧排出辊86 布置在上侧,即与布置从动侧排出辊8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这里,驱动侧排出辊86等同于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驱动辊的示例,并且从动侧排出辊87等同于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从动辊的示例。驱动侧排出辊86固定到转动轴861,并经由转动轴861由支撑框64支撑。排出辊 86和转动轴861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转动轴861中设置两个驱动侧排出辊86。此外,接收来自图7中示出的马达Ml的驱动力的齿轮862固定到转动轴 861的一端。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置两个从动侧排出辊87,以对应于两个驱动侧排出辊 86。从动侧排出辊87的每一个大约成形为类似于具有中空部的圆筒,并且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而且包括具有大的外径的大径部87a、以及设置在大径部87a的两侧的每一侧上并具有小的外径的小径部87b。从动侧排出辊87在大径部87a处接触驱动侧排出辊86。图6 和图7还示出了凸轮构件67的轴构件68,轴构件68在穿过从动侧排出辊87的同时进行延伸。但是,从动侧排出辊87不由轴构件68支撑并且甚至不与轴构件68接触。从动侧排出辊87的每一个通过周面加压构件691、弹簧692和移位防止构件693而被支撑在连接框64C上,周面加压构件691、弹簧692和移位防止构件693布置在连接框64C的上部。连接框64C具有T形截面和在顶部形成的平坦表面。周面加压构件691和移位防止构件693被设置为从连接框64C的平坦表面向上突出。周面加压构件691、弹簧692和移位防止构件 693与设置在从动侧排出辊87处的两个小径部87b接触。图8是沿线A-A截取的示出了图7中示出的排出辊86和87的支撑结构的截面的截面图。周面加压构件691的每一个具有使得接触从动侧排出辊87的一侧上的部件分叉的形状,并利用分叉部分按压从动侧排出辊87。更具体地说,周面加压构件691在与驱动侧排出辊86和从动侧排出辊87彼此面对的相面对方向U以及轴向方向X(参见图6)都交叉的方向W上在两侧按压两个小径部87b中的相应一个。该方向W是通过驱动侧排出辊86 和从动侧排出辊87运送片材的方向,以下将称为运送方向W。通过周面加压构件691防止从动侧排出辊87在运送方向W上移动,并且从动侧排出辊87被支撑为在相面对方向U上可移位。弹簧692置于从动侧排出辊87和连接框64C之间,并朝着驱动侧排出辊86通过推力按压从动侧排出辊87,即按压两个小径部87b。图9是示出了图8中示出的排出辊86和87以及弹簧692的立体图。弹簧692例如通过弯曲一个钢丝而形成,并具有这样的形状通过线性地延伸盘簧的两端而形成的两个大致成V形的部分,并且这些部分对准并彼此连接。由于该形状,单个弹簧692在不下落的稳定姿态中按压从动侧排出辊87的两个小径部87b 二者。在图6和图7中示出的移位防止构件693在轴向方向X上接触从动侧排出辊87的端部,并在轴向方向X上在两端处按压从动侧排出辊87,由此防止从动侧排出辊87在轴向方向X上移动。按照该方式,从动侧排出辊87通过周面加压构件691和移位防止构件693 而在连接框64C中被支撑,并且通过弹簧692朝着驱动侧排出辊86按压。由该支撑结构支撑的从动侧排出辊87允许根据来自驱动侧排出辊86的驱动力双向转动。因而,根据基于控制部IA的控制的马达M2的转动方向(参见图7),驱动侧排出辊86和从动侧排出辊87双向转动,并且在从排出槽60B排出片材的方向和反方向的任一个上运送片材。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具有这样的结构凸轮构件67的轴构件68穿过从动侧排出辊87的中空部,如图6所示,并且通过凸轮构件67的转动改变加压辊62和加热辊61 (参见图2)在片材上施加的压力。这里,在假设轴构件不穿过从动侧排出辊并且与排出辊对准的结构的情况下,凸轮构件和轴构件沿片材通过的方向布置在加压辊62和加热辊61的下游,并且排出辊布置在更下游处。因此,具有轴构件的凸轮构件和排出辊沿片材通过的方向大致串联地设置,这增加了设备的尺寸。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具有这样的结构凸轮构件67的轴构件68穿过从动侧排出辊87的中空部而延伸。因此,凸轮构件67、轴构件68和从动侧排出辊87布置在片材通过的方向上的、加压辊62和加热辊61的下游的相同位置处。因此,与轴构件和排出辊分开地设置的结构(不是轴构件穿过排出辊的结构)相比,通过凸轮构件和轴构件而减小了设备的尺寸。此外,定影装置60使片材在图像形成设备1(参见图1)中在最后阶段经受处理,并且加压辊62和加热辊61被布置得靠近排出辊87。因此,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这些元件占据的空间减少了,并且由此整个的图像形成设备1在尺寸上也减小了。与轴构件和排出辊分开地设置的结构(不是轴构件穿过排出辊的结构)相比,如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60布置在上部的图像形成设备1是窄型的(low-profile)。