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1870阅读:83来源:国知局
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薄片体供给装置被安装于具备壁部和薄片体输送路的装置主体,包括薄片体盘、薄片体供给辊和一对连接构件。薄片体盘被安装于壁部,构成用于载置沿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的薄片体的载置面。薄片体供给辊通过被旋转驱动而向薄片体输送路送出薄片体。薄片体盘具备盘主体和升降板。盘主体包含载置面,相对于壁部可开闭。升降板具备一对第1支点部,升降板的上面构成载置面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方向下游侧以第1支点部为中心上下转动,使得薄片体与薄片体供给辊抵接。盘主体的第2支点部配置于盘主体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成为盘主体在开闭动作时的支点。连接构件的一端部与第1支点部连结,另一端部与壁部连结,限制盘主体绕第2支点部的敞开角度。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供薄片体的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供给装置的图 像形成装置。 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提供薄片体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提供薄片 体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已为公知。手动薄片体供给部具备以能够敞开的方式安装于图像形 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手动薄片体供给盘。当手动薄片体供给盘相对于装置主体敞开时,可 在该手动薄片体供给盘上载置薄片体。薄片体通过薄片体供给辊被送入装置主体的内部, 在所述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0003] 上述手动薄片体供给盘具备用于载置薄片体并相对于装置主体敞开的薄片体盘 以及配置于薄片体盘的前端侧的升降板。升降板的前端侧通过以配置于薄片体盘开闭时的 支点部附近的转轴为支点上下移动,使薄片体的前端侧与薄片体供给辊抵接。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供薄片体的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供 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在载置于薄片体盘的薄片体张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 使与薄片体供给辊抵接的薄片体的姿势稳定。
[0005]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薄片体供给装置被安装于具备壁部和薄片体输送路的 装置主体,包括薄片体盘、薄片体供给辊和一对连接构件。薄片体盘被安装于所述壁部,构 成用于载置沿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的薄片体的载置面。薄片体供给辊在所述薄片体盘的所 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与所述载置面相对配置,通过被旋转驱动而向所述薄片体输送路送出 所述薄片体。连接构件分别具备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薄片体盘具备盘主体和升降板。盘主 体包含所述载置面,相对于所述壁部可开闭。升降板具备一对第1支点部,该一对第1支点 部配置于比所述薄片体供给辊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薄片 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升降板的上面构成所述载置面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该输送方 向的下游侧以所述第1支点部为中心而上下转动。升降板使所述薄片体与所述薄片体供给 辊抵接。盘主体具备一对第2支点部。第2支点部配置于所述盘主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 游侧的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可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壁部,成为所述盘主体在 开闭动作时的支点。所述一对连接构件的所述一端部与所述第1支点部连结,另一端部与 所述壁部连结,用于限制所述盘主体绕所述第2支点部的敞开角度。
[0006]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述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 形成部。图像形成部在从所述薄片体供给装置输送来的所述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0007]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即使在载置于薄片体盘的薄片体张数发生变化的情况 下,也能够使与薄片体供给辊抵接的薄片体的姿势稳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0009]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盘的立体图。
[0010]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的立体图。
[0011]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的立体图。
[0012]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的剖视图。
[0013]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的辅助盘被抽出的 状态的剖视图。
[0014]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中辅助盘的第2辅助 盘被敞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0015]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的手动薄片体供给 盘被敞开的情形的剖视图。
[0016]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的手动薄片体供给 盘被敞开的情形的剖视图。
