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071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能促进薄型化并能防止亮度降低。所述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具备所述导光膜。本发明的导光膜的平均厚度为600μm以下,含有主要成分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及抗氧化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0.01~0.1质量份的比例含有所述抗氧化剂,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2.0×104~5.0×104,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到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按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为1.0~2.5,所述导光膜是通过挤出成形法成形的。
【专利说明】 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装置普及了从背面照射液晶层而使其发光的背光方式,在液晶层的下侧的面一侧安装有侧光型、正下方型等背光单元。通常如图5所示,所述的侧光型背光单元110包括位于液晶显示部最背面的顶板116、配置在所述顶板116的表面的反射片115、配置在所述反射片115的表面的导光板111、以及向所述导光板111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117(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 — 177130号)。在所述图5的侧光型背光单元110中,光源117照射并入射到导光板111中的光在导光板111内传输。所述传输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板111的背面射出,被反射片115反射,重新入射到导光板111中。
[0003]为了提高具备所述的液晶显示部的便携式计算机的便携性和便利性,对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要求薄型化和轻量化,伴随与此,对液晶显示部也要求薄型化。特别是在被称为超极本(注册商标)的、壳体的最厚部分为21mm以下的超薄型便携式计算机中,希望液晶显示部的厚度为从4_到5_的程度,对组装到液晶显示部中的侧光型背光单元也要求更进一步的薄型化。
[0004]在所述的超薄型便携式计算机的侧光型背光单元210中,除了具有配置在图5所示的导光板111的背面的反射片115的背光单元以外,如图6所示,也提出有不使用图5那样的反射片115来实现薄型化的方案。如图6所示的侧光型背光单元210包括金属制的顶板216、层叠在所述顶板216的表面的导光板211、以及向所述导光板211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217,对顶板216的表面进行研磨,使顶板216的表面具有作为反射面216a的功能。光源217射出并入射到导光板211中的光在导光板211内传输,所述传输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板211的背面射出,被顶板216的表面的反射面216a反射,重新入射到导光板211中。由于图6所示的侧光型背光单元210的顶板216的表面是反射面216a,所以变成所述反射面216a替代图5的反射片115的结构。因此侧光型背光单元210变成不需要反射片115,从而能够实现液晶显示部的薄型化。
[0005]在这样的超薄型便携式计算机的侧光型背光单元中,由于要使液晶显示部的厚度成为所述的程度,所以要求导光膜的平均厚度为600 μ m以下。
[0006]另一方面,以往的导光膜是以聚碳酸酯系树脂或丙烯酸系树脂等为主要成分并通过射出成型法制造的。可是如果利用以往的射出成型法,则制造与笔记本电脑等这样的大屏幕对应的薄型导光膜是非常困难的。
[0007]此外,也可以考虑使用所述以往的树脂并通过挤出成形法来制造导光膜,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在片成形时产生白色浑浊、因耐擦伤性能不足造成的损伤、因尺寸稳定性不足造成产生莫尔纹等,由此会使亮度降低。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 - 177130号
【发明内容】

[0010]鉴于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即使是笔记本电脑这样的大屏幕也能对其进行应对的、并且能促进薄型化、并能防止亮度降低的导光膜。此外,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亮度不均、并能实现薄型化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
[0011]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膜,其是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体均匀地射出的、平均厚度为600μπι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用的导光膜,含有主要成分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及抗氧化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0.01质量份以上0.1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所述抗氧化剂,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2.0X IO4以上5.0X IO4以下,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到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按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为1.0以上2.5以下,所述导光膜是通过挤出成形法成形的。
[0012]通过使该导光膜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以及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按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在所述范围内,能够提高挤出成形性,并且能够提高成形后的透光率和机械强度。因此,该导光膜能够使平均厚度在所述范围内,并且能够应对大屏幕化。此外,该导光膜通过以所述比例含有抗氧化剂,能够防止成形时变黄,能够防止亮度降低。此外,该导光膜由于主要成分是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所以与丙烯酸系树脂相比吸水性低,由此能够提高尺寸稳定性。
[0013]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熔体体积流动速率为15cm3/10分钟以上80cm3/10分钟以下,所述熔体体积流动速率是在300°C、1.2kg负荷的条件下测量的。由此能够提高挤出成形性。
[0014]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支化率(分岐率)为
0.5mol%以上1.5mol%以下。由此,能够防止熔融张力降低,能够提高挤出成形性,并且能够提高成形后的透明度,能够提高透光率。
