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已知一种拍摄装置,一旦频闪灯的充电等摄影准备完成就会将完成的情况通知给使用者。但是使用者必须一边观察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所期望的区域一边进行拍摄。因此,拍摄装置具有:拍摄部,拍摄例如人等被拍物像并生成拍摄图像;被拍物识别部,识别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所述拍摄图像的特定被拍物;触觉通知部,基于所述被拍物识别部的识别,通过触觉将所述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所述拍摄图像中的预先设定的区域通知给使用者。
【专利说明】拍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已知一种拍摄装置,一旦频闪灯的充电等摄影准备完成就会将完成的情况通知给使用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2899号公报
[0004]但是,存在使用者必须一边观察特定的被拍物是否处于所期望的区域中一边进行拍摄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5]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提供一种拍摄装置,其具有:拍摄部,拍摄被拍物像并生成拍摄图像;被拍物识别部,识别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所述拍摄图像的特定被拍物;和触觉通知部,基于所述被拍物识别部的识别,通过触觉将所述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所述拍摄图像中的预先设定的区域通知给使用者。
[0006]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拍摄装置具有:振子;判断部,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状况;和振动控制部,根据判断部的判断使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变化,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0007]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控制程序是在具有振子的拍摄装置中使用的控制程序,其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判断步骤,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状况;控制步骤,根据判断步骤的判断来使拍摄装置的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变化,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0008]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镜头单元具有:透镜组;和多个振子,至少沿透镜组的光轴方向分开地配置。
[0009]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相机单元具有:拍摄元件,接受来自被拍物的光束并转换成电信号;多个振子,至少沿来自被拍物的光束的入射方向分开地配置;判断部,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景深状况;和振动控制部,根据判断部的判断来使多个振子连动地振动。
[0010]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相机系统是至少包括镜头单元和相机单元的相机系统,其中,镜头单元具有第一振子,相机单元具有第二振子,镜头单元及相机单元的至少任意一方具有:判断部,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景深状况;振动控制部,根据判断部的判断来使第一振子及第二振子连动地振动。
[0011]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拍摄装置具有:拍摄部,将来自摄影对象空间的入射光转换成电信号;检测部,检测与摄影对象空间和拍摄部的方向相关的相对关系;发生部,产生使使用者感知到状态的变化的触感;和驱动控制部,基于检测部所检测出的关系和预先设定的基准,确定应使拍摄部旋转的推荐方向,并驱动发生部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对应于与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的所述状态的变化。
[0012]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拍摄装置的控制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检测步骤,检测与摄影对象空间和拍摄部的方向相关的相对关系;方向决定步骤,基于关系和预先设定的基准,确定应使拍摄部旋转的推荐方向;驱动控制步骤,驱动产生使使用者感知到状态变化的触感的发生部,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与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
[0013]此外,上述技术方案的概要并没有列举本发明的全部可能技术特征。另外,这些特征组的子组合也能够成为本发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拍摄装置的主视图。
[0015]图2是拍摄装置的后视图。
[0016]图3是用于说明拍摄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0017]图4是用于说明拍摄装置10的主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0018]图5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流程图。
[0019]图6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初始处理(S20)的流程图。
[0020]图7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被拍物识别处理(S22)的流程图。
[0021]图8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触觉通知处理(S24)的流程图。
[0022]图9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存储处理(S26)的流程图。
[0023]图10是振动部的配置改变后的拍摄装置的主视图。
[0024]图11是振动部的配置改变后的拍摄装置的后视图。
[0025]图12是其他振动部的整体结构图。
[0026]图13是相机系统100的上部概要图。
[0027]图14是相机系统100的要部剖视图。
[0028]图15是相机系统100的系统构成图。
[0029]图16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30]图17是相机系统100的摄影动作流程图。
[0031]图18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32]图19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33]图20是相机系统101的上部概要图。
[0034]图21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2、333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35]图22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2、333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36]图23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2、333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37]图24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38]图25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39]图26是相机系统102的上部概要图。
[0040]图27是相机系统400的外观立体图。
[0041]图28是相机系统400的要部剖视图。
[0042]图29是相机系统400的系统构成图。
[0043]图30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0044]图31是相机系统400的摄影动作流程图。
[0045]图32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46]图33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47]图34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48]图35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49]图36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
[0050]图37是相机系统401的上部概要图。
[0051 ]图38是相机系统402的上部概要图。
[0052]图39是相机系统403的侧部概要图。
[0053]图40是数码相机的系统构成图。
[0054]图41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快门按钮的图。
[0055]图42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快门按钮的其他例子的图。
[0056]图43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摄影动作的第一例的概念图。
[0057]图44是第一例的盲拍摄影模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
[0058]图45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摄影动作的第二例的概念图。
[0059]图46是第二例的盲拍摄影模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
[0060]图47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动画的摄影动作的第三例的概念图。
[0061]图48是第三例的盲拍摄影模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
[0062]图49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动画的摄影动作的第四例的概念图。
[0063]图50是第四例的盲拍摄影模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
[0064]图51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数码相机的图。
[0065]图52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又一例的数码相机的图。
[0066]图53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快门按钮的又一例的图。
[0067]图54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快门按钮的又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8]以下,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但是以下的实施方式不构成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发明的限定。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对于本发明的解决手段来说并非全部必要。
[0069]<第一实施方式>
[0070]图1是拍摄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拍摄装置的后视图。如图1的箭头所示,从操作拍摄装置的使用者的角度观察,将上下左右作为拍摄装置的上下左右。另外,将从使用者的角度观察时的前方即被拍物所在的方向作为拍摄装置的前方。
[0071]如图1及图2所示,拍摄装置10具有壳体12、镜头部14、拍摄部16、快门释放开关
18、显示部20、模式设定部22、触摸板24和振动部26。[0072]壳体12以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形成。壳体12收纳或保持拍摄装置10的各构成部件。
[0073]镜头部14安装在壳体12的前表面。镜头部14具有多个透镜。镜头部14能够沿前后方向伸缩。由此,镜头部14具有使被拍物放大缩小的变焦功能,并且具有使焦点对合在被拍物上的对焦功能。
[0074]拍摄部16配置在镜头部14的光轴上且在镜头部14的后方。拍摄部16被收纳在壳体12的内部。拍摄部16拍摄出被拍物像,生成电信号的拍摄图像并输出。
[0075]快门释放开关18以能够向下方按压的方式被支承在壳体12的上表面。通过使用者按压快门释放开关18来存储通过拍摄部16受光的被拍物像。
[0076]显示部20配置在壳体12的后表面。显示部20具有液晶图像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等。显示部20显示由拍摄部16生成的拍摄图像(所谓的镜头取景的图像)以及已经存储的拍摄图像等。
[0077]模式设定部22以能够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壳体12上。使用者通过模式设定部22来设定通常模式、盲拍模式等。盲拍模式是指使用者不观察显示部20来拍摄特定的被拍物即特定被拍物的情况被选择的模式。通常模式包含盲拍模式以外的多个模式,是指使用者一边通过显示部20等观察特定被拍物一边进行拍摄的模式。
[0078]触摸板24设置在显不部20的表面。使用者通过触摸板24输入各种信息。例如,使用者在盲拍模式下设定捕捉特定被拍物的被拍物区域的位置及大小。
[0079]振动部26具有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分别被配置在壳体12的不同位置即四角。这里所谓的四角是指从前方观察时,将壳体12分成上下左右四部分而成的各区域的任意一方。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包括压电元件。由此,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 —旦被施加电压就会发生振动。
[0080]图3是用于说明拍摄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3所示,拍摄装置10还具有控制部40、系统存储器42、主存储器44、二次存储介质46、镜头驱动部48和声音输出部50。
[0081]控制部40包括CPU,进行拍摄装置10的所有控制。控制部40具有模式判定部52、显示控制部54、声音控制部56、被拍物识别部58、触觉通知部60和存储处理部62。
[0082]模式判定部52基于从模式设定部22输入的模式信息,判定多个摄影模式中的被选择的模式。例如,模式判定部52判定是设定了通常模式还是设定了盲拍模式。模式判定部52若判定为设定了盲拍模式,则将该情况输出到显示控制部54、声音控制部56及被拍物识别部58。
[0083]显示控制部54基于由拍摄部16生成的拍摄图像、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的图像信息而在显示部20上显示图像。另外,在模式判定部52判定为盲拍模式时,显示控制部54使显示部20中的图像显示停止,不显示拍摄图像。
[0084]声音控制部56将快门释放开关18被操作时的释放音等声音通过声音输出部50输出。另外,在模式判定部52判定为盲拍模式时,声音控制部56使声音输出部50停止,即使快门释放开关18被操作也不输出释放音。
[0085]被拍物识别部58基于通过触摸板24输入的区域信息来设定拍摄图像中的被拍物区域。被拍物区域是预先设定的区域的一个例子。此外,在使用者不输入被拍物区域的情况下,被拍物识别部58也可以例如将拍摄元件68的中央部的区域自动地设定为被拍物区域。被拍物识别部58识别由拍摄部16生成的拍摄图像的特定被拍物,判定特定被拍物是否包含于拍摄图像中。例如,特定被拍物是人的情况下,被拍物识别部58通过面部识别来判定特定被拍物的有无。
[0086]被拍物识别部58若判定为拍摄图像有特定被拍物,则使镜头驱动部48驱动,将镜头部14对焦于特定被拍物。而且,被拍物识别部58判定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被拍物区域。被拍物识别部58在特定被拍物从被拍物区域脱离的情况下,识别特定被拍物向被拍物区域的哪个方向脱离。而且,被拍物识别部58将脱离的方向作为方向信息存储在主存储器
44。被拍物识别部58在特定被拍物处于被拍物区域但特定被拍物的大小与被拍物区域不同的情况下,使镜头驱动部48驱动而使镜头部14变焦,由此使特定被拍物与被拍物区域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
[0087]触觉通知部60基于被拍物识别部58的识别,通过振动将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拍摄图像中的被拍物区域的情况通知给使用者。此外,通过振动的通知是触觉性的通知的一个例子。具体来说,触觉通知部60是在特定被拍物处于被拍物区域的情况下,使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中的任意一个都不振动。由此,触觉通知部60将特定被拍物处于被拍物区域的情况通知给使用者。另外,触觉通知部60是在特定被拍物不在被拍物区域中的情况下,基于从被拍物识别部58输入的方向信息,对振动部26的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中的至少某I个的压电元件施加电压而使其振动。由此,触觉通知部60将特定被拍物不在被拍物区域的情况及特定被拍物向被拍物区域的哪个方向脱离的情况通知给使用者。触觉通知部60将振动部26的振动状态输出到存储处理部62。振动状态包括振动停止时间。
[0088]存储处理部62在判定为快门释放开关18被操作时,基于从振动部26输入的振动状态,判定振动是否已衰减。例如,存储处理部62根据是否从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的振动部26的停止时间经过了衰减时间,来判定振动部26的衰减。此外,衰减时间的一例是I秒。存储处理部62在判定为振动已衰减时,将拍摄图像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
[0089]系统存储器42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只读存储介质的至少一方。系统存储器42无电力供给地保持控制部40读取并执行的固件等。
[0090]主存储器44包括RMA。主存储器44作为控制部40临时存储图像信息等的控制部40的作业区域发挥功能。
[0091]二次存储介质46采用闪存卡等具有非易失性存储元件的介质等。二次存储介质46能够从壳体12拆装地被安装。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存储有拍摄图像信息。
[0092]镜头驱动部48基于来自控制部40的驱动信号,使镜头部14伸缩驱动。由此,镜头部14对焦于被拍物,或者对被拍物变焦。
[0093]拍摄部16具有拍摄元件驱动部66、拍摄元件68、A/D转换部70和图像处理部72。拍摄元件驱动部66以特定的拍摄间隔使拍摄元件68驱动。拍摄元件68具有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电荷藕合器件)传感器或 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等光电转换元件。拍摄元件68以拍摄间隔对被拍物像进行光电转换,并将图像信号输出到A/D转换部70。A/D转换部70将从拍摄元件68输入的模拟图像信号作为离散化的数字拍摄图像输出到图像处理部72。图像处理72对拍摄图像执行修正、压缩等处理并输出到控制部40的显示控制部54、被拍物识别部58和存储处理部62。
[0094]图4是用于说明拍摄装置10的主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主控制处理中,控制部40的模式判定部52基于从模式设定部22输入的模式信息,判定是否是盲拍模式(S10)。模式判定部52判定为盲拍模式未被选择时(S10:否),执行通常处理(S12)。由此,使用者一边观察显示部20所显示的特定被拍物一边进行摄影。另一方面,模式判定部52判定为盲拍模式被选择时(S10:是),模式判定部52将该情况输出给显示控制部54、声音控制部56及被拍物识别部58,并执行盲拍处理(S14)。
[0095]图5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流程图。在盲拍处理中,控制部40依次执行初始处理(S20)、被拍物识别处理(S22)、触觉通知处理(S24)和存储处理(S26)。
[0096]图6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初始处理(S20)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在初始处理中,被拍物识别部58取得拍摄图像(S30)。具体来说,被拍物识别部58取得包含由拍摄部16的拍摄元件68拍摄的被拍物像在内的拍摄图像。显示控制部54使显示部20停止(S32)。另外,在显示部20没有显示图像的情况下,继续该非显示状态。由此,显示部20不显示由拍摄部16拍摄的图像。然后,声音控制部56使声音输出部50停止(S34)。由此,声音输出部50即使快门释放开关18被操作也不输出释放音。
[0097]图7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被拍物识别处理(S22)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在被拍物识别处理中,被拍物识别部58基于使用者通过触摸板24输入的区域信息,设定拍摄图像中的被拍物区域的位置及大小(S40)。然后,被拍物识别部58判定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拍摄图像中,并且在有特定被拍物的情况下,判定特定被拍物是否收于被拍物区域内(S42)。
[0098]被拍物识别部58判定为特定被拍物被收于被拍物区域内时(S42:是),使镜头部14驱动而对焦于特定被拍物,并且对标志F设定“O”(S44)。此外,特定被拍物的大小与被拍物区域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被拍物识别部58也可以使镜头驱动部48驱动,使镜头部14变焦,由此,使特定被拍物成为与被拍物区域大致相同的大小。另一方面,被拍物识别部58若判定为特定被拍物没有处于被拍物区域内(S42:否),则对标志F设定“I”(S46)。被拍物识别部58识别特定被拍物向被拍物区域的哪个方向脱离,将脱离的方向作为方向信息存储在主存储器44 (S48)。
[0099]图8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触觉通知处理(S24)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在触觉通知处理中,触觉通知部60判定标志F是否是“1”(S50)。触觉通知部60判定为标志F是“O”时(S50:否),由于这是表示特定被拍物被收于被拍物区域内的意思,所以执行振动部停止处理。在振动部停止处理中,触觉通知部60使振动部26停止,并且将包含停止时间在内的振动信息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S52)。另外,振动部26若已经停止,则维持停止状态。
[0100]另一方面,触觉通知部60判定为标志F是“I”时(S50:是),取得存储在主存储器44中的方向信息(S54)。触觉通知部60基于方向信息,向振动部26的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中的某一个的压电兀件施加电压,对其进行振动驱动(S56)。例如,触觉通知部60若基于方向信息判定为特定被拍物从被拍物区域向右上方向脱离,则使右上振动部30振动。另外,触觉通知部60若基于方向信息判定为特定被拍物从被拍物区域向上方向脱离,则使右上振动部30及左上振动部34振动。由此,使用者不观察显示部20等就能够捕捉特定被拍物。
[0101]图9是用于说明盲拍处理(S14)的存储处理(S26)的流程图。接下来,存储处理部62判定快门释放开关18是否被操作(S60)。存储处理部62若判定为快门释放开关18被操作(S60:是),则判定标志F是否为“O”(S62)。存储处理部62若判定为标志F是“O”(S62:是),则判定振动部26是否衰减(S64)。存储处理部62反复执行步骤S64直到判定为振动部26衰减。存储处理部62若判定为振动部26衰减(S64:是),则将拍摄图像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S66)。另外,存储处理部62若在步骤S60中判定为快门释放开关18未被操作(S60:否)、以及若在步骤S62中判定为标志F是“I” (S62:否),则执行初始处理。
[0102]如上所述,在拍摄装置10中,被拍物识别部58识别特定被拍物,基于该识别,触觉通知部60通知使用者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被拍物区域。由此,使用者在盲拍摄影时,不必观察显示部20就能够将特定被拍物收于被拍物区域来拍摄。另外,使用者在低视角及高视角的摄影等无法观察显示部20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拍摄特定被拍物。
[0103]另外,在拍摄装置10中,被拍物识别部58识别出特定被拍物向被拍物区域的哪个方向脱离,并将该方向作为方向信息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触觉通知部60与方向信息对应地使振动部26的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中的某一个振动。由此,使用者能够识别出特定被拍物向被拍物区域的哪个方向脱离。由此,使用者能够迅速且正确地将特定被拍物收于被拍物区域。
[0104]在拍摄装置10中,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配置在壳体12的四角。由此,拍摄装置10能够将特定被拍物的方向以更高精度通知给使用者。
[0105]在拍摄装置10中,通过振动部26的振动将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被拍物区域内通知给使用者。由此,在盲拍模式下,特定被拍物不容易注意到该通知。因此,能够减少特定被拍物的紧张,从而使用者能够拍摄到特定被拍物的自然表情等。
[0106]在拍摄装置10中,在盲拍模式下,声音控制部56使声音输出部50的释放音的输出停止。另外,振动部26包括能够几乎不发出声音地振动的压电元件。由此,特定被拍物不会注意到正在被拍摄,因此使用者能够拍摄到特定被拍物的更自然的表情等。
