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04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借由光源排列方式,以改善暗带区现象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应用在信息装置的液晶显示器,可以依照实际设计的需求,而选择利用直下式或者是侧光式的背光模块架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显示装置的边角因为缺乏光线照射所产生的暗带区,导致显示品质下降。在已知技术中,通常采用扩散板,使通过的光线均匀散出。其中,为了加强光扩散的功效及光混合的均匀性,光源与扩散板之间的间隙必须增大,或者扩散板的使用数量必须增加。然而,如此的结构设计不但效果相当有限,且将导致背光模块的厚度增加,而与液晶显示器轻薄化的设计初衷相违背。另外,为了使显示装置自背光模块接收更多光线,背光模块内需配置更多发光源。然而,在一应用发光二极管为发光源的背光模块中,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成本昂贵,将不利经
济考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借由背光模块上光源的排列变化,增强显示装置边角的光源供应。本发明又一目的在于减少光源的数量,以减少生产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基板、至少一光条及多个光学元件。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光条有多个光源,且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相邻第一侧边,第一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一间距。第二区域相邻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光学元件设置于各光源上方,其中每一光学元件的入光面包括一第一凹曲面朝远离光源的方向凹陷,且光学元件的出光面包括一第二凹曲面朝光源的方向凹陷。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其中一显示面板设置于上述背光模块上。由于靠近基板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的相邻光源之间的间距较小于其他区域相邻光源之间的间距,并且透过光学元件将光源进一步均匀扩散,将使得显示装置各区域充分地获得来自背光模块的光源。如此,已知显示屏幕的亮度不均匀缺点将可获得改善。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其中:图1显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2显示图1的部分元件的上视图;图3显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单位长度的光源分布密度相对于光条位置的曲线图;图4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的上视图;图5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的上视图;图6显示图1中部分元件的放大图;图7A-7E显示不同型态的光学元件的结构;图8A-8B显示不同型态的光学元件的结构;图9A-9D显示不同型态的光学元件的结构;图1OA显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光源与光学元件的底面图;以及图1OB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与光学元件的底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 显示装置10、10’ 背光模块20 光学膜片层30 显示面板50 基板51 短边侧板(第一侧边)52 短边侧板(第二侧边)53、54 长边侧板531、541 中点55 光学反射层56 底板100、100, 光条110、110,、210 光源140、240 光学元件141、241 第一凹曲面143、243 出光面145、245 底面147 支撑件240a~240e 光学兀件241a_241e 第一凹曲面247d 凸起340a-340b 光学元件341a-:341b 第一凹曲面345a_345b 底面440a-440b 光学元件445a_445d 底面449a-449d 微结构
C 中轴线d 单位长度光源分布密度D1-D4 宽度E1 第一宽度(短轴)E2 第二宽度(长轴)H 高度L 长边LI 第一距离L2 第二距离M 对称中心pl-p9 间距SI 第二凹曲面S2 凸曲面S21 第一出光表面S22 第二出光表面W 短边θ η Θ 2、Θ 3 夹角I 第一区域II 第二区域III 第三区域IV 第四区域V 第五区域VI 第六区域VII 第七区域VIII 第一中介区IX 第二中介区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配合

较佳实施例。请参见图1、2。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I包括一背光模块10、一光学膜片层20及一显不面板30,其中背光模块10包括一基板50、一光学反射层55、二个光条100、多个光源110以及多个光学元件140。基板50用以承载及定位背光模块10中的光学兀件,其包括二短边侧板51、52、二长边侧板53、54及一底板5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其底板56的长宽比为16:9,其中短边侧板51、52系定义于图2图面的垂直方向,长边侧板53、54系定义于图2图面的水平方向,短边侧板51、52及长边侧板53、54系与底板56相连接,其平面法向量两两相互垂直或不垂直皆可。一般而言,当本发明的显示装置I直立摆设时,短边侧板51、52系位于使用者的左右二侧,长边侧板53、54系位于使用者的上下二侧(以下说明中将以第一侧边代表短边侧板51、第二侧边代表短边侧板52)。