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分区光圈之非扫描式立体晒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542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分区光圈之非扫描式立体晒相机的制作方法
广义而言,本发明属于一种用以在微柱镜印晒材料上印制三维(立体)照片的扩印机。狭义而言,本发明乃属于一种印制立体照片的印晒器械与方法而这种方法不一定须要一种附贴微柱镜印晒材料的过程。
微柱镜型立体摄影求的基本过程包含在横向排列的多个据点获取多个二维(平面)视图,从而将这些二维视图压缩在微柱镜屏之半柱镜底的摄影药膜来构成景物的三维综合图像。须知,上述之微柱镜屏是一种透明材料的薄片其正面塑有半柱形透镜的阵列而其底面则有涂布的摄影药膜,或有附着的一张晒相透明片或晒相纸。这种有预涂药膜的微柱镜屏往后就称为“印晒材料”。在印晒材料或晒相软片的摄影药膜上形成的综合图像是一种线形图像。这种线形图像上所呈现的线与线间的距离和微柱镜屏上的半柱形透镜间的距离相等。
有一些立体印晒方法是须要经过一个贴的过程,即是在晒相软片或纸被曝光以压缩影像和经过化学处理后,将晒相软片或纸附上或贴实在一个微柱镜屏上。但其他的立体印晒方法则不一定须要这个附贴的过程。尤其是,当微柱镜材料是有预先涂布的摄影区膜,制作一幅立体照片是不须要附贴的过程。将多个二维视图压缩在微柱镜屏之半柱形透镜之药膜层的各种方法在过去已经公开过。例如,于1975年7月22日公布之美国发明专利第3,895,867号(L0等人)公开了一种在半柱形透镜底的药膜层上录存图像的技术。这一个技术包含在印晒过程中,多次将影像投射器关掉,同时微柱镜屏或照相软片间歇地移位。当多个图像的曝光完成后,照相软片或纸就受到化学处理然后附贴在一个观像用的微柱镜屏上,形成一幅立体照片。
化学处理牵涉到浸渍、冲洗和烘干的多层步骤,照相软片或纸的大小经过处理后产生变化是极寻常的。因此,线形图像之线与线间的距离可能不再与曝光用之微柱镜屏的半柱形透镜间的距离相配,为了解决这个间距不相配的问题,吾人可以在附贴时采用一种“观像用”的微柱镜屏而不采用原本用来曝光的微柱镜屏。不幸的是,照相软片或纸的大小的变化未必在整幅照片上都是均匀的,或者是可以料定的。如果线形图像和上面的微柱镜间有任何不相配都会使得立体照片的质素变劣。再者,因为线形图像须要非常准确地与半柱形透镜对齐,附贴方法是费时的。因此,任何须要附贴的印晒程序都不适宜于立体照片的大量生产。
在不须附贴的立体照片印晒方法中,印晒材料之微柱镜屏一般都有预涂的摄影药膜。当多个图像的曝光完成后,预涂的微柱镜屏就经过化学处理来形成一幅立体照片。即使印晒材料的大小在化学处理的过程中产生变化,线形图像仍然与半柱形透镜完全配准。如果要在预涂的微柱镜材料上构成一幅立体照片,吾人在不同的角度,经过一个或多个投射镜头,将多个二维图像投射在微柱镜的印晒材料上。于1978年10月17目公布之美国发明专利第4,120,562号(L0等人)公开一个扫描方法,利用一种器械在曝光期间以预定的量额改变投射角度。于1991年7月20日公布之美国发明专利第5,028,950号(Fritsch)公开一种双级式印相机其中利用一单个投射镜头扫描负片上的二维图像以便将二维图像投射在印晒材料上。于1990年3月27日公布之美国发明专利第5,111,236号(L0)公开一种方法利用一单个大视野的投射镜头同时印晒多个立体照片。例如,如果用三个一组的二维视图来构成一幅立体照片,则经过一个投射镜头同时将三个不同的二维视图在三个不同的角度曝光在三张不同的晒料上。