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膜片检测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学膜片检测器,包括:相互旋转连接的背光源旋转座与LCD旋转座。LCD旋转座开设有入光孔以及与入光孔连通的第一容置槽。背光源旋转座开设有出光孔以及与出光孔连通的第二容置槽。入光孔与出光孔连通,背光源旋转座与LCD旋转座的旋转转轴与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的底面垂直。上述光学膜片检测器设置旋转连接的旋转座以及背光源旋转座,检测时,只需先将贴附有上、下偏光片的LCD和背光模组分别放置在第一容置槽120和第二容置槽内,再转动LCD旋转座既可,检测的效率以及精度较高。此外,还避免了下偏光片与背光模组直接接触造成的光学膜片损坏和残留胶痕的问题。
【专利说明】光学膜片检测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膜片检测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液晶技术的成熟,液晶显示屏幕广泛应用在手机、电视以及仪器仪表领域。伴随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液晶显示屏幕的显示效果也格外的关注,显示效果的好坏对液晶显示屏幕主观评价格外重要。如果液晶显示屏幕中有干涉条纹现象出现,就会影响液晶显示屏幕的显示效果。
[0003]一般而言,LCM(LCD Module,液晶显示模块)主要包括 LCD (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上偏光片、下偏光片以及BLU(Back Light Unit,背光模组)。上偏光片、下偏光片分别贴附在液晶显示器的两侧面,下偏光片贴附在背光模组上,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的偏光轴延伸方向相互垂直。背光模组发射的光线依次透光下偏光片、液晶显示器以及上偏光片。
[0004]背光模组面向下偏光片的一侧依次设置上增光片以及下增光片,背光源发射的光线依次透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下偏光片、液晶显示器以及上偏光片。增光片为棱镜膜片,为了使增光片获得较好的聚光效果,一般的,上增光片以及下增光片上的棱镜柱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0005]产生干涉条纹现象的原因在于:下偏光片的偏光轴延伸方向与上增光片上的棱镜柱延伸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50度或大于130度。换言之,透过下增光片的光以一定角度平行地从背光模组中出射,与下偏光片的偏光轴延伸方向形成一定的偏差,无法完全透过。
[0006]为了避免干涉条纹现象问题的产生,传统的做法为:
[0007]首先,检测人员在液晶显示器的两个表面分别贴附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之后,将贴附有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的液晶显示器放置在背光模组表面旋转并观察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情况。一方面,根据屏幕显现的画面是否有干涉条纹来检测屏幕的好坏,另一方面,还可以大致判断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的裁剪角度。
[0008]然而,采用上述操作,工作量较繁重,裁剪角度不够精确,屏幕显示效果也较差,往往生产出来的液晶显示模块在屏幕上还可以看到细腻的条纹。尤其是针对小尺寸的液晶屏幕,操作难度将极大的提高,条纹现象也越发明显。此外,背光模组一般还包括一胶框以及一黑白双面胶,当在背光模组上旋转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时,会产生旋转阻力较大、极易刮花损坏下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带上胶痕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9]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效率较高、精度较高、可以避免光学膜片损坏的光学膜片检测器。
[0010]—种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0011]IXD旋转座,所述IXD旋转座开设有入光孔以及与所述入光孔连通的第一容置槽;
[0012]背光源旋转座,所述背光源旋转座开设有出光孔以及与所述出光孔连通的第二容置槽;
[0013]所述背光源旋转座与所述IXD旋转座旋转连接,所述入光孔与所述出光孔连通,所述背光源旋转座与所述LCD旋转座的旋转转轴与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底面垂直。
[0014]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LCD旋转座以及所述背光源旋转座均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筒状结构,所述LCD旋转座的以及所述背光源旋转座的开口端套设连接。
[0015]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源旋转座的开口端的内侧壁设置有环形凸台,所述LCD旋转座的开口端的外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凸台对应的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凸台嵌设于所述环形卡槽内。
[0016]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IXD旋转座上且环绕所述第一容置槽设置的第一刻度盘。
[0017]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度盘上设置360个第一刻度,360个所述第一刻度呈放射状环绕分布于所述第一刻度盘上。
