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742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液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在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本结构中,薄而透明、具有半导体特性的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与电源电压的正极相连,其与另一个金属阴极相配合,从而形成类似于三明治的结构。具体地,整个结构包括一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 HTL)、一发光层(Emissive Layer, EL)与一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ETL),当电源电压达到一定数值时,正极空穴与阴极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产生光亮,依其配方不同可形成产生红色(Red)、绿色(Green)和蓝色(Blue)的RGB三原色,进而构成基本色彩。由于OLED显示器的可视度和亮度都较高,并且响应速度快、重量轻、厚度薄、构造简单、成本低,因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然而,在OLED的制程工艺中,往往需要使用一个“阴罩”,当显示器的屏幕尺寸变 大时,阴罩板容易出现热胀冷缩现象,这会使得色彩变得不够精确。此外,OLED的纯色需要彩色过滤器才能产生,因而需要相对更多的能量消耗,制造成本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量子点(Quantum Dot)是能够发光的纳米级半导体晶体,当暴露在可见光下(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或通入电流(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时,将会发出明亮且有光谱纯色的可见光。相比于0LED,引入了量子点的显示器(以下称为QLED)从一开始就能够产生各种不同纯色,能效更高,制造成本更低。此外,在同等画质下,QLED的节能性有望达到OLED的2倍,发光率将提升30%至40%。当前,基于量子点技术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在于,将量子点轨条(Quantum DotRail)设置于导光板和背光源之间,藉由量子点暴露于背光源出射的光线而发出可见光,以便与背光模组相兼容。但该结构将会影响导光板的光耦合效率,而且背光LED的散热效果较差。此外,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将量子点薄膜(Quantum Dot Film)设置在液晶模组下方的光学薄膜与导光板之间,然而该结构对光学薄膜的要求较高,当其应用于智能手机场合时,单纯的量子点薄膜厚度就达到0. 2mm,这对于智能手机的薄型化要求来说,仍然有值得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液晶显示设备,以有效地解决上述提及的缺陷或不足,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QLED在设计时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液晶显示设备。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一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上设有多个黑矩阵,相邻黑矩阵的间隔区域定义为一像素开口区,其中,该液晶显示设备还包括一背光模组,并且该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一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表面的下方,用以反射来自一背光源出射的光线;以及多个量子点,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表面的上方,来自所述反射层的反射光线将激发所述量子点,使得所述量子点发射光线至所述像素开口区,其中,所述量子点位于所述像素开口区的正下方。在其中的一实施例中,背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壁。在其中的一实施例中,量子点的分布密度根据所述导光板出射的光均匀度进行调整。在其中的另一实施例中,量子点的尺寸大小根据所述导光板出射的光均匀度进行调整。在其中的一实施例中,背光源出射的一部分光线经由所述反射层反射后,反射光线直接达到所述量子点的表面。在其中的一实施例中,该液晶面板还包括一涂覆层,设置于相应黑矩阵的下方,所 述涂覆层由反射材料制成。此外,背光源出射的一部分光线经由所述反射层反射后,先达到所述涂覆层,再由所述涂覆层再次反射回所述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出射的反射光线达到所述量子点的表面。在其中的一实施例中,该液晶显示设备为一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采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将多个量子点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上表面之上,从而可藉由位于导光板下表面之下的反射层,使得来自反射层的反射光线激发所述量子点,进而让所述量子点发射光线至像素开口区,以增加图像显示时的亮度。此外,还可在液晶面板的底部设置一涂覆层,将涂覆层的表面涂覆反射材料,使得背光源出射的光线经由导光板和反射层后,在涂覆层的反射表面上发生二次反射,反射后的光线再通过反射层的反射面到达相应的量子点表面,进而提升背光源的使用率。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其中,图I示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框图;图2示出图I的液晶显示设备的一具体实施例中,从背光源出射的光线到达量子点的光学路径的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图I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从背光源出射的光线到达量子点的光学路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发明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前所述,针对量子点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中,传统解决方案大致包括两种方式,其一是量子点轨条(Quantum Dot Rail),其二是量子点薄膜(Quantum Dot Film)。然而,量子点轨条设置于导光板和背光源之间,该结构将会影响导光板的光耦合效率,而且量子点轨条紧贴背光LED,致使背光LED的散热效果较差。此外,量子点薄膜设置于液晶模组下方的光学薄膜与导光板之间,该结构对光学薄膜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应用于智能手机场合时,量子点薄膜的厚度不利于产品的薄型化进程。图I示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框图。参照图1,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例如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包括一液晶面板10和一背光模组20。该液晶面板10上设有多个黑矩阵,诸如,黑矩阵100、102和104。在黑矩阵102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为两个像素开口区,即,像素开口区200和202,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黑矩阵的间隔区域定