利用这种安排,则每一张晒料必须在不同的投射角度曝光三次以使半柱形镜下的药膜层填满压缩的二维图像。在这种情形下,投射镜头的口径必须大到足以填及一个半柱形透镜阔度的三分之一,而且印晒材料必须移动到不同的位置来在不同的角度曝光。于1987年6月8日公布之美国发明专利第4,852,972号(L0)公开一种方法用来在印晒立体照片时控制横过半柱形透镜的光密度变化。下列的发明专利也公开早时的,涉及在不同投射角度投射二维图像的立体印晒技术美国发明专利第4,059,354号(L0等人),公布于1974年11月22日美国发明专利第4,101,210号(L0等人),公布于1978年7月18日美国发明专利第4,132,468号(L0等人),公布于1979年6月2日在上列之发明专利所公开的各种印晒方法中,凡是利用一单个投射镜头者,必须利用一个扫描的机件来移动投射镜头,源像(在此情形下,即负片)或印晒材料以便改变投射角度。即使在利用多组投射镜头或影像投射器的情形下,往往须要利用一个扫描机件来将压缩的图像填满每一个半柱形透镜底的药膜层,使其间没有空隙。在所有须用扫描的印晒方法中,下列的三种元件a)源像,b)投射镜头,与c)印晒材料,其中至少有二种必须用机械的方式移位,以覆盖须求的投射角度。为了制作聚焦好的立体照片,机械的移位必须没有震动和歪曲。更重要的是,移动的元件必须以不同的速度进行,但必须是绝对的同步。这些需求须要一种高度巧妙复杂的机械设计。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乃在发展一种印相机和方法来改进立体晒相的准确性。根据本发明的立体照片印晒方法和器具不需求投射镜头和印晒材料的移动。在相当的安排情形下,源像在整个印晒过程中也可以保持不动。这种做法大幅地简化印相机的机械设计以及增进印相的准确度。
简言之,根据本发明的立体照片印晒机利用一单个大口径的投射镜头来盖及足以在每个半柱镜底的范围填满以压缩的二维图像之全部投射角度。这个足以填满每个半柱镜底的范围的镜头口径往后则称为“全口径”。若利用一个具有全口径的投射镜头,则投射镜头本身和印晒材料在整个印晒过程中都可以保持不动。为了使得一单个镜头可以用来在不同的投射角度投射多个二维图像,吾人可以用一个镜头光圈板其上分划为多个光圈区,与用来投射的圈像的数目相应。例如,若利用一组N个二维图像来构成一幅立体照片,则在镜头光圈板上将光圈分为N区。在印晒时,每次只打开N光圈区中的一个区使得只有一个二维图像在一个一定的角度投射在印晒材料上。
根据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的印相机中,每次只将多个二维图像显示在一个显示屏上。显示屏与投射镜头和印晒材料的相对位置在整个印晒过程中也是固定的。所以,在印晒过程中,源像(在显示屏上显示的图像)、投射镜头和印晒材料都处于固定的位置。
用来构成立体照片的二维视图可以预先录存在摄影胶卷上、或贮存在电子媒介中。这些二维视图也可以是一部或多部电子照相机在印晒时所摄取的当时图像。
分区的镜头光圈板可以为机械器件控制使得曝光一个二维图像的时候只打开一个光圈区。但分区的镜头光圈也可以是一种光阀诸如液晶器具者,可为电光器件控制来打开或关闭每一个光圈区。
另外的方法是,与其利用分区的光圈板,不如利用一个上有一单个开孔的不透明光圈板而开孔的阔度则等于全口径的N分之一。为了覆盖所有的投射角度,这个光圈板须要移到不同的位置来曝光一个不同的二维视图。值得注意的是,光圈板的移位是在两个二维视图的曝光之间的时候进行而不是在曝光一个二维视图的期间进行。所以印晒是间歇性的。
