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区不对称矫正量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功能区不对称矫正量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属于保健眼镜。近视眼存在视网膜周边屈光不对称性状态,现有周边离焦眼镜片不能消除这种不对称状态,还加重或者产生屈光参差。本实用新型将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不等量矫正度数,鼻侧功能区矫正度数大于颞侧功能区矫正度数,从而消除或者减少视网膜周边不对称屈光状态。这种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用于矫正颞侧视网膜和鼻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控制近视眼球增长,具有视野宽阔、配戴顺应性好、消除视网膜周边不对称屈光状态,恢复人眼正常生理光学状态,有效防控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眼。
【专利说明】功能区不对称矫正量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眼镜【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矫正颞侧视网膜和鼻侧视网膜周边不对称性远视性离焦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用于防控儿童近视眼。
【背景技术】
[0002]现今医学公认:儿童近视眼的眼球增长依赖着视网膜周边聚焦调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促进眼球增长,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可以控制近视眼球增长。传统近视眼镜片的鼻侧或者颞侧区域与中央区域为相同度数凹透镜片,镜片中央区域凹透镜片在矫正视网膜中央近视性离焦的同时,镜片周边区域凹透镜片增加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促进眼球增长、促进近视眼度数增加。
[0003]中国专利公开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有:专利名称:用于近视校正的镜片,专利号=2006800441239 ;专利名称:眼科镜片元件,专利号=2008801159183 ;专利名称:近视眼镜,专利号:2012100191090 ;专利名称:近视眼镜,专利号=2012200274205 ;专利名称:一种全焦近视恢复镜,专利号:2012202076425 ;专利名称:一种眼镜镜片,专利号:2012205833037。上述专利设计是:将中央光学区设置在镜片正中央,将周边功能区设计成360°全周范围。近视眼呈现颞侧和鼻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而上侧和下侧视网膜呈现周边近视性离焦。现有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将镜片视场上侧和下侧也设计成为周边功能区,带来的是中央光学区视野相对狭窄。研究还发现:颞侧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大于鼻侧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呈现不对称性状态。现有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的功能区不再分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功能区等量矫正,不但不能消除这种视网膜周边屈光不对称性,还加重视网膜周边屈光不对称性,使某区域发生过矫或者欠矫。最新医学还发现:水平性斜视,无论是内斜视或者外斜视,都存在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引证文献1:Kyoko Matsushita:Relative peripheral refract1n in patients with horizontalstrabismus, Jpn J Ophthaloml, 2010:54.441-445) 0上述研究说明: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的设计时,要尽量消除或者减少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不对称状态,近视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的设计仍是始终未能获得成功的技术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消除或者减少视网膜周边屈光不对称性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
[0005]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功能区不对称矫正量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为硬质光学框架眼镜片或者粘贴其上的压贴眼镜片。眼镜片的镜片视场上侧、中央和下侧设置矫正视网膜中央近视性离焦的中央光学区,制备为平光镜片、凹透镜片。镜片视场鼻侧设置矫正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鼻侧功能区,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10D?+3.00D,镜片视场颞侧设置矫正鼻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颞侧功能区,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0D?+2.0OD0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单区屈光镜片、3区屈光镜片、渐进屈光镜片。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不同正加值,鼻侧功能区大于颞侧功能区正加值+0.1OD?+1.50D,制备为平光镜片、凹透镜片、凸透镜片。
[0007]这种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中央光学区的水平径线(HM)长度为1mm?30mm。中央光学区与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之间制备有渐变区,渐变区按照+0.25D?+0.50D递增量,将中央光学区完全混入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之内。
[0008]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优选择鼻侧功能区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75D?+2.50D,颞侧功能区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50D?+1.50D,鼻侧功能区大于颞侧功能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15D?+1.25D。更佳优选择鼻侧功能区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00D?+2.00D,颞侧功能区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75D?+1.25D,鼻侧功能区大于颞侧功能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5D?+1.0OD0
