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911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用于提高背光源的画面品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侧入式背光源包括:导光板,位于导光板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灯条,其中,在导光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条形槽的导光板,且每个第一条形槽位于灯条上的相邻的两个第一光源之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直下式背光源包括:扩散板,位于扩散板下方且呈阵列状排列的多个第二光源,其中,在扩散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条形槽,且每个所述第二条形槽位于相邻两行的第二光源之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侧入式背光源或直下式背光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改善了显示产品在显示3D画面时的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及
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背光源是显示装置中必不可少的器件,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现有的背光源按照入光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侧入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具体如下:
[0003]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该侧入式背光源包括:导光板10,位于导光板10相对的两侧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灯条20 ;其中,每个灯条20包括:电路板21,设置于电路板21上等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光源22 ;利用逐行扫描的方式逐行点亮各行对应的第一光源22,从而使液晶面板进行画面显示。
[0004]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该直下式背光源包括:扩散板30,位于扩散板30下方呈阵列状排布的多个第二光源40 ;利用逐行扫描的方式点亮各行对应的第二光源40,从而使液晶面板进行画面显示。
[0005]不过,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在驱动上述侧入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逐行扫描时,相邻两行中的光源发出的光之间存在光交叉串扰(crosstalk)现象,使得逐行扫描时背光源的显示区域明暗分布不明显,从而影响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用于提高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8]—种侧入式背光源,包括:具有出光面的导光板,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侧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灯条,每个所述灯条包括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光源,其中,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出光面的面上开设有贯通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灯条相对的两端的多个等间隔排布的第一条形槽,各所述第一条形槽的长度方向与两个所述灯条的长度方向垂直,且每个所述第一条形槽在两个所述灯条上的投影分别位于每个所述灯条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光源之间。
[0009]优选地,每个所述灯条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光源以位于这两个所述第一光源之间的所述第一条形槽对称。
[0010]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条形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半圆形或椭圆形。
[0011]较佳地,每个所述第一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0012]本实用新型同时还提供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包括:扩散板,位于所述扩散板下方且呈阵列状排列的多个第二光源,其中,所述扩散板面向所述多个第二光源的面上开设有贯通所述扩散板两端的多个等间隔排布的第二条形槽,各所述第二条形槽的长度方向与各行第二光源的排列方向平行,且每个所述第二条形槽位于相邻两行的第二光源之间。[0013]优选地,位于每个所述第二条形槽两侧的两行第二光源以该第二条形槽对称。
[0014]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二条形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半圆形或椭圆形。
[0015]较佳地,每个所述第二光源为点光源或线光源。
[0016]本实用新型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后的背光源,其中,所述背光源为上述技术方案所提的任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或为上述技术方案所提的任一种直下式背光源。
[0017]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中,导光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多个等间隔排列的第一条形槽,且每个第一条形槽位于灯条上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一光源之间,当逐行扫描点亮背光源时,各个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可以在各第一条形槽处发生二次折射,明显减轻了光交叉串扰现象,显示产品在实现3D画面显示时,侧入式背光进行3D逐行扫描时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清晰,从而提高3D画面下的画面品质。