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支撑结构中,从动侧排出辊87由周面加压构件 691和移位防止构件693支撑,并通过弹簧692朝着驱动侧排出辊86按压。在该支撑结构中,根据片材(如纸板和信封)的记录介质的厚度,从动侧排出辊87和驱动侧排出辊86在它们之间形成空间,并且平稳地运送记录介质。这里,再参照图8,将描述从动侧排出辊87和凸轮构件67的轴构件68之间的尺寸关系。从动侧排出辊87具有中空部,中空部具有直径87r,该直径87r大于通过将可以穿过从动侧排出辊87和驱动侧排出辊86之间的记录介质的最大厚度与轴构件68的外径 68r相加而确定的直径。例如,在可以穿过的记录介质(即由图像形成设备1(图1)处理的记录介质)的最大厚度为1毫米的情况下,从动侧排出辊87具有中空部,该中空部的直径 87r大于通过将1毫米与轴构件68的外径68r相加而确定的直径。因而,当由纸板和信封的片材所代表的厚的记录介质穿过时,从动侧排出辊87抵抗着弹簧692的压力在离开驱动侧排出辊86的方向上移动(移位),而不与穿过从动侧排出辊87的轴构件68相抵触。因此,即使厚度上变化的各种记录介质中的任何一种穿过时,也会在从动侧排出辊87和驱动侧排出辊86之间形成空间,使得记录介质被平稳地运送,而无需无意识地使从动侧排出辊 87和轴构件68相抵触。[片材的运送和反转运送]这里,将描述通过两个排出辊86和87对片材的运送,该两个排出辊86和87为从动侧排出辊87和驱动侧排出辊86。图10是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定影装置60及其外围部分的截面图。图10还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1的排出支持器IC和覆盖定影装置60的四周的盖1D。定影装置60的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在由箭头d和e指示的方向上转动,在接触部N处夹持片材时允许片材穿过,并对片材上的图像进行定影。排出辊86和87在箭头f 和g的方向上彼此接触同时转动,由此从排出槽IB排出它们之间所夹持的片材P。同时,片材P由片材引导构件63A至63D引导并在定影装置60中运送。顺便提及的是,在片材引导构件63A至63D中,布置在加压辊62上的片材引导构件63A围绕支点是可枢转的,用于改变运送方向。当片材P在从排出槽IB排出的方向上运送时,该片材引导构件63A被片材提升。如图5所示,当处于某种原因出现卡纸,而卡纸使夹持片材P在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之间的状态下的转动停止时,凸轮构件67通过跟随轴构件68的转动而转动,加压辊 62与加热辊61分离,并且释放接触部N中的压力,使得片材P容易用手拉出。图11是用于说明片材的反转运送的图。在排出片材P的中间,在片材P穿过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后,排出辊86和87在片材P的后端离开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后,通过在由箭头h和i指示的方向上向后转动来在反方向上运送片材P。同时,片材引导构件63A在自重下向下枢转,并由片材引导构件 63C的未示出的止动件部停止转动,并且片材P在不同于穿越在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之间的路径的反转运送路径r'中被引导。通过沿设置在盖ID和可移动的片材引导构件63A 之间、以及盖ID和连接框64C和64D之间的反转运送路径r'穿过,片材P被向下运送。附带地,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介质加压装置的示例, 选取了定影装置。但是,介质加压装置可以是除了定影装置以外的对记录介质加压的装置。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选取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作为根据本发明方面的一对转动体的示例。但是,该一对转动体不限于该示例,并且例如可以是不执行加热的辊。此外,一对转动体不限于辊,并且例如可以是环带。此外,在上面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驱动侧排出辊86被选取为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驱动辊的示例,并且从动侧排出辊87被选取为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从动辊的示例。但是,驱动辊和从动辊并不限于将介质排出到外部的排出辊,并且可以例如是布置在排出辊上游的运送辊。而且,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描述将驱动侧排出辊86和从动侧排出辊87合并为定影装置60的部件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示例,并且驱动辊和从动辊可以被合并在与介质加压装置不同的装置中。