[0009]这种眼镜片的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鼻侧功能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颞侧20°、30°和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均值制备,颞侧功能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鼻侧20°、30°和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均值制备。
[0010]这种眼镜片的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鼻侧功能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颞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颞侧功能区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鼻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
[0011]这种眼镜片的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3区屈光镜片,中央光学区的水平径线(HM)长度为10mm?16mm, NI和Tl距光学中心为10mm?14mm, N2和T2距光学中心为16_?20mm,N3和T3距光学中心为22_?30_,NI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1OD?+0.70D, N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90D?+2.00D, N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2.20D?+3.0OD0 Tl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0D?+0.60D, T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80D?+1.30D, T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50D?+2.0OD0 N1、N2、N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大于T1、T2、T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0.1OD?+1.50D。中央光学区与NI或者Tl,Ν1、Ν2、Ν3或者Tl、Τ2、Τ3区域之间的屈光度数平顺过渡完全混入下一区域。
[0012]这种眼镜片的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3区屈光镜片,优选择NI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0D?+0.60D,N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0OD?+1.90D,N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2.30D?+2.80D,T1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30D?+0.50D,T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90D?+1.20D, T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60D?+1.80D, N1、N2、N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大于Tl、T2、T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0.25D?+1.00D,
[0013]这种眼镜片的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3区屈光镜片,NI按照颞侧2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N2按照颞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N3按照颞侧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Tl按照鼻侧2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T2按照鼻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T3按照鼻侧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
[0014]这种眼镜片的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渐进屈光镜片,沿光学中心水平径线(HM)起,从中央光学区与鼻侧功能区或者颞侧功能区交界处开始,至镜片视场鼻侧和颞侧缘为止,按照正加值度数逐步增加,制备成渐进屈光度数镜片。
[0015]这种眼镜片制备时,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要符合如下4个指标:至少功能区距光学中心15mm?20mm、至少功能区分别占据镜片视场的90° -180°方位角范围、至少制备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正价值为+0.50D?+2.00D、至少鼻侧功能区(3)大于颞侧功能区(4)+0.1OD ?+1.50D。
[00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0017]1、近视眼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周边呈现远视性离焦,这种离焦屈光状态还呈现不对称性,现有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并不能消除或者减少这种不对称离焦状态。
[0018]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具有矫正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同时还消除或者减少视网膜周边不对称性离焦状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单区屈光镜片的示意图;
[0020]图2是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3区屈光镜片的示意图;
[0021]图3是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渐进屈光镜片的示意图;
[0022]图4是中央光学区为-3.0OD的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实施例示意图;
[0023]图5是中央光学区为-3.0OD的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3区屈光镜片实施例示意图;
[0024]图6是-3.0OD近视眼的视网膜中央0°和视网膜周边20°、30°、40°屈光测量数据示意图。
