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影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78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学影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影像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像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小型化光学影像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影像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两种。且由于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画素尺寸缩小,小型化光学影像系统逐渐往高画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影像系统,多采用三片式透镜结构为主,光学影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如美国专利第7,085,077号所示。但由于现今对成像品质的要求更加提高,现有习知的三片式透镜组虽拥有较短的镜组总长,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光学影像系统。此外,美国专利第7,365,920号揭露了一种四片式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系以二片玻璃球面镜互相粘合而成为双合透镜(Doublet),用以消除色差。但此方法有其缺点,其一,过多的玻璃球面镜配置使得系统自由度不足,导致系统的总长度不易缩短; 其二,玻璃镜片粘合的制程不易,容易形成制造上的困难。因此,急需一种可用于高画素手机相机,易于制造且不至使镜头总长度过长的光学影像系统。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光学影像系统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 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光学影像系统,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影像系统,藉由透镜配置方式,可有效缩小光学影像系统总长度,降低系统敏感度,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其中,该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0. 5 < f/fl < 1. 5 ;0 < f/f2 <1.0;以及 0. 2 < CT2/T23 <1.1。[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该第三透镜及该第四透镜的材质皆为塑胶,且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四透镜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0. 65 < (R5-R6)/(R5+R6) < -0. 05。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还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条件0. 8 < SL/TTL < 1. 1。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3,以及该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 CT4,其满足下列条件0. 7 < (CT1+CT2+CT3)/(CT4) < 1. 9。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l,其满足下列条件0. 20 < Rl/f < 0. 55。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 Π,其满足下列条件0. 80 < f/fl < 1.350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0. 35 < CT2/T23 < 0. 9。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条件-0. 6 < f/R3 < 1. 2。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26 < V1-V3 < 40。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 f2,其满足下列条件0. 15 < f/f2 < 0. 8。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于成像面,该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而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一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关系式=TTLAmgh < 2. 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其像侧表面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 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1, 该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 5 < f/fl < 1. 5 ;0 < f/f2 <1.0;0. 7 < (CT1+CT2+CT3)/(CT4) < 1. 9 ;以及-0. 6 < f/R3 < 1. 9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0025]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该第四透镜具有至少一反曲点,且该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 f2,其满足下列条件0. 15 < f/f2 < 0. 8。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26 < V1-V3 < 40。前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条件-0. 6 < f/R3 < 1. 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0. 5 < f/fl < 1.5 ;0 < f/f2 < 1. 0 ;以及0. 2 < CT2/T23 < 1. 1。另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 5 < f/fl < 1. 5 ;0 < f/f2 <1.0;0. 7 < (CT1+CT2+CT3)/(CT4) < 1. 9 ;以及-0. 6 < f/R3 < 1. 95。当f/fl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第一透镜的屈折力配置可有效控制光学影像系统的总长度,并可同时避免高阶球差。当f/f2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控制第二透镜的屈折力,缩短光学影像系统总长度。当CT2/T23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分配第二透镜的厚度与透镜间的间距,可缩短整体透镜系统的总长度。当(CT1+CT2+Cn)/(CT4)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的厚度较为合适,可避免组装上的困难,或造成光学影像系统的体积过大。当f/R3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可修正光学影像系统像差。[0043]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光学影像系统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藉由透镜配置方式,可有效缩小光学影像系统总长度,降低系统敏感度,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的示意图。图2(a)-图2(c)由左至右依序为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的示意图。图4(a)-图4(c)由左至右依序为实施例2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的示意图。图6(a)-图6(c)由左至右依序为实施例3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的示意图。图8(a) -图8(c)由左至右依序为实施例4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9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0(a)-图10(c)由左至右依序为实施例5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2(a)-图12(c)由左至右依序为实施例6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1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4(a)-图14(c)由左至右依序为实施例7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1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6(a)-图16(c)由左至右依序为实施例8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7[0068]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成像面:150、250、350、450、550、650、750、8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60、260、360、460、560、660、760、860Vl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3 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CTl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2 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 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23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Rl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3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5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6 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f 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fl 第一透镜的焦距f2 第二透镜的焦距SL: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 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 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学影像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 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且另设至影像感测元件于成像面。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提供光学影像系统部分屈折力,有助于缩短光学影像系统的总长度。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皆为凸面,或是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的新月形透镜。当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凸面时,可加强第一透镜屈折力的配置,进而使得光学影像系统的总长度变短;而第一透镜为前述新月形透镜时,可修正光学影像系统的像散。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提供光学影像系统主要屈折力,有利于缩短光学影像系统的总长度,且可分配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以降低光学影像系统的敏感度。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可对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做补正,同时可修正整体光学影像系统产生的色差。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的新月形透镜,藉此,可修正整体光学影像系统的像散。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当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时,有利于修正光学影像系统的高阶像差,提高光学影像系统的解像力;而当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时,可使光学影像系统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光学影像系统总长度, 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l,其满足下列条件0. 5 < f/fl
<1.5,藉此,第一透镜的屈折力配置可有效控制光学影像系统的总长度,并可同时避免高阶球差。进一步满足下列关系式0. 80 < f/fl < 1. 35。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0 < f/f2