[0017]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的手动薄片体供给 盘被敞开的情形的剖视图。
[0018]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的手动薄片体供给 盘被敞开的情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 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在此,示出具备打印机功能和复印机 功能的数码复合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例子,但是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打印机、复印 机、传真机等。
[0020] 〈图像形成装置的说明〉
[0021]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框体结构的装置主体10 ;以及配置 于装置主体10上的自动原稿提供装置20。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收容有:以光学方式读取 要复印的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25 ;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部30 ;使所述调色 剂像定影于薄片体上的定影部60 ;储存向图像形成部30输送的定型薄片体的薄片体供给 部40 ;以及使定型薄片体从薄片体供给部40或手动薄片体供给部46经由图像形成部30和 定影部60输送至薄片体排出口 10E的输送路径50。装置主体10具备右侧面10R(壁部)。 右侧面10R是装置主体10的右侧的侧壁。
[0022] 自动原稿提供装置(ADF) 20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装置主体10的上面。ADF20向装置 主体10中的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自动提供要复印的原稿薄片体。另一方面,用户在要将原 稿薄片体手动载置到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时,将ADF20向上方敞开。
[0023] 在装置主体10的上面配置有用于读取从ADF20自动提供的原稿薄片体的接触玻 璃或用于读取手动载置的原稿薄片体的接触玻璃(图中未示出)。读取单元25通过这些接 触玻璃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薄片体的图像。此外,由上述自动原稿提供装置(ADF) 20和读 取单元25构成图像读取装置2。
[0024] 图像形成部30基于公知的电子照相方式生成调色剂图像并将其转印到薄片体 上,由此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喷墨方式等其它图像 形成方式。
[0025] 图像形成部30包括感光鼓321以及配置于该感光鼓321的周围的图中未示出的 带电器、曝光器、显影装置、清洁装置等。
[0026] 感光鼓321绕其轴进行旋转,在其周面形成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带电器使感光 鼓32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器具有激光光源和反射镜、透镜等光学设备,向感光鼓321 的周面照射基于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光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 32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向感光鼓321的周面提供调色剂。清洁装置清扫转印调色剂像后的 感光鼓321的周面。
[0027] 与感光鼓321相对地配置有转印辊35。感光鼓321上的调色剂像在感光鼓321与 转印辊35之间的转印夹缝部被转印到薄片体上。转印辊35被施加与调色剂像相反极性的 二次转印偏置电位。
[0028] 薄片体供给部40具备两层的第1薄片体供给盒40A和第2薄片体供给盒40B,用 于收容要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中的定型薄片体P。这些薄片体供给盒能从装置主体 10的前侧向前方抽出。
[0029] 第1薄片体供给盒40A具备:收纳定型薄片体P层叠而成的薄片体摞的薄片体收 容部41 ;以及为了提供薄片体而提升所述薄片体摞的提升板42。在薄片体供给盒40A的右 端侧的上部配置有图中未示出的搓辊以及由薄片体供给辊轮44与减速辊45构成的辊对。 通过搓辊和薄片体供给辊轮44的驱动,薄片体供给盒40A内的薄片体摞的最上层的薄片体 P逐张被抽出并送入输送路径50的上游端。此外,第2薄片体供给盒40B也具备与第1薄 片体供给盒40A同样的结构。
[0030] 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配置有手动薄片体供给部46 (薄片体供给装置)。手 动薄片体供给部46向图像形成部30输送薄片体。手动薄片体供给部46具备手动提供薄 片体用的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薄片体盘)和薄片体供给辊461。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构成用于载置沿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的薄片体的载置 面。其中,载置面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由后述的升降板71构成。另外,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以配置于其下端部的支点部701为支点开闭自如(能够敞开)地安装于装置主体10。用户 在要手动提供薄片体时,如图所示的那样敞开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在其上载置薄片体。 薄片体供给辊461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 载置面相对配置。薄片体供给辊461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旋转驱动,向手动薄片体 输送路460 (薄片体输送路)送出所述薄片体。手动薄片体输送路460是从手动薄片体供 给盘46A向装置主体10的内部延伸设置而沿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薄片体的输送路。并且, 薄片体从手动薄片体输送路460送入输送路径50。
[0031] 输送路径50从薄片体供给部40经过图像形成部30和定影部60延伸设置至薄片 体排出口 10E。在输送路径50的比转印夹缝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处配置有校准辊对51。薄 片体在停止状态的校准辊对51处暂时停止,被进行偏离矫正。之后,按照图像转印的规定 时机,校准辊对51通过驱动部(图中省略)旋转驱动,由此薄片体被送出至转印夹缝部。