光学反射层55设置于基板50的内侧,用反射光线以增加光扩散效果。基板50布有驱动线路,可电连接其他元件使背光模块10运作。二个光条100以平行于长边侧板53、54的方向设置于底板56上。每一光条100分别包括一第一区域1、一第二区域I1、一第三区域II1、一第四区域IV、一第五区域V、一第六区域V1、一第七区域VI1、一第一中介区VII1、一第二中介区IX。第一区域I相邻第一侧边51,第二区域II相邻第一区域I,第三区域III相邻第二侧边52,第四区域IV相邻第三区域III,第五区域V介于第二区域II及第四区域IV之间,第五区域V与第二区域II之间具有第六区域VI及第一中介区VIII,第五区域V与第四区域IV之间具有第七区域VII及第二中介区IX。此外,在此实施例中,第五区域V实质中央位置具有一中轴线C所穿过,其中中轴线C与光条100两短侧边的距离相等,等分该光条100,并且各区域沿中轴线C呈镜像分布,也就是第一区域I对应第三区域III,第二区域II对应第四区域IV,第六区域VI对应第七区域VII,第一中介区VIII对应第二中介区IX,第五区域V左侧部分对应第五区域V右侧部分。但是,于其他实施例中,中轴线C不一定穿越光条100的特定区域,光条100上各区域亦不一定沿中轴C呈镜像分布。光条100例如是印刷电路板(PCB),具有光源驱动线路,使光源110接收电信号后发光。光源100沿光条100长轴实质上呈一直线设置,单一光条100可容纳一条或多条直线设置的光源阵列。此外,单一光源阵列的光源110之间系具有不等间距的设计,但同一『区域』内的光源110间距相同,也就是光源110的密度d相同,而『中介区』内的光源110间距不一定相同,其光源110密度d可以是定值或变化值,其中光源Iio之间距(pitch),系指相邻两光源100中心的最短距离,大于O。第一区域I系光条100最邻近第一侧边51的区域,具有多个光源110,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光源110间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间距p1。第二区域II相邻第一区域I,具有多个光源110,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光源110间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间距P2,其中Pl小于p2,换句话说第一区域I光源110密度d大于第二区域II光源110密度d。第一区域I与第二区域II邻接的部分系为共用的光源110,该共用的光源110中心即为间距pi与间距p2的变换交界(switching boundary)。第三区域III系光条100最邻近第二侧边52的区域,具有多个光源110,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光源110间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间距p3。第四区域IV相邻第三区域III,具有多个光源110,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光源110间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间距p4,其中p3小于p4,换句话说第三区域III光源110密度d大于第四区域IV光源110密度d。第三区域III与第四区域IV邻接的部分系为共用的光源110,该共用的光源110中心即为间距P3与间距p4的变换交界。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区域I与第三区域III间距数目相等,且间距Pl等于P3 ;第二区域II与第四区域IV间距数目相等,且间距p2等于P4,但并不限至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间距pi及间距p3可不相等,间距p2及间距p4可不相等,或是间距Pl不同于间距P2 p4。简言之,沿中轴线C呈镜像分布的各个区域之间的距数目可为相同或不同。另外,光条100的第二区域II亦可与第四区域IV结合,或是光条100仅包括第一区域I及第二区域I1...等,端视整体光学的设计而定。第五区域V系介于第二区域II及第四区域IV,具有多个光源110,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光源110间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间距p5。于此实施例中,第五区域V与第二区域II及第四区域IV之间间隔有其他区域,且第五区域V位于光条100中心位置,中轴线C穿越第五区域V中央,间距p5小于间距P2及间距p4,相对而言第五区域V的光源110密度d大于第二区域II及第四区域IV,光源110由第一侧边51至第二侧边方向52的密度d大致呈现密-疏-密-疏-密的排列方式。于其他实施例中,中轴线C不穿越第五区域V中央,间距p5可相等或不等于间距pi p4,第五区域V可与第二区域I1、第四区域IV相邻甚至结合,甚至无第五区域V...等,端视整体光学的设计而定。第六区域VI系介于第二区域II及第五区域V之间,具有多个光源110,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光源110间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间距P6,其中间距p6大于间距Pl及间距P2。第七区域VII系介于第四区域IV及第五区域V之间,具有多个光源110,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光源110间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间距p7,其中间距p7大于间距P3及间距p4。于本实施例中,第六区域VI与第二区域II相邻,第七区域VII与第四区域IV相邻,间距p6等于间距p7,且间距p6及间距p7皆大于间距pi p5,换句话说,第六区域VI及第七区域VII的光源密度d相对其他区域大,光源110由第一侧边51至第二侧边方向52的密度d同样呈现密-疏-密-疏-密的排列方式。