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罩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撑罩及背光模块。该支撑罩适用于该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及光条。支撑罩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连接件。第一部件具有第一搭接部及延伸自第一搭接部的第一连接部。第二部件具有第二搭接部及延伸自第二搭接部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件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导光板夹持在第一搭接部及第二搭接部之间,且光条设置在连接件与导光板之间。
【专利说明】支撑罩及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支撑罩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显示技术的蓬勃发展,液晶显示器已普遍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液晶电视、个人计算机显示器以及笔记本计算机屏幕,都已大量应用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主要由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面板所组成。背光模块主要由发光组件、导光板、扩散片、棱镜片以及外部机构件所组成,用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画面时所需的面光源。背光模块依光源出光方式又可分为侧边式出光或直下式出光。侧边式出光用于应用在厚度限制较大的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或平板计算机等,而直下式出光较适于用在大尺寸显示器上。
[0003]在背光模块的结构外围,环设有支撑罩,以将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及光学膜片夹持固定,且在支撑罩内部,设置有发光组件以作为背光模块的光线来源。金属材质的支撑罩具有较佳的强度且不容易变形,因此广泛地被应用。当金属材料应用于支撑罩制造时,常利用冲压折弯的制程,以将金属折出转角以夹持导光板。然而,金属在冲压变形之后仍会有部分产生回弹,造成支撑罩与导光板之间缝隙过大,使得支撑罩不但无法夹持导光板,且发光组件所产生的光线容易从支撑罩与导光板之间的缝隙露出,影响背光模块的效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罩,能够降低成型尺寸的偏差并夹持导光板,以避免光条的光线自导光板与支撑罩之间的缝隙射出。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导光板能够被上述的支撑罩夹持,以避免光条的光线自导光板与支撑罩之间的缝隙射出。
[000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7]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支撑罩,适用于液晶显示设备的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及光条。支撑罩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连接件。第一部件具有第一搭接部及延伸自第一搭接部的第一连接部。第二部件具有第二搭接部及延伸自第二搭接部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件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导光板夹持在第一搭接部及第二搭接部之间,且光条设置在连接件与导光板之间。
[0008]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包括支撑罩、导光板及光条。支撑罩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连接件。第一部件具有第一搭接部及延伸自第一搭接部的第一连接部。第二部件具有第二搭接部及延伸自第二搭接部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件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导光板夹持在第一搭接部及第二搭接部之间。光条设置在连接件与导光板之间。
[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搭接部构成夹角,且夹角小于90度。[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导光板的厚度。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材质为金属,且连接件的材质为热塑性塑料。
[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件包含第一连接片及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连接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及第二连接部的内侧,且第二连接片连接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及第二连接部的外侧。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件填满第一间隙。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条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
[0016]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罩中,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为相互分开地设置,且连接件连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并固定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相对位置。连接件的成型精度高于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能够降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尺寸变异。此外,当欲将导光板组装在支撑罩时,连接件能够受力产生变形,以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构成的开口撑开,使得导光板能够组装在支撑罩内,且导光板能够在连接件变形恢复后被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夹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罩不但能够降低制造过程中的尺寸偏差以提高制程能力,且还能够避免光条的光线自导光板与支撑罩之间的缝隙射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19]图2A为图1的支撑罩的示意图。
[0020]图2B为图2A的分解图。
[0021]图3A及图3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支撑罩的示意图及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图2A为图1的支撑罩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及图2A,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包括支撑罩100、导光板12及光条14。支撑罩100包括第一部件110、第二部件120及连接件130。第一部件110具有第一搭接部112及延伸自第一搭接部112的第一连接部114。第二部件120具有第二搭接部122及延伸自第二搭接部122的第二连接部124。连接件130连接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二连接部124。导光板12夹持在第一搭接部112及第二搭接部122之间。光条14设置在连接件130与导光板12之间,且在本实施例中,光条14例如包含多个发光二极管14a。[0024]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例如是应用在液晶显示设备中,用以提供显示光源,或者是应用于照明设备中作为照明的光源,本实用新型在此并不限制背光模块10的应用范围。支撑罩100的连接件130连接了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举例而言,第一部件110及第二部件120的材质可为不锈钢或铝,并以冲压成型的方式制作而成,以使支撑罩100能够具有良好的刚性。连接件130连接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且连接件130能够固定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的相对位置。举例而言,连接件130的材质可为热塑性塑料,并通过塑料模具以射出成型的制程生产。相较于金属冲压制程,塑料射出的制程具有尺寸精度高且变异小的优点。因此,利用塑料射出的连接件130连接并固定金属冲压的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的相对位置,能够降低支撑罩100的成型公差并提升制程能力。