[0107]在拍摄装置10中,在盲拍模式下,显示控制部54使显示部20停止。由此,拍摄装置10能够减少电力消耗。
[0108]在拍摄装置10中,存储处理部62是在振动部26的振动衰减了的情况下,将拍摄图像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由此,在拍摄装置10中,能够抑制因振动而画质降低了的拍摄图像被存储。
[0109]关于改变了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10]4个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中,也可以只有I个、例如只有右上振动部30设置在壳体12上。该情况下,在步骤S56中,触觉通知部60也可以通过使右上振动部30振动来通知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被拍物区域内。例如,触觉通知部60也可以在特定被拍物处于被拍物区域内的情况下,使右上振动部30振动。相反地,也可以在特定被拍物不处于被拍物区域内的情况下,使右上振动部30周期性地振动,而一旦特定被拍物收于被拍物区域内,则使振动停止。使右上振动部30周期性地振动的一例是2次/秒。
[0111]另外,在只有右上振动部30设置在壳体12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56中,触觉通知部60也可以与特定被拍物的有无以及特定被拍物相对于被拍物区域的脱离方向对应地通过多个振动模式控制右上振动部30。例如,在特定被拍物向被拍物区域的左方脱离的情况下,触觉通知部60以轻的2次振动为一组,使右上振动部30周期性地振动。另一方面,在特定被拍物向被拍物区域的右方脱离的情况下,触觉通知部60以轻的3次振动为一组,使右上振动部30周期性地振动。另外,关于上下方向,也设定各自的振动模式。而且,触觉通知部60也可以与特定被拍物从被拍物区域脱离的距离对应地变更右上振动部30的振动的大小等。由此,拍摄装置10通过I个右上振动部30就能够通知使用者特定被拍物的位置及向哪个方向脱离。
[0112]在将4个右上振动部30、右下振动部32、左上振动部34和左下振动部36设置在壳体12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多个振动模式使它们振动。例如,触觉通知部60也可以使右上振动部30以轻的2次振动为一组周期性地振动,使左上振动部34以轻的3次振动为一组周期性地振动。由此,触觉通知部60通过振动的振动部的位置及振动模式将特定被拍物的位置通知给使用者,从而能够将特定被拍物的位置更可靠地通知给使用者。
[0113]在仅设置一个振动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已经搭载在拍摄装置10上的驱动机构作为振动部发挥功能。例如,也可以通过光学防抖机构来产生振动以通知使用者。另外,触觉通知部60也可以在发生由抖动等导致振动的情况下,使振动部26振动来将情况通知给使用者。而且,被拍物识别部58也可以判定在特定被拍物和拍摄元件68之间有无障碍物,例如使用者的手指等。而且,若被拍物识别部58判定为有障碍物,则触觉通知部60也可以使振动部26振动来通知该情况,也可以即使快门释放开关18被操作,存储处理部62也禁止将拍摄图像存储到二次存储介质46中。
[0114]也可以构成为使用者能够通过触摸板24等变更振动部26的振动的大小及振动模式。
[01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快门释放开关18被操作的情况下将拍摄图像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但也可以构成为存储处理部62基于还快门释放开关18的操作以外的情况来存储拍摄图像。例如,在盲拍模式下,存储处理部62在判定为特定被拍物处于被拍物区域时,也可以不经使用者的操作就将拍摄图像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另外,存储处理部62也可以在判定为特定被拍物处于被拍物区域且特定被拍物成为笑脸时,不经使用者的操作就将拍摄图像存储在二次存储介质46中。该情况下,拍摄图像可以每一帧一存储,也可以连续存储多帧。
[01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在模式设定部22被操作成盲拍模式的情况下,模式判定部52判定为盲拍模式,但也可以构成为在模式设定部22的操作以外的情况下也判定为盲拍模式。例如,在壳体12的后表面的显示部20附近设置辅助拍摄元件,在辅助拍摄元件没有拍摄到使用者的情况下,即,使用者没观察显示部20的情况下,模式判定部52也可以判定为盲拍模式并执行盲拍处理。[0117]图10是改变了振动部的配置的拍摄装置的主视图。图11是改变了振动部的配置的拍摄装直的后视图。如图10及图11所不,拍摄装直110具有壳体112、镜头部114、振动部126和显示部120。
[0118]壳体112具有一体地形成在右前表面的把手部113。把手部113向前方突出地设置。把手部113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由此,使用者用手覆盖把手部113,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壳体112。
[0119]振动部126具有收纳在壳体112中的4个右上振动部130、右下振动部132、左上振动部134和左下振动部136。右上振动部130、右下振动部132、左上振动部134和左下振动部136分别配置在把手部113的四角。由此,右上振动部130、右下振动部132、左上振动部134和左下振动部136能够更可靠地向把持把手部113的使用者传递振动。
[0120]图12是其他的振动部的整体结构图。振动部226具有电机227、旋转轴229和半圆部件231。半圆部件231的重心配置在与旋转轴229不同的位置。由此,旋转轴229及半圆部件231被电机227旋转驱动时,壳体12、112振动。其结果,拍摄装置10、110能够向使用者传递振动。该振动部226也可以代替上述右上振动部30、130、右下振动部32、132、左上振动部34、134和左下振动部36、136而配置,还可以配置在任意的位置。
[0121]此外,在拍摄装置10及拍摄装置110的任意一方中,振动部的结构、个数及配置都可以适当变更。另外,也可以利用振动以外的方法向使用者传递特定被拍物的信息。例如,也可以在薄膜状的部件上形成凹凸,通过该凹凸传递特定被拍物的有无或特定被拍物的方向等的信息。而且,也可以通过热等传递特定被拍物的信息。
[0122]<第二实施方式>
[0123]图13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一例的相机系统100的上部概要图。相机系统100是镜头单元200安装在相机单元300上而构成的镜头可更换式单反相机。相机系统100具有用于观察被拍物的取景窗318和用于显示实时取景(live view)图像等的显示部328。相机系统100还具有振子331,根据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来判断被拍物的状况,并根据该判断使振子331产生的振动波形变化,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机系统100将被拍物的离焦状态作为被拍物的状况进行判断。
[0124]振子331优选配置在供使用者摄影时把持相机系统100的部分。因此,振子331配置在例如相机单元300的把手部分330。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在一边用左手把持镜头单元200 —边进行手动对焦操作的情况下,不观察取景窗318或显示部328,也能够一边通过右手感知振动来掌握被拍物的离焦状态一边调整对焦环201。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所示,将被拍物光束沿光轴202入射的方向作为z轴。另外,与z轴正交且与相机单元30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X轴,与z轴及X轴正交的方向作为y轴。
[0125]图14是相机系统100的要部剖视图。镜头单元200具有沿光轴202排列的透镜组210和光圈221。透镜组210包括对焦透镜211和变焦透镜212。镜头单元200具有振动电机、VCM等多个电机,沿光轴202方向驱动对焦透镜211。镜头单元200还具有进行镜头单元200的控制及计算的镜头系统控制部222。另外,镜头单元200具有对焦环201。使用者在要进行手动对焦操作的情况下,通过使对焦环201旋转来连动地驱动对焦透镜211。
[0126]构成镜头单元200的各要素被支承在镜头镜筒223中。另外,镜头单元200在与相机单元300的连接部具有镜头侧安装座部224,通过与相机单元300所具有的相机侧安装座部311卡合而与相机单元300成为一体。镜头侧安装座部224及相机侧安装座部311除了分别具有机械的卡合部以外还分别具有电连接部,实现从相机单元300向镜头单元200的电力供给及相互的通信。
[0127]相机单元300具有:对从镜头单元200入射的被拍物像进行反射的主反射镜312 ;供由主反射镜312反射的被拍物像成像的对焦屏313。主反射镜312围绕旋转轴314旋转,由此能够取得倾斜地设置在以光轴202为中心的被拍物光束中的状态和从被拍物光束退避的状态。主反射镜312将被拍物像导向对焦屏313侧的情况下,倾斜地设置在被拍物光束中。另外,对焦屏313配置在与拍摄元件315的受光面共轭的位置。
[0128]由对焦屏313成像的被拍物像通过五棱镜316而被转换成正立像,通过目镜光学系统317供使用者观察。斜设状态下的主反射镜312的光轴202的附近区域作为半反射镜形成,供入射的光束的一部分透射。透射的光束被与主反射镜312连动地工作的副反射镜319反射,并入射到焦点检测传感器322。焦点检测传感器322例如是相位差检测传感器,从所接受的被拍物光束检测相位差信号。此外,副反射镜319在主反射镜312从被拍物光束退避的情况下,与主反射镜312连动地从被拍物光束退避。
[0129]在斜设的主反射镜312的后方,沿着光轴202排列有焦平面快门323、光学低通滤波器324和拍摄元件315。焦平面快门323在将被拍物光束导向拍摄元件315时取为开放状态,其他时候取为遮蔽状态。光学低通滤波器324发挥调整相对于拍摄元件315的像素间距的、被拍物像的空间频率的作用。拍摄元件315例如是CMOS传感器等受光元件,其将在受光面成像的被拍物像转换成电信号。
[0130]经拍摄元件315光电转换而成的电信号通过搭载在主基板325上的ASIC、即图像处理部326处理成图像数据。主基板325除了搭载有图像处理部326,还搭载有综合控制相机单元300的系统的MPU、即相机系统控制部327。相机系统控制部327管理相机序列,并且进行各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处理等。
[0131]在相机单元300的背面配置有液晶监视器等的显示部328,显示经图像处理部326处理了的被拍物图像。另外,通过将拍摄元件315连续地光电转换的被拍物图像依次显示在显示部328上,实现了实时取景显示。相机单元300还收纳有能够拆装的充电电池329。充电电池329不限于向相机单元300供电,也向镜头单元200供电。相机单元300还收纳有振子331。
[0132]振子331例如是压电元件,配置在相机单元300的壳体内部,通过其伸缩来使壳体发生振动。在压电元件中,作为所输入的驱动电压的振动波形和作为元件的物理位移量的振动波形具有正比例关系。振子331以沿z轴方向伸缩的方式配置,以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掌握其振动是被拍物的离焦信息的告知这一情况。
[0133]图15是相机系统100的系统构成图。相机系统100分别与镜头单兀200和相机单元300对应地由以镜头系统控制部222为中心的镜头控制系统和以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为中心的相机控制系统构成。而且,镜头控制系统和相机控制系统经由通过镜头侧安装座部224和相机侧安装座部311而连接的连接部,相互进行各种数据、控制信号的交互。
[0134]相机控制系统所包括的图像处理部326根据来自相机系统控制部327的指令,将经拍摄元件315光电转换而成的拍摄信号处理成符合规定的图像格式的图像数据。具体来说,图像处理部326在作为静止图像要生成JPEG文件的情况下,在进行了颜色转换处理、伽玛处理、白平衡处理等图像处理之后,实施自适应离散余弦转换等而进行压缩处理。另外,图像处理部326在作为动态图像要生成MPEG文件的情况下,对于作为缩小到规定的像素数而生成的连续的静止画面的帧图像,实施帧内编码、帧间编码而进行压缩处理。
[0135]相机存储器341例如是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发挥存储控制相机系统100的程序和各种参数等的作用。工作存储器342例如是RAM等能够高速存取的存储器,发挥临时保管处理中的图像数据的作用等。
[0136]显示控制部343根据相机系统控制部327的指示,将显示画面显示在显示部328。模式切换部344接受使用者进行的摄影模式、对焦模式等的模式设定,并向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输出。摄影模式包括动画摄影模式和静止画面摄影模式。另外,对焦模式包括自动对焦模式和手动对焦模式。
[0137]在焦点检测传感器322中,对于被拍物空间,设定了例如由使用者选择的一个测距点。焦点检测传感器322检测被设定的测距点处的相位差信号。焦点检测传感器322能够检测出测距点处的被拍物为对焦状态还是离焦状态。焦点检测传感器322构成为在是离焦状态的情况下,还能够检测距对焦位置的离焦量。
[0138]快门释放开关345在按入方向上具有2个阶段的开关位置。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检测到第一阶段的开关即SWl接通时,从焦点检测传感器322取得相位差信息。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对焦模式为自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向镜头系统控制部222发送对焦透镜211的驱动信息。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检测到第二阶段的开关即SW2接通时,根据预先设定的处理流程执行摄影处理。
[0139]另一方面,在对焦模式为手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作为与焦点检测传感器322协作地根据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状况的判断部发挥功能。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从焦点检测传感器322取得的相位差信息判断被拍物的离焦状态。
[0140]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被拍物的离焦状态使振子331产生的振动波形变化,由此作为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的振动控制部发挥功能。另外,这里,摄影时机是指焦点对合于被拍物的状态。因此,使用者即使在不观察取景窗318、显示部328来拍摄被拍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感知振子331的振动的变化来得知摄影时机。振子331从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接受振动波形,并根据接受的振动波形伸缩。
[0141]接着,关于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对被拍物的离焦状态的判断进行详细说明。图16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16 (a)示出拍摄元件315、对焦透镜211、被拍物301在光轴202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尤其示出了对焦透镜211的位置和与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s1、s2、s3、s4、s5)。
[0142]这里,关于与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和离焦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例如,在区段s2的范围内对焦的前离焦(前>)中,拍摄面中的离焦量唯一地确定。因此,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能够根据离焦量判断对焦透镜211在哪个区段内对焦。
[0143]如图16 (a)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预先设定与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将视为对焦状态的范围作为焦点距离、光圈值等参数表来保持,将视为该对焦状态的范围设定为区段S3。
[0144]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将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根据离焦量分成两个阶段设定为区段S1、区段s2。对于离焦状态为后离焦(後C >)的情况也同样地,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离焦量分成两个阶段设定为区段s4、区段s5。
[0145]图16 (b)?图16 (f)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区段Si和图16
(b)所示的振动波形对应。同样地,区段s2和图16 (c)所示的振动波形、区段s3和图16(d)所示的振动波形、区段s4和图16 (e)所示的振动波形、区段s5和图16 (f)所示的振动波形分别对应。这里,图16 (b)和图16 (f)的振动波形相同。同样地,图16 (c)和图16 (e)的振动波形相同。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根据各振动波形中的电压上升的部分,振子331伸展,根据电压降低的部分,振子331收缩。另外,将图16(d)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a,将图16 (C)、图16 (e)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b,将图16 (b)、图16 (f)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C。
[0146]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上所述地预先设定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作为振动波形的设定项目将振动波形的振幅、周期、种类预先保持在相机存储器341中。作为振动波形的种类可以列举正弦曲线、锯齿波等。
[0147]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是在判断为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a施加给振子331。振动波形a是振动波形a、b、c中振幅最小的。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不观察取景窗318或显示部328也能够掌握对焦透镜211处于对焦位置这一情况,也就是说,也能够掌握摄影时机。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327由于在摄影时机提供振幅最小的振动波形a,所以能够抑制摄影时的抖动。此外,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在判断为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使振子331产生的振动波形的振幅为零。
[0148]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2或区段s4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b施加给振子331。虽然振动波形b的振幅比振动波形a的振幅大,但比振动波形c的振幅小。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对焦透镜211不在对焦位置,但离焦量小。
[0149]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i或区段s5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c施加给振子331。振动波形c是振动波形a、b、c中振幅最大的。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离焦量大这一情况。
[0150]图17是相机系统100的摄影动作流程图。摄影动作流程在对焦模式被设定成手动对焦模式、且摄影模式被设定成静止画面摄影模式的情况下,通过由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检测到SWl接通而开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检测到SWl接通时,取得焦点检测传感器322的输出(步骤SlOl)。
[0151]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定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是否属于区段s3 (步骤S102)。若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定为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3 (步骤S102:是),则向振子331发送振动波形a (步骤S103)。若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定为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不属于区段s3 (步骤S102:否),则判定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2或区段s4吗(步骤S104)。若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定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2或区段s4 (步骤S104:是),则向振子331发送振动波形b (步骤S105)。
[0152]若判定为离焦状态不属于区段s2或区段s4 (步骤S104:否),则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i或区段s5。该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向振子331发送振动波形c(步骤S106)。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发送某一振动波形之后,判定SW2是否接通(步骤S107)。若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定为SW2接通(步骤S107:是),则执行摄影处理(步骤S108)。
[0153]另一方面,若判定为SW2未接通(步骤S107:否),则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定SWl的计时器是否关闭(步骤S109)。若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定为SWl的计时器没有关闭(步骤S109:否),则返回步骤S101。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若判定为SWl的计时器关闭(步骤S109:是),或者执行了摄影处理,则停止振动波形的发送(步骤S110),结束一系列的摄影动作流程。此外,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若判定为SW2接通(步骤S107:是),则也可以在摄影处理前停止振动波形的发送。
[0154]如上所述,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SWl接通期间,判断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并施加与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振动波形。也就是说,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连续地判断被拍物301的状况,并根据被拍物301的状况使振动波形连续地变化。
[0155]接着,关于将与被拍物的离焦状态相应的振动波形的振幅的变化替换成振动波形的频率的变化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一变形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被拍物的离焦状态使振动波形的频率变化,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0156]图18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18 (a)表示拍摄元件315、对焦透镜211、被拍物302在光轴202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尤其示出了对焦透镜211的位置和与被拍物302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S1、s2、S3)。如图18 (a)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302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这里,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将视为对焦状态的范围设定为区段s2。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将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i,将后离焦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3。
[0157]图18 (b)?图18 Cd)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区段Si和图18 (b)所示的振动波形对应。同样地,区段s2和图18 (c)所示的振动波形、区段s3和图18 (d)所示的振动波形分别对应。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另外,图18 (b)和图18 (d)的振动波形相同。将图18 (b)、图18 (d)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d,将图18 (c)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e。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上所述地预先设定了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