[0032] 在输送路径50的最下游端配置有排出辊53。排出辊53从薄片体排出口 10E排出 薄片体P。从薄片体排出口 10E排出的薄片体P被排出至排出部10U并被堆放。
[0033] 定影部60实施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薄片体的定影处理。对图中未示出的定影辊压 接加压辊来形成定影夹缝部。
[0034]〈关于薄片体供给装置〉
[0035] 接着,在图1的基础上还参照图2至图7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 片体供给部46(薄片体供给装置)的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薄片体盘)的结构。图2是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立体图。另外,图3和图4是包括手动薄片 体供给盘46A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46的立体图。并且,图5至图7是手动薄片体供给部46 的剖视图。此外,图2、图4和图5是在盘主体70中收容辅助盘72的状态,图6是从盘主体 70抽出辅助盘72的状态,图3和图7表示辅助盘72的第2辅助盘722相对于第1辅助盘 721敞开的状态。
[0036] 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具备盘主体70、辅助盘72以及升降板71。由盘主体70和 辅助盘72构成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盘部7 (参照图3)。盘部7在上面具备薄片体载置 面(载置面),用于载置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薄片体。盘主体70是包含所述载置 面的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主体部分。盘主体70是具备沿前后和左右方向延伸的边的大 致呈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盘主体70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进行开闭。盘 主体70具备一对侧壁70A和盘上面部70B。侧壁70A在盘主体70的薄片体宽度方向(前 后方向)的两端部沿薄片体的输送方向(图2和图4的箭头DA)直立设置。盘上面部70B 是盘主体7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上面部,形成所述载置面的一部分。盘主体70还具备支 点部701 (第2支点部)、一对卡止部702 (连接构件)以及导向槽703 (开口部)。
[0037] 支点部701配置于盘主体7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与输送方向交叉的薄片体宽度 方向的两端部,被可转动地轴支承(pivotally support)于右侧面10R。详细地说,支点部 701轴支承于配置在右侧面10R的后述的送入部10A。在本实施方式中,支点部701是在一 对侧壁70A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分别开口的孔部。一对支点部701为在手动薄片体供给 盘46A相对于装置主体10转动(开闭动作)时的支点。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 的图中未示出的轴部穿通支点部701中。
[0038] 卡止部702 (图2)是安装于侧壁70A的薄板状的臂构件。卡止部702限制手动薄 片体供给盘46A相对于装置主体10的绕支点部701的敞开角度。一对卡止部702分别具 备卡止支点部702A (第3支点部)和滑动支点部702B (第4支点部)。卡止支点部702A配 置于卡止部702的端部(另一端部)。卡止支点部702A在支点部701的上方能够转动地轴 支承(连结)于右侧面10R。详细地说,卡止支点部702A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后述的送入 部10A。滑动支点部702B配置于卡止部702的端部(一端部)。滑动支点部702B在与卡 止支点部702A相反的一侧通过后述的导向槽703可转动地轴支承后述的升降支点部71C, 并且,滑动支点部702B能够沿导向槽703滑动。滑动支点部702B是插入到导向槽703中 的突起部。此外,滑动支点部702B与后述的升降支点部71C相连结。
[0039] 导向槽703是长孔状的开口部,在一对侧壁70A上与载置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的薄片体的薄片体端面相对地沿薄片体的输送方向开口。通过使滑动支点部702B沿导向 槽703移动,引导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相对于装置主体10的开闭动作。另外,通过使滑 动支点部702B卡止于导向槽703的左端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敞开角度得以规定。
[0040] 通过如上所述的支点部701、卡止部702和导向槽703的结构,当盘主体70以支点 部701为中心转动时,滑动支点部702B沿导向槽703移动。由此,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相对于右侧面10R敞开,且能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载置面上载置薄片体。
[0041] 升降板71由配置于盘主体70的薄片体载置面的输送方向(图2的箭头DA方向) 下游侧的板状构件构成。升降板71在上面支承薄片体。即,升降板71的上面部构成所述 载置面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且,升降板7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通过图中未示 出的升降机构能够相对于盘主体70上下转动。升降板71具备升降支点部71C(图5)。升 降板71的所述下游侧端部以升降支点部71C为中心上下转动。升降支点部71C配置于与 滑动支点部702B相同的轴线上。并且,升降板71与卡止部702经由升降支点部71C和滑 动支点部702B相连结。升降板71以能够相对于卡止部702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升降支点 部71C(滑动支点部702B)。前述的图中未示出的升降机构具备图中未示出的凸轮构件,该 凸轮构件从下方与升降板71的后述的外侧引导片712(图2)相抵接。通过该凸轮构件的 抵接,升降板71上下移动。此外,关于升降支点部71C的配置附带地说,在比所述薄片体供 给辊461更靠输送方向上游侧、且与输送方向交叉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配置有一对 升降支点部71C,该一对升降支点部71C轴支承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盘主体70。