于其他实施例中,第六区域VI与第二区域II可不相邻,第七区域VII与第四区域IV可不相邻,间距p6及间距p7与其他间距Pl p5的关系可相等或不相等,第六区域VI及第七区域VII亦可结合其他区域,甚至无第六区域VI及第七区域VI1...等,端视整体光学的设计而定。第一中介区VIII系介于第五区域V及第六区域VI之间,具有多个光源110,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光源110间距,可具有相同或是不同的光源110间距,但平均光源之间距为间距P8。第二中介区IX系介于第五区域V及第七区域VII之间,具有多个光源110,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光源110间距,可具有相同或是不同的光源110间距,但平均的光源间距为间距P9。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中介区VIII与第二中介区IX内的光源间距相同,间距P8及间距p9相同,且第一中介区VIII相邻第五区域V及第六区域VI,第二中介区IX相邻第五区域V及第六区域VII。中介区可视为由多个区域合并的单一区间。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中介区VIII及第二中介区IX内之间距可以是变化的,例如渐增、渐减、相等或不规则变化,间距P8及间距P9与间距Pl p7并无特定的关系,第一中介区VIII或第二中介区IX内之间距可介于相邻区域间距P5 p7之间或任意值,第一中介区VIII或第二中介区IX亦可结合其他区域,甚至无第一中介区VIII或第二中介区IX...等,端视整体光学的设计而定。中介区的概念可延伸,例如于第二区域II及第六区域VI之间或是第四区域IV及第七区域VII之间插入一中介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应用背光模块10的显示装置I的尺寸为31.5英寸,间距pi及间距p3为40mm,间距p2及间距p4为50mm,间距p6及间距p7为60mm,间距p8及间距P9为50mm,间距p5为40mm,光源110由第一侧边51至第二侧边方向52的密度d同样呈现密-疏-密-疏-密的排列方式。但并不限制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位于光条100的中轴线C 二侧的间距Pl P9彼此镜像对称,但并不应限制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照本实施例的基本精神,加以调整相邻光源间的间距。光学元件140设置于每一光源之上,用以增加出光扩散角度,以减少光源使用数量,并调整出光光形以减少混光距离,同时达到均匀化的效果,其详细特征将于后方说明。光学膜片层20相对于背光模块10设置于基板50的上方,且显不面板30设置于光学膜片层20的上方。由于本发明的光学膜片层20、显示面板30为本领域的已知元件,且非为本发明所强调的内容,在此不加以赘述。
请参见图3。图3显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单位长度上光源分布密度d相对于光条100位置的曲线图。整体观之,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单位长度光源分布密度d具有变化,其中自基板50的第一侧边51朝向第二侧边52的方向上,单位长度光源分布密度d呈现密、疏、密、疏、密的变化。详而言之,自第一区域I至第六区域VI,单位长度光源分布密度d渐减;自第六区域IV至第五区域V,单位长度光源分布密度d渐增;自第五区域V至第七区域VII,单位长度光源分布密度d渐减;自第七区域VII至第二区域II,单位长度光源分布密度d渐增。受惠于二个光条100上光源110的排列方式,显示面板30除了可维持中心亮度,其四边角亦可增加接收的光线。因此,已知技术中,四边角具有暗带区的情形即可改善。在一实验数据中,显示面板30的中心亮度为105%,且均齐度为65 %,在此均齐度定义为显示面板最暗点与最売点的比值。请参阅图4。图4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的上视图。为简化说明,背光模块10’与背光模块10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将施予相似的标号,且其特征将不再说明。光条100’上的光源的形式并不受图2所示的实施例所限制。在另一实施例中,相邻第五区域V为第六区域VI及第七区域VII,并无前一实施例的中介区第一中介区VIII及第二中介区IX。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应用背光模块10’的显示装置(未图示于图4)的尺寸为31.5英寸,间距p5为50mm,间距p6及间距p7为70mm,间距p2及间距p4为40mm,间距pi及间距p3为30mm,但并不限制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位于光条100’的中轴线C 二侧的间距彼此对称,但并不应限制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照本实施例的基本精神,加以调整相邻光源间的间距。在一实验数据中,运用此背光模块10’的显示面板(未图示于图4)的中心亮度为100%,均齐度为70%,在此均齐度定义为显示面板最暗点与最亮点的比值。请参见图5。图5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的部分元件的上视图。为简化说明,背光模块10”与背光模块10相同或相似的兀件将施予相似的标号,且其特征将不再说明。为了进一步改善应用背光模块10”的显示装置(未图示于图5)暗带区的情形,二个光条100的中轴线C分别自二个长边侧板53、54的中点531、541的连线向左及向右偏移。如图5所不般,位于图面上方的光条(第一光条)100的中轴线C相对于中点531、541的连线向左偏移,且位于图面下方的光条(第二光条)100的中轴线C相对于中点531、541的连线向右偏移。于是,位于图面上方的光条(第一光条)100的短侧边较位于图面下方的光条(第二光条)100的短侧边靠近第一侧边51,其中图面上方的光条(第一光条)100的短侧边与第一侧边51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I,位于图面下方光条100 (第二光条)的短侧边与第一侧边51之间具有第二距离L2,其中第一距离LI小于第二距离L2。