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模组背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98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模组背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液晶模组背光组件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模组背光组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LED技术的发展,LED灯作为背光组件的光源已经广泛应用到液晶电视中。为 了降低成本,现有技术LED液晶电视背光组件经历了从双长边结构到为双短边结构和单长 边结构的变化,双短边结构和单长边结构相比双长边结构可以减少LED灯条上的LED灯个 数,进而降低背光成本。为了进一步降低背光组件成本,双短边结构和单长边结构还可改为 单短边结构,更是大幅减少了背光组件的LED灯个数,但是,减少了 LED灯的个数使得背光 组件必须采用单个大功率的LED灯才能满足液晶电视的亮度要求,这也使单灯功率相对较 高,散热问题比较突出。[0003]图5所示是现有技术大功率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其散热结构为铝基板灯条63通过 导热双面胶固定于厚大的截面为L型的散热器62上,散热器62通过螺钉固定于屏背板61 上,并在屏背板61上粘石墨片60以将此区域的温度均匀化,改善温度对液晶玻璃的影响, 提高液晶玻璃的使用寿命。此技术方案中液晶模组背光组件的散热结构中需要采用石墨材 料,成本相对较高。图6是现有技术另外一种大功率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如图所示,其散热 结构为铝基板灯条70通过导热双面胶安装于带翅片的型材散热器80上,由于翅片较高,最 后将导致整个液晶模组的厚度较大,从而增加了液晶电视的整体厚度,不利于实现超薄液 晶电视的设计。[000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液晶模组背光组件,旨在提高液晶模组背光的 散热效率,提高产品的寿命;降低大功率背光模组的散热成本,便于超薄液晶电视的设计。[0006]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包括屏背板、LED灯条、导光板和热管; 所述屏背板内侧面冲压成型有从一端部延伸到整个屏背板表面的冲槽,所述热管适配装嵌 于所述冲槽内;所述LED灯条的灯基板紧贴所述屏背板安装,并与所述热管紧密接触以使 LED灯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热管均匀分散到所述屏背板表面;所述导光板贴装于所述屏背 板的内侧面,且其一端面与所述LED灯条相抵设置。[0007]优选的,所述屏背板一端部设置有垂直翻边,所述LED灯条的灯基板也设置有垂 直翻边,LED灯设置在所述灯基板的垂直翻边内表面,所述灯基板及其垂直翻边分别与所述 屏背板及其垂直翻边紧密接触适配固定安装。[0008]所述灯基板的垂直翻边内表面还设置有至少I个硬质电容,所述硬质电容的高度 高于LED灯的高度。[0009]所述硬质电容为3个,呈直线均匀设置在所述灯基板的垂直翻边内表面。[0010]所述LED灯条的灯基板与所述热管之间设置有用于两者粘合的导热双面胶。[0011]所述热管高度与冲槽深度相等。其中,所述热管为L型,优选采用扁平热管。所述冲槽也为L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并未在屏背板上设置石墨片来对背光源产生的温度进行均温,也没有设置带翅片的散热器,而是在屏背板内侧面冲压成型有从一端部延伸到整个屏背板表面的冲槽,将用于导热的热管装嵌于其该冲槽内,LED灯条固定在所述屏背板内侧面时,LED灯条的灯基板与热管通过导热双面胶紧密接触,使LED灯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热管均匀散布到整个屏背板表面,整个背光组件的散热结构高度不高,既简化了液晶模组的散热结构,提高了散热效果,降低了散热成本,又便于超薄液晶电视的设计和制造。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背光组件优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背光组件优选实施例之LED灯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大功率液晶模组背光组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另外一种大功率液晶模组背光组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背光组件优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则为优选实施例中的LED灯条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至图4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背光组件的结构,该结构改善了背光组件中背光源LED灯的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背光的散热效率。