[0042] 载置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上的薄片体随着升降板71的所述下游侧端部的上 升而与薄片体供给辊461 (图1)抵接。升降板71还具备薄片体供给衬垫710、内侧引导片 711、外侧引导片712、游标(cursor) 713以及游标导向槽714。
[0043] 薄片体供给衬垫710配置于升降板71的薄片体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中央部、 且升降板7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前端侧。薄片体供给衬垫710与薄片体供给辊461相对 配置,防止薄片体的层叠输送。薄片体供给衬垫710由橡胶构件构成。内侧引导片711是 从升降板7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缘向所述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突出设置的 一对突片。内侧引导片711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薄片体供给衬垫710的两侧。外侧 引导片712是在内侧引导片711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的外侧、换言之升降板71的两端部向薄 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突出设置的一对突片。内侧引导片711、外侧引导片712具备引导从 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输送的薄片体的功能。
[0044] 游标713在一对侧壁70A的内侧配置有一对,分别相对于升降板71能够在前后方 向上移动。通过游标713规定载置于盘主体70的薄片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游标713通 过图中未示出的齿条和小齿轮机构沿着形成于升降板71的游标导向槽714在前后方向上 移动。
[0045] 辅助盘72(图3)能够从盘主体70向右方向抽出。因此,在盘主体70的内部形成 有收容空间70S (图5、图6)(收容部),该收容空间70S被盘上面部70B界定,能够收容辅助 盘72。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使用者把着形成于辅助盘72的把握部722A,将辅助盘72 从盘主体70抽出。此外,在盘主体70上,与把握部722A对应地形成有半圆切口部70H(图 3)。在辅助盘72被从盘主体70抽出后,能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上载置长度更长的薄 片体。
[0046] 辅助盘72具备第1辅助盘721和第2辅助盘722。第1辅助盘721能从盘主体 70向薄片体长度方向抽出,与盘主体70平行地配置。第1辅助盘721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 的长度被设定为小于盘主体70。第2辅助盘722配置于第1辅助盘721上。参照图6和图 7,第2辅助盘722相对于第1辅助盘721能够敞开,可在敞开状态(图7)与关闭状态(图 6)之间变更状态,所述敞开状态是所述第2辅助盘722从第1辅助盘721向薄片体长度方 向延伸的状态,所述关闭状态是所述第2辅助盘722在重叠于第1辅助盘721上的状态下 能够与第1辅助盘721 -起收容于盘主体70的收容空间70S中的状态。
[0047] 参照图3,第2辅助盘722具备板部722B和延伸板722C。板部722B是第2辅助盘 722的主体部分,由与第1辅助盘721连接设置的板状构件构成。此外,前述的把握部722A 是通过使板部722B的与第1辅助盘721相对的面的位于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凹陷成 半圆状而形成的。
[0048] 在图3所示的第2辅助盘722处于敞开状态下,延伸板722C从板部722B沿薄片 体长度方向延伸。此外,在第1辅助盘721的左方部分配置有通过使第1辅助盘721沿前 后和左右方向局部凹陷而形成的收容部721H(图3)。通过在收容部721H中收容关闭状态 的延伸板722C,能够缩小第2辅助盘722重叠于第1辅助盘721时的辅助盘72的厚度。
[0049] 如图7所示,在辅助盘72从盘主体70向右方抽出、进一步地第2辅助盘722相对 于第1辅助盘721敞开的情况下,第2辅助盘722相对于第1辅助盘721具有规定的角度 而向大致上方延伸。因此,在将长度比较长的薄片体载置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情况 下,该薄片体在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后端部被配置成向上方弯曲,其中,长度比较长的薄片体 是指其长度为将第1辅助盘721的长度与盘主体70的长度相加后的长度以上。因此,在薄 片体长度方向上能够缩小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周边被薄片体占用的空间。
[0050] 而且,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具备中间板71H(中间盘)(图2、图5)。中间板71H 在升降板71与盘上面部70B之间形成所述载置面的一部分。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相 对于装置主体10处于关闭状态时,中间板71H与盘上面部70B及第1辅助盘721重叠而收 容于盘主体70的收容空间70S (参照图8)。另一方面,如后所述,当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相对于装置主体10敞开时,中间板71H随着升降板71的滑动而从收容空间70S被抽出。由 此,如上所述,中间板71H形成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载置面的一部分。此外,中间板71H 由于自重而与升降板71的上端部抵接。
[0051] 参照图4,手动薄片体供给部46还具备送入部10A。送入部10A配置于装置主体 10 (图1)的右侧面10R中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相对的区域。送入 部10A相当于装置主体10的框体的一部分。送入部10A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 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壳。如图4所示,前述的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的一对支点部70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送入部10A的一对第1支点轴支承部10A1。此外,在 图4中,仅示出前侧的第1支点轴支承部10A1。另外,一对卡止部702的卡止支点部702A 同样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送入部10A的一对第2支点轴支承部10A2。此外,在图4中,仅示出 后侧的第2支点轴支承部10A2。
