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017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是一种非自发光显示装置,其显示主要藉由控制外部光源所发出光束的通过或者不通过来实现,因此通常需要相应的背光模组或者前光模组,该背光模组或者前光模组可将外部光源所发出的光束导向显示面板,从而实现显示功能。背光模组一般包括光源和反射及折射功能的光学装置,其中光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冷阴极灯管 (CCFL)、另一种为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模组一般都是在核心组件导光板的一端安装发光二极管。为达到薄型化、高亮度、光学效果优异的要求,导光板的设计特别是结构设计就显的格外的重要。请参考图1,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光源11、反射膜 (片)12、导光板13、扩散板14和棱镜板组合15等光学组件。而导光板为背光模组的核心部件。该导光板包括入光面131、出光面132和反光面133(即底面)。当入光面接收与其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束,并将该光束导入导光板内部,反光面则将导入的光束反射、散射, 形成沿各方向均勻分散的散射光束,出光面则将均勻分散的光束导出导光板。一般而言, 现有导光板出光面上一般不作处理,则对来自反光面上的光线到达出光面上时未经充分折射、散射,导致导光板辉度不高,且出光均勻度难控制,光损失较为严重。为了提高辉度及出光均勻度,还可以在出光面上设置微结构颗粒,但是这种设置方式加工工艺复杂,加工周期长,成本高。此外,为了提高光利用率,还可以在导光板反光面设置多个网点。现有导光板反光面上网点大小及密度从入光面沿远离入光面方向有小到大变化,造成网点大小变量不易控制,网点间间隙过大,仍然有较多光线从导光板周边射出,光利用率提高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能够避免因光线在出光面未经处理而射出,导致导光板辉度不高以及出光均勻度不够的问题。进一步还可减少光线从导光板周边射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导光板,至少包括反光面、出光面,以及用于将来自发光光源的光线导入导光板内的入光面,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应,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连,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连,所述出光面上有微结构直线式磨纹。进一步地,所述直线式磨纹为有间断的直线式磨纹或/和无间断的直线式磨纹。更进一步地,所述直线式磨纹凸出所述导光板出光面。更进一步地,所述直线式磨纹无固定间距的排列在所述出光面上。更进一步地,所述直线式磨纹高度小于等于1微米。[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直线式磨纹与入光面夹角在-15度至15度之间。更进一步地,所述直线式磨纹注塑、压制或者磨制在所述出光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反光面上设置有多个网点,所述多个网点的密度从入光面与反光面垂直相连处沿着远离入光面的方向从小到大变化。更进一步地,所述网点为等直径网点。更进一步地,所述网点直径在大于0. 020mm,小于0. 200mm之间。一种薄型背光模组,包括发光光源,以上所述的导光板,所述发光光源光线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射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光面加工有微结构直线式磨纹,使到达出光面的光线经过磨纹的折射、散射后,对射出的光线进行了汇聚和收敛,从而提高了导光板辉度和出光均勻度,同时提高了光的利用率。进一步的在反光面上设置多个大小相等的网点,且多个网点的密度从入光面与反光面垂直相连处沿着远离入光面的方向从小到大变化,使得在远离光源一侧的反光面网点之间间隙变小,当发光光源的光线射入该导光板内反光面远离光源一侧时,更多的光线射在网点上,从而改变了该些光线的角度,使得经过反光面后反射到光线更多的射向出光面,提高了光的利用率。

图1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出光面的设置方式一的平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出光面的设置方式二的平面图;图如为现有导光板的光路示意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光路示意图图fe为现有导光板的反光面的示意图;图恥为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反光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总体的构思包括以下部分本实用新型导光板包括光源、入光面,反光面以及出光面。其中,出光面位于反光面上方且与该反光面平行,该出光面与入光面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在出光面设置有微结构直线式磨纹,使得发光光源的光线从反光面反射到出光面时,在磨纹处经过充分偏折、散射后,对射出的光线进行了汇聚和收敛,从而提高了导光板辉度和出光均勻度,同时提高了光的利用率。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导光板出光面的设置方式一的平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反光面,入光面。该出光面上设置有无固定间距排列的微结构直线式磨纹, 磨纹凸出出光面,且磨纹与入光面的夹角为0度,每一条磨纹的高度小于等于1微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出光面上的直线式磨纹有有间断的直线式磨纹和无间断的直线式磨纹。根据这一设置思路,通过实验得知还可以将出光面上的直线式磨纹全部设置为有间断的直线式磨纹或者无间断的直线式磨纹,都能达到相同的出光效果。请参考图如,现有导光板的光路示意图。在出光面大量光线反射在该面上,因为该出光面折射、散射能力较弱,造成光线不均勻射出该面。请参考图4b,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光路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通过在出光面上设置有微结构直线式磨纹,当发光光源的光线自反光面反射到该出光面时,光线在该磨纹处发生折射与散射,即入射的光线在磨纹处发生偏折,对射出的光线进行了汇聚和收敛,从而使得光线均勻地从出光面射出。提高了导光板辉度和出光均勻度。请参考与图3,本实用新型导光板出光面的设置方式二的平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磨纹与入光面的夹角为0度为较佳的实施方案,经实验可知,当磨纹与入光面的夹角设定在-15度到15度范围之间时,导光板的辉度与出光均勻度均能达到较优值。图3中的直线式磨纹与导光板入光面的夹角为15度。请参照图如和图恥为现有导光板的反光面的示意图和为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反光面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摒弃了现有导光板大小不一的网点501,在反光面上设置多个大小相等的网点502,且多个网点的密度从入光面与反光面垂直相连处沿着远离入光面的方向从小到大变化。由于该出光面网点大小一样,在远离光源的反光面上网点密度较大,之间间隙较小,当发光光源的光线射入该导光板内反光面远离光源一侧时,更多的光线射在网点上,从而改变了该些光线的角度,从而使光线最大量射到出光面上,进而减少光线从导光板周边射出的损失,提高光的利用率。在本实施方式中,微结构直线式磨纹通过直接磨制的方式设置在出光面上,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可以通过直接压制或者注塑等方法设置上述微结构直线式磨纹。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反光面设置和实施方式中设置一样, 在这里就不做赘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发光光源。以及上述的导光板。且该发光光源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位置对应。本实施方式中的发光光源为发光二极管,导光板为透明塑料体导光板。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导光板,包括上下平行的出光面与反光面,以及与出光面和反光面相连的入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上设有微结构直线式磨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式磨纹为有间断的直线式磨纹或/和无间断的直线式磨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式磨纹凸出所述导光板出光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式磨纹无固定间距的排列在所述出光面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式磨纹高度小于等于1微米。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式磨纹与入光面夹角在-15度至15度之间。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式磨纹通过注塑、压制或者磨制在所述出光面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面上设置有多个网点,所述多个网点的密度从入光面与反光面垂直相连处沿着远离入光面的方向从小到大变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为等直径网点。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直径在大于0.020mm,小于 0. 200mm 之间。
11.一种薄型背光模组,包括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所述发光光源光线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射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导光板包括光源、入光面,反光面以及出光面。本实用新型导光板通过在其出光面上设置微结构直线式磨纹,以及在导光板反光面上设置多个大小相等的网点,且多个网点的密度从入光面与反光面垂直相连处沿着远离入光面的方向从小到大变化。使得更多的光线在导光板内部能经过充分的汇聚和收敛,从而提高了导光板辉度和出光均匀度,同时提高了光的利用率。
文档编号G02B6/00GK202330759SQ2011204637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1日
发明者李剑平, 杨秀清, 陈武 申请人: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