[0025]图中:1眼镜片;2中央光学区;3鼻侧功能区;4颞侧功能区;5渐变区;6平光镜片;7凹透镜片;8凸透镜片。
[0026]符号:HM:水平径线(Horizontal Meridian) ;VM:垂直径线(VerticalMeridian) ;N:鼻侧(Nasal Local) ;N1:鼻侧第一区;N2:鼻侧第二区;N3:鼻侧第三区;T:颞侧(Temporal Local) ;T1:颞侧第一区;T2:颞侧第二区;T3:颞侧第三区;NR:鼻侧视网膜(Nasal Retina) ;TR:颞侧视网膜(Temporal Retina) ;PA:渐进增加(ProgressiveAddit1n)。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说明书中术语涵义:
[0028]周边相对屈光(Relative peripheral refract1n ;RPR)是指视网膜周边各视野角度相对于中心凹的屈光状态,即指各周边视野角度的等效球镜值与中心凹处的差值。
[0029]视网膜离焦是指光线不聚焦在视网膜之上,分为视网膜中央离焦和视网膜周边离焦,离焦又分为前离焦和后离焦,前离焦是指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也称为近视性离焦,后离焦是指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也称为远视性离焦。
[0030]正加值是指鼻侧功能区或者颞侧功能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添加量,或者说,在中央光学区的屈光度数基础上,再加上凸透镜度数,因为是相对凸透镜片度数,故称为正加值,也可通俗称为上加光。鼻侧功能区或者颞侧功能区的正加值矫正,属于正屈光力矫正、加倍率矫正。鼻侧和颞侧功能区的正加值量在+0.1OD?+3.0OD范围之间。正加值不是鼻侧功能区或者颞侧功能区的实际屈光度数,是相对于中央光学区屈光度数基础的上加光度数。鼻侧功能区正加值可称为鼻侧加光值、颞侧功能区正价值称为颞侧加光值。鼻侧功能区正加值大于颞侧功能区正价值+0.1OD?+1.50D,其目的是矫正视网膜周边屈光不对称性,应用较大正价值矫正相对应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正加值以+0.0lD量计笪
ο
[0031]近视眼的视网膜周边屈光状态,鼻侧和颞侧呈现不对称性,也可称为不对称离焦。利用不同正加值,可以使这种相对性周边屈光不对称性消除或者减少。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相对性远视性离焦,与眼球轴位有关联性,从10°、20°、30°至40°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也随之增加,正加值也必须从N1、N2、N3或者从Tl、T2、T3随之增加,以期矫正相对应的轴位屈光离焦状态。
[0032]眼镜片是指硬质光学框架眼镜片或者粘贴其上的压贴眼镜片。硬质光学框架眼镜片分为树脂眼镜片和玻璃眼镜片,优选择树脂眼镜片,镜片可以制备不同折射率或者防辐射镜片,采用外镜面或者内镜片加工。眼镜片可以安装于单层眼镜框、双层眼镜框的附加眼镜框、双层眼镜框的主眼镜框之内。压贴眼镜片是指粘贴在硬质光学框架眼镜片之上的柔性屈光膜状镜片,压贴眼镜片(Press-on lens)也称为菲涅尔透镜(Fresnel lens)。
[00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眼镜片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4]功能区不对称矫正量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为硬质光学框架眼镜片或者粘贴其上的压贴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眼镜片。这种眼镜片(I)的镜片视场上侧、中央和下侧设置矫正视网膜中央近视性离焦的中央光学区(2),制备为平光镜片(6)、凹透镜片(7)。近视眼的上侧和下侧视网膜周边呈现近视性离焦,对近视眼球增长,无任何诱导作用,将中央光学区(2)包含于镜片视场的上侧和下侧,既符合人眼睛周边屈光状态,又扩大了中心视野范围。中央光学区(2)制备为平光镜片¢),目的是为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近视眼的视力正常儿童设计,中央光学区(2)平光镜片¢)并不影响中心视力,视近时配戴这种眼镜片,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可以矫正相对应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远视性离焦,预防和控制近视眼发生。
[0035]镜片视场鼻侧设置矫正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鼻侧功能区(3),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1OD?+3.00D。镜片视场颞侧设置矫正鼻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0D?+2.00D。将镜片视场的功能区分别设置有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有选择性直接针对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矫正,矫正效果更加确切。功能区分为鼻侧和颞侧区域,还可以采用非等量屈光度数矫正,避免产生屈光参差,消除或者减少近视眼的视网膜周边不对称屈光状态。现有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的功能区设置在镜片视场的360°范围,采用同等屈光度数矫正,无法消除或者减少近视眼的视网膜周边不对称屈光状态,还会产生屈光参差。功能区的矫正疗效与功能区距光学中心距离、区域方位角、区域面积和区域屈光度数有关。
[0036]这种眼镜片制备时,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要符合如下4个指标:至少功能区距光学中心15mm?20mm、至少功能区分别占据镜片视场的90° -180°方位角范围、至少制备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正价值为+0.50D?+2.00D、至少鼻侧功能区(3)大于颞侧功能区(4)+0.1OD?+1.50D。只要达到上述四个至少指标,即达到功能区矫正功效。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成半圆形或者椭圆形,向光学中心的弧呈现凹进或者向外弧形。
[0037]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单区屈光镜片(如图1)、3区屈光镜片(如图2)、渐进屈光镜片(如图3)。功能区制备成单区屈光镜片是指功能区有一个恒定屈光度数区域,渐变区(5)将中央光学区(2)与功能区之间屈光度数渐变融合为一体。
[0038]功能区制备3个屈光镜片或者制备3个以上屈光镜片,是指中央光学区(2)与功能区之间、各个区域之间通过2_或者宽于2_的区域,将其区域之间屈光度数渐变融合为一体。
[0039]功能区制备渐进屈光镜片是指利用现有渐进多焦点镜片制备工艺,从中央光学区
(2)向鼻侧和颞侧区域,按照正加值,制备类似于鼻侧和颞侧渐进镜片。
[0040]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不同正加值,鼻侧功能区⑶大于颞侧功能区(4)正加值+0.1OD?+1.50D,制备为平光镜片(6)、凹透镜片(7)、凸透镜片(8)。按照镜片视场对应视网膜折射,鼻侧功能区(3)对应颞侧视网膜周边部位,颞侧视网膜周边呈现较大量的相对性远视性离焦,将鼻侧功能区(3)制备大于颞侧功能区(4)正加值屈光度数矫正,既可以矫正近视眼鼻侧颞侧视网膜周边相对性远视性离焦,又可以消除周边屈光不对称状态。