[0015]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还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10000以下的聚苯乙烯系树月旨,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0.1质量份以上3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所述聚苯乙烯系树脂。由此,能够提高透光率。
[0016]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的波长300nm的光谱透光率(分光光線透過率)为65%以上。由此,能够提闻导光性,并能提闻売度。
[0017]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还含有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0.01质量份以上I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由此,能够提高光谱透光率。
[0018]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在背面侧具有扩散图案。由此,能够调整从该导光膜的表面射出的光线的射出特性,能够提高面均匀性。
[0019]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的所述扩散图案由多个光散射部构成,所述多个光散射部是通过激光照射显色得到的。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所希望的扩散图案。此外,在通过这样的方法形成扩散图案的情况下,由于无需在该导光膜的背面设置凸部等,所以能够促进薄型化。[0020]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其包括:顶板,位于液晶显示部的最背面,该顶板的表面形成为反射面;如上所述构成的所述导光膜,层叠在所述顶板的表面;以及光源,向所述导光膜的端面照射光。
[0021]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由于具备挤出成形性得到提高并且透光率和机械强度得到了提高的所述导光膜,所以能够促进薄型化,并且能够应对大屏幕化。此外,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由于不使用以往那样的反射片,所以能够促进薄型化。
[0022]优选的是,所述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的顶板是金属制的,反射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2μπι以下。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由于顶板是金属制的,所以通过对表面进行研磨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形成反射面。此外,如果反射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在0.2 μ m以下,则从该导光膜的背面射出的光容易被反射面镜面反射,光的利用效率高,此外,反射面的表面变得平坦,难以损伤与反射面接触的该导光膜的背面。
[0023]此外,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其包括:顶板,位于液晶显示部的最背面;反射片,层叠在所述顶板的表面;如上所述构成的所述导光膜,层叠在所述反射片的表面;以及光源,向所述导光膜的端面照射光。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即使利用该结构,也能够通过具备透光率和机械强度得到提高的该导光膜,能够促进薄型化,并且能够应对大屏幕化。
[0024]此外,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其在液晶显示部具备如上所述构成的所述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
[0025]该便携式计算机由于具备具有所述结构的所述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所以具有所述的优点。此外,该便携式计算机在顶板表面具有作为反射面功能的情况下,无需以往那样的反射片,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薄型化。
[0026]此外,所谓的“表面”是指液晶显示部的显示面侧。所谓的“背面”是指顶板侧亦即与液晶显示部的显示面相反的一侧。所谓的“平均厚度”是指按照Jis — K 一 7130规定的
5.1.2的A — 2法测量到的值的平均值。所谓的“重均分子量”(Mw)是指通过使用了四氢呋喃(THF)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量的、按聚苯乙烯换算的值。所谓的“熔体体积流动速率(300°C,1.2kg负荷)”是指按IS01133标准得到的值。所谓的“波长300nm的光谱透光率”是指在厚度为400 μ m的条件下测量到的可视一 UV光谱的透光率。所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是指按JISB0601 — 1994标准、截止λ c为2.5mm、评价长度为12.5mm的值。
[0027]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的导光膜能够应对笔记本电脑这样的大屏幕化,并且能够促进薄型化,并能够防止降低亮度降低。此外,本发明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能够促进薄型化,并能够防止亮度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笔记本电脑的简要立体图,图1的(A)表示打开液晶显不部的状态,图1的(B)表不关闭液晶显不部的状态。
[0029]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笔记本电脑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的剖视图。
[0030]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的导光膜的制造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2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不同方式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的剖视图。
[0032]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侧光型背光单元的剖视图。
[0033]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5不同方式的以往的侧光型背光单元的剖视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I笔记本电脑,超薄型计算机
[0036]2操作部
[0037]3液晶显示部
[0038]4液晶面板
[0039]6液晶显示部用外壳
[0040]7表面支承构件
[0041]8铰接部
[0042]9操作部用外壳
[0043]11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背光单元
[0044]12导光膜
[0045]13反射片
[0046]14扩散图案
[0047]15微细调制结构
[0048]16 顶板
[0049]17 光源
[0050]21挤出成形装置
[0051]22T 形模
[0052]23按压辊
[0053]31背光单元(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
[0054]32导光膜
[0055]33 顶板
[0056]33a反射面
[0057]34扩散图案
[0058]110侧光型背光单元
[0059]111导光板
[0060]115反射片
[0061]116 顶板
[0062]117 光源
[0063]210侧光型背光单元