该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包括屏背板10、LED灯条20、导光板30和热管40 ;图3所示是从屏背板10的内侧面角度看到的视图,从图3的视角来看,屏背板10内侧面冲压成型有从一端部延伸到整个屏背板表面的冲槽101,冲槽101设置采用了 L型的结构,即由设置在屏背板10内侧面相互联通的水平冲槽和垂直冲槽组成该冲槽101,该冲槽101可根据屏背板10的面积大小来进行设置,满足其均匀分布在屏背板10内侧面即可。图1则是从屏背板10的外侧面角度看到的视图,由于冲槽101从屏背板10的内侧面进行冲压,屏背板10的外侧面显示为凸起的槽体,热管40则适配装嵌布满于冲槽101内,热管优选采用扁平热管,为适配安装在冲槽101内,扁平热管也采用L型结构,且热管高度与冲槽深度相等,而扁平热管为现有常用的用于散热的热管,此处不赘述其散热原理及结构。结合图2来看,LED灯条20的灯基板201紧贴屏背板10安装,并与热管40紧密接触以使LED灯204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管40均匀分散到屏背板10表面;LED灯条20的灯基板201与热管40之间设置有用于两者粘合的导热双面胶(图未示出)。导光板30贴装于屏背板的内侧面,且其一端面与LED灯条20相抵设置。优选的,屏背板10 —端部设置有垂直翻边102,结合图4来看,LED灯条20的灯基板201也设置有垂直翻边202,LED灯204设置在灯基板201的垂直翻边202的内表面,灯基板201及其垂直翻边202分别与屏背板10及其垂直翻边102紧密接触适配固定安装。灯基板201的垂直翻边202内表面,即与LED灯204同一表面还设置有至少I个硬质电容,本优选实施例优选设置3个硬质电容203,呈直线均匀设置在灯基板201的垂直翻边202内表面,即分别设置在灯基板201的垂直翻边202表面的两端和中间;且硬质电容203的高度高于LED灯的高度,使导光板30在受热膨胀时其端面不至于与LED灯204相抵对LED灯造成损害。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在屏背板内侧面冲压成型有从一端部延伸到整个屏背板表面的冲槽,将用于导热的热管装嵌于其该冲槽内,LED灯条固定在所述屏背板内侧面时,LED灯条的灯基板与热管通过导热双面胶紧密接触,使LED灯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热管均匀散布到整个屏背板表面,整个背光组件的散热结构高度不高,既简化了液晶模组的散热结构,提高了散热效果,降低了散热成本,又便于超薄液晶电视的设计和制造。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包括屏背板、LED灯条和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管;所述屏背板内侧面冲压成型有从一端部延伸到整个屏背板表面的冲槽,所述热管适配装嵌于所述冲槽内;所述LED灯条的灯基板紧贴所述屏背板安装,并与所述热管紧密接触以使LED灯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热管均匀分散到所述屏背板表面;所述导光板贴装于所述屏背板的内侧面,且其一端面与所述LED灯条相抵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背板一端部设置有垂直翻边,所述LED灯条的灯基板也设置有垂直翻边,LED灯设置在所述灯基板的垂直翻边内表面,所述灯基板及其垂直翻边分别与所述屏背板及其垂直翻边紧密接触适配固定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基板的垂直翻边内表面还设置有至少I个硬质电容,所述硬质电容的高度高于LED灯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电容为3个,呈直线均匀设置在所述灯基板的垂直翻边内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条的灯基板与所述热管之间设置有用于两者粘合的导热双面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高度与冲槽深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L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扁平热管。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槽为L型。
专利摘要一种液晶模组背光组件,包括屏背板、LED灯条、导光板和热管;屏背板内侧面冲压成型有从一端部延伸到整个屏背板表面的冲槽,热管适配装嵌于所述冲槽内;LED灯条的灯基板紧贴屏背板安装,并与热管紧密接触以使LED灯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管均匀分散到屏背板表面;导光板贴装于屏背板的内侧面,且其一端面与LED灯条相抵设置。本实用新型将用于导热的热管装嵌于其屏背板上冲压的冲槽内,LED灯条固定在屏背板内侧面时,LED灯条的灯基板与热管通过导热双面胶紧密接触,使LED灯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热管均匀散布到整个屏背板表面,既简化了液晶模组的散热结构,提高了散热效果,降低了散热成本,又便于超薄液晶电视的设计和制造。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2884674SQ20122049299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5日
发明者郭东明, 柴岩峰 申请人: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