此外,在上面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正常加压状态和压力释放状态之间转动的凸轮构件67被选取为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凸轮构件的示例。但是,凸轮构件不限于该示例,并且例如可以根据记录介质的厚度定位在正常加压状态和压力释放状态之间,由此产生压力比正常加压状态的压力弱的状态。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串联型彩色打印机被选取为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但是,图像形成设备不限于该示例,并且例如可以是专用于单色并不具有中间转印带的打印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打印机被选取为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但是,图像形成设备不限于该打印机,并且可以是基于图像读取器读取的数据而形成图像的复印机或传真机。
1权利要求
1.一种介质加压装置,该介质加压装置包括一对转动体,其在形成接触部的同时转动,并在所述接触部中夹持记录介质时允许所述记录介质穿过,在所述接触部中所述转动体彼此接触;加压构件,其对所述一对转动体中的一个转动体施加朝着另一转动体按压所述一个转动体的压力;驱动辊,其在运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接触部的下游,并且通过接收驱动力而转动,以向所述记录介质传递运送驱动力;从动辊,其被布置为接触所述驱动辊,并随着所述驱动辊的转动而转动,以在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之间夹持所述记录介质时运送所述记录介质; 轴构件,其通过接收驱动力而转动;以及凸轮构件,其固定到所述轴构件,作用于所述加压构件,并跟随所述轴构件的转动,以改变朝着所述另一转动体按压所述一个转动体的压力,其中所述从动辊形成为具有中空的内部,并且所述轴构件被布置为穿过在中空部中形成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加压装置,该介质加压装置还包括 壳体,在所述壳体中形成排出所述记录介质的排出槽,其中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是靠近所述排出槽布置的排出辊并排出所述记录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加压装置,其中在所述从动辊的中空的内部形成的所述空间大于通过将在所述一对转动体之间穿过的记录介质中具有最大厚度的记录介质的厚度与所述轴构件的直径相加所确定的直径。
4.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一对转动体,其在形成接触部的同时转动,并在所述接触部中夹持记录介质时允许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穿过,在所述接触部中所述转动体彼此接触;加压构件,其对所述一对转动体中的一个转动体施加朝着另一转动体按压所述一个转动体的压力;驱动辊,其在运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接触部的下游,并且通过接收驱动力而转动,以向所述记录介质传递运送驱动力;从动辊,其被布置为接触所述驱动辊,并随着所述驱动辊的转动而转动,以在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之间夹持所述记录介质时运送所述记录介质; 轴构件,其通过接收驱动力而转动;以及凸轮构件,其固定到所述轴构件,作用于所述加压构件,并跟随所述轴构件的转动,以改变朝着所述另一转动体按压所述一个转动体的压力,其中所述从动辊形成为具有中空的内部,并且所述轴构件被布置为穿过在中空部中形成的空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介质加压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介质加压装置包括两个转动体,其转动并允许夹持在接触部中的记录介质穿过;加压构件,对两个转动体中的一个转动体施加朝着另一转动体按压该一个转动体的压力;驱动辊,其在运送方向上布置在接触部的下游,并进行转动由此向记录介质传递运送驱动力;以及从动辊,接触所述驱动辊,并随着所述驱动辊的转动而转动,由此运送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之间夹持的记录介质。该装置还包括轴构件,其通过接收驱动力而转动;以及固定到所述轴构件的凸轮构件,其作用于所述加压构件,并跟随所述轴构件的转动,由此改变压力。从动辊具有中空部,并且所述轴构件被布置为穿过中空部中的空间。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455621SQ201110163900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6日
发明者佐藤祐辅, 小西佳郎, 有川树一郎, 渡边茂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