[0064]211导光板
[0065]216 顶板
[0066]216a 反射面
[0067]217 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0068]下面参照适当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69][第一实施方式]
[0070]〈笔记本电脑I〉
[0071]图1的笔记本电脑I具有操作部2以及以可转动(可开闭)的方式与所述操作部2连接的液晶显示部3。该笔记本电脑I的壳体(收容笔记本电脑I的构成部分整体的外壳)的厚度(最厚部分(关闭液晶显示部3时))为21mm以下,是被称为所谓的超极本(注册商标)(以下有时也称为“超薄型计算机I”)的笔记本电脑。
[0072]该超薄型计算机I的液晶显示部3具有液晶面板4以及从背面侧向所述液晶面板4照射光的侧光型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11 (以下有时称为“背光单元11”)。通过壳体的液晶显示部用外壳6保持所述液晶面板4的背面、侧面和表面的周围。在此,液晶显示部用外壳6具有设在液晶面板4的背面(和背面)的顶板16、以及配置在液晶面板4的表面周围的表面侧的表面支承构件7。此外,该超薄型计算机I具有液晶显示部用外壳6和操作部用外壳9,所述操作部用外壳9通过铰接部8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液晶显示部用外壳6上,内置有中央处理装置(超低电压CPU)等。
[0073]虽然只要壳体的厚度在所希望的范围内,则对液晶显示部3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液晶显示部3厚度的上限优选的是7mm,更优选的是6mm,进一步优选的是5mm。另一方面,液晶显示部3的厚度的下限优选的是2mm,更优选的是3mm,进一步优选的是4mm。如果液晶显示部3的厚度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难以符合超薄型计算机I的薄型化的要求的问题。此外,如果液晶显示部3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会导致液晶显示部3的强度降低和亮度降低等问题。
[0074]〈背光单元11〉
[0075]如图2所示,背光单元11具有导光膜12、配置在导光膜12的背面的反射片13、配置在反射片13的背面的顶板16、以及向导光膜12照射光的光源17。
[0076](导光膜12)
[0077]导光膜12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体均勻地射出。导光膜12形成为俯视大体为方形,形成为厚度大体均匀的板状(非楔形)。在导光膜12的背面形成有扩散图案14。
[0078]导光膜12的平均厚度为600 μ m以下。导光膜12的平均厚度的上限更优选的是550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400 μ m。另一方面,导光膜12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的是100 μ m,更优选的是150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200 μ m。在所述平均厚度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符合在超薄型计算机I中所希望的背光单元11薄型化的要求的问题。此外,在所述平均厚度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导光膜12的强度不够,此外,不能使光源17的光充分入射到导光膜12中。
[0079]导光膜12由于要使光线透过,所以要形成为透明的、特别是无色透明的。导光膜12以聚碳酸酯系树脂为主要成分形成。导光膜12通过以聚碳酸酯系树脂为主要成分,能够提高透明度,能够减少光的损耗。此外,由于聚碳酸酯系树脂具有耐热性,所以导光膜12难以因光源17发热而产生劣化等。此外,聚碳酸酯系树脂与丙烯酸系树脂相比吸水性低,所以尺寸稳定性好。
[0080]作为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仅是直链聚碳酸酯系树脂或支链聚碳酸酯系树脂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是含有直链聚碳酸酯系树脂和支链聚碳酸酯系树脂双方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作为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优选的是透明度、耐冲击性、阻燃性、尺寸稳定性等优异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
[0081]作为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仅使用I种,也可以把2种以上组合使用。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是用通式一(一 O -X1-O-CC= O)— )一(式中,X1 —般是烃,但也可以是用于赋予所希望的特性而导入了杂原子、杂键^ 口結合)的烃)表示的具有碳酸酯键的基本结构的聚合物。此外,所谓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是指与碳酸酯键直接键合的碳分别是芳香族碳的聚碳酸酯树脂。
[0082]作为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可以例举使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酯前驱体反应而生成的热塑性树脂的芳香族聚碳酸酯聚合物。此外,除了所述的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酯前驱体以外,还可以使多羟基化合物等进行反应。此外,可以采用作为碳酸酯前驱体使用二氧化碳并使其与环醚反应的方法。此外,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聚合物可以仅是由I种重复单元构成的均聚物,也可以是具有2种以上的重复单元的共聚物。作为所述的共聚物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从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等各种共聚方式中选择。
[0083]作为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原料使用的所述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可以例举1,2 —苯二酚、1,3 一苯二酚、1,4 一苯二酚等苯二酚类;2,2 一双(4 一羟基苯基)丙烷、双(4 一羟基苯基)甲烧、1,I 一双(4 一羟基苯基)乙烧、I, I 一双(4 一羟基一叔丁基苯基)丙烷、2,2 一双(4 一羟基苯基)丁烷、2,2 一双(4 一羟基苯基)辛烷、2,2 一双(4 一羟基苯基)苯基甲烷、2,2 —双(4 一羟基一 I 一甲基苯基)丙烷、双(4 一羟基苯基)萘基甲烷、2,2 —双(4 一羟基一 3 —漠苯基)丙烷、2,2 一双(4 一羟基一 3,5 —四甲基苯基)丙烷、2,2 一双(4 一羟基一 3 —氣苯基)丙烷、2,2 一双(4 一羟基一 3,5 一四氣苯基)丙烷、2,2 一双(4 一羟基一 3,5 —四溴苯基)丙烷等双(羟基芳基)烷烃类;1,I 一双(4 一羟基苯基)环戊烷、
I,I 一双(4 一羟基苯基)环已烷、1,I 一双(4 一羟基苯基)一 3,5,5 一三甲基环已烷、1,I 一双(4 一羟基苯基)-3 一叔丁基一环已烷等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4,4’ 一二羟基二苯醚、4,4’ 一二羟基一 3,3’ 一二甲基苯基醚等二羟基芳基醚类;4,4’ 一二羟基二苯基硫醚、4,4’ 一二羟基一 3,3’ 一二甲基二苯基硫醚等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4,4’ 一二羟基二苯基亚砜、4,4’ 一二羟基一 3,3’ 一二甲基二苯基亚砜等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4,4’ 一二羟基二苯基砜、4,4’ 一二羟基一 3,3’ 一二甲基二苯基砜等二羟基二芳基砜类;4,4’ 一二羟基联苯等二羟基联苯类等。