[0052] 送入部10A具备引导部100。引导部100是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升降板71 相对配置的壁部。引导部100朝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上倾斜,界定手动薄片体输送 路460的一部分。引导部100与升降板71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隙。引导部 100将由薄片体供给辊461 (图1)输送来的薄片体,从与薄片体宽度方向交叉的剖面看上 去,向与升降板71交叉的方向引导(图4的箭头DB方向,即左上方向)。
[0053] 引导部100具备引导衬垫101、内侧切口部102以及外侧切口部103。
[0054] 引导衬垫101配置于引导部100的薄片体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引导 衬垫101与薄片体供给衬垫710同样地由橡胶构件构成。引导衬垫101在与前述的薄片体 供给辊461的周面之间形成输送夹缝部。薄片体供给辊461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薄 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相对配置。即,薄片体供给辊461,与薄 片体供给衬垫710和引导衬垫101交叉的区域相对而配置。通过让薄片体供给辊461的周 面与薄片体供给衬垫710和引导衬垫101之间形成薄片体供给夹缝部和输送夹缝部,薄片 体从图4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箭头DA方向)沿着引导部100向薄片体引导方向(箭头DB 方向)被输送。
[0055] 内侧切口部102是在引导部10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引导衬垫101的外侧的一对 切口部。内侧切口部102与升降板71的内侧引导片711相对配置。并且,内侧引导片711 以进入内侧切口部102的方式予以配置。同样地,外侧切口部103是在引导部100的前后 方向上配置于内侧切口部102的外侧的一对切口部。换言之,外侧切口部103配置于引导 部10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外侧切口部103与升降板71的外侧引导片712相对配置。并 且,外侧引导片712以进入外侧切口部103的方式予以配置。
[0056] 关于升降板71的内侧引导片711和外侧引导片712换言之,内侧引导片711和外 侧引导片712是在升降板71的与引导部100相对的端缘部向引导部100突出设置、并沿着 薄片体宽度方向配置的多个突片。并且,通过将内侧引导片711和外侧引导片712以进入 弓丨导部100的内侧切口部102和外侧切口部103的方式予以配置,由此引导部100和升降 板71彼此的梳形形状隔着间隙相啮合。据此,可适当地实现从升降板71向引导部100的 薄片体的交接。
[0057] 参照图2和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板71以升降支点部71C为支点转动,使薄 片体与薄片体供给棍461抵接。此时,升降支点部71C轴支承于比薄片体供给棍461更靠 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盘主体70。因此,与升降板71的升降支点部71C如送入部10A的第 1支点轴支承部10A1那样配置于装置主体10侧的情况相比,升降板71转动时的转动半径 被设定得大。因此,即使在载置于升降板71的薄片体的张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可稳定 地维持与薄片体供给辊461抵接的薄片体的姿势。由此,不管载置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的薄片体的张数多少,薄片体都能够稳定地被输送至图像形成部30,在薄片体上适当地形 成图像。
[0058] 此外,图5的DL1表示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载置面上载置了一张薄片体的 情况下被升降板71推升并与薄片体供给辊461抵接的薄片体的姿势。另一方面,图5的 DL2表示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载置面上以满载状态载置了薄片体的情况下最上方的 薄片体被升降板71推升并与薄片体供给辊461抵接时的所述薄片体的姿势。如上所述,如 果升降板71的升降支点部71C如送入部10A的第1支点轴支承部10A1那样配置于装置主 体10侧,则图5的DL1与DL2的姿势之差、即薄片体与薄片体供给辊461抵接的角度之差 更大,薄片体的输送性能容易变得不稳定。特别是,在升降支点部71C配置于装置主体10 侧的情况下,升降板71转动时的转动半径变小,并且图5的DL1向左上方倾斜。另一方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升降板71的升降支点部71C配置于比右侧面10R更靠输送 方向上游侧。并且,右侧面10R配置于比所述薄片体供给辊461更靠输送方向上游侧。因 此,升降板71转动时的转动半径设定得更大。
[0059] 而且,如上所述,升降板71的升降支点部71C配置于与卡止部702的滑动支点部 702B相同的轴线上。因此,能够利用盘主体70的转动中使用的卡止部702的滑动支点部 702B的轴位置来配置升降板71的升降支点部71C。因而,能够顺利地实现手动薄片体供给 盘46A的开闭动作和后述的升降板71的滑动。
[0060] 接着,在图1至图7的基础上还参照图8至图11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手动薄 片体供给盘46A的开闭动作。图8至图11是按顺序表示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相对于装 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敞开的情形的剖视图。图8表示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相对于右 侧面10R关闭的状态。另外,从图8按顺序达到图11的状态之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达到图5的状态,成为相对于右侧面10R完全敞开的状态。
[0061] 参照图8,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面对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的状态是手动薄 片体供给盘46A的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左侧、即手动薄片体 供给盘46A的载置面侧,盘上面部70B的一部分与升降板71堆叠配置。并且,在盘主体70 的内部、且盘上面部70B的右侧形成的收容空间70S中,中间板71H与第1辅助盘721以左 右重叠的状态被收容。另外,卡止部702的滑动支点部702B (图2)配置于导向槽703的上 端侧(图中未示出)。