[0158]如图18 (b)?图18 Cd)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被拍物302的离焦状态来使振动波形的频率不同。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i或区段s3的情况下,将比振动波形e频率高的振动波形d施加给振子331。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被拍物302的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2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e施加给振子331。
[0159]另外,图18 (b)?图18 (d)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是恒定的,但也可以根据离焦量来改变振幅的大小。例如,如图16所示,在区段被设定成5个阶段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设定各振动波形,使得随着离焦量变大而使振幅的大小变大。由此,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能够同时向使用者报告离焦量和离焦方向。
[0160]关于将振动波形替换成锯齿波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二变形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定被拍物302的状况,将与判定结果相应的锯齿波施加给振子331,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327通过使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和后离焦的情况下的锯齿波的形状不同,来向使用者报告离焦状态是前离焦还是后离焦。此外,在第二变形例中,振子331仅向Z轴方向的使用者侧的单方向伸缩。[0161]图19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19 Ca)与图18 (a)相同,故省略说明。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图19 (a)所示地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302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S1、s2、s3)。
[0162]图19 (b)?图19 (d)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区段Si和图19
(b)所示的振动波形对应。同样地,区段s2和图19(c)所示的振动波形、区段s3和图19(d)所示的振动波形分别对应。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根据各振动波形中的电压上升的部分,振子331伸展,根据电压降低的部分,振子331收缩。另外,将图19
(c)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g,将图19(b)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h,将图19Cd)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i。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上所述地预先设定了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
[0163]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i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g施加给振子331。振动波形g急剧立起,平缓地下降。因此,被施加了振动波形g的振子331向使用者侧急剧地伸展之后,向被拍物302侧平缓地收缩。其结果,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感受到相机系统100被推向自己的方向的感觉。由此,使用者能够掌握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
[0164]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i施加给振子331。振动波形i的振幅是平缓地立起,急剧地下降。因此,被施加了振动波形i的振子331向使用者侧平缓地伸展之后,向被拍物302侧急剧地收缩。因此,感到了振动的使用者感受到相机系统100被拉向被拍物302侧的感觉。由此,使用者能够掌握离焦状态为后离焦的情况。
[0165]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被拍物302的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2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h施加给振子331。振动波形h的I个周期内的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是对称的。由此,在由振动波形h产生振动的情况下,与振动波形g、h相比使用者感到的是没有偏差的振动。因此,使用者能够掌握是摄影时机这一情况。
[0166]此外,图19 (b)?图19 (d)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恒定,但也可以根据离焦量来改变振幅的大小。例如图16所示,区段被设定成5个阶段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设定各振动波形,使得随着离焦量变大而使振幅的大小变大。由此,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能够同时向使用者报告离焦量和离焦方向。
[0167]关于在相机系统中设置了多个振子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这里,关于设置了两个振子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0是相机系统101的上部概要图。两个振子332、333例如沿z轴方向分开地配置在把手部分330。这里,在使用者摄影时拿起相机系统101的情况下,振子332配置在接近被拍物的一侧,振子333配置在接近使用者的一侧。在两个振子332、333沿z轴方向分开地配置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施加给各振子332、333不同的振动波形,由此能够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及离焦状态。
[0168]图21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2、333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21 Ca)与图16(a)相同,故省略说明。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图21 (a)所示地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s1、s2、s3、s4、s5)。
[0169]图21 (b)?图21 (f)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在图21 (b)?图21 (f)中,上层表示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332的振动波形,下层表示施加给使用者侧的振子333的振动波形。相机系统控制部327预先设定了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如图21 (b)至图21 (f)的上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对于被拍物侧的振子332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从区段Si向区段s5变动而振幅变大。另一方面,如图21 (b)至图21 (f)的下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对于使用者侧的振子333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从区段Si向区段s5变动而振幅变小。
[0170]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i或区段s2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下,向使用者侧的振子333施加振幅比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332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大的振动波形。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4或区段s5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离焦状态为后离焦的情况下,向使用者侧的振子333施加振幅比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332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小的振动波形。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哪个振子更大幅度地振动来掌握离焦方向。
[0171]另外,关于图21 (b)及图21 (C),对上层的各振动波形进行比较时,图21 (b)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比图21 (c)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小。对下层的各振动波形进行比较时,相反地,图21 (c)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比图21 (b)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小。也就是说,关于各振动波形的振幅之差,区段Si比区段s2大。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各振子的振幅之差的大小来掌握离焦量。
[0172]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向振子331、332施加相同的振动波形。由于施加给各振子331、332的振动波形的振幅一致,所以使用者能够掌握摄影时机。另外,如图21 (b)至图21 (f)所示,在该例中,至少一方的振子振动,因此,具有对于使用者来说能够容易地了解到相机系统100正在正常工作这样的优点。
[0173]关于在配置有两个振子332、333的情况下替换了施加给各振子的振动波形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2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2、333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22(a)与图21 Ca)相同,故省略说明。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图22 Ca)所示地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30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s1、s2、s3、s4、s5)。
[0174]图22 (b)?图22 (f)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在图22 (b)?图22 (f)中,上层表示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332的振动波形,下层表示施加给使用者侧的振子333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如图22 (b)至图22Cf)的上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对于振子332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区段以区段s3 —区段s4 —区段s5变动而使振幅变大。与图21的不同点是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不论在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下还是在对焦状态的情况下都施加同样的振动波形。
[0175]另一方面,如图22 (b)至图22 Cf)的下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对于振子333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区段以区段s3 —区段s2 —区段Si变动而使振幅变大。与图21的不同点是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不论在离焦状态为后离焦的情况下还是在对焦位置的情况下都施加同样的振动波形。如图22 (b)至图22 (f)所示,在该例中,对焦透镜211处于对焦位置的情况下,哪个振子的振幅都成为最小,从而具有能够防止由振动导致的抖动的优点。[0176]关于通过使施加给各振子的振动波形的开始时刻错开而向使用者报告被拍物的离焦状态的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3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332、333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23 (a)与图18 (a)相同,故省略说明。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图23 (a)所示地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302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S1、s2、S3)。
[0177]图23 (b)?图23 (d)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在图23 (b)?图23 (d)中,上层表示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332的振动波形,下层表示施加给使用者侧的振子333的振动波形。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将相同的振动波形以开始时刻相互错开的方式施加给各振子332、333。相同的振动波形的振幅随时间变大。
[0178]具体来说,如图23 (b)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i的情况下,向被拍物侧的振子332施加图23 (b)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向使用者侧的振子333施加图23 (b)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如图23 (b)的虚线部分所示,图23 (b)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比图23 (b)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先立起。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感到振动从被拍物302侧向使用者侧移动。由此,使用者能够掌握必须从被拍物302远离这一情况。
[0179]如图23 (d)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向被拍物侧的振子332施加图23 (d)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向使用者侧的振子333施加图
23(d)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如图23 (d)的虚线部分所示,图23 (d)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比图23 (d)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先立起。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感到振动从使用者侧向被拍物302侧移动。由此,使用者能够掌握必须接近被拍物302这一情况。
[0180]另外,如图23(c)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被拍物302的位置属于区段s2的情况下,向被拍物侧的振子332施加图23 (c)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向使用者侧的振子333施加图23 (c)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图23 (c)上层及图23 (d)下层所示的各振动波形的开始时刻一致。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是摄影时机这一情况。此夕卜,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还能够通过使施加给各振子332、333的振动波形的相位错开而使开始时刻错开。
[0181]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配置了两个振子的情况下,也能够与配置一个振子的情况同样地判定被拍物的状况,并将与判定结果相应的振动波形施加给各振子,从而能够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而且,如图21、图22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离焦方向及离焦量使施加给各振子的振动波形不同。因此,能够通过哪个振子的振动大来向使用者报告离焦方向及离焦量。另外,如图23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离焦方向使施加给各振子的振动波形相互错开。因此,能够通过哪个振子的振动先开始来向使用者报告离焦方向。
[0182]关于不是根据焦点检测传感器322的输出而是根据通过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大小来使振动波形变化的第六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六变形例中,相机系统如图1所示具有一个振子。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通过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大小来使振动波形变化。该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接受来自使用者的操作,预先将模式匹配用的被拍物图像存储在相机存储器341中。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例如将由使用者预先设定的被拍物设定为特定被拍物。被拍物不限于人物,也可以是动物。图像处理部326从实时取景图像中通过利用了人物识别、面部识别功能等的模式匹配来识别特定被拍物。
[0183]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断由图像处理部326识别出的特定被拍物的大小。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特定被拍物的大小使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变化,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这里,摄影时机是指实时取景图像中的被拍物为恰当大小的情况。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断内切实时取景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长方形的各顶点的坐标是否位于实时取景图像中的边缘。各顶点的坐标全部位于图像中的边缘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断为特定被拍物过大。因为该情况下被拍物未处于图像中的可能性高。
[0184]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各顶点的坐标中存在没有位于图像中的边缘的坐标的情况下,算出图像中的内切被拍物的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算出的面积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算出的面积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被拍物的大小合适。也就是说,判断为是摄影时机。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算出的面积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被拍物的大小过小。
[0185]图24是表示实时取景图像中的被拍物303的大小和振动波形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尤其图24 (a)至图24 (c)分别表示被拍物303过大的情况、合适大小的情况、过小的情况。相机系统控制部327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303的大小相应的区段。这里,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将包围被拍物303的长方形304的各顶点的坐标全部位于图像中的边缘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i。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将内切被拍物303的长方形304的面积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2。再者,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将内切被拍物303的长方形304的面积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3。
[0186]图24 (d)?图24 (f)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区段si和图24 (d)所示的振动波形对应。同样地,区段s2和图24 (e)所示的振动波形、区段s3和图24 (f)所示的振动波形分别对应。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另外,图
24(d)和图24 (f)的振动波形相同。将图24 (d)、图24 (f)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j,将图24 Ce)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k。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上所述地预先设定了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
[0187]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被拍物303的大小属于区段s2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k施加给振子331。振动波形k的振幅比振动波形j的振幅小。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是摄影时机这一情况。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摄影时机提供振幅最小的振动波形,从而抑制摄影时的抖动。
[0188]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被拍物303的大小属于区段si的情况下,或者判断为被拍物303的大小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j施加给振子331。振动波形j的振幅比振动波形k的振幅大,从而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被拍物303的大小是不合适的这一情况。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根据被拍物303的大小使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频率不同。
[0189]此外,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根据被拍物303的大小将图19 (b)至图19 Cd)所示的锯齿波施加给振子331。而且,配置有两个振子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根据被拍物303的大小将图21?图23所示的振动波形施加给各振子。这些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能够向使用者报告被拍物303是大还是小。
[0190]以下,关于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通过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位置来使振动波形变化的第七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七变形例中,相机系统如图1所示具有一个振子。在第七变形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断通过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位置,也就是说,判断被拍物相对于被拍物视角的位置,并根据该被拍物的位置使振动波形变化。由此,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这里,摄影时机是指实时取景图像中的被拍物处于合适位置的情况。