[0041]这种眼镜片(I)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中央光学区⑵的水平径线(麗)长度为1mm?30mm。中央光学区(2)的水平径线长度与中心视野范围有密切相关性,水平径线长度过小导致中心视野相对狭窄,过大又影响功能区范围,通过渐变区(5)来调整中央光学区(2)的水平径线长度。中央光学区(2)与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之间制备有渐变区(5),渐变区(5)按照+0.2--+0.50D递增量,将中央光学区(2)完全混入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之内。
[0042]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优选择鼻侧功能区(3)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7--+2.50D,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50D?+1.50D,鼻侧功能区(3)大于颞侧功能区(4)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15D?+1.25D。更优选择鼻侧功能区(3)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00D?+2.00D,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7--+1.25D,鼻侧功能区(3)大于颞侧功能区(4)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5D?+1.00D,
[0043]功能区的矫正度数依据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还依据鼻侧和颞侧20°、30°、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视网膜周边屈光度数可以采用开窗视野红外线自动验光仪测量,通常应用Grandseiko wam-5500型仪器测量。方法是:分别测量中央视网膜0°、颞侧视网膜和鼻侧视网膜水平径线20°、30°、40°的7个点位屈光度数。将测得视网膜周边20°、30°、40°相对性屈光度数值,代入下列镜片视场设计之中,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可以是个体测量结果,也可以是群体测量结果的均值,而不影响该设计产生的技术效果。
[0044]这种眼镜片(I)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时,鼻侧功能区⑶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颞侧20°、30°和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均值制备,颞侧功能区(4)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鼻侧20°、30°和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均值制备。例如:-3.0OD近视眼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数测量(如图6):鼻侧20°、30°和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均值为+1.02D,颞侧20°、30°和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均值为+1.25D。
[0045]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鼻侧功能区⑶屈光度数的正加值,还可以按照颞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颞侧功能区(4)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鼻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例如:-3.00D近视眼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数测量(如图6):鼻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为+0.94D,颞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为+1.1OD0
[0046]这里阐明的是: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测量是一个视网膜某点的屈光值,通常将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视场的直径1mm或者半径5mm之内,视为相对应10°中央视网膜,直径20mm或者半径1mm之内,视为相对应20°周边视网膜,直径30mm或者半径15mm之内,视为相对应30°周边视网膜,直径40mm或者半径20mm之内,视为相对应40°周边视网膜。虽然,N1、Tl,N2、T2,N3、T3与上述镜片视场直径或者半径,有一定异同。功能区范围设计是一个相对区域范围设计,不是一个聚焦点设计,只要符合如下设计要求,仍然可以达到功能区矫正目的,获得有效矫正效果。
[0047]这种眼镜片⑴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3区屈光镜片,中央光学区⑵的水平径线(HM)长度为1mm?16mm。NI和Tl距光学中心为1mm?14mm,N2和T2距光学中心为16_?20mm,N3和T3距光学中心为22_?30_。NI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1OD?+0.70D, N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90D?+2.00D, N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2.20D?+3.0OD0 Tl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0D?+0.60D, T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80D?+1.30D, T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50D?+2.0OD。N1、N2、N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大于Tl、T2、T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0.1OD?+1.50D。
[0048]从NI和Tl的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来阐明:T1正加值大于NI正加值,但是N2或者N3的正加值又明显大于T2和T3,这也说明,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处于不对称性,即使在同侧20°、30°和40°相对性屈光也处于不对称,Tl和NI正加值仅仅是屈光度数的缓慢过渡,主要功能区的矫正区域是N2、N3和T2、T3,才能确保功能区矫正效果。N1、N2、N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大于Tl、T2、T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0.50D?+1.0OD0中央光学区(2)与NI或者Tl,N1、N2、N3或者T1、T2、T3区域之间的屈光度数平顺过渡完全混入下一区域。两个区域之间留有至少2mm的中间过渡区域,举例说明:N1距光学中心最大距离为14mm,N2距光学中心最小距离为16mm,至少有2mm的中间过渡区域,可以将NI屈光度数平顺过渡完全混入N2屈光度数之中。