[002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10的第一搭接部112与第二部件120的第二搭接部122共同形成一容置开口 E。当欲将导光板12组装于支撑罩100时,塑料材质的连接件130能够受力变形,并改变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相对角度,以将容置开口 E撑开,使得导光板12能够容易组装在支撑罩100内。当导光板12组装在支撑罩100内之后,连接件130能够恢复变形并使得导光板12被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夹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罩100不但能够降低制造过程中的尺寸偏差以提高制程能力,而且还能够在组装导光板12的过程中受力变形以降低组装难度,并在组装后恢复变形,以避免光条14的光线从导光板12与支撑罩100之间的缝隙射出。
[0026]在图1中,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一搭接部112构成夹角A,且夹角A小于90度。支撑罩100能够通过调整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一搭接部112之间的夹角A,使得第一搭接部112与第二搭接部122之间的距离D小于或等于导光板12的厚度T。换言之,当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一搭接部112构成的夹角A小于90度时,第一搭接部112与第二搭接部122之间的距离D小于导光板12的厚度T。当导光板12组装在支撑罩100内之后,导光板12能够被第一部件110及第二部件120夹持,即第一搭接部112与第二搭接部122之间的距离D等于导光板12的厚度T,避免光线从导光板12与支撑罩100之间的缝隙射出。
[0027]图2B为图2A的分解图。请参考图2A及图2B,连接件130包含第一连接片132及第二连接片134。第一连接片132连接第一连接部114的内侧114a及第二连接部124的内侧124a,且第二连接片134连接第一连接部114的外侧114b及第二连接部124的外侧124b。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二连接部124之间具有第一间隙G1。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为相互分离,且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二连接部124相互间隔出第一间隙Gl的距离。举例而言,连接件130可以是通过塑料射出的制程,同时在第一连接部114及第二连接部124的两侧分别成型第一连接片132及第二连接片134。第一连接片132及第二连接片134同时包覆了第一连接部114、第二连接部124及第一间隙Gl0连接件130包覆第一间隙Gl的区域为支撑罩100中,较容易受力变形的区域。因此,当将导光板12组装在支撑罩100时,连接件130包覆第一间隙Gl的区域能够受力产生变形,使得导光板12能够容易组装在支撑罩100内。
[0028]连接件130连接第一部件110及第二部件120的方式,例如是先将第一部件110及第二部件120固定在一模具内,再将熔融的热塑性塑料原料充填至模具中完成成型的步骤。然而,本实用新型在此并不限于上述的制作流程,也可以先将连接件130射出成形,再将第一部件110及第二部件120插入连接件130。
[0029]图3A及图3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支撑罩的示意图及分解图。请参考图3A及图3B,本实施例的支撑罩200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连接件230不但包含了第一连接片232及第二连接片234,而且还包含充填部236。充填部236能够将第一部件210及第二部件220之间的第一间隙G2填满。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30不但连接了第一部件210及第二部件220,且第一间隙G2的区域也被充填部236填满。充填部236并与第一连接片232及第二连接片234相互连接。
[0030]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罩中,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为相互分开地设置,且连接件连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并固定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相对位置。连接件的成型精度高于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能够降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尺寸变异。此外,当欲将导光板组装于支撑罩时,连接件能够受力产生变形,以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构成的开口撑开,使得导光板能够组装在支撑罩内,且导光板能够在连接件变形恢复后被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夹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罩不但能够降低制造过程中的尺寸偏差以提高制程能力,且支撑罩的连接件能够降低导光板组装时的难度,并避免光条的光线从导光板与支撑罩之间的缝隙射出。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所有依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覆盖的范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实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0032]符号说明
[0033]10:背光模块
[0034]12:导光板
[0035]14:光条
[0036]14a:发光二极管
[0037]100、200: 支撑罩
[0038]110,210: 第一部件
[0039]112:第一搭接部
[0040]114:第一连接部
[0041]114a、124a:内侧
[0042]114b、124b:夕卜侧
[0043]120,220: 第二部件
[0044]122:第二搭接部
[0045]124:第二连接部
[0046]130、230: 连接件
[0047]132,232: 第一连接片
[0048]134,234: 第二连接片
[0049]236:充填部
[0050]A:夹角[0051]D:距离
[0052]T:厚度
[0053]E:容置开口
[0054]GU G2:第一间隙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撑罩,用于一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及一光条,所述支撑罩包括一第一部件,一第二部件,以及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一第一搭接部及延伸自所述第一搭接部的一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一第二搭接部及延伸自所述第二搭接部的一第二连接部, 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导光板夹持在所述第一搭接部及所述第二搭接部之间,且所述光条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搭接部构成一夹角,所述夹角小于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材质为金属,且所述连接件的材质为热塑性塑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含一第一连接片及一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且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填满所述第一间隙。
8.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支撑罩,一导光板,以及一光条, 所述支撑罩包括一第一部件,一第二部件,以及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一第一搭接部及延伸自所述第一搭接部的一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一第二搭接部及延伸自所述第二搭接部的一第二连接部, 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 所述导光板夹持在所述第一搭接部及所述第二搭接部之间, 所述光条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搭接部构成一夹角,所述夹角小于9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材质为金属,且所述连接件的材质为热塑性塑料。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含一第一连接片及一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且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填满所述第一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条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3705759SQ201320681927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5日
【发明者】王成 申请人:璨宇光学(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