[0191]相机系统控制部327算出内切通过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中的被拍物的长方形,并判断该长方形的区域和预先设定的恰当位置范围的区域之间的重合情况。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长方形的区域与恰当位置范围的区域以预先设定的比例以上重合的情况下,判断为被拍物的位置是合适的。也就是说,判断为是摄影时机。
[0192]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长方形的区域与恰当位置范围的区域以小于预先设定的比例重合的情况下,判断被拍物向左右的哪一方偏移。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判断长方形的各顶点的坐标相对于恰当位置范围向左右的哪一方偏移,由此判断被拍物的偏移方向。
[0193]图25是表示实时取景图像中的被拍物305的位置和振动波形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尤其图25 (a)至图25 (c)示出了被拍物305和恰当位置范围306之间的关系。相机系统控制部327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305的位置相应的区段。这里,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图25 (a)所示将长方形307以小于预先设定的比例且各顶点的坐标从恰当位置范围306向左偏移、也就是被拍物305从恰当位置范围306向左侧偏移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i。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图25 (b)所示将长方形307的区域与恰当位置范围306的区域以预先设定的比例以上重合、也就是被拍物305存在于恰当位置范围306中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2。再者,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图25 (c)所示将长方形307以小于预先设定的比例且各顶点的坐标从恰当位置范围306向右偏移、也就是被拍物305从恰当位置范围306向右侧偏移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3。
[0194]图25 (d)?图25 (f)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图25 (d)?图25 (f)与图24 (d)?图24 (f)相同,故省略说明。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如上所述地预先设定了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
[0195]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被拍物305的位置属于区段s2的情况下,也就是被拍物305存在于恰当位置范围306中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k施加给振子331。振动波形k的振幅比振动波形j的振幅小。因此,能够掌握是摄影时机这一情况。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摄影时机提供振幅最小的振动波形,因此能够抑制摄影时的抖动。
[0196]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被拍物305的位置属于区段si的情况下,或者判断为被拍物305的位置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将振动波形j施加给振子331。振动波形j的振幅比振动波形k的振幅大。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被拍物305的位置不合适这一情况。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根据被拍物303的大小使施加给振子331的振动波形的频率不同。
[0197]此外,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根据被拍物303的大小向振子331施加图19(b)至图19 (d)所示的锯齿波。而且,在配置有两个振子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根据被拍物303的大小将图21?图23所示的振动波形施加给各振子。在这些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能够向使用者报告被拍物305偏移的方向。[0198]在相机系统控制部327根据被拍物305的位置使振动波形变化的情况下,振子331优选被配置成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振动。另外,在配置有两个振子的情况下,优选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开地配置。图26是配置有两个振子的情况下的相机系统102的上部概要图。这里,在X轴方向上分开地配置有振子334、335。
[0199]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可以在判断为被拍物305的位置属于区段si的情况下,在从上部观察相机系统102的情况下,向右侧的振子334施加图23(b)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向左侧的振子335施加图23 (b)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图23 (b)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比图23 (b)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先立起。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感到振动从右侧向左侧移动。由此,使用者能够掌握必须使相机系统102向右侧移动这一情况。
[0200]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在判断为被拍物305的位置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向右侧的振子334施加图23 Cd)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向左侧的振子335施加图23 (d)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图23 (d)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比图23 (d)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后立起。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感到振动从左侧向右侧移动。由此,使用者能够掌握必须使相机系统102向左侧移动这一,清况。
[0201]在以上的说明中,关于作为振子而配置压电元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振子也可以使用音圈电机。在使用音圈电机的情况下,在相机单元300的壳体内部隔着膜配置音圈电机而形成振动单元。另外,在作为振动波形采用正弦波形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例如手机所使用的振动电机。在作为振子而使用压电元件以外的元件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也能够在摄影时机以元件的物理位移量成为最小的方式施加驱动电压,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0202]在以上的说明中,对于振子配置在例如相机系统的把手部分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配置在镜头单元。另外,在镜头单元具有三脚座的情况下,振子也可以配置在三脚座上。振子通过共用镜头单元侧的接点而能够接受电力的供给。另外,振子也可以配置在相机系统的重心部分。通过在相机系统的重心部分配置振子的结构,能够将由振子的振动产生的转矩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在相机系统的重心部分配置振子的结构从防抖的观点来看是有效果的。
[0203]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对与离焦量相应的区段进行判断,并将与该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施加给振子,但也可以更直接地施加具有与离焦量成正比的振幅的振动波形。该情况下,振动波形由将离焦量作为输入值的函数来表示。在摄影模式被设定成动画摄影模式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327可以使振动波形的振幅比摄影模式被设定成静止画面摄影模式的情况下的小,也可以停止向振子施加振动波形。由此,在动画摄影时,能够防止由振子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被录音的情况。
[0204]<第三实施方式>
[0205]图27是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400的外观立体图。相机系统400是镜头单元500安装在相机单元600上而构成的镜头可更换式单反相机。镜头单元500具有镜头侧安装座部524,相机单元600具有相机侧安装座部611。当镜头侧安装座部524和相机侧安装座部611卡合,从而镜头单元500和相机单元600成为一体时,镜头单元500和相机单元600作为相机系统400发挥功能。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所示,将被拍物光束(来自被拍物的光束)沿光轴502入射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作为z轴。另外,将与z轴正交且与相机单元60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作为X轴,将与Z轴及X轴正交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作为y轴。
[0206]沿着与光轴502平行的箭头421使镜头侧安装座部524接近相机侧安装座部611,并以镜头标记509和机身标记640相对的方式使两者接触。而且,在保持镜头侧安装座部524的安装座面和相机侧安装座部611的安装座面接触的状态下,使镜头单元500向箭头422的方向旋转。于是,由锁销650实现的锁定机构动作,从而镜头单元500被固定在相机单元600上。在该状态下,镜头单元500侧的通信端子和相机单元600侧的通信端子确立连接,从而能够相互进行控制信号等的通信以及电力的供给。
[0207]相机单元600具有用于观察被拍物的取景窗618和用于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等的显示部628。另外,镜头单元500具有振子531、532。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子531、532配置在供使用者摄影时把持镜头单元500的部分上。具体来说,在镜头单元500安装在相机单元600的情况下的横位置的姿势下,振子531、532配置在镜头单元500中的铅垂下侧的区域。这里,横位置是指相机系统400的底面朝向铅垂方向下方的状态。振子531、532沿z轴方向分开地配置。
[0208]而且,相机系统400根据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来判断被拍物的状况,并根据该判断使振子531、532连动地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机系统400将被拍物的离焦状态作为被拍物的状况来进行判断。相机系统400根据被拍物的离焦状态使振子531、532所产生的振动波形不同。
[0209]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在一边用左手把持镜头单元500 —边进行手动对焦操作的情况下,根据在左手感受到的振动而能够掌握被拍物的离焦状态。因此,使用者不观察取景窗618或显示部628,也能够调整对焦环501。
[0210]图28是相机系统400的要部剖视图。镜头单元500具有沿光轴502排列的透镜组510和光圈521。透镜组510包括对焦透镜511和变焦透镜512。镜头单元500具有振动电机、VCM等多个电机,以沿光轴502方向驱动对焦透镜511。镜头单元500还具有进行镜头单元500的控制及计算的镜头系统控制部522。另外,镜头单元500具有对焦环501。使用者在进行手动对焦操作的情况下,通过使对焦环501旋转而使对焦透镜511连动地驱动。
[0211]镜头单元500还收纳有两个振子531、532。振子531、532例如是压电元件,配置在镜头镜筒523中,通过其伸缩而使镜头镜筒523产生振动。在压电元件中,作为所输入的驱动电压的振动波形和作为元件的物理位移量的振动波形具有正比例关系。
[0212]构成镜头单元500的各要素被支承在镜头镜筒523中。另外,镜头单元500在与相机单元600的连接部处具有镜头侧安装座部524,通过与相机单元600所具有的相机侧安装座部611卡合而与相机单元600成为一体。
[0213]相机单元600具有:对从镜头单元500入射的被拍物像进行反射的主反射镜612 ;供被主反射镜612反射的被拍物像成像的对焦屏613。主反射镜612围绕旋转轴614旋转,由此取得倾斜地设置在以光轴502为中心的被拍物光束中的状态和从被拍物光束退避的状态。主反射镜612在要将被拍物像导向对焦屏613侧的情况下,倾斜地设置在被拍物光束中。另外,对焦屏613配置在与拍摄元件615的受光面共轭的位置。
[0214]由对焦屏613成像的被拍物像通过五棱镜616被转换成正立像,并通过目镜光学系统617供使用者观察。斜设状态的主反射镜612的光轴502的附近区域作为半反射镜形成,供入射的光束的一部分透射。透射的光束被与主反射镜612连动地工作的副反射镜619反射,并入射到焦点检测传感器622。焦点检测传感器622例如是相位差检测传感器,从所接受的被拍物光束检测相位差信号。此外,副反射镜619在主反射镜612从被拍物光束退避的情况下,与主反射镜612连动地从被拍物光束退避。
[0215]在斜设的主反射镜612的后方,沿着光轴502排列有焦平面快门623、光学低通滤波器624和拍摄元件615。焦平面快门623在将被拍物光束导向拍摄元件615时取为开放状态,其他时候取为遮蔽状态。光学低通滤波器624发挥调整相对于拍摄元件615的像素间距的、被拍物像的空间频率的作用。拍摄元件615例如是CMOS传感器等受光元件,其将由受光面成像的被拍物像转换成电信号。
[0216]经拍摄元件615光电转换的电信号通过被搭载在主基板625上的ASIC、即图像处理部626处理成图像数据。主基板625除了搭载有图像处理部626,还搭载有综合控制相机单元600的系统的MPU、即相机系统控制部627。相机系统控制部627管理相机序列,并且进行各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处理等。
[0217]在相机单元600的背面配置有液晶监视器等的显示部628,显示经图像处理部626处理了的被拍物图像。另外,通过将拍摄元件615连续地光电转换的被拍物图像依次显示在显示部628上,实现了实时取景显示。相机单元600还收纳有能够拆装的充电电池629。充电电池629不限于向相机单元600供电,也向镜头单元500供电。
[0218]图29是相机系统400的系统构成图。相机系统400分别与镜头单兀500和相机单元600对应地由以镜头系统控制部522为中心的镜头控制系统和以相机系统控制部627为中心的相机控制系统构成。而且,镜头控制系统和相机控制系统经由通过镜头侧安装座部524和相机侧安装座部611而连接的连接部,相互进行各种数据、控制信号的交互。
[0219]相机控制系统所包括的图像处理部626根据来自相机系统控制部627的指令,将经拍摄元件615光电转换而成的拍摄信号处理成符合规定的图像格式的图像数据。具体来说,图像处理部626在作为静止图像要生成JPEG文件的情况下,在进行了颜色转换处理、伽玛处理、白平衡处理等图像处理之后,实施自适应离散余弦转换等而进行压缩处理。
[0220]另外,图像处理部626在作为动态图像要生成MPEG文件的情况下,对于作为缩小到规定的像素数而生成的连续的静止画面的帧图像,实施帧内编码、帧间编码而进行压缩处理。
[0221]相机存储器641例如是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发挥存储控制相机系统400的程序和各种参数等的作用。工作存储器642例如是RAM等能够高速存取的存储器,发挥临时保管处理中的图像数据的作用等。
[0222]显示控制部643根据相机系统控制部627的指示,将显示画面显示在显示部628。模式切换部644接受使用者进行的摄影模式、对焦模式等的模式设定,并向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输出。摄影模式包括动画摄影模式和静止画面摄影模式。另外,对焦模式包括自动对焦模式和手动对焦模式。
[0223]在焦点检测传感器622中,对于被拍物空间,设定了例如由使用者选择的一个测距点。焦点检测传感器622检测被设定的测距点处的相位差信号。焦点检测传感器622能够检测出测距点处的被拍物为对焦状态还是离焦状态。焦点检测传感器622构成为在是离焦状态的情况下,还能够检测距对焦位置的离焦量。
[0224]快门释放开关645在按入方向上具有2个阶段的开关位置。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检测到第一阶段的开关即swl接通时,从焦点检测传感器622取得相位差信息。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对焦模式为自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向镜头系统控制部522发送对焦透镜511的驱动信息。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检测到第二阶段的开关即sw2接通时,根据预先设定的处理流程执行摄影处理。
[0225]另一方面,在对焦模式为手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627作为与焦点检测传感器622协作地根据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状况的判断部发挥功能。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根据从焦点检测传感器622取得的相位差信息判断被拍物的离焦状态。
[0226]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627通过镜头系统控制部522将与被拍物的离焦状态相应的振动波形施加给振子531、532。因此,使用者即使在不观察取景窗618、显示部628来拍摄被拍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感知振子531、532的振动的变化来得知被拍物的离焦状态。振子531、532从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接受振动波形,并根据接受的振动波形伸缩。
[0227]接着,关于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对被拍物的离焦状态的判断进行详细说明。图30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30 (a)表示拍摄元件615、对焦透镜511、被拍物411在光轴502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尤其示出了对焦透镜511的位置和与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S1、s2、s3、s4、s5)。
[0228]这里,关于与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和离焦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例如,在区段s2的范围内对焦的前离焦中,拍摄面中的离焦量唯一地确定。因此,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能够根据离焦量判断对焦透镜511在哪个区段内对焦。
[0229]如图30 (a)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预先设定与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将视为对焦状态的范围作为焦点距离、光圈值等的参数表来保持,将视为该对焦状态的范围设定为区段S3。
[0230]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将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根据离焦量分成两个阶段设定为区段S1、区段s2。对于离焦状态为后离焦的情况也同样地,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根据离焦量根成两个阶段设定为区段s4、区段s5。
[0231]图30 (b)?图30 (f)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区段Si和图30
(b)所示的振动波形对应。同样地,区段s2和图30(c)所示的振动波形、区段s3和图30
(d)所示的振动波形、区段s4和图30(e)所示的振动波形、区段s5和图30 (f)所示的振动波形分别对应。这里,图30 (b)上层和图30 (f)下层的振动波形相同。同样地,图30
(c)上层和图30(e)下层的振动波形、图30 (d)上层和图30 (d)下层的振动波形、图30
(e)上层和图30(c)下层的振动波形、图30 (f)上层和图30 (b)下层的振动波形分别相同。在各图中,纵轴表不电压V,横轴表不时间t。根据各振动波形中的电压上升的部分,振子531、532伸展,根据电压降低的部分,振子531、532收缩。
[0232]另外,将图30 (b)上层和图30 (f)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a,将图30(c)上层和图30 (e)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b,将图30 (d)上层和图30 Cd)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C。而且,将图30 (e)上层和图30 (c)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d,将图30 Cf)上层和图30 (b)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称为振动波形e。在图30 (b)?图30 (f)中,上层表示施加给接近被拍物的一侧的振子531的振动波形,下层表示施加给接近使用者的一侧的振子532的振动波形。
[0233]相机系统控制部627预先设定了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627作为振动波形的设定项目将振动波形的振幅、周期、种类预先保持在相机存储器641中。作为振动波形的种类可以列举正弦曲线、锯齿波等。
[0234]如图30 (b)至图30 Cf)的下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对于被拍物侧的振子531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从区段Si向区段s5变动而使振幅变大。另一方面,如图30 (b)至图30 (f)的下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对于使用者侧的振子532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从区段Si向区段s5变动而使振幅变小。
[0235]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i或区段s2的情况下,也就是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下,向使用者侧的振子532施加振幅比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531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大的振动波形。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4或区段s5的情况下,也就是离焦状态为后离焦的情况下,向使用者侧的振子532施加振幅比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531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小的振动波形。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哪个振子的振动大来在感觉上理解离焦方向。
[0236]另外,关于图30 (b)及图30 (C),对上层的各振动波形进行比较时,图30 (b)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比图30 (c)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小。对下层的各振动波形进行比较时,相反地,图30 (c)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比图30 (b)所示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小。也就是说,对于各振动波形的振幅之差,区段Si比区段s2大。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各振子的振幅之差的大小来在感觉上理解离焦量。
[0237]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向振子531、532施加相同的振动波形。施加给各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振幅一致,从而使用者不观察取景窗618或显示部628,也能够掌握是对焦状态这一情况。另外,如图30 (b)至图30 (f)所示,在该例中,由于至少一方的振子振动,所以具有对使用者来说容易理解相机系统400正在正常工作的优点。
[0238]图31是相机系统400的摄影动作流程图。摄影动作流程在对焦模式被设定成手动对焦模式、且摄影模式被设定成静止画面摄影模式的情况下,通过由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检测到SWl接通而开始。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检测到SWl接通时,取得焦点检测传感器622的输出(步骤S201)。