本发明的光学元件140的结构特征将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6,图6显示图1中部分兀件的放大图,其中仅显不单一光学兀件140、单一光源110以及部分基板50。光学兀件140包括一第一凹曲面141、一出光面143、一底面145以及二个以上的支撑件147。第一凹曲面141面对光源110的出光面,其中来自光源110的光线经第一凹曲面141进入光学元件140中。亦即,第一凹曲面141为光学元件140的入光面,但不应限制于此。光线亦可能经光学元件140的底面145进入光学元件140中。第一凹曲面141自底面145朝远离光源110的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且如图6所示般,第一凹曲面141实质上具有半长椭圆的外型。此外,第一凹曲面141相对光学元件140的对称中心M呈轴对称。换句话说,第一凹曲面141的横切面为一圆形或椭圆形(第一凹曲面141的细部特征将于图1OA图的说明中详述)。出光面143面对光学膜片层20(图1),亦即位于光学元件140相反于光源110的一侧。出光面143包括一第二凹曲面S1、一凸曲面S2。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凹曲面SI以及凸曲面S2系轴对称于对称中心M,其中对称中心M经过光源110的中心以及光学元件140的实质中心。第二凹曲面SI朝光源110的方向凹陷,且其法线与方向X之间的夹角β i为90至180度。凸曲面S2环绕于第二凹曲面SI外侧,且包括一第一出光表面S21以及一第二出光表面S22。第一出光表面S21相邻该第二凹曲面SI,其中第一出光表面S21的法线与方向X之间的夹角92为0至90度。第二出光表面S22相邻第一出光表面S21远离第二凹曲面SI的一侧,其中第二出光表面S22的法线与方向X之间的夹角θ3之间的夹角为O至-90度,上述方向X系自光学元件140的对称中心M向光学元件140外侧延伸且平行基板50的方向,如图6所不般。底面145位于第一凹曲面141与第二出光表面S22之间,底面145借由支撑件147连结于基板50。为了使光源110的光线皆可经由第一凹曲面141进入光学元件140之中,在此实施例中,支撑件147的高度H等于光源出光面至基板50的距离,使底面145位于光源110的出光面所在的平面。此外,支撑件147为一柱体或椎体,其宽度Dl介于底面145的宽度D2的2%至20%之间,但并不限制于此。在不影响光线扩散的原则下,支撑件147的设置位置、形状、尺寸皆可加以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如图6所示般,光学元件140的第一凹曲面141、出光面143皆为具有连续曲率的曲面,光学元件140的底面145则为一面对基板50的平面;此外,第一凹曲面141面对该光源110的开口的宽度D3系大于或等于光源110的宽度D4,以避免光源110与光学元件140相互干涉。在一具体实施例第一凹曲面141的开口的宽度D3系介于光源110的宽度D4的100%至150%之间。来自光源110的光线经上述光学元件140后,其光形将有所调整,以提高照射于光学膜片层20 (图1)的光线均匀度。是以,显示装置1(图1)的成像品质将进一步获得改善。本发明的光学元件140的结构特征可因需求而加以变化,以下举例性的提供光学元件可能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7Α-图9,在图7Α-图9所示的光学元件中,与光学元件140 (图6)相似或相对应的元件将施予相似的标号,且已说明的特征将在以下说明中被省略。光学元件的第一凹曲面的型态可具有以下变化:光学元件240a的第一凹曲面241a实质上具有半圆形的外型(图7A)、光学元件240b的第一凹曲面241b实质上具有半扁椭圆的外型(图7B)、光学元件240c的第一凹曲面241c实质上具有波浪形的外型(图7C),或者光学元件240d的第一凹曲面241d实质上具有类双椭圆的外型,其中一凸起247d形成于其实质中心(图7D)。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光学元件240d应用于一 3D显示装置,且第一凹曲面241d可接收二个相对设置于凸起247d两侧的光源110所发出的光线。依照不同需求可利用不同的光学元件,使光扩散效果达到最佳。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当多个光源设置于单一光学元件内部时,图7C的光学元件240c或图7D的光学元件240d将可使光扩散效果达到最佳。在另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240e的第一凹曲面241e为非轴对称,如图7E所示般,第一凹曲面241e的外型朝一特定方向歪斜,以创造左右两侧不同出光量的功效。光学元件的底面的型态可具有以下变化:在图8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曲面341a相邻底面345a的切线与光源110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等于90度,此时,光学元件340a的底面345a系对齐于光源110的出光面所在平面。在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曲面341b相邻底面345b的切线与光源110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度,此时,以最大出射角离开光源110的光线将不沿水平方向通过光学元件340b。此时,光学元件340b的底面345b与光源110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间具有一夹角β,以节省光学元件的生产材料,降低成本。在图9Α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440a的底面445a还包括多个凹陷的微结构449a,每一微结构具有一半圆形的造形。