<1.0,藉此,可控制第二透镜的屈折力,缩短光学影像系统总长度。进一步满足下列关系式0. 15 < f/f2 < 0. 8。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 T23,其满足下列条件0. 2 < CT2/T23 < 1. 1,藉此,分配第二透镜的厚度与透镜间的间距, 可缩短整体透镜系统的总长度。进一步满足下列关系式0. 35 < CT2/T23 < 0. 9。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0. 65 < (R5-R6)/(R5+R6) < -0. 05,藉此,可确保第三透镜新月形的形状,以利修正光学影像系统产生的像散。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条件0. 8 < SL/TTL < 1. 1,当SL/TTL小于0. 8时,入射至影像感测元件上的光线角度过大,易造成感光效果不良与色差过大的缺点。又当SL/TTL大于1. 1时,会使整体光学影像系统总长度过长。因此,本光学影像系统在满足0. 8 < SL/TTL < 1. 1时, 可在远心与广角特性的中取得良好的平衡,且不至于使整体总长度过长。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以及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0. 7
<(CT1+CT2+CT3)/(CT4) < 1. 9,藉此,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的厚度较为合适,可避免组装上的困难,或造成光学影像系统的体积过大。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其满足下列条件 0. 20 < Rl/f < 0. 55,若Rl/f过小时,则第一透镜正屈折力过强,易导致产生高阶像差,当 Rl/f过大时,则会使得正屈折力不足,进而不易缩短总长;藉此,将Rl/f限制于此范围内, 可有效减少高阶像差与缩短总长。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条件-0. 6 < f/R3 < 1. 95,藉此,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可修正光学影像系统像差。进一步满足下列关系式-0. 6 < f/R3 < 1. 2。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J6
<V1-V3 < 40,藉此,有助于提升光学影像系统修正色差的能力。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而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一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关系式=TTLAmgh < 2. 0,藉此,可维持光学影像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0108]上述的光学影像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在近轴处为凸面; 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在近轴处为凹面。其中,各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整体光学影像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在透镜的镜面上设置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光学影像系统的总长度。另外,光学影像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
像品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及图2 (a)-图2 (c),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的示意图,图2(a)-图2(c)由左至右依序为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可知,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 Filter) 160 以及成像面150。第一透镜110的材质为塑胶,其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为凸面、像侧表面112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皆为非球面(Aspheric ;Asp)。第二透镜120的材质为塑胶,其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为凹面、像侧表面122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121及像侧表面122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130的材质为塑胶,其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为凹面、像侧表面132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131及像侧表面132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140的材质为塑胶,其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为凸面、像侧表面142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141及像侧表面142皆为非球面,并皆具有反曲点ο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 Filter) 16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140与成像面150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X(Y) 二及)/(1 + sqrt{\ -(1 + k)x (Y/)
i其中X :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高度;Y 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距离;k:锥面系数;以及Ai:第i阶非球面系数。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中,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光学影像系统的光圈值 (f-number)为 ^ηο,光学影像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f = 4. 27mm ;Fno =2. 80 ;以及 HFOV = 33. 1 度。[0128]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的色散系数为VI,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V1-V3 = 34. 5。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二透镜120 与第三透镜13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CT2/T23 = 0. 68。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 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3,以及第四透镜14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CT1+CT2+CT;3)/(CT4) = 1. 75。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中,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物侧表面 111的曲率半径为Rl,第二透镜120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条件Rl/f =0. 36 ;以及 f/R3 = -0. 18。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中,第三透镜130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130像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R5+R6) = -0. 34。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中,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 Π,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fl = 1. 24 ;以及f/f2 = 0. 35。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中,光圈100至成像面15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Iio的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5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条件SL/TTL = 0. 97。实施例1的光学影像系统中,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50于一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关系式=TTL/Imgh = 1. 75。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1权利要求1.一种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其中,该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l,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 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 其满足下列条件0. 5 < f/fl < 1. 5 ;0 < f/f2 < 1. 0 ;以及0. 2 < CT2/T23 < 1. 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透镜及该第四透镜的材质皆为塑胶,且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四透镜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0.65 < (R5-R6)/(R5+R6) < -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条件0. 8 < SL/TTL < 1. 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3,以及该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0. 7 < (CT1+CT2+CT 3)/ (CT4) < 1.9。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其满足下列条件0. 20 < Rl/f < 0. 55。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l,其满足下列条件0. 80 < f/fl < 1. 35。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0. 35 < CT2/T23 < 0. 9。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条件-0. 6 < f/R3 < 1. 2。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 26 < V1-V3 < 40。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0. 15 < f/f2 < 0. 8。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设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于成像面,该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而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一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满足下列关系式TTL/Imgh < 2. 0。
15.一种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l,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 该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R3,其满足下列关系式 0. 5 < f/fl < 1. 5 ; 0 < f/f2 <1.0;0. 7 < (CT1+CT2+CT3)/(CT4) < 1. 9 ;以及 -0. 6 < f/R3 < 1. 95。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中该第四透镜具有至少一反曲点,且该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0. 15 < f/f2 < 0. 8。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26 < V1-V3 < 40。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影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条件-0. 6 < f/R3 < 1. 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学影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且像侧表面为凹面。藉由上述的透镜配置方式,可有效缩小光学影像系统总长度,降低系统敏感度,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
文档编号G02B13/22GK202189177SQ20112025594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1日
发明者周明达, 蔡宗翰 申请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