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背光源固定,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1、背光源是位于液晶显示器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视觉效果。
2、现有的固定结构在进行使用时,通常采用中铁框与上铁框进行简单扣合的方式将两者之间进行相互固定,并且中铁框与上铁框之间通常会采用体积较小的螺栓进行连接紧固,操作过程中需要较为精细的操作,并且容易对螺栓和螺纹孔之间造成损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能够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包括上框架,所述上框架的内侧设有扩散膜,所述扩散膜的底部设有导光板,所述上框架的内侧设有下框架,所述导光板和扩散膜的表面外侧与下框架的内侧相互贴合,所述上框架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紧固机构,所述下框架的两侧均对称设有连接定位板,所述上框架的两侧对称开设有固定凹槽。
4、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下框架的顶端开设有固定插槽,所述上框架的内侧设有固定凸起。
5、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框架的前端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下框架的前端开设有第二通槽。
6、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紧固机构包括t形定位杆,所述t形定位杆的表面外侧分别活动套接有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所述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之间通过连接杆活动连接有活动连接臂,所述活动连接臂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杆连接有连接安装臂,所述连接安装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连接块,所述固定连接块远离连接安装臂的一侧对称设有连接定位插杆。
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定位插杆的表面外侧与连接定位板的内部相互贴合,所述连接定位板的表面外侧与固定凹槽的内侧相互贴合。
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框架的两侧均对称设有固定导向限位框,所述固定导向限位框的内侧与连接安装臂的表面外侧相互贴合。
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转盘的表面外侧开设有若干个防滑凹槽。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通过设有的固定紧固机构与连接定位板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相互连接的过程中,能够快速且稳定的对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进行连接固定,进而能够稳定的对扩散膜和导光板进行安装使用,并且整体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12、2、通过设有的固定插槽和固定凸起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能够充分的保证扩散膜和导光板能够稳定的处于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进行使用,操作方便快捷。
1.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包括上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1)的内侧设有扩散膜(2),所述扩散膜(2)的底部设有导光板(3),所述上框架(1)的内侧设有下框架(4),所述导光板(3)和扩散膜(2)的表面外侧与下框架(4)的内侧相互贴合,所述上框架(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紧固机构(5),所述下框架(4)的两侧均对称设有连接定位板(6),所述上框架(1)的两侧对称开设有固定凹槽(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4)的顶端开设有固定插槽(8),所述上框架(1)的内侧设有固定凸起(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1)的前端开设有第一通槽(10),所述下框架(4)的前端开设有第二通槽(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紧固机构(5)包括t形定位杆(12),所述t形定位杆(12)的表面外侧分别活动套接有第一转盘(13)和第二转盘(14),所述第一转盘(13)和第二转盘(14)之间通过连接杆活动连接有活动连接臂(15),所述活动连接臂(15)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杆连接有连接安装臂(16),所述连接安装臂(1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连接块(17),所述固定连接块(17)远离连接安装臂(16)的一侧对称设有连接定位插杆(1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定位插杆(18)的表面外侧与连接定位板(6)的内部相互贴合,所述连接定位板(6)的表面外侧与固定凹槽(7)的内侧相互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1)的两侧均对称设有固定导向限位框(19),所述固定导向限位框(19)的内侧与连接安装臂(16)的表面外侧相互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背光源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盘(14)的表面外侧开设有若干个防滑凹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