[0084]其中,作为所述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优选的是双(羟基芳基)烷烃类。此外,在所述双(羟基芳基)烷烃类中,优选的是双(4 一羟基苯基)烷烃类,特别优选的是2,2 —双(4 一羟基苯基)丙烷(双酚A)。此外,作为所述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可以仅单独使用I种,也可以把2种以上组合使用。
[0085]作为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原料使用的所述碳酸酯前驱体,可以例举羰基卤化物、碳酸酯等。
[0086]作为所述羰基卤化物,可以例举碳酰氯;二羟基化合物的双氯甲酸酯体(^ t K口今 '> 化合物O ?' ^ ^ π π * > ^ —卜体)、二羟基化合物的单氯甲酸酯体等卤代甲酸酯
(/、口 *卟J 一卜)等。
[0087]作为所述碳酸酯,可以例举二苯基碳酸酯、二甲苯基碳酸酯等二芳基碳酸酯类;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等二烷基碳酸酯类;二羟基化合物的双碳酸酯体、二羟基化合物的单碳酸酯体、环碳酸酯等二羟基化合物的碳酸酯体等。
[0088]此外,所述碳酸酯前驱体可以仅单独使用I种,也可以把2种以上组合使用。
[0089]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界面聚合法、熔融酯交换法、吡啶法,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开环聚合法、预聚物的固相酯交换法等公知的方法。
[0090]此外,对于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制造,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支化剂。作为这样的支化剂,可以例举1,1,I 一三(4 一羟基苯基)乙烷;α,α ’,α ” 一三(4 一羟基苯基)一I, 3, 5 —二异丙基苯;1 —〔 α —甲基一α — (4,一羟基苯基)乙基〕一4 —〔α ’,α ’ 一双(4” 一羟基苯基)乙基〕苯;间苯三酚、偏苯三酸、靛红二 (邻甲酚)(^寸子>m (O —夕 '/一卟))等。 [0091]作为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支化率,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0.5mol%以上1.5mol%以下。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支化率的上限更优选的是
1.3mol%,进一步优选的是1.2mol%。此外,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支化率的下限更优选的是0.7mol%,进一步优选的是0.8mol%。在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支化率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耐冲击性和透明度降低并且成形性降低的问题。相反,在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支化率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熔融张力降低、阻燃性降低的问题。
[0092]作为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2.0X IO4以上5.0X IO4以下。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的上限更优选的是4.8X 104,进一步优选的是4.6X104。此外,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的下限更优选的是
2.2X 104,进一步优选的是2.4X 104。在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成形性降低的问题。相反,在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机械强度降低的问题。
[0093]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到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按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为1.0以上2.5以下。所述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的上限更优选的是2.3,进一步优选的是2.1。此外,所述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的下限更优选的是1.3,进一步优选的是1.5。在所述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透光率降低的问题。相反,在所述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成形性降低的问题。此外,作为柱使用Polymer Laboratories公司制的“PLGel5 μ MIXED — C”,作为溶剂使用四氢呋喃,由此可以测量所述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此外,通过对聚合时分子量调整剂的使用量、添加时间等进行调整,或对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聚合条件进行调整,可以调整所述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
[0094]作为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熔体体积流动速率(300°C,1.2kg负荷),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15cm3/10分钟以上SOcmVlO分钟以下。所述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上限更优选的是75cm3/10分钟,进一步优选的是70cm3/10分钟。另一方面,所述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下限更优选的是17cm3/10分钟,进一步优选的是20cm3/10分钟。在所述熔体体积流动速率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熔融温度变低、熔融挤出成形的情况下的吐出量变得不稳定、成形性降低的问题。相反,在所述熔体体积流动速率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熔融温度变高,在熔融挤出成形的情况下,设置在挤出机和模具之间的过滤器容易被堵塞。
[0095]优选的是,导光膜12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10000以下的聚苯乙烯系树脂。作为所述聚苯乙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更优选的是1500以上8000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2000以上5000以下。在所述聚苯乙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透光率降低的问题。