前一节所讨论的印晒方法有一种变化,即是采用一个上有一狭窄的扫描缝隙的不透明板,而这缝隙的阔度远小于全口径的N分之一。为了盖及全口径在一固定位置所包括的所有角度,这个扫描缝隙必须以连续的扫描方式横移一个等于口径阔度的距离。采用这种方法,则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变换显示屏上的图像以使所有二维图像的曝光完全不受到或只受到极微的中断。
如果采用扫描缝隙,则真实的物体也可以用来做源像,代替显示屏上显示的图像。采用这种变化方法,就不须要一个电子照相机或显示图像的器具。为了改变二维视图,物体必须在印晒过程中间歇地或连续地旋转。应知,真实的物体也可以作为源像与分区的光圈或一单个N分之一光圈的开孔连合使用。但此情形下物体必须作间歇性的旋转以便取得适当的视角。
采用上述的各种安排方法,则投射镜头和印晒材料在整个印晒过程中都可以保持不动。而且,如果二维图像是预先贮存在一种电子媒介上,在印晒的时候则显示在一个显示屏上或投射屏上,那么源像也可以是不动的。根据本发明的立体印晒方法和器械,虽然比较合宜于用来在有预涂药膜的微柱镜印晒材料上制作立体照片,但是这里公开的方法和器械也可以用于微柱镜屏与照相软片附贴的情形。
根据本发明的立体扩印机,可以是一种连体型的扩印机其中有已嵌装的冲洗(即化学处理)的部门;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扩印机其时曝光完成的印晒材料必须移出,送到一个冲洗的单位。
如同其他的立体扩印机,这里公开的方法可以用来印制缩时图像或者有变化的物体图像。变化的景物的不同图像可以在微柱镜型的综合照片上透过不同的视角显示。例如,一幅综合照片可以显示一朵花的不同之开放阶段。
从简而述,

图1是表示扩印机俯视观的图解图。所示之显示屏每次显示一个二维图像,经过一个大口径的投射镜头曝光在印晒材料上。
图2是同一个扩印机的图解图,其中之镜头光圈板被分划为多个光圈区。
图3是表示扩印机侧视观的一部分的图解图,其中镜头光圈板是一个上有一单个开孔的不透明板而开孔的阔度等于全口径的N分之一。
图4是表示扩印机侧视观的一部分的图解图,其中之镜头光圈板有一个狭窄的缝隙。
图5是一图解图说明全口径与半柱形透镜阔度之间的关系而其时镜头光圈板上的所有光圈区都打开。
图6到图8是图解图说明每个半柱镜下的压缩图像的阔度与光圈板上之一个打开的光圈区之间的关系。
图9到图11是说明经过光圈板上不同光圈区曝光之投射二维图像的图解图。
图12是说明一种电子媒介被用来贮存二维图像并且将一个二维图像显示在一个显示屏上的图解图。
图13与图14是说明一部电子照相机被用来在不同角度获取物体之二维视图的图解图。
图15是说明一排电子照相机被用来在不同角度获取物体之二维视图的图解图。
图16是说明一部电子照相机被用来经过一平面镜的反射获取物体之二维视图的图解图。
图17是说明一部电子照相机被用来获取录存在胶卷上之二维视图的图解图。
图18是说明一排电子照相机被用来获取录存在胶卷上之二维视图的图解图。
图19是一个图解图说明一个分割的显示屏被用来显示四个二维视图以便同时构成四幅立体照片。
图20是一个图解图说明一个狭窄的光圈缝隙被连续地扫描横过镜头的口径来改变投射角度,同时物体作同步的旋转使得物体在不同视角的图像直接投射在印晒材料上。