在图9B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440b的底面445b还包括多个凸起的微结构449b,每一微结构具有一半圆形的造形。在图9C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440c的底面445c还包括多个凹陷的微结构449c,每一微结构具有一半六边形的造形。在图9D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440d的底面445d还包括多个凸起的微结构449d,每一微结构具有一半六边形的造形。凸起或凹陷的微结构的造型可为任意形状,并不受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凸起或凹陷的微结构的深度或高度皆小于光学元件的底面的宽度的10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相邻凸起或凹陷的微结构皆为等距,但凸起或凹陷的微结构亦可以不规则的形态分布。请参阅图10A,图1OA显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光源110与光学元件140的底面图。在此实施例中,光源110为一正方形,故来自光源110的光线将均匀地朝各方向射出。为配合光源Iio的光线的光形,第一凹曲面141较佳地系轴对称于光学元件140的对称中心。请参阅图10B,图1OB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210与光学元件240的底面图。在此实施例中,光源210为一具有宽度W以及长度L的矩形,故来自光源210将于长度L的一侧提供较多的光线,并于宽度W的一侧提供较少的光线。为配合光源210的光线的光形,第一凹曲面241较佳地系为非轴对称于光学元件140的对称中心,以相对于光源210长度L 一侧提供较大的受光面积,并相对于光源210宽度W —侧提供较小的受光面积。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凹曲面241的开口端为一具有短轴(第一宽度)E1以及长轴(第二宽度)E2的椭圆,其中光源210宽度W的一侧对应于长轴(第二宽度)E2,且光源210长度L的一侧对应于短轴(第一宽度)E115更具体而言,光源210宽度W的一侧沿长轴(第二宽度)E2设置,且光源210长度L的一侧沿短轴(第一宽度)E1设置。请同时参照图10A、10B,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依照光源110、210发出光线的光形调整光学元件140、240的入光面141、241的形状,可进一步达到出光均匀的目的。借由背光模块光源的排列,位于显示装置四边角的光线均齐度将可有效地被提高,有助于改善显示面板的成像品质。另一方面,借由光学元件扩散来自光源的光线,背光模块的光源数量将可进一步减少,以降低生产成本。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背光模块,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 至少一光条,具有多个光源,包括: 一第一区域,相邻该第一侧边,该第一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一间距;以及一第二区域,相邻该第一区域,该第二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二间距,其中该第一间距小于该第二间距;以及 多个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各光源上方,其中每一所述光学元件包括一第一凹曲面朝远离光源的方向凹陷,且所述光学元件包括一第二凹曲面朝光源的方向凹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具有一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与该第一侧边相对,且该光条包括: 一第三区域,相邻该第二侧边,该第三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三间距;以及一第四区域,相邻该第 三区域,该第四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四间距,其中该第三间距小于该第四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间距等于该第三间距。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间距等于该第四间距。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区域及该第四间距之间介有一第五区域,该第五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五间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五区域与该第二区域及该第四区域相邻。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五区域及该第二区域之间介有一第六区域,该第六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六间距,该第六间距大于该第二间距及该第五间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六区域与该第二区域及该第五区域相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五区域及该第六区域之间介有一第一中介区。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五区域及第四区域之间介有一第七区域,该第七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七间距,该第七间距大于该第四间距及该第五间距。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七区域与该第四区域及该第五区域相邻。