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显影剂承载部件;容纳部,其构造成容纳显影剂;排出口,多余显影剂通过该排出口而排出;第一传送部,其构造成传送显影剂;第二传送部,其沿第一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一传送部的下游,并具有构造成沿与第一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相反的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的螺旋叶片部;盘部,其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二传送部的上游,并形成为从旋转轴的整个圆周径向朝外地突出,其中,在第二传送部的螺旋叶片部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和盘部之间布置有间隔。
【专利说明】显彭装直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构造成从显影容器排出显影剂的排出口。
【背景技术】
[0002]已经广泛使用构造成如下的显影装置:在通过利用一对传送螺杆而搅动和传送双组份显影剂(作为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的混合物)的同时,使双组份显影剂循环,其中,该对传送螺杆之间插入分隔壁并且该对传送螺杆沿显影容器的纵向方向布置。
[0003]在上述的显影装置中,随着非磁性调色剂的消耗而供给新的非磁性调色剂。然而,所已知的是,如果旧的磁性载体继续在显影容器中循环,则磁性载体对非磁性调色剂的充电性会逐渐降低。相应地,作为对显影容器中磁性载体的控制,也已经采取了对保持显影容器中磁性载体的恒定充电性进行控制,使得旧的磁性载体被逐渐排出,且以对应于排出量的量供给新磁性载体。
[0004]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0.2002-72686(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其中,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适当混合的补给用双组份显影剂随着成像而被供给至显影装置内,因此显影容器中的旧磁性载体被逐渐更新。此处,参考图2,在显影容器中循环的双组份显影剂通过设置在传送螺杆46传送方向的端部处的排出开口 53而逐渐排出。
[0005]传送螺杆46包括主螺旋部和连接至主螺旋部下游侧的副螺旋部50。主螺旋部沿循环方向传送双组份显影剂,并朝排出开口 53给送双组份显影剂。副螺旋部50通过旋转而沿与主螺旋部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显影剂。副螺旋部50迫使由主螺旋部传送而朝排出开口 53移动的大部分双组份显影剂返回,从而副螺旋部50防止双组份显影剂从排出开口 53过量地排出。
[0006]对于在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传送螺杆而言,落入排出开口中的双组份显影剂的量根据副螺旋部的旋转角而波动。这是因为:在副螺旋部端部处露出的螺杆根部处于朝上的旋转位置处双组份显影剂落入排出开口的量比在螺杆根部处于朝下的旋转位置处的要多。这种现象会导致不稳定的排出量。
[0007]鉴于以上所述,公开了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0.2010-256701(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构造。如图4所示,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结构,其中,盘部51防止螺杆根部从排出开口53露出,盘部51连接至副螺旋部50的与排出口 53对向的端部。采用设置有盘部51的副螺旋部50。
[0008]然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造存在以下问题。即,尽管在显影容器中的显影剂量减小的情况下显影剂的排出必须要停止,但是显影剂排出比所需的多。结果是显影装置中的显影剂过度减小,因而可能会降低输出产品的质量。
[0009]上述问题来源于以下现象。即,在将副螺旋部50和盘部51联接在一起的联接部中,副螺旋部50的叶片的厚度和盘部51的厚度在传送方向上被加在一起。因此,很显然会存在叶片厚度局部增加的部分。在叶片厚度局部地增加的该部分中,过量的显影剂朝显影剂排出口抛起,因此不会停止排出显影剂。
[0010]下面将描述原因。存在于副螺旋部50的最外周表面和显影容器的内表面之间的少量显影剂由于传送螺杆46的旋转而沿周向方向传送。类似地,存在于盘部51的最外周表面和显影容器的内表面之间的少量显影剂也由于传送螺杆46的旋转而沿周向方向被连续地传送。由于副螺旋部50的最外周表面和显影剂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盘部51的最外周表面和显影剂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显影剂沿传送螺杆46的周向方向被传送。因此,在传送螺杆46包括有传送螺杆46的叶片部的最外周表面的面积局部增大的部分的情况下,沿周向方向传送显影剂的力在传送螺杆46的该部分处会增大,因此在显影剂移离显影容器内壁的位置处显影剂会被抛起。一部分抛起的显影剂越过盘部51并朝排出螺杆49掉落,因此加快了显影剂的排出。