[0018]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中,在扩散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多个等间隔排列第二条形槽,且每个第二条形槽位于相邻两行第二光源之间,当逐行扫描点亮背光源时,各行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可以在各第二条形槽处发生二次折射,明显减轻了光交叉串扰现象,显示产品在实现3D画面显示时,直下式背光进行3D逐行扫描时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清晰,从而提高3D画面下的画面品质。
[0019]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在逐行扫描时,可以明显减轻光交叉串扰现象,从而使得背光源的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明显,进而提高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的仰视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的主视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的仰视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导光板,11-第一条形槽,
[0027]20-灯条,21-电路板,
[0028]22-第一光源,30-扩散板,
[0029]31-第二条形槽,40-第二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在现有的显示装置中,所采用的侧入式背光源或直下式背光源在进行逐行扫描时,相邻两行中的光源发出的光存在交叉串扰现象,使得背光源的显示区域明暗分布不明显,从而影响背光源 的画面品质。
[003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在导光板或扩散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多个等间距的条形槽,该下表面为导光板或扩散板朝向背板的一面。利用各光源发出的光可以在这些条形槽处发生二次折射的现象,明显减轻了光交叉串扰现象,从而使背光源的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明显,进而提高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0032]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3]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的仰视图;实施例一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包括:具有出光面的导光板10,分别位于导光板10相对的两侧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灯条20,每个灯条20包括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光源22,其中,导光板10背离出光面的面上开设有贯通导光板10与所述灯条20相对的两端的多个等间隔排布的第一条形槽11,各第一条形槽11的长度方向与两个灯条20的长度方向垂直,且每个第一条形槽11在两个灯条20上的投影分别位于每个灯条20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光源22之间。
[0034]在上述侧入式背光源中,导光板10背离出光面的面上开设有多个等间隔排布的第一条形槽11,即在导光板10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多个槽状微结构,且各第一条形槽11的两端与导光板10的两端连通,延伸方向分别垂直于两个灯条20的长度方向,每个第一条形槽11位于灯条20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光源22之间。
[0035]当进行逐行扫描时,每相邻两行的第一光源22发出的光在位于其间的第一条形槽11处发生二次折射(这里所说的二次折射不限于光仅发生两次折射),明显减轻了相邻两行第一光源22发出的光交叉串扰现象,显示产品在显示3D画面显示时,侧入式背光进行3D逐行扫描时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清晰,从而提高3D画面下的画面品质。
[0036]为了进一步减轻每相邻两行的第一光源22之间的光交叉串扰现象,优选地,每个灯条20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光源22以位于这两个第一光源22之间的第一条形槽11对称;即每个第一条形槽11位于灯条20上对应的两个第一光源22之间,且位于这两个第一光源22之间的垂直平分线上,如此设计,会明显减轻光的交叉串扰现象,从而进一步使得侧入式背光源的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明显,进而提高了侧入式背光源的画面品质。以55寸侧入式背光为例,LED PKG7030,导光板10厚度3t,LED间距0.73。初设第一条形槽11的微结构为透镜结构。透镜直径D选择为0.73mm > D > 0,深度H选择为3mm > H > 0,通过光学模拟透镜不同的直径和深度,观察画面品质情况,发现D为0.5左右mm,深度H在1.75mm左右时,出射光线区域分布较明显。凹槽的深度与形状根据LED PKG及发光角度,产品型号,LED的分布等影响因素而发生变化。
[0037]上述第一条形槽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等,具体可以根据产品的类型及应用做不同的设计,从成型便利性和光效方面来说,优选地,每个第一条形槽11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上述第一条形槽11的深度在此不作限定,具体可以根据产品的类型及应用做不同的设计。
[0038]继续参阅图3,在上述侧入式背光源中,灯条20包括:电路板21,设置于电路板21上等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光源22,其中,第一光源22以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简称LED),因LED具有亮度高、寿命长和功耗低等优点,因此,优选地,在上述灯条20中,每个第一光源22为发光二极管。
[0039]请参阅图4和图5,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的主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的仰视图。实施例二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包括:扩散板30,位于扩散板30下方且呈阵列状排列的多个第二光源40,其中,扩散板30面向多个第二光源40的面上开设有贯通扩散板30两端的多个等间隔排布的第二条形槽31,各第二条形槽31的长度方向与各行第二光源40的排列方向平行,且每个第二条形槽31位于相邻两行的第二光源40之间。