[0049]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为3区屈光镜片,优选择NI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0D?+0.60D,N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0OD?+1.90D,N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2.30D?+2.80D, Tl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30D?+0.50D, T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90D?+1.20D, T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60D?+1.80D。优选择N1、N2、N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大于Tl、T2、T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0.25D?+1.00D,
[0050]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3区屈光镜片,NI按照颞侧2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N2按照颞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N3按照颞侧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Tl按照鼻侧2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T2按照鼻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T3按照鼻侧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
[0051]这种眼镜片(I)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渐进屈光镜片,沿光学中心水平径线(HM)起,从中央光学区(2)与鼻侧功能区(3)或者颞侧功能区(4)交界处开始,至镜片视场鼻侧和颞侧缘为止,按照正加值度数逐步增加,制备成渐进多屈光镜片。
[0052]下面以-3.0OD近视眼为例,将中央光学区(2)制备为_3.00D,将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和3区屈光镜片:
[0053]制备功能区为单区屈光镜片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中央光学区(2)制备为-3.00D,鼻侧功能区(3)制备为-1.75D,相对应矫正颞侧视网膜周边相对性+1.25D屈光度数、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2.00D,相对应矫正鼻侧视网膜周边相对性+1.00D屈光度数(如图4)。该实施例:鼻侧功能区正加值为+1.25D,颞侧功能区正加值为+1.00D,鼻侧功能区正加值大于颞侧功能区正加值+0.25D。
[0054]制备功能区为3区屈光镜片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中央光学区⑵制备为-3.00D, NI制备为-2.84D,相对应矫正屈光度数为+0.16D,N2制备为-1.90D,相对应矫正屈光度数为+1.10D, N3制备为-0.51D,相对应矫正屈光度数为+2.49D,Tl制备为-2.55D,相对应矫正屈光度数为+0.45D,T2制备为-2.06D,相对应矫正屈光度数为+0.94D,T3制备为-1.34D,相对应矫正屈光度数为+1.66D (如图5)。该实施例:鼻侧功能区总正加值为+3.65D,颞侧功能区总正加值为+3.05D,鼻侧功能区总正加值大于颞侧功能区总加值+0.50D。鼻侧功能区正加均值为+1.22D,颞侧功能区正加均值为+1.02D,鼻侧功能区正加值大于颞侧功能区正加值+0.2, OD0 N2的正加值为+1.10D,T2的正加值为+0.94D,N2大于T2正加值为+0.16D。
[0055]以下是-3.0OD近视眼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数测量:中央区O °屈光度数为-3.00D,鼻侧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20°为+0.4?,30°为+0.94D,40°为+1.66D,颞侧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20°为+0.16D,30°为+1.10D,40°为+2.49D(如图6)。
[0056]上述-3.0OD近视眼为例,功能区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或者3区屈光镜片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均可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同时还可消除或者减少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不对称状态,使视网膜周边屈光更加聚焦在视网膜。
[0057]现有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不能消除或者减少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不对称状态,还加重或者产生视网膜周边屈光参差。本实用新型采用视网膜周边离焦的局部、区域选择性理论,将功能区设计在镜片视场鼻侧和颞侧,又按照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不对称状态,将鼻侧和颞侧功能区的正加值采用不等量原则,达到即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又消除或者减少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不对称状态,具有视野宽阔、配戴舒适、无屈光参差发生、疗效确切等技术优势。本实用新型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性的进步。