[0239]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判定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是否属于区段s3 (步骤S202)。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3 (步骤S202:是),则向振子531、532发送振动波形c (步骤S203)。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不属于区段s3 (步骤S202:否),则判定离焦状态是否属于区段s2 (步骤S204)。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2 (步骤S204:是),则向振子531发送振动波形b,向振子532发送振动波形d (步骤S205)。
[0240]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离焦状态不属于区段s2 (步骤S204:否),则判定离焦状态是否属于区段Si (步骤S206)。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i(步骤S206:是),则向振子531发送振动波形a,向振子532发送振动波形e (步骤S207)。
[0241]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离焦状态不属于区段Si (步骤S206:否),则判断离焦状态是否属于区段s4(步骤S208)。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4(步骤S208:是),则向振子531发送振动波形d,向振子532发送振动波形b (步骤S209)。
[0242]若判定为离焦状态不属于区段s4 (步骤S208:否),则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5相当。该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向振子531发送振动波形e,向振子532发送振动波形a(步骤 S210)。
[0243]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发送某一振动波形之后,判定SW2是否接通(步骤S211)。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断为SW2接通(步骤S211:是),则执行摄影处理(步骤S212)。
[0244]另一方面,若判定为SW2没有接通(步骤S211:否),则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判定Sffl的计时器是否关闭(步骤S213)。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SWl的计时器没有关闭(步骤S213:否),则返回步骤S201。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SWl的计时器关闭(步骤S213:是),或者执行了摄影处理,则停止振动波形的发送(步骤S214),结束一系列的摄影动作流程。此外,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若判定为SW2接通(步骤S211:是),则也可以在摄影处理之前停止振动波形的发送。
[0245]如上所述,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swl接通期间,判断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并根据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使振子531、532连动地振动。也就是说,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连续地判断被拍物411的状况,并根据被拍物411的状况使振子531、532连续地振动。
[0246]以下,关于替换了施加给各振子的振动波形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32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32 (a)与图30 (a)相同,故省略说明。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如图32 Ca)所示地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411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sl、s2、s3、s4、s5)。
[0247]图32 (b)?图32 (f)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在图32 (b)?图32 (f)中,上层表示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531的振动波形,下层表示施加给使用者侧的振子532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如图32 (b)至图32Cf)的上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对于振子531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区段以区段s3 —区段s4 —区段s5变动而使振幅变大。与图30的不同点是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下也提供与对焦状态的情况相同的振动波形。
[0248]另一方面,如图32 (b)至图32 Cf)的下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对于振子532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区段以区段s3 —区段s2 —区段Si变动而使振幅变大。与图30的不同点是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离焦状态为后离焦的情况下也提供与对焦位置的情况相同的振动波形。如图32 (b)至图32 (f)所示,在该例中,在对焦透镜511处于对焦位置的情况下,哪个振子的振幅都变得最小,从而具有能够防止由振动导致的抖动的优点。此外,相机系统控制部627也可以在对焦透镜511处于对焦位置的情况下,使振子531、532产生的振动波形的振幅为零。
[0249]以下,关于通过使施加给各振子的振动波形的开始时刻错开而向使用者报告被拍物的离焦状态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图33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33 (a)表示拍摄元件615、对焦透镜511、被拍物412在光轴502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尤其示出了与被拍物412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S1、s2、S3)。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如图33 (a)所示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412的离焦状态相应的区段。这里,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将视为对焦状态的范围设定为区段s2。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将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i,将后离焦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3。
[0250]图33 (b)?图33 (d)示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在图33 (b)?图33 (d)中,上层表示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531的振动波形,下层表示施加给使用者侧的振子532的振动波形。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将相同的振动波形以开始时刻相互错开的方式施加给各振子531、532。相同的振动波形的振幅随时间变大。
[0251]具体来说,如图33 (b)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i的情况下,向被拍物侧的振子531施加图33 (b)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向使用者侧的振子532施加图33 (b)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如图33 (b)的虚线部分所示,图33 (b)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比图33 (b)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先立起。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感到振动从被拍物412侧向使用者侧移动。由此,使用者能够掌握必须从被拍物412远离这一情况。
[0252]如图33 (d)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向被拍物侧的振子531施加图33 (d)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向使用者侧的振子532施加图33 (d)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如图33 (d)的虚线部分所示,图33 (d)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比图33 (d)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先立起。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感到振动从使用者侧向被拍物412侧移动。由此,使用者能够掌握必须接近被拍物412的情况。
[0253]另外,如图33(c)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被拍物412的位置属于区段s2的情况下,向被拍物侧的振子531施加图33 (c)上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向使用者侧的振子532施加图33 (c)下层所示的振动波形。图33 (c)上层及图33 (d)下层所示的各振动波形的开始时刻一致。因此,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是对焦状态这一情况。此夕卜,相机系统控制部627还能够通过使施加给各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相位错开而使开始时刻错开。
[0254]以下,关于将与被拍物的离焦状态相应的振动波形的振幅的变化替换成振动波形的频率的变化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三变形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根据被拍物的离焦状态来使施加给各振子的振动波形的频率不同,由此向使用者报告离焦状态。
[0255]图34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图34 Ca)与图33(a)相同,故省略说明。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如图34 Ca)所示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412的位置相应的区段(sl、s2、s3)。
[0256]图34 (b)?图34 (d)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在各图中,纵轴表示电压V,横轴表示时间t。在图34 (b)?图34 (d)中,上层表示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531的振动波形,下层表示施加给使用者侧的振子532的振动波形。相机系统控制部627预先设定了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具体来说,如图34 (b)至图34 (d)的上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对于被拍物侧的振子531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从区段Si向区段s3变动而使频率降低。
[0257]另一方面,如图34 (b)至图34 Cf)的下层的振动波形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对于使用者侧的振子532设定了振动波形,使得随着从区段Si向区段s3变动而使频率升高。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哪个振子是高频来在感觉上理解离焦方向。
[0258]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被拍物412的离焦状态属于区段s2的情况下,使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频率一致。因此,使用者能够掌握是对焦状态这一情况下。
[0259]以下,关于不是根据焦点检测传感器622的输出而是根据通过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大小来使振子531、532连动地振动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四变形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根据通过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大小来使振子531、532连动地振动。该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接受来自使用者的操作,预先将模式匹配用的被拍物图像存储在相机存储器641中。相机系统控制部627例如将由使用者预先设定的被拍物设定为特定被拍物。被拍物不限于人物,也可以是动物。图像处理部626从实时取景图像中通过利用了人物识别、面部识别功能等的模式匹配来识别特定被拍物。
[0260]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判断由图像处理部626识别出的特定被拍物的大小。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根据特定被拍物的大小使振子531、532连动地振动。由此向使用者报告图像中的被拍物的大小。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判断内切实时取景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长方形的各顶点的坐标是否位于实时取景图像中的边缘。各顶点的坐标全部位于图像中的边缘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判断为特定被拍物过大。因为该情况下被拍物未处于图像中的可能性高。
[0261]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各顶点的坐标中存在没有位于图像中的边缘的坐标的情况下,算出图像中的内切被拍物的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算出的面积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算出的面积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被拍物的大小合适。也就是说,判断为是摄影时机。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是在算出的面积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被拍物的大小过小。
[0262]图35是表示实时取景图像中的被拍物417的大小和振动波形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尤其图35 (a)至图35 (c)分别表示被拍物417过大的情况、合适大小的情况、过小的情况。相机系统控制部627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417的大小相应的区段。这里,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将包围被拍物417的长方形418的各顶点的坐标全部位于图像中的边缘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i。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将内切被拍物417的长方形418的面积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2。再者,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将内切被拍物417的长方形418的面积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3。
[0263]图35 (d)?图35 (f)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图35 (e)上层和图35 Cf)上层的振动波形相同。同样地,图35 (d)下层和图35 (e)下层的振动波形相同。在各图中,纵轴表不电压V,横轴表不时间t。在图35 (d)?图35 (f)中,上层表不施加给被拍物侧的振子531的振动波形,下层表示施加给使用者侧的振子532的振动波形。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如上所述地预先设定了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
[0264]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对于被拍物侧的振子531,作为在区段sl的情况下施加的振动波形,设定了振幅比在其他区段施加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大的振动波形。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对于使用者侧的振子532,作为在区段s3的情况下施加的振动波形,设定了振幅比在其他区段施加的振动波形的振幅大的振动波形。
[0265]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被拍物417的大小属于区段s2的情况下,将图35
(e)所示的各振动波形施加给振子531、532。由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振幅都小,所以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被拍物的大小合适、也就是处于摄影时这一情况。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摄影时机提供振幅最小的振动波形,从而抑制摄影时的抖动。
[0266]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被拍物417的大小属于区段sl的情况下,将图35Cd)所示的各振动波形施加给振子531、532。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被拍物417的大小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将图35 (f)所示的各振动波形施加给振子531、532。这些情况下,由于仅一方的振子大幅度振动,所以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被拍物417的大小是过大还是过小。
[0267]以下,关于相机系统控制部627根据通过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移动来使振子531、532连动地振动的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五变形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将提高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中的特定被拍物的面积作为第一面积算出。然后,经过一定时间后,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再次将特定被拍物的面积作为第二面积算出,并对两面积进行比较。
[0268]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第一面积和第二面积之差处于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判断为被拍物不移动。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第一面积和第二面积之差为处于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若第二面积比第一面积大,则判断为被拍物向使用者侧接近。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第二面积比第一面积小时,判断为被拍物从使用者侧远离。
[0269]图36是用于说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说明图。尤其图36 (a)至图36 (c)表示被拍物419的状况。相机系统控制部627预先设定了与被拍物419的移动相应的区段。这里,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如图36 (a)所示将被拍物419从使用者远离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i。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如图36 (b)所示将被拍物419不移动的情况设定为区段s2。再者,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如图36 (c)所示将被拍物419向使用者接近的情况设定为区段3。
[0270]图36 (d)?图36 (f)表示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图36 (d)?图36 (f)与图35 (d)?图35 (f)相同,故省略说明。相机系统控制部627预先设定了与各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
[0271]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被拍物419的移动属于区段s2的情况下,将图36Ce)所示的各振动波形施加给振子531、532。由于施加给振子531、532的振动波形的振幅都小,所以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掌握被拍物不移动这一情况,也就是说,是摄影时机这一情况。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摄影时机施加给振幅最小的振动波形,从而抑制摄影时的抖动。
[0272]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被拍物419的移动属于区段sl的情况下,将图36Cd)所示的各振动波形施加给振子531、532。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在判断为被拍物419的移动属于区段s3的情况下,将图36 (f)所示的各振动波形施加给振子531、532。这些情况下,由于仅一方的振子大幅度振动,所以感知到了振动的使用者能够在感觉上理解被拍物419是向使用者接近还是从使用者远离。
[0273]以下,关于相机单元配置有两个振子的第六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六变形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判断被拍物的离焦状态。图37是相机系统401的上部概要图。这里,两个振子631、632沿z轴方向分开地配置在相机单元601的把手部分630。因此,使用者在一边用左手把持镜头单元503 —边进行手动对焦操作的情况下,即使不观察取景窗618或显示部628,也能够通过右手感知振动来一边掌握被拍物的离焦状态一边调整对焦环501。[0274]关于两个振子的一方配置在镜头单元而另一方配置在相机单元的第七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七变形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判断被拍物的离焦状态。图38是相机系统402的上部概要图。沿z轴方向分开地分别将振子533配置在镜头单元504,并将振子633配置在相机单元602的把手部分630。振子533被配置在镜头单元504的铅垂方向的下侧的区域。因此,使用者一边用左手把持镜头单元504 —边进行手动对焦操作的情况下,即使不观察取景窗618或显示部628,也能够通过两手感知振动来一边掌握被拍物的离焦状态一边调整对焦环501。
[0275]另外,在镜头单元具有三脚座的情况下,各振子也可以配置在三脚座上。该情况下,相机系统判断被拍物的大小。图39是相机系统403的侧部概要图。镜头单元505具有三脚座550,在三脚座550的内部,沿光轴502方向分开地配置有振子534、535。因此,使用者一边用左手把持三脚座550 —边进行摄影的情况下,即使不观察取景窗618或显示部628,也能够通过用左手感知振动来一边掌握被拍物的大小一边进行摄影。另外,相机系统403也可以判断被拍物的移动。此外,在上述说明中,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具有如下功能: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景深状况,并根据该判断使振子531、532连动地振动,但也可使镜头系统控制部522具有该功能。
[0276]在以上的说明中,关于作为振子而配置压电元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振子也可以使用音圈电机。使用音圈电机的情况下,在镜头单元或相机单元的内部隔着膜配置音圈电机而形成振动单元。另外,在作为振动波形采用正弦波形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例如手机所使用的振动电机。在作为振子而使用压电元件以外的元件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627也能够在对焦状态下以元件的物理位移量成为最小的方式施加驱动电压,由此向使用者报告离焦状态。关于被拍物的大小或被拍物的移动,也是同样的,相机系统控制部627通过适当调节驱动电压而能够向使用者报告被拍物的状况。