[0011]S卩,由于联接副螺旋部50和盘部51的联接部会发生显影剂的抛起现象。只要显影剂存在于显影容器的底表面和将副螺旋部50和盘部51联接的联接部之间的微小间隙中,即使仅少量显影剂存在于沿副螺旋部50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时,也会发生抛起现象。因此,尽管在显影容器中的显影剂量减小的情况下必须要停止显影剂的排出,但是显影剂还是排出得比所需的多。结果是显影剂过度减少,因而可能会降低输出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0012]在这种状况下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了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构造成通过排出口排出多余的显影剂,并构造成抑制显影剂抛起现象,该抛起现象由于设置在朝排出口排出显影剂的路径中的传送部和盘部而导致。
[001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绝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显影装置,其包括:
[0014]显影剂承载部件,其构造成承载显影剂;
[0015]容纳部,其构造成容纳要被显影剂承载部件承载的显影剂;
[0016]排出口,容纳部中多余的显影剂通过该排出口而排出;
[0017]第一传送部,其可旋转地设置在容纳部中,并构造成传送显影剂;
[0018]第二传送部,其沿第一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一传送部的下游,从而可与第一传送部一起旋转,该第二传送部包括构造成沿与第一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相反的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的螺旋叶片部;
[0019]盘部,其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二传送部的上游,从而可与第二传送部一起旋转,该盘部形成为从旋转轴的整个圆周径向朝外地突出;以及
[0020]第三传送部,其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盘部的上游,从而可与第二传送部一起旋转,该第三传送部构造成朝排出口传送越过盘部的显影剂,
[0021]其中,在第二传送部的螺旋叶片部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部和盘部之间布置有间隔。
[0022]从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说明图。
[0024]图2是示出了显影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0025]图3是从成像设备的远侧来看时显影装置的剖视图。
[0026]图4是显影剂排出口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0027]图5是包含副螺旋部的传送螺杆的透视图。
[0028]图6是设置有传统传送螺杆的显影装置的平面图。
[0029]图7是传统的传送螺杆的说明图。
[0030]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传送螺杆的盘部附近的放大图。
[0031]图9是传统传送螺杆的盘部附近的放大图。
[0032]图1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传送螺杆的盘部附近的放大图。
[0033]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传送螺杆的盘部附近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采用共同的显影装置的各式成像设备中,可以类似地实行本发明。本发明的实行可以不考虑成像设备的类型,例如中间转印式、记录材料传送式、级联式、单鼓式、全色式以及单色式。
[0035]在实施例中,将仅描述用于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和转印的实质性部分。通过添加所需的装置、装备以及壳体结构,可以在各种应用(例如,打印机、各式各样的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多功能外围设备)中实行本发明。
[0036]需要注意的是,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成像设备的一般要素未示出,并省略对其的多余描述。
[0037]<成像设备>
[0038]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说明图。
[0039]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00是级联、中间转印式的全色打印机,其包括沿中间转印带10的朝下表面布置的成像部Pa、Pb、Pc以及Pd。
[0040]在成像部Pa中,在感光鼓Ia上形成黄色的调色剂图像,然后该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在成像部Pb中,在感光鼓Ib上形成品红色的调色剂图像,然后该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以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0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在成像部Pc和Pb中,分别在感光鼓Ic和Id上形成青色的调色剂图像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该两个调色剂图像同样以叠加的方式顺序地初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
[0041]初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被传送至二次转印部T2,并且被共同地二次转印在记录材料P上。