详细地阐述,图1是表示立体扩印机的最佳实施例之俯视观的图解图。如图所示,数字5表示用来贮存二维视图以构成立体照片之一种视图贮存器械。数字45表示一种图像显示器械,诸如录映显示器,用来显示一个二维视图30以作曝光用。显示的二维视图30代表同一景物在不同视角获取的N个二维视图中之一个视图。数字75表示在扩印时用以控制曝光时间的快门。数字55与56表示一个大口径投射镜头的两部分。此投射镜头的任何一部分都可能是由多镜片组成的。数字60表示一个被分划为多个光圈区的镜头光圈板,而每一个区是独立地为一种机械器具控制使得在曝光一个二维视图时只有一个光圈区是打开的。镜头光圈60也可以是一种光阀诸如液晶器具其上之光圈区可以各别地为一种电光器具打开和关闭。光闭的开关次序与镜头光圈板之机械式光圈区的次序相同。因镜头的设计而定,镜头光圈板60也可以放置在镜头的前面或后面。数字80表示微柱镜型印晒材料。印晒材料可以是单张的,或是一卷中的一截,而且最好是预先涂有摄影药膜者,以免采用附贴的方法。数字90表示投射在印晒材料上的一个投射二维图像。
图2是本扩印机的一个图解图。为了方便解释扩印的方法,这里采取三个一组之二维视图来构成一幅立体照片,亦即N等于3。应知N可以小于二,也可以大到千万如二维视图是以录映速率来获取的情形。如图2所示,镜头光圈板60被分划为三个光圈区,以61、62与63表示。在某一个角度曝光一个二维图像时,只有一个对应的光圈区打开。应知此镜头光圈板可以分划成相等的光圈区或不相等的区,即使N是一个小数目时,将镜头光圈板分划为N个光圈区是有好处的。但是被分划的光圈区的数目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于构成一幅立体照片之二维视图的数目。换言之,全口径的镜头光圈板可以分划为任何数目的光圈区,以实用性的用途来说,这个数目可以在二到五十之间。
图3是本扩印机的一个图解图,其中镜头光圈板65只有一个光圈区66,代替图2所示的、上有多个光圈区61、62与63的镜头光圈板60。开孔66的阔度等于全口径的N分之一。为了盖及曝光三个二维视图的三个不同的投射角度,光圈板65必须移到不同的位置使得光圈66在实效上取代图2所示之每一个光圈区61、62与63。
图4是本扩印机的一个图解图,其中镜头光圈板67只用一个狭窄的光圈或缝隙68。缝隙的阔度是小于全口径的N分之一。可是,当N是一个大数目时,缝隙的阔度可以等于或甚至大于全口径的N分之一。为了盖及曝光N个二维视图的所有投射角度,缝隙68必须横移过全口径,最好以连续扫描的移动方式进行。采用这个安排方法,当二维视图,由一个转换为另一个的时候,务使显示屏显示的图像完全不受到或只受到极微的中断。应知,越窄的缝隙须要越长的曝光时间。所以曝光时间可能会限制缝隙阔度的极小值。缝隙在实用上的阔度乃为半柱镜的光学性能和观物距离等等因素决定。如果采用连续扫描的缝隙,则在镜头光圈板作连续扫描的情形下,快门75可以是不须要的。
图5说明光圈区61、62与63的全部阔度与印晒材料80上的半柱形透镜阔度的关系。当印晒材料被放置于投射镜头的成像面时,经过所有光圈区的全部投射角度70必须涵盖半柱镜的阔度89。全部投射角度70乃为光圈区61、62与63的总阔度以及投射镜头的聚焦性能所决定。如图所示,光圈板60被分划成三个光圈区61、62和63,来曝光三个二维图像在印晒材料80上。
图6示出当第一个二维图像31经过投射镜头和镜头光圈板上打开的光圈区61,被曝光到印晒材料80时,每个半柱镜下的压缩圈像81。
图7示出当第二个二维图像32经过投射镜头和镜头光圈板上打开的光圈区62,被曝光到印晒材料80时,每个半柱镜下的压缩图像82。
图8示出当第三个二维图像33经过投射镜头和镜头光圈板上打开的光圈区63,被曝光到印晒材料80时,每个半柱镜下的压缩图像83。
图9示出当第一个二维图像31经过投射镜头和镜头光圈板上打开的光圈区61曝光时,印晒材料80上之投射二维图像91。
图10示出当第二个二维图像32经过投射镜头和镜头光圈板上打开的光圈区62曝光时,印晒材料80上之投射二维图像92。