[0040]在上述直下式背光源中,在扩散板30面向多个第二光源40的面上开设有多个等间隔排布的第二条形槽31,且各第二条形槽31的两端分别与扩散板30的连段贯通,且各第二条形槽31的长度方向与各行第二光源40的排列方向平行,且每个第二条形槽31位于相邻两行的第二光源40之间。当进行逐行扫描时,每相邻两行的第二光源40发出的光在位于其间的第二条形槽31出发生二次折射(这里所说的二次折射不限于光仅发生两次折射),减轻了相邻两行第二光源40发出的光的交叉串扰现象,显示产品在显示3D画面显示时,直下式背光进行3D逐行扫描时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清晰,从而提高3D画面下的画面品质。
[0041]为了进一步减轻每相邻两行第二光源40之间的光交叉串扰现象,优选地,位于每个第二条形槽31两侧的两行第二光源40以该第二条形槽31对称;如此设计,明显减轻了光的交叉串扰现象,使得直下式背光源的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明显,从而提高了直下式背光源的画面品质。以55寸直下式背光为例,LED PKG3535间距x向51.95mm, y向39mm,扩散板30厚度1.5t,第二条形槽31中心距相邻两颗LED的距离相同为19.5mm。目前扩散板30上的微结构受工艺限制,市面上大多为透镜及棱镜结构,考虑工艺条件,初设第二条形槽31的微结构为透镜结构。透镜直径D选择为39mm > D > 0,深度H选择为1.5mm > H > 0,通过光学模拟实验,观察画面品质情况,发现D为21.5_,深度H在0.75mm左右时,出射光线区域分布较明显。凹槽的深度与形状根据LED PKG及发光角度,产品型号,LED的分布等影响因素而发生变化。
[0042]上述第二条形槽3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等,具体可以根据产品的类型及应用做不同的设计,从成型便利性和光效方面来说,较佳地,每个第二条形槽31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上述第二条形槽31的深度在此不作限定,具体可以根据产品的类型及应用做不同的设计。
[0043]在上述直下式背光源中,第二光源40可以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简称 CCFL)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 LED),因 LED 具有亮度高、寿命长和功耗低等优点,因此,优选地,每个第二光源40为发光二极管。
[0044]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将条形槽开设于导光板或扩散板的下表面,可以使在条形槽处产生二次折射,并在导光板的上表面(出光面)或扩散板的上表面打散,从而可以提高光的均匀性,进而提高背光源的画面品质;而如果将条形槽开设于导光板或扩散板的上表面,会降低光从导光板的上表面或扩散板的上表面射出时的均匀性,同时,这些条形槽的存在也可能划伤置于导光板上表面或扩散板上表面的光学膜材,从而无法保证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004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后的背光源,其中,所述背光源为上述技术方案所提的侧入式背光源或为上述技术方案所提的直下式背光源。因采用上述结构的侧入式背光源或直下式背光源,可以在逐行扫描时使背光源的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明显,提高侧入式背光源的画面品质,进而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画面显示品质。[0046]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中,在导光板的下表面和在扩散板的下表面上都开设有多个条形槽,且每个条形槽位于相邻的两行光源之间,相邻两行光源发出的光可以在条形槽处发生二次折射,明显减轻了光交叉串扰现象,从而使背光源的显示区域明暗分布明显,进而提高背光源的画面品质。
[0047]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侧入式背光源,包括:具有出光面的导光板,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侧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灯条,每个所述灯条包括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出光面的面上开设有贯通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灯条相对的两端的多个等间隔排布的第一条形槽,各所述第一条形槽的长度方向与两个所述灯条的长度方向垂直,且每个所述第一条形槽在两个所述灯条上的投影分别位于每个所述灯条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光源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灯条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光源以位于这两个所述第一光源之间的所述第一条形槽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条形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半圆形或椭圆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5.一种直下式背光源,包括:扩散板,位于所述扩散板下方且呈阵列状排列的多个第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面向所述多个第二光源的面上开设有贯通所述扩散板两端的多个等间隔排布的第二条形槽,各所述第二条形槽的长度方向与各行第二光源的排列方向平行,且每个所述第二条形槽位于相邻两行的第二光源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位于每个所述第二条形槽两侧的两行第二光源以该第二条形槽对称。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条形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半圆形或椭圆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光源为点光源或线光源。
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后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为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或为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
【文档编号】G02B6/00GK203759289SQ201420157895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日
【发明者】张宇, 周昊, 张志丹, 马青, 尹大根 申请人: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