[0042]在图像形成在记录材料P —个表面上的单面模式的情况下,已经二次转印有四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定影装置15加热并加压,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然后记录材料P通过输出辊16被输出至上托盘17上。
[0043]在图像形成在记录材料P两个表面上的双面模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在记录材料P前表面上的记录材料P的前表面和后表面通过双面路径(未示出)而被反向,然后再传送至二次转印部T2。已经按照与前表面记录的成像过程一样的方式进行了后表面记录的记录材料P通过输出辊16被输出至上托盘17上。
[0044]分离辊21把从记录材料盒20中给送出的记录材料P逐个地分离,然后向对齐辊22给送记录材料P。处于停止状态的对齐辊22接收记录材料P,从而使记录材料P处于等待状态,并且与调色剂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定时同步地对齐辊22将记录材料P传送至二次转印部T2。
[0045]定影装置15使加压辊15b与包含有加热器的定影辊15a压力接触,以形成加热夹持部。在加热夹持部中被夹持并传送的同时,记录材料P被加热并加压。因此,调色剂图像熔凝,并且全色图像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
[0046]除了显影装置4a、4b、4c和4d分别采用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不同颜色调色剂夕卜,成像部Pa、Pb、Pc以及Pd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下面将描述成像部Pa,其他的成像部Pb、Pc以及Pd通过将附图标记的后缀“a”用“b”、“c”及“d”替换而进行描述。
[0047]成像部Pa包括围绕感光鼓Ia布置的充电辊2a、曝光装置3、显影装置4a、初次转印辊5a以及清洁装置6a。
[0048]感光鼓Ia具有形成在铝筒的外周表面上且带负电荷极性的感光层,并且感光鼓Ia以可在多个阶段切换的处理速度旋转。由交流电压叠加在直流电压上而成的振荡电压施加在充电棍2a上。然后,充电棍2a随着感光鼓Ia的旋转而旋转,从而把感光鼓Ia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成负电位。
[0049]曝光装置3通过旋转镜而扫描激光束(该激光束根据从黄色分解图像展开的扫描线图像数据而被开关调制),从而在充电的感光鼓Ia的表面上写入静电像。显影装置4a将双组份显影剂搅动并充电,致使显影套筒43承载处于磁刷状态的双组份显影剂并摩擦感光鼓la。由交流电压叠加在直流电压上而成的振荡电压施加在显影套筒43上,因此带上负极性的非磁性调色剂朝相对于显影套筒43具有正极性的静电像(曝光部)移动。因此,静电像被反转显影。
[0050]初次转印棍5a压紧中间转印带10的内表面,从而在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0之间形成初次转印部。正的直流电压被施加在初次转印辊5a上,以将承载在感光鼓Ia上的负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在穿过初次转印部的中间转印带10上。
[0051]中间转印带10在张紧辊12、驱动辊11以及拉张辊13上经过并由其支撑,中间转印带10被驱动辊11驱动以沿箭头R2指示的方向旋转。二次转印辊14抵靠在内表面由连接至地电位的拉张辊13拉紧的中间转印带10上,以形成二次转印部T2。正的直流电压施加在二次转印辊14上,以将承载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材料P上。
[0052]<显影装置>
[0053]图2是示出了显影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图3是从成像设备的远侧来看时显影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显影剂排出口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设置有副螺旋部的传送螺杆的透视图。
[0054]如图2所示,作为容纳部的显影容器42容纳有包含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组份显影剂。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混合比为大致1:9(重量比)。此处,根据调色剂的带电量、载体的粒径以及成像设备100(图1)的构造,适当地调整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混合比。然而,混合比不必限于该数值。
[0055]图3示出了从成像设备100 (图1)的远侧来看时显影装置4a的剖视图,图3的图面内部相当于前侧,双组份显影剂从该前侧排出。如图3所示,在显影装置4a中,显影容器42设置有形成在与感光鼓Ia对向的显影区域中的开口部,并且,作为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套筒43被可旋转的设置,从而通过开口部将显影套筒43部分地露出。具有多个固定磁极的磁铁44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布置在显影套筒43内。显影套筒43由非磁性材料制成。在显影操作时显影套筒43沿箭头Rl所指示的方向旋转,并借助于磁铁44的磁力将显影容器42中的双组份显影剂以层的形式保持,并且向显影区域传送双组份显影剂。显影套筒43仅向处于显影区域中的感光鼓Ia供给非磁性调色剂,并且将形成在感光鼓Ia上的静电像显影。在静电像被显影后,残留在显影套筒43上的双组份显影剂通过显影套筒43的旋转而被收集在显影容器42内。
