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和镜头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81223发布日期:2023-09-16 20:28阅读:30来源:国知局
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和镜头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和镜头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或数字相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像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

2、一些具有照相或录像功能的电子装置设有镜头驱动模块,以驱动诸如镜头的光学组件移动,进而达到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手震的功能。光线可穿过前述光学组件在一感光组件上成像。

3、这些镜头驱动模块通常都包括有一个电路板,这个电路板通常具有与底座匹配的形状并安装于底座上,例如大致呈矩形结构,并在矩形结构的四个侧部各设置一组线圈,线圈通电后与线圈上方的磁石配合,驱动磁石以及安装磁石的框架进行x方向、y方向的运动;电路板内侧边缘设置有四个通电引脚,分别为相对设置的两个线圈进行通电操作。然而,这种电路板在安装于底座上时,经常会出现底部有些位置存在空隙,不够平稳,而且根据不同尺寸的框架,需要设置不同尺寸的线圈,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和镜头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所述镜头驱动机构包括磁石组和具有镜头避让孔的底座,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磁石组配合以驱动镜头运动,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并包括朝向镜头避让孔的内侧面和朝向镜头驱动机构外部的外侧面,所述内侧面的形状与所述镜头避让孔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外侧面的形状与所述底座外侧面的形状匹配并包括定位机构,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定位机构与所述底座安装定位,其中,所述内侧面的周长c1与所述镜头避让孔的周长c2满足以下关系:c2/2≦c1<c2。

3、优选地,所述底座为矩形底座并在四个角部设有涂胶槽,所述外侧面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之间的第三角部,其中,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沿所述底座的对角线布置并位于所述底座的对应角部的涂胶槽内侧。

4、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所述电路板的两个端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角部的定位槽,其中,所述底座设有三个定位凸起,所述三个定位凸起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两个端部和所述定位槽配合以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底座安装定位。

5、优选地,所述电路板还包括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涂胶槽配合并对所述涂胶槽进行避让;可选地,所述定位槽设置于所述避让槽的底部并与所述避让槽连通。

6、优选地,所述电路板设有至少三个通电引脚,所述至少三个通电引脚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内侧面上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三角部对应。

7、优选地,所述电路板的内表面形成“c”形形状并在所述电路板内设有两组第一驱动线圈,所述两组第一驱动线圈分别与其中至少两个通电引脚电连接。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机构,所述镜头驱动机构包括外壳、框架、载体、两组磁石、电路板以及底座,所述外壳和所述底座配合形成中空腔体,所述两组磁石设置于所述框架相邻的两个侧部,所述载体设置于所述框架内并用于安装镜头,其中,

9、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并包括朝向镜头避让孔的内侧面和朝向镜头驱动机构外部的外侧面,所述内侧面的形状与所述镜头避让孔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外侧面的形状与所述底座外侧面的形状匹配并包括定位机构,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定位机构与所述底座安装定位,其中,所述内侧面的周长c1与所述镜头避让孔的周长c2满足以下关系:c2/2≦c1<c2,以及所述电路板内设有两组第一驱动线圈,所述两组第一驱动线圈位于所述两组磁石的下方并与所述两组磁石配合以在通电时驱动所述载体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运动。

10、优选地,所述镜头驱动机构还包括上簧片、下簧片以及四根悬丝,所述载体的外部还设有第二驱动线圈,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与所述两组磁石配合以在通电时驱动所述载体沿光轴方向运动,所述上簧片将所述框架和所述载体的上表面可活动连接,所述下簧片将所述框架和所述载体的下表面可活动连接,所述四根悬丝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四个角部以及所述四根悬丝的上端与所述上簧片和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四根悬丝的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包括内置线路,所述内置线路与所述悬丝和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电连接,并通过所述悬丝和所述上簧片与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电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底座为矩形底座并在四个角部设有涂胶槽,围绕所述涂胶槽设有防溢凸起,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外侧面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之间的第三角部,其中,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沿所述底座的对角线布置并位于所述底座的对应角部的所述涂胶槽内侧,所述电路板的所述避让槽与其中一个角部的所述涂胶槽配合并围绕所述防溢凸起设置。