[0277]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判断与离焦量相应的区段,并将与该区段相应的振动波形施加给振子,但也可以更直接地施加具有与离焦量成正比的振幅的振动波形。该情况下,振动波形由将离焦量作为输入值的函数来表示。在摄影模式被设定成动画摄影模式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627可以使振动波形的振幅比摄影模式被设定成静止画面摄影模式的情况下的小,也可以停止向振子施加振动波形。由此,在动画摄影时,能够防止由振子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被录音。
[0278]<第四实施方式>
[0279]图40是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700的系统构成图。数码相机700具有:直接或间接控制数码相机700的相机系统控制部701 ;控制包括变焦透镜等在内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系统控制部702。数码相机700由以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为中心的相机控制系统和以镜头系统控制部702为中心的镜头控制系统构成。镜头控制系统和相机控制系统通过由镜头侧安装座部703和相机侧安装座部704连接的连接部,相互进行各种数据、控制信号的交互。镜头系统控制部702接受来自相机系统控制部701的指令,向变焦透镜驱动部705发送变焦透镜控制信号。变焦透镜驱动部705根据从镜头系统控制部702接收的变焦透镜控制信号来驱动变焦透镜。
[0280]相机控制系统所包括的图像处理部706根据来自相机系统控制部701的指令,将在作为拍摄部的拍摄元件707中经光电转换而成的拍摄信号处理成符合规定的图像格式的图像数据。具体来说,图像处理部706在作为静止图像要生成JPEG文件的情况下,在进行了颜色转换处理、伽玛处理、白平衡处理等图像处理之后,实施自适应离散余弦转换等而进行压缩处理。另外,图像处理部706在作为动画图像要生成MPEG文件的情况下,对于作为缩小到规定的像素数而生成的连续的静止画面的帧图像,实施帧内编码、帧间编码而进行压缩处理。
[0281]相机存储器708例如是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发挥存储控制数码相机700的程序、各种参数等的作用。工作存储器709例如是RAM等能够高速存取的存储器,发挥临时保管处理中的图像数据的作用等。经图像处理部706处理的图像数据从工作存储器709被存储到存储部712。存储部712由闪存等构成,是相对于数码相机700能够拆装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图像处理部706与用于存储而处理的图像数据并行地生成显示用的图像数据。显示用的图像数据是复制用于存储而处理的图像数据并经细化处理的像素数少的图像数据。
[0282]显示控制部710根据相机系统控制部701的指示将显示画面显示在显示部711。由图像处理部706生成的显示用的图像数据根据显示控制部710的控制而被显示在显示部711。另外,显示控制部710依次生成显示用的图像数据,并将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部711。
[0283]数码相机700具有检测该数码相机700的姿势的姿势传感器713。姿势传感器713例如是在相互正交的3轴方向上具有灵敏度的加速度传感器,其能够检测出数码相机700的姿势。另外,姿势传感器713还作为高精度地检测重力方向的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发挥功能。该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通过变更解析姿势传感器713的输出信号的情况下的采样频率或灵敏度,就能够根据姿势传感器713的输出信号检测出重力方向。
[0284]模式切换部715接受使用者进行的摄影模式等的模式设定,并向相机系统控制部701输出。本实施方式的摄影模式包括盲拍摄影模式。这里,盲拍摄影模式是指针对不观察光学取景窗图像或显示部711所显示的实时取景图像就进行被拍物的摄影进行辅助的摄影模式。此外,关于盲拍摄影模式下的摄影动作,在后面说明。
[0285]快门按钮800在按入方向上具有2个阶段的开关位置,其从使用者接受摄影动作的指示。使用者将快门按钮800按入到第一阶段的位置时,作为摄影准备动作,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执行对焦调整及测光。然后,使用者将快门按钮800按入到第二阶段的位置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执行摄影动作。
[0286]本实施方式的快门按钮800具有在上述盲拍摄影模式下摄影时使使用者感知到变化的结构,所述变化与拍摄元件707为了恰当地捕捉到被拍物像所需要的数码相机700的旋转方向相对应。具体来说,快门按钮800具有以使与该快门按钮800接触的使用者感知触觉的方式工作的触觉发生部。快门按钮驱动部714根据来自相机系统控制部701的指令,驱动设置在快门按钮800上的触觉发生部。
[0287]图4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快门按钮800的图。图41 Ca)表示快门按钮800的分解立体图。快门按钮800具有安装在数码相机700主体上的底座部801 ;从底座部801的上方安装的盖罩802 ;以及触觉发生部803。底座部801是圆柱状的中空部件,在底座部801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通孔804。在本实施方式中,共8个通孔804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底座部801的上表面。
[0288]触觉发生部803包括:分别穿插在各个通孔804中的触觉棒805 ;和收纳在底座部801的内部,并沿上下方向驱动各触觉棒805的触觉棒驱动部806。触觉棒驱动部806例如由电磁阀构成,根据来自快门按钮驱动部714的指令,沿上下方向驱动各触觉棒805。盖罩802例如由橡胶片等可挠性材料构成,并以与触觉棒805接触的方式从底座部801的上方安装。
[0289]图41 (b)是表示触觉发生部803以使使用者感知倾斜方向的方式配置有各触觉棒805的状态的图。在图41 (b)所示的状态下,触觉棒驱动部806将配置在纸面右端的触觉棒805a驱动到最高位置。而且,将在纸面左侧与触觉棒805a相邻的触觉棒805b、805c驱动到比触觉棒805a稍低的位置。同样地,触觉棒驱动部806将触觉棒805d、805e驱动到比触觉棒805b、805c稍低的位置,将触觉棒805f、805g驱动到比触觉棒805d、805e稍低的位置。而且,触觉棒驱动部806将配置在纸面左端的触觉棒805h驱动到最低位置。
[0290]触觉棒驱动部806如图41 (b)所示驱动触觉棒805,由此,覆盖在各触觉棒805的上端的盖罩802如图41 (b)中的假想平面A所示向左下方倾斜变形。由此,使用者能够感知到由触觉棒805形成的倾斜方向。此外,触觉棒驱动部806通过使各触觉棒805的驱动量变化,能够作成各种方向的倾斜。
[0291]图41 (C)是表示触觉棒驱动部806以使使用者感知与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的变化的方式驱动触觉棒805的状态的图。在图41 (c)所示的状态下,触觉棒驱动部806使触觉棒805d突出到比其他的触觉棒805高的位置。例如,作为下一阶段,触觉棒驱动部806使触觉棒805d降低到其他的触觉棒805的位置,并使触觉棒805f突出到比其他的触觉棒805高的位置。同样地,触觉棒驱动部806使触觉棒805f、触觉棒805h、触觉棒805g、触觉棒805e、触觉棒805c、触觉棒805a、触觉棒805b依次突出。通过该动作,使用者能够如图41 (b)的箭头B所示那样感知到从纸面上方观察时为逆时针的旋转。
[0292]同样地,触觉发生部803还能够使使用者感知到箭头B的相反方向、即从纸面上方观察时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该情况下,触觉棒驱动部806使触觉棒805d、触觉棒805b、触觉棒805a、触觉棒805c、触觉棒805e、触觉棒805g、触觉棒805h、触觉棒805f依次向上方突出。此外,触觉棒驱动部806也可以通过使触觉棒805以上述顺序振动,来使使用者感知到与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式变化。
[0293]另外,触觉发生部803通过组合图41 (b)所示的倾斜和图41 (C)所示的旋转,还能够使使用者同时感知2个方向的信息。具体来说,在图41 (b)所示的触觉棒805的配置下,如图41 (c)所示地依次变更向图41 (b)的假想平面A的上方突出的触觉棒805,触觉发生部803能够使使用者同时感知倾斜方向和旋转方向的2个方向的信息。
[0294]向数码相机700发出摄影准备动作或摄影指示的情况下,使用者向下方压入盖罩802。快门按钮800检测到通过盖罩802对底座部801施加的向下方的力。例如,底座部801以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压入力向下方以两个阶段移动的方式被安装在数码相机700的主体上。快门按钮800通过检测底座部801的移动,来接受使用者实施的两个阶段的开关操作。
[0295]图4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快门按钮900的其他例的图。图42 (a)是快门按钮900的立体图。快门按钮900具有:圆环状的环部901 ;配置在环部901的中心孔902的内部的球部903 ;以及驱动环部901及球部903的触觉发生部904。在环部901的下表面枢支有多个驱动棒905。各驱动棒905的下端连结于与上述触觉棒驱动部806同样的例如由电磁阀构成的环部驱动部906。球部903包括向下方延伸的驱动棒907。驱动棒907的下端连接于球部驱动部908。球部驱动部908例如由电机构成。在其他例中,由环部驱动部906和球部驱动部908构成触觉发生部。
[0296]图42 (b)是快门按钮900的剖视图。中心孔902的内壁面沿着配置在该中心孔902内的球部903的外周面而形成。在球部903的外周面和中心孔902的内壁面之间设有间隙,球部903和环部901能够彼此相对移动。
[0297]快门按钮900能够与上述快门按钮800同样地使使用者同时感知倾斜方向和旋转方向的2个方向的信息。具体来说,环部驱动部906根据快门按钮驱动部714的指令,沿上下方向驱动各驱动棒905。例如,环部驱动部通过使配置在纸面左侧的驱动棒905向上方移动,并使配置在纸面右侧的驱动棒905向下方移动,由此,如图42 (b)的虚线所示使环部901向纸面右下方倾斜。不限于图42 (b)所示的倾斜方向,环部驱动部通过使驱动棒905适当移动,能够使环部901向各个方向倾斜。
[0298]球部驱动部根据快门按钮驱动部714的指令,使驱动棒905围绕铅垂轴方向旋转。由于驱动棒905被旋转驱动,所以球部903如图42 (b)的箭头C所示围绕铅垂轴方向旋转。球部驱动部使球部903围绕铅垂轴方向沿从纸面上方观察时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旋转。使用者操作快门按钮900的情况下,与环部901及球部903的双方接触。由此,使用者根据环部901的倾斜方向及球部903的旋转方向,能够同时感知2个方向的信息。此外,环部驱动部出于使使用者感知旋转方向的目的,还可以使环部901旋转。
[0299]以下,关于数码相机700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摄影动作进行具体说明。图4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摄影动作的第一例的概念图。图43 (a)是表示被拍物的摄影开始了的初始状态的图,左侧的图是示意地表示数码相机700和被拍物D的位置关系的图,右侧的图表示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数据。此外,如图所示,将从被拍物侧朝向相机背面侧的光轴方向作为z轴正方向,将从相机背面侧观察时的拍摄元件707的长边方向右侧作为X轴正方向,将拍摄元件707的短边方向上侧作为y轴正方向。
[0300]使用者将数码相机700的摄影模式设定成盲拍摄影模式时,模式切换部715接受使用者进行的摄影模式等的模式设定,并向相机系统控制部701输出。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开始实时取景动作,向拍摄元件707发送指令并取入被拍物像。然后,图像处理部706生成图像数据。
[0301]这里,在第一例中,使用者预先将相对于摄影对象空间的视角要收入被拍物的区域设定为被拍物区域1000。被拍物区域1000的设定信息存储在相机存储器708中。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第一例的盲拍摄影模式下,从相机存储器708读取被拍物区域1000的设定信息,并针对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数据设定被拍物区域1000。例如,在图43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被拍物区域1000被设定在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1001的中央区域。被拍物区域1000的设定被存储在相机存储器708中。
[0302]这里,在图43 (a)所示的状态下,被拍物D相对于数码相机700的光轴1002位于X轴负方向侧。因此,在该状态下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图像1001中,被拍物D位于使用者设定的被拍物区域1000的X轴负方向侧。这样的构图不符合使用者的意图。该情况下,使用者为了将被拍物D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来进行摄影,需要使拍摄元件707、即数码相机700向从y轴正方向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即箭头E的方向旋转。
[0303]因此,在第一例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从由拍摄元件707输出的图像1001通过例如利用了面部识别技术的身体识别技术识别被拍物D,并检测图像1001中的被拍物D的位置。像这样,第一例的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作为检测与摄影对象空间和拍摄元件707的方向相关的相对关系的检测部发挥功能。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根据摄影对象空间中的被拍物D的位置和预先设定的被拍物区域1000,确定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推荐方向。在图43 (a)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将箭头E的方向作为推荐方向检测出来。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通过快门按钮驱动部714驱动快门按钮800的触觉棒805,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对应于与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的状态的变化。这样,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作为驱动控制部发挥功能,其与快门按钮驱动部714协作地驱动触觉棒805,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对应于与上述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的状态的变化。
[0304]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向快门按钮驱动部714发送指令,使快门按钮800的触觉发生部803驱动。通过使用图41 (c)说明的动作,触觉发生部803为了使使用者感知到推荐方向而将触觉棒805向从y轴正方向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即箭头F所示的方向旋转驱动。由此,使用者不观察光学取景窗或显示部711,也能够感知到为了将被拍物D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来摄影所需的数码相机700的旋转方向。
[0305]图43 (b)表示在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1001中,被拍物D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的状态。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依次解析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图像1001,数码相机700向箭头E的方向旋转,当若判断为被拍物D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时,停止触觉发生部803的驱动。通过该动作,使用者感知到被拍物D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这一情况。根据第一例,使用者不观察光学取景窗或显示部711,也能够将被拍物D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来进行摄影。
[0306]图44是第一例的盲拍摄影模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使用者开始上述盲拍摄影模式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开始图44所示的动作流程。在步骤S301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取入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在步骤S302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针对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1001设定被拍物区域1000。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如使用图4说明的那样,从相机存储器708读取由使用者预先设定的被拍物区域1000的设定信息,并针对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图像1001设定被拍物区域1000。
[0307]此外,在第一例的盲拍摄影模式下,也可以将在步骤S301中取入的图像1001作为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部711,也可以不显示实时取景图像。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在盲拍摄影模式下,使用者不观察实时取景图像,也能够以自身希望的构图进行被拍物的摄影。在盲拍摄影模式下,不使显示部711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由此能够减少电力消耗。
[0308]在步骤S303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识别被拍物D。例如,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也可以解析图像1001并执行被拍物D的面部识别处理,并检测图像1001中的被拍物D的位置。该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也可以从由面部识别处理取得的被拍物D的面部的位置来推定包括被拍物D的身体及手脚在内的被拍物D的身体区域。
[0309]在步骤S304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被拍物D是否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对在S103中检测的图像1001中的被拍物D的位置和被拍物区域1000进行比较,并判断被拍物D是否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被拍物D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时,进入步骤S305。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被拍物D未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000内时,进入步骤S309。
[0310]在步骤S304中判断为否时,在步骤S309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如使用图4说明的那样,确定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推荐方向。在步骤S310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快门按钮800的触觉发生部803驱动。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向快门按钮驱动部714发送指令,为了使使用者感知推荐方向而旋转驱动触觉棒805。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动作流程返回步骤S301。
[0311]在步骤S304中判断为是时,在步骤S305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快门按钮800返回通常的状态并停止。在图4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向快门按钮驱动部714发送指令,使触觉发生部803的触觉棒805返回图41 (a)所示的通常状态的排列,并停止触觉棒805的驱动。
[0312]在步骤S306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是否有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有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时,进入步骤S307。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没有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时,返回步骤S301。
[0313]在步骤S307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执行摄影动作。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使用者将快门按钮800按入到第一阶段的位置时,作为摄影准备动作执行对焦调整及测光。然后,在使用者将快门按钮800按入到第二阶段的位置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执行被拍物D的摄影,生成作为图像数据的图像文件。此外,在第一例中,假设了在S105中停止了快门按钮800之后,使用者进行了摄影指示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接受了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的情况下,例如即使是在SllO中使快门按钮800驱动的状态下,也优先执行摄影动作。
[0314]在步骤S308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数码相机700的电源是否为OFF。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数码相机700的电源为OFF时,结束摄影流程。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数码相机700的电源为ON时,返回步骤S301。
[0315]图4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摄影动作的第二例的概念图。图45 (a)是表示开始了摄影对象空间的摄影的初始状态的图,左侧的图是示意地表示数码相机700和摄影对象空间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右侧的图表示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1100。
[0316]在第二例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以使得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被拍物像中的重力方向Gl与图像1100的短边方向一致的方式,使使用者感知到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推荐方向。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参照来自姿势传感器713的输出信号,检测图45的箭头Gtl所示的实际的重力方向。
[0317]在图45 Ca)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数码相机700被倾斜地保持,实际的重力方向Gtl与图像1100的短边方向即y轴方向不一致。由此,在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图像1100中,作为被拍物的建筑物1101斜向地倾斜着被拍下。该情况下,使用者为了拍摄出建筑物1101在图像1100中铅垂地直立的构图,需要使拍摄元件707即数码相机700如箭头0所示地围绕z轴沿从z轴正方向观察时的逆时针旋转。
[0318]因此,在第二例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用姿势传感器713检测实际的重力方向G。,并以使重力方向Gtl与数码相机700的y轴负方向一致的方式,确定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推荐方向。如上所述,在图45 (a)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将箭头O的方向确定为推荐方向。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驱动快门按钮800的触觉棒805,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对应于与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的状态的变化。
[0319]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向快门按钮驱动部714发送指令,使快门按钮800的触觉发生部803驱动。例如,触觉发生部803为了使使用者感知到应使数码相机700沿箭头0的方向旋转这一情况,驱动触觉棒805以形成使用图41 (b)说明的、倾斜的假想平面A。该情况下,触觉发生部803为了向使用者报告向箭头0方向的旋转,例如图45 (a)所示,形成向X轴负方向侧向下倾斜的假想平面A。由此,使用者不观察光学取景窗或显示部711,通过由触觉发生部803形成的倾斜方向,也能够感知到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方向。
