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78546发布日期:2023-12-14 11:54阅读:41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的液晶显示设备具有较大的可视角度,但是,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需求。而防窥型显示面板可在一定的可视觉区域内,有效地防止观察者对屏幕信息的获取,从而起到保护显示信息安全的作用。在现有的防窥技术中,常有的有外挂防窥膜方案、背光方案,外挂防窥膜方案中其通过在液晶屏外外挂百叶窗微结构来限制大角度出光而实现窄视角显示。在背光方案中,其通过在导光板上设置多层功能膜层从达到将显示视角收窄,并最终实现防窥的目的。

2、但是对于车载显示而言,一方面存在防窥的需求,另一方面容易处于太阳直射状态下,导致窄视角显示效果差的问题,对此本申请亟需一种改善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本方案通过设置反射层,以实现在窄视角显示下亮度更高、显示效果更好。

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反射层和热致变色膜层,所述背光源用于为所述背光模组提供光源;所述反射层设置有多个反射部,均匀排列设置在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反射部用于反射所述背光源射入所述反射层的光线;所述热致变色膜层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包括多个热致变色部,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与多个所述反射部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热致变色部在低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非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热致变色部不低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所述第一显示模式的视角小于所述第二显示模式的视角,所述第一显示模式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显示模式的亮度。

3、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出光区和非出光区,所述出光区对应所述开口区设置,所述非出光区对应所述非开口区设置;多个所述反射部设置在所述非出光区;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设置在所述非出光区;所述反射部用于反射所述背光源射入所述非出光区的光线。

4、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热膜层,所述电热膜层设置在所述热致变色膜层上,用于控制传递给所述热致变色膜层的温度;其中,所述电热膜层在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非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所述背光源发出光线从相邻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射出;所述电热膜层大于等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热致变色部处于透明状态,所述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

5、可选的,所述电热膜层包括多个升温部和多个降温部,一个所述热致变色部分别对应一个所述升温部和一个所述降温部设置;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升温部或所述降温部对所述热致变色部进行升温或降温。

6、可选的,所述热致变色部为条状,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阵列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7、可选的,所述开口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区,所述热致变色部环绕所述一个所述子像素区或多个所述子像素区设置,所述热致变色部为回字形;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直接接触。

8、可选的,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形状、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反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厚度,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厚度不低于2um。

9、可选的,所述反射部采用多孔硅材料形成;所述热致变色膜层为至少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己内酯和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

10、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或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面光源,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入光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用于为所述导光板提供线光源,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底板、反射片和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阵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底板设置有所述灯珠的一侧,所述反射片对应多个所述灯珠的位置设置有开孔,所述灯珠穿过所述反射片后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一个所述灯珠至少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反射部。

11、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12、本申请通过设置反射部、热致变色部,且热致变色部和反射部对应设置。一方面是利用热致变色部吸热可以从非透明状态向透明状态切换,实现窄视角与宽视角的视角切换。在热致变色部吸热过程中,可以降低背光模组的温度,实现对背光模组温度的调节,有利于背光模组的散热。另一方面是,利用与热致变色部对应设置的反射部,通过反射部的作用,将射向热致变色部的大部分光线反射至背光源,再有背光源从热致变色部之间射出,用于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当显示面板用于车载显示时,由于外部的环境光例如太阳光直射,导致温度上升,可以通过热致变色部吸热作用来降低显示面板的整体热量,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变为透明状态,从而实现宽视角显示。而当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为非透明状态,实现窄视角显示。且特别是窄视角时,由于反射部的作用,能够在不提升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收集大角度以及不进行显示的大部分光线,使其重新射出,大大提升窄视角显示的亮度,提升车载显示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出光区和非出光区,所述出光区对应所述开口区设置,所述非出光区对应所述非开口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热膜层,所述电热膜层设置在所述热致变色膜层上,用于控制传递给所述热致变色膜层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层包括多个升温部和多个降温部,一个所述热致变色部分别对应一个所述升温部和一个所述降温部设置;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升温部或所述降温部对所述热致变色部进行升温或降温。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致变色部为条状,多个所述热致变色部阵列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区包括多个子像素区,所述热致变色部环绕所述一个所述子像素区或多个所述子像素区设置,所述热致变色部为回字形;相邻两个所述热致变色部之间直接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热致变色部的形状、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采用多孔硅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或直下式背光模组;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反射层和热致变色膜层,背光源用于为背光模组提供光源;反射层设置有多个反射部,均匀排列设置在背光源上,反射部用于反射背光源射入反射层的光线;热致变色膜层设置在反射层上,包括多个热致变色部,多个热致变色部与多个反射部对应设置;其中,热致变色部在低于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处于非透明状态,显示面板处于第一显示模式;热致变色部不低于预设温度时,热致变色部处于透明状态,显示面板处于第二显示模式;第一显示模式的视角小于第二显示模式的视角,第一显示模式的亮度高于第二显示模式的亮度。本方案通过设置反射层,以实现在窄视角显示下亮度更高、显示效果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郭秋月,袁海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