12、优选地,围绕所述底座的所述镜头避让孔设有至少三个通电点,所述电路板设有至少三个通电引脚,所述至少三个通电引脚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内侧面上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三角部对应,其中,所述至少三个通电点分别与所述至少三个通电引脚电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在整体上的面积仅为底座面积的一部分,现有技术中的电路板一般完全覆盖底座,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的面积大约只是现有技术中的一半,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平板线圈的用料,从而降低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所述镜头驱动机构包括磁石组和具有镜头避让孔的底座,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磁石组配合以驱动镜头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并包括朝向镜头避让孔的内侧面和朝向镜头驱动机构外部的外侧面,所述内侧面的形状与所述镜头避让孔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外侧面的形状与所述底座外侧面的形状匹配并包括定位机构,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定位机构与所述底座安装定位,其中,所述内侧面的周长c1与所述镜头避让孔的周长c2满足以下关系:c2/2≦c1<c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矩形底座并在四个角部设有涂胶槽,所述外侧面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之间的第三角部,其中,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沿所述底座的对角线布置并位于所述底座的对应角部的所述涂胶槽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所述电路板的两个端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角部的定位槽,其中,所述底座设有三个定位凸起,所述三个定位凸起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两个端部和所述定位槽配合以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底座安装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还包括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涂胶槽配合并对所述涂胶槽进行避让。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有至少三个通电引脚,所述至少三个通电引脚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内侧面上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三角部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内表面形成“c”形形状并在所述电路板内设有两组第一驱动线圈,所述两组第一驱动线圈分别与其中至少两个所述通电引脚电连接。

7.一种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驱动机构包括外壳、框架、载体、两组磁石、电路板以及底座,所述外壳和所述底座配合形成中空腔体,所述两组磁石设置于所述框架相邻的两个侧部,所述载体设置于所述框架内并用于安装镜头,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驱动机构还包括上簧片、下簧片以及四根悬丝,所述载体的外部还设有第二驱动线圈,所述第二驱动线圈与所述两组磁石配合以在通电时驱动所述载体沿光轴方向运动,所述上簧片将所述框架和所述载体的上表面可活动连接,所述下簧片将所述框架和所述载体的下表面可活动连接,所述四根悬丝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四个角部以及所述四根悬丝的上端与所述上簧片和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四根悬丝的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包括内置线路,所述内置线路与所述悬丝和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电连接,并通过所述悬丝和所述上簧片与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矩形底座并在四个角部设有涂胶槽,围绕所述涂胶槽设有防溢凸起,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外侧面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之间的第三角部,其中,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沿所述底座的对角线布置并位于所述底座的对应角部的所述涂胶槽内侧,所述电路板还包括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其中一个角部的所述涂胶槽配合并围绕所述防溢凸起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底座的所述镜头避让孔设有至少三个通电点,所述电路板设有至少三个通电引脚,所述至少三个通电引脚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内侧面上并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三角部对应,其中,所述至少三个通电点分别与所述至少三个通电引脚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镜头驱动机构的电路板和镜头驱动机构,镜头驱动机构包括磁石组和具有镜头避让孔的底座,电路板与磁石组配合以驱动镜头运动,电路板设置于底座的上表面并包括朝向镜头避让孔的内侧面和朝向镜头驱动机构外部的外侧面,内侧面的形状与镜头避让孔的形状相匹配,外侧面的形状与底座外侧面的形状匹配并包括定位机构,电路板通过定位机构与底座安装定位,其中,内侧面的周长C1与镜头避让孔的周长C2满足以下关系:C2/2≦C1<C2。电路板在整体上的面积仅为底座面积的一部分,现有技术中的电路板一般完全覆盖底座,本技术的电路板的面积大约只是现有技术中的一半,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平板线圈的用料,从而降低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哲,彭坤,林聪,刘富泉,吕新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3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