[0056]显影装置4a具有自动的显影剂排出功能,即使当传送螺杆46的旋转速度被切换时,还能保持显影容器42内的双组份显影剂的恒定量。
[0057]如图2所示,构造成排出过量显影剂的排出开口 53 (定位在轴环部51之后)形成在沿显影容器42纵向方向的一个内部端表面上。此外,显影容器42的内部被分隔壁47分隔,其中,构造成输送双组份显影剂的开口部47a和47b形成在分隔壁47的两端。
[0058]—对传送螺杆45、46布置成使分隔壁47处于它们之间。传送螺杆45、46设定成分别在相反的方向上传送双组份显影剂。传送螺杆46搅拌并沿箭头Dl所指示的方向传送双组份显影剂,传送螺杆45搅拌并沿箭头D2所指示的方向传送双组份显影剂。因此,双组份显影剂在显影容器42内循环。
[0059]此时,通过设置在副螺旋部所在侧上的开口部47a,双组份显影剂从作为第一传送部件实例的传送螺杆46顺畅地输送至作为第二传送部件实例的传送螺杆45。而且,通过设置在副螺旋部相对侧上的开口部47b,双组份显影剂从作为第二传送部件实例的传送螺杆45顺畅地输送至作为第一传送部件实例的传送螺杆46。
[0060]返回螺杆50在传送螺杆46的双组份显影剂传送方向上连接至传送螺杆46的下游侧。返回螺杆50传送双组份显影剂,从而迫使双组份显影剂从双组份显影剂循环路径外返回至循环路径。开口部47a设置在与传送螺杆46的主螺旋部(46m,图5)以及返回螺杆50(副螺旋部)之间的联接部对向的位置处。双组份显影剂通过开口部47a从传送螺杆46输送至传送螺杆45。
[0061]如图4所示,排出开口 53沿返回螺杆50的双组份显影剂传送方向设置在返回螺杆50的上游侧。一部分循环的双组份显影剂通过排出开口 53排出至显影容器42外。由传送螺杆46的主螺旋部朝排出开口 53传送的双组份显影剂中的大部分被返回螺杆50返回,因此不从排出开口 53排出。未被返回螺杆50返回的一部分双组份显影剂从排出开口53排出至显影容器42中的循环路径外。
[0062]返回螺杆50的长度、直径和螺距根据显影装置4a的构造、排出条件、显影容器42中的双组份显影剂量以及目标排出量可适当地改变。例如,当返回螺杆50的长度过大时,双组份显影剂的排出被不必要地抑制,致使显影容器42中的双组份显影剂的充电性减小。相反地,当返回螺杆50的长度过小时,双组份显影剂的排出比所需的要多,显影容器42中的双组份显影剂量不足,使得显影可能会失败。
[0063]根据实施例,作为构造成覆盖排出开口 53的盘部实例的盘状轴环部51沿返回螺杆50的传送方向设置在返回螺杆50的最上游侧。轴环部51形成为从旋转轴的整个圆周径向朝外地突出。
[0064]轴环部51减小了通过传送螺杆46的主螺旋部和返回螺杆50之间传送性差异而导致的朝排出开口 53传送的双组份显影剂的惯性力的差异。轴环部51防止双组份显影剂由于返回螺杆50的传送叶片的不连续性而掉落至排出开口 53中,从而稳定了双组份显影剂的排出量。轴环部51将返回螺杆50的与排出开口 53对向的端部覆盖,因此不使返回螺杆的根部从排出开口 53露出。通过利用设置有轴环部51的返回螺杆50,即使当传送螺杆46的旋转速度切换至较低的速度时,也能保证所需的排出量。即使当传送螺杆46的旋转速度切换至较高的速度时,双组份显影剂的排出量也不会突然增大。
[0065]连接至返回螺杆50的排出螺杆49延伸通过排出开口 53的中心。当供给显影剂以补偿由于成像而消耗的调色剂时,由于供给了新的载体,显影容器中的显影剂量会增加。排出螺杆49排出由于供给而新增加的多余显影剂。具体地,排出螺杆49传送那些越过轴环部51并通过排出开口 53而落到排出螺杆49上的多余显影剂。然后,排出螺杆49向显影剂排出口 48传送显影剂,从而将显影剂排出显影装置4a。
[0066]如图5所示,并参考图2,在作为第一传送部件实例的传送螺杆46中,副螺旋部50连接至主螺旋部46m。副螺旋部50沿与显影剂流动相反的方向传送朝排出开口 53流动的显影剂。主螺旋部46m朝排出开口 53传送处于双组份显影剂循环路径中的显影剂。
[0067]<对用于补给的双组份显影剂的供给控制>
[0068]如图3所示,供给显影剂以补偿由于成像而消耗的调色剂。用于补给的显影剂通过供给机构31而供给至显影容器42中的传送螺杆46的上游侧(主体的远侧)。显影剂通过供给螺杆32的旋转而从供给机构31的料斗供给进入显影装置4a,然后显影剂从设置在显影容器42上部的供给入口被接收。用于补给的双组份显影剂包括与用于补给的非磁性调色剂成预定比(重量比为大致10%)的磁性载体。然而,磁性载体的混合比不限于此。
[0069]用于补给的双组份显影剂供给量根据供给机构31的供给螺杆32的转数而大致确定。控制部30控制旋转的开关以及供给螺杆32的旋转速度,并供给用于补给的双组份显影剂,使得容纳在显影容器42中的双组份显影剂的调色剂密度保持恒定。
[0070]此时,显影容器42中的双组份显影剂量随着成像而逐渐增加。非磁性调色剂随着成像而消耗,但是磁性载体不消耗而余留且保持在显影容器42中循环。因此,显影容器42中的双组份显影剂量增加。在双组份显影剂量增加的情况下,显影剂越过如图4所示的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并掉入排出开口 53。然后,显影剂被输送至排出螺杆49,并被传送至显影剂排出口 48。被传送至显影剂排出口 48的显影剂从显影剂排出口 48排出,进而流入显影剂收集管(未示出)。流过显影剂收集管的显影剂被收集,该被收集的显影剂全部储存在收集容器中(未示出)。
[0071]这样,被消耗的非磁性调色剂被用于补给的双组份显影剂所供给,与此同时,显影容器42中包含有过量磁性载体的双组份显影剂被逐渐排出。双组份显影剂被自动且逐渐地更新,使得显影容器42内的双组份显影剂量保持恒定,因此实现自动的显影剂排出功倉泛。
[0072]<第一实施例>
[0073]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构造成抑制盘部附近显影剂抛起的结构。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轴环部51和返回螺杆50的放大图。在如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仅包括螺杆旋转轴50a的区域位于轴环部51和返回螺杆50之间。S卩,轴环部51和返回螺杆50不直接联接在一起。为了描述这一效果,首先将与本发明对照地描述作为现有技术的比较例。