[0018]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光源旋转座上且环绕所述第二容置槽设置的第二刻度盘。
[0019]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刻度盘上设置360个第二刻度,360个所述第二刻度呈放射状环绕分布于所述第二刻度盘上。
[0020]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槽为矩形状结构。
[0021 ]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置槽为矩形状结构。
[0022]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光孔大于所述入光孔。
[0023]上述光学膜片检测器设置旋转连接的旋转座以及背光源旋转座,检测时,只需先将贴附有上、下偏光片的IXD和背光模组分别放置在第一容置槽120和第二容置槽内,再转动LCD旋转座既可,检测的效率以及精度较高。此外,还避免了下偏光片与背光模组直接接触造成的光学膜片损坏和残留胶痕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膜片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刻度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1所示的光学膜片检测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刻度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图1所示的光学膜片检测器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图5所示的光学膜片检测器沿A-A线的剖示图;
[0030]图7为图1所示的光学膜片检测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32]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膜片检测器1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膜片检测器10包括:IXD旋转座100以及与IXD旋转座100旋转连接的背光源旋转座200。
[0033]请继续参阅图1,IXD旋转座100开设有入光孔110以及与入光孔110连通的第一容置槽120。第一容置槽120用于放置IXD、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入光孔110用于使得放置在背光源旋转座200的背光模组发射的光线可以进入第一容置槽120内,从而使得背光模组发射的光线可以透过IXD、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例如,第一容置槽120为矩形状,这样,可以更好地放置通常为方形结构的LCD、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
[0034]请参阅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刻度盘3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膜片检测器10还包括第一刻度盘300,第一刻度盘300设置在IXD旋转座100上,并且第一刻度盘300围绕第一容置槽120设置。第一刻度盘300上设置360个第一刻度310,360个第一刻度310呈放射状环绕分布于第一刻度盘300上。例如,360个第一刻度310从I排列至360。当然所述第一刻度310的个数也可以为其它正整数。
[0035]请参阅图3,其为图1所示的光学膜片检测器10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背光源旋转座200开设有出光孔210以及与出光孔210连通的第二容置槽220。第二容置槽220用于放置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发射的光线通过出光孔210可以进入LCD旋转座100内。例如,第二容置槽220为矩形状,这样,可以更好地放置通常为方形结构的背光模组。
[0036]请参阅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刻度盘4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膜片检测器10还包括第二刻度盘400,第二刻度盘400设置在背光源旋转座200上,并且第二刻度盘400围绕第二容置槽220设置。第二刻度盘400设置360个第二刻度410,360个第二刻度410呈放射状环绕分布于第二刻度盘400上。例如,360个第二刻度410从I排列至360。当然,所述第二刻度410的个数也可以为其它正整数。
[0037]请同时参阅图5及图6,其分别为图1所示的光学膜片检测器10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及图5所示的光学膜片检测器10沿A-A线的剖示图。LCD旋转座100与背光源旋转座200旋转连接,第一容置槽120、入光孔110、出光孔210以及第二容置槽220依次连通。放置在第二容置槽220上的背光模组发射的光线依次进入出光孔210以及入光孔110,接着进入第一容置槽120内,并透过IXD、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IXD旋转座100与背光源旋转座200的旋转轴与第一容置槽120和第二容置槽220的底面垂直,这样,当IXD旋转座100相对背光源旋转座200转动时,可以使下偏光片以及背光源的上增光片平行,从而可以避免由于下偏光片以及上增光片各区域之间间距不同而产生的干涉条纹现象,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