图11示出当第三个二维图像33经过投射镜头和镜头光圈板上打开的光圈区63曝光时,印晒材料80上之投射二维图像93。
应知,图9、10与11中,显示器上显示之二维图像31、32与33是镜像以使在印晒材料上之投射二维图像91、92与93是正常的而非左右相反。显示的图像可以用电子方法或者光学方法反转以成镜像。如果须要的话,这些图像在显示曝光之前,其光度和颜色方面也反转以成补色的负像。再者,二维图像31、32与33必须以适当的次序安排,使得压缩图像81、82与83所产生的是正确的左右视差,因而形成的立体综合图像是正常的,而非反立体的。
图12示出,用来构成立体照片的二维图像可以贮存在一种电子媒介,诸如电脑的硬磁盘6、电脑磁碟7或CD-ROM8。
图13示出一个电子照相机10,诸如录映照相机,被用来摄取一个物体100在三个不同的视角的三个二维视图。如图所示,照相机10保持不动,但物体100则作间歇性的旋转来产生不同角度所见的二维图像。另外的方法是,物体作连续的旋转但二维图像是间歇地摄取。可是,当一个窄缝隙68被用来控制投射角度的时候,如图4所示者,二维图像可以间歇地或者连续地摄取。
图14示出一个电子照相机10被用来摄取一个不动的物体100在不同视角的二维图像。如图所示,照相机10与物体作相对的移动到三个不同的位置,但最好是沿着一个园轨。这个轨道的曲率中心座落在物体100上之一个固定点(即立体摄影中所称之主被照体)。采用这种安排方法,印晒材料上之多个投射图像的主被照体之间的对叠都将会准确。如果相机的移位是沿着另一种轨道,诸如直轨者,那么摄取的二维图像在显示于显示器45的屏幕之前必须作适当的移位以便得到主被照体的适当对准。
图15示出一排三个电子照相机11、12与13被用来摄取物体100在三个视角的三个二维图视。摄取的二维图像可以贮存在一种图像贮存器具中以为后用,也可以即时逐一显示在显示器上以构成一幅立体照片。为了获得立体照片上主被照体的良好对准,照相机间的相对位置必须作适当的调整。
在图13到图15中,由电子照相机摄取的二维图像必须采用电子方法反转成镜像然后显示在显示器45上以为曝光用。另外的方法是用光学方法反转二维图像,如图16所示。
图16示出一部电子照相机10被用来摄取物体100经过一平面镜77的反射的二维视图。平面镜77最好是一个由第一面反射的镜子。
图17示出一组在胶卷条20上录存的三个二维图像21、22与23,顺序地为一个电子照相机10所摄取以使二维图像逐一在显示器45的屏幕上显示以为印晒用。如同图14中所阐述的图像摄取法一样,照相机与胶卷之二维视图的相对位置必须作适当的调整来获得主被照体的适当对准。
图18示出一组在胶卷条20上录存的三个二维图像21、22与23为一排三个电子照相机11、12与13摄取以使二维图像逐一在显示器45的屏幕上显示以为印晒用。如同图15中所阐述的图像摄取法一样,照相机与胶卷之二维视图的相对位置必须作适当的调整来获得主被照体的适当对准。
图19示出四个二维图像130、230、330与430被显示在一个分割的屏幕上以便同时构成四幅立体照片。如同图1所示之单个二维图像30一样,四个二维图像130、230、330与430其中的每一个图像都是代表在不同视角摄取的N个二维视图之一。这四个二维视图130、230、330与430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须知,在分割屏上同时显示的二维图像的数目,以有实用性的用途来说,可以由二到一百。
图20是一个图解图说明一个物体100被用来作源像的情形。物体是连续地,与光圈缝隙68的扫描移动作同步的旋转。但是必须采用一个由第一面反射的平面镜77来达成光学方式的图像反转。如图20所示,平面镜77是以一个适当的角度放置于物体与投射镜头之间。须知,平面镜77也可以放置于投射镜头与晒印材料80之间。