[0320]图45 (b)表示使重力方向Gtl和y轴负方向一致的状态。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重力方向Gtl和y轴负方向一致时,使触觉棒805返回到通常的位置,并停止触觉发生部803的驱动。通过该动作,使用者感知重力方向Gc^Py轴负方向一致的情况。根据第二例,使用者不观察光学取景窗或显示部711,也能够使图像1100中的重力方向G1和图像1100的短边方向一致来摄影。
[0321]图46是第二例的盲拍摄影模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使用者开始盲拍摄影模式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开始图46所示的动作流程。在步骤S401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检测重力方向。在步骤S402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如使用图45说明的那样,判断重力方向和y轴负方向是否一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重力方向和y轴负方向一致时,进入步骤S403。另一方面, 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重力方向和y轴负方向不一致时,进入步骤S407。
[0322]在步骤S402中判断为否时,在步骤S407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如使用图45说明的那样,确定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推荐方向。在步骤S408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快门按钮800的触觉发生部803驱动。具体来说,如使用图45说明的那样,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向快门按钮驱动部714发送指令,为了使使用者感知到与旋转方向P对应的状态的变化,以形成倾斜的假想平面A的方式排列触觉棒805。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动作流程返回步骤S401。
[0323]在步骤S402中判断为是时,在步骤S403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快门按钮800返回到通常的状态并停止。图4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向快门按钮驱动部714发送指令,使触觉发生部803的触觉棒805返回图41 (a)所示的通常状态的排列,并停止触觉棒805的驱动。
[0324]在步骤S404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是否有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有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时,进入步骤S405。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没有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时,返回步骤S401。
[0325]在步骤S405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执行摄影动作。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使用者将快门按钮800按入到第一阶段的位置时,作为摄影准备动作执行对焦调整及测光。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使用者将快门按钮800按入到第二阶段的位置时,执行被拍物的摄影,生成作为图像数据的图像文件。此外,与上述第一例同样地,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接受了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的情况下,优先执行摄影动作。
[0326]在步骤S406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数码相机700的电源是否为OFF。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数码相机700的电源是OFF时,结束摄影流程。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数码相机700的电源是ON时,返回步骤S401。
[0327]图4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动画的摄影动作的第三例的概念图。图47 (a)是表示开始摄影对象空间的摄影的初始状态的图,左侧的图是示意地表示数码相机700和被拍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右侧的图表示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
[0328]第三例的盲拍摄影模式是使用者不观察光学取景窗图像或显示部711也能够通过自身希望的相机工作来进行被拍物的摄影的摄影模式。在第三例中,使用者预先选择与相机工作相关的程序。与相机工作相关的程序被预先存储在相机存储器708中。这里,与相机工作相关的程序是指在例如动画的摄影中,为了拍摄出播放效果更高的影像而对使用者提供相机所朝向的方向等的指示的程序。例如在图47所示的例子中,假设使用者要执行如下的相机工作,首先拍摄作为主角的被拍物1200,然后按顺序拍摄被拍物1201、被拍物1202,之后再次拍摄主角即被拍物1200。
[0329]该情况下,与相机工作相关的程序包括条件I?条件3。例如,条件I是“识别被拍物1200”,条件2是“被拍物1202的识别”,条件3是“被拍物1200的识别”。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根据各个条件是否满足,来驱动快门按钮800的触觉棒805。
[0330]参照图47进行具体说明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首先驱动触觉棒805直到满足条件I。该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为了满足条件1,也可以执行使用图4说明的摄影流程。具体来说,使用者预先将在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1203中要收入被拍物1200的区域设定为被拍物区域1204。在图47所示的例子中,被拍物区域1204与图4同样地被设定在图像1203的中央区域。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根据摄影对象空间中的被拍物1200的位置和预先设定的被拍物区域1204,确定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推荐方向。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驱动快门按钮800的触觉棒805,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对应于与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的状态的变化,。
[0331]被拍物1200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204时,图像1203成为图47 Ca)的状态。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识别出被拍物1200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204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条件I。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驱动快门按钮800的触觉发生部803,通过触觉使使用者感知到为了满足条件2而接下来使用者应进行的相机工作。在图47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触觉发生部803旋转驱动触觉棒805,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使数码相机700向从y轴正方向观察时的逆时针旋转。
[0332]图47 (b)是表示使用者根据触觉发生部803的动作使数码相机700围绕y轴逆时针旋转的中途状态的图。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如图47 (b)的箭头H所示使触觉棒805持续旋转。
[0333]图47 (C)是表示被拍物1202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204的状态的图。如图47 (C)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识别出被拍物1202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204时,判断为满足了条件2。此外,为了识别被拍物1202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204的情况,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所进行的动作流程也可以与上述相同。满足了条件2之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驱动快门按钮800的触觉发生部803,使使用者通过触觉感知到在满足条件3之前使用者接下来应进行的相机工作。[0334]在图47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触觉发生部803如图47 (c)的箭头I所示地旋转驱动触觉棒805,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使数码相机700沿从y轴正方向观察时的顺时针旋转这一情况。使用者能够通过触觉发生部803的动作而感知到接下来应进行的相机工作。
[0335]图47 Cd)是表示被拍物1200再次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204的状态的图。如图47Cd)所示,相机系统控制部701识别出被拍物1202被收于被拍物区域1204时,判断为满足了条件3。这样,在第三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根据与相机工作相关的程序,以依次满足随摄影过程变化的条件的方式来旋转驱动触觉发生部803。根据第三例,使用者能够通过自身希望的相机工作来进行被拍物的摄影,从而能够容易地拍摄满足度更高的影像。此夕卜,在动画摄影时,在驱动触觉发生部803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与静止画面摄影时不同的驱动方式。例如,为了降低伴随驱动产生的杂音,减小驱动量。
[0336]图48是第三例的盲拍摄影模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使用者预先选择与相机工作相关的程序,开始盲拍摄影模式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开始图48所示的动作流程。在步骤S501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读取程序的条件数n,并且向变量i代入I。另外,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将各条件的内容一并读取。在使用图47说明的例子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从相机存储器708读取与相机工作相关的程序的条件I?条件3。
[0337]在步骤S502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是否满足条件i。在使用图47说明的例子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开始动作流程之后,首先判断是否满足条件I “识别被拍物1200”。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不满足条件i时,进入步骤S503。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满足条件i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进入步骤S505。
[0338]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步骤S502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在步骤S503中,确定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推荐方向。而且,在步骤S504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快门按钮800的触觉发生部803驱动。在使用图47说明的例子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为了满足条件1,以将被拍物1200收于被拍物区域1204的方式驱动触觉棒805。
[0339]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步骤S502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在步骤S505中,使变量i递增。而且,在步骤S506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在步骤S505中被递增的变量i是否超过条件数n。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在步骤S501中读取的条件是否全部满足。在判断为变量i超过了条件数n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进入步骤S507。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变量i未超过条件数n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返回步骤S502,为了满足程序所规定的下一条件而执行步骤S502?步骤S504的动作。具体来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以条件1、条件2、条件3的顺序执行各动作。
[0340]在步骤S507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数码相机700的电源是否为OFF。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数码相机700的电源是OFF时,结束摄影流程。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数码相机700的电源是ON时,返回步骤S501。
[0341]图4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动画的摄影动作的第四例的概念图。图49 Ca)的左侧的图是示意地表示数码相机700和被拍物1300的位置关系的图,右侧的图表示在将数码相机700配置在被拍物1300的正面位置J的情况下从拍摄元件707输出的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
[0342]使用者不仅会如图49 Ca)的位置J所示从被拍物1300的正面拍摄,还会如图49(a)的位置K所示从被拍物的上方侧或如图49 (a)的位置L所示从被拍物的下方侧以倾斜的角度拍摄。尤其,近年来,使用者从自身的上方拍摄自己,进行所谓“自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进行这样的摄影的情况下,使用者有时无法观察光学取景窗或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部711。因此,实际拍摄的图像有时会与使用者希望的构图不同。
[0343]第四例的盲拍摄影模式是以预先存储的样拍图像为基准,使用者不观察光学取景窗或显示部711,也能够以自身希望的构图进行被拍物的摄影的摄影模式。在第四例中,使用者预先指定要拍摄的构图的样拍图像。样拍图像预先被存储在存储部712中。作为样拍图像可以列举出例如从被拍物的下方侧拍摄时参考的样拍图像、和从被拍物的上方侧拍摄时参考的样拍图像。
[0344]图49 (b)是表示从被拍物的下方侧拍摄时参考的样拍图像1301的图。使用者在从被拍物1300的下方侧以倾斜的角度拍摄的情况下,如图49 (a)的位置L所示,将数码相机700保持在被拍物1300的下方。然后,使用者如图49 (a)的箭头N所示使数码相机700围绕X轴旋转,调整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中的被拍物1300的位置。
[0345]在从下方侧拍摄被拍物的情况下,拍摄的图像具有使用者的身体及脚比使用者的头部大这样的特征。数码相机700将图49 (b)所示的样拍图像1301这样的、近似于从下方侧拍摄被拍物1300时的构图的图像数据作为基准来使用。相机存储器708将样拍图像1301这样的样拍图像以多个图案样式存储。使用者从这些样拍图像中选择接近自身希望的构图的样拍图像。此外,作为样拍图像,如图49 (b)所示,也可以使用由轮廓线构成的几何学的图像数据。另外,作为样拍图像也可以使用照片的图像数据。
[0346]图49 (C)是表示从被拍物的上方侧拍摄时参考的样拍图像1302的图。使用者在从被拍物1300的上方侧以倾斜的角度拍摄的情况下,如图49 (a)的位置K所示,将数码相机700保持在被拍物1300的上方侧。而且,使用者如图49 Ca)的箭头M所示使数码相机700围绕X轴旋转,调整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中的被拍物1300的位置。
[0347]在从上方侧拍摄被拍物的情况下,拍摄的图像具有使用者的头部比使用者的身体及足大这样的特征。数码相机700将图49 (c)所示的样拍图像1302这样的、近似于从上方侧拍摄被拍物1300时的构图的图像数据作为基准来使用。相机存储器708将样拍图像1301这样的样拍图像以多个图案样式存储。使用者从这些样拍图像中选择接近自身希望的构图的样拍图像。
[0348]在第四例的盲拍摄影模式下的摄影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首先读取由使用者选择的样拍图像。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从由拍摄元件707输出的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中识别被拍物1300。该情况下,镜头系统控制部702也可以向变焦透镜驱动部705发送指令并执行自动变焦,调整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中的被拍物1300的大小。
[0349]识别了被拍物1300之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对被拍物像和样拍图像进行比较。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检测被拍物像和样拍图像的特征点,通过解析这些特征点的相关性来比较被拍物像和样拍图像。
[0350]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从被拍物像和样拍图像的比较结果,确定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推荐方向。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驱动快门按钮800的触觉棒805,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对应于与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的状态的变化。例如,触觉发生部803为了使使用者感知到应如图49 (a)的箭头M、N所示围绕X轴使数码相机700旋转这一情况,以形成使用图41 (b)说明的那样的、倾斜的假想平面A的方式排列触觉棒805。[0351]更具体来说,例如触觉发生部803为了使使用者感知到应使数码相机700向从x轴负方向观察时的逆时针旋转这一情况,形成朝向z轴负方向侧向下倾斜的假想平面A。由此,使用者不观察光学取景窗或显示部711,也能够通过触觉发生部803形成的倾斜方向,感知到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方向。
[0352]图50是第四例的盲拍摄影模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使用者预先选择样拍图像,开始盲拍摄影模式时,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开始图50所示的动作流程。在步骤S601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从存储部712读取由使用者选择的样拍图像。在步骤S602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取入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在步骤S603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从摄影对象空间的图像中识别被拍物。
[0353]在步骤S604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被拍物像和样拍图像的特征点是否一致。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被拍物像和样拍图像的特征点一致时,进入步骤S605。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被拍物像和样拍图像的特征点不一致时,进入步骤 S609。
[0354]在步骤S604中判断为否时,在步骤S609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确定应使数码相机700旋转的推荐方向。然后,在步骤S610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快门按钮800的触觉发生部803驱动。在图49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为了使使用者感知到围绕X轴的旋转,以形成朝向z轴负方向或正方向向下倾斜的假想平面A的方式排列触觉棒805。然后,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动作流程返回步骤S602。
[0355]在步骤S604中判断为是时,在步骤S605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使快门按钮800返回到通常的状态并停止。在步骤S606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是否有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有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时,进入步骤S607。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没有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时,返回步骤S602。
[0356]在步骤S607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执彳丁摄影动作。此外,在弟四例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也在接受了来自使用者的摄影指示的情况下,优先执行摄影动作。在步骤S608中,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判断数码相机700的电源是否为OFF。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数码相机700的电源为OFF时,结束摄影流程。另一方面,相机系统控制部701在判断为数码相机700的电源为ON时,返回步骤S602。
[035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关于触觉发生部803组装在快门按钮800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触觉发生部设置在数码相机的主体。以下,参照图51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
[0358]图5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数码相机1400的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中,在使用者拿起数码相机1400时所把持的部分、即把手部1401设置有触觉发生部1402。触觉发生部1402包括例如由压电元件构成的多个振动部1403。振动部1403配置在把手部1401的前表面1401a和背面1401b。而且,触觉发生部1402产生使使用者感知状态变化的触感。具体来说,在快门按钮驱动部714的指令下,例如为了使使用者感知到围绕I轴的旋转,使振动部1403围绕y轴依次振动。通过像这样使振动部1403依次振动,触觉发生部1402能够使使用者感知到围绕y轴的旋转。
[035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数码相机向使用者提供触觉、由此使使用者感知到对应于与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的状态的变化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数码相机也可以向使用者提供力感,由此使使用者感知到对应于与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的状态的变化。以下,参照图52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
[0360]图5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又一例的数码相机1500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又一例的数码相机1500具有使使用者感知力感的力感发生部1501。例如,力感发生部1501是在数码相机1500的内部包括围绕X轴、y轴或z轴旋转的旋转体1502。作为旋转体1502也可以使用例如装入手机的振动用的旋转装置。而且,相机系统控制部701通过旋转体1502的旋转或旋转停止,使使用者感知力感。由此,使用者能够感知围绕X轴、y轴或z轴的旋转方向。此外,力感发生部1501也可以在数码相机1500的内部包括围绕X轴、y轴或z轴偏心旋转的偏心体。这是因为通过使偏心体旋转能够使使用者感知力感。
