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49784发布日期:2023-07-13 01:11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续接器,特别是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


背景技术:

1、光纤光缆作为通信行业的常规材料普遍使用。近年来,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完善,在结构监测领域,以光纤布拉格光栅为代表的单模光纤光缆的使用量逐渐增大。无论是光纤通讯行业还是光纤监测系统,两根光缆续接都是较频繁的常规操作。通常是热熔和冷接两种方式,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2289037a的《光纤现场热熔快速连接器》采用热熔续接方式,由于热熔需要专业设备进行,需要一定的专业性,熔接后还需要防护才能保证可靠性;而授权公告号为cn 209281003的《光纤连接头、光纤适配器及光纤连接器》采用冷接方式,冷接通过接头进行连接,难以同时保证连接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难以同时保证连接的便捷性和可靠性的不足之处。

2、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包括安装在一根光纤光缆端部的公头和安装在另一根光纤光缆端部的母头,所述的公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光纤凸接头、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母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光纤凹接头、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之间形成相互楔合的榫卯结构;两根光纤光缆分别通过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夹持固定,再通过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榫卯结构进行对中和楔合连接。

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相互楔合的配合公差为0.01~0.02mm;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轴心处用于穿过光纤的通孔孔径比光纤直径大0.01~0.02mm。

4、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相切面形成用于在榫卯结构相互楔入同时切去穿出端面光纤的刃口r,该刃口r与光纤凸接头的端面或光纤凹接头的端面平行。

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光纤凸接头上设有燕尾榫,光纤凹接头上设有燕尾槽,该燕尾榫和燕尾槽形成所述的榫卯结构。

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光纤凸接头上设有尾翼榫,光纤凹接头上设有尾翼槽,该尾翼榫和尾翼槽形成所述的榫卯结构。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光纤凸接头上设有t形榫,光纤凹接头上设有t形槽,该t形榫和t形槽形成所述的榫卯结构。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光纤凸接头的外表面或光纤凹接头的外表面上还套装有防护盖,该防护盖的内表面与光纤凸接头的外表面或光纤凹接头的外表面紧密滑动配合。

9、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包括光缆固定器a、端盖a,光缆固定器a的中部设有用于穿过光纤光缆的中孔,光缆固定器a的前端与光纤凸接头连接,光缆固定器a的尾端设有用于产生径向收缩的切缝,所述的端盖a挤压安装在该光缆固定器a的尾端上;所述的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包括光缆固定器b、端盖b,光缆固定器b的中部设有用于穿过光纤光缆的中孔,光缆固定器b的前端与光纤凹接头连接,光缆固定器b的尾端设有用于产生径向收缩的切缝,所述的端盖b挤压安装在该光缆固定器b的尾端上。

10、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之光纤光缆续接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连接便捷

12、本实用新型包括安装在一根光纤光缆端部的公头和安装在另一根光纤光缆端部的母头,其中,公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光纤凸接头、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母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光纤凹接头、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之间形成相互楔合的榫卯结构;两根光纤光缆分别通过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夹持固定,再通过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榫卯结构进行对中和楔合连接即可,无需连接头,也无需剥纤,其连接比较便捷。

13、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相切面形成有刃口,通过该刃口可以在榫卯结构相互楔入的同时切去穿出端面的光纤,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

14、2.抗拉可靠

15、本实用新型的两根光纤光缆分别通过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夹持固定,再通过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榫卯结构进行对中和楔合连接。其中,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可实现对光纤光缆进行可靠夹持固定,其抗拉比较可靠。

16、进一步的,所述的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包括光缆固定器a、端盖a,光缆固定器a的尾端设有用于产生径向收缩的切缝,端盖a挤压安装在该光缆固定器a的尾端上;所述的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结构也同理。通过光缆固定器a尾端的切缝使其可产生径向收缩,通过端盖a挤压光缆固定器a尾端夹持光缆,同样通过光缆固定器b尾端的切缝使其可产生径向收缩,通过端盖b挤压光缆固定器b尾端夹持另一根光缆,使得光缆通过续接器连接后具备可靠的抗拽性能。

