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04071发布日期:2024-07-19 15:03阅读:28来源:国知局
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光学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适用于数字静态摄像机及数字摄影机等使用了固态摄像光学元件的光学系统及具备该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1、由于固态摄像元件在数字静态摄像机、数字摄影机等摄像装置上得到了普及,特别是无反光镜式的数字摄影、摄像两用装置的普及,使得对高性能、便携式的摄影摄像光学系统需求得到急速推进,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微距拍摄特长内对焦式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cn105785689a。

2、目前,市场对光学系统高性能化及小型化提出了要求,特别对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成像性能和易用性上提出了强烈要求。cn105785689a中,内对焦式光学系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固定不动的第一透镜组、可移动的第一移动组g1、和同样可移动的最靠近像面侧的第二移动组g2。但,该专利的内对焦式光学系,放大倍率较小(不足0.5倍),焦距短(35mm相机换算不足50mm)、不利于减小微距摄影时的透视畸变。另外,构成该光学系第三透镜组(第二移动组g2)的透镜数量多、体积大,不利于实现快速的自动化对焦。

3、如此,在以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技术为首的现有的内对焦式的微距摄影光学系中,不存在同时兼具良好的微距成像效果、小型便携的光学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同时兼具良好的微距成像效果和小型便携的特点。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所述光学系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设有:具有正屈光度且固定不动的第一透镜组、第一对焦组、第三透镜组、第二对焦组和固定不动的第五透镜组;所述光学系还设有光圈,所述光圈位于第一对焦组的像面侧、以及第二对焦组的物体侧;当被拍摄物体从无穷远处向近距离靠近时,所述第一对焦组和第二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

4、所述第一对焦组和第二对焦组满足以下条件:

5、0.4<f1/f0<2.0;0.2<f2/f0<1.0;

6、其中,f1是第一对焦组的焦点距离,f2是第二对焦组的焦点距离,f0是光学系整体的焦点距离。

7、所述第一对焦组和第二对焦组满足以下条件:

8、m1/β<16;m2/β<24;

9、其中,m1是第一对焦组的可移动范围,m2是第二对焦组的可移动范围,β是光学系的最大放大倍率。

10、所述光学系满足以下条件:

11、(t0*fno)/(β*f0)<4.0;

12、其中,t0是光学系从最靠物体侧的第一透镜组的物侧面到光学系的成像面的光学总长,fno是光学系的开放光圈值,β是光学系的最大放大倍率,f0是光学系整体的焦点距离。

13、采用上述方案后,当被拍摄物体从无穷远处向近距离靠近时,靠近物体侧第一对焦组与靠近像面侧的第二对焦组分别从靠近像面的位置朝物体侧移动,且最靠近物体侧和最靠近像面侧的透镜组固定不动,该构成可以在保持光学系的总长不变大的情况下,尽可能延伸其可对焦范围,从而在保持整个光学系小型化的同时,实现较大的放大倍率和良好的对焦性能。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且第一对焦组和第二对焦组分布在光圈的两侧,这有利于在保持光学系放大倍率的同时,延长其焦点距离,从而在微距拍摄时获得较长的工作距离,减小微距拍摄时的透视畸变。总之,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光学系小型化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微距成像效果。



技术特征:

1.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设有:具有正屈光度且固定不动的第一透镜组、第一对焦组、第三透镜组、第二对焦组和固定不动的第五透镜组;所述光学系还设有光圈,所述光圈位于第一对焦组的像面侧、以及第二对焦组的物体侧;当被拍摄物体从无穷远处向近距离靠近时,所述第一对焦组和第二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焦组和第二对焦组满足以下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焦组和第二对焦组满足以下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满足以下条件: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对焦式微距摄影光学系,所述光学系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设有:具有正屈光度且固定不动的第一透镜组、第一对焦组、第三透镜组、第二对焦组和固定不动的第五透镜组;所述光学系还设有光圈,所述光圈位于第一对焦组的像面侧、以及第二对焦组的物体侧;当被拍摄物体从无穷远处向近距离靠近时,所述第一对焦组和第二对焦组向物体侧移动。本技术能够实现光学系小型化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微距成像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东,郑艺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03
技术公布日:2024/7/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