[0074]图6是根据比较例的开口部47a附近的显影装置平面图。图7是根据比较例的传送螺杆46的说明图。
[0075]如图7所示,第一传送部件46包括构造成沿循环路径朝排出开口 53传送显影剂的主螺旋部46m。而且,第一传送部件46还包括副螺旋部50,该副螺旋部50构造成逆着显影剂朝排出开口 53的流动方向传送显影剂从而将显影剂返回至循环路径中。即,副螺旋部50包括构造成沿与主螺旋部46m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显影剂的螺旋叶片部。盘部51相当于在开口部47a的对向侧连接至副螺旋部(以下,被称为“返回螺杆”)50的轴环部51。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直径相同。
[0076]图9是根据比较例将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联接的联接部的放大图。
[0077]在图9的纵向方向上,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联接部附近表示为区域A,返回螺杆50中除区域A之外的其他部分表示为区域B。在区域B中,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的最外直径部的宽度(叶片部的边缘的厚度)形成为在旋转轴方向上保持恒定。同时,在区域A中,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联接部的厚度为各叶片的厚度的总和。因此,很显然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的最外直径部的厚度在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联接部处会局部地增力口。即,在区域A中,返回螺杆50的最外直径部在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叶片部的边缘的厚度)的最小值存在于除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联接部之外的部分中。而且,在区域A中,返回螺杆50的最外直径部在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叶片部的边缘的厚度)的最大值存在于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联接部中沿返回螺杆50传送方向的最下游部M(图6)。
[0078]此处,当从排出开口 53来看时传送螺杆46顺时针地旋转。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联接部随着传送螺杆46的旋转而在每一个回转周期中经过相同的点一次。如上所述,通过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旋转,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向存在于间隙部H中的少量显影剂施加摩擦力,该间隙部H形成在返回螺杆50的最外直径部和显影容器的内表面之间以及轴环部51的最外直径部和显影容器的内表面之间。因此,该少量的显影剂借由摩擦力传送。
[0079]S卩,上述施加在存在于间隙部H中的显影剂上的摩擦力与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的最外直径部的轴向长度(叶片的厚度)以及轴环部51的叶片部的最外直径部的轴向长度(叶片的厚度)成比例。因此,会发生以下现象。当从排出开口 53来看时传送螺杆46顺时针地旋转,假定顺时针旋转的竖直顶部位置为十二点钟的位置。存在于区域A底部的显影剂通过传送螺杆46的旋转而沿着显影容器的内表面被传送至九点钟的位置。然而,当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联接部(即,叶片部的边缘在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厚度)局部地增加的部分)经过九点钟的位置时,与除连接部之外的其它部分经过九点钟位置的情况相比传送力增大。因此,在经过九点钟的位置之后,显影剂由于惯性力而被竖直朝上地抛起。然后,抛起的显影剂放射状地掉落。一部分抛起的显影剂落至返回螺杆50,而另一部分抛起的显影剂落至排出螺杆49从而被排出。
[0080]S卩,当显影容器42中的显影剂量减小时,显影剂的排出必须要停止。然而,只要甚至是少量的显影剂存在于区域A中,每当传送螺杆46进行一次回转显影剂就会被抛起,因此显影剂被传送至显影剂排出口 48。相应地,存在的问题是显影剂量会过度减小。
[0081]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和轴环部51的叶片部不联接在一起。即,在返回螺杆50沿其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和轴环部51之间布置有间隔(空间)。
[0082]利用这种构造,能够抑制由于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和轴环部51的叶片部的联接部而造成的螺杆叶片部的边缘厚度明显且局部的增加。结果是抑制了显影剂的过量排出,因此能合适地控制显影剂量。