本发明虽然参照最佳实施例来阐述,凡对此行熟练的人都应该了解实施例可以更改,其中的元件可以用相当的物件来代替,仍不脱离本发明的意旨。例如,图1所示之图像显示器具45可以是一种图像投射系统其中图像是在一个投射屏上显示。而且,图1至图4中所示之快门75可以是一个可移的板,在曝光期间翻动以离开光径。再者,镜头光圈板也可以当快门用,同时保持分划光圈的功能。又,显示的图像的光度可以用电子的方法减弱使得显示屏成为黑暗的屏幕,令到快门75变成不须用的。
依据本发明的立体扩印方法和器械,虽然参照利用三个二维图像构成一幅立体照片来阐述。但是,本发明的意旨之构成一幅立体照片的二维图像的数目,最小可以等于二,最大可以达到千万如果二维图像是依录映速率来摄取的话。
扩印机的操作方法在这一节中所提出的操作方法乃依据一个扩印机其中采用1.一个显示屏用以逐一显示多个二维图像,2.一组三个二维图像来构成一幅立体照片,3.一个大口径的投射镜头,4.一个光圈板其为上有一单个开孔的不透明板而开孔的阔度等于全口径的三分之一。这个光圈板是放置于投射镜头的两部分之间。
扩印机的元件安排与图1至图3的图解图相似。
在印晒程序开始之前,快门是关闭的,而且光圈板位于第一个印晒位置亦即图3所示之最右的位置。
在第一个二维视图显示在显示屏之后,快门打开以使显示的图像经过投射镜头曝光在印晒材料上。经过一段适宜的时间后快门就关闭。
然后第二个二维视图显示在显示屏上,光圈板被移到第二个位置亦即中间的位置。快门再次打开以使显示的图像经过投射镜头曝光在印晒材料上。经过一段适宜的时问后快门关闭。
然后第三个二维视图显示在显示屏上,光圈板被移到第三个位置亦即此安排中之最左位置。快门再次打开以使显示以图像经过投射镜头曝光在印晒材料上。经过一段适宜的时间后快门关闭。
此时印晒材料上已有在适当角度曝光的三个二维视图。印晒材料被带到一个冲洗的部门来完成印晒程序的各步骤。
据发明者现时所知,上面的阐述是本发明最好的形式,而且上面的例子只是作为解释用。显然地,对于此行熟练的人可以将这个程序更改,但仍不脱离本发明的意旨和领域以及下机附带的权利要求所说明之相当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用来将一组二维视图以一个图像阵列的方式印晒在微柱镜型印晒材料的光感药膜上的扩印机,上述之图像阵列在每一个半柱镜下含有多个线形图像带的立体图像对,其特征在于,该扩印机含有a.一个大口径的投射镜头在印晒时用来覆盖足以在每一个半柱镜的范围填满以压缩图像所须之全部投射角度;b.一个镜头光圈板被分划成多个光圈区,对应于用来投射的图像数目;c.一种器械用来打开每一个光圈区以使每一组二维视图之图像可以逐一投射在印晒材料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印机,其中所有的光圈区的总阔度是足够在印晒时将压缩图像约略地填满每个半柱镜的全部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印机,其中之投射镜头与印晒材料在整个印晒过程中保持不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印机,其中该扩印机是连接到一个录映显示器而每一个二维图像在印晒之前被显示在显示器上来保证二维图像在微柱镜材料上有适当的印晒位置而且每个二维视图的主被照体被适当地对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印机,其中之镜头光圈区是一种光阀其可以为电光器械打开和关闭。