[0361]此外,在图41及图42所示的快门按钮中,关于通过使该快门按钮倾斜及旋转而使使用者同时感知到与围绕两个轴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的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使使用者感知道与围绕至少一个轴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的变化,就能够有效地辅助盲拍摄影模式对被拍物的拍摄。只要是要使使用者感知到与围绕一个轴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的变化,就能够采用例如图53所示的快门按钮950的结构。
[0362]图53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快门按钮的又一例的图,是快门按钮950的立体图。又一例的快门按钮950具有两个旋转部件。具体来说,快门按钮950具有圆板状的中央旋转部951和配置在中央旋转部951外周侧的圆环状的外侧旋转部952。中央旋转部951包括向下方延伸的齿轮轴部953。中央旋转部951经由与齿轮轴部953啮合的齿轮组被电机向图53的箭头Cl方向旋转驱动。
[0363]另一方面,外侧旋转部952包括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的齿轮轴部954。中央旋转部951的齿轮轴部953被穿插在设置于外侧旋转部952的齿轮轴部954中,并能够相对于齿轮轴部954相对旋转。外侧旋转部952与中央旋转部951同样地经由与齿轮轴部954啮合的齿轮组被电机向图53的箭头C2方向旋转驱动。中央旋转部951及外侧旋转部952使用两个电机相互独立地旋转驱动。根据又一例,快门按钮950能够使使用者感知到围绕一个轴的旋转。此外,中央旋转部951及外侧旋转部952也可以使用一个电机和减速机,从而以分别不同的旋转速度被旋转驱动。另外,也可以采用仅中央旋转部951及外侧旋转部952的任意一方旋转的结构。此外,若还向图53所示的快门按钮950组合其他机构,如图54所示,能够同时地使使用者感知到与围绕两个以上的轴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的变化。
[0364]如上所述,数码相机具有使使用者感知到触觉及力感的任意一方即触感的触感发生部即可。触感发生部也可以通过将上述触觉发生部和力感发生部组合而构成。
[0365]以上,使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范围。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或改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不言自明。实施了各种变更或改良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这通过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来明确。
[0366]关于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中所示的装置、系统、程序及方法中的动作、顺序、步骤及阶段等各处理的执行顺序,应该注意的是,只要没有特别明示“在此之前” “先于”等、以及在先处理的输出为在后处理所用这样的情况,就能够以任意的顺序实现。关于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中的动作流程,即使为了方便而使用了“首先” “然后”等进行说明,但也不意味着必须以该顺序实施。[0367]附图标记的说明
[0368]10拍摄装置,12壳体,14镜头部,16拍摄部,18快门释放开关,20显示部,22模式设定部,24触摸板,26振动部,30右上振动部,32右下振动部,34左上振动部,36左下振动部,40控制部,42系统存储器,44主存储器,46 二次存储介质,48镜头驱动部,50声音输出部,52模式判定部,54显示控制部,56声音控制部,58被拍物识别部,60触觉通知部,62存储处理部,66拍摄元件驱动部,68拍摄元件,70A/D转换部,72图像处理部,110拍摄装置,112冗体,113把手部,114镜头部,120显不部,126振动部,130右上振动部,132右下振动部,134左上振动部,136左下振动部,226振动部,227电机,229旋转轴,231半圆部件,301被拍物,302被拍物,303被拍物,304长方形,305被拍物,306恰当位置范围,307长方形,100相机系统,101相机系统,102相机系统,200镜头单元,300相机单元,201对焦环,202光轴,210透镜组,211对焦透镜,212变焦透镜,221光圈,222镜头系统控制部,223镜头镜筒,224镜头侧安装座部,311相机侧安装座部,312主反射镜,313对焦屏,314旋转轴,315拍摄元件,316五棱镜,317目镜光学系统,318取景窗,319副反射镜,322焦点检测传感器,323焦平面快门,324光学低通滤波器,325主基板,326图像处理部,327相机系统控制部,328显示部,329充电电池,330把手部分,331振子,332振子,333振子,334振子,335振子,341相机存储器,342工作存储器,343显示控制部,344模式切换部,345快门释放开关,400相机系统,401相机系统,402相机系统,403相机系统,411被拍物,412被拍物,417被拍物,418长方形,419被拍物,421箭头,422箭头,500镜头单元,503镜头单元,504镜头单元,505镜头单元,600相机单元,601相机单元,602相机单元,501对焦环,502光轴,509镜头标记,510透镜组,511对焦透镜,512变焦透镜,521光圈,522镜头系统控制部,523镜头镜筒,524镜头侧安装座部,531振子,532振子,533振子,534振子,535振子,550三脚座,611相机侧安装座部,612主反射镜,613对焦屏,614旋转轴,615拍摄元件,616五棱镜,617目镜光学系统,618取景窗,619副反射镜,622焦点检测传感器,623焦平面快门,624光学低通滤波器,625主基板,626图像处理部,627相机系统控制部,628显示部,629充电电池,630把手部分,631振子,632振子,633振子,640机身标记,641相机存储器,642工作存储器,643显不控制部,644模式切换部,645快门释放开关,650锁销,700、1400、1500数码相机,701相机系统控制部,702镜头系统控制部,703镜头侧安装座部,704相机侧安装座部,705变焦透镜驱动部,706图像处理部,707拍摄元件,708相机存储器,709工作存储器,710显示控制部,711显示部,712存储部,713姿势传感器,714快门按钮驱动部,715模式切换部,800、900、950快门按钮,801 底座部,802 盖罩,803、1402 触觉发生部,804 通孔,805、805a、805b、805c、805d、805e、805f、805g、805h触觉棒,806触觉棒驱动部,901环部,902中心孔,903球部,904触觉发生部,905,907驱动棒,906环部驱动部,908球部驱动部,951中央旋转部,952外侧旋转部,953,954齿轮轴部,1000、1204被拍物区域,1001、1100、1203图像,1002光轴,1101建筑物,1200、1201、1202、1300 被拍物,1301、1302 样拍图像,1401 把手部,1401a 前表面,1401b背面,1403振动部,1501力感发生部,1502旋转体。
【权利要求】
1.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拍摄部,拍摄被拍物像并生成拍摄图像; 被拍物识别部,识别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所述拍摄图像的特定被拍物;和触觉通知部,基于所述被拍物识别部的识别,通过触觉通知使用者所述特定被拍物是否处于所述拍摄图像中的预先设定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拍物识别部判定所述拍摄图像中是否含有所述特定被拍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拍物识别部识别所述特定被拍物向所述预先设定的区域中的哪个方向脱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配置在不同位置的多个振动部, 所述触觉通知部通过使所述多个振动部的某一个振动来将由所述被拍物识别部识别出的所述特定被拍物的脱离方向通知给使用者。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拍物识别部判定所述特定被拍物与所述拍摄部之间有无障碍物, 所述触觉通知部在通过所述被拍物识别部判定为有障碍物时通知该情况。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4个振动部,通过所述触觉通知部而振动;和 壳体,在四角配置有所述4个振动部。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4个振动部,通过所述触觉通知部而振动;和 壳体,具有向前方突出的把手部,并收纳所述4个振动部, 所述4个振动部配置在所述把手部的四角。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通过所述触觉通知部而振动的振动部, 所述触觉通知部通过多个振动模式使所述振动部振动。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模式判定部,在包含所述被拍物识别部发挥作用的盲拍模式在内的多个摄影模式中判定被选择的模式; 显示部,显示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拍摄图像;和 显示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部, 在通过所述模式判定部判定为是盲拍模式时,所述显示控制部不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拍摄图像。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模式判定部,在包含所述被拍物识别部发挥作用的盲拍模式在内的多个摄影模式中判定被选择的模式; 声音输出部,输出快门释放音;和 声音控制部,控制所述声音输出部, 在通过所述模式判定部判定为是盲拍模式时,所述声音控制部不使所述声音输出部输出快门释放音。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通过所述触觉通知部而振动的包含压电元件的振动部。
12.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振子; 判断部,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状况;和 振动控制部,根据所述判断部的判断使所述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发生变化,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连续地判断所述被拍物的状况,所述振动控制部使所述振动波形连续地变化。
14.如权利要求12或 1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对所述被拍物的离焦状态进行判断, 所述振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判断部判断出的所述被拍物的离焦状态来使所述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发生变化。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镜头处于对焦位置的情况下使振动波形的振幅最小,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判断部判断出的所述被拍物的离焦状态来使振动波形的频率变化。
17.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镜头处于对焦位置的情况下使I个周期中的振幅的随时间的变化对称,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下和后离焦的情况下使振动波形发生变化。
19.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判断预先设定的对象即所述被拍物的大小, 所述振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判断部判断出的所述被拍物的大小来使所述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发生变化。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被拍物处于拍摄图像中的预先设定的范围内且所述被拍物为预先设定的大小以上的情况下,使振动波形的振幅最小,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控制部根据所述被拍物的大小来使振动波形的频率变化。
22.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被拍物处于拍摄图像中的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使I个周期中的振幅的随时间的变化对称,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被拍物未处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和所述被拍物小于预先设定的大小的情况下,使振动波形发生变化。
2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判断预先设定的对象即所述被拍物的位置, 所述振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判断部判断出的所述被拍物相对于被拍物视角的位置来使所述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发生变化。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被拍物存在于拍摄图像中的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振动波形的振幅最小,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根据所述被拍物的位置来使振动波形的频率变化。
27.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被拍物存在于拍摄图像中的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使I个周期中的振幅的随时间的变化对称,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被拍物不存在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被拍物相对于该范围向哪个方向偏移来使振动波形发生变化,由此向使用者进一步报告摄影方向。
29.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子配置有多个, 所述振动控制部使多个振子产生分别不同的振动波形。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摄影时机使所述多个振子各自的振动波形的振幅相同,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 部在摄影时机使所述多个振子各自的振动波形的振幅最小,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32.如权利要求29~31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振子各自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开始时刻错开。
33.一种在具有振子的拍摄装置中使用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判断步骤,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所述被拍物的状况; 控制步骤,根据所述判断步骤的判断来使所述拍摄装置的所述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发生变化,由此向使用者报告摄影时机。
34.一种镜头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透镜组;和 多个振子,至少沿所述透镜组的光轴方向分开地配置。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镜头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镜头单元安装于相机单元的情况下处于横位置的姿势时,所述多个振子配置在铅垂下侧的区域。
36.一种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拍摄元件,接受来自被拍物的光束并转换成电信号; 多个振子,至少沿来自所述被拍物的光束的入射方向分开地配置; 判断部,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景深状况;和 振动控制部,根据所述判断部的判断来使所述多个振子连动地振动。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判断所述被拍物的景深状况,所述振动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振子连续地振动。
38.如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对所 述被拍物的离焦状态进行判断, 所述振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判断部判断出的所述被拍物的离焦状态来使所述多个振子连动地振动。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被拍物为对焦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振子各自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振幅相同。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被拍物为对焦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振子各自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振幅最小。
41.如权利要求38~40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下和后离焦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振子各自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振幅不同。
42.如权利要求38~40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振子各自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开始时刻错开。
43.如权利要求38~40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下和后离焦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振子各自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频率不同。
44.一种相机系统,至少包括镜头单元和相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头单元具有第一振子, 所述相机单元具有第二振子, 所述镜头单元及所述相机单元的至少任意一方具有: 判断部,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景深状况; 振动控制部,根据所述判断部的判断来使所述第一振子及所述第二振子连动地振动。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部连续地判断所述被拍物的景深状况,所述振动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振子及所述第二振子连续地振动。
46.如权利要求44或45所述的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对所述被拍物的离焦状态进行判断, 所述振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判断部判断出的所述被拍物的离焦状态来使所述第一振子及所述第二振子连动地振动。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镜头单元的透镜组处于对焦位置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振子及所述第二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振幅相同。
48.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所述镜头单元的透镜组处于对焦位置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振子及所述第二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振幅最小。
49.如权利要求46~48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下和后离焦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振子及所述第二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振幅不同。
50.如权利要求46~48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振子及所述第二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开始时刻错开。`
51.如权利要求46~48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控制部在离焦状态为前离焦的情况下和后离焦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振子及所述第二振子所产生的振动波形的频率不同。
52.一种在相机单元中使用的控制程序,所述相机单元具有:拍摄元件,接受来自被拍物的光束并转换成电信号;和多个振子,至少沿来自所述被拍物的光束的入射方向分开地配置,所述控制程序的特征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判断步骤,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景深状况; 振动控制步骤,根据所述判断步骤的判断来使所述多个振子连动地振动。
53.一种在相机系统中使用的控制程序,所述相机系统至少包括镜头单元和相机单元,所述镜头单元具有第一振子,所述相机单元具有第二振子,所述控制程序的特征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判断步骤,基于被拍物像的至少一部分判断被拍物的景深状况; 振动控制步骤,根据所述判断步骤的判断来使所述第一振子及所述第二振子连动地振动。
54.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拍摄部,将来自摄影对象空间的入射光转换成电信号; 检测部,检测与所述摄影对象空间和所述拍摄部的方向相关的相对关系; 发生部,产生使使用者感知到状态的变化的触感;和 驱动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所述关系和预先设定的基准,确定应使所述拍摄部旋转的推荐方向,并驱动所述发生部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对应于与所述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的所述状态的变化。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部产生围绕X轴和I轴及Z轴的至少任意一个轴的所述触感,所述X轴与接受所述入射光的拍摄面的长边方向平行,所述I轴与所述拍摄面的短边方向平行,所述Z轴与所述拍摄面正交。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生部设置在快门按钮中。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生部沿所述快门按钮的按压面的圆周方向依次产生振动,由此产生围绕所述y轴的所述触感。
58.如权利要求56或57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生部通过使所述快门按钮的按压面倾斜而产生围绕所述X轴及围绕所述z轴的所述触感。
59.如权利要求54~58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根据所述拍摄部所取得的图像数据检测所述摄影对象空间中的特定被拍物的方向来作为所述关系, 所述驱动控制部将所述被拍物存在于针对所述拍摄部的有效区域预先设定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况作为所述基准 ,来驱动所述发生部。
60.如权利要求54~59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拍摄部的重力方向, 所述驱动控制部将所述拍摄部所取得的被拍物像中的重力方向与所述被拍物像的长边方向或短边方向一致的情况作为基准,来驱动所述发生部。
61.如权利要求54~60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部在动画摄影中使所述基准随摄影过程变化,并驱动所述发生部。
62.如权利要求54~61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部将与预先指示的样拍图像的构图近似的情况作为所述基准,来驱动所述发生部。
63.如权利要求54~62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部在为动画摄影的情况下以及其他情况下,使所述发生部的发生状态不同。
64.一种拍摄装置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检测步骤,检测与摄影对象空间和拍摄部的方向相关的相对关系; 方向决定步骤,基于所述关系和预先设定的基准,确定应使所述拍摄部旋转的推荐方向; 驱动控制步骤,驱动产生使使用者感知到状态变化的触感的发生部,以使得使用者感知到与所述推荐方向一致的旋转方向。
【文档编号】G03B17/18GK103621056SQ201280025461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3日
【发明者】藤绳展宏, 大槻正树 申请人:株式会社尼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