17、3.工序简便

18、本实用新型采用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分别夹持固定两根光纤光缆,再通过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榫卯结构将两根光纤光缆进行对中和楔合连接即可,省去了剥纤工序,不需要剥去光纤涂覆层。

19、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相切面形成有刃口,通过该刃口可以在榫卯结构相互楔入的同时切去穿出端面的光纤,省去了切纤工序,不需要专业切纤工具切割光纤端面。

20、4. 对中精度高

21、本实用新型采用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榫卯结构将两根光纤光缆进行对中和楔合,由于采用了机械对中,其对中精度更高。

22、5. 操作简单,可以重复拆接

23、本实用新型采用公母头通过榫卯结构楔合,连接更可靠,操作简单,且可以重复拆接。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之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包括安装在一根光纤光缆端部的公头(1)和安装在另一根光纤光缆端部的母头(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公头(1)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光纤凸接头(101)、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102);母头(2)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光纤凹接头(201)、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202),光纤凸接头(101)、光纤凹接头(201)之间形成相互楔合的榫卯结构;两根光纤光缆分别通过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102)、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202)夹持固定,再通过光纤凸接头(101)、光纤凹接头(201)的榫卯结构进行对中和楔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凸接头(101)、光纤凹接头(201)相互楔合的配合公差为0.01~0.02mm;光纤凸接头(101)、光纤凹接头(201)轴心处用于穿过光纤的通孔孔径比光纤直径大0.01~0.0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凸接头(101)、光纤凹接头(201)的相切面形成用于在榫卯结构相互楔入同时切去穿出端面光纤的刃口(r),该刃口(r)与光纤凸接头的端面(1011)或光纤凹接头的端面(2011)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凸接头(101)上设有燕尾榫(1012),光纤凹接头(201)上设有燕尾槽(2012),该燕尾榫(1012)和燕尾槽(2012)形成所述的榫卯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凸接头(101)上设有尾翼榫(1013),光纤凹接头(201)上设有尾翼槽(2013),该尾翼榫(1013)和尾翼槽(2013)形成所述的榫卯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凸接头(101)上设有t形榫(1014),光纤凹接头(201)上设有t形槽(2014),该t形榫(1014)和t形槽(2014)形成所述的榫卯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凸接头(101)的外表面或光纤凹接头(201)的外表面上还套装有防护盖(3),该防护盖(3)的内表面与光纤凸接头(101)的外表面或光纤凹接头(201)的外表面紧密滑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102)包括光缆固定器a(1021)、端盖a(1022),光缆固定器a(1021)的中部设有用于穿过光纤光缆的中孔,光缆固定器a(1021)的前端与光纤凸接头(101)连接,光缆固定器a(1021)的尾端设有用于产生径向收缩的切缝,所述的端盖a(1022)挤压安装在该光缆固定器a(1021)的尾端上;所述的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202)包括光缆固定器b(2021)、端盖b(2022),光缆固定器b(2021)的中部设有用于穿过光纤光缆的中孔,光缆固定器b(2021)的前端与光纤凹接头(201)连接,光缆固定器b(2021)的尾端设有用于产生径向收缩的切缝,所述的端盖b(2022)挤压安装在该光缆固定器b(2021)的尾端上。


技术总结
一种光纤光缆续接器,涉及一种续接器,包括安装在一根光纤光缆端部的公头和安装在另一根光纤光缆端部的母头,所述的公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光纤凸接头、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母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光纤凹接头、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之间形成相互楔合的榫卯结构;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相切面形成用于在榫卯结构相互楔入同时切去穿出端面光纤的刃口。本技术的两根光纤光缆分别通过光缆夹持固定装置A、光缆夹持固定装置B夹持固定,再通过光纤凸接头、光纤凹接头的榫卯结构进行对中和楔合连接,其连接比较便捷,连接后具备可靠的抗拽性能,还具有工序简便、对中精度高、操作简单、可重复拆接的特点,易于推广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胥献忠,胡银翔,胡志冬,劳其达,罗强,郑子涵,姜博文,刘丰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