[0058]最后应当阐明:对本说明书描述的中央光学区、鼻侧功能区和颞侧功能区的形状、尺寸、正加值等变化和修改。例如:将单区屈光镜片的中央光学区的水平径线(HM)长度缩小至8mm、扩大至34_;或者:将3区屈光镜片的中央光学区的水平径线(麗)长度缩小至8mm、扩大20mm ;或者将NI和T1、N2和T2、N3和T3距光学中心距离,全部缩小0.5mm?1.0mm,或者扩大0.5mm?1.0mm,举例:N1和Tl距光学中心为9.5mm?13.5mm,其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功能区不对称矫正量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片,为硬质光学框架眼镜片或者粘贴其上的压贴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眼镜片(I)的镜片视场上侧、中央和下侧设置矫正视网膜中央近视性离焦的中央光学区(2),制备为平光镜片¢)、凹透镜片(7),镜片视场鼻侧设置矫正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鼻侧功能区(3),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1OD?+3.00D,镜片视场颞侧设置矫正鼻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0D?+2.00D,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单区屈光镜片、3区屈光镜片、渐进屈光镜片,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不同正加值,鼻侧功能区(3)大于颞侧功能区(4)正加值+0.1OD?+1.50D,制备为平光镜片(6)、凹透镜片(7)、凸透镜片(8)。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中央光学区⑵的水平径线(麗)长度为1mm?30mm,中央光学区(2)与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之间制备有渐变区(5),渐变区(5)按照+0.2--+0.50D递增量,将中央光学区(2)完全混入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之内。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鼻侧功能区(3)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7--+2.50D,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50D?+1.50D,鼻侧功能区⑶大于颞侧功能区⑷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15D?+1.25D0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鼻侧功能区(3)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0OD?+2.00D,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75D?+1.25D,鼻侧功能区(3)大于颞侧功能区(4)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5D?+1.0OD0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鼻侧功能区⑶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颞侧20°、30°和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均值制备,颞侧功能区(4)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鼻侧20°、30°和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均值制备。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单区屈光镜片,鼻侧功能区(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颞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颞侧功能区(4)屈光度数的正加值,按照鼻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⑷制备3区屈光镜片,中央光学区(2)的水平径线(腿)长度为1mm?16mm,NI和Tl距光学中心为10mm?14mm, N2和T2距光学中心为16_?20mm, N3和T3距光学中心为22mm?30mm,NI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1OD?+0.70D,N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90D?+2.00D, N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2.20D?+3.00D, Tl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0D?+0.60D, T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80D?+1.30D, T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50D?+2.00D, N1、N2、N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大于Tl、T2、T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0.1OD?+1.50D,中央光学区(2)与NI或者1'1,附、吧、吧或者11、了2、丁3区域之间的屈光度数平顺过渡完全混入下一区域。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3区屈光镜片,NI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20D?+0.60D, N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0OD?+1.90D, N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2.30D?+2.80D, Tl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30D?+0.50D, T2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0.90D?+1.20D, T3屈光度数的正加值为+1.60D?+1.80D,N1、N2、N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大于Tl、T2、T3屈光度数的总正加值+0.25D ?+1.0OD0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制备为3区屈光镜片,NI按照颞侧2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N2按照颞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N3按照颞侧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Tl按照鼻侧2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T2按照鼻侧3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T3按照鼻侧40°的视网膜周边相对性屈光度数值制备。
1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的鼻侧功能区(3)和颞侧功能区(4)制备为渐进屈光镜片,沿光学中心水平径线(HM)起,从中央光学区(2)与鼻侧功能区(3)或者颞侧功能区(4)交界处开始,至镜片视场鼻侧和颞侧缘为止,按照正加值度数逐步增加,制备成渐进屈光度数镜片。
【文档编号】G02C7/06GK203930244SQ201420380224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4日
【发明者】段亚东 申请人:段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