[0096]此外,作为所述聚苯乙烯系树脂的含量,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优选的是含有0.1质量份以上3质量份以下的所述聚苯乙烯树脂。所述聚苯乙烯系树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含量的上限更优选的是2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I质量份。此外,所述聚苯乙烯系树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含量的下限更优选的是0.2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0.3质量份。在所述聚苯乙烯系树脂的含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透光率降低的问题。相反,在所述聚苯乙烯系树脂的含量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提高透光率的效果的问题。
[0097]优选的是,导光膜12含有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作为这样的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腈、丙烯酸一正丁基一丙烯腈共聚物、丙烯酸乙酯一丙烯酸一 2 —氯乙基共聚物、丙烯腈一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等。其中,特别优选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0098]作为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的含量,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含有0.01质量份以上I质量份以下的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含量的上限更优选的是0.7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0.5质量份。此外,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含量的下限更优选的是0.03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0.05质量份。在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的含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基本上不能得到提高透明度的效果、不能提高光谱透光率的问题。相反,在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的含量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透明度降低的问题。
[0099]此外,作为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的分子量,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5000以上10万以下。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的分子量的上限更优选的是8万,进一步优选的是6万。此外,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的分子量的下限更优选的是I万,进一步优选的是2万。通过使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的分子量在所述范围内,能够抑制成形时的相分离,能够很好地提高透明度。
[0100]导光膜12含有抗氧化剂。作为所述抗氧化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受阻酚系化合物或硫醚系化合物。其中,作为所述抗氧化剂,优选的是受阻酚系化合物,特别优选的是季戊四醇四[3 —(3,5 —二一叔丁基一 4 一羟基苯基)丙酸酯]、十八烷基一 3 —(3,5 —
二一叔丁基一 4 一轻基苯基)丙酸酯。
[0101]作为所述抗氧化剂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为
0.01质量份以上0.1质量份以下。所述抗氧化剂含量的上限更优选的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为0.08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为0.07质量份。另一方面,所述抗氧化剂含量的下限更优选的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为0.03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为0.04质量份。在所述抗氧化剂的含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提高含有抗氧化剂的效果的问题。相反,在所述抗氧化剂的含量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得到通过含抗氧化剂而带来的效果的问题。
[0102]此外,导光膜12也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稳定剂、润滑剂、加工助剂、增塑剂、耐冲击助剂、相位差降低剂、消光剂、抗菌剂、防霉剂等任意成分。
[0103]作为导光膜12的波长300nm的光谱透光率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65%以上,更优选的是70%,进一步优选的是73%。通过使该导光膜12的所述光谱透光率在所述范围内,可以提高导光性并可以提高亮度。此外,该导光膜12从端面入射可见光区域波长的光线并对该光线进行传输。在该点上,波长300nm的光谱透光率虽然不直接表示可见光区域的光谱透光率,但是存在能反映可见光区域的光谱透光率的倾向。
[0104]作为导光膜12的折射率,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1.56以上1.68以下,更优选的是1.57以上1.66以下。
[0105]作为导光膜12的铅笔硬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3B以上,更优选的是2B以上。在该导光膜12的铅笔硬度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不能得到足够的耐擦伤性能,对表面或背面造成损伤,因入射到所述损伤的光线造成产生亮度不均。
[0106]扩散图案14由形成在导光膜12的背面的多个凹部构成。多个凹部在导光膜12的背面形成为散点状。多个凹部被配置成可以从该导光膜12向表面侧射出均匀的光。具体地说,多个凹部形成为:在靠近光源17的位置,存在比例小,随着远离光源17存在比例增大。可以通过边使各凹部的大小相同边调整配置位置来进行多个凹部的存在比例的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各凹部的大小来进行多个凹部的存在比例的调整。但是从促进该导光膜12的薄型化并提高导光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边使各凹部大小相同边调整配置位置。
[0107]作为所述凹部的平均直径,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50 μ m以下。作为所述凹部的平均直径的上限,更优选的是40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30 μ m。另一方面,作为所述凹部的平均直径的下限,优选的是0.5 μ m,更优选的是I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5 μ m。在所述凹部的平均直径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会产生亮度不均,并且凹部的高度变大,难以促进导光膜12的薄型化。相反,在所述凹部的平均直径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足够的光散射效果的问题。此外,所谓的“直径”是指外形的最大宽度和与该最大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外形的宽度的中间值。此外,所谓的“平均直径”是指多个凹部的直径的平均值。