[0083]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之间设置有间隔。在第一实施例中,该间隔的长度设定成大致等于轴环部51的厚度。然而,为了获得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不限于本实例。只要显影剂能穿过该间隔,即使该间隔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地设定的,本发明的效果也不会降低。然而,该间隔的长度比所需的要大会导致装置大型化,因此优选的是该间隔的长度为不少于Imm且不大于5mm。而且,返回螺杆50的叶片在返回螺杆50的显影剂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的形状不限于图8所示的形状。例如,图10中所示的形状也能达到本发明的效果。此处,如图8所示的返回螺杆50的端部的形状是垂直地切入螺杆旋转轴50a的形状,而如图10所示的返回螺杆50的端部的形状是平行地切入螺杆旋转轴50a的形状。毋庸置疑,即使当返回螺杆50的端部的形状是沿除垂直或平行于螺杆旋转轴50a之外的方向切入时,只要能合适地形成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之间的间隔,就能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0084]需要注意的是,如图10所示,在返回螺杆50的螺旋叶片部是平行于螺杆旋转轴50a切入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叶片部的切入端表面会扬起显影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8所示的垂直于螺杆旋转轴50a的叶片部切入端表面优于如图10所示平行于螺杆旋转轴50a的叶片部切入端表面。即,更优选的是叶片部的边缘是锥形的,使得叶片部的最外直径部的轴向长度朝返回螺杆50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逐渐变小。而且,在传送方向上游侧处的返回螺杆50叶片部的螺杆直径会朝返回螺杆50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逐渐变小。这一构造提供了以下效果:在螺杆直径急剧改变的位置处抑制显影剂被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的端部扬起。
[0085]<第二实施例>
[0086]第二实施例在以下几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而其他的地方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因此,在以下对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元件对应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并省略对其详细描述。
[0087]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联接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联接部附近,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的直径设定成小于轴环部51的直径。在第二实施例中,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联接在一起,但是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的直径在返回螺杆50的上游端部处局部地减小。因此,在区域A和区域B中,叶片部的最外直径部在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不局部地增加。因此,能获得抑制由于显影剂的抛起而导致的过量排出的效果。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尽管叶片部的直径小,但是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延伸至返回螺杆50和轴环部51的联接部。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能确保返回螺杆50的传送区域。需要注意的是,在除联接部附近之外的部分处,返回螺杆50的直径与轴环部51的直径大致相同。即,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的最大直径大致等于轴环部51的直径。
[0088]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返回螺杆50的叶片的小直径区域在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设定成长度等于轴环部51在旋转轴方向上的厚度。而且,返回螺杆50中叶片直径小的区域设定成是返回螺杆50的其他区域的叶片直径的90%。然而,为了获得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条件。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只要显影剂能够毫无阻塞地穿过轴环部51和区域B中返回螺杆50的端部之间的区域,即使在旋转轴方向上该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地设定的,也不会降低本发明的效果。而且,只要显影剂能通过显影容器42的内壁和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之间的间隔,仅需要使叶片部的小直径设定在大于螺杆旋转轴50a的直径且小于轴环部51的直径的范围内。在上述的范围内,由于叶片部的直径变得更大,因此显影剂的传送性变得更好。而且,在第二实施例中,叶片部的直径按照分为两部分的方式改变,但是叶片部的直径也可以是逐级地减小的。而且,叶片部的直径可以朝轴环部51和返回螺杆50之间的联接部平滑地减小。
