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95897发布日期:2023-12-07 04:39阅读:47来源:国知局
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显示屏,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车载显示屏在汽车电子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汽车厂家对车载显示屏多屏应用及大屏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双联屏的应用,使得屏幕的功率比较大,因此车载显示屏的散热问题急需解决,为了解决散热问题,采用感光sensor(传感器)感知周围光线强度,当汽车行驶到黑暗环境中时,车载显示屏可以根据外界的亮度来实现自动调节背光亮度等,从而降低产品的功耗。车载显示屏的自动背光调节是指车载显示屏通过感光传感器能够自动感应汽车所处不同环境的光线强度,从而自动调节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以适合人眼观看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光线较暗的环境调低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在光线较强的环境调高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

2、在传统的新能源车载背光源中,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与感光sensor单独固定,感光sensor固定在驾驶室内的前挡玻璃上,因此感光sensor需要通过较多的连接控制线及电子器件以实现与控制主板的电性连接,增加成本;此外,此种感光sensor的固定方式需要更多的固定支架进行固定,不仅增加了汽车的重量及驾驶室内的空间,且部分电子器件与电子器件之间会存在信号干扰等问题,从而影响感光sensor的使用,降低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该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各电子元件之间信号干扰的问题,节省驾驶室的空间,降低成本。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感光传感器和柔性线路板,所述下框包括第一背光区、第二背光区和连接区,所述连接区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区与所述第二背光区之间,所述连接区设有安装槽,所述感光传感器电性连接在所述柔性线路板上,所述柔性线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区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连接段以及与所述连接段电性连接的弯折段,所述感光传感器设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弯折段穿过所述通孔与控制板电性连接。

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框包括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的侧框,所述侧框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侧框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将所述容置腔分隔形成所述第一背光区和所述第二背光区,所述连接区设于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安装槽由所述第一表面向着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

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与所述通孔的侧壁为弧形连接。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包括第一槽壁、第二槽壁和第三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槽壁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所述第一槽壁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一限位块,各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槽壁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二限位块,各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一限位块与各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限位块配合用于对所述连接段进行限位。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通过胶带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槽。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形成安装间隙,所述安装间隙由所述第二表面向着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逐渐增大。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反射膜、第一导光板和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反射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区,所述第一导光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膜上,所述第一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板上;所述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反射膜、第二导光板和第二光学膜片,所述第二反射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背光区,所述第二导光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射膜上,所述第二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光板上。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包括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所述第一灯条和所述第二灯条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侧框的内壁,所述第一灯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区内,所述第二灯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背光区内。

11、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

12、本实用新型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将感光传感器与柔性线路板电性连接,并将柔性线路板设置在下框的安装槽内,安装槽位于第一背光区与第二背光区之间,可以节省空间,并且感光传感器无需通过控制连接线及电子器件与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的控制板实现电性连接,因此可避免电子器件之间出现信号干扰的现象,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效率,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

13、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的部分拆分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板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连接板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感光传感器和柔性线路板,所述下框包括第一背光区、第二背光区和连接区,所述连接区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区与所述第二背光区之间,所述连接区设有安装槽,所述感光传感器电性连接在所述柔性线路板上,所述柔性线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区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连接段以及与所述连接段电性连接的弯折段,所述感光传感器设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弯折段穿过所述通孔与控制板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包括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的侧框,所述侧框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侧框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将所述容置腔分隔形成所述第一背光区和所述第二背光区,所述连接区设于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安装槽由所述第一表面向着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与所述通孔的侧壁为弧形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包括第一槽壁、第二槽壁和第三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槽壁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所述第一槽壁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一限位块,各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槽壁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二限位块,各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一限位块与各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限位块配合用于对所述连接段进行限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通过胶带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形成安装间隙,所述安装间隙由所述第二表面向着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逐渐增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反射膜、第一导光板和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反射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区,所述第一导光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膜上,所述第一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板上;所述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反射膜、第二导光板和第二光学膜片,所述第二反射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背光区,所述第二导光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射膜上,所述第二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光板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包括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所述第一灯条和所述第二灯条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侧框的内壁,所述第一灯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区内,所述第二灯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背光区内。

10.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感光传感器和柔性线路板,下框包括第一背光区、第二背光区和连接区,连接区设置在第一背光区与第二背光区之间,连接区设有安装槽,感光传感器电性连接在柔性线路板上,柔性线路板设置在安装槽内。本技术的集成感光传感器的双联屏车载背光模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各电子元件之间信号干扰的问题,节省驾驶室的空间,降低成本。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鲁景阳,曹俊威,刘子平,冯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