[0108]作为所述凹部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半球形、圆锥形、圆筒形、多棱锥形、多棱柱形、蹄形等。其中,所述凹部优选的是作为半球形的凹形部形成。通过使所述凹部成为半球形的凹形部,能够提高成形性,能够防止边缘突出,并且能够促进薄型化。
[0109]导光膜12的表面具有波形微细调制结构15。此外,波形微细调制结构15的山脊线方向与光线入射的端面大体平行。由此,由于微细调制结构15的山脊线方向与在该导光膜12内传输的光线的行进方向大体垂直,所以因所述波形微细调制结构15造成光线向表面入射的入射角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提高该导光膜12的从表面出光的出光性能。
[0110]作为微细调制结构15的山脊线间隔P,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Imm以上500mm以下。山脊线间隔p的上限更优选的是100mm,进一步优选的是60mm。另一方面,山脊线间隔P的下限更优选的是10mm,进一步优选的是20mm。在山脊线间隔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光线从该导光膜12的表面过度射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山脊线间隔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提高该导光膜12的出光性能的效果低的可能性。此外,虽然优选的是微细调制结构15的全部山脊线间隔都在所述范围内,但是也可以是微细调制结构15的多个山脊线间隔P中的一部分在所述范围外,在该情况下,只要是多个山脊线间隔中的50%以上在所述范围内即可,优选的是70%的山脊线间隔在所述范围内。
[0111]此外,作为以微细调制结构15的多个山谷线通过的近似虚拟面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h,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5 μ m以上40 μ m以下。所述平均高度h的上限更优选的是20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15 μ m。另一方面,所述平均高度h的下限更优选的是7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9 μ m。在所述平均高度h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提高该导光膜12的出光性能的效果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所述平均高度h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光线从该导光膜12的表面过度射出的问题。
[0112](反射片13)
[0113]反射片13将从导光膜12的背面侧射出的光线向表面侧反射。作为反射片13,可以举出在聚酯系树脂等基材树脂中分散含有填充物得到的白色片;通过在由聚酯系树脂等形成的膜表面蒸镀铝、银等金属从而提高了镜面反射性的镜面片等。
[0114](顶板16)
[0115]顶板16由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板材形成。作为所述金属制的顶板16,例如可以使用铝制的板材。在此,所述板材的厚度优选的是500 μ m以上1200 μ m以下,更优选的是700 μ m以上900 μ m以下。此外,所述顶板16的所述板材的周围形成为向表面侧弯曲,所述弯曲的部位作为肋发挥作用,使顶板16具有作为顶板的足够的强度。此外,所述肋的弯曲部位以外的部分(中央部分)是平坦的面,但是也可以压纹加工上几何花纹等图案。
[0116](光源17)
[0117]光源17内置在液晶显示部用外壳6内,照射面被配置成与导光膜12的端面相对(或抵接)。作为光源17,可以使用各种光源,例如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LED)。具体地说,作为所述光源17,可以使用把多个发光二极管沿该导光膜12的端面配置的光源。
[0118]在该背光单元11中,可以采用仅在导光膜12的一个侧边缘的侧方配置光源17的单侧侧光方式、也可以采用在导光膜12的相对的侧边缘的侧方分别配置光源17的两侧侧光方式、还可以采用在导光膜12的各个侧边缘的侧方配置光源17的全周围侧光方式等。
[0119]〈导光膜12的制造方法〉
[0120]下面对该导光膜1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导光膜12通过挤出成形法成形。
[0121]作为导光膜12的制造方法,具有使平均厚度为600 μ m以下的膜成形的工序(步骤O以及在背面形成扩散图案14的工序(步骤2)。步骤I和步骤2使用图3的挤出成形装置21同时进行。
[0122]挤出成形装置21具有挤出机和T形模22、一对按压辊23、以及卷取装置(图中没有表示)等。作为T形模22,例如可以使用鱼尾模、分歧管模、衣架式模等公知的模具。一对按压辊23以相邻的方式平行配置。挤出机和T形模22可以将熔融树脂以片状的方式挤出到一对按压辊23的夹缝中。一对按压辊23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能够把按压辊的表面温度控制成最适合挤出成型的温度。作为按压辊23,优选的是使用由金属辊和表面覆盖有弹性体的柔性辊构成的金属弹性辊。
[0123]一对按压辊23由按压辊23a和按压辊23b构成。其中,按压辊23a作为在表面转印有扩散图案14的转印模。
[0124]通过熔融挤出成形法进行步骤1,所述熔融挤出成形法把熔融状态的导光膜12的形成材料提供给T形模22,在把所述形成材料从挤出机和T形模22挤出之后,利用一对按压辊23进行按压。此外,考虑使用的树脂的融点等,适当选定从T形模22挤出的导光膜12的形成材料的熔融温度。使在步骤I中形成的导光膜12的平均厚度为600 μ m以下。通过对一对按压辊23的配置间隔进行调整等,来调整导光膜12的平均厚度。此外,在步骤I中,通过使T形模22的截面形状成为微细调制结构15的反转形状,可以使表面形成波形微细调制结构15。
[0125]通过在熔融状态的导光膜12的形成材料固化之前对转印在按压辊23a的表面的扩散图案14进行转印,由此进行步骤2。在步骤2中,通过用一对按压辊23按压熔融状态的导光膜12的形成材料,把转印在按压辊23a的表面的扩散图案14转印到导光膜12的背面上。在步骤2中,通过所述转印,在导光膜12的背面形成扩散图案14。在步骤2中形成的凹部的平均直径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50μπι以下。通过调整转印在按压辊23a的表面的凹部的平均直径,来调整所述凹部的平均直径。
[0126]此外,步骤I和步骤2可以如所述的那样以在线(4 > 7 4 >)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以离线(才7 7 4 >)的方式进行。
[0127]〈优点〉
[0128]该导光膜12通过使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以及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到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按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分别在所述范围内,能够提高挤出成形性,并且能够同时提高成形后的透光率和机械强度。因此,能够使该导光膜12的平均厚度在所述范围内,并且能够使该导光膜12能应对大屏幕化。此外,该导光膜12通过以所述比例含有抗氧化剂,能够防止成形时变黄,并能防止亮度降低。
