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17177发布日期:2023-04-30 00:46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等进行拍摄。为了满足众多消费者在不同拍摄环境下的拍摄需求,搭载于智能手机上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光学成像系统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

2、通常情况下,搭载于高端智能手机上的主摄光学成像系统需要具有大孔径、大像面、超薄以及高成像质量等特性。但是,当拍摄环境温差较大时,如何减小环境温差对拍摄质量的影响,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温度性能,是目前光学成像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系统,该光学成像系统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其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40<v1/(fno×td/imgh)<53,其中v1是第一透镜的阿贝数,fno是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td是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imgh是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

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是非球面镜面。

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1<(f2-f1)/(f2+f1)<2,其中,f2是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1是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1.5<f3/f4<-0.5,其中,f3是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是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

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0.5<(r10-r9)/f5<2.5,其中,r9是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是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5是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3.4<f67/(ct6+t67+ct7)<8,其中,f67是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ct6是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67是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7是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2<(r1+r2)/epd<4,其中,r1是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是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epd是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2<(r3+r4)/f<6,其中,r3是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是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是光学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4<f1234/(ct1+ct4)<6,其中,f1234是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ct1是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是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0.5<(r5/r6)×(sag21/sag22)<2.5,其中,r5是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是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sag21是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22是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15<r7/(t34+ct4)<51,其中,r7是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t34是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4是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1.7<r11/(sag51+sag52)<-0.7,其中,r11是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sag51是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52是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24<f45/(t45+ct5)<-8,其中,f45是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t45是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5是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14、本申请通过合理设置各透镜的光焦度和面型特征,并搭配40<v1/(fno×td/imgh)<53,既可以降低公差敏感性、减小轴外像差、提升光学成像系统解像力,又可以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超薄、大光圈等特性,还可以合理控制系统的色散程度,提升系统矫正色差的能力和温度适应性,实现较佳的成像效果。



技术特征:

1.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0.5<(r10-r9)/f5<2.5,其中,r9是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是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5是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3.4<f67/(ct6+t67+ct7)<8,其中,f67是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ct6是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67是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7是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2<(r1+r2)/epd<4,其中,r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是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epd是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2<(r3+r4)/f<6,其中,r3是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是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是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4<f1234/(ct1+ct4)<6,其中,f1234是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ct1是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是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0.5<(r5/r6)×(sag21/sag22)<2.5,其中,r5是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是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sag21是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ag22是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15<r7/(t34+ct4)<51,其中,r7是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t34是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4是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1.7<r11/(sag51+sag52)<-0.7,其中,r11是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sag51是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ag52是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24<f45/(t45+ct5)<-8,其中,f45是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t45是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5是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光学成像系统满足:40<V1/(Fno×TD/ImgH)<53,其中V1是第一透镜的阿贝数,Fno是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TD是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ImgH是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晓,徐武超,戴付建,赵烈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