[0062] 当从图8的状态起由图像形成装置1的使用者开始敞开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 时,如图9至图11所示,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上端侧以支点部701为支点向顺时针方向 转动。此时,卡止部702 (图2)以卡止支点部702A为支点转动。然后,卡止部702的滑动支 点部702B沿着导向槽703向下方(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由此,盘上面部70B移动到 升降板7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而配置。另一方面,包含升降支点部71C的升降板71也与手 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相对于装置主体10的敞开动作连动地沿着导向槽703向下方(从输 送方向的上游侧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滑动。此时,升降板71 -边从盘上面部70B分离, 一边向薄片体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然后,如图11和图5所示,随着所述滑动,升降板71 的薄片体供给衬垫710所配置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进入装置主体10的内部空间,在薄 片体供给盘46A处于敞开状态下配置于薄片体供给辊461的下方。由此,薄片体供给盘46A 相对于右侧面10R敞开规定角度,能够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载置面上载置薄片体。
[006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敞开动作,升降板71向输送 方向下游侧滑动,因此能够使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载置面向输送方向延伸。而且,随着 所述滑动,升降板7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配置到薄片体供给辊461的下方,因此升降 板71能够从下方稳定地与薄片体供给辊461抵接。而且,升降板71由于与手动薄片体供 给盘46A的敞开动作连动地以扩大薄片体载置面的方式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升降板71的顶 端部与右侧面10R的一部分碰撞。换言之,在升降板71以始终比支点部701更向输送方向 下游侧延伸的方式予以固定情况下,随着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转动,导致升降板71的 顶端部与送入部10A的支点部701下方的部分发生干扰。
[006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盘上面部70B朝输送 方向下游侧向下倾斜。这样,通过使盘上面部70B前端向下倾斜,载置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 46A的载置面的薄片体的前端缘在薄片体供给辊461的下方稳定地对齐。另一方面,如图 1所示,手动薄片体输送路460的比薄片体供给辊461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朝输送 方向下游侧向上倾斜地予以配置。因而,载置于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薄片体从其前端 向下倾斜的姿势变化为其前端向上倾斜的姿势。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 5所示,以升降支点部71C为支点转动的升降板71呈朝向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比盘上面部 70B更缓慢的倾斜,沿着该倾斜向引导部100引导薄片体。因而,能够从前端向下倾斜的载 置面稳定地将薄片体送入前端向上倾斜的薄片体输送路460。另外,能够防止薄片体的前端 部强烈地与送入部10A碰撞而压弯。
[0065]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与从图8到图11和图5的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敞 开动作连动的升降板71的所述滑动,收容于收容空间70S的中间板71H被从收容空间70S 向升降板71侧(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抽出。详细地说,如上所述,中间板71H以被自重按 压的状态与升降板71的上端部抵接。因此,当升降板71以从盘上面部70B分离的方式向 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时,与升降板71的上端部抵接的中间板71H随着升降板71的滑动而 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从收容空间70S被抽出。由此,如图2和图5所示,中间板71H在 升降板71与盘上面部70B之间形成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载置面的一部分。因而,即使 在升降板71滑动的情况下,也可抑制盘上面部70B与升降板71之间的载置面空缺。由此, 沿着输送方向,薄片体稳定地被载置面所支承。另外,如上所述,中间板71H由于自重而抵 接,与升降板71 -起滑动,因此,无需具备中间板71H专用的驱动机构而容易地实现中间板 71H从收容空间70S的抽出动作。
[0066] 此外,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从图2、图5所示的敞开状态 成为图8所示的关闭状态。即,由图像形成装置1的使用者把握所述把握部722A(图2),向 逆时针方向转动手动薄片体供给盘46A的右端部。此时,滑动支点部702B从导向槽703的 左端部向右端部(转动后的上端部)移动。然后,当升降板71沿着导向槽703向输送方向 上游侧滑动时,中间板71H被升降板71推升,再次被收容于收容空间70S的内部。
[0067]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手动薄片体供给部46(手动薄片体供给 盘46A)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变形 实施方式。
[0068]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止部702的侧壁70A侧的支点即滑动支点部702B与升 降板71转动时的支点即升降支点部71C配置于相同的轴线上,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上述两个支点也可以配置于卡止部702上的不同的位置。