6.一种用来将一组二维视图以一个图像阵列的方式印晒在微柱镜型印晒材料的光感药膜上的扩印机,上述之图像阵列在每一个半柱镜下含有多个线形图像带的立体图像对,其特征在于,该扩印机含有a.一个镜头圈板上有一单个光圈区其阔度等于投射镜头全口径的N分之一而N是用来在微柱镜材料印晒的二维视图的数目;b.一种器械用来促成光圈作相对于投射镜头以及印晒材料的移动以便盖及足以在每一个半柱镜下的范围填满以线形图像带所须之所有不同的投射角度。
7.一种用来将一组二维图视以一个图像阵列的方式印晒在微柱镜型印晒材料的光感药膜上的扩印机,上述之图像阵列在每一个半柱镜下含有多个线形图像带的立体图像对,其特征在于,该扩印机含有a.一个大口径的投射镜头在印晒时用来覆盖足以在每一个半柱镜下的范围填满以压缩图像所须之全部投射角度;b.一个光圈板上有一个扫描式之狭窄光圈缝隙其阔度远小于投射镜头口径的N分之一而N是用来在微柱镜材料印晒的二维视图的数目;c.一种器械用来促成扫描缝隙作相对于投射镜头以及印晒材料的移动,在图像印晒在微柱镜材料时以连续扫描的方式移位。
8.一种用来将一组二维视图以一个图像阵列的方式印晒在微柱镜型印晒材料的光感药膜上的扩印方法,上述之图像阵列在每一个半柱镜下含有多个线形图像带的立体图像对,该扩印方法采取一种扩印机其中有一个用来在印晒时盖及足以在每一个半柱镜下的范围填满以压缩图像所须之全部投射角度的大口径投射镜头以及一个被分划成多个光圈区、对应于用来投射的图像数目的镜头光圈板其包括a.每次打开一个光圈区使得每一组二维视图之图像可以逐一投射在印晒材料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之镜头光圈区是一种光阀其可以为一种电光器械在印晒期间打开和关闭。
10.一种用来将一组二维视图以一个图像阵列方法印晒在微柱镜型印晒材料的光感药膜上的扩印方法,上述之图像阵列在每一个半柱镜下含有多个线形图像带的立体图像对,该扩印方法采用一种扩印机其中有一个大口径投射镜头和一个镜头光圈板其上有一单个光圈区其阔度等于投射镜头全口径的N分之一而N是用来在微柱镜材料印晒的二维视图的数目而该扩印机包含将光圈板作相对于投射镜头以及印晒材料的移动以盖及足以在每一个半柱镜下的范围填满以线形图像带所须之所有投射角度。
11.一种用来将一组二维视图以一个图像阵列方式印晒在微柱镜型印晒材料的光感药膜上的扩印方法,上述之图像阵列在每一个半柱镜下含有多个线形图像带的立体图像对,该扩印方法采用一种扩印机其中有一个大口径投射镜头和一个镜头光圈板其上有一个狭窄的扫描式缝隙光圈其阔度远小于投射镜头口径的N分之一而N是用来在微柱镜材料印晒的二维视图的数目而该扩印机包含将扫描缝隙作相对于投射镜头以及印晒材料的移动在图像印晒在微柱镜材料时以连续扫描的方式移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一单个大口径投射镜的主体晒相机和印晒方法。这个镜头的口径足以在印晒时盖及将压缩图像填满每一个半柱形镜所须的全部投射角度。这种晒相机利用一个光圈板其设计使到每次曝光时只有光圈的一个区打开以便一个二维图像在一个适当的角度,经过投射镜头曝光在印晒材料上。采用如此之安排,投射镜头和印晒材料在印晒过程中不须移动到不同的位置。
文档编号G03B35/24GK1115402SQ9411635
公开日1996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21日
发明者劳国华, 劳国辉 申请人:影像技术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