[0038]请参阅图7,其为图1所示的光学膜片检测器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LCD旋转座100以及背光源旋转座200均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筒状结构,IXD旋转座100的以及背光源旋转座200的开口端套设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LCD旋转座100的外侧壁与出光孔210的内侧壁抵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背光源旋转座200的外侧壁还可以与入光孔110的内侧壁抵接。又如,LCD旋转座100的开口端与背光源旋转座200的开口端抵接,只要满足入光孔I1与出光孔210连通,IXD旋转座100与背光源旋转座200旋转连接既可。
[0039]背光源旋转座200的开口端的内侧壁设置有环形凸台230,IXD旋转座100的开口端的外侧壁开设有与环形凸台230对应的环形卡槽130,环形凸台230嵌设于环形卡槽130内,这样,可以提高LCD旋转座100与背光源旋转座200相对转动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防止光学膜片检测器10在使用或者移动时,LCD旋转座100从背光源旋转座200上脱离。又如,环形凸台230与环形卡槽130之间设置若干个滚珠,这样,可以提高IXD旋转座100与背光源旋转座200相对转动的顺畅性。
[00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光孔210的孔径大于入光孔110的孔径,这样,可以使得LCD旋转座100的外侧壁与出光孔210的内侧壁抵接,即LCD旋转座100的以及背光源旋转座200的套设连接。此外,还可以提高出光孔210的光线进入入光孔110后的聚拢程度。当然,出光孔210的孔径还可以小于入光孔110的孔径,此时,背光源旋转座200的外侧壁与入光孔110的内侧壁抵接。又如,出光孔210的孔径还可以等于入光孔110的孔径,此时,IXD旋转座100的开口端与背光源旋转座200的开口端抵接。
[0041]上述光学膜片检测器10的工作原理如下:
[0042]首先,转动IXD旋转座100,并使第一刻度盘300与第二刻度盘400相对应。例如,第一刻度盘300上的O刻度与第二刻度盘400上的O刻度相对应。
[0043]之后,将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贴附在IXD的两侧面上,接着将贴附有上、下偏光片的IXD放置在IXD旋转座100上的第一容置槽120内。再将背光模组放置在背光源旋转座200的第二容置槽220内。
[0044]然后,观察是否有干涉条纹现象。若无干涉条纹现象,再左右分别转动LCD旋转座100 一个刻度确认无干涉条纹现象,则说明下偏光片的裁剪角度合格。若有干涉条纹现象,则旋转LCD旋转座100,可以观察到LCD将会呈现干涉条纹从有到消散的过程,接着再左右分别转动LCD旋转座100 —个刻度确认无干涉条纹现象,并记录LCD旋转座100转过的角度,该转过的角度就为上偏光片以及下偏光片的合适裁剪角度。上述光学膜片检测器10设置旋转连接的IXD旋转座100以及背光源旋转座200,检测时,只需先将贴附有上、下偏光片的IXD和背光模组分别放置在第一容置槽120和第二容置槽220内,再转动IXD旋转座100既可,检测的效率以及精度较高。此外,还避免了下偏光片与背光模组直接接触造成的光学膜片损坏和残留胶痕的问题。
[0045]上述光学膜片检测器10既能用作光学膜片品质的检测用途,同时,还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光学膜片裁剪角度的测量用途。
[004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IXD旋转座,所述IXD旋转座开设有入光孔以及与所述入光孔连通的第一容置槽; 背光源旋转座,所述背光源旋转座开设有出光孔以及与所述出光孔连通的第二容置槽; 所述背光源旋转座与所述LCD旋转座旋转连接,所述入光孔与所述出光孔连通,所述背光源旋转座与所述LCD旋转座的旋转转轴与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底面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CD旋转座以及所述背光源旋转座均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筒状结构,所述LCD旋转座的以及所述背光源旋转座的开口端套设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旋转座的开口端的内侧壁设置有环形凸台,所述LCD旋转座的开口端的外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凸台对应的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凸台嵌设于所述环形卡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LCD旋转座上且环绕所述第一容置槽设置的第一刻度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度盘上设置360个第一刻度,360个所述第一刻度呈放射状环绕分布于所述第一刻度盘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光源旋转座上且环绕所述第二容置槽设置的第二刻度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刻度盘上设置360个第二刻度,360个所述第二刻度呈放射状环绕分布于所述第二刻度盘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为矩形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为矩形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孔大于所述入光孔。
【文档编号】G02F1/13GK204188907SQ201420582168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9日
【发明者】刘华东 申请人: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