义为一像素开口区。 背光模组20包括一导光板300、一反射层302、多个量子点304和一背光源306。具体地,导光板300具有一第一表面(也可称为“上表面”)和一第二表面(也可称为“下表面”)。反射层302设置于导光板300的第二表面的下方,用以反射来自背光源306出射的光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个量子点304设置于导光板300的第一表面的上方,来自反射层302的反射光线将激发所述量子点304,使得所述量子点304发射光线至像素开口区,其中,量子点位于像素开口区的正下方。例如,位于像素开口区200下方的量子点将发射光线至该像素开口区200,位于像素开口区202下方的量子点将发射光线至该像素开口区202。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中的背光源306设置于导光板300的一侧壁,进而可减小背光模组20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此外,将背光源306设置在导光板300的侧壁,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背光源306出射的光线经由导光板300,达到反射层302的反射表面,从而提升背光源306的光线利用率。在一实施例中,量子点的分布密度和/或尺寸大小根据导光板300出射的光均匀度进行调整。例如,该液晶显示设备可根据导光板300出射的光的均匀度,适当地密集分布或疏松分布量子点于像素开口区的对应位置。又如,该液晶显示设备可根据导光板300出射的光的均匀度,适当地增大或减小量子点的半径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中,还可根据不同位置区域的图像显示性能和效果,将一些像素开口区对应位置的量子点采用密集分布,而将另一些像素开口区对应位置的量子点采用疏松分布。此外,量子点可设置为统一的半径尺寸,也可设置为不完全统一的半径尺寸,具体根据设计者的实际需求弹性予以设定。图2示出图I的液晶显示设备的一具体实施例中,从背光源出射的光线到达量子点的光学路径的示意图。参照图2,来自背光源306的一部分光线经由导光板300后,达到导光板300下方的反射层302。然后,反射层302将该光线进行反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Pl直接到达量子点的表面,激发量子点,并由该量子点304发射光线至像素开口区202的各个方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为了调整反射层302的反射区域,可适当地改变导光板300的厚度(即,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以便使导光板300的上表面之上的量子点304受更多来自反射层302的反射光线的激发,从而发射更多光线至像素开口区的各个方向,提升产品的光学性能表现。图3示出图I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从背光源出射的光线到达量子点的光学路径的示意图。相比于图2,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液晶面板10还包括一涂覆层308,该涂覆层308设置于相应黑矩阵的下方。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涂覆层的外表面涂覆有反射材料。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涂覆层为一反射层。参照图3,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除了利用反射层302对光线进行反射之外,还可利用涂覆层308执行二次反射过程。具体来说,背光源306出射的一部分光线经由导光板300和反射层302后,先到达涂覆层308。然后,由涂覆层308将该光线经由导光板300,到达反射层302进行反射。最后,反射层302出射的反射光线P2达到量子点304的表面。在这一传播路径中,光线先后经历了三次反射,其中,第一次反射和第三次反射均发生于反射层302的反射表面,第二次反射发生于涂覆层308的反射表面。由此可知,藉由涂覆层308,可进一步提升背光源306的光线利用率,使得更多的光线到达量子点304的表面。采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将多个量子点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上表面之上,从而可藉由位于导光板下表面之下的反射层,使得来自反射层的反射光线激发所述量子点,进而让所述量子点发射光线至像素开口区,以增加图像显示时的亮度。此外,还可在液晶面板的底部设置一涂覆层,将涂覆层的表面涂覆反射材料,使得背光源出射的光线经 由导光板和反射层后,在涂覆层的反射表面上发生二次反射,反射后的光线再通过反射层的反射面到达相应的量子点表面,进而提升背光源的使用率。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一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上设有多个黑矩阵,相邻黑矩阵的间隔区域定义为一像素开口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设备还包括一背光模组,并且该背光模组包括 一导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 一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表面的下方,用以反射来自一背光源出射的光线;以及 多个量子点,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表面的上方,来自所述反射层的反射光线将激发所述量子点,使得所述量子点发射光线至所述像素开口区,其中,所述量子点位于所述像素开口区的正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的分布密度根据所述导光板出射的光均匀度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的尺寸大小根据所述导光板出射的光均匀度进行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出射的一部分光线经由所述反射层反射后,反射光线直接达到所述量子点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还包括一涂覆层,设置于相应黑矩阵的下方,所述涂覆层由反射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出射的一部分光线经由所述反射层反射后,先达到所述涂覆层,再由所述涂覆层再次反射回所述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出射的反射光线达到所述量子点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设备为一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一液晶面板和一背光模组。该液晶面板上设有多个黑矩阵,相邻黑矩阵的间隔区域定义为一像素开口区。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反射层,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二表面的下方,用以反射来自一背光源出射的光线;以及多个量子点,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表面的上方,来自反射层的反射光线将激发所述量子点,使得所述量子点发射光线至像素开口区,量子点位于像素开口区的正下方。采用本发明,将多个量子点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上表面之上,从而可藉由位于导光板下表面之下的反射层,使得来自反射层的反射光线激发所述量子点,进而让所述量子点发射光线至像素开口区,以增加图像显示时的亮度。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2768433SQ20121027207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日
发明者庄幸蓉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