[0129]该导光膜12由于在背面侧具有扩散图案,所以能够调整从表面射出的光线的射出特性,能够提高面均匀性。
[0130]通过在该导光膜12的形成材料固化之前对转印在按压辊23a的表面的扩散图案14进行转印,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该导光膜12的扩散图案14。此外,由于该导光膜12的扩散图案14不是设置成向背面突出,所以不会因形成扩散图案14而使该导光膜12的厚度增加。因此能够促进该导光膜12的薄型化。
[0131]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11由于具备挤出成形性得到提高、并且透光率和机械强度得到了提高的该导光膜12,所以能够促进薄型化,并且能够应对大屏幕化。此外,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11由于在该导光膜12的背面配置了反射片13,所以能够防止对该导光膜12的背面侧造成损伤。因此,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11能够防止因光线入射到该导光膜12的背面的损伤而使该光线漫反射从而产生的亮度不均。
[0132]该笔记本电脑I由于在液晶显示部3具备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11,所以能够促进薄型化、防止亮度降低,并且能够应对大屏幕化。
[0133][第二实施方式][0134]〈背光单元31〉
[0135]图4的背光单元31替换图2的背光单元11,作为壳体厚度为21mm以下的笔记本电脑的液晶显示部的侧光型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使用。
[0136]背光单元31具有导光膜32、直接层叠于导光膜32的顶板33、以及向导光膜32照射光的光源17。即,该背光单元31没有以往那样的配置在顶板33和导光膜32之间的反射片。关于光源17,由于与图2的背光单元11的相同,所以采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0137](导光膜32)
[0138]导光膜32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大体均匀地从表面射出。导光膜32形成为俯视大体为方形,形成厚度大体均匀的板状(非楔形)。在导光膜32的背面形成有扩散图案34。关于导光膜32的平均厚度、形成材料、光谱透光率、折射率、铅笔硬度,与图2的导光膜12的分别相同。
[0139]扩散图案34由多个光散射部形成,所述多个光散射部是通过激光照射显色得到的。具体地说,在导光膜32的形成材料中预先含有显色剂,在导光膜32成形后,通过激光照射使所述显色剂显色,由此形成扩散图案34。
[0140]分散含有在导光膜32的形成材料中的显色剂是通过激光照射能改变颜色的颜料。作为所述显色剂,可以使用作为激光打标剂用的公知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具体地说,可以例举黄色氧化铁、无机铅化合物、锰紫、钴紫、水银、钴、铜、铋、镍等的金属化合物、珠光颜料、硅化合物、云母类、高岭土类、硅砂、硅藻土、滑石等,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扩散图案34作为使光线反射的反射图案形成,所以优选的是具有反射光线的颜色。因此,在该导光膜32中,优选的是使用通过激光照射显现出白色的显色剂,相反,因照射激光而碳化从而变成吸收光线的黑色的显色剂是不适合的。作为所述的显示出白色的显色剂,可以例举钛黑、堇青石、云母等。
[0141]作为所述的堇青石,除了可以使用由组成式Mg2Al3 (AlSi5O18)表示的无机化合物以外,也可以使用Mg的一部分被Fe置换的物质。此外,也可以使用含有水分的物质。
[0142]作为所述云母,可以使用白云母、金云母、黑云母、絹云母等天然云母、氟金云母、氟四硅云母等合成云母。
[0143]作为所述显色剂的含量,优选的是0.0001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更优选的是0.1质量%以上I质量%以下。在显色剂的含量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在激光照射时不能得到充分的显色效果,从而不能形成所希望的反射图案。相反,在显色剂的含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导光膜32的透明度、机械强度等降低的问题。
[0144]作为向导光膜32照射的激光,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二氧化碳激光、一氧化碳激光、半导体激光、YAG(钇铝石榴石)激光等。其中,波长从9.3 μ m到10.6 μ m的二氧化碳激光适合形成精细的点图案。作为所述二氧化碳激光,可以使用横向大气压激发型(TEA)、连续振荡型、脉冲振荡型等。
[0145]作为光散射部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半球形、圆锥形、圆筒形、多棱锥形、多棱柱形、蹄形等。其中,作为光散射部的形状,优选的是半球形。通过使光散射部为半球形,能够提高成形性,并且能够防止边缘突出。此外,扩散图案34的配置图案与图2的扩散图案14的相同。此外,光散射部的平均直径与图2的凹部的相同。[0146]此外,该导光膜32的扩散图案34是通过激光照射形成的。因此,关于该导光膜32的制造,无需在按压辊的表面转印扩散图案34。
[0147](顶板33)
[0148]顶板33由金属制的板材形成,具体地说由铝制的板材形成。顶板33的厚度与图2的背光单元11的相同。
[0149]在顶板33的表面(液晶面板4侧的面)上形成有反射光的反射面33a。因此,从导光膜32的背面射出的光被反射面33a向表面侧反射。
[0150]通过对顶板33 (原材料的板材)的表面进行研磨,形成反射面33a,对形成反射面33a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也可以使用研磨以外的方法。
[0151]作为反射面33a (顶板33的原材料的板材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的是0.2 μ m以下,更优选的是0.1 μ m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
0.05 μ m以下。在反射面33a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入射到反射面33a的光难以被镜面反射,导致光的利用效率变低,并且导致导光膜32的背面容易受到损伤。此外,通过对顶板33的表面进行研磨,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调整反射面33a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
[0152]〈优点〉
[0153]由于该导光膜32的扩散图案34由通过激光照射显色得到的多个光散射部构成,所以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所希望的扩散图案34。此外,在用这样的方法形成扩散图案34的情况下,由于无需在该导光膜32的背面设置凸部等,所以能够促进薄型化。
[0154]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31由于具备挤出成形性得到提高、并且透光率和机械强度得到了提高的该导光膜32,所以能够促进薄型化,并且能够应对大屏幕化。此外,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31由于不使用以往那样的反射片,所以能够促进薄型化。
[0155][其他实施方式]
[0156]此外,本发明的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除了所述方式以外,还可以以进行了各种变形、改进的方式来实施。例如可以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适当组合后实施。也可以通过喷墨印刷、丝网印刷等印刷方法、使用了平板状的转印模的热冲压法等各种方法形成扩散图案。也可以在该导光膜的表面或背面层叠硬涂层等其他的层。