[〇〇69]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升降支点部71C配置于比右侧面10R更靠外侧(输 送方向上游侧)的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右侧面10R向手动薄片体供 给盘46A侧突出地配置而升降支点部71C(滑动支点部702B)配置于所述右侧面10R的内 侧(左侧)的方式。
【权利要求】
1. 一种薄片体供给装置,被安装于具备壁部和薄片体输送路的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 包括: 薄片体盘,被安装于所述壁部,构成用于载置沿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的薄片体的载置 面; 薄片体供给辊,在所述薄片体盘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与所述载置面相对配置,通 过被旋转驱动而向所述薄片体输送路送出所述薄片体;以及 一对连接构件,分别具备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其中, 所述薄片体盘具备: 盘主体,包含所述载置面,相对于所述壁部可开闭;以及 升降板,具备一对第1支点部,该一对第1支点部配置于比所述薄片体供给辊更靠所述 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该升降板的上面构 成所述载置面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该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所述第1支点部为中心而 上下转动,使得所述薄片体与所述薄片体供给辊抵接, 所述盘主体具备: 一对第2支点部,配置于所述盘主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 的两端部,被可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壁部,成为所述盘主体在开闭动作时的支点,其中, 所述一对连接构件的所述一端部与所述第1支点部连结,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壁部连 结,用于限制所述盘主体绕所述第2支点部的敞开角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盘还具备: 一对侧壁,直立设置于所述盘主体的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及 一对开口部,呈长孔状,分别在所述一对侧壁上沿所述输送方向而开口,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一端部,通过所述开口部可转动地轴支承所述第1支点部并且能 够沿所述开口部滑动, 通过让所述盘主体以所述第2支点部为中心转动,让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一端部沿所 述开口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使所述薄片体盘相对于所述壁部敞开规定角度且 使所述薄片体能够被载置于所述载置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配置于比所述薄片体供给辊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所述升降板的所述第1支点部配置于比所述壁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支点部,与所述 薄片体盘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敞开动作连动地沿着所述开口部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 侧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滑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伴随所述滑动,所述升降板的 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进入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空间,在所述薄片体盘处于敞开状 态下被配置于所述薄片体供给辊的下方。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与所述升降板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相对配 置,朝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上倾斜,界定所述薄片体输送路的一部分, 在所述薄片体盘处于所述敞开状态下,所述盘主体的所述载置面朝所述输送方向的下 游侧向下倾斜,所述升降板的所述载置面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比所述盘主体的所述载 置面更缓慢地倾斜,向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薄片体,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主体还具备: 盘上面部,形成所述载置面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收容部,被所述盘上面部界定,形成于所述盘主体的内部;以及 中间盘,配置于所述盘上面部与所述升降板之间,其中, 所述中间盘,在所述薄片体盘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处于关闭状态下,与所述盘上面部 重叠而收容于所述收容部,且随着与所述薄片体盘的所述敞开动作连动的所述升降板的滑 动,被从所述收容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抽出,在所述升降板与所述盘上面部之间形 成所述载置面的一部分。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盘的所述输送方向 的下游侧的端部以被自重按压的状态与所述升降板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相抵 接,随着所述升降板的滑动而从所述收容空间被抽出。
9.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在从所述薄片体供给装置输送来的所述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4108616SQ201410150524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5日
【发明者】河岛哲郎 申请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