[0089]在本实施例中,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的直径仅在返回螺杆50的最上游端部处减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返回螺杆50的叶片部的直径也可以在返回螺杆50沿纵向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减小。
[0090]<其他实例>
[0091]轴环部51仅需要在其外周处具有周向表面。除了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平板状形状外,轴环部51的外形可以是使得回转表面(例如,锥形表面和球形表面)与排出开口对向。
[0092]如图2所示,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副螺旋部50设置在远离显影套筒43的传送螺杆46上,以控制双组份显影剂的排出量。与此对照的是,副螺旋部可设置在靠近显影套筒43的传送螺杆45的下游侧,以控制双组份显影剂的排出量。即,在非磁性调色剂在显影套筒43中被消耗之后,双组份显影剂立即从设置在传送螺杆45的下游端部处的排出开口排出。
[0093]根据本发明,构造成从排出口排出多余显影剂的显影装置能抑制由于将盘部的上游侧和传送部联接的联接部所导致的显影剂抛起,盘部设置在显影剂朝排出口排出的路径中。
[0094]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的变型、等同结构及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 显影剂承载部件,其构造成承载显影剂; 容纳部,其构造成容纳要被显影剂承载部件承载的显影剂; 排出口,容纳部中的多余显影剂将通过该排出口而排出; 第一传送部,其可旋转地设置在容纳部中,并构造成传送显影剂; 第二传送部,其沿第一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一传送部的下游,从而能够与第一传送部一起旋转,该第二传送部包括构造成沿与第一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相反的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的螺旋叶片部; 盘部,其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二传送部的上游,从而能够与第二传送部一起旋转,该盘部形成为从旋转轴的整个圆周径向朝外地突出;以及 第三传送部,其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盘部的上游,从而能够与第二传送部一起旋转,该第三传送部构造成朝排出口传送越过盘部的显影剂, 其中,在第二传送部的螺旋叶片部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和盘部之间布置有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盘部和第二传送部之间的间隔不小于Imm且不大于5mm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在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第二传送部的直径朝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在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第二传送部的螺旋叶片部的最外直径部的轴向长度朝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第二传送部的螺旋叶片部和盘部通过旋转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第二传送部的螺旋叶片部的最大直径大致等于盘部的直径。
7.—种显影装置,其包括: 显影剂承载部件,其构造成承载显影剂; 容纳部,其构造成容纳要被显影剂承载部件承载的显影剂; 排出口,容纳部中的多余显影剂将通过该排出口而排出; 第一传送部,其可旋转地设置在容纳部中,并构造成传送显影剂; 第二传送部,其沿第一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一传送部的下游,从而能够与第一传送部一起旋转,该第二传送部包括构造成沿与第一传送部的传送方向相反的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的螺旋叶片部; 盘部,其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二传送部的上游,从而能够与第二传送部一起旋转,该盘部形成为从旋转轴的整个圆周径向朝外地突出;以及 第三传送部,其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盘部的上游,从而能够与第二传送部一起旋转,该第三传送部构造成朝排出口传送越过盘部的显影剂, 其中,螺旋叶片部沿第二传送部的传送方向在第二传送部的最上游端部处的直径小于盘部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第二传送部的螺旋叶片部在第二传送部下游侧处的叶片直径比第二传送部最上游端部处的叶片直径要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第二传送部的螺旋叶片部的最大直径与盘部的直径大致相等。
【文档编号】G03G15/08GK104252120SQ201410301241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8日
【发明者】饭田贵则, 石田祐介, 筑岛悠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