[0157]该导光膜也无需一定具有微细调制结构。此外,在该导光膜具有微细调制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和光线入射的端面大体垂直。由此,在该导光膜内传输的光线在表面反射时,一部分光线的行进方向偏向山脊线侧,所以光线容易向山脊线方向侧聚光。此外,除此以外,由于从表面射出的光线因在波形的所述微细调制结构处发生的折射而向与山脊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稍稍扩散,所以能够提高射出光线的扩散性。
[0158]作为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Imm以上500mm以下。山脊线间隔的上限更优选的是100mm,进一步优选的是60mm。另一方面,山脊线间隔的下限更优选的是10mm,进一步优选的是20mm。在山脊线间隔在所述范围外的情况下,在该导光膜内传输的光线难以向山脊线方向侧聚光。此外,优选的是微细调制结构的全部的山脊线间隔在所述范围内,但是微细调制结构的多个山脊线间隔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在所述范围外,在该情况下,只要是多个山脊线间隔中的50%以上在所述范围内即可,优选的是70%的山脊线间隔在所述范围内。
[0159]此外,作为以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多个山谷线通过的近似虚拟面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5 μ m以上40 μ m以下。所述平均高度的上限更优选的是20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15 μ m。另一方面,所述平均高度的下限更优选的是7 μ m,进一步优选的是9 μ m。在所述平均高度在所述范围外的情况下,在该导光膜内传输的光线难以向山脊线方向侧聚光。
[0160]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针对对平均厚度为600 μ m以下的膜进行成形的工序(步骤I)和形成扩散图案的工序(步骤2)以在线的方式进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上所述,步骤I和步骤2也可以以离线的方式进行。作为使步骤I和步骤2以离线的方式进行的情况下的方法,可以例举下述方法:把在步骤I生成的膜卷成辊状,然后从处于辊状的状态拉出膜,进行步骤2。
[0161]作为该便携式计算机,除了超薄型笔记本计算机以外,还可以举出智能手机等手机终端和平板终端等便携式信息终端等各种计算机。
[0162]工业实用性
[0163]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导光膜和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能够促进便携式计算机的薄型化,并且能够防止亮度降低,所以例如可以适用于被称为所谓的超极本的超薄型化的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手机终端、以及平板终端等便携式信息终端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膜是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体均匀地射出的、平均厚度为600 μ m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用的导光膜, 含有主要成分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及抗氧化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0.01质量份以上0.1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所述抗氧化剂, 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2.0X IO4以上5.0X IO4以下,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到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按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之比(Mw/Mn)为1.0以上2.5以下, 所述导光膜是通过挤出成形法成形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熔体体积流动速率为15cm3/10分钟以上80cm3/10分钟以下,所述熔体体积流动速率是在300°C、1.2kg负荷的条件下测量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的支化率为0.5mol%以上1.5mol%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膜还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10000以下的聚本乙纟布系树脂,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0.1质量份以上3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所述聚苯乙烯系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波长300nm的光谱透光率为65%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膜还含有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以0.01质量份以上I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所述热塑性聚丙烯酸系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在背面侧具有扩散图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图案由多个光散射部构成,所述多个光散射部是通过激光照射显色得到的。
9.一种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板,位于液晶显示部的最背面,该顶板的表面形成为反射面; 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层叠在所述顶板的表面;以及 光源,向所述导光膜的端面照射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是金属制的,所述反射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2μπι以下。
11.一种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板,位于液晶显示部的最背面; 反射片,层叠在所述顶板的表面; 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层叠在所述反射片的表面;以及 光源,向所述导光膜的端面照射光。
12.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其特征在于,在液晶显示部具备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超薄型 液晶背光单元。
【文档编号】G02B6/00GK104007503SQ201410061889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5日
【发明者】中嶋宏纪, 古田旭 申请人:惠和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