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间距等于该第七间距。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五区域及该第七区域之间介有一第二中介区。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分别为该基板的二短边侧板,且该基板还包括连结于该二短边侧板的二长边侧板,其中该光条平行于该二长边侧板。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括一第一光条及一第二光条,该第二光条相邻该第一光条,其中该第一光条与该第一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该第二光条与该第一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该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该第二距离。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还包括一底面,该第一凹曲面自该底面朝远离光源的方向凹陷,其中该第一凹曲面与该底面的交会处是位于光源的出光面所在平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面包括多个微结构,自该底面凸起或凹陷。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曲面相邻该底面的切线与光源的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还包括一支撑件,该底面通过该支撑件连结于该基板,其中该支撑件的高度等于该光源的出光面至该基板的高度。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还包括一支撑件,该支撑件的宽度介于该底面的宽度的2%至20%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凹曲面的法线与该基板延伸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至180度。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还包括一凸曲面,围绕该第二凹曲面,该凸曲面 是朝远离相邻光源的方向凸出。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曲面包括: 一第一出光表面,相邻该第二凹曲面,其中该第一出光表面的法线与该基板延伸平面之间的夹角为O至90度;以及 一第二出光表面,相邻该第一出光表面远离该第二凹曲面的一侧,其中该第二出光表面的法线与该基板延伸平面之间的夹角为O至-90度。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凹曲面以及该凸曲面是轴对称于该光源中心与该光学元件的实质中心的连线。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中该光源的出光面是轴对称于该光学兀件的对称中心,且该第一凹曲面是轴对称于该光学兀件的对称中心。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中该光源的出光面是非轴对称于该光学兀件的对称中心,且该第一凹曲面是非轴对称于该光学兀件的对称中心。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曲面的横切面包括一第一宽度与一大于该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其中该光源的出光面的长边对应于该第一宽度,且该光源的出光面的短边对应于该第二宽度。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曲面面对该光源的开口的宽度介于该光源的宽度的100%至150%之间。
29.—种显示装置,包括: 一背光模块,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 至少一光条,具有多个光源,包括: 一第一区域,相邻该第一侧边,该第一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一间距; 一第二区域,相邻该第一区域,该第二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二间距,其中该第一间距小于该第二间距;以及 多个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各光源上方,其中每一所述光学元件的入光面包括一第一凹曲面朝远离光源的方向凹陷,且所述光学元件的出光面包括一第二凹曲面朝光源的方向凹陷;以及 一显示面板,设置于该背 光模块之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基板、至少一光条及多个光学元件。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光条有多个光源,且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相邻第一侧边,第一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一间距。第二区域相邻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内的光源具有一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光学元件设置于各光源上方,用以均匀光源发出的光线。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3104858SQ201210099579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5日
发明者谢明峰